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同名11290)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作者:来源:《社会与公益》2018年第04期完善包括机会公平在内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包括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维护和增强全国统一高考在人才选拔培养中的核心地位,清理规范各类特殊招生形式;落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和国有企业分级分类公开招聘制度,做到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创造平等竞争的就业环境,治理就业的隐形门槛。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的讲话》(2016年5月16日)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所以必须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所以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2012年11月17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8-79页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把落实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作为重要任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
《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2月28日)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3月17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36页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维护和发展劳动者的利益,保障劳动者的权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1.如何充分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35年来的伟大历程,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这些重大论述深刻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回顾35年改革开放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呼唤进一步深化改革,人民群众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的步伐决不能停顿,更不能倒退。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实现全面提升,涉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涉及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创新,涉及城乡区域发展格局的完善,涉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构建,涉及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这些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成。
第三,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继续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势头,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旺盛活力。
2.如何认识改革开放伟大历程?《决定》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35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
浅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识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三个倡导共24个字。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浅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识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一、当今社会形势
当代代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进程加快、西方国家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力推销其文化价值观、在经济上推行自由市场经济、在政治上宣扬民主独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挑战。因此、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我们党内的迫切任务。
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特别是在革命、建设、改革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纽带。
(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
全面从严治党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关键
全面从严治党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关键作者:辛正平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7年第3期“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光辉,饱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更完整地展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这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强力保障。
一、全面从严治党为其它三个“全面”引领正确方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艰辛探索出的一条新路,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党的十八大规划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个基本要求,包括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等。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这说明,我们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没有变。
从改革角度看,目前中国的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向前推进同样很艰难。
面对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和各种观点的碰撞论争,下一步改革怎么改、改什么变得异常敏感。
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举措,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总目标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
也就是说,改革既不会停顿,也不会“改向”。
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另起炉灶,而是为了完善和发展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以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
从法治角度看,我们已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依法治国被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构成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
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是全面深化改革指导思想的关键要素之一,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着力解决的根本问题。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在全面改革的各领域和全过程都要体现和落实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这些强调,这是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一个基本要求。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最终归宿。
改革开放35年,是我国改善民生力度最大、人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人民生活水平空前提高,人民享受到的改革发展成果越来越多,公平正义得到越来越多重视和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应当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不公问题反映越来越强烈。
公平正义问题不抓紧解决,不仅会影响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信心,而且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新形势下,我们一定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最主要的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我国现阶段存在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许多是发展中的问题,是能够通过不断发展,通过制度安排、法律规范、政策支持加以解决的。
政治体制改革解读
1、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科学发展观心。
2、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改革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4、目的: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解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1、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2、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
3、基本内容(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1)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
要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
措施:①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提高立法质量,防止地方保护和部门利益法制化。
②健全“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制度。
③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各级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本级人大报告。
④加强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国有资产监督职能。
落实税收法定原则。
⑤加强人大常委会同人大代表的联系,充分发挥代表作用。
通过建立健全代表联络机构、网络平台等形式密切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
⑥完善人大工作机制,通过座谈、听证、评估、公布法律草案等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通过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备案审查等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5、为什么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是全面深化改革指导思想的关键要素之一,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着力解决的根本问题。
第一,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解决当前社会突出问题的迫切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
