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及经济增长方式的_阶段性_规律_由东亚经济增长方式的争论谈起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界定和内涵
1.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界定和内涵(金融发展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作用机制与实证分析,周杰琦)目前学界对于全要素生产率概念的界定仍未达成共识,全要素生产率是个内涵和外延模糊的概念(郑玉歆,1999)。
全要素生产率概念的界定对于本文后续理论分析以及实证研究都尤为重要。
荷兰学者Tibergen(1942)将时间因素引入到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开创性提出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
全要素生产率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最早起源于Solow(1957)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其目前已成为分析经济增长源泉以及评价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
按照Solow 经济增长理论,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各种生产投入要素(如资本、劳动投入、能源、自然资源等)贡献之外的、由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管理创新、社会经济制度等因素所导致的产出增加。
在此意义上,全要素生产率也称为Solow 剩余。
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被解释为生产函数的整体移动,而要素投入变化则指要素投入沿着生产函数本身的移动。
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全要素生产率被解释是外生的技术进步,因此,技术进步独立于经济体的其他任何变量而产生。
有的学者认为,Solow 剩余“测量了我们在经济增长源泉中无法全部解释和分析的因素”,它不仅包含:依赖创新推动的技术进步、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技术进步以及技术效率提升,还包含了一系列未知的复杂因素,如数据测量误差、模型变量遗漏、模型设定偏误、经济周期波动的干扰等。
然而,Jorgerson 和Griliches(1967)却认为,Solow剩余不过是投入要素不恰当测量所造成的结果,如果投入要素被正确测量,Solow 剩余则不复存在。
由上可见,即便从索洛剩余的角度来界定全要素生产率,学术界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和外延也未能形成一致的认识。
这种局面容易导致有关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出现混乱,甚至妨碍该研究领域的深入向前发展。
以中国情况为例,目前,由于概念定义、数据处理以及研究方法的不同,国内外研究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的测算结果存在较大分歧,比如,Young(2003)测算的结果为1.4%,Chow (2002) 测算的结果为2.68%,郭庆旺等(2005)测算的结果为0.891%。
全要素生产率概述
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定义与测算方法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简称TFP)是指所有生产要素的生产率, 所谓的“全要素生产率”是指“生产活动在某一特定时间内的效率”,是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是用来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是针对全部投入要素进行测算, 而不是只涉及部分要素。
它在一个更广的范围内考察生产率的情况, 是总产出与综合投入要素之比, 研究的是在一个经济系统中, 所有投入要素加权综合后形成综合投入的产出效率, 故又称“ 综合要素生产率”。
相对于传统的单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能够更为全面地考虑投入要素, 从而能够更加真实客观地衡量全部要素投入量的节约, 反映一个经济系统的宏观综合经济效益,是分析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工具。
总而言之, 通过分析各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可以识别经济增长的类型是投入型还是效率型; 通过比较单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可以确定经济政策的控制方向是应该增加总需求, 还是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
参数方法1.索洛余值法索洛于1957年发表了著名的文章“技术变化和总量生产函数”。
在该文章中,索洛首次将技术进步因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从总产出增长中扣除资本和劳动力对产出的贡献,所得到的“余值”就是技术进步对产出的贡献。
在希克斯中性和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下,技术进步率就等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
2.增长核算法增长核算法, 是在经济学家索洛提出的索洛余值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后来经过丹尼森和乔根森的发扬而成为一种成熟的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方法。
其计算的基本思路是: 寻找一个合适的生产函数形式, 利用样本数据进行回归, 估算出总量生产函数的具体参数, 得到具体的生产函数, 进而测算TFP 及其增长。
3.随机参数前沿生产函数方法非参数方法1.指数法测算TFP的指数法是一种统计学方法,由Kendric和Denison开创,后经Jorgensen、Griliches等人发展而成熟。
要素投入_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的要素贡献问题,国内外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索洛(1956)的研究首次提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1]。丹尼森(1985)分析了1929-1982年美国的经济增长因素,并指出知识进展是发达国家最重要的增长因素[2]。格里利彻斯(1986)也对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过分析,认为经济增长与要素投入的增加和生产率提高均有关系[3]。我国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丰富。李京文等经济学者(1993)与美国的乔根森、日本的黑田昌裕等人合作编著的《生产率与中美日经济增长研究》对我国的生产率与经济增长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4]。此外,谢千里等(1995)、郑玉歆(1999)、王小鲁(2000)、张军和施少华(2003)、郭庆旺和贾俊雪(2005)等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对此问题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5-9]。笔者将对采用OECD推荐增长核算方法,对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增长要素贡献进行实际估算,从而分析要素投入、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对投入要素产出弹性即投入要素份额的确定。在生产函数中,要素的产出弹性直接影响着不同要素增长对整个经济增长的贡献。估计要素产出弹性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使用计量经济学的回归方法,一种是收入份额法。两种方法各有优劣,回归方法只需要得到相关总量数据即可进行,简单直接,但其主要缺点是需要假设要素的产出弹性为常数(如C-D生产函数),估计需要满足模型的假设。在实际的经济增长中,不同要素的份额会随时间不断变化,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经济快速增长的国家。而收入份额法直接根据统计数据得出产出弹性,不需要估计,各种投入要素份额随着经济的变化而变化,但这种方法同样需要假设存在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变的规模收益。在OECD(2001)《生产率测算手册》中将收入份额法作为要素产出弹性的推荐使用方法。因此本文也使用收入份额法。由于无法获得收入份额法所需的所有数据,笔者根据可得数据作出了处理。根据全国投入产出表(1995年,1997年,2000年,2002年,2005年)得到各年份劳动者报酬与对应净增加值,然后用劳动者报酬占净增加值比重作为劳动投入的份额VL,根据规模报酬不变,求得资本投入的份额VK=1-VL,一共得到5年的劳动投入份额,对于两年间的中间年份份额用两年的平均比重来替代,并假设2005年以后的份额与2005年相同。 #p#分页标题#e#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及公式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及公式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是衡量一个经济体在使用全部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进行生产时,所获得的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效率关系。
