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第三篇-1.
好人好事30字小短文20篇
好人好事30字小短文20篇
第一篇:小明帮助老人过马路,赢得了大家的赞扬。
第二篇:王阿姨主动照顾邻居的老人,用行动传递温暖。
第三篇:小李帮助失主找回钱包,展现出诚信与善良。
第四篇:在暴风雨中,张先生冒险救助被困的陌生人。
第五篇:小美捐款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让爱心传递。
第六篇:警察叔叔帮助迷路的小朋友找到家人。
第七篇:小红在公园捡起垃圾,倡导环保精神。
第八篇:小李扶老人过马路,展现出敬老爱幼的美德。
第九篇:王医生义诊为贫困地区的人们提供医疗服务。
第十篇:小张捐献书籍给希望小学,帮助孩子们求知识。
第十一篇:小刘跳入河中救起溺水者,赢得大家的敬佩。
第十二篇:小李帮助残疾人过马路,传递关爱与力量。
第十三篇:警察叔叔冒险解救被绑架的小女孩。
第十四篇:小红主动帮助同学补课,展现出团结友爱的精神。
第十五篇:小李在社区种树,改善环境质量。
第十六篇:王医生为偏远地区提供医疗援助,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第十七篇:小张捐款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第十八篇:小刘主动帮助同事解决困难,彰显团队凝聚力。
第十九篇:小李帮助走失的儿童找到家人,温暖人心。
第二十篇:小红在公共场所捡起他人丢弃的垃圾,倡导文明行为。
播音员走心文案简短励志(3篇)
第1篇---引言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每一个声音都有可能成为希望的种子,在人们的心田悄然生根发芽。
今天,让我们跟随一位播音员的心声,一起感受那份温暖、那份坚持,那份用声音点亮生活的力量。
---第一篇章:梦想的启航一、初识广播在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坐在学校的广播室里,第一次握起了麦克风。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站在舞台上,用声音传递着无尽的热情。
广播,成为了我梦想的起点。
二、声音的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明白了声音的力量。
它可以抚慰疲惫的心灵,可以唤醒沉睡的梦想,可以激励人们勇往直前。
而我,愿意成为这股力量的传递者。
三、追梦的脚步梦想的路上,充满了坎坷和挑战。
但我从未放弃,因为我知道,只有坚持,才能看到希望的曙光。
---第二篇章:传递温暖一、声音的温度每当夜深人静,我总会对着麦克风,用温暖的声音讲述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那些故事,如同冬日里的暖阳,照亮了人们的心房。
二、倾听的心广播,是一个倾听的平台。
在这里,我倾听着每一个人的心声,用我的声音为他们送去关爱和温暖。
三、爱的传递每一份关爱,都是一份力量。
我愿用我的声音,将这份爱传递给更多的人,让他们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好。
---第三篇章:坚持的力量一、风雨无阻在广播的道路上,我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
但我从未退缩,因为我知道,只有坚持,才能走得更远。
二、勇敢前行每一次的挑战,都是一次成长。
我勇敢地面对着,因为我知道,只有勇敢,才能收获成功的果实。
三、希望的种子在我的播报中,总有一句话:“无论你身处何方,无论你面临何种困境,请相信,希望永远在前方。
”这句话,是我对每一个听众的期许,也是我自己的信念。
---第四篇章:点亮生活一、声音的魔法我的声音,如同魔法一般,可以点亮人们的生活。
它可以让人们忘记烦恼,可以让人们重拾信心,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二、心灵的共鸣在广播的世界里,我和听众们的心紧紧相连。
我们共同分享着快乐,共同面对着挑战,共同成长。
三、生活的力量生活,因声音而精彩。
第三篇dna复制损伤修复、转录、翻译 (1)
第三篇遗传信息的传递简答题1.图示并文字说明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
并叙述其发现意义。
第十四章DNA的生物合成一、名词解释端粒、端粒酶、反转录、cDNA、复制、引发体、领头链、随从链、冈崎片段、引物、半保留复制、半不连续性复制、复制叉、复制子、Klenow片段二、填空题1.人类体细胞的基因组总长为6.0×109bp,含46条DNA分子。
2.在DNA复制过程中,能够连续合成的链称为领头链或先导链,不能够连续合成的链称为滞后链或随从链,这种复制方式称为半不连续复制。
3. DNA体内复制的主要特征有半保留复制、双向复制和半不连续复制。
4.维持DNA复制保真性(Fidelity)的分子机制有:⑴严格遵守碱基配对法则;⑵DNA聚合酶对碱基的选择能力;⑶即时的校读功能。
DNA自发突变的频率约为10-9。
5.反转录合成cDNA包括三个步骤,它们是⑴以mRNA为模板合成cDNA的第一条链;⑵杂化双链中RNA链的水解;⑶合成cDNA的第二条链。
6.催化DNA复制的聚合酶的全称为DDDP;催化反转录的酶的全称为RDDP。
7.在E.coli中,特异识别复制起始区的蛋白因子是DnaA;在E.coli DNA复制过程中,执行校读功能的是DNA pol I,真正催化复制的酶是DNA pol Ⅲ,连接冈崎片段的酶是DNA连接酶。
8.催化真核生物染色体端粒中DNA复制的酶称为端粒酶,它是一种特殊的反转录酶,通过一种称为爬行模型的机制维持染色体的完整。
9. 原核生物DNA pol Ⅲ执行碱基选择功能的亚基是ε亚基。
10. DNA复制的底物是dNTP;而发生聚合的核苷酸是dNMP。
11. DNA复制时,子链的延伸方向是5′→3′。
12.引物的作用是提供3′-OH末端。
三、问答题1.何谓反转录(reverse transcription)?其发现意义是什么?2.DNA复制的主要特征及维持复制保真性的分子机制是什么?3.参加E.coli DNA复制的酶和蛋白因子有哪些?各自的功能怎样?4.真核生物的DNA聚合酶有哪几种?作用是什么?5.试举出5种在原核生物DNA复制中能够催化3′, 5′-磷酸二酯键生成的酶,并试述其功能。
过程流体力学-第三篇
过程流体力学/Process Fluid Mechanics
第一章 质量传递概论与传质微分方程
j 式中, A--组分A的扩散质量通量; d A --组分 A 在扩散方向的质量浓度梯度; dz D --组分A在组分B中的扩散系数。
AB
上式表示在总质量浓度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组分A的质量浓度梯度 所引起 的分子传质通量,负号表明扩散方向与浓度梯度方向相反,即分子扩散朝着浓 度梯度降低的方向进行。 若以摩尔量为基准,则费克第一定律可写为 式中, J A --组分A的摩尔扩散通量; --组分A在扩散方向的浓度梯度; 费克第一定律只适用于由分子无规则热运动而引起的扩散过程。 (二)对流传质 对流传质是指运动流体与固体表面之间,或两个有限互溶的运动流体之间的质量 传递过程,对流传质的速率不仅与质量传递的特性因素有关,而且与动量传递的 动力因素等密切相关。