但在我国现有发展水平上,社会上也存在大量不公平、不正义现象,比如教育、就业机会不公问题,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社会保障体系“碎片化”问题,特殊化和特权现象问题,司法不公问题,贪赃枉法、侵害群众权益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不单涉及经济领域,也涉及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已经成为一个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不公问题反映越来越强烈。
中央全面审视和科学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态势,认为这个问题不抓紧解决,不仅会影响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信心,而且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危及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第二,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迫切要求。
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造福人民。
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的不公平,改革就会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
改革必然触及利益格局的调整,有可能使部分群众切身利益暂时受到影响,但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是使全体人民根本利益得到更好的实现、维护、发展。
我们强调要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就是因为利益固化导致诸多社会不公,如在发展、收入分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等方面存在权利、机会、规则不公平问题,一部分人没有公平公正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正确方法论心得
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正确方法论心得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也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推进改革的总目标。
正确方法论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证,只有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才能确保改革的目标得以实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正确方法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必须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诉求,以人民的满意度作为衡量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
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确保改革的方向和内容符合人民的利益。
正确方法论要坚持科学决策。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科学的决策,只有科学的决策才能确保改革的方向正确、步骤合理。
科学决策要以实事求是为基础,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充分调研、分析和研判,科学制定改革的路径和措施。
同时,还要注重多方面的协调,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广泛的共识,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正确方法论要坚持改革与稳定相结合。
全面深化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必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风险,因此,必须注重改革与稳定的统一。
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稳定是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要注重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和节奏,避免因改革过快或过慢而引发的问题,确保改革的稳步推进。
正确方法论要坚持问题导向。
全面深化改革的本质是解决我国面临的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因此,必须始终把问题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深化改革要紧密围绕解决问题来展开。
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找准问题的症结和根源,制定相应的改革方案和措施,以问题为导向推动改革的深入发展。
同时,要注重改革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避免片面性和孤立性的改革,确保改革的效果能够持久和全面。
正确方法论要坚持开放与创新。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紧密结合国际国内的发展趋势和动态,吸取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推动改革的创新和发展。
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
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心得体会通过这一段时间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学习和自学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我进一步领会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深刻内涵,增强了在新时期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的自觉性,深化了对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的认识,为下一阶段的教育实践活动打下了良好基础。
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得到了如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深刻的了解了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
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
二、更加清晰的认识了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方向。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的创造力。
1、完善产权保护制度。
2、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增进人民群众福祉作者:迟建民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4年第5期迟建民《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目标,以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为目的,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深化社会事业改革创新作出了全面部署。
通过深化教育领域、创业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等五大方面的改革创新,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一、把握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本质要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新航程,强调要“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决定》合国情、顺民意,承接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加强社会建设的两个重点,即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紧紧抓住当前中国社会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回应人民群众的呼声。
《决定》阐释了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目的: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明确了改革的核心目标: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确定了社会体制改革的两大重点领域: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部署了深化改革的五大重点任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决定》意义极其深远。
二、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四位一体”的建设任务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注重制度建设,兜住民生底线,积极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等问题入手,在社会事业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
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的心得
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的心得全面深化是我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开放的战略举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
在参与全面深化的过程中,我有着深刻的体会和心得。
首先,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全面深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的利益。
人民是的主体和受益者,因此,的目标必须聚焦人民的需求和关切。
在实施时,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真正把成果惠及于人民群众。
其次,必须敢于涉及深水区。
深化是解决我国各类矛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必然会涉及到一些深层次、复杂性和敏感性问题。
在面对这些深水区时,我们不能回避、退缩或抱有过度谨慎的心态,而应坚定信心、攻坚克难,敢于试错、勇于创新。
只有敢于涉险滩,才能收获更大的成果。
再次,要善于协同推进。
全面深化不是一系列孤立的举措的简单堆积,而是一个系统工程的有机整合。
各项应相互呼应、协调推进,形成一个互为支撑、相互促进的体系。
同时,各级政府、各部门之间也要加强协作,形成全面深化的合力。
此外,要着眼长远、稳中求进。
全面深化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站在战略的高度,把握的大方向和总体目标,同时又要保持稳中求进的态度,注重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只有稳中求进,才能逐步推动的落地和实施。
最后,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面深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进行的,必须坚持和落实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旗帜鲜明地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自信。
通过参与全面深化,我深刻体会到的艰辛与复杂,也看到了的巨大成就和带来的巨大变革。
全面深化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的工作,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不断完善。
我坚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深化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
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
1.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深化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必须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
