房颤治疗综述

合集下载

慢性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

慢性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
房颤成为心血管病领 域中重点研究课题之一 。本 文结合 国内 外 文献对慢性心房 颤动 的药物 治疗进 行综述 。一般说 来 , 持 续 7d以上的房颤为 C 其 又分 三类 : 1 阵 发性 房颤 , A F, () 发 作 持续数秒 至数 天 , 常可 自动转 复为窦性 心律 ; 2 持续性 房 ()
( 浙江省金 华市 中医院, 浙江 金华 3 10 ) 20 0
关键词 : 性心房颤动 ; 慢 药物 ; 治疗 心房颤动是临床 常 见的心 律 失常 。临床上慢 性心 房 颤
动 (h n ta rli ,AF 不易转复为窦性心 率 , 易 cr ia ifbi tnC ) o c rli l o a 容 复发 , 且有 血栓形成的危 险 , 因此 , 如何 及时合理 地诊 治慢 性
维普资讯
安 徽
医 药
A h i dcl n h r  ̄et a Jun l 2 0 aur ;1 1 nu i dP an ui l ora 07Jnay 1 ( ) Me a a u c
・ 5・ 7
慢性心 房颤动 的药物 治疗
施爱群, 王福生
生活质量 。因此有学 者强调 即使 房颤病 史不 清 , 除非 有禁忌 症或老年 (大于 7 0岁 ) 症状 者 , 无 至少 应予 一 次复 律尝 试 。 需要注意 的是 , 并非所 有慢性 房颤患 者 以转 复为窦性 心律 为
最佳选择 。大 多数 学 者认 为符 合 以下 条 件 者应 考 虑 复 律 : () 1 左房 内径 ≤5 m;2 左 室舒 张末期 内径 < 5mm; 3 0m ( ) 5 () 彩超未发现左 房及 其他心腔 内有 血栓 ;4 年 龄 ≤6 () 5岁 ; 5 () 发作持续 时间少 于一 年。 多数学者 主张 , 对慢性 房颤复律 以药物 为主。 I、 Ⅲ类抗 心律失常 药物 , 均能延 长心 房不应 期 。 故可能 终止 房颤 发作 , 恢复窦性心律 。心 律平为 I类 药物 , 口服 、 注心律平对新近 静 发生 的慢性房颤复律 成功率 均较 高 。氟 卡胺 亦为 I类 药物 , 常用于难 治的 、 有症状 的及 左室功能正常 的房 颤患者 , 其对 尤 近期发生的房颤有显著疗效 , 有人报道对发作持续时间 6个月 的房颤 , 注 氟 卡胺 2 m k ( 0 mn 复律 成功 率 高达 静 g・ g 1 i) 9% , 0 但是氟卡胺 比心律平 有更 显著 的致 心律失 常作用 , 对左 室功能不全的房 颤患者应 谨慎 。Ⅲ类药 物胺碘 酮是 目前临床 医生喜欢采用的复律 药物 , 其促 心律失 常作用发 生率低 , 可用

房颤的药物治疗现状

房颤的药物治疗现状

t r e a t me n t i s s t i l l t h e p r i ma r y me t h o d f o r t r e a t i n g a t i r a l i f b il r l a t i o n a n d ma i n l y i n c l u d e s d r u g s or f c o n t r o l l i n g v e n t r i c u l a r r a t e , d ug r s or f c a r d i o v e r s i o n ,n o n — a n t i a rh y t h mi c d r u g s ,a n d a n t i c o a g u l a n t d ug r s . T h i s p a p e r a i ms t o r e v i e w t h e c l i n i c a l me d i c a t i o n f o r a t ia r l i f b i r l l a t i o n i n r e c e n t y e a r s .
SHAN Fe n g ,GE Mi n ,TANG Bi
( i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P h rma a c y , B e n g b u Me d i c a l C o l l e g e , B e n g b u 2 3 3 0 3  ̄C h i n a ; 2 . D e p rt a m e n t f o C rd a i o l o g y , T h e F i r s t A f il f i a t e d Ho s p i t a l fB o e n g b u Me d i c a l C o l l e g e , B e n g b u 2 3 3 0 0 4 , C h i n a )

房颤药物治疗进展

房颤药物治疗进展

房颤药物治疗进展1. 引言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其发生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药物治疗是目前最常用的房颤治疗方法之一,近年来有许多新的房颤药物出现,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对房颤药物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2. 房颤药物分类根据其作用机制和药理特点,房颤药物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下所示:2.1. 钠通道阻滞剂钠通道阻滞剂是最早应用于房颤治疗的药物,其通过阻断心肌细胞的钠通道来减慢心房传导速度,从而控制房颤的发作。

常用的钠通道阻滞剂有普罗帕酮、胺碘酮等。

钙通道阻滞剂主要通过抑制钙离子进入心室肌细胞,降低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和传导性,从而减慢心房的收缩速度,达到治疗房颤的效果。

常用的钙通道阻滞剂有维拉帕米、地尔硫䓬等。

2.3. 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通过阻断心脏β受体的激活,减少交感神经的兴奋作用,从而降低心率和心肌耗氧量,控制房颤的发作。

