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

合集下载

智能变电站技术要求和管理建议

智能变电站技术要求和管理建议

智能变电站技术要求和管理建议摘要:《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及相关规范的出台,将为智能变电站建设与在运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提供指导和规范。

智能变电站是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是变电站建设的发展方向。

本文先是从释义谈起,随后就智能变电站的技术要求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针对智能变电站的运行维护及应急事故处理特点提出管理建议。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技术要求建议2012年07月11日《中国能源报》报道:我国首座330千伏等级智能变电站新盛变电站在西安投运,标志着我国依靠自主创新成功地在智能电网科研、设计、设备制造、施工、运行维护技术上取得了新突破,也标志着我国掌握了330千伏智能变电站的技术。

至此,我国的智能变电站进入全面建设时期。

一、智能变电站释义1、智能变电站释义。

根据《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的定义,智能变电站是采用先进、可靠、集成、低碳、环保的智能设备,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基本功能,并可根据需要支持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协同互动等高级功能的变电站。

它基于IEC61850标准,体现了集成~体化、信息标准化、协同互动化的特征。

智能电网的建设是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一次设备智能化、高级应用、对智能电网的支撑等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智能变电站是变电站整体技术的跨越和未来变电站发展的方向。

2、智能变电站的建设原则。

一是智能变电站的设计及建设应遵循“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的原则,应按照DL/T1092三道防线要求,满足DIJl”“755三级安全稳定标准;满足GB厂I、14285继电保护选择性、速动性、灵敏性、可靠性的要求;二是遵守《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总体方案》。

实现高压设备运行状态信息采集功能的接收、执行指令,反馈执行信息,实现保护宿主高压设备功能的逻辑元件(即测量、控制、保护等单元)应满足相应行业标准;建立包含电网实时同步运行信息、保护信息、设备状态、电能质量等各类数据的标准化信息模型,满足基础数据的完整性及一致性的要求。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现场调试导则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现场调试导则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现场调试导则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是现代电力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变电站建设完成后,需要进行现场调试,以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本文将介绍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现场调试的导则。

一、准备工作在进行现场调试之前,需要完成以下准备工作:1.检查变电站及自动化系统的接线、设备和仪表是否安装正确,并进行必要的校验和检查。

2.确认自动化系统的配置文件、参数设置、软件和硬件版本是否正确,并进行必要的更新和修复。

3.对于新建变电站,需要进行设备预调和系统联调;对于改造升级的变电站,需要对老设备进行检修和更新,确保与新设备兼容。

4.检查变电站及自动化系统的通信网络是否正常,如有问题需要进行排查和调整。

5.为现场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工具、设备、备件、文档等。

二、现场调试步骤在完成准备工作后,可以进入现场调试阶段。

具体步骤如下:1.系统启动和自检按照系统启动流程进行操作,对系统进行自检和初始化,确保各个模块和设备正常运行。

2.信号检测和采集对各种信号进行检测和采集,包括模拟量、数字量、状态量等。

检查数据是否准确、稳定和可靠。

3.控制命令测试对各种控制命令进行测试,包括开关控制、保护控制、调节控制等。

检查命令是否正确、响应是否及时、控制效果是否符合要求。

4.通信测试对各种通信方式进行测试,包括局域网、广域网、串口、以太网等。

检查通信是否正常、数据传输是否稳定、网络安全是否可靠。

5.功能测试对各种功能进行测试,包括故障诊断、数据存储、事件记录、报警处理、远程监控等。

检查功能是否完备、可靠、易用。

6.性能测试对系统的性能进行测试,包括响应时间、容错性、可扩展性、负载能力等。

检查性能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是否满足用户需求。

7.安全测试对系统的安全性进行测试,包括数据安全、接口安全、身份认证、权限管理等。

检查系统是否具有足够的安全保障、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

三、注意事项在进行现场调试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安全第一,遵守相关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之四-110kV智能变电站模块化施工图设计技术导则

之四-110kV智能变电站模块化施工图设计技术导则

会议材料之四国家电网公司110kV智能变电站模块化建设施工图设计技术导则(修改稿1)2016年3月3日目录目录 (3)第7章110kV智能变电站施工图设计技术导则 (1)7.1概述 (1)7.2 电气部分 (1)7.2.1电气主接线图 (1)7.2.2电气总平面 (1)7.2.3配电装置 (2)7.2.4设备安装 (5)7.2.5交流站用电系统 (9)7.2.6防雷接地 (10)7.2.7照明 (13)变电站的照明种类可分为:正常照明、应急照明。

应急照明包括备用照明和疏散照明。

(13)户外配电装置考虑设置正常照明,不设应急照明。

场区道路照明根据实际需要设置。

(13)主控通信楼、户内配电装置和其他房间除设置正常照明外,根据需要设置应急照明。

(13)变电站装设应急照明的场所见下表。

(13)变电站宜装设应急照明的工作场所可参照下表 (13)作为无人值班变电站应尽量简化备用照明配置。

(13)计算项目包括照度计算、照明配电计算、照明导体选择计算,根据照度计算结果布置灯具,统计计算回路工作电流,选择各回路开关、保护设备参数、规格,选择电缆、导线截面。