2. 坚持问题导向: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关注实际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紧密结合实际需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改革。
3. 全面协调:深化改革不仅仅是一个领域或一个方面的改革,而是对整个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的全面性改革。
必须注意协调各个方面,确保改革的全面性和协调性。
4. 加强顶层设计:深化改革需要进行完善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的制度和法规,指导各项改革的实施,确保改革的有效性和长期性。
5. 充分调研:在深化改革前,必须进行全面充分的调查研究,了解各个领域的问题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改革方案和政策。
6. 推动试点:改革过程中,必须实行试点先行,探索尝试各种改革方案,发掘实践中的好经验和做法,提高改革的成功率和可行性。
7. 加强沟通和协商: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积极开展广泛的沟通和协商,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凝聚改革的共识和力量。
8. 强化监督和评估:在深化改革后,必须加强对改革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出现的问题,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和有效实施。
“三个公平”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个公平”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念,彰显了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从而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
这“三个公平”是党向人民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
面对人民群众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唯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健全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才能保证和实现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才能使我们的制度和体制机制更加体现公平正义的原则,才能更加有利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自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以来,我们党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党的十八大强调“三个公平”,是“以人为本”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是将以更大力度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明确信号。
党的十六大以来,从“种田不交税、上学不交费”到义务教育全免费,从编织世界最大社保网到启动新一轮医改、教改,人民群众感受着党和政府推进社会公平的实实在在的举措。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双转型”时期的利益多元、诉求多元变化,给促进社会公平带来了诸多难题。
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及时作出“顶层设计”,提出解决方案。
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现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些举措充分彰显了我们党深化改革、维护社会公平的决心。
三中全会
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社北京11月15日电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如下决定。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1)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
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
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2)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最新-深刻领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 精品
深刻领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三论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目标明确,才能定位好前进的方向;任务清晰,才能把握好奋斗的路径。
立足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必须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实现总目标的要求,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目标引领航向,目标凝聚共识。
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深刻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鲜明特质和根本任务,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期待,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总的方向。
向着这个总目标奋力前行,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才能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解放思想亦永无止境。
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三中全会提出的这三个进一步解放,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思想引领变革、以创新激发活力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条件。
在三个进一步解放中,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也是解放思想的重要基础;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以三个进一步解放不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让我们的制度在创造社会财富上更有效率,在激发人民创新创造活力上更有优势,我们就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
精品5围绕总目标,全会用六个紧紧围绕全方位部署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改革重点,并突出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这是一个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重要判断,为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着力点和突破口。
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描绘了宏伟蓝图。认真学习、领会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加快推进全面改革的各项举措,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分析形势、提出任务,也明确了时间表: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就是要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并将其转化为改造现实的强大力量。
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是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但是,面对趋向复杂多变的世界环境,世界大势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显著增强,推动经济发展、维护政治安全、领土主权完整和社会稳定的任务也更加艰巨。我们要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我们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深入领会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指示,明确指出“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传递出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一宏伟的改革蓝图,是经得起历史眼光的审视,是改革历史逻辑演进的重要成果,集中体现在全面升华“改革”的高度——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历史唯物主义高度;深刻定义“改革”的维度——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发挥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牵引作用,在“解放思想”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中“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解
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解全面深化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决定性意义。
只有深入准确理解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继续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历史任务和治国方略。
一、深刻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方位深入准确理解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放在改革开放的大历史中来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在探索中不断深化,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以1992年和2013年为节点,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全面探索阶段。
这一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改革的中心线索是探索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直到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明确提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的著名论断,同年党的十四大最终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改革的重点和主轴,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了,整个改革的大方向就明确了。
在全面探索阶段,中国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经济到政治,次第展开,全面探索,不仅理论上形成了一系列奠基性成果,而且实践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使得改革开放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全面推进阶段。
这一阶段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到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
在全面推进阶段,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仅朝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目标持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分别明确了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大领域的改革目标。