常用的β受体阻滞剂有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

钾通道阻滞剂主要通过延长心房细胞的动作电位持续时间,增强心室肌细胞的复极过程,从而抑制房颤的发作。

常用的钾通道阻滞剂有胺碘酮、丙米嗪等。

2.5. 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近年来,随着对房颤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被开发出来,如离子通道调节剂、磷酸酶抑制剂等。

这些新型药物具有更好的选择性和安全性,能够更有效地治疗房颤。

3. 房颤药物治疗的进展房颤药物治疗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更安全的药物选择传统的房颤药物虽然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副作用较大,使用时需注意心电图监测和剂量控制。

近年来,针对房颤的新型药物在选择性和安全性方面有了明显的进展。

例如,多种离子通道调节剂已被开发出来,能够更精准地作用于心脏离子通道,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2. 个体化治疗策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个体基因差异可导致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不同反应。

中医药治疗房颤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房颤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房颤的研究进展对房颤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临床治疗作一综述,显示出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潜力和优势,以期更好的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房颤。

标签:房颤;病因病机;中医治疗;综述中医并无与房颤相应的病名,其临床表现可散见于心悸、怔忡、眩晕、晕厥、短气、胸痹、虚损的病症中,以及促、结、代、涩、散、雀啄等脉候中,至于中医病证,各医家观点不一,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把本病定名为“心动悸”[1]。

1.病因病机研究房颤的病位在心,主要症状为胸闷、心悸、头晕、脉结代等。

相关因素为心气虚、心阴血不足、心阳衰弱、痰饮内停、瘀血闭阻等。

其病性为本虚标实,以本虚为主,但各医家认识不同。

如曹洪欣、谭维富认为心阳不足是房颤的基本病机[2-3];戚文航认为气血不足、体质虚寒是房颤的病机[4];杨关林等认为是由于心气、阴血亏虚,而致心失所养,心脉不畅,脉络瘀滞而发病[5] ;王金玺等认为阴虚火旺、虚火上炎、气血不足而致心阳妄动、心失所养,及心血瘀阻而发病[6];吴鸿等认为房颤病机为“虚”“瘀” “热”。

即气阴亏虚,热毒瘀血,心神失养[7];梁金凤等认为,房颤的发病机理是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是指气阴两虚,标实是指痰浊和瘀血[8] ;张艳认为房颤发生的病机是心气阴两虚伴血瘀内扰心神[9] ;汪云翔认为房颤病因依次为为瘀阻心脉、痰浊闭阻、心血不足、阴虚火旺、水饮凌心、心阳不振,并与年龄及相关病史有关[10] ;杨湖认为房颤病位在心而累及于脉,病性属本虚标实,本虚是心之气血阴阳亏虚,标实是寒邪、火热、湿浊、痰饮、瘀血以及冲脉气逆撞心等,并认为其基本病机为虚风内动[11] 。

综上所述,房颤的病因病机复杂。

总体来说,脏腑虚损为房颤的基础,年老体弱、劳累过度为常见病因。

病机为心气血阴阳虚亏,兼有痰饮、瘀血;其病位在心,与脾肾肺肝脏腑功能失调相关;病性为本虚标实,以本虚为主。

2.辩证分型研究当前对房颤的辩证分型还没有完全统一,各医家意见不一:袁云成等按年龄、发病情况、病程及西医学特征将房颤简单的分为阴阳两型[12];刘强等按主症、次症,兼顾舌脉等标准将房颤分为气阴两虚、心阳(气)不振、心肾阳虚、痰(瘀)热扰心、心脉瘀阻证型[13];徐明扬把房颤分为气阴两虚、心阳虚脱、水饮凌心、痰瘀痹阻证四型[14];张国伦将老年房颤分为气阴两虚、阴虚阳亢、心阳虚衰、痰瘀闭阻四型,以上四型既可单独出现,也可互相并见[15];王健认为房颤可分为气虚血瘀型、心肾阴虚型、气阴不足型、心脾气虚型等[16];龚少愚把房颤证型归纳为气阴两虚、心肾阴虚、心肾阳虚、痰热扰心、气滞血瘀五型[17];杜毅等认为房颤中医辨证主要分为心气不足型,心失所养型,心肾不交、湿浊扰心、心脉瘀阻型,心阳不振、阴虚火旺型四种类型[18]。

心脏房颤的最佳治疗方法

心脏房颤的最佳治疗方法

心脏房颤的最佳治疗方法
心脏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情况,会导致心脏不规律地跳动,增加患者患中风、心力衰竭和心脏性死亡的风险。

针对心脏房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电生理治疗和手术治疗三种。

药物治疗是最常见的治疗方式,通过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来控制心律失常的发作和降低患者的血栓形成风险。

对于部分患者来说,药物治疗已经能够有效控制心脏房颤的症状,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电生理治疗主要包括心脏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通过对心脏传导系统进行电生理学检查,找到触发心脏房颤发作的异常传导途径,然后通过射频消融术进行焊接和隔离,从而恢复心脏正常的节律。

手术治疗包括传统的开放性手术和微创介入手术两种,通过手术方式来修复心脏传导系统的异常,并复位心脏的正常节律。

综合来看,对于心脏房颤的治疗,针对不同的患者情况可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其中药物治疗、电生理治疗和手术治疗是三种常见的治疗方法,患者应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房颤治疗方法

房颤治疗方法

房颤治疗方法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患者在心脏的上部心房出现快速而不规则的心跳,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和中风等严重并发症。

