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2、5第一单元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内容——孔子开创儒学: ★礼:(含义)认为必须重建周礼的权威,遵循宗法制 度的原则,(目的)以‚礼‛的规范约束人们的一切言 行,使社会成员安分守己,恪守传统的等级秩序,才能 消除人欲横流、名分紊乱的时弊。 ★仁:‚复礼‛关键在‚为仁‛。(地位)‚仁‛是儒 家思想的核心。孔子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 (含义)‚仁‛就是‚爱人‛,尤其是爱自己的亲人。 为‚仁‛之本应从最亲近的血缘关系入手,首先是孝顺 父母、敬爱兄长;然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目的) 若能形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 朋友有信的状态,便能恢复礼制,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 与人际关系的和谐。 ★义:(含义)孔子还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 值标准,人们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规范和‚仁‛的 精神,就是‚义‛。正人君子应重义轻利。
董仲舒(前179—前104)
(2)内容:将天道与人事相比附,系统提出‚天人感 应‛之说: ★政治上倡导‚君权神授‛:认为天士万物的主宰, 天子受命于天,秉承天意治理人世,所以臣民必须服 从天子;同时天又对天子进行监督考察,通过祥瑞和 灾异予以褒奖或谴责。 ★伦理上强调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 纲‛、‚夫为妇纲‛,认为君臣、父子夫妻的等级差 别出于天的安排,并将仁、义、礼、智、信视作为人 处事永恒的道德准则。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凿于北魏至晚唐的四百余年, 南北长约1公里。现存石窟1300多个,窟龛2345个,题 记和碑刻3600余通,佛塔50余座,佛像97000余尊。
奉先寺,建于唐初,主佛卢舍那高17.14米,面容丰 腴饱满,修眉长目,嘴角微翘,流露出对人间的关注和 智慧的光芒。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隋的创制和 唐的鼎盛 西学东渐与 近代中国
A
B
【单元导读】 ●儒家学说自汉代以来一直是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 官方意识形态。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针对礼崩乐坏的春秋乱局,以 重振礼乐制度为己任,希望通过仁爱的方式恢复宗法 制度下的身份等级秩序。汉代儒士兼采阴阳五行学说, 为儒家的伦理纲常敷上浓郁的神学色彩。宋明理学家 则将儒学提升至哲学的高度,使之更为精致而周密。 ●从本质上说,儒学是与中国传统家族制度相辅相成 的理论体系,在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长期延续的过程 中,儒家文化对古代中国的社会观念、行为规范、政 治思想、法律制度等都具有极为深刻的影响。 ●儒学还辐射东亚,形成儒家文化圈,并在西方引起 很大反响。
(4)影响:由于经学的研习、传授为学者的入仕开辟 了通途,因此通经致用成为文人学士的普遍追求。汉 代以来,儒学逐渐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传统社 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广泛而深远。不过,汉武帝 所信任的大臣,也多是既精通儒术又深明刑法的人。 武帝的执政原则可以概括为‚儒表法里‛。
孔子
孟子
董仲舒
阅读以上图片回答问题: (1)上述三人分别对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作了怎样 的贡献? (2)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就是‚显学‛,但为什么到 汉武帝时期才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孟子的思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名轲(约前372-前289)。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 天意之所予也。‛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 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 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 进。‛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通谊也‛ ——《汉书 董仲舒传》 (1)概括董仲舒思想的核心。 (2)汉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的主张?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道教在民间传播:
东汉末期,道教开始 主要在受苦受难的民 众中流行,太平道和 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 的表现形式。
福建泉州老君岩
道教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武当山
三教合一
儒、佛、道三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 机地结合在一起; 道教理论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提出 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信为本; 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 与儒学的关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
二、汉代儒学——儒学经学化的背景、内容与影响 (1)时代背景:
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社会问题:
政治: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经济: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民族关系: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
要求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汉武帝——刘彻
二、汉代儒学——儒学经学化的背景、内容与影响 (1)时代背景: 时代的变化,需要适应时代的统治思想。经过汉 初的稳定恢复,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汉初的清 静无为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汉武帝刘彻 雄才大略,一改汉初‚无为而治‛的国策,在政治、 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新政策, 锐意进取,积极有为,西汉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
二、汉代儒学——儒学经学化的背景、内容与影响 (1)时代背景: 时代的变化,需要适应时代的统治思想。经过汉 初的稳定恢复,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汉初的清 静无为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汉武帝刘彻 雄才大略,一改汉初‚无为而治‛的国策,在政治、 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新政策, 锐意进取,积极有为,西汉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 因此,一度沉寂的儒学渐受重视。而汉武帝锐意 进取,经营开拓,需要积极有为的学说为其治国安邦 提供理论依据,这成为儒学地位迅速上升的契机。汉 儒大家董仲舒,他兼采阴阳五行学说,糅合改造,形 成新的儒学体系。(以上内容整合了第2、7册有关背 景的叙述)