(13)按照《火力发电厂和变电站照明设计技术规定》(DLT5390-2014),屋内外的照明标准见下表。

(13)屋外照明标准值 (14)屋内照明标准值 (14)正常照明主干线路采用三相四线制(TN-C-S系统)。

大量采用气体放电灯具配电回路采用等截面电缆。

(14)动力系统采用三相五线制。

(14)动力回路应与照明回路分开,动力回路每回路设漏电保护装置。

(14)当馈电回路与站内智能辅助控制系统联动时,应示意其联动控制回路。

(14)屋外光源:宜采用高压钠灯,也可采用金属卤化物灯。

.. 15屋内光源:高度较低的房间,宜采用细管径直管荧光灯、紧凑型荧光灯和小功率金属卤化物灯;高度较高的工业厂房,宜按照生产使用要求,采用金属卤化物灯或高压钠灯,亦可采用大功率细管径荧光灯。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 XXX-20XX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 XXX-20XX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

ICSQ/GDW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 XXX-20XX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Technical guide for smart substation(报批稿)20XX-XX-XX发布 20XX-XX-XX实施国家电网公司发布目次前言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4 技术原则 35 体系结构 36 设备层功能要求 47 系统层功能要求 58 辅助设施功能要求79 变电站设计710 调试与验收811 运行维护812 检测评估8附录A 10前言智能变电站是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为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的原则,指导智能变电站建设,国家电网公司组织编写了《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

在本导则的编写过程中,积极创新变电站建设理念,着力推广新技术,探索新型运维管理模式,广泛征求了调度、生产、基建、科研等多方意见,力求充分展现智能变电站技术前瞻、经济合理、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等先进理念,引领智能变电站技术发展。

本导则是智能变电站建设的技术指导性文件,对于实际工程实施,应在参考本导则的基础上,另行制定新建智能变电站相关设计规范,及在运变电站的智能化改造指导原则。

智能变电站技术条件及功能要求应参照已颁发的与变电站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程;本导则描述的内容如与已颁发的变电站相关技术标准和规程相抵触,应尽可能考虑采用本导则的可能性。

本导则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导则由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部提出并解释。

本导则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导则主要起草单位:本导则主要参加单位: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1 范围本导则作为智能变电站建设与在运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的指导性规范,规定了智能变电站的相关术语和定义,明确了智能变电站的技术原则和体系结构,提出了设备层、系统层及辅助设施的技术要求,并对智能变电站的设计、调试验收、运行维护、检测评估等环节作出了规定。

本导则适用于110 kV(包括66 kV)及以上电压等级智能变电站。

城市融合型变电站设计技术导则

城市融合型变电站设计技术导则

城市融合型变电站设计技术导则智能变电站是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的工作方针,规范开展智能变电站建设,国家电网公司组织编写了《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

本导则编写过程中,广泛征求了调度、生产、基建、设计、科研等多方意见着力吸收国内外智能电网相关研究成果,积极创新技术、管理理念,力求充分展现设备智能化,引领变电站技术的发展方向。

《城市融合型变电站规划设计指导意见》针对城市变电站规划建设困难的问题,创新提出“环境融合变电站”“贴邻式融合变电站”和“嵌入式融合变电站”三类城市融合型变电站,给出了各类型变电站在电力系统、站址选择和总体布置、电气设计、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消防设计、节能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规划设计主要技术原则。

评审专家一致认为《城市融合型变电站规划设计指导意见》目标明确,依据充分,内容完整,编制规范,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城市融合型变电站规划设计指导意见》的编制对充分利用城市宝贵土地资源,有效解决城市变电站规划建设困难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城市融合型变电站设计专题研究”工作是推动电网与城市融合发展的攻坚行动,致力于推动变电站与城市建筑、输电线路与城市管廊协调融合发展。

《城市融合型变电站规划设计指导意见》是国网山东经研院在前期工作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按照“安全可靠、因地制宜、先进适用、环境友好、投资合理”的原则,结合山东实际积极稳妥地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优化建筑外观设计、控制环境影响因素,实现变电站与城市环境相匹配、相融合。

下一步,经研院将依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指导意见”进行修改和完善,深化研究成果应用,开展试点应用,从可研、设计、评审全链条、全流程做好技术服务,全力支撑电网与城市融合发展。

110kV智能变电站模块化施工图设计技术导则

110kV智能变电站模块化施工图设计技术导则

会议材料之四国家电网公司110kV智能变电站模块化建设施工图设计技术导则(修改稿1)2016年3月3日目录第7章 110kV智能变电站施工图设计技术导则 (5)7.1概述 (5)7.2 电气部分 (5)7.2.1 电气主接线图 (5)7.2.2 电气总平面 (5)7.2.3 配电装置 (6)7.2.4 设备安装 (8)7.2.5 交流站用电系统 (12)7.2.6防雷接地 (13)7.2.7照明 (16)7.2.8电缆敷设及防火 (19)7.3 二次系统 (23)7.3.1 二次设备室(舱)及屏(柜)布置 (23)7.3.3 二次网络设计 (26)7.3.4 二次设备的选择及配置 (26)7.3.5 一体化电源 (30)7.3.6 时钟同步系统 (31)7.3.7 辅助系统 (32)7.3.8 二次设备接地和抗干扰 (33)7.4 土建部分 (35)7.4.1 设计基本技术条件 (35)7.4.2 站区征地图 (35)7.4.3 总平面及竖向布置 (35)7.4.4 站内外道路 (37)7.4.5 装配式建筑物建筑 (38)7.4.6 装配式建筑物结构 (40)7.4.7 装配式构筑物 (40)7.4.8 给排水 (42)7.4.9 暖通 (42)7.4.10 消防 (43)第7章 110kV智能变电站施工图设计技术导则7.1概述110kV智能变电站模块化建设施工图技术原则依据电力行业相关设计规定,总结了110kV变电站智能变电站模块化建设施工图设计经验,同时结合国网公司通用设计、通用设备、标准施工工艺及两型一化相关要求进行编制。

