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诗词赏析

合集下载

有关元宵节的诗词及赏析【十篇】

有关元宵节的诗词及赏析【十篇】

【导语】元宵节,⼜称上元节、⼩正⽉、元⼣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之⼀,时间为每年农历正⽉⼗五。

正⽉是农历的元⽉,古⼈称“夜”为“宵”,正⽉⼗五是⼀年中第⼀个⽉圆之夜,所以称正⽉⼗五为“元宵节”。

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五⼜称为“上元节”。

欢迎阅读⽆忧考为⼤家精⼼整理的“有关元宵节的诗词及赏析【⼗篇】”,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忧考!【篇⼀】有关元宵节的诗词及赏析 鹧鸪天·元宵后独酌 作者:杨慎 朝代:魏晋 鹧鸪天·元宵后独酌原⽂: 千点寒梅晓⾓中,⼀番春信画楼东。

收灯庭院迟迟⽉,落索秋千翦翦风。

鱼雁杳,⽔云重,异乡节序恨匆匆。

当歌幸有⾦陵⼦,翠斝清尊莫放空。

相关翻译 ①落索:冷落萧索。

翦翦:形容风轻微⽽带寒意。

②鱼雁:指书信。

③⾦陵⼦:歌⼥。

④斝(jiǎ):古代酒器。

相关赏析 此词写元宵节后的独酌思乡。

“迟迟⽉”与“翦翦风”,点缀出早春夜晚的清寒,也烘托出怀乡的愁绪。

末两句以歌酒故作宽解,更见乡愁的深挚婉曲。

作者介绍 杨慎(1488-1559)明代⽂学家,字⽤修,号升庵,今四川新繁⼈。

官⾄翰林修撰,后谪云南永昌,死于当地。

【篇⼆】有关元宵节的诗词及赏析 汴京元⼣ 作者:李梦阳 朝代:魏晋 汴京元⼣原⽂: 中⼭孺⼦倚新妆,郑⼥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梁桥外⽉如霜。

相关翻译 ①汴京:即今河南开封,五代梁、晋、汉、周及北宋的都城。

②中⼭:本为春秋战国时国名,汉以后为郡、府,治所在今河北定县。

③郑、燕:春秋战国时国名,郑国境在今河南,燕国境在今河北、辽宁。

④宪王:指周宪王朱有炖(1379-1439),明太祖朱元璋之孙,精通⾳律,是的戏曲家。

⑤⾦梁桥:汴梁桥名。

相关赏析 前⼆句,写来⾃各地的伶⼈粉墨登场,表演周宪王朱有炖的杂剧。

中⼭少男、郑燕少⼥都善演戏曲,说明当时杂剧传布的盛况。

诗中“倚新妆”、“独擅场”应是互⽂见义。

朱有炖的杂剧在体制上基本打破了元杂剧四折⼀本加⼀⼈主唱的成法,经常出现合唱、轮唱,甚⾄旦唱南曲、末唱北曲或⼆⼈对唱等形式,并且他的剧作曲词流畅,⾳律和谐,着重歌舞,便于演出,所以尽管他的戏内容上⽆甚可取,却能⼴为传唱。

传统诗词赏析元宵节

传统诗词赏析元宵节

传统诗词赏析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它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庆祝。

这个节日以猜灯谜、吃元宵和观赏花灯为主要活动。

在元宵节这天,人们会不约而同地赏月、点灯,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为了更好地了解元宵节,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传统诗词的赏析来深入了解这个古老而神秘的节日。

1. 《元宵行》—宋陆游明月一钩挂天边,流丹坛庙宴先仙。

银河水漫桃花落,碧箫声断杏林烟。

这首诗出自宋代文学家陆游之手,通过流利而优美的文字描绘了元宵节的美景。

诗中的“明月一钩挂天边”犹如一幅月夜的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一种广阔而浪漫的感觉。

而“流丹坛庙宴先仙”则提到了元宵节的宴会和祭祀活动,表达了人们对于仙佛的崇敬之情。

最后两句“银河水漫桃花落,碧箫声断杏林烟”中,陆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桃花的盛开和箫声的凄美,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繁花盛开的春天之中。

2. 《元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通过简洁而纯净的语言,勾勒出了元宵节的浪漫氛围。

诗中描绘了夜晚的景色,而“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直观地表现了夜晚的冷寂与灯火的熠熠生辉。