xi
x y i 表示液相中的摩尔分数,
i
过程流体力学/Process Fluid Mechanics
第一章 质量传递概论与传质微分方程 二、质量传递的基本方式
质量传质的方式可大致分为分子传质和对流传质。 (一)分子传质 1.分子扩散现象 分子传质又称为分子扩散,一般简称为扩散, 它是由于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而产生的物质 传递现象。分子传质在气相。液相和固相中 均能发生。如图9-1所示,表示了分子扩散 的过程。上述扩散过程将一直进行到整个容 器中A、B两种物质的浓度完全均为为止。 此时,通过任一截面物质A、B的净扩散通量为零,但扩散仍在进行,只是左、 右两方向物质的扩散通量相等,系统处于扩散的动态平衡中。 2.费克第一定律 描述分子扩散的通量或速率的基本定律为费克第一定律。对于由组分 A和组分 B组成的混合物,如不考虑主体流动的影响,则根据费克第一定律,由浓度梯 度所引起的扩散通量可表示为
托福阅读第三篇tpo75R -3原文+译文+题目+答案+背景知识
托福阅读第三篇tpo75R-3原文+译文+题目+答案+背景知识原文 (1)译文 (4)题目 (7)答案 (13)背景知识 (14)原文Seismic Waves①Seismic waves-energy waves produced by earthquakes-permit scientists to determine the location,thickness,and properties of Earth's internal zones.They are generated when rock masses are suddenly disturbed,such as when they break or rupture.Vibrations spread out in all directions from the source of the disturbance, traveling at different speeds through parts of Earth's crust and interior that differ in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physical properties.The principal categories of these waves are primary,secondary,and surface. All three types of waves are recorded on an instrument called a seismograph.②Primary waves,or P-waves,are the speediest of the three kinds of waves and therefore the first to arrive at a seismograph station after there has been an earthquake.They travel through the upper crust of Earth at speeds of4to5kilometers per second,but near the base of the crust they speed along at6or7kilometers per second.In these primary waves,pulses of energy are transmitted as a succession of compressions and expansions that parallel the direction of propagation of the wave itself.Thus,a given segment of rock set in motion during an earthquake is driven into its neighbor and bounces back.The neighbor strikes the next particle and rebounds and subsequent particles continue the motion.Vibrational energy is an accordion-like push-pull movement that can be transmitted through solids,liquids and gases.Of course,the speed of Pwave transmission will differ in materials of different density and elastic properties.③Secondary waves,or S-waves,travel1to2kilometers per second slower than do P-waves.Unlike the movement of P-waves,rock vibration in secondary waves is at right angles to the direction of propagation of the energy.This type of wave is easily demonstrated by tying a length of rope to a hook and then shaking the free end.A series of undulations will develop in the rope and move toward the hook-thatis,in the direction of propagation.Any given particle along the rope, however,will move up and down in a direc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direction of propagation.It is because of their more complex motion that S-waves travel more slowly than Pwaves.They are the second group of oscillations to arrive at a seismograph station.Unlike Pwaves, secondary waves will not pass through liquids or gases.