在这一阶段,中国改革在国有企业、金融财税、社会体制、加入WTO等关键领域都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确保我国成功战胜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有效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并分别在1999年和2010年成为下中等收入国家和上中等收入国家,经济总量稳步超越传统强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内涵
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内涵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内涵是指在改革过程中,要依据客观规律,立足于实际情况,注重系统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运用,不断探索和创新,促进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解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深层次问题,以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首先,全面深化改革要基于科学的规律。
改革的过程中,需从实际出发,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发展规律,准确把握改革方向和路径。
只有依据客观规律进行改革,才能取得预期效果,不会走弯路或产生不良后果。
其次,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注重系统思维。
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领域、多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因此,要采取整体观念,注重协调各方面的利益,避免片面性、短视性的改革方案,确保改革的系统性和可持续性。
再次,全面深化改革要运用科学方法。
改革是一项技术工程,需要科学方法的指导。
要进行充分的调研,收集和整理数据,制定科学的改革方案。
在实施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实证研究和试错机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和完善改革措施。
最后,全面深化改革要不断探索和创新。
改革是一个开放的过程,需要不断学习、借鉴和创新。
要加强对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吸收和利用,关注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勇于尝试新的改革理念和实践,推动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内涵包括依据科学规律、注重系统思维、运用科学方法和不断探索创新。
只有坚持科学理性的改革思路和方法,才能更好地推动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
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中华民族拥有在5000多年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灿烂文明,中国***党拥有百年奋斗实践和70多年执政兴国经验,我们积极研究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欢迎一切有益的建议和善意的批评,但我们绝不接受“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中国***党和中国人民将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1、坚持人***体地位坚持人***体地位,必须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2、坚持科学发展就要求必须加快转变发展,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就是要加快完善各方面的体制机制,为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持续动力。
3、坚持依法治国就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体系、法治国家、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化轨道。
4、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就必须推进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推动形成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开放格局。
5、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确保我国发展的航船沿着正确的航道破浪前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是全面深化改革指导思想的关键要素之一,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着力解决的根本问题。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在全面改革的各领域和全过程都要体现和落实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这些强调,这是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一个基本要求。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最终归宿。
改革开放35年,是我国改善民生力度最大、人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人民生活水平空前提高,人民享受到的改革发展成果越来越多,公平正义得到越来越多重视和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应当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不公问题反映越来越强烈。
公平正义问题不抓紧解决,不仅会影响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信心,而且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新形势下,我们一定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最主要的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我国现阶段存在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许多是发展中的问题,是能够通过不断发展,通过制度安排、法律规范、政策支持加以解决的。
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把“蛋糕”做大,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物质基础。
同时,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就改革哪里,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就将之作为改革重点,通过创新制度安排进一步把“蛋糕”分好,最大限度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强调,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就是说改革发展的成果不能让少数人享有,如果是这样那就违背了社会公平正义。
只有把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才能体现社会公平正义。
这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指导思想在改革总目标上的体现,同时亦表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全面深化改革的动机、标准、目的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增进人民福祉。
其实增进人民福祉和促进公平正义二者是相互联系着的:增进人民福祉体现着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成果是增进人民福祉。
二者结合起来就是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解决当前社会突出问题的迫切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
但在我国现有发展水平上,社会上也存在大量不公平、不正义现象,比如教育、就业机会不公问题,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社会保障体系“碎片化”问题,特殊化和特权现象问题,司法不公问题,贪赃枉法、侵害群众权益问题,等等。
中央全面审视和科学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态势,认为这个问题不抓紧解决,不仅会影响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信心,而且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危及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迫切要求。
我们强调要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就是因为利益固化导致诸多社会不公,如在发展、收入分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等方面存在权利、机会、规则不公平问题,一部分人没有公平公正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因此,强调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更加注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下功夫,在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上下功夫,在增进人民福祉、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上下功夫。
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我们讲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就是为了解决好制度的公正性和普惠性问题,打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因此,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加紧建设对保障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起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特别是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然会触及已有的体制机制和利益格局,思想认识越来越难以统一,改革的难度越来越大,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使我们的制度和体制机制更加体现公平正义原则,更加有利于实现和维护人民利益。
Word:2158
同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效率和公平的统一。
但在社会主义国家提高效率是为了让人民更多地享有物质利益,这样以来公平也就成为经济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最深刻地体现在社会主义经济的所有制结构上。
在此问题上,三中全会有一个新的论断:“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两个都是”和“两个重要”,使得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大大提升。
这是社会公平正义指导思想在所有制结构上的重要体现,是本次全会的亮点之一。
社会公平正义体现在市场体系上,就是各种市场主体要公平竞争,商品和要素要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体现在市场规则上,就是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体现在宏观调控上,就是要建立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体现在财政体制上,就是要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体现在城乡关系上,就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分配。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就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
人民当家作主表明政治权力及其运作的人民性和公共性,意味着权力不是少数人的特权,意味着权力不能被垄断,这就是社会公平正义在政治上的体现。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司法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当家作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