最后两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则使读者联想到了牵牛织女的传说,进一步增添了诗歌的浪漫气息。

3. 《元夜忆舍弟》—唐白居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诗中透露着诗人在元宵节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感。

诗中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让读者感受到了军旅生活的苦涩,也让人想到了正值秋天的边关寒凉,与元宵节的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

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心情,其中“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一句更加凸显了他们被战争所困扰的苦恼。

通过对传统诗词的赏析,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元宵节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这些诗词不仅描绘了元宵节的美丽景色,还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乡之情。

元宵诗词唐寅

元宵诗词唐寅

元宵诗词唐寅【原文】元宵唐寅〔明代〕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译文】这样的夜,如果只有灿烂的灯,缺少皎洁的月,无以尽兴,这样的夜,如果只有皎洁的月,没有灿烂的灯,无以为春。

春天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人间,美人如花似玉,彩灯带着欢欣的笑意燃烧月下,月亮如水似银。

满街珠宝翡翠闪耀,那是春游的村女,歌声嘹亮,笙管悠扬,那是小伙在赛社神。

如果不尽兴游玩,开怀大笑,怎么对得起这样的吉日良辰?【注释】社神:土地神。

古代每逢社日(分春社,秋社两种)有祭祀土地神,祈祝丰收的习俗。

尊:古代盛酒器具。

【赏析】这首《元宵》是唐伯虎在元宵节的夜晚,目睹眼前情景之后有感而发所写,彰显了作者积极乐观、风流潇洒的典型性格与形象。

诗的首联初步下笔就将节日的浓郁氛围体现出来: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如果只有花灯而没有月色,这个夜晚就不足以让人感到愉悦。

如果只有月,没有花灯的话,这个节日也算不得春天。

元宵节最典型的特点就是,花灯如昼,月色宜人。

所以“灯”和“月”这两个物象已经成为元宵节的标配,二者缺一不可。

不过令人叹服的是,作者通过独特的语言组织与内容表达,让“元宵节”变得尤其美好,尤其富有魅力。

突然想起卢梅坡的名句: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作者将“梅”“雪”放在同等地位,让它们各自尽显其美,从而将诗句的饱满张力予以释放,让人赞不绝口。

唐伯虎此诗的首联其实与卢诗有着同样的妙处,其中的“灯”“月”共同生辉,二者共彰精彩,才拉满了元宵节的美好、热闹气氛。

后面的颔联颇具特点: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春到人间的时候,人们个个显得精神饱满,如玉美丽,花灯在月色下燃烧,也让月色显得更加洁白如银。

说这一联具有特点,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它采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

即前一句的“春”字紧接着首联后一句中的“春”字而起。

这样写的好处在于,能够让诗句的形式变得新颖的同时,也让诗句的节奏感变得愈发鲜明。

元宵节的古诗及赏析

元宵节的古诗及赏析

元宵节的古诗及赏析元宵佳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人们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元宵节庆祝活动,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就是欣赏和吟诵古代的元宵节诗歌。

古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深的文化底蕴,给人们带来无穷的美好情愫。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几首脍炙人口的元宵节古诗,并进行赏析。

古诗一:《元宵》元夜辉煌何足贵,毕竟流霞与奇迹。

梦回金乡潜象外,灯占微芒展世界。

曲院弄涛溢欢笑,歌楼飞锡引驻留。

恨不随波迷舟浦,舍得花宵自独留。

这首《元宵》是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所作。

诗中通过对元夜灯会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元宵节的喜爱之情。

他将元宵节的灯饰比喻为"流霞与奇迹",形容其辉煌壮丽。

而"梦回金乡"一句,则是将作者带到了童年时代的乡村,温馨的回忆让人心生向往。

最后两句,又表达了文人的隐居情怀,抒发出对花宵的珍惜和对时光的思考。

古诗二:《上元》上元郊寺媧神宫,绛雪笼千灯万花红。

桂宫频刷骊龙去,玉树飞花流彩虹。

杂帘锁烟沉绣宦,九枝灯影垂鸾凤。

首陀杂念皆忘顾,观下稠人洗尘容。

这是元代文学家尹焕所创作的《上元》。

诗中通过对上元节日庆祝盛况的描绘,展现了元宵节的热闹景象。

绛雪、万花红和彩虹等形象描写,让人感受到浓厚的喜庆气氛。

而第三、四句则描绘了灯会活动中各式灯饰的华丽华妍,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最后两句表达了身心净化的意境,人们尽情放松身心,洗去尘埃,以此迎接新的一年。