④Both P-and S-waves are sometimes also termed body waves because they are able to penetrate deep into the interior or body of our planet.Body waves travel faster in rocks of greater elasticity,and their speeds therefore increase steadily as they move downward into more elastic zones of Earth's interior and then decrease as they begin to make their ascent toward Earth's surface.The change in velocity that occurs as body waves invade rocks of different elasticity results in a bending or refraction of the wave.The many small refractions cause the body waves to assume a curved travel path through Earth.⑤Not only are body waves subjected to refraction,but they may also be partially reflected off the surface of a dense rock layer in much the same way as light is reflected off a polished surface.Many factorsinfluence the behavior of body waves.An increase in the temperature of rocks through which body waves are traveling will cause a decrease in velocity,whereas an increase in confining pressure will cause a corresponding increase in wave velocity.In a fluid where no rigidity exists,S-waves cannot propagate and P-waves are markedly slowed.⑥Surface waves are large-motion waves that travel through the outer crust of Earth.Their pattern of movement resembles that of waves caused when a pebble is tossed into the center of a pond.They develop whenever P-or S-waves disturb the surface of Earth as they emerge from the interior.Surface waves are the last to arrive at a seismograph station.They are usually the primary cause of the destruction that can result from earthquakes affecting densely populated areas.This destruction results because surface waves are channeled through the thin outer region of Earth,and their energy is less rapidly scattered into the large volumes of rock traversed by body waves.译文地震波①地震波是由地震产生的能量波,它们使科学家能够确定地球内部区域的位置、厚度和性质。
第三篇导管相关尿路感染范文
第三篇第三部分导管相关的尿路感染一、流行病学和相关背景院内感染一直是医疗工作中的重点,尿路感染是最常见的院内感染,特别是当膀胱置入导管时。
将近25%的住院患者由于各种原因曾在医院内进行过导尿。
在泌尿外科及手术后的患者中,有40%的医院内感染发生在泌尿系统,而其中的80%与留置导尿管有关[1-5]。
在上世纪20年代,Foley引入了自留(self-retaining)导尿管。
开始时导尿引流系统是开放式的,到留管第四天时菌尿已普遍存在了。
随着塑胶技术和适宜的托囊的引入和发展,封闭的导管系统引入临床。
菌尿的形成被推迟了,但留置30天后仍会普遍出现[167]。
没有明确证据显示留置导尿管可明显导致重症或死亡的情况。
导管相关感染是低死亡风险的,甚至在老龄患者中也是如此[8-11]。
医院内导尿管相关菌血症的研究显示由此导致的死亡率在9%-13%之间口2,13]。
二、发病机制在一般情况下,泌尿系统有一定的防御能力[14]。
当泌尿系统插入导管后,导管本身可损害许多正常的防御机制:可使正常情况下相对无菌的膀胱内环境与外环境相通,微生物可沿着导管的内外表面上行[16];在导尿的状态下,通常有尿液在膀胱或导管内存留,这有利于细菌的增殖[17];如果导管发生阻塞,引起膀胱过度膨胀,可使膀胱黏膜损伤和缺血,有利于细菌入侵;导管本身也可通过机械性地破坏和激发炎症反应损伤膀胱黏膜[15,18]。
生物膜的形成和导管结壳可使细菌对机体的防御以及药物的治疗有较强的抵抗能力,使病原体不易消除而产生持续性菌尿。
1.插入导尿管时由于尿道口附近和外周有细菌存在,插入导尿管时会有一定数量的细菌进入泌尿系统,但由于进入泌尿系的数量相对较少,通常情况下毒力不强,而且人体有一定的防御能力,因此在健康人中一般不会有后果。
在间歇性清洁导尿的患者中,插入导尿管时带入的病菌,可能是患者菌尿的原因[19,20]。
2.插入导尿管后长期留置的导尿管有助于在导管和尿道粘膜间之间形成松散的粘液鞘。
化工传递过程基础第三
计算:在流动截面上任取一微分面积dA,其点流速为ux,则通过该微元面积 的体积流率dVs?通过整个流动截面积A的体积流率Vs?
求解: 1.体积流率定义式: dVs uxdA
??
2.体积流率积分: 3.质量流率(w):
Vs uxdA
A
w Vs
主体平均流速(ub): 截面上各点流速的平均值
单位:SI单位和物理单位
SI单位制:
u /
y
N / m2 m/s
N s m2
Pa s
m
物理单位制:
u / y
dyn / cm2 cm / s
dyn s cm2
g cm s
P(泊)
cm
特性:是温度、压力的函数; f T , P
ux
y
kgm/ s m3 m
重要
(动量通量)= —(动量扩散系数)x (动量浓度梯度)
(二)热量通量
q k d cpt d cpt
A cp dy
dy
※ q/A:热量通量
q A
J m2
s
p Y
y
z方向微分平衡方程:
p Z
z
自己推?
※ 静止流体平衡微分方程(欧拉平衡微分方程)
fB
p
重要
单位体积流体的质量力 静压力梯度
(五)流体静压力学方程
欧拉平衡微分方程
p X p Y
x
y
p Z
z
质量力:X = 0,Y = 0,Z = - g
第三篇--基因信息的传递习题