它是指对全部生产要素的综合利用程度,衡量经济体在总体上对资源的综合利用效果。
计算全要素生产率需要考虑到产出、劳动和资本这三个要素,同时,由于技术进步对生产过程的影响,也需要考虑技术因素。
以下是TFP的几种常见的计算方法及公式:1. 准则式法(Index number method)准则式法是衡量不同时期间生产要素的变动程度,通过比较各个时期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出的变化来计算TFP。
这种方法的公式可以表示为:TFP=(产出指数)/(劳动力指数x资本指数x技术进步指数)2. 产出剩余法(Output residual method)产出剩余法是通过分析产出与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计算未能通过投入生产要素解释的产出增长率,来衡量技术进步对产出的贡献。
这种方法的公式可以表示为:TFP=ΔY-αΔK-βΔL其中,TFP代表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ΔY代表产出的增长率;ΔK 代表资本投入的增长率;ΔL代表劳动投入的增长率;α与β分别是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
3. 混合生产函数法(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混合生产函数法是基于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框架,通过分析产出、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关系,来计算TFP。
这种方法的公式可以表示为:Y=A*f(L,K)其中,Y代表产出;L代表劳动力;K代表资本;A代表技术进步。
4. 修正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法(Malmquist指数)修正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法通过计算不同时间点两个生产函数之间的距离,来衡量技术进步对TFP的影响。
这种方法的公式可以表示为:Malmquist指数 = 距离指数 x 效率指数其中,距离指数代表两个生产函数之间的技术进步指数;效率指数代表同一时间点内的生产效率。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一国经济效率的重要指标。
它反映了一国资本、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的综合利用效率,同时也表明了技术创新、资源配置和机制效率等诸多方面的水平。
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经济体来说,测度和分析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尤为重要。
一、测度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测度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
在测度过程中,首先需要将国民经济分为不同的行业,并对每个行业的产出、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进行统计。
然后,需要通过计算总值指数和单产指数来确定全要素生产率。
而计算全要素生产率时,还需要对不同行业的生产要素进行权重分配。
以中国为例,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在2018年达到了114.5,较2017年上升了1.2%。
此外,在2018年,中国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也同比增长了5.9%。
二、影响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1. 资本投入资本的投入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体投资资本设备、研发新技术、扩大产业规模,可以带来更多的生产要素和新知识的产生,从而改善经济的创新和生产能力。
在中国,资本投入始终是政府的经济发展重点,近年来,在促进创新和发展中的资本投入上花费了大量资金,资本存量进一步得到积累和提高,也推动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2. 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技术进步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企业竞争力的增强。
随着科技的不断突破,新技术的不断引入,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生产效率也在不断提高。
例如,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中国的制造业正在向更高效率、更灵活地生产方式迈进。
3. 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源人力资本是经济高效运转必要的必要条件,人力资本越丰富,建立经济发展的新力量就越强大。
教育水平是提高人力资源生产力的重要指标。
随着中国教育普及率的提高和人力素质的提高,人力资源的生产力也不断提高,这进一步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与解释:1979-2013年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 的测度 与解释 :1 9 7 9 - 2 0 1 3 年
纪 红燕 西 北 师范 大 学 甘 肃 兰 州 7 3 0 0 7 0
j , = A e t
芒
t
其 中 ,Y 为 实 际产 出 ,K 为 资本 存量 ,L 为 劳动 投入 , 。 L 、p
及1 9 9 7 年 东 南亚 经济 危机 的爆 发 ,掀起 了 国 内学 者对 全 要素 生产 率 分 别 为平 均 资本产 出弹性 和平 均劳 动产 出弹 性 。在 规模 收益 不变 和 和 经济 可持 续增 长 的研究 热潮 。 希 克斯 中性技 术假设 下 ,全要 素生产 率的增 长率 为 : 国 内学 者在 研 究全 要素 生产 率 时 ,对研 究对 象 的选 取大 致可 分
A 了 Y
f 一l \ 卜 J K
对( 1 ) 式 两边 同时取 自然 对数 ,可估计 出平 均资 本产 出弹性 和 平 均 劳动 力产 出弹性 ,则 :
增 长的 源泉 ,判 断 中 国整体 和 区域 的经 济增 长是否 具 有 可持 续性 。 还有 一 些研 究是 针对 某 一生 产部 门或 者行 业 的全 要素 生产 率估 算 , 分析 生 产部 门或 者行 业 的技 术进 步情 况 。不可 否认 ,这 些 研究 对宏 观经 济 政策 的制 定与 调 整都 起到 了重 要 的参考 作 用 ,但是 我们 也 应 看到 ,国 内全要 素生 产率 研究 还存 在一 些 薄弱 环节 ,即大 部分研 究 关注 的 是全 要素 生产 率对 经济 增 长的 贡献 问题 ,而对于 全 要素 生产 率的 构成 仅限于 一 些理论层 面 的分 析( 如将 其理解 为 技术进 步 和能力 实现变 化 的宏观 层面 ) ,缺少 对全 要素 生产率 构成 因素 的 实证分 析 。 此外 ,国 内学 者对 全 要素 生产 率 构成 的解释 仅 将其 归入 技术 创 新 因 素 ,很少 有人 将 制度视 为 经济 发展 的生 产力 分析 我 国 的全要 素构 成 情 况 ,尽 管 赵志耘 、杨朝 峰等 部分 学者 也对 全要 素 生产 率进 行 了解 释 ,但他 们选 取 的因 子变 量过 于 单一 , 同时也 没有对 解 释变 量之 间 进 行相 关性 分 析 ,无法 确保 因子变 量分 析 的独立 性 ,因此无 法准 确 地 分析 引起 我国全 要素 生产率 变动 的具体 原 因。 本 文试 图利用 西方 经济 学 、新 制度 经济 学 的观 点构 造新 的理 论 模 型来 解释 上 述 问题 ,通过 引用 市 场化 指数 来衡 量 改革 开放 以来 我 国经济 体制 的变 迁 ,用 R &D 经 费投入 和 外商直 接 投资经 费分 别衡 量 自主创 新和 技术 引进 ,并用 它们 的 连乘 积在 判断 其 交互 影响 的基 础 上 解释 促进 我 国经 济增 长 的具体 方 式 ,同时 用全 要 素生 产率 的滞 后 期衡 量我 国 的经 济惯 性大 小 ,在保 证模 型设 计 的合 理性 和估 计 结 果 稳健 性 的基础 上 ,定 量考 察改 革开 放 以来 我 国全要 素 生产 率变 动 的 原因 ,以达 到对 全要素 生产率进 行解释 的 目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的测度
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的测度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经济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