110kV智能变电站模块化建设施工图通用设计16个典型方案均遵循设计技术导则编制完成,当实际工程与典型方案有差异时应根据导则原则合理调整。

7.2 电气部分7.2.1 电气主接线图电气主接线根据初步设计所确定的接线形式开展施工图设计。

(1)110kV 最终规模2线2变采用内桥接线或线变组接线;2线3变时采用扩大内桥接线;3线3变时采用线变组、扩大内桥或内桥+线变组接线;4回出线以上时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或环入环出接线。

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

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

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Technical guide for smart substation(报批稿)20XX-XX-XX发布 20XX-XX-XX实施国家电网公司发布目次前言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4 技术原则 35 体系结构 36 设备层功能要求 47 系统层功能要求 58 辅助设施功能要求79 变电站设计710 调试与验收811 运行维护812 检测评估8附录A 10前言智能变电站是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为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的原则,指导智能变电站建设,国家电网公司组织编写了《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

在本导则的编写过程中,积极创新变电站建设理念,着力推广新技术,探索新型运维管理模式,广泛征求了调度、生产、基建、科研等多方意见,力求充分展现智能变电站技术前瞻、经济合理、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等先进理念,引领智能变电站技术发展。

本导则是智能变电站建设的技术指导性文件,对于实际工程实施,应在参考本导则的基础上,另行制定新建智能变电站相关设计规范,及在运变电站的智能化改造指导原则。

智能变电站技术条件及功能要求应参照已颁发的与变电站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程;本导则描述的内容如与已颁发的变电站相关技术标准和规程相抵触,应尽可能考虑采用本导则的可能性。

本导则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导则由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部提出并解释。

本导则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导则主要起草单位:本导则主要参加单位: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1 范围本导则作为智能变电站建设与在运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的指导性规范,规定了智能变电站的相关术语和定义,明确了智能变电站的技术原则和体系结构,提出了设备层、系统层及辅助设施的技术要求,并对智能变电站的设计、调试验收、运行维护、检测评估等环节作出了规定。

本导则适用于110 kV(包括66 kV)及以上电压等级智能变电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110kV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设计技术导则