因此,及时有效地治疗房颤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房颤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是治疗房颤的常见方法之一。

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帮助恢复心律,减缓心率,并预防血栓形成。

常用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和抗凝药物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并不能根治房颤,而且长期使用药物可能会产生耐药性和副作用,因此需要谨慎使用。

除了药物治疗外,手术治疗也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常用的手术方法,通过导管在心脏内部进行消融术,破坏异常的心脏组织,恢复心律。

另外,心房封堵术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通过植入器械在心脏内部进行封堵,防止血栓形成。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外,心脏起搏器也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心脏起搏器可以通过调节心脏的节律,维持正常的心律。

对于一些无法耐受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的患者,心脏起搏器可以起到
一定的治疗效果。

此外,改变生活方式也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方法之一。

戒烟、限酒、控制体重、保持适当的运动等都可以帮助减轻房颤的症状,降
低发作的风险。

总的来说,房颤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
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在进行治疗时,患者应该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严格遵守医嘱,定期复诊,以确保治疗的
效果和安全。

希望本文介绍的房颤治疗方法对您有所帮助,祝您早日康复!。

心房颤动治疗进展

心房颤动治疗进展

心房颤动治疗进展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在人群中患病率高。

房颤不但引起心衰,导致栓塞和中风,而且明显增加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因此房颤的预防和治療一直备受关注。

房颤的治疗包括上游治疗、急性房颤发作的治疗、抗凝治疗、心室率控制及节律控制等多层面治疗。

近年来房颤的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已逐步形成患者参与的多学科房颤团队共同合作的综合管理模式。

本文就心房颤动的治疗现状及进展做一综述。

[Abstract]Atrial fibrillation(AF)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arrhythmias,whose prevalence is high in the population.AF not only causes heart failure,leads to systemic embolism and stroke,but also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nd seriously impacts on people′s health.Therefore,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F have been widely concerned.Treatment of AF includes upstream treatment,treatment of acute AF,anticoagulant therapy,rate control,and rhythm control.In recent years,treatment of AF has had substantial developments and AF management has gradually formed an integrated management mode:patients and multidisciplinary AF medical teams participate together in the management.This review aims to discuss the current treatment status and progress of the treatment of AF.[Key words]Atrial fibrillation;Anticoagulant therapy;Rate control;Rhythm control;Integrated management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指心房规律的电活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快而无序的颤动波,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完整版)

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完整版)

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完整版)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之一,其导致的脑卒中及体循环栓塞事件、心功能不全等严重不良后果,常可危及生命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房颤的规范化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结合《2016ESCGuidelinesforthemanagementofatrialfibrillationdevelopedincolla borationwithEACTS》及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发表的《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及近期房颤领域的研究进展,就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进行概述,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1.房颤的非药物治疗1.1电复律伴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房颤,不论房颤时间、类型首选直流电同步电复律。

电复律较药物转复成功率高,患者需镇静或麻醉。

非血流动力学障碍,房颤持续时间不明或超过48小时,目前仍推荐复律前抗凝治疗3周,复律后抗凝4周的“前3后4”抗凝方案。

如果经食道超声(TEE)检查排除左心房血栓,可进行即咳U电复律。

如果TEE检查确诊血栓,应再抗凝进行治疗A3至4周,复查TEE确定血栓消失后再行电复律。

若仍存在血栓,不建议电复律治疗。

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紧急复律的房颤患者,不应因启动抗凝而延误复律时间。

如无禁忌证,应尽早应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或NOAC,同时进行复律治疗。

建议I类: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房颤患者(证据级别B);②有症状的持续性或长期持续性房颤患者(证据级别B)③预激综合征旁路前传伴快速心室率的房颤患者(证据级别C)。

na类:电复律前使用胺碘酮、氟卡尼、伊布利特或普罗帕酮增加电复律成功率并预防房颤复发(证据级别B)。

1.2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应在经过充分培训、有经验的中心进行房颤射频消融,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

左心房/左心耳血栓是房颤导管消融的绝对禁忌证。

患者年龄、左心房大小、房颤类型、房颤持续时间、有无二尖瓣反流及其程度、有无基础心血管疾病及其严重程度、术者经验等因素均是可影响导管消融的效果。

房颤的治疗

房颤的治疗

房颤的治疗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特点是心房丧失规则有序的电活动,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

心房因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并导致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

目前,脑卒中发病率高和抗凝药物服药率低是中国心房颤动患者的特点。

治疗原则1. 目标心房颤动的治疗目标包括:室率控制、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和恢复窦性心律(节律控制)。

三者是相互补充的。

室率控制策略是不尝试恢复或维持窦性心律,通过药物治疗的方法使室率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节律控制的目的为恢复或维持窦性心律,也需要注意室率控制。

有时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的策略不一定成功,需要采取另一种方法。

但无论是室率控制还是节律控制,必须高度关注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应根据脑卒中的风险采用抗凝治疗。

节律控制和室率控制的选择。

应个体化的选择有症状的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方式。

在选择节律控制和室率控制策略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心房颤动的类型和持续时间;(2)症状的类型和严重程度:(3)伴随的心血管疾病;(4)年龄;(5)其他疾病;(6)短期和长期的治疗目标(7)药物和非药物治疗的选择。

