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经—我国古代苦力的翻译规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偶然看到了我国古代译经的文章,搜集了几篇转过来给酒馆苦力众瞧瞧

大雁塔壁刻—玄奘译经图

译经即指翻译经典。又作翻经。广义而言,并不限于经藏,如律、论之翻译亦皆称为译经。盖以印度各种方言流传之佛典(经、律、论三藏),被整理为梵语、巴利语之原典,及至佛教传来东方诸国,遂逐渐译成各国语言。现今之汉译佛典有直接由梵本译出,亦有由西域地方之胡语重译者。

在我国古代之译经,大多由朝廷保护设置译经院以完成译业,此类译经,称为奉诏译,故于现存之诸经中,未题为“奉诏译”者极少。又精通梵汉语言,从事译经之法师,称为译经三藏(略称三藏),或三藏法师。然译经之大业,古来即罕有独自一人完成者,而系于译经三藏下,另有众多辅助者从旁协助译业,其后乃有专为译业所设之种种官制。据佛祖统纪卷四十三载,译场所置之译官有下列九职:

(一)坐于正面宣述梵文者,称为译主。

(二)坐于译主之左,评量(批判、审查)梵文者,或判断译文正确与否者,称为证义。

(三)坐于译主之右侧,审查译主所读梵文之正误者,称为证文。

(四)听受梵文而将梵音如实写成汉字者,称为书字梵学僧。

(五)将梵音翻译成汉文者,称为笔受。

(六)连缀文字成句者,称为缀文。

(七)对照梵文与汉文之正误者,称为参译,或称证梵语。

(八)削删冗长之文以定句义者,称为刊定。

(九)坐于南面润饰译文者,称为润文。

译经中,仅译出一次者,称为单译、一译。翻译二次以上者,称为重译、异译、同本异译。译者名称不明之经典,称作失译经;后世之译经,常于经首或卷尾署明译者之名,而在古代,译经者多不署名,故所谓之失译经特多。又唐代玄奘及其以后之翻译,称为新译;玄奘以前所译者,称为旧译;或谓姚秦鸠摩罗什以前之译经为古译。

汉译佛经的质量,与译师对梵汉两国文字的娴熟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宋高僧传·译经篇论》曾将汉地的译经事业划分为三个阶段:“初则梵客华僧,听言揣意,方圆共凿,金石难和,碗配世间,摆名三昧,咫尺千里,觌面难通。”相当于东汉译经初开时的情况;“次则彼晓汉谈,我知梵说,十得八九,时有差违,至若怒目看世尊,彼岸度无极矣。”相当于三国、西晋和东晋初、中期译经渐盛时的情况;“后则猛(智猛)、显(法显)亲往,奘(玄奘)、空(不空)两通。器请师子之膏,鹅得水中之乳,内竖对文王之问,扬雄得绝对之文,印印皆同,声声不别,斯谓之大备矣。”相当于东晋末年至唐代,译事大盛,译经僧往往华梵皆通,文(文辞)理(教理)俱精时的情况。

与此同时,译师们为了提高译经的质量,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陆续创立了一些译经规则。这主要有:东晋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说、隋代彦琮的“八备十条”说、唐代玄奘的“五种不翻”说、北宋赞宁的“六例”说。

(一)“五失本三不易”说

“五失本三不易”是东晋道安在《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中提出来的(见《出三藏记集》卷八)。它是中国佛教最早的翻译理论。“五失本”,指的是在译经时碰到的五种改变原经文句的译法:

1.“胡语尽倒,而使从秦(指汉语,当时道安身处苻秦的治域内,故作此称),一失本也。”西域各国的语言都是倒装句,将这些倒装句转译成合乎汉人习惯的顺句,就难免失去它的本来面貌。

2.“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用胡文写成的佛经,语言简洁质朴,而汉地讲究辞藻文采,译经时一经修饰,就难免失真。

3.“胡经委悉,至于叹咏,叮咛反覆,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胡经中重复的语句和段落很多,特别是内容与长行(散文)相同的偈颂。如果在翻译时,将它们都删去,则与原貌不符。

4.“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胡经中有总结一经或一品要旨的“义记”,其性质类似于汉地辞赋之末的“乱曰”(乱辞),但在翻译时,一般将它们删去了。

5.“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胡经在一事叙述完后,常常覆牒前辞,如将它们都删去,也要失去原貌。

“三不易”,指的是译经时碰到的三种不容易把握的情况:

1.“《般若经》三达(指通达三世)之心,覆面(指释迦牟尼)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佛经为释迦牟尼针对当时的社会情况所说,而时俗已经发生了变化,要使经文所表述的古代思想适合当今的社会环境,是不容易的。

2.“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佛陀的智慧与一般百姓的思想相隔悬殊,要使佛教的思想为世人所接受,也是不容易的。

3.“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者大迦叶令五百六通(指具备六种神通的五百罗汉)迭察迭书,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裁,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岂将不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当初,迦叶主持第一次结集,阿难诵出佛经,五百罗汉加以审定,尚且小心谨慎,今天从事翻译的人要以自己的领会转达佛意,就更不容易。

自佛典汉译以来,在翻译的风格上,是讲究质朴(质),采取直译好呢?还是讲究修辞(文),采取意译好?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道安是主张直译的,认为只有直译才能保持佛经的原貌,不致于走样。他所说的“五失本三不易”也是基于这种认识提出来的。后世的译师往往以此为鉴,既注意忠实于原著,又在不违背原意的情况下,讲究语句的通畅易晓,从而形成了新的直译法。

(二)“八备十条”说

“八备十条”,是隋代彦琮在《辩正论》中提出来的。《辩正论》是一部专门论述翻译规式的著作,后佚。但是,唐道宣在《续高僧传》卷二《彦琮传》中辑引了它的主要内容,于中可以窥知大旨。

“八备”,指的是佛经翻译者在品质和学术上应当具备的八种条件:

1.“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其备一也。”译者要虔信佛法,立志救世度人,有长年累月献身译经事业的心理准备。

2.“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其备二也。”在踏入译场之前,首先要检查一下自己是否已经严守戒律,有没有染上会招致世人非议的恶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