110kV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设计技术导则

国家电网公司110kV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设计技术导则(初稿)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2012年4月19日目录第三篇 110kV智能变电站 (1)第9章技术方案 (1)9.1 技术方案组合表 (1)9.2二次设备配置方案一览表 (12)第10章通用设备 (26)10.1 一次设备 (26)10.1.1 主变压器主要技术参数及标准化接口 (26)10.1.2 组合电器主要技术参数及标准化接口 (27)10.1.3 断路器主要技术参数及标准化接口 (27)10.1.4 隔离开关及接地开关主要技术参数及标准化接口 (28)10.1.5 电流互感器主要技术参数及标准化接口 (28)10.1.6 电压互感器主要技术参数及标准化接口 (29)10.1.7 并联电容器主要技术参数及标准化接口 (29)10.1.8 避雷器主要技术参数及标准化接口 (30)10.1.9 支柱绝缘子主要技术参数及标准化接口 (30)10.1.10 开关柜主要技术参数及标准化接口 (31)10.1.11 其他设备主要技术参数及标准化接口 (32)10.2 二次设备 (34)10.2.1 测控装置 (34)10.2.2 线路保护 (34)10.2.3 母线保护 (35)10.2.4 母联分段保护 (35)10.2.5 主变保护 (35)10.2.6 故障录波网络报文与暂态故障记录分析装置 (36)10.2.7 备自投装置 (36)10.2.8 合并单元 (37)10.2.9 智能终端 (37)10.2.10 合并单元、智能终端一体化装置 (37)10.2.11 保测一体化装置 (38)10.2.12 网络交换机 (38)10.2.13 数字电能量表计 (39)10.2.14 电能量远方终端 (39)10.2.15 一体化电源监控 (39)第11章技术导则 (39)11.1 概述 (39)11.2电气部分 (40)11.2.1 电气主接线图 (40)11.2.1.2 35kV (40)11.2.1.3 10kV (40)11.2.1.4 主变中性点接地方式 (40)11.2.1.5 无功补偿 (40)11.2.2 电气总平面 (40)11.2.3 配电装置 (41)11.2.4设备安装 (46)11.2.4.1 总的要求 (46)11.2.4.2 变压器安装 (48)11.2.4.2组合电器安装 (51)11.2.4.3 AIS设备的安装 (52)11.2.4.4 电容器安装图 (53)11.2.4.5母线安装 (54)11.2.4.6开关柜的安装 (55)11.2.5 交流站用电系统 (55)11.2.5.1站用电源 (55)11.2.5.2 站用电接线方式 (55)11.2.5.3 站用电负荷的供电方式 (56)11.2.5.4 站用变容量选择 (56)11.2.5.5 站用变压器布置 (56)11.2.5.6 低压电器、导体选择 (57)11.2.5.7 检修电源的配置 (57)11.2.6防雷接地 (57)11.2.6.1 站内防雷 (57)11.2.6.2 站内接地 (59)11.2.7 照明 (60)11.2.7.1 照明种类 (60)11.2.7.2 计算项目及其深度要求 (61)11.2.7.3 照明标准值 (61)11.2.7.4 供电系统 (62)11.2.7.5 照明和动力设备选择 (63)11.2.7.6 照明开关、插座的选择和安装 (64)11.2.7.7 布置和安装工艺 (64)11.2.8电缆设施及防火 (64)11.2.8.1电缆选型 (64)11.2.8.2电/光缆敷设通道 (66)11.2.8.3敷设方式 (66)11.2.8.4电缆孔、洞的封堵 (70)11.2.9施工图卷册安排 (78)11.3二次系统 (79)11.3.1 总体设计原则 (79)11.3.2 二次设备室及屏(柜)的布置 (79)11.3.2.1 二次设备室的设置及其屏(柜)的布置 (79)11.3.2.2 二次屏(柜)的选择及布置 (80)11.3.3 二次回路设计 (81)11.3.3.1 二次回路的基本要求 (81)11.3.3.2 二次“虚回路”的基本要求 (81)11.3.4 二次网络设计 (82)11.3.4.1 站控层/间隔层网络 (82)11.3.4.2 过程层网络 (82)11.3.5 二次设备的选择及配置 (82)11.3.5.1 控制保护设备 (83)11.3.5.2 小母线 (83)11.3.5.3 端子排 (83)11.3.5.4 虚端子 (84)11.3.5.5 控制电缆 (84)11.3.5.6 光缆和网线 (85)11.3.6 一体化电源 (85)11.3.6.1 直流系统 (85)11.3.6.2 不间断电源系统 (87)11.3.7 时钟同步系统 (87)11.3.8 辅助系统 (87)11.3.8.1 智能辅助控制系统 (87)11.3.9 二次设备接地和抗干扰 (88)11.3.9.1 接地 (89)11.3.9.2 防雷 (89)11.3.9.3 抗干扰 (89)11.3.10 防止质量通病的措施及标准工艺 (90)11.3.10.1 防止质量通病的措施 (90)11.3.10.2 标准工艺 (91)11.3.11施工图卷册安排 (93)11.4土建部分 (93)11.4.1 站址规划 (93)11.4.2 总平面及竖向布置 (94)11.4.2.1 总平面布置 (94)11.4.2.2 竖向布置 (97)11.4.2.3 土(石)方平衡 (97)11.4.3 站内外道路 (98)11.4.3.1 站内外道路平面布置 (98)11.4.3.2 进站道路详图 (98)11.4.3.3 站内道路详图 (100)11.4.4 围墙、大门 (104)11.4.4.1 围墙 (104)11.4.4.2 大门 (109)11.4.5 站区地下管沟 (110)11.4.5.1 站区地下管沟平面布置 (110)11.4.5.2 电缆沟 (110)11.4.5.3 电缆沟沟盖板 (112)11.4.5.4 节点 (112)11.4.6 建筑物 (114)11.4.6.1 建筑总说明 (114)11.4.6.2 建筑门窗 (115)11.4.6.3 地下电缆层平面布置 (115)11.4.6.4 墙体 (115)11.4.6.5 楼、地面 (116)11.4.6.6 屋面 (119)11.4.6.7 楼梯、坡道及散水 (120)11.4.6.8 防水 (121)11.4.6.9 装修工程 (121)11.4.6.10 建筑节能 (122)11.4.6.11 结构 (122)11.4.7 防火墙 (122)11.4.8 构支架 (123)11.4.8.1 构架 (123)11.4.8.2 设备支架 (125)11.4.9 给排水 (125)11.4.9.1 给水 (125)11.4.9.2 排水 (126)11.4.10 消防 (126)11.4.10.1 建筑物消防 (126)11.4.10.2 电缆夹层、电缆隧道消防措施 (127)11.4.10.3 其他 (127)11.4.11 采暖和通风 (127)11.4.11.1 一般要求 (127)11.4.11.2 主变压器室及散热器室通风 (128)11.4.11.3 110kV GIS室通风 (128)11.4.11.4 35(10)kV开关柜室降温通风 (129)11.4.11.5 电容器室和电抗器室通风 (129)11.4.11.6 接地变室通风 (129)11.4.11.7 蓄电池室通风空调 (129)11.4.11.8 电缆夹层通风 (130)11.4.11.9 继电器室等二次设备室空调 (130)11.4.11.10 消防泵房通风 (130)11.4.12 环境保护 (130)11.4.12.1 废水处理 (130)11.4.12.2 噪声控制 (131)11.4.12.3 电磁波辐射及防治 (131)第12章典型图纸 (132)。

智能变电站智能终端技术规范

智能变电站智能终端技术规范

智能变电站智能终端技术规范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和智能化水平的提高,智能变电站作为电力系统中的关键环节,其性能和可靠性愈发重要。