在选择室率控制作为长期的治疗策略时,需要考虑永久性心房颤动对患者今后有何影响。

心房颤动持续一段时间后,由于电重构和机械重构,恢复窦性心律则比较困难,成为永久性心房颤动。

认识到这一点的意义是在面对具体的心房颤动患者时,不要忽略维持窦性心律的时间窗问题。

合并有心脏疾病的持续性老年心房颤动患者若无症状,无需考虑恢复窦性心律。

而心房颤动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将随时间的延长逐渐恶化。

(1)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持续了数周的有症状的心房颤动患者,早期的治疗是抗凝和室率控制,长期的目标是恢复窦性心律。

考虑转复心律时,若心房颤动的持续时间不详或超过48小时,短期的抗凝治疗有益。

若室率控制不能有效缓解症状,建议恢复窦性心律。

若心房颤动导致血液动力学改变,维持窦性心律既是短期目标也是长期目标。

房颤的最好治疗方法

房颤的最好治疗方法

房颤的最好治疗方法
房颤的治疗方法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个体患者的情况,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治疗选择:
1. 药物治疗:抗凝血药物(如华法林)可帮助防止血栓形成;心率控制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可减缓心率;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可恢复正常心律。

2. 心脏电复律(电击复律):用电击的方式将心脏的心律恢复为正常。

这种治疗适用于突发性或顽固性房颤,效果较好。

3. 射频消融术:通过导管插入体内,使用射频能量将导致房颤的异常心律的组织部分烧灼或摧毁,以恢复正常心律。

4. 再同步除颤术(ICD):体内植入可监测心脏节律的装置,能够自动检测到房颤,然后通过电击复律。

5. 外科手术治疗:如果其他治疗方法无效,可能会选择外科手术介入治疗,如迷宫手术,通过切除或切割心房组织,以恢复正常心律。

最好的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专业医生评估和决定。

因此,建议患者与医生紧密合作,根据患者的症状,整体健康状况和治疗目标,制定出最适合自
己的治疗方案。

心脏房颤的最佳治疗方法

心脏房颤的最佳治疗方法

心脏房颤的最佳治疗方法
心脏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造成了严重影响。

治疗心脏房颤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佳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电复律和消融术。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最常见和最常用的治疗心脏房颤的方
法之一。

通过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维拉帕米等,可以帮助恢复正常心率,控制心律失常的发作。

2.电复律:电复律是一种常用的治疗心脏房颤的方法。

通过给
患者施加电击,可以重置心脏的电活动,使心脏恢复正常的节律。

电复律可以立即解除房颤,在某些患者中可能需要多次尝试才能成功。

3.消融术:消融术是一种介入性手术,通过导管在心脏内部进
行操作,以消融或破坏异常的心脏组织,恢复正常的心律。

消融术通常适用于长期存在心脏房颤且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患者,手术成功率较高。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改变生活方式也是治疗心脏房颤的重要一环。

患者可以通过戒烟、限制咖啡和酒精的摄入,控制体重,减少压力等方式来减少房颤发作的概率。

最佳的治疗方法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有时可能需要结合使用多种治疗方法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对于心脏房颤的患者来说,及时就医和专业医生的指导非常重要,以确保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房颤的治疗方法

房颤的治疗方法

房颤的治疗方法房颤是一种心律失常的疾病,患者在心脏的心房内出现不规律的心跳,这种不规律的心跳会导致血液在心房内滞留,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增加了中风的风险。

因此,及时有效地治疗房颤对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治疗房颤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脏消融术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来控制心律失常的发作,减少房颤的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

这些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和抗凝血药物等。

然而,药物治疗并不能根治房颤,且长期使用药物可能会有一定的副作用。

心脏消融术是一种介入性治疗方法,通过导管在心脏内进行消融术,破坏引起心律失常的组织,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

这种治疗方法通常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患者,手术风险较小,恢复较快,但并发症的风险仍然存在。

手术治疗是对房颤的一种根治性治疗方法,包括传统的开放性手术和微创手术。

传统的开放性手术包括心房消融术和心房封堵术,通过手术切除或缝合心房内的异常组织,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

微创手术则是通过小切口或导管在心脏内进行手术治疗,相比传统手术,微创手术的创伤更小,恢复更快。

除了以上介绍的治疗方法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预防和减轻房颤的发作,如控制血压、戒烟限酒、保持适当的体重和进行适量的运动等。

这些措施可以帮助患者减少房颤的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及时有效地治疗对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患者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选择,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预防和减轻房颤的发作。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治疗方法能够对患者有所帮助,提高生活质量。

房颤的药物治疗进展

房颤的药物治疗进展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9年第2期(下旬)综述及其他房颤的药物治疗进展张智文(河南大学人民医院,河南开封450000)【摘要】房颤目前的治疗手段主要是药物治疗和导管消融手术。

使用药物治疗的方法包括节律控制和控制心室率,同时需要与抗凝治疗联合应用。

药物治疗效果确切且经济,病人可接受度较好。

本文对房颤的药物治疗进展展开综述,分析各类药物的在房颤治疗中的应用。

【关键词】房颤;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消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也是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之一。

目前可将房颤分为首诊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长期持续性房颤及永久性房颤。

一项在中国人群中的调查研究显示,我国AF总体患病率为0.77%,经过标准化后为0.61%,而且有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的趋势[1]。