古诗三:《元夜》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天涯若比邻。

竟夕起愁烦,疑是银河落九天。

有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元夜》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所作,以其豪放清逸的风格,成为元宵节古诗中的佳作。

诗中通过枝头惊起的鹊鸟、半夜鸣叫的蝉和稻花香气等描写,将人们带入了充满童话色彩的元夜。

其中"听取天涯若比邻"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远方的思念之情,婉转而深刻。

而最后两句,"有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追求卓越的呼唤,让人倍感振奋。

描写元宵节的诗词及赏析【十篇】

描写元宵节的诗词及赏析【十篇】

【导语】元宵节,⼜称上元节、⼩正⽉、元⼣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之⼀,时间为每年农历正⽉⼗五。

正⽉是农历的元⽉,古⼈称“夜”为“宵”,正⽉⼗五是⼀年中第⼀个⽉圆之夜,所以称正⽉⼗五为“元宵节”。

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五⼜称为“上元节”。

以下“描写元宵节的诗词及赏析【⼗篇】”由整理发布,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篇⼀】描写元宵节的诗词及赏析 京都元⼣ 作者:元好问 朝代:⾦代 京都元⼣原⽂: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闹⼉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笑语中。

相关翻译 游⼈穿着华丽,妆容华贵,⼉童看着灯⽕玩闹嬉戏,我⼜是在⼲什么呢?我也在游⼈欢乐的笑语⽓氛之中。

作者介绍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太原秀容(今⼭西忻州)⼈;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元好问过继叔⽗元格;七岁能诗,⼗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不就选;正⼤元年(1224),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

⼋年(1231)秋,受诏⼊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寓舍;⼯诗⽂,在⾦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

其《论诗》绝句三⼗⾸在中国⽂学批评颇有地位;作有《遗⼭集》⼜名《遗⼭先⽣⽂集》,编有《中州集》。

【篇⼆】描写元宵节的诗词及赏析 永遇乐·璧⽉初晴 作者:刘⾠翁 朝代:宋朝 永遇乐·璧⽉初晴原⽂: 辄不⾃堪。

遂依其声,⼜托之易安⾃喻。

虽辞情不及,⽽悲苦过之。

璧⽉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

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

⾹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去。

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

宣和旧⽇,临安南渡,芳景犹⾃如故。

缃帙流离,风鬓三五,能赋词最苦。

江南⽆路,鄜州今夜,此苦⼜谁知否。

空相对,残红⽆寐,满村社⿎。

相关翻译 译⽂暮⾬初晴,如璧的明⽉东升。

云⾊如黛,淡淡飘荡在远空。

这美好的春景,到底属于何⼈?故宫禁苑中⼀⽚微寒,西湖的堤岸倦慵暖温。

元宵节的古诗及赏析

元宵节的古诗及赏析

元宵节的古诗及赏析元宵节,农历正月的第15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文学中也有许多古人留下的关于元宵节的诗作。

下面将为您介绍几首经典的元宵节古诗,并进行赏析。

1.《元夜吟》——杜甫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撕轻柔。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在形式上采用了五言律诗的结构。

诗人通过对元宵节景物的描绘,展现了元宵夜的宁静与寂寥。

银烛的光芒温柔而凉爽,画屏和小扇的轻柔之感增添了一种温馨的氛围。

诗人运用“天阶夜色凉如水”这一形象描写,进一步凸显了元宵夜的静谧与凉意。

而“牵牛织女星”则是中华古代神话故事的一部分,通过将这一传说与元宵夜相连,增加了诗歌的浪漫色彩。

2.《元日》——王之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采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

诗人通过描绘爆竹声中新年的到来,表达了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

春风送暖的意象使人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而“入屠苏”则指的是一种祭祀活动,寓意着驱除一年的厄运,迎接新的幸福。

最后两句以“千门万户曈曈日”形容元日的热闹景象,通过“新桃换旧符”,象征着过去的旧年被新年所取代,充满了希望和喜悦。

3.《元宵·岁华尽》——纳兰性德岁华尽,灯花残。

闲看明月上,忆是封侯旧宅,一度风华。

回眸尽,故人难。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这首词是清代文人纳兰性德的作品,采用了七绝的形式。