智能终端作为智能变电站中的关键设备之一,承担着实现变电站智能化控制和监测的重要任务。

为了确保智能终端的性能和功能符合要求,制定一套完善的技术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一、智能终端的基本概念和功能智能终端是安装在智能变电站一次设备附近,用于采集设备状态信息、执行控制命令,并实现与间隔层设备通信的装置。

其主要功能包括:1、开关量输入采集:能够准确采集断路器、隔离开关等设备的位置状态以及其他相关的开关量信号。

2、开关量输出控制:根据间隔层设备的指令,实现对断路器、隔离开关等设备的分合闸控制。

3、模拟量采集:对电流、电压等模拟量进行采集和处理,为变电站的监测和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4、通信功能:与间隔层设备进行高速、可靠的通信,上传采集到的数据,并接收控制指令。

二、技术性能要求1、精度要求开关量输入采集的分辨率和准确度应满足相关标准,确保能够准确反映设备状态。

模拟量采集的精度应符合测量和保护的要求,误差在允许范围内。

2、响应时间对于开关量输入的变化,智能终端的响应时间应足够短,以确保实时性。

输出控制命令的执行时间也应满足快速控制的要求。

3、可靠性具备良好的电磁兼容性,能够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下稳定工作。

采用冗余设计,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4、环境适应性能够在宽温、高湿度、强振动等恶劣环境条件下正常运行。

三、通信接口和协议1、通信接口应具备以太网接口、串口等多种通信接口,以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

接口的物理特性和电气特性应符合相关标准。

2、通信协议支持 IEC 61850 等国际标准通信协议,确保与其他设备的互操作性。

具备完善的通信规约和数据格式定义,保证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四、硬件设计要求1、处理器和存储器选用高性能的处理器,满足数据处理和通信的需求。

具备足够的存储器,用于存储配置信息、采集数据和运行日志等。

智能变电站规范

智能变电站规范

智能变电站相关标准和规范汇总Q/GDW 383-2009 《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Q/GDW 393-2009 《110(66)kV~220kV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Q/GDW 394-2009 《330kV~750kV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Q/GDW 11145-2014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标准化现场调试规范》Q/GDW 11024-2013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运行管理导则》Q/GDW 1808-2012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通用技术条件》Q/GDW 11024-2013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运行管理导则》Q/GDW 1809-2012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检验规程》Q/GDW 1810-2012《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检验测试规范》Q/GDW 11050-2013 《智能变电站动态记录装置应用技术规范》Q/GDW 11051-2013 《智能变电站二次回路性能测试规范》Q/GDW 11052-2013 《智能变电站就地化保护装置通用技术条件》Q/GDW 11053-2013 《站域保护控制系统检验规范》Q/GDW 11054-2013 《智能变电站数字化相位核准技术规范》Q/GDW 11055-2013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运行评价规程》Q/GDW 414-2011《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技术规范》Q/GDW 422-2010《国家电网继电保护整定计算技术规范》Q/GDW 426-2010《合并单元技术规范》Q/GDW 427-2010《智能变电站测控单元技术规范》Q/GDW 428-2010《智能终端技术规范》Q/GDW 429-2010《智能变电站网络交换机技术规范》Q/GDW 430-2010《智能变电站智能控制柜技术规范》Q/GDW 431-2010《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现场调试导则》Q/GDW 441-2010《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技术规范》Q/GDW 580-2011《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工程验收规范》Q/GDW 640-2011《110(66)千伏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工程标准化设计规范》Q/GDW 641-2011《220千伏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工程标准化设计规范》Q/GDW 642-2011《330千伏-750千伏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工程标准化设计规范》Q/GDW 689-2012 《智能变电站调试规范》Q/GDW 690-2011《电子式互感器现场校验规范》及编制说明Q/GDW 691-2011《智能变电站合并单元测试规范》Q/GDW 715-2012《智能变电站网络报文记录及分析装置技术条件》Q/GDW 750-2012《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Q/GDW 1161-2013《线路保护及辅助装置标准化设计规范》Q/GDW 1175-2013《变压器、高压并联电抗器和母线保护及辅助装置标准化设计规范》Q/GDW 1429-2012《智能变电站网络交换机技术规范》Q/GDW 678-2011《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功能规范》Q/GDW 1875-2013《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测试及验收规范》Q/GDW 1396-2012《IEC 61850工程继电保护应用模型》Q/GDW 733-2014《智能变电站网络报文记录及分析装置检验规范》Q/GDW 1976-2013《智能变电站动态记录装置技术规范》Q/GDW 11010-2013《继电保护信息规范》Q/GDW 1914-2013《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验收规范》Q/GDW 11361-2017 智能变电站保护设备在线监视与诊断装置技术规范Q/GDW 10131-2017 电力系统实时动态监测系统技术规范Q/GDW 10422-2017《国家电网继电保护整定计算技术规范》Q/GDW 10427-2017 变电站测控装置技术规范Q/GDW 11354-2017 调度控制远方操作技术规范Q/GDW 11661-2017 1000kV继电保护及辅助装置标准化设计规范Q/GDW 11662-2017 智能变电站系统配置描述文件技术规范Q/GDW 11663-2017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平台与整定计算软件数据交互接口标准Q/GDW 11765-2017 智能变电站光纤回路建模及编码技术规范Q/GDW 11766-2017 电力监控系统本体安全防护技术规范Q/GDW 11794-2017 智能变电站二次光纤回路及虚回路设计软件技术规范图黄色可以删除,有更新,涂红色的为新增的图绿色的11050、1976已经停用由10976替代。