如何制定正确的发展策略、提高产出、降低成本,已成为企业和国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作为经济领域中的重要概念,成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文将从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两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一、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和测度方法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在一定时间段内,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能源等)综合利用效率的提高程度。
多数情况下,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都是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技术进步和组织管理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改善而来。
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进行:TFP = Y / (A*L^α*K^(1-α))其中,Y是产出、A是生产率、L是劳动投入、K是资本投入、α是产出弹性。
在计算全要素生产率时,常采用的是索洛技术(Solow Residual)方法和马尔科夫链方法。
索洛技术方法是由罗伯特·索洛于1957年首先提出的,基于国民经济生产函数的构建,将输入、输出变量加入以得出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式。
该方法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两个:一是只考虑了数量关系,而未能充分反映质量因素,使结果缺乏说服力;二是未能对指标权重的确定进行合理处理。
因此,索洛技术方法常常被指出存在不足之处。
马尔科夫链方法是一种常用的计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运用生产函数,将生产成果与生产要素数量构成相互联系,从而判断生产效率的变化。
该方法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生产变化的情况,但也需要注意方法的局限性。
总之,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是一个较为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
通过精确计算全要素生产率可为企业提供非常实用的指导,帮助企业在经济竞争中保持优势。
二、技术进步的概念和测度方法技术进步是相对于传统生产方式而言的新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出现和应用。
其主要作用是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生产方式升级,推动产业扩容和形态变化。
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及变动趋势
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及变动趋势内容摘要:本文利用数据包络方法,对2002-2010年以来我国不同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采用了Malmquist指数的方法对我国经济的TFP进行了进一步的分解,以此探讨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
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全国总体及东部、中部、西部分地区在此阶段TFP增长有限,对GDP贡献不够;Malmquist 指数的结果也显示了我国各地区的TFP增长中由技术进步指数带动的和由效率改进带动的效应程度大体相同,我国经济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必须进一步提升技术进步的作用。
关键词:TFP增长率Malmquist指数DEA方法区域差异Solow在研究美国的经济增长时发现,在人均收入增长中由要素投入量增加带来的是很少的,而真正能够推动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因素应该是全要素生产率(TFP)。
全要素生产率即综合反映经济发展过程中投入产出效果的指标。
因此,我国经济增长中TFP所占的比重或者发挥的贡献成为学者们研究与关注的重点。
文献回顾目前关于TFP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层面:第一方面是运用线性回归的方式,根据索洛理论,采取物资资本、劳动力投入、人力资本等指标作为解释变量,来试图分析各个投入变量及TFP的贡献。
该方法必须事先设定生产函数形式,而且要求满足苛刻的假设前提。
Nehru和Dhare Shwar、Collins和Bosworth分别使用了包含很多国家的样本资料进行了测度。
第二方面是放在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的分解中,试图分析我国TFP增长中技术进步效率和生产效率变化的情况,采用的方法较前有很大区别。
其主要思路是将估计的前沿生产函数的变化来度量技术进步的变化;用测度到的观察点到前沿面的距离来度量生产效率的改进。
采用此方法的关键是前沿生产面的估计。
目前主要有SFA方法和DEA方法。
SFA方法同样需要设定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而且处理误差时还需要一定的分别假设;而DEA方法时通过线性规划来得到前沿函数,不需要对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进行假设,对误差的处理是将其作为无效率的结果。
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
DOI:10.13546/ki.t j y j c.2020.22.020 (----------—-------------------经济实证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李晓慧,刘满成(淮阴工学院商学院,江苏淮安223001)摘要:基于2004—2017年服务业细分行业数据,运用Malmquist指数法对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分解,并对服务业T F P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中国服务业T F P呈持续上升趋势,但服务业TFP 增长主要源自技术进步,技术效率水平低下成为制约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同时,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全 要素生产率具有明显的异质性,而且生产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TFP增长高于消费服务业。
从影响因素看,起 点因素、资本密集度等是促进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F224.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487(2020)22-0091-04〇引言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互联网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服务业领域取得一系列新进 展和新突破,新兴服务行业和业态不断涌现,服务业在优 化产业结构和推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尽管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就目前 而言,仍然存在着总量水平偏低、内部结构失衡、效率和生 产率低下等问题,如何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成为目前 和今后一段时期需要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
在中国服务业 发展过程中,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增长和产出效率还存在 较明显的差异,行业增长的非均衡性是影响服务业持续健 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如何真 实衡量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效率,分析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生 产率的差异,找出驱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因素,具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
现有研究对认识和理解中国服务业发展效率的特征和趋势,对于更好地促进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也为本文提供了有益的借鉴1M21。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它衡量了一个经济体在特定输入要素下所产生的产出水平。