第三篇基因信息的传递(复制、转录、翻译与基因表达调控)复习测试(一)名词解释1. 基因2. DNA复制3. 半保留复制4. 前导链5. 滞后链6. 冈崎片段7. DNA损伤8. 基因突变9. 切除修复10. 逆转录11. 转录12. 启动子13. 终止子14. ρ因子15. 核酶16. 断裂基因17. 外显子18. 内含子19. 翻译20. 多顺反子21. 遗传密码22. 增强子23. 不稳定配对24. 核糖体循环25. 多聚核糖体26. 信号肽27. 分子病28. 基因表达29. 阻遏因子30. 操纵子31. 顺式作用元件32. 反式作用因子(二)选择题A型题:1. DNA复制的主要方式是:A. 半保留复制B. 全保留复制C. 滚环式复制D. 混合式复制E. D环复制2. 经15N同位素标记的一段双链DNA片段在14N培养液经n代后,含纯14N 的双链DNA有多少:A.2n+1B.2n-1C.2n-2D.2nE.2n+23. 关于DNA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 以四种dNMP为原料B. 子代DNA中,两条链的核苷酸顺序完全相同C. 复制不仅需要DNA聚合酶还需要RNA聚合酶D. 复制中子链的合成是沿3′→5′方向进行E. 可从头合成新生链4. 下列哪项不是DNA复制的特征:A. 不对称复制B. 半保留复制C. 半不连续复制D. 有特定的复制起始点E. 双向复制5. DNA合成的原料是:A.dNTPB.dNDPC.dNMPD.NTPE.NDP6. 关于原核生物DNA聚合酶Ⅲ的叙述正确的是:A. 具有5′→3′外切酶活性B. 具有核酸内切酶活性C. 具有3′→5′聚合酶活性D. 底物为NTPE. 不需要引物7. 原核生物DNA聚合酶Ⅰ不具有下列那一种作用:A. 聚合DNAB. 修复作用C. 校读作用D. 连接作用E. 切除引物8. 真核生物DNA聚合酶中,同时具有引物酶活性的是:A. DNA聚合酶αB.DNA聚合酶βC. DNA聚合酶γD. DNA聚合酶δE. DNA聚合酶ε9. 真核生物中,主要催化前导链和滞后链合成的DNA聚合酶是:A. DNA聚合酶αB.DNA聚合酶βC. DNA聚合酶γD. DNA聚合酶δE. DNA聚合酶ε10. DNA聚合酶的共同特点不包括:A. 以dNTP为底物B. 有模板依赖性C. 聚合方向为5′→3′D. 需引物提供3′-OH末端E. 不耗能11. 在DNA复制中,RNA引物的作用是:A. 引导DNA聚合酶与DNA模板结合B. 提供5′-Pi末端C. 提供四种NTP附着的部位D. 诱导RNA的合成E. 提供3′-OH末端,为合成新DNA的起点12. 在原核生物中,RNA引物的水解及DNA片段的延长是依赖于:A. 核酸酶HB. DNA聚合酶ⅠC. DNA聚合酶ⅡD. DNA聚合酶αE. DNA聚合酶β13. DNA解旋酶每解开一对碱基需消耗几个ATP:A. 1个B. 2个C. 3个D. 4个E. 5个14. 关于拓扑异构酶的叙述错误的是:A. 能改变DNA分子的拓扑构象B. 催化DNA断裂与连接的偶联反应C. 能消除DNA分子中的超螺旋构象D. 能在DNA分子中引入超螺旋构象E. 必须由ATP供能15. 拓扑异构酶的作用是:A. 解开DNA双螺旋使其易于复制B. 使DNA解链旋转时不致缠结C. 使DNA异构为RNA引物D. 辨认复制起始点E. 稳定分开的DNA单链16. 单链DNA结合蛋白(SSB)的生理作用不包括:A. 连接单链DNAB. 参与DNA的复制与损伤修复C. 防止DNA单链重新形成双螺旋D. 防止单链模板被核酸酶水解E. 激活DNA聚合酶17. 关于大肠杆菌DNA连接酶的叙述正确的是:A. 促进DNA形成超螺旋结构B. 去除引物,填补空缺C. 需ATP供能D. 使相邻的两个DNA单链连接E. 连接DNA分子上的单链缺口18. DNA复制中,与DNA片段5′-TAGCAT-3′互补的子链是:A. 5′-TAGCAT-3′B. 5′-ATGCTA-3′C. 5′-ATCGTA-3′D. 5′-AUCGUA-3′E. 5′-AUGCUA-3′19. 原核生物DNA复制需多种酶参与:① DNA聚合酶Ⅲ;② DNA解旋酶;③ DNA聚合酶Ⅰ;④引物酶;⑤ DNA连接酶。
第三篇 兴奋在神经肌肉之间的传递
3.3 去极化-释放耦联
神经冲动导致ACh的释放,即电信号转化为化学 信号,必定有一个中介过程把两者联系起来,这个 中介过程称去极化—释放耦联。 当动作电位到来后,钙离子进入突触前末梢是引 发递质释放的必要条件。
1)钙通道集中分布于胞吐的区域。 2)递质释放的量与Ca2+浓度的3次方或4次方成正比。 3)Ca2+的迅速转移:钙-ATP酶(钙泵)和钠-钙交换子
项目
方向 速度 可总和性 易疲劳性 对外界影响 变化的特征 化学性突触传递 单向传递 慢,有突触延搁 可总和 易疲劳 易受外界影响 电-化学变化 神经纤维传导 可双向传导 快、均匀 不能总和 不易疲劳 不易受外界影响 电变化
蛙的神经肌肉接点处
3.4 逆转电位
ACh引起突触后膜对钠、钾、钙离子的通透性增加,对氯的 通透性不变。 当膜处于逆转电位时,ACh引起的外向电流与内向电流相等。 (约-15mV)。 (图3-11)
3.5 ACh受体与通道(图)
ACh受体是通道的一部分,通道为化学依从式通道。 (集受体与通道在一个蛋白分子内,又称递质门控通道)
●作用方式:受体与ACh结合
内部变构作用 终板膜出现电位波动,
通道开放—钠钾跨膜扩散 完成信息传递。
●这种受体-膜通道系统是神经递质在突触处的主要作用
形式,ACh、甘氨酸、r-氨基丁酸属于这种结构。
●乙酰胆碱受体单通道研究。
递质失活和药理作用
1、递质失活 乙酰胆碱酯酶(AChE)作用: 终膜表面的AChE可以在 大约2ms内将一次冲动释放的ACh分解成醋酸和胆碱。 2、药理作用 许多药物可以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传递过程中的不同阶段, 影响其功能。
●箭毒可与终膜上的ACh受体结合,与ACh竞争受体。
光能的吸收与传递
The publication of a 3.4 Å electron crystallographic model of the light harvesting complex of photosystem II (LHC-II) from pea plants in 1994 revealed many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is, the principal solar energy collector in green plants. Since then researchers have eagerly awaited a higherresolution structure to extend knowledge of the light harvesting and energy transfer processes involved in photosynthesis to the level of full atomic data. Now, a little over a decade later,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complex – from spinach – has been determined by X-ray crystallography at 2.27 Å resolution. The 14 chlorophylls in each LHC-II monomer are revealed as 8 chlorophyll a and 6 chlorophyll b molecules, and the position of each pigment in the complex has been accurately mapped.