词人借助元宵夜灯花残落的景象,表达了岁月流转、时光不回的主题。

明月的出现唤起了词人对过去的回忆,封侯旧宅象征着昔日的辉煌。

然而,岁月已逝,回眸之间,故人难再相见。

晓镜反射出愁眉相对、时光的变迁和曾经的繁华与辉煌。

夜晚的吟唱让词人感受到月光的寒冷与孤独,营造出一种寂寥的氛围。

以上是几首关于元宵节的经典古诗,虽然这些诗作时代不同,但它们都通过形象描绘和抒发诗人的情感,展现了元宵节的独特魅力。

描写元宵节的诗词及赏析十篇

描写元宵节的诗词及赏析十篇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

以下“描写元宵节的诗词及赏析十篇”由整理发布,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篇一】描写元宵节的诗词及赏析人月圆·小桃枝上春风早作者:李持正朝代:宋朝人月圆·小桃枝上春风早原文:小桃枝上春风早,初试薄罗衣。

年年乐事,华灯竞处,人月圆时。

禁街箫鼓,寒轻夜永,纤手重携。

更阑人散,千门笑语,声在帘帏。

相关翻译①华灯:彩饰华美的灯。

②禁:古时称皇帝居住的地方。

禁街:即御街。

相关赏析以小融大,这种手法是把一己之幸福融入人间之欢乐打成一片的写法,也是此词最显著的艺术特色。

词人表现自己经年所盼的元宵欢会,虽然用墨无多,可是,全词所写的人间欢乐之中,显然又写出了自己的一份欢乐。

唯其将一己之欢乐与人间之欢乐打成一片,故能意境高远。

从另一方面说,唯其人间欢乐中又不忘写出自己之幸福,故此词又具有个性。

若比较词人另一首同写汴京元宵的《明月逐人来》,全写人间欢乐,几乎不涉及自己,则此词更见充实,更有特色。

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云:“乐府有《明月逐人来》词,李太师撰谱,李持正制词云:‘星河明淡,春来深浅。

红莲正、满城开遍。

禁街行乐,暗尘香拂面。

皓月随人近远。

天半鳌山,光动凤楼两观。

东风静、珠帘不卷。

玉辇将归,云外闻弦管。

认得宫花影转。

’东坡曰:‘好个皓月随人近远!’持正又作《人月圆令》,尤脍炙人口。

”此词之所以更为人们所喜爱,确非偶然。

此词通过描写汴京元宵,生动地再现了历曾经存在的北宋盛世。

诵读此词,诵读上文所引述过的李清照《永遇乐》:“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如今憔悴,风鬓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对照之下,读者才可以更加真切地体会到南渡前后宋朝盛衰变化,宋人心态上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元宵节的古代诗词赏析

元宵节的古代诗词赏析

元宵节的古代诗词赏析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春节的最后一个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庆祝活动。

在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会以诗意表达他们对这个节日的热爱和美好祝福。

下面,我们来赏析几首关于元宵节的古代诗词,领略其中的独到之处。

1. 【唐】李商隐《元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由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创作,以清新流畅的笔调描绘了元宵节的夜晚景象。

首两句运用视觉描写,用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等形象,将整个画面勾勒出来。

接下来,诗人以“天阶夜色凉如水”一句将人们带入诗情画意之中。

最后一句借指天上的牵牛织女星,寄托了人们对于传统民间故事的向往和祝福之情。

2. 【宋】苏轼《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

这首词是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通过描绘宴会场景,表达了一种岁月更迭、人事如梦的感慨。

词人以“一曲新词酒一杯”作为开头,巧妙地将元宵节与词曲相结合,为整首词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

紧接着,词人以“去年天气旧亭台”一句,勾勒出时光如梭的变迁。

最后两句以“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

”表达了诗人对光阴流逝的无奈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之情。

3.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二百九》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这首诗是清代文学家龚自珍的作品,通过对春花、秋月的描绘,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思念和对故国的眷恋。

首两句借景抒怀,使诗意更具体化,读者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春花秋月的美好。

接下来,诗人通过描写小楼受东风拂动,转入故国的月明之中,既表达了对往事的回忆,也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以上是几首关于元宵节的古代诗词赏析。