它可以看作是除了劳动力和资本之外,其他生产要素(如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产业结构等)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程度的综合体现。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机制、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以及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地探讨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经济指标。
1. 什么是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反映了企业、行业或整个经济体生产效率的变化,它衡量了产出相对于全部输入(包括劳动力、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的增长情况。
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通常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即Y=A×F(K, L),其中Y 表示产出,A表示全要素生产率,K表示资本,L表示劳动力。
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意味着相同的输入要素下产出水平的提高,反之则表示效率的下降。
2. 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技术进步、资本和劳动力的效率改进、市场竞争、创新能力等。
2.1 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技术的应用能够使生产过程更加高效、节约资源,从而提升产出水平。
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和知识产权保护都对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
2.2 资本和劳动力的效率改进在生产过程中,提高资本和劳动力的效率也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通过投资于现代化设备、培训提高员工素质以及提高劳动力参与度,企业可以达到更高水平的效率,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出水平。
2.3 市场竞争市场竞争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一种有效机制。
竞争能够促使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善产品质量,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新时代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新时代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作者:刘维林刘秉镰来源:《改革》2022年第11期摘要:全要素生产率是表征现代经济发展质量的核心因素,被视为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源泉,其内涵既包括了技术进步带来的边际产出,又包括了优化资源配置产生的效率改進。
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必须摆脱传统的路径依赖,积极探索以科技自立自强和国内循环内生动力为核心的新模式,以举国体制占据核心技术领先地位并超前布局颠覆性战略技术,发挥规模优势推进系统化、融合化技术研发创新,以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加快关键技术研发、转化和应用,以基础研究+核心技术为引领打造技术创新双引擎,从供需双侧推动资源配置效率变革,以人才为核心打造长期技术竞争新优势。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43(2022)11-0015-0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提高京津冀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及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研究”(20ZDA041);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课题“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制造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来源、传导机理与升级路径”(AS2214)。
作者简介:刘维林,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交通经济研究所所长,南开大学数字经济交叉科学中心副研究员;刘秉镰,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将高质量发展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
而全要素生产率是现代经济学中表征经济发展质量的核心因素,被视为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源泉。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
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在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目标中将占据核心地位。
因此,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内涵和提升路径进行诠释、辨析和思考是一项重要任务,这不仅有利于深化对于高质量发展的理解和认识,而且有利于在政策实践上进行提前谋划和精准设计,进而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持续的动力源泉。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评述_段文斌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评述_段文斌130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评述段文斌尹向飞?摘要: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并详细说明了应用传统的索洛余值法、索洛扩展模型、SFA 模型、DEA 分析方法测算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时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在文章的第四部分就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方向进行简单的评述,最后指出不要过分强调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创造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能更准确测度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方法的意义。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SFA ;DEA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获得飞速发展,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经济界对此褒贬不一,很多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应主要归因于要素投入,经济增长质量不高。
为了测度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国内外很多学者应用中国相关数据对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来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中国国有企业、私企的效率及其差异,中国地区差距,地区技术扩散等热点问题,得出不同的结论。
中国政府也逐渐意识到经济增长质量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多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2006年在《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中将技术进步贡献指标列为中国的发展目标,这些对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质量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但是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结果很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本文对这些研究文献进行总结、评述,并指出其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和不足,以利于有关部门对全要素生产率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和了解,进而进行科学的计算。