第三篇 植物蛋白激酶
•番茄的Pto基因对含有无毒基因avrPto的
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的专化抗性。
Pto 蛋 白 是 一 种 Ser-Thr 蛋 白 激 酶 , 在 N 端 有潜在的十四烷基化位点。
ETR1蛋白C末端有一个大约250个氨基酸残 基的片段同His蛋白激酶相似,此片断下游 一段含120氨基酸残基的区域则与响应蛋白 同源。这暗示ETR1蛋白可能组成一个类似 细菌中的二元信号转导途径。
另外ETR1蛋白N末端含有疏水片断,表明其 可能是膜蛋白——乙烯受体蛋白?
(Science, 262, 539-544)
ctr1 基因和etr1基因克隆,为乙烯信号转导 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也表明不同植物中可 能有类似的乙烯信号转导途径。
1998,McGrath和Ecker发现乙烯的信号转导
涉及MAPK级联途径,CTR1具有MAPK活性。
植物体内可能的乙烯信号转导途径:
乙烯 ETR1蛋白 反应调节剂 CTR1蛋白 (MAPKKK?) MAPKK?
外源乙烯可诱导鸭梨炭疽病菌附着胞的形成, Flaishman等(1995)研究发现蛋白激酶抑制剂 H-7和genistcin能抑制乙烯诱导的附着胞形成及 蛋白质磷酸化;而蛋白磷酸酯酶抑制剂carlyculin A可有效地诱导附着胞的形成,同时导致蛋白质 的磷酸化。 Physiol Mol Plant Pathol, 47:103-117
植物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s)家族: 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 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的激酶(MAPKK) MAPKK的激酶(MAPKKK)
MAPK、 MAPKK和MAPKKK三者构成级联系统
遗传信息的传递
Fn:2n个400个
400个 400个 400个 400个 400个 400个 400个 400个
三、DNA分子复制的计算: 1、亲代DNA分子经 n 次复制后,则
①子代DNA分子数:
2n个 2个 2n-2个
②含亲代母链的DNA分子数:
③不含亲代母链的DNA分子数:
例1.一个有N15标记的DNA分子放在没有标记的环境 中培养,复制5次后标记的DNA分子占DNA分子总数的 : A. 1/10 B. 1/5 C. 1/16 D. 1/32
4、复制的结果: 1个DNA→2个DNA
5、DNA为什么能准确复制?
⑴、因为它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 能为复制提供模板; ⑵、因为它的碱基互补配对能力, 能够使复制准确无误。
6、复制时间
①、细胞有丝分裂的间期 ②、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复制后的两个DNA是如何平均分配 到两个细胞中的? 随染色单体的分离进入两个细胞中 7、复制场所 ①真核生物:细胞核(主 要)、 叶绿体、线粒体 ②原核生物:细胞质
8、复制的意义 保持亲代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代遗传信息的连 续性
及时巩固
1.一个DNA分子自我复制后形成两个DNA分子, 这两个新的DNA分子( )
C
A.分别由两条母链和两条子链形成 B.两条母链和两条子链随机结合而成 C.分别由一条子链及一条母链结合而成 D.一条子链与另一条子链的母链结合
2.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方式使( A.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
D.16
2、假设将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的DNA 分子用15N标记,并供给14N为原料,该细胞进行减 数分裂产生的4个精子中,含15N标记的DNA的精子 所占比例为
A.100%
B.50%
加强企业内部沟通提高工作效率三篇
加强企业内部沟通提高工作效率三篇《篇一》内部沟通是企业运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直接影响着工作效率和团队协作。
为了加强企业内部沟通,提高工作效率,我制定了以下工作计划。
1.分析当前企业内部沟通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设计一套完善的内部沟通机制,包括沟通渠道、沟通工具和沟通流程。
3.组织培训,提升员工的沟通能力,加强团队协作。
4.定期评估内部沟通效果,持续优化沟通机制。
5.第一阶段:调研和分析(1-2个月)–深入了解企业内部沟通的现状,收集意见和建议。
–分析沟通不足的原因,找出关键问题。
6.第二阶段:设计和实施(2-4个月)–根据调研结果,设计内部沟通机制。
–选择合适的沟通工具和渠道,制定沟通流程。
–组织员工培训,提升沟通能力。
7.第三阶段:评估和优化(4-6个月)–定期评估内部沟通效果,收集反馈意见。
–根据评估结果,优化沟通机制,解决问题。
8.建立多元化的沟通渠道,满足不同员工的沟通需求。
9.强化跨部门协作,提高项目推进效率。
10.加强信息共享,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
11.营造开放、包容的沟通氛围,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12.每月开展一次内部沟通培训,提升员工沟通能力。
13.每季度组织一次跨部门沟通活动,促进团队协作。
14.每年进行一次内部沟通满意度调查,收集员工意见和建议。
15.定期召开沟通工作总结会议,分享沟通心得和经验。
16.注重沟通渠道的搭建,确保信息畅通无阻。
17.关注员工需求,及时解决沟通中遇到的问题。
18.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鼓励员工积极发言。
19.加强对沟通效果的评估,持续优化沟通机制。
20.制定内部沟通培训计划,内容包括沟通技巧、团队协作等。
21.设计跨部门沟通活动,如团建、工作坊等,促进部门间的交流。
22.开展内部沟通满意度调查,了解员工需求和满意度,及时调整沟通机制。
23.定期召开沟通工作总结会议,分享优秀沟通案例,提升整体沟通效果。
24.每月第一个星期五下午开展内部沟通培训,邀请专业讲师授课。
化工传递过程基础(第三版)
二、本课程的学习内容?