这些古人的作品,在诗句间流淌着浓情蜜意,历久弥新。

通过这些诗词的赏析,我们不仅欣赏到了古人的诗才,也领略到了元宵节的独特魅力。

辛弃疾写元宵节的诗词赏析

辛弃疾写元宵节的诗词赏析

辛弃疾写元宵节的诗词赏析辛弃疾写元宵节的诗词赏析导语:《青玉案·元夕》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描写的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的景象,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辛弃疾写元宵节的诗词赏析,欢迎阅读!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次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①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②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③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星,指焰火。

形容满天的烟花。

④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⑤凤箫:箫的名称。

⑥玉壶:比喻明月。

⑦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

(即舞鱼舞龙,是元宵节的表演节目)⑧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

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⑨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

⑩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他:泛指,当时就包括了“她”千百度:千百遍。

蓦然:突然,猛然。

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译文】东风拂过,数不清的花灯晃动着,仿佛催开了千树花,焰火纷乱,往下坠落,又像是空中的繁星被吹落了,宛若阵阵星雨。

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凤萧那悦耳的音乐之声四处回荡,月亮在空中发出明亮的荧光,光华流转。

热闹的夜晚里,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

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身上穿着多彩的衣物,在人群中晃动。

她们面带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

我千百次寻找她,都没看见她,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零落处。

【解析】时代稍晚于李清照的辛弃疾处于国家内忧外患更加严重的历史环境下。

《青玉案·元夕》就是描写在如此政治形势下的一个上元之夜。

上阕写元宵节的火树银花,车马、鼓乐等一派繁华热闹,用了“宝”、“雕”、“凤”、“玉”之类种种丽辞,铺排出一个欢腾的元夕场景,正是“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令人根本想象不到这竟是边患不断的南宋朝廷的元宵之夜。

元宵节的古诗及赏析

元宵节的古诗及赏析

元宵节的古诗及赏析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元宵节的古诗及赏析,希望大家认真阅读!生查子·元夕宋代: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译文去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花市灯光像白天一样明亮。

月儿升起在柳树梢头,他约我黄昏以后同叙衷肠。

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仍同去年一样。

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故人,泪珠儿不觉湿透了衣裳。

赏析明代徐士俊认为,元曲中“称绝”的作品,都是仿效此作而来,可见其对这首《生查子》的赞誉之高。

此词言语浅近,情调哀婉,用“去年元夜”与“今年元夜”两幅元夜图景,展现相同节日里的不同情思,仿佛影视中的蒙太奇效果,将不同时空的场景贯穿起来,写出一位女子悲戚的爱情故事。

上阌描绘“去年元夜时”女主人公与情郎同逛灯市的欢乐情景。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起首两句写去年元宵夜的盛况美景,大街上热闹非凡,夜晚的花灯通明,仿佛白昼般明亮。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女主人公追忆与情郎月下约定的甜蜜情景,情人间互诉衷情的温馨幸福溢于纸上。

从如昼灯市到月上柳梢,光线从明变暗,两人约定的时间又是“黄昏”这一落日西斜、素来惹人愁思的时刻,皆暗示女主人公的情感故事会朝着悲剧发展。

下阕写“今年元夜时”女主人公孤独一人面对圆月花灯的情景。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一年过去,眼前的景象与去年没有两样,圆月仍然高挂夜空,花灯仍然明亮如昼,但是去年甜蜜幸福的时光已然不再,女主人公心里只有无限相思之苦。

之所以伤感,是因为“不见去年人”,往日的山盟海誓早已被恋人抛诸脑后,如今物是人非,不禁悲上心头。

令人肝肠寸断的相思化作行行清泪、浸湿衣衫。

“泪满春衫袖”一句是点题句,将女主人公的情绪完全宣泄出来,饱含**蕴藏无奈,更有无边无际的苦痛。

此词的艺术构思近似于唐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诗,却较崔诗更见语言的回环错综之美,也更具民歌风味。

元宵节的经典诗词及赏析(精选8篇)

元宵节的经典诗词及赏析(精选8篇)

元宵节的经典诗词及赏析(精选8篇)元宵节的经典及赏析篇1《十五夜观灯》(唐)卢照邻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赏析:人们在节日之夜观灯赏月,而且尽情歌舞游戏。