Q/GDW 431-2010《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现场调试导则》及编制说明

Q/GDW 431-2010《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现场调试导则》及编制说明
目 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调试管理1
4现场调试应具备要求2
5现场调试2
6资料移交和带负荷试验3
附录A(规范性附录)自动化系统现场调试内容4
编制说明9
前 言
由于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和IEC标准等未涉及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现场调试等内容,为使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现场调试工作有所遵循,特编制本标准。
e)继电保护单体调试:检查继电保护设备开入开出、采样值、元件功能与定值正确。
f)继电保护整组调试:检查实际继电保护动作逻辑与预设继电保护逻辑策略一致。
g)故障录波功能调试:检查故障录波设备开入开出、采样值、定值和触发录波正确。
h)继电保护信息管理系统调试:检查站控层继电保护信息管理系统站内通信交互和功能实现正确,检查站控层继电保护信息管理系统与远方主站通信交互和功能实现正确。
b)绝缘试验和上电检查均参照DL/T 995—2006 6.3节执行。
c)工程配置:依据变电站配置描述文件,分别配置电能量信息管理系统相关设备运行功能与参数。
d)通信检查:检查与电能量信息管理系统功能相关的MMS、SV通信状态正常。
e)功能调试:检查站控层电能量信息管理系统站内通信交互和功能实现正确,检查电能量信息管理系统与远方主站通信交互和功能实现正确。
DL/T 723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技术导则
DL/T 769电力系统微机继电保护技术导则
DL/T 448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
DL/T 1028电能质量测试分析仪检定规程
DL/T 5149 220kV~500kV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程
DL/T 995继电保护和电网安全自动装置检验规程
Q/GDW 383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

《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最新版)..

《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最新版)..

《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最新版)为进一步规范电网智能化变电站运行管理工作,保证智能设备安全可靠运行,本规范结合国家电网公司及相关网、省电力公司相关管理标准及现场运行实际,参考各省的《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完成现《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最新版)》,供各单位参考和借鉴。

目录1 总则2 引用标准3 术语4 管理职责4。

1 管理部门职责4.2 运检单位职责5 运行管理5。

1 巡视管理5。

2 定期切换、试验制度5.3 倒闸操作管理5。

4 防误管理5.5 异常及事故处理6 设备管理6。

1 设备分界6.2 验收管理6.3 缺陷管理6.4 台账管理7 智能系统管理7。

1 站端自动化系统7。

2 设备状态监测系统7.3 智能辅助系统8 资料管理8.1 管理要求8.2 应具备的规程8.3 应具备的图纸资料9 培训管理9.1 管理要求9。

2 培训内容及要求1 总则1.1 为规范智能变电站设备生产管理,促进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水平的提高,保证智能变电站设备的安全、稳定和可靠运行,特制定本规范。

1.2 本规范依据国家和电力行业的有关法规、规程、制度,智能变电站技术标准、规范等,并结合智能变电站变电运行管理的实际而制定。

1.3 本规范对智能变电站设备的管理职责、运行管理、设备管理、智能系统管理、资料管理和培训管理等六个方面的工作内容提出了规范化要求。

1.4 本规范适用于江苏省电力公司系统内的智能变电站的运行管理。

常规变电站中的智能设备的运行管理参照执行。

1。

5 本规范如与上级颁发的规程、制度等相抵触时,按上级有关规定执行。

2 引用标准Q/GDW 383—2010《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Q/GDW 393-2010《110(66)kV~220kV 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Q/GDW394 《330kV~750kV 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Q/GDW 410—2010《高压设备智能化技术导则》及编制说明Q/GDW 424-2010《电子式电流互感器技术规范》及编制说明Q/GDW 425—2010《电子式电压互感器技术规范》及编制说明Q/GDW 426-2010《智能变电站合并单元技术规范》及编制说明Q/GDW 427—2010《智能变电站测控单元技术规范》及编制说明Q/GDW 428-2010《智能变电站智能终端技术规范》及编制说明Q/GDW 429—2010《智能变电站网络交换机技术规范》及编制说明Q/GDW 430—2010《智能变电站智能控制柜技术规范》及编制说明Q/GDW 431-2010《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现场调试导则》及编制说明Q/GDW 441-2010《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技术规范》Q/GDW580 《智能变电站改造工程验收规范(试行)》Q/GDWZ414 《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技术规范》Q/GDW640 《110(66)千伏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工程标准化设计规范》Q/GDW6411 《220kV 千伏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工程标准化设计规范》Q/GDW642 《330kV 及以上330~750 千伏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工程标准化设计规范》Q/GDW750—2012 《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国家电网安监[2006]904 号《国家电网公司防止电气误操作安全管理规定》国家电网生[2008]1261 号《无人值守变电站管理规范(试行)》国家电网科[2009]574 《无人值守变电站及监控中心技术导则》国家电网安监[2009]664 号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变电部分)》国家电网生[2006]512 号《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国家电网生[2008]1256 号《输变电设备在线监测系统管理规范(试行)》3 术语3。