物理过程的速率和传递机理的探讨
• 动量传递
• 热量传递
• 质量传递
推动力:速度差 推动力:温度差 推动力:浓度差
第一章 传递过程概论
第一节 流体流动导论
※ 流体:气体和液体的统称
一、静止流体的特性 (一)流体的密度(ρ)
均质流体:
※ 非均质流体: f x, y, z
※ 动量通量
r d(ux )
dy
※ 热量通量
q e A
H d
c pt
dy
※ 质量通量
j
e A
M
d A
dy
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的通量表达式
仅有分子运动 以涡流运动为主的 兼有分子运动和涡流运
的传递过程
传递过程
动的传递过程
动量通量
d(ux )
(一)流速与流率
流速:流体流动的速度,表示为 u
u f (x, y, z, )
流速不均匀分布情况下,点流速(在dθ时间内流体流过距离ds)
dx
dy
ux d uy d
dz
uz d
流率:单位时间内流体通过流动截面的量
[m/s]
※ 以流体的体积计量称为体积流率(流量,Vs)m3/s ※ 以质量计量称为质量流率(w),kg/s
※ 牛顿粘性定律
dux
dy
2. 分子间热量传递 —— 热传导
※ 傅立叶定律
q k dt
A
dy
高温
低温
3. 分子间质量传递 ——分子扩散
※ 费克定律
jA
DAB
d A
01第一章 动量、热量与质量传递
式中
ε H - -涡流热量扩散系数; 涡流热量扩散系数;
3. 对于涡流质量通量,可写成: 对于涡流质量通量,可写成:
( jA )
e
dρA = −ε M ⋅ dy
式中
ε M - -涡流质量扩散系数; 涡流质量扩散系数;
上述三种: 系数, 上述三种:ε .. - -涡流 ..系数,与流体的性质无 关,与湍动 程度、 处的位置、 因素有关。 程度、流体在流道中所 处的位置、边壁糙度等 因素有关。
dρ A
kg dy − − 组分 的质量浓度 (密度 )梯度 , 单位为: 3 组分A 单位为: m ⋅m
即
(质量通量 = -(质量扩散系数×(质量浓度梯度 ) ) )
二、动量、热量与质量通量的普遍表达式 动量、 4. 结论
d( ρu x ) τ = −ν dy
q = −α A d( ρ c p t ) dy
第三节 传递过程的衡算方法 总衡算和微分衡算
第三节 传递过程的衡算方法
一、总质量衡算方程 • 简单几何体的质量衡算 输出-输入+累积= 输出-输入+累积=0 Wo-Wi+dM/dθ =0 • 多组分系统 14) 多组分系统(P – 对每一组分:Wij-Wij+dMj/dθ=0 对每一组分: – 对总体: 对总体: Wo-Wi+dM/dθ=0 有化学反应的体系 • 输入+化学反应产生量(R)=输出+累积 输入+化学反应产生量( )=输出 输出+ – 对每一组分:W’oj-W’ij+dM’j/dθ =R’j 对每一组分: – 对总体: 对总体: W’o-W’i+dm’/dθ =∑R’ Wi M Wj
µ = f ( p, t, x( y))
牛顿型流体与非牛顿型流体
(1)牛顿型流体; 牛顿型流体; (2)胀塑性流体, 胀塑性流体, 如浆糊,云母悬浮液,流沙; 如浆糊,云母悬浮液,流沙; (3)假塑性流体, 假塑性流体, 如油漆、纸浆、高分子溶液; 如油漆、纸浆、高分子溶液; (4)塑性流体, 塑性流体, 如泥浆、污水、有机胶体等。 如泥浆、污水、有机胶体等。 du/dy /dy τ 4 3 1 2
第三篇 组织答案
第三篇组织一、选择题1.把组织任务分解成更小的组成部分,称之为 B 。
A.组织结构B.劳动分工C.组织设计D.分散化2.职能部门化的一个主要缺点是 B 。
A.需要较多的综合管理人员B.易产生本位主义C.管理成本上升D.使高层管理部门增加了困难3.产品部门化的优点包括的事实是 B 。
A.便于区域性协调B.有助于集中用户的需要C.能提高决策速度和有效性D.简化了培训4.银行设立商业信贷部属于 B 。
A.职能部门化B.用户部门化C.地区部门化D.过程部门化5.统一命令原则是指 A 。
A.每人只能有一个上司B.权责对等C.责任不可委任D.反映组织系统的相互关系6.授权行为方面的问题,就下属而言主要是 C 。
A.工作没头绪B.害怕竞争C.害怕失败D.不信任别人7.组织中权力集中的优点具体表现为 A 。
A.形成政策和行动的一致性B.有利于快速决策C.有利于激发下属的工作热情D.决策更符合所在地的实情8.专业化的优点在于 B 。
A.减少个人的灵巧性B.有利于使用专用设备C.增加转换时间D.增加工作的挑战性9.把战略上一致、竞争对象相同、市场重点类似的同类业务或产品大类归于一个部门属 CA.职能部门化B.用户部门化C.产品部门化D.地区部门化10.上级把权力或职权委任给中、下层管理人员的组织过程是 A 。
A.授权B.劳动分工C.管理幅度D.分散11.实行集中控制与分散经营的组织形式是 C 。
A.直线制B.矩阵制C.事业部制D.职能制12.组织中管理部门从上到下的各级职权越明确,则在重大的决策和组织沟通上越有效,此原则是 A 。
A.等级分明原则B.权责对等原则C.统一命令原则D.责任不能委任原则13 划分部门最普遍采用的一种划分方法是 C 。
A.按产品划分 B.按地区划分C.按职能划分D.按时间划分14.下列哪种组织结构又称为“斯隆模型”。
DA.网络结构B.矩阵结构C.直线型结构D.事业部制15.组织系统图中的垂直形态表示 D 。
论述纯电动汽车的动力传递路线
论述纯电动汽车的动力传递路线1.引言1.1 概述纯电动汽车的动力传递路线是指将电能从电池传递到车轮以产生动力的过程。
与传统燃油车辆使用发动机和传动系统的复杂机械传动不同,纯电动汽车利用电动机直接驱动车轮,消除了传统动力传递链路中的机械能转化和损耗过程,使动力传递更加高效和简化。