更为浪漫的是,青年男女往往在这个欢乐祥和的日子里自由地互相表达爱慕之意。

上元竹枝词(清)符曾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赏析:这首竹枝词写了元宵的做法:香甜的桂花馅料里裹着核桃仁,再用井水来淘洗像珍珠一样的江米,听说马家的滴粉汤圆做得好,他们正在趁着试灯的光亮在风里卖元宵。

语言明白浅显,十分易于传诵。

《观灯乐行》李商隐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赏析:元宵节,月色灯色,交相辉映,到处都是热热闹闹的。

在这团聚的日子,倘若不能相聚,就让花灯明月捎去我的思念。

元宵节的经典诗词及赏析篇2《诗曰》姜白石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赏析:花灯照耀,仿若白昼。

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满城的人都聚在一起,欢声笑语过佳节。

深夜了,还去吃一碗汤圆,汤圆的滋味就是元宵节的滋味,没有汤圆的元宵节,是不完整的。

《元夕》王守仁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

堂上花灯诸第集,重闱应念一身遥。

赏析:每逢佳节倍思亲,元宵之夜,诗人独在异乡寂寞冷清,看着别人家都在团圆,自己愈发思念亲人,回首往事,更是徒自悲哀。

作者把这种感受如实写来,更加显得真挚、深沉。

《永遇乐·落日熔金》(宋·李清照)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元宵节古诗品鉴精选10篇

元宵节古诗品鉴精选10篇

元宵节古诗品鉴1. 《元宵夜游》宋·辛弃疾车马灯前看欲醉,人间何处不烟花。

莫辞红粉歌一曲,夜夜元宵共此花。

译文:在车马灯前我几乎要醉了,哪里不是烟花般的世界?别嫌这红粉佳人歌声太吵,夜夜元宵都愿与你同赏这花朵。

赏析:诗中通过元宵夜游的场景,展现了作者对节日热闹气氛的喜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元宵灯市》清·纳兰性德花市灯如昼,人声笑语浓。

共把花灯赏,不知夜已终。

译文:花市的灯亮如白昼,人声笑语浓郁。

大家一起赏花灯,不知不觉夜已深。

赏析:此诗描绘了元宵节夜市的热闹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节日欢愉时光的珍惜。

3. 《元宵月夜》明·唐寅灯火辉煌不夜城,明月高悬照曲肱。

且看人间皆欢乐,不知今夕是何年。

译文:灯火通明的城市,明月高悬照亮我曲着的胳膊。

只见人们都沉浸在欢乐中,不知今天是哪一年。

赏析:诗人以元宵月夜为背景,抒发了对时光流转的感慨,以及对节日欢聚时光的留恋。

4. 《元夕观灯》宋·苏轼花灯照夜长,灯火不夜城。

人间此际乐,但恐欢娱情。

译文:花灯照亮了整夜,灯火辉煌的城市不夜天。

人间此刻欢声笑语,只怕这份欢乐之情难以长久。

赏析:诗人通过对元宵节夜晚的描绘,表达了对欢聚时光的珍惜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5. 《元夕踏歌》宋·欧阳修花市灯如昼,人声笑语浓。

踏歌寻乐处,此夜不辞翁。

译文:花市的灯亮如白昼,人声笑语浓烈。

踏着歌声寻找欢乐的地方,今晚我不辞辛苦。

赏析:诗中描绘了元宵节夜晚欢快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节日欢乐的喜爱。

6. 《元宵节》清·纳兰性德烛影摇红万点星,银花照影水边生。

佳人相望一笑间,明月清风共此情。

译文:烛光摇曳,万点星光闪烁,银花倒影在水边盛开。

佳人相对,一笑之间,明月和清风也一同见证这份情感。

赏析:诗人以元宵节的夜景为背景,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爱情画卷,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7. 《元夕灯会》宋·陆游烟火千家闹元宵,花灯万盏照楼台。

元宵诗词赏析

元宵诗词赏析

元宵诗词赏析元宵佳节,又称为灯节或上元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在这一节日里,人们除了燃放烟火、观赏花灯外,还传承着一种古老的文化——赏诗赋词。

元宵诗词以其婉约清新的文采,展示了中国古代诗人们对这个节日的深厚感情和美好祝福。

本文将通过对一些经典元宵诗词的赏析,进一步品味元宵节的独特魅力。

一、《元夕》杨万里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水声潺潺消绝。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是明代文人杨万里的一首代表作,以婉约清新的笔调展示了一个寒冷的元夜夜晚。