目前AF的治疗手段多种多样,不断发展和完善,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导管消融(射频消融和冷冻球囊消融)、左心耳封堵术和外科治疗等。

其中AF的药物治疗原则为:①控制心室率,保护心脏功能;②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③防止血栓栓塞事件发生;④防止或减缓心房的电重构和结构重构。

1控制心室率,保护心脏功能控制心室率是房颤治疗的主要策略,也是房颤治疗的基本目标之一,可明显改善患者房颤相关症状。

持续性房颤在控制心室率的同时进行抗凝治疗,预防血栓栓塞的发生,其预后与经复律后维持窦性心率的患者无明显差别[2],而且更加简单易行,特别适用于老年患者或复律失败的患者。

控制心室率的常用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和普萘洛尔)、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以及洋地黄(地高辛)等。

而对于心室率较慢的患者,可以考虑植入起搏器治疗。

2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节律控制是指使房颤患者尝试恢复窦性心律并长期维持,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是房颤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房颤的药物治疗

房颤的药物治疗

房颤的药物治疗发布时间:07-16-2010 点击数:2023 次字体:小大心房纤颤(简称“房颤”,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房颤的发生会增加血栓栓塞、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加速病情进展及增加病死率。

房颤引起的心悸、气短、乏力症状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ACC/AHA/ESC房颤处理指南2006》指出房颤治疗策略应体现个体化,对确诊房颤进行评估,以确定是阵发性、持续性还是永久性房颤,明确有关心脏或心外因素,综合分析后采取综合措施。

虽然近年来房颤的射频消融有了飞速发展,但药物治疗仍然是一线治疗,有时甚至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本文将就药物治疗进展简要综述。

控制心室率控制房颤心室率常是治疗中第一个要考虑的问题。

目标是将心室率控制在静息时60-80/min,中度活动后90-115/min。

AFFIRM研究目标为静息时≦80/min,6min步行试验最大心率≦110/min或24h平均心室率<100/min。

治疗药物主要是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洋地黄。

β受体阻滞剂为控制心室率最有效的药物。

β受体阻滞剂及钙拮抗剂主要用于运动状态下心室率的控制,首选用于永久性房颤伴有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

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房颤或不伴心衰时可选用钙拮抗剂。

洋地黄主要控制休息状态下的心室率,对于有心力衰竭伴快速性房颤首选。

胺碘酮也有降低心室率作用,在其他药物控制无效或禁忌时可以考虑,一般作为二线用药。

房颤心室率控制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阵发性房颤不应该以洋地黄为唯一的心室率控制药物;对于尚未充分药物尝试控制心室率的患者不能进行房室结射频消融;对于伴心衰的患者不能使用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有预激的患者不能使用洋地黄和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以免使心室率加快。

虽然有研究显示,控制心室率效果并不比药物维持窦性心律差,甚至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心律控制。

但心室率的满意控制并不完全改善预后,对高危患者还需终生抗凝治疗。

最佳的治疗房颤的方法

最佳的治疗房颤的方法

最佳的治疗房颤的方法1、外科手术这个心房颤动的治疗方法通常在进行其它心外科手术时,如瓣膜更换同时进行心房颤动的外科手术治疗。

会在心房上切开小切口然后再缝合,以阻断导致心房颤动的电激动传导通路。

2、药物治疗1恢复窦性心律:复律分为同步直流电复律和药物复律;普罗帕酮与胺碘酮可供选用。

2维持窦性心律:以胺碘酮维持,安全有效。

3控制心室率:可选用钙拮抗剂或β受体阻滞剂。

房颤合并心衰时,选用地高辛控制心室率。

使静息时心室率控制在60~80次/分,轻微活动时在90~100次/分。

4抗凝治疗:对房颤持续48小时或有过栓塞史者,应在复律前3周及复律后3~4周使用抗凝剂。

口服华法林,使INR维持在2.0~3.0之间。

不适宜应用华法林的患者,可改用口服阿司匹林,300mg/d。

3、导管消融术通过导管将射频能量传递给与导管接触的局部心肌组织,使局部心肌的温度升高,变性坏死,是一种非常安全有效的心房颤动的治疗方法。

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心房颤动患者接受了导管消融根治术。

这种心房颤动的治疗方法是围绕左右两侧的肺静脉进行连续消融,从而在左右两侧分别形成环状的消融线,以此来阻断引发心房颤动的不规则电活动,从而达到根治心房颤动的目的。

一、对于房颤患者的运动强度应人而定的,并没有固定的运动限制,除此之外,患者要清楚并非是跑的慢或者少,就是强度小。

这要看你的年龄、体质以及训练基础。

在一般大众中,要具有一定的跑步运动历史和基础,如跑步习惯在10多年以上,并且属于业余里的佼佼者,或者经常参加一些比赛的人员。

这类人员在运动中总会表现出一定的强度。

二、房颤病人以选择节奏比较舒缓、便于调节运动节拍的锻炼项目为宜,如散步、快慢走结合、健身舞、广播体操、扭秧歌、打太极拳等,在运动时要循序渐进,控制好运动频率。

三、研究显示,瑜伽能够显著减少症状性房颤发作从平均3.8次减少到2.1次、有症状的非房颤发作从平均2.9次减少到1.4次和无症状性房颤发作从平均0.12次减少到0.04次。