用来测算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主要有索洛余值法、数据包络分析法、扩展索洛余值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等,本文以上述分类方法为基础,对相关文献进行分类评述。
本文分五大部分,第二部分为索洛余值法研究综述,第三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改进方法综述,第四部分为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方向,第五部分为总结。
一、索洛余值法研究综述最早提出利用索洛余值法来度量全要素生产率的是索洛,索洛(1957)首先引入一个Hicks 中性和规模报酬不变的新古典生产函数t t t t Y A K L αβ=,在该函数基础上,将经济段文斌,尹向飞,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邮编:300071),E-mail :wenbin-dl@/doc/e55138297.html,. 。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述及其影响因素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述及其影响因素姓名,**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号,【摘要】生产率分析是探求增长源泉的主要工具,同时也是确定增长质量的主要方法。
自二战以后,国际上生产率研究的重点从偏要素生产率转向全要素生产率,标志着现代生产率问题研究的开始。
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指标。
本文对生产率及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总体的描述,并分析了其研究现状、研究的重要意义,最后着重分析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及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展望。
【关键字】全要素,生产率,概述,现状,影响因素一、全要素生产率的概述1. 生产率的定义生产率用来衡量单位生产要素的投入能够产出的实物产品或者服务的数量,反映的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利用程度。
国家或地区宏观层面上的生产率等于某一时间段内,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各种资源要素(例如人力、资本等)与国民经济总产出的比值。
相应的,中观层面上产业的生产率等于一定时间段内,产业各种投入要素(例如劳动力、资本、原材料、能源等)与总产出的比值。
生产率是当代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Paul Krugman 指出,“生产率不是一切,但从长期来看,它几乎就是一切。
生产率能够考察给定时间段内,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情况、生产管理水平、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制度与社会因素对生产活动的影响程度,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综合反映。
2. 生产率的分类根据生产要素投入范围和数量的不同,生产率的测算可以分为单要素生产率测算和多要素生产率测算。
单要素生产率又称偏要素生产率或部分要素生产率(Partial Factor Productivity),它研究的是产出与单一投入要素之间的效率关系,例如劳动力生产率、资本生产率等。
多要素生产率衡量的是产出与一组投入要素之间的效率关系,例如总生产率(Total Productivity)和全要素生产率。
3. 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关于全要素生产率定义的研究,不同学者主要形成了三种意见,其分歧集中在对“全要素”的理解上。
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概要
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概要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简称TFP)是衡量一个经济体综合使用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和技术)产生产出的效率的指标。
TFP是指在特定时间段内,特定输入要素下的总产出量与总输入要素之间的比率。
1.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和意义: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一个经济体综合使用生产要素产生产出的效率的指标。
它不仅考虑了劳动和资本的贡献,还考虑了技术进步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因此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生产过程中的效率变化。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可以带来经济增长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方法: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索津指数法(Solow Residual)和差异回归法(Growth Accounting)。
索津指数法通过计算其中一时期内产出增长与输入要素增长的差值,来衡量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
差异回归法则通过回归分析,将产出的增长率与劳动、资本和技术因素的贡献分解开来,从而得出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
3.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包括技术进步、法律和制度环境、市场竞争、教育和人力资本、资源配置效率等。
技术进步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推动力量,包括新产品开发、创新的商业模式和组织形式等。
法律和制度环境对创新活动和资源配置的效率有重要影响,良好的市场竞争能够激发企业的创新和效率提升。
教育和人力资本的提高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能够使生产要素的使用更加合理和高效。
4.全要素生产率的应用: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可以用于比较不同国家、不同区域或不同产业之间的经济效率差异。
通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可以找出低效率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和经济增长的实现。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还可以用于评估政策和经济发展的成果,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以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一个经济体综合使用生产要素产生产出的效率的重要指标。
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及实证研究共3篇
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及实证研究共3篇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及实证研究1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是衡量一个经济体中所有用于生产的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等)的综合效率的指标,是衡量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将介绍TFP及其应用,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
一、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及意义TFP指在保持劳动力数量和质量、资本存量等资源不变的情况下,单位劳动力和资本能够创造的总产出。
它反映了生产要素的组合利用效率和技术创新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这个指标的增长,实际上可以解释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哪里,就是新技术、新制度、新组织形式等的不断推出。
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
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可持续性,取决于过去和现在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水平和增长速度。