之四-110kV智能变电站模块化施工图设计技术导则

之四-110kV智能变电站模块化施工图设计技术导则

会议材料之四国家电网公司HOkV智能变电站模块化建设施工图设计技术导则(修改稿1)2016年3月3日目录目录 (3)第7章llOkV智能变电站施工图设计技术导则 (1)7.1概述 (1)7.2电气部分 (1)7.2.1电气主接线图 (1)7.2.2电气总平面 (1)7.2.3配电装置 (2)7.2.4设备安装 (5)7.2.5交流站用电系统 (9)7.2.6防雷接地 (11)7.2.7照明 (14)变电站的照明种类可分为:正常照明、应急照明。

应急照明包括备用照明和疏散照明。

(14)户外配电装置考虑设置正常照明,不设应急照明。

场区道路照明根据实际需要设置。

(14)主控通信楼、户内配电装置和其他房间除设置正常照明外,根据需要设置应急照明。

(14)变电站装设应急照明的场所见下表。

(14)变电站宜装设应急照明的工作场所可参照下表 (14)作为无人值班变电站应尽量简化备用照明配置。

(14)计算项目包括照度计算、照明配电计算、照明导体选择计算, 根据照度计算结果布置灯具,统计计算回路工作电流,选择各回路开关、保护设备参数、规格,选择电缆、导线截面。

(14)按照《火力发电厂和变电站照明设if技术规定》(DLT5390-2014),屋内外的照明标准见下表。

(14)屋外照明标准值 (14)屋内照明标准值 (15)正常照明主干线路采用三相四线制(TN-C-S系统)。

大量采用气体放电灯具配电回路采用等截面电缆。

(15)动力系统采用三相五线制。

(16)动力回路应与照明回路分开,动力回路每回路设漏电保护装fio (16)当馈电回路与站内智能辅助控制系统联动时,应示意其联动控制回路。

(16)屋外光源:宜采用高压钠灯,也可采用金属卤化物灯。

・.16 屋内光源:高度较低的房间,宜采用细管径直管荧光灯、紧凑型荧光灯和小功率金属卤化物灯;高度较高的工业厂房,宜按照生产使用要求,采用金属卤化物灯或高压钠灯,亦可采用大功率细管径荧光灯。

智能变电站相关规范与标准

智能变电站相关规范与标准
站技术 仍处 于发 展 阶段 , 技 术 规 范 的相 关 技 术原 该
合变 电站 主接线 形 式 , 能 完 整 体 现与 其他 装 置联 应
系 的全部信 息 , 虚端 子 的逻 辑 连 线 可 以直 观 地反 映
则 将 随着技术 的发展与成 熟 逐步修 订 完善 。
不 同智能装 置 之 间 G OOS E联 系 的全 貌 , 保 护 专 供
[ 中图分类 号]TM7 ; 2TM7 6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 编号]1 0—9 6 2 1 ) 0 638 (0 0 增刊 1 0 6 —3 0 10
2 0 年 5月 , 09 国家 电 网公 司提 出 了立 足 自主创 新, 以统一 规划 、 统一 建设 、 一标 准为原 则 , 统 建设 以
统 、 次设 备组 柜及 布置 、 / 二 光 电缆 选 择 、 防雷 接地 和

61 ・
箜 鲞 型 I
21年 1 00 2月
湖 北 电 力
V14 d Dc 0 o3Ad . 01 e .2
抗 干扰 、 高级 功能 等 的技术 要求进 行 了说 明。 智 能变 电站一 次 部 分 宜采 用智 能 设 备 ( 次设 一 备 和智 能组件 的 有 机 结合 体 ) 。智 能 终端 安 装 处 宜 保 留检修 压板 、 路 器 操作 回路 出 口压板 和 操 作 把 断
信等 电源一 体化 设 计 、 体 化 配 置 、 一 一体 化 监 控 , 其 运行 工况 和信息 数据 能通 过一 体化监 控单元 展示 并 转换 为标准 模型 数据 接人 自动化 系统 。
智能变 电站 智 能装置 G OOS E虚端 子设 计要 结
互 感器 设备 的设计 、 制造 和运 行经 验 , 由于智 能变 电

智能变电站智能终端技术规范(2023最新版)

智能变电站智能终端技术规范(2023最新版)

智能变电站智能终端技术规范智能变电站智能终端技术规范⒈引言智能变电站是在传统变电站基础上引入智能化技术的一种新型电力设施。

智能终端作为智能变电站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数据采集、传输和控制等功能。

本技术规范旨在规定智能终端的技术要求,确保其在智能变电站中的稳定运行和安全性能。

⒉术语和定义⑴智能终端:指在智能变电站中负责数据采集、传输和控制等功能的设备。

⑵智能变电站:指利用先进的通信、计算和控制技术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管理的电力变电站。

⑶变电站:指将电能从一种电压级别转换到另一种电压级别的电力转换设施。

⒊技术要求⑴终端结构⒊⑴智能终端应采用模块化设计,方便安装和维护。

⒊⑵终端外壳应具有防水、防尘和抗冲击能力。

⒊⑶终端应具备多种接口,方便与其他设备的连接。

⑵数据采集与传输⒊⑴终端应能准确采集电力系统的各项参数,包括电流、电压、功率等。

⒊⑵终端应支持多种通信方式,如以太网、无线通信等,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

⒊⑶终端应具备内存存储功能,能够存储大量的历史数据,以备后续分析和管理。

⑶控制与保护⒊⑴终端应具备远程控制能力,能够实现对电力系统的远程操作。

⒊⑵终端应具备故障监测和故障保护功能,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电力系统中的故障情况。