房颤外科治疗论文

房颤外科治疗论文

房颤的外科治疗[关键词] 房颤;心律失常;外科治疗[中图分类号] r541.7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347-01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周自强、胡大一等首次系统对中国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中国房颤总的患病率约为0.61%,男性多于女性,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有明显升高的趋势[1]。

房颤对人体的主要影响表现在:(1)因房颤影响心室率而导致心跳极不规则,患者表现出心慌、焦虑等不适;(2)心房、心室同步收缩丧失,心室充盈时间减少,心输出量降低,并造成不同程度的充血性心力衰竭;(3)心房有效收缩丧失以致心房内血液淤滞,增加血栓危险性,房颤并发体循环栓塞的危险性甚大。

目前房颤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内科射频消融以及外科手术治疗等。

房颤的理论治疗目的包括:(1)消除房颤,恢复窦性心律;(2)重建和维持房室同步活动;(3)恢复左右心房的传输功能,消除单房和双房的血流淤滞,从而减低或消除血栓栓塞。

而在20多年前,对合并有房颤的需要外科手术患者,外科医师寄希望于原发疾病手术治疗后房颤自行消除,但实际80%以上患者仍然为房颤心律。

随着外科手术治疗房颤的发展,特别是迷宫手术诞生后,许多学者及医疗机构对房颤的外科治疗越来越重视。

下面我就将房颤的外科治疗历史发展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历史回顾:19世纪80年代williams提出左房隔离术[2],1985年guirandon设计了“走廊手术”[3]。

“左房隔离术”与“走廊手术”在临床上被证明有明显临床疗效。

然而这两种手术都没有恢复左心房的窦性心律,左心房仍然处于房颤,左心房功能仍不能恢复,形成血栓的几率仍然很大。

scheinman等[4]于1982年创立的经导管消蚀房室结-希氏束复合体造成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但未应用于临床。

上世纪80年代还有心房横断术,但该术式止步于动物实验,并未在临床中应用。

2 迷宫手术及其改良术式上世纪90年代,经过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电生理研究发现房颤的电生理机制是由于存在房内折返,房颤发生时心房内存有解剖障碍性和功能障碍性两类折返。

心房颤动的综合治疗

心房颤动的综合治疗


综 述 .
心房颤动 的综合治疗
胡 继 强 , 坚 马
关键词 : 房颤动 ; 合疗 法 心 综
中 图分 类 号 : 4 7 R5 1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0 2 (0 8 0—6 00 10 —1 6 20 )80 3 3
心 房 颤 动 是 临床 上 最 常 见 的心 律 失 常之 一 , 通 人 群 的 普 患 病 率 为 0 4 ~ 1 0 1。随 着 年 龄 的 增 长 , 病 率 呈 逐 %L ] 发
心 律 失 常 药 物 可 使 转 复 成 功 的 可 能 性 显 著 提 高 。2 0 0 6年 AC / C AHA/ 洲 心 脏 病 学 会 ( S 更 新 的心 房 颤 动 指 南 对 欧 E C) 心 房 颤 动 患 者 的 药 物 转 复 有 了新 的建 议 。氟 卡 尼 、 非 利 ] 多
之下 , 电复 律 比药 物 复 律 更 有 效 , 转 复 时 需 要 禁 食 并 处 于 但
良好 的麻 醉 状 态 。
渐增加趋势 。心房颤动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和栓塞事 件 ,
明显 地 增 加 了患 者 的 致 残 率 和 病 死 率 , 明 显 地 增 加 了 临 床 也
2 1 复 律 前 的 准 备 复 律 前 明确 患 者 有 无 器 质 性 心 脏 1
特 、 罗 帕 酮 和依 布利 特 是 I类 推 荐 , 碘 酮 、 次 大 剂 量 口 普 胺 单 服普 罗 帕酮 或 氟卡 尼 是 la 推 荐 , 高 辛 和 索 他 洛 尔 在 心 I类 地
房 颤 动转 复 时 可 能 有 害 , 建 议 应 用 。最 近 , e i _ 3期 不 D ns等 4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房颤治疗近十年进展摘要: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生率是所有其他心律失常总和的2倍,并且其发生率及流行范围逐年增加[1],发生于总人口的0.2%。

房颤导致心率加快,从而出现一系列症状,更有甚者会出现心衰。

另外,房颤时心房出现无效泵血,血液停滞在心房内产生血栓,这些血栓可以脱落形成栓子导致脑卒中。

因此,房颤是卒中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老年人中。

关键词:心房颤动病机分析治疗进展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生率是所有其他心律失常总和的2倍,并且其发生率及流行范围逐年增加[1],发生于总人口的0.2%,在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人中,其发生率高达4% [2]。

房颤的临床表现为:1.心悸―感到心跳、心脏跳动紊乱或心跳加快体力疲乏或者劳累2. 眩晕――头晕眼花或者昏倒3. 胸部不适――疼痛、压迫或者不舒服4. 气短――在轻度体力活动或者休息时感觉呼吸困难房颤的主要原因1.心血管系统病变➢(风湿性) 心瓣膜疾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三尖瓣返流)➢窦房结疾病2.非心原性疾病➢肺部疾患➢甲亢➢中毒:酒精、咖啡3.“孤立性”房颤➢青年患者➢30%房颤的发生机制:多发子波学说心房基质的不均一性,引起多子波折返激动,要求:心房内同时存在3个以上的微折返环。