当全要素生产率上升,每个劳动力和资本的贡献都增加,可以使经济体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益。
相反地,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将直接影响经济体的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
二、全要素生产率的产生和表达式全要素生产率的产生是由生产函数引出的。
生产函数是经济学中描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因素与产出之间的关系的函数。
假定一个产出函数y是由两个生产要素x1、x2组成的生产函数,其中x1表示资本,x2表示劳动,P表示TFP,则生产函数可以写作y = P * f(x1, x2),其中f(x1, x2)是劳动和资本的生产函数,并表示其他因素对生产力的影响。
在实际数据处理中,由于每个产业和地区的要素配置不同,因此生产函数也不同,因此TFP的计算方法也各不相同。
经济学家们通常会使用索洛技术差异法(Solow Residual Method)来计算TFP。
这个方法通过对劳动力和资本的生产函数进行统计分析,去掉由于劳动力和资本的贡献而产生的产出,得到的就是由其他非生产要素的贡献引起的剩余产出。
这个剩余产出就是TFP。
TFP的表达式为P = Y / (A * K^α * L^β),其中Y表示总产出、L表示劳动力数量,K表示资本存量,α,β 为生产函数中的弹性系数。
全要素生产率综述:结构分解、影响因素与产出贡献
全要素生产率综述:结构分解、影响因素与产出贡献龙建辉;程亮;卢山【摘要】针对当前国内对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广义技术进步、科技进步等概念的混淆问题,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和六分法解构,以进一步明确其内部构造.之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和对产出的贡献率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与梳理,这些工作对于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In view of the current domestic confusion about the concepts of total factorproductivity,technolog-ical progress, generalize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etc,This study defines the concept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Based on it,the paper has deconstructe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by Three-classified-method, Four-classified-method, Five-classified-method and Six-classified-method, in order to further clarify its internal structure. After that,reviewing and hackling relevant research of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its throughput contribution rate, which have a certain academic reference value for scholars engaged in research.【期刊名称】《科技创业月刊》【年(卷),期】2015(028)021【总页数】3页(P13-15)【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文献综述;结构分解;影响因素;产出贡献【作者】龙建辉;程亮;卢山【作者单位】宁波市现代物流规划研究院浙江宁波 315042;宁波市现代物流规划研究院浙江宁波 315042;宁波市现代物流规划研究院浙江宁波 3150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04.3全要素生产率(简称TFP)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已经无需争论,在学术界也不存在异议,那么,TFP是什么、构造如何、影响因素有哪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多大等问题国内外已有一些研究,下面从这四个方面对国内外现有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测度
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测度作者:肖宏伟来源:《财经界·中旬刊》2017年第10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与国际化的加快推进,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1978-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高达9.65%。
2010年起,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并进入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
我国经济增长充分发挥了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体现出投资拉动型和出口导向型特征。
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国入世、人口等红利空间缩小,传统竞争优势减弱,技术、制度等因素尚未发挥足够的支撑作用,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当前我国经济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节点、结构调整节点、动力转换节点。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把握发展新特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我国“十三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保持在6.5%以上,如何科学测算生产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对于研判“十三五”及中长期全要素生产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趋势,并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扩大要素有效供给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充分发挥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三大发动机”对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提质增效的决定性作用,顺利实现经济增长动力从主要依靠“三驾马车”向主要依靠“三大发动机”转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生产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持续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1978-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65%,从2010年起,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
从生产要素投入贡献的角度分析,1978至2015年,我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实际年均增长11.5%,实际资本存量年均增长11.7%;就业人数从46299万(调整后劳动力数据)增加到77451万人,年均增长1.4%,表现出生产要素投入快速增长特征。
要素生产率论文—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方法述评
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方法述评摘要: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反映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目前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大致分为两类: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需要假设具体的生产函数形式。
文章以上述分类方法为基础,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总结了不同方法在测算中的优势和不足,同时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简要评述。