先秦之儒和董仲舒之儒的区别
先秦之儒 著作 《论语》 理论基础 仁、礼 思想来源 儒学 与统治者关系 批判时政维护奴 隶主贵族统治 结果 受冷落 董仲舒之儒 《公羊春秋》 天人感应 儒学、阴阳、法家 维护封建统治 成为正统思想
这是江西庐山脚下的白鹿洞书院。800多年前,南 宋大儒朱熹在此举行了一次学术报告会,请当时主要 论敌陆九渊来此讲学。这次会上,陆九渊就儒家思想 的义、利问题慷慨陈辞,讲得许多听者感动得掉下了 眼泪。朱熹和陆九渊都是南宋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们各成一派,共同发展了儒学。他们发展的儒学新 体系称为‚理学‛,又称‚道学‛。
(3)内容——孟子发展儒学: ★认为人性本善,这是儒家道德准则仁、义、礼、智 的基础与开端。 ★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将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希望统治 者以民为本,推行仁政,结束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 局面。 ■评价:由孔子创立,孟子继承、发展的儒家学说, 后人习称‚孔孟之道‛。
荀子的思想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 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 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 可镂。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君者,舟也;庶人者, 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
荀子,名况(约前313-前238)。
(3)内容——孟子发展儒学: ★认为人性本善,这是儒家道德准则仁、义、礼、智 的基础与开端。 ★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将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希望统治 者以民为本,推行仁政,结束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 局面。 ■评价:由孔子创立,孟子继承、发展的儒家学说, 后人习称‚孔孟之道‛。 (4)内容——荀子王霸学说: ★从‚性恶论‛出发,更注重外在的社会规范和刑罚 制度对人的制约作用; ★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其思想在后世有 不小影响。其学生韩非、李斯由此而走向法家。
发展演 变过程 中国 古代 儒家 文化
第一阶段:先秦儒学(孔孟之道)
第二阶段:两汉经学
第三阶段:宋明理学
儒家文化与中国传统家族制度、君 主专制制度相辅相成,对古代中国 的社会观念、行为规范、政治思想、 法律制度等有极为深刻的影响
对内
影响
东亚
传入越南、朝鲜和日本等国, 形成了‚儒家文化圈‛ 明末以来,儒学远播西方, 在西方引起了很大反响。
孔子之政治思想
1、‚仁‛:‚仁者爱人‛ 2、‚礼‛:‚克己复礼‛ 3、‚德治‛:‚为政以德‛
孔子之伦理思想
‚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应如何评价孔子?
(概括)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正面)他提出‚仁‛, 具有民 本思想,对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他首 倡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进古代教 育事业的发展他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作出巨大贡献。(反面)他主张维护周礼,代表当时 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具有保守性,不可能被当时 统治阶级所接受。
(1)‚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加强君权的需要
(3)‚仁政‛:限民名田、薄赋敛、省徭役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4)‚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3)举措:将儒学提升到官方意识形态的高度。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提出 ‚大一统‛,迎合了政治统一的需要。儒学在各家学 说中获得‚独尊‛地位,成为统治者极力推崇的官方 意识形态。儒家典籍被称为‚经‛,解释和阐发儒家 经典成为专门的学问,称为‚经学‛。 ★武帝规定《诗》、《书》、《礼》、《易》、《春 秋》为‚五经‛,设立五经博士,专事儒经的研究与传 授。 ★在长安兴办太学,教授五经,入学者完成学业经考 试合格,即可担任官职。郡县也建立地方学校,配有 经师授学,以培养管理的后备人选。
分析讨论:
1、先秦儒学不受统治者重用的原因?
2、战国时期何种学说受统治者重用,原因是什么?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
同 异 仁的思想 民本思想 人性论 爱人 为政以德 性相近
孟子
仁政
荀子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民贵君轻 性善论
总结: 先秦时期是儒家文明的产生时期,由孔子 创立,其核心为仁和礼,孟子、荀子进一步发 展,并最终形成了孔孟之道。对古代中国文明 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对外
西方
一、先秦儒学——孔孟之道的产生及其学说 (1)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是一个社会变革与转型时期。掌握一定 文化知识的‚士‛最为活跃。他们对变革态度不同, 思考方向各异,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了各不相 同的方案,形成诸百家竞相争鸣局面。 儒家便是在乱世求治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学术思 想流派——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针对礼崩乐坏、动荡 纷争的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治国救世的主张。(以上 内容包含了第2、第7册关于背景的叙述)
主讲人:唐晓奇
【考纲要求】
单元 儒家文 化与古 代中国 篇目 考点 要求 C B B A A
先秦儒家与两汉 孔孟之道 经学 儒学的经学化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儒家文化的传播 辐射东亚 远播西方
【相关篇目】
单元 从周王朝到 秦帝国的崛 起 从两汉到南 北朝的分合 篇目 考点 要求 C B B A 社会变革与百 社会大变革 家争鸣 百家争鸣 从无为到有为 罢黜百家 独尊 儒术 中外文化交流 遣唐使 汉武帝时代 新文化运动的 中西文化论战 勃兴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湖南长沙岳麓书院 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 河南省登封嵩阳书院 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
三、程朱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核心理念、学说特点 和历史影响 (1)时代背景:
1、佛教的传播兴起: A、产生:前六世纪、印度、释迦牟尼 主要教义---------前三世纪合法地位 B、外传:东南----缅甸、东南亚各国 东北----中亚各国、中、朝、日 C、在中国的状况: 西汉末年传入--------西域僧人东来宣讲 东汉明帝 派人去西域求佛法,用白马驮经书东归------白马寺 2、佛教传播的原因:长期战乱、社会动荡 A、统治者需要加强思想控制需要---既要欺骗民众、 也需要欺骗自己 ----因而大力提倡。 B、下层民众寻求精神寄托 C、形式简朴、容易实行 D、佛教势力发展、盛况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