房颤的诱发因素:¬快速发放冲动的心房病灶-房扑或房速的蜕变房颤分为阵发性(发作通常≤7天,能自行终止)、持续性(通常)>7天,不能自行终止)及永久性(转复失败或不宜转复)房颤三类。

房颤对患者的危害在于:(1)快速心室率如果长期持续,容易增加心脏负担,引起左室功能损害、心室腔的扩张、心力衰竭。

(2)房颤时心房血流缓慢,容易形成心房内血栓,血栓栓塞是严重的合并症[3]。

房颤过去多发生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近年来非瓣膜病房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中没有器质性心脏病证据者不在少数。

房颤的治疗是针对房颤本身对患者的危害,控制心室率、预防血栓栓塞和减轻症状。

治疗方法有两种:(1)复律并维持窦性心律;(2)控制心室率同时抗凝治疗。

一般情况下,对每一次发作并且持续时间短于24h的房颤,选用复律治疗(包括药物复律和直流电复律),这一选择已成为共识[4]。

问题在于,对于持续性的房颤治疗原则数十年来都基于经验,并无权威性的临床试验数据支持[5],由此而来,在房颤治疗方法上出现了至今无法统一的分歧。

1 维持窦性心律对于房颤的患者,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能明显地改善血流动力学,提高左室射血分数和心输出量,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和发生率,减轻心律失常的相关症状,并能减少抗凝药物的使用[6,7]。

所以,多数医师将复律并维持窦性心律作为优于控制心室率的选择。

这种方法适用于阵发性房颤和时间不超过半年的持续性房颤,目前,转复和维持窦律或预防房颤复发有药物、起搏、心房除颤器、射频消融等几种方法。

药物治疗是转复房颤和维持窦性心律的最常用方法,与其它方法相比疗效最肯定。

常用药物为Ⅰa、Ⅰc类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维持窦性心律最有效的药物包括奎尼丁、乙胺碘肤酮,或与施太可、异搏定、普罗帕酮联合使用。

其中,胺碘酮是药物复律及维持窦律治疗中最安全而有效的药物[3]。

房颤的非药物治疗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总的效果并不理想。

基于房颤是心房存在多个折返子波的原理,Cox首创了迷宫术,迷宫术可以使一部分患者得到治愈,但其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高。

有许多学者应用迷宫术或基于迷宫术的径线行心房内射频消融,射频消融的目的在于根治房颤。

与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心房扑动相比,射频消融根治房颤操作复杂,风险大,复发率高,对于这样一种不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现在还不宜作为临床常规治疗措施。

也有学者根据冲动在心房间或房内传导缓慢,发生折返,导致房颤的理论,应用心房起搏技术或同时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来控制房颤,但这种方法的确切临床效果和适用人群尚不明确。

另外,有研究显示可植入复律除颤器(ICD),这可能是一种有发展前景的治疗方式。

Stafford RS等随机抽取并分析了美国从1980~1996年间治疗的1555例患者,以了解美国在房颤治疗中医师的选择趋势。

发现选择控制心室率治疗的相对人数从1980~1981年度的79%下降到1994~1996年度的62%;而选择复律治疗的人数则从1980~1981年度的18%虽一度下降到1992~1993年度的4%,但很快就上升到1994~1996年度的33%。

这说明,在美国复律并维持窦性心律的治疗方法虽没有被广泛使用,但却正在逐步上升[8]。

复律治疗的最大益处在于明显地改善心脏血流动力学,但这一疗法也存在潜在的危险,包括严重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可能引起导致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9]。

而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房颤复发率很高,约50%以上的患者有复发倾向,所以,长期以来,许多学者也选用另一完全不同的治疗方案,那就是:控制心室率,同时抗凝治疗。

2 控制心室率治疗这一治疗方案能避免抗心律失常药物引起的猝死。

对于高龄病人、房颤持续时间超过24个月及存在严重心脏瓣膜病变、严重左室功能障碍的病人,控制心室率是一个较好的选择[10]。

它可以减轻患者心悸的症状、提高运动能力[9],但必须协同给予长期抗凝治疗,第一线用药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及地高辛。

此外,胺碘酮也是一个安全的选择。

抗凝剂可选用阿司匹林或华法令[11]。

Jackson SL等[12]进行了500余病人的临床观察,认为华法令能明显降低中风的发生率,且仅有微小的出血并发症,而阿司匹林没有显示能减少中风的发生。

Wyndham [13]认为,在治疗房颤时,治疗措施的重要性顺序应当是:预防血栓形成,控制心室率,复律并维持窦性心律。

3房颤的导管根治治疗房颤的导管治疗理论基础[14]:绝大多数病人房颤的发生与肺静脉及左房后壁有关,因此导管消融根治房颤主要是在左心房围绕肺静脉进行。

该方法应用特殊的导管经过静脉插入到心脏,然后将这些导管送至肺静脉发放射频或采用其它能源,从而根治房颤。

导管根治治疗与以往的药物治疗不同。

药物治疗只是控制房颤的发作或减慢心室率。

而导管根治治疗是消除房颤产生和维持的机制。

3.1射频消融术(RFCA)3.1.1慢性房颤的导管射频迷宫术(线性消融)[15]基于外科迷宫术的原理,采用RFCA 的方法模仿迷宫术的线形消融,分别对左右心房(右房3条线,左房4条线,房间隔1条线)做划线消融根治慢性房颤。