最后,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索洛余值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数据包括分析法一、引言全要素生产率(TFP)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也是分析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工具,尤其是政府制定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重要依据。
首先,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有助于进行经济增长源泉分析,即分析各种因素(投入要素增长、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识别经济是投入型增长还是效率型增长,确定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其次,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是制定和评价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基础。
具体来说,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与要素投入贡献的比较,就可以确定经济政策是应以增加总需求为主还是应以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技术进步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深入研究,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文献,但这些文献对TFP的估算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引发了许多争论,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不同,二是测算方法不同。
测算TFP的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和适用对象,究竟哪种方法更为恰当,哪一个研究的结果更为准确,哪种方法或哪种研究思路对于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分析更为适用?为此,有必要对既有的TFP研究方法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指出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以利于研究者对TFP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和了解,进而进行科学的计算。
目前测算TFP的方法大致分为两类: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需要假设具体的生产函数形式。
参数方法主要有索洛余值法、拓展的索洛余值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FA)法等,非参数方法主要有指数法、数据包络分析(DEA)法等,本文以上述分类方法为基础,对相关文献进行评述。
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测度研究
作者: 肖宏伟[1] 王庆华[2]
作者机构: [1]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2]国家信息中心综合管理部
出版物刊名: 中国物价
页码: 3-6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9期
主题词: 全要素生产率 经济增长 生产函数法 状态空间模型
摘要:本文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状态空间模型测度了改革开放以来生产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测度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42.62%,推动经济增长4.11个百分点。
分阶段来看,1978至2000年为资本、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同步推动经济增长阶段,2001至2008年为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为主推动经济增长阶段,2009至2015年为资本推动和全要素生产率下滑阶段,三个阶段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分别为44.62%、46.22%和29.24%。
目前我国已进入资本推动和劳动力供给双重下滑阶段,亟需从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三大发动机"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及经济增长方式的/阶段性0规律)))由东亚经济增长方式的争论谈起郑玉歆(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100732)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们由以往赞扬东亚的成功转变为批评其失败。
我们注意到,这一转变使克鲁格曼/东亚无奇迹0的论点在中国变得颇为流行。
近年来,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些学者在各种场合重复着克鲁格曼对东亚增长方式的批评。
还有的学者认为,东亚发生的危机是/对依靠高投入推动的高增长的质疑0,中国必须以此为诫等等。
这似乎是在告诉人们,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东亚国家,在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其技术进步或全要素生产率(TFP)对增长的贡献率也应如发达国家那样高,其增长才可能是可持续的。
显然,这是不切实际的。
这说明在大力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为主向集约经营为主转变的过程中,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阶段性0规律仍受到忽视。
下面,我们从东亚经济增长方式的争论谈起,结合中国实际,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阶段性0规律进行若干讨论。
一、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估计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克鲁格曼/东亚无奇迹0的主要依据是东亚国家TFP 的相对增长较低。
我们由此可看到T FP 度量的重要性。
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对经济增长长期趋势的判断。
另外,我们还看到,不同研究者对东亚国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度量有着非常不同的结果,并直接导致对增长方式判断上的争论。
可见,在讨论增长方式时,我们有必要对TFP 的度量问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克鲁格曼/东亚奇迹的神话0一文发表之后,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注意。
普遍的看法是东亚的T FP 提高和技术进步被艾尔温#扬、劳伦斯#劳和克鲁格曼等人低估了。
下面,我们从不同的侧面讨论东亚国家的TFP 被低估的种种可能。
11TFP 内涵的影响我们知道,对TFP 增长的估计是通过计算增长余值得到的。
余值中包括的是不能直接观察的所有因素所带来的增长,故索洛把余值称为/我们无知的度量0。
因此,当我们对增长来源做更细致的划分和识别并予以分离时,余值部分就会随之变小。
按照新古典的生产理论,TFP 应该是仅限于非体现的、外生的、希克斯中性的技术进步。
然而,在实践中,很少有学者真正采用这个概念。
乔根森等人所采用的TFP 概念是最接近此定义的。
为此乔根森等人做了巨大努力。
他们对投入和产出在详细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核算,按部门构建了详细的要素投入的数量和质量指数。
即使如此,他们对要素质量的识别仍然远远不够。
实际上要想确定要素投入1999年第5期的质量变动在多大程度上被识别是相当困难的,或者是不可能的。
因而,可以认为在实践中要得到符合新古典生产理论的、仅限于非体现技术进步的TFP是不可能的。
流行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概念,是实际产出与实际有形投入的数量变动之差额。
这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既包含非体现的技术进步,也包含体现的技术进步(与资本质量提高相对应)以及人力资本增长(与劳动力质量提高相对应)和其它不可观测的因素的贡献。
艾尔温#扬所采用的T FP概念比流行的TFP概念要窄。
劳伦斯#劳计算的技术进步虽然比艾尔温#扬更接近流行的TFP的概念,但也比流行的TFP的概念要窄。
艾尔温#扬使用了规模收益不变的假定和收入份额法计算要素的产出弹性。
这是以完全竞争的假定为前提,且以封闭经济的理论为基础的。