这种简洁的动力传递路线是纯电动汽车的核心特点之一。
传统燃油车辆的动力传递路线通常是由发动机产生动力,然后通过传动系统将动力传递到车轮。
而纯电动汽车的动力传递路线则是由电池作为能源提供电能,电能经过控制系统输入到电动机中,电动机通过转动将动力传递给车轮。
简而言之,纯电动汽车的动力传递路线就是电池-电动机-车轮这样一条直接、高效的传递链路。
相比于传统燃油车辆的动力传递路线,纯电动汽车的动力传递路线具有以下优势。
首先,纯电动汽车的动力传递路线省略了传统传动系统中的传动装置,减少了传动效率和能量损耗,提高了动力传递的效率。
其次,纯电动汽车的动力传递路线简化了车辆的结构,减少了部件数量和重量,提高了整车的性能和操控性。
此外,纯电动汽车的动力传递路线还能降低噪音和振动,提升驾乘舒适度。
纯电动汽车的动力传递路线对纯电动汽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方面,优化动力传递路线的设计可以进一步提高纯电动汽车的能效和续航里程,加速电动汽车的推广和普及。
另一方面,动力传递路线的不断创新也为电动汽车的技术升级和性能提升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展望未来,纯电动汽车的动力传递路线将继续朝着更加高效、简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电池技术的进一步突破和智能控制系统的不断优化,电动汽车的动力传递效率将进一步提高,续航里程将获得更大的提升。
此外,动力传递路线的创新也将为电动汽车的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提供更多的突破口。
因此,纯电动汽车的动力传递路线的持续研究和发展将成为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如下:1. 引言- 1.1 概述- 1.2 文章结构- 1.3 目的2. 正文- 2.1 纯电动汽车的动力传递路线概述- 2.2 动力传递路线的第一个要点- 2.3 动力传递路线的第二个要点- 2.4 动力传递路线的第三个要点3. 结论- 3.1 总结动力传递路线的优势- 3.2 对纯电动汽车发展的影响- 3.3 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即为对整篇文章的结构进行简要介绍和概述。
化工传递过程基础(第三版)
后,形变也就消失; 对于流体,只要有应力作用,它将连续
变形 ( 流动 ) ,当应力去除后,它也不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1.1流体的定义和特征
液体和气体虽都属于流体,但两者之间也有所不同。 液体的 分子间距和分子的有效直径相当。当对液体加压时,只要分子 间距稍有缩小,分子间的排斥力就会增大,以抵抗外压力。所 以液体的分子间距很难缩小,即液体很难被压缩。以致一定质
平衡过程和传递过程
2.热量传递过程: • 物体各部分存在温度差,热量由高温区向 低温区传递
平衡过程和传递过程
3. 质量传递:当体系中的物质存在化学势差 异时,则发生由高化学势区向低化学势区 域的传递
• 化学势的差异可以由浓度、温度、压力或 电场力所引起。常见的是浓度差引起质量 传递过程,即混合物种某个组分由高浓度 向低浓度区扩散
气体的平均分子间距约为 3.3 × 10 - 6 mm ,其分子的平均直径
1.1流体的定义和特征
约为 2.5×10- 7 mm 。分子间距比分子平均直径约大十倍。因 此,只有当分子间距缩小得很多时,分子间才会出现排斥力。 可见,气体是很容易被压缩的。此外,因气体分子间距与分子 平均直径相比很大,以致分子间的吸引力很微小,而分子热运 动起决定性作用,所以 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 体积,它总是能均匀地充满容纳它的容器而形成不了自由表 面 。
1.1流体的定义和特征
流体不能承受集中力,只能承受分布力。
流体的上述物理力学特性使流体力学(水 力学)成为宏观力学的一个独特分支。
1.1流体的定义和特征
流体与固体相比有以下区别:
(1)固体既能够抵抗法向力 ——压力和拉力,也能够抵抗 切向力。而流体仅能够抵抗压力,不能够承受拉力,也不能抵 抗拉伸变形。另外,流体即使在微小的切向力作用下,也很容 易变形或流动。 (2)固体的应变与应力的作用时间无关 ,只要不超过弹性 极限,作用力不变时,固体的变形也就不再变化,当外力去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写成
微分衡算
(输出-输入)+累积-生成=0
输入(左)的为F,则输出(右)为 F F dx x
输出-输入 F dx x
第九章 传质概论与传质方程
二、传质微分方程
y dz
1、传质微分方程的推导
各项质量速率的分析
dy
A、先求(输出-输入) 组分A在 x 方向(加下标x)为例
dx
z
x
因流体流动输入的A质量流速为:ρA ux A。因流体浓度
B、以扩散速度表示的传质通量(扩散通量)
j jA jB
J JA JB
第九章 传质概论与传质方程
一、质量传递概论
3、传质的速度与通量 传质的通量
C、各传质通量之间的关系
jA
DAB
d A
dz
9 13
jA A (uA u) 9 22
Au A
DAB
dA
dz
Au
第九章 传质概论与传质方程
一、质量传递概论
3、传质的速度与通量 传质的通量
nA
DAB
dA
dz