这种方法X线照射时间长、操作难度大、临床应用困难。

即刻成功率低且复发率高。

其方法学尚不成熟3.1.2阵发性房颤的局灶性射频消融术(点状消融)[16]房颤发生的局灶性机制是局灶性房颤行射频消融术的理论基础。

自1994年报道用点状消融(Diacrete ablation)治疗阵发性房颤取得较满意效果以来,阵发性房颤的RFCA已成为一个新热点。

3.1.3已发现的局灶性房颤发生的关键部位大多在肺静脉入口或入口内1—4mm,尤其上肺静脉更常见。

可能与该部位组织的胚胎发育异常有关,也称为肌袖心律3.2用于房颤的消融策略3.2.1肺静脉(大静脉)隔离(PVI) 由法国Haissagurre等最先提出,只需消融肺静脉开口部或(和)开口近端一个或多个节段,而无需连续环状消融肺静脉开口,其对阵发性房颤成功率约60%,但其对持续性房颤效果不佳及较高的肺静脉狭窄发生率使其应用受限[17]。

3.2.2环肺静脉左房线性消融[18]:左心房线性消融术由意大利Pappone最提出,主要是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对两侧肺静脉口外的左心房壁进行环状消融,把心房内膜分割为几个独立的线性损伤,使折返无法形成。

3.2.3合并应用的其他策略3.2.4神经节消融3.2.5复杂碎裂电位消融3.2.6MASHALL韧带、左房顶及二尖瓣峡部消融等3.3治疗后的抗凝治疗4.总结与展望房颤的诊治是目前在心律失常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它的治疗虽有多种法可供选择, 但都未能达到根治的目的。

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虽属针对其发病机制的治疗方法, 但它们或者手术创伤大, 或者仍有一定的不成功率和较高的复发率, 效果还不够满意。

随着三维电解剖标测CARTO系统和EnSite系统以及LASSO环状标测导管等的应用, 消融所用能源的改进、介入诊治的定位和消融水平将提高, 病人的选择会更合适。

操作将简化而时间将缩短, 治疗的成功率将会增高而复发率降低, 并发症减少, 届时对药物复律反应不佳或不能耐受而有复律指征的病人, 应用介入消融治疗, 使之得到治愈将为期不远。

参考文献1 Peters NS,Schiling RJ,et al.Atrial fibrillation strategies to control,con- bat and ncet,2002,359(9306):593-603.2 Jung F,DiMarco JP.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atrial fibrillation.Am J Med,1998,104(3):272-286.3 Mackstaller LL,Alpert JS,Atrial fibrillation:a review of mechanism,eti- ology and therapy.Clin Cardiol,1997,20(7):640-650.4 Katcher MS,Foote CB,et al.Strategire for managing atrial fibrillation. Cleve Clin J Med,1996,63(5):282-294.5 Volkmann H.Atrial fibrillation-frequency control or cardioversionZKardoil,2000,89(Suppl)10:21-27.6 Antman EM.Atrial fibrillation and flutter:maintaining stability of sinus rhythm versus ventricular rate control.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1995,6(10Pt2):962-971.7 Singh BN,Mody FV.Antiarrhythmic agents for atrial fibrillation:focus on prolonging atrial repolarization.Am J Cardiol,1999,84(9A):161-173.8 Stafford RS,Robson DC,et al.Rate control and sinus rhythm mainte-nance in atrial fibrillation:national trends in medication use,1980~1996.Arch Intern Med,1998,158(19):2144-2148.9 Antman EM.Maintaining sinus rhythmwith antifibrillatory drugs in atrial fibrillation.Am J Cardiol,1996,78(4A):67-72.10 Di Pasquale G,Biancoli S,et al.Atrial fibrillation always cardiover- sion?No.Ital Heart J,2002,3(1Suppl):81-90.11 Reiffel JA.Drug choices in the treat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Am J Cardiol,2000,85(10Suppl1):12-19.12 Jackson SL,Peterson GM,et al.Outcomes in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clinical trial results can apply in practice.Intern Mad J,2001,31(6):329-336.13 Wyndham CR.Atrial fibrillation:the most common arrhythmia.Tex Heart Inst J,2000,27(3):257-267.14 Hohnloser SH,Kuck KH,et al.Rhythm or rate control in atrialfibrilla-tion-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 in Atrial Fibrillation(PIAF):a randomised ncet,2001,357(9262):1127-1128.15 Verdoes FF,Van Gelder I,Grijns HJGM,et al.Rate control versus electrical cardioversion for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the RACE study design.Europace,2000,1(Suppl B):B14.16 Carlsson J,Miketic S,Windeler J,et al.Randomized trial of rate-con-trol versus rhythm-control in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the Strate-gies ofTreat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STAF)study.J Am Coll Cardi-ol,2003,41(10):1690-1696.17 The AFFIRM Investigators.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the AFFIRM study.Am Heart J,2002,143(6):991- 1001.18 Sugi K.Pharma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sinus rhythm by antiarrhythmic agents.J Cardiol,1999,33Suppl1:59-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