劳伦斯#劳没有象艾尔温#扬和流行的那样采用规模收益不变的假定,劳伦斯#劳等人的研究表明,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体(N IEs)的规模收益均显著地大于1,其中,香港为11288,新加坡为11340,南韩为11381,台湾为11370。
如果把规模收益归入TFP增长,那么,由劳伦斯#劳等人计算结果得到的东亚N IEs的TFP增长对产出增长的贡献可以提高20多个百分点。
和人力资本的贡献加起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都可达到40%以上。
而对5个发达国家作同样调整后,他们的TFP增长对产出增长的贡献在50%左右至70%以上。
如果采用按照新古典生产理论定义的TFP,并把要素质量的改进定义为体现的技术进步,则技术进步是体现的与非体现的技术进步之和,那么,技术进步由要素质量改进和TFP (或增长余值)的提高构成。
如果对要素投入的质量改进予以较多的识别,则会使T FP增长变小,但总的技术进步不会改变。
显然,这样一个仅包括非体现技术进步的TFP定义对于解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影响的问题意义不大。
因此,在这样的定义下计算东亚NIEs的TFP增长,充其量只能说明东亚NIEs的非体现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小,而不能得出东亚NIEs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不重要的结论。
影响/余值0大小的因素实际上非常复杂。
除了产出、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外,制度的变动、宏观政策的变化、分析期的差异等也都会影响到/余值0。
这意味着,如果在那些经济体制相对较稳定的国家里,/余值0中包含的制度因素可以忽略的话,那么在中国这样正在经历体制改革的国家,制度因素对/余值0的影响则是不可忽视的。
另外,实证研究表明,供给和需求的相对变动对/余值0也有显著的影响,而货币和财政政策会直接影响二者的相对变动。
如果把这些包含在/余值0中的变动都解释为生产率的变动,显然也是不妥当的。
再有,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有波动或周期性,分析时期的不同选择也会影响到对/余值0的测算结果。
如新加坡的T FP增长为什么比其它N IEs小很多?据分析,这与新加坡当时投入巨资修建新机场有关。
21方法论的差异带来的对东亚经济TFP的低估按照新古典生产理论,测算T FP的生产函数中包含着要素替代弹性等于1的假定。
可以讲,这样的假定并非完全符合实际,特别是对于东亚地区。
在东亚地区处于工业化阶段、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其技术趋势呈现由劳动密集向资本密集的转变。
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的边际收益呈下降趋势,导致资本要素的收入份额随时间下降。
如果假定产出增长率一定,这时,归因于TFP增长的余值将会相应增加。
而在东亚地区,由于正经历一个迅速的资本深化的过程,因此对东亚国家TFP增长的估计存在一个比其它国家都要大的向下的偏差。
资本存量度量是经济增长研究无法回避的重要内容。
由于资本品种类繁多,效率模式各不相同,效率模式的选择具有很大任意性,因而不少学者直接用折旧模式作为替代。
而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结构变化非常快以及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的进入,使得不少资本品在还没有达到经济寿命时便提前报废。
这常常造成实际折旧率高于经济折旧率及名义折旧率,使得资本投入由于折旧不足而高估,并使TFP增长被低估。
另外,由于不同年代资本品都是以投资成本的价值量数据为基础的,所以不同年代的投资相加必须换算成不变价才能进行。
在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品种结构变动非常快的今天,资本品价格指数的适当选用也是个颇为困难的问题。
因为产品的质量、效率的提高常常与价格变动是同时发生的,很难精确地识别价格上涨中哪部分是和商品质量、效率提高成比例的,哪部分是因不成比例引起的。
一般来讲,官方公布的价格指数均不能对不成比例的质量增长予以充分考虑。
这样,在发达国家常发生对资本品的过度平减。
而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存在较明显的非均衡,国内的价格指数不能充分反映出进口机器设备在质量、效率上的改进,因而常常发生对资本品的平减不够,从而导致TFP增长的低估。
对于人力资本的度量也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劳伦斯#劳和世界银行都把人力资本作为生产函数的一个投入。
人力资本投入都是使用受教育年数度量的。
这里包含着的不合理因素是非常明显的。
一般来讲,用受教育年数来度量人力资本,在发达国家往往被低估,而在发展中国家往往被高估,并使TFP增长被低估。
另外,也有人用教育支出作为人力资本投入的度量,但教育支出是来自资本还是来自劳动的收入常常界限不清。
影响要素投入度量的另一重要因素是设备利用率。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变动比发达国家快,因此设备利用率也低于发达国家。
一般认为,相对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设备利用率常常被高估,从而也会导致TFP增长被低估。
另外,在不同国家间进行比较时,应注意不同国家间在数据的统计分类与收集上存在很大差异,这直接影响到可比性。
我们在上面提到了若干东亚NIEs的TFP增长被一些研究者低估的可能性。
尽管这些因素对计算结果的实际影响到底有多大有待进一步研究,但20多年来东亚有明显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和技术进步是不争的事实。
因为如果没有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将难以解释这些国家得以保持长期的高储蓄率。
尽管东亚国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低于发达国家(由于发达国家增长速度都较慢),但实际上,其绝对增长率并不比发达国家低。
从以上讨论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关于东亚增长方式的争论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不同研究者在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概念、数据以及假定等方面做了不同的处理而引起的。
全要素生产率的度量中不但包括了所有没有识别的带来增长的因素,而且也还包括了概念上和度量上的全部误差。
由于它的内涵与所采用的假定、要素加总和度量密切相关,乔根森(1995)甚至认为,全要素生产率是产出和要素投入度量存在误差的结果。
显然,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一个内涵含混的概念和指标在经济理论和政策的研究中,特别是进行国与国间的比较时有着很大局限性。
我们在使用全要素生产率作经济分析、政策分析时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
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能够超越发展阶段吗现在我们转到东亚增长问题争论的另一焦点。
尽管人们普遍认为东亚N IEs的TFP增长被艾尔温#扬等人低估,但一般仍同意20多年来东亚N IEs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于发达国家仍低得多、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的仍是要素投入的观点。
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东亚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从而支持/东亚无奇迹0的观点呢?11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阶段性经验研究表明,T FP或要素投入作为增长来源的相对重要性是随发展阶段变化的。
在发达国家,技术进步是增长的主要来源,而在低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对增长的贡献较小。
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时期也曾经历过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积累的阶段。
只是在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这种增长方式才发生了改变。
其实,劳伦斯#劳的研究结果(除对东亚技术进步的估计偏低外)恰恰可用来证明这一点。
他们的结果表明,在发达国家的低增长率中T FP的提高或技术进步的贡献较大,而在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较高增长率中TFP的提高或技术进步的贡献较小。
这说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具有阶段性特征。
首先,从社会需求的内容来看,在工业化阶段社会需求的内容多为人们的基本需求,以满足这些需求为目的的增长必然是以外延为主。
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当人均资本提高到一定程度,产业技术达到一定水平后,人们的基本需求已得到满足,基础设施也趋于完善,即工业化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