⒋测试和验证⑴终端应通过相关的性能测试,确保其满足设计要求。

⑵终端应进行实地验证,验证其在实际运行环境中的功能和性能。

⒌操作和维护⑴终端应具有简单易懂的操作界面,方便操作人员进行配置和管理。

⑵维护人员应定期对终端进行检查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

⒍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技术图纸、测试报告、验证数据等。

⒎法律名词及注释⑴智能变电站法律名词及注释:- 智能变电站:在传统变电站的基础上引入智能化技术的一种新型电力设施,以提高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和安全性能。

- 数据采集:通过传感器等设备采集电力系统的各项参数,如电流、电压等。

- 数据传输: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通信设备传输给上层系统或其他设备。

- 控制:根据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相应的控制操作,如遥控开关、调节电流等。

国家电网公司35kV智能变电站模块化建设通用设计技术导则

国家电网公司35kV智能变电站模块化建设通用设计技术导则

国家电网公司35kV智能变电站模块化建设通用设计技术导则2016年4月目录第一篇概述 (1)第1章设计依据 (1)1.1主要设计标准、规程规范 (1)1.2国家电网公司有关企业标准、技术要求 (2)第2章主要技术方案 (3)第3章使用说明 (5)3.1适用范围 (5)3.2方案分类和编号 (5)第二篇技术导则 (8)第4章概述 (8)4.1设计对象 (8)4.2设计范围 (8)4.3运行管理方式 (8)4.4模块化建设原则 (8)4.5设计深度 (9)第5章电力系统 (9)5.1主变压器 (9)5.2出线回路数 (9)5.3无功补偿 (9)5.4系统接地方式 (10)第6章电气部分 (10)6.1电气主接线 (10)6.2短路电流 (10)6.3主要设备选择 (10)6.4导体选择 (11)6.5电气总平面布置 (11)6.6配电装置 (11)6.7站用电 (12)6.8电缆敷设 (13)第7章二次系统 (13)7.1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7.2调度自动化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系统及站内通信....................................................................... 错误!未定义书签。

7.4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错误!未定义书签。

7.5元件保护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智能变电站技术(详细版)讲解

智能变电站技术(详细版)讲解

智能化变电站技术内容提要•智能化变电站概述•如何实现智能化变电站•关键问题分析•智能化变电站技术规范•国内典型工程案例分析智能化变电站概述-定义•《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给出的定义采用先进、可靠、集成、低碳、环保的智能设备,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基本功能,并可根据需要支持电网实时自动化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协同互动等高级功能的变电站。

•智能变电站派生于智能电网智能化变电站概述-变电站内部分层远方控制中心技术服务7功能A 功能B 9变电站层3控制继电保护3控制继电保护81616间隔层传感器操作机构过程层接口过程层高压设备4545IEC61850将变电站分为三层智能化变电站概述-需要区分的概念•变电站层监控系统、远动、故障信息子站等•间隔层保护、测控等•过程层智能操作箱子(或称智能单元合并单元一次设备智能组件等。

智能化变电站概述-需要区分的概念•IEC61850变电站特征:1两层结构(变电站层、间隔层,没有过程层;2一次设备非智能化,间隔层通过电缆与传统互感器和开关连接;3不同厂家的装置都遵循IEC61850标准,通信上实现了互连互通,取消了保护管理机;4间隔层保护、测控等装置支持IEC61850,直接通过网络与变电站层监控等相连。

市场特征:该模式在国网和南网都处于大批量推广阶段,所占比例会越来越大,以后会成为变电站标配。

例如:华东500kV海宁变、湖北500kV武东变等。

智能化变电站概述-需要区分的概念•数字化变电站特征:1三层结构(变电站层、间隔层、过程层;2使用了电子互感器,模拟量通过通信方式上送间隔层保护、测控装置;3通过为传统开关配智能操作箱实现状态量采集与控制的数字化;4间隔层设备通过网络通信方式从过程层获得模拟量、状态量并进行控制;5不同厂家的装置都遵循IEC61850标准,通信上实现了互连互通,取消了保护管理机;6间隔层保护、测控等装置支持IEC61850,直接通过网络与变电站层监控等相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
Q/GDW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
 Q/GDW XXX-20XX
 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
 Technical guide for smart substation
 前言
 智能变电站是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为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的原则指导智能变电站建设,国家电网公司组织编写了《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

在本导则的编写过程中,广泛征求了调度、生产、基建、设计、科研等多方意见,着力推广新技术,积极创新变电站建设理念,探索新型运维管理模式,力求充分展现智能变电站技术前瞻、经济合理、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支撑智能电网等先进理念,从而引领变电站新技术的发展方向。

 本导则是智能变电站建设的技术指导性文件,对于实际工程实施,应在参考本导则的基础上,另行制定新建智能变电站相关设计规范,及在运变电站的智能化改造指导原则。

 智能变电站技术条件及功能要求应参照已颁发的与变电站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程;本导则描述的内容如与已颁发的变电站相关技术标准和规程相抵触,应尽可能考虑采用本导则的可能性。

 本导则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导则由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部提出并解释。

 本导则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导则主要起草单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