A (nA
nB )
C、各传质通量之间的关系
Au A
DAB
dA
dz
Au
u
1
( Au A
BuB )
可得:质量 通量表达式
9 32
nA AuA
nB BuB
质量分数: A
mA m
=
A
第九章 传质概论与传质方程
一、质量传递概论
3、传质的速度与通量 传质的通量
第三篇 质量传递
主要内容
第九章 质量传递概论与传质微分方程:概论与微分方程; 第十章 分子传质(重点) :气体中的分子扩散、液体中的分子扩 散、固体中的分子扩散。 第十一章 对流传质:对流传质机理、系数、浓度边界层。 平板 壁面对流传质、管内对流传质。
第九章 传质概论与传质方程
一、质量传递概论
1、混合物组成的表示方法 质量浓度:
定义---单位体积混合物中所含某组分i的质量。 以符号ρi ,单位为kg/m3. 定义式如下:
i
Gi V
9 1
组分i的质量 混合物的体积
混合物总质量浓度
G V
n i 1
i
n i 1
Gi V
92
其它表示方法: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摩尔数等
第九章 传质概论与传质方程
一、质量传递概论
2、质量传递的基本方式 分子传质(分子扩散):
u
1
( Au A
BuB )
混合物的绝对速度
第九章 传质概论与传质方程
一、质量传递概论
3、传质的速度与通量 传质的通量
B、以扩散速度表示的传质通量(扩散通量)
udA uA u u是质量平均速度
或者写成:udAuAum um是摩尔平均速度
第九章 传质概论与传质方程
一、质量传递概论
3、传质的速度与通量 传质的通量
NA kccA 9 15 (q / A)A ht
第九章 传质概论与传质方程
一、质量传递概论
2、质量传递的基本方式 主体流动现象
含义---在进行分子传质的同时,各组分的分子微团常处于运动 状态,该现象即所谓的主体流动。
气相
液相
总速度 =分子扩散速度+主体流动速度
uA udA uf uB udB uf
x
y
z
第九章 传质概论与传质方程
二、传质微分方程
1、传质微分方程的推导 各项质量速率的分析
y dz
B、再求累积的质量速率
设微元体组分A的瞬时质量为MA,则
其累积速率(变化速率) әMA / әθ
dy
dx
z
x
M A AV Adxdydz
M A A dxdydz
第九章 传质概论与传质方程
C、各传质通量之间的关系
同理可得摩尔通量表达式(重要)
NA
DAB
dcA dz
cA C
(NA
NB )
NA
DAB
dcA dz
xA ( N A
NB )
9 33
第九章 传质概论与传质方程
二、传质微分方程
y dz
1、传质微分方程的推导
理论基础:质量守恒与微分衡算 质量守恒定律
dy
dx
z
x
输入微元质量速率 + 反应生成质量速率 = 输出微元质量流率 + 微元内累积的质量速率
梯度存在而发生传质的质量速率(即:质量通量):jAx A 。 (其中A = dydz)
则输入A的总质量速率为: (ρA ux + jAx) A
则(输出-输入)=
输出-输入 F dx x
(Aux jAx ) dxdydz
x
第九章 传质概论与传质方程
二、传质微分方程
1、传质微分方程的推导
y dz
各项质量速率的分析
定义---分子传质又称分子扩散,简称扩散,它是由于 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而产生的物质传递现象。 分子传质在气相、液相与固相中均能发生。
扩散质量通量---单位时间内,组分A通过与扩散方向垂 直的单位面积的质量。
第九章 传质概论与传质方程
一、质量传递概论
2、质量传递的基本方式 分子传质(分子扩散):
分子传质定律---描述分子扩散通量(jA表示扩散质量通 量,JA表示扩散摩尔通量)或速率的基本定律为费克定 一定律。以下是A、B两组分相互扩散的表达式:
二、传质微分方程
1、传质微分方程的推导 各项质量速率的分析
C、反应生成A的质量速率
y dz
dy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dx
z
x
设单位体积流体反应生成A的质量速率rA
则微元体A的生成质量速率为rA dxdydz
第九章 传质概论与传质方程
二、传质微分方程
1、传质微分方程的推导 推导结果 (输出-输入)+累积-生成=0
9 16 9 17
第九章 传质概论与传质方程
一、质量传递概论
3、传质的速度与通量 传质的通量
A、以绝对速度表示的传质通量
设二元混合物的总质量浓度为ρ,组分A与B的质量浓度 分别为ρA、ρB,以绝对速度表示的质量通量为:
nA AuA ; nB BuB
A、B的质量通量
n u nA nB AuA BuB 总的质量通量
dy
A、先求(输出-输入) 组分A在 x 方向(加下标x)为例
同理可得y与z方向的(输出-输入)
dx
z
x
(Aux jAx ) dxdydz
x
(Auy jAy ) dxdydz (Auz jAz ) dxdydz
y
z
则总的(输出-输入)为
(Aux jAx ) dxdydz (Auy jAy ) dxdydz (Auz jAz ) dxdydz
jA
DAB
d A
dz
JA
DAB
dcA dz
9 13 9 14
只适用于 分子传质, 对流引起 的传质不
适用 。
第九章 传质概论与传质方程
一、质量传递概论
2、质量传递的基本方式 对流传质
定义---对流传质是指运动流体与固体表面之间,或两 个有限互溶的运动流体之间的质量传递过程。
对流传质定律---与对流传热的牛顿冷却定律相似。可 用下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