作者通过用意象丰富的描写手法,将灯火辉煌的元夜与去人离愁相结合,展示了时光荏苒,人事如梦的伤感。

诗中的第一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以花开花谢的自然景象,寓意着人世的无常和岁月的更替。

接着的“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水声潺潺消绝。

”则通过反复的形容词,凸显了元宵节的热闹和喧闹。

最后一句“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则表达了对往昔亲人的思念和离愁别绪。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境界雅致的意境,突出了元夜之夜的特殊气氛和人们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二、《灯》陈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天随人愿儿女情长。

“花好月圆夜,功名尽缚郎”列女传中偶内篇,偶之状态好,伴酒如伴尚,重望好还往。

放舟棹歌雅,即知共尘埃,人生值几何,不入良由盖。

红影电如电。

这是元代文学家陈衍的《灯》一诗,以其豪放奔放的风格,表达了对灯节的热爱和珍惜。

诗中的第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恢宏的形容词句,勾勒出灯光璀璨下的绝妙观景,展示了灯节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和豪情。

接着的“天随人愿儿女情长。

”亲切地描绘了灯节的浪漫氛围和家庭团聚的温馨场景。

整首诗词以铿锵有力的韵律和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心中对灯节的热爱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三、《元宵》许浑本题我将用韵文形式创作,以展现元宵节的浪漫和喜庆。

元宵夜晚灯如海,灿烂辉煌照人来。

桃花红紧送春归,纷纷扑地霞般洒。

写元宵节的古诗《十五夜观灯》原文译文及简析

写元宵节的古诗《十五夜观灯》原文译文及简析

写元宵节的古诗《十五夜观灯》原文译文及简析绚丽多彩的元宵灯火将大地点缀得五彩缤纷,人们在节日之夜观灯赏月,尽情歌舞游戏。

青年男女在这个欢乐祥和的日子里相互表达爱慕之意。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这首《十五夜观灯》的相关资料介绍,欢迎大家参考。

《十五夜观灯》原文唐代:卢照邻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十五夜观灯》译文及注释译文在色彩华丽的灯光里,夫妻举办芳宴玩乐庆祝,精致的灯具下,年轻人显得更加光鲜艳丽。

灯光绚丽的色彩遥遥看来好像分开了大地,繁多的灯火远远的点缀着天际。

连接天河的灯光烟火好像是星星坠落下来,靠着高楼的灯似乎月亮悬挂空中。

还有美丽女子的美好笑容映照在九枝的火光下。

注释①锦:色彩华丽,这里指色彩华丽的花灯,正月十五有放花灯的习俗。

②开芳宴:始于唐代的一种习俗,由夫妇中的男方主办,活动内容一般为夫妻对坐进行宴饮或赏乐观戏。

宋罗烨《醉翁谈录》“常开芳宴,表夫妻相爱耳。

”开,举行。

③兰缸:也作“兰釭”,是燃烧兰膏的灯具,也常用来表示精致的灯具。

《十五夜观灯》简析新正元旦之后,人们忙着拜节、贺年,虽然新衣美食,娱乐游赏的活动却比较少;元宵节则将这种沉闷的气氛打破,把新正的欢庆活动推向了高潮。

绚丽多彩的元宵灯火将大地点缀得五彩缤纷,甚至一直绵延不绝地与昊昊天穹连成一片,远处的( 灯光)恍若点点繁星坠地,靠楼的(灯光)似明月高悬。

为这节日增光添彩的,当然还少不了美丽姑娘的欢声笑语。

宋代以后,元宵节的热闹繁华更是盛况空前,人们不但在节日之夜观灯赏月,而且尽情歌舞游戏。

更为浪漫的是,青年男女往往在这个欢乐祥和的日子里较为自由地相互表达爱慕之意。

元宵节的古诗及赏析

元宵节的古诗及赏析

元宵节的古诗及赏析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它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举行。

这个节日象征着农历新年的结束,也标志着春天的到来。

元宵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许多古人以诗词的形式表达对这个节日的热爱和祝福。

下面将介绍几首脍炙人口的元宵节古诗,并对其中蕴含的意境和感情进行赏析。

1.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登上高楼,俯瞰山河,直到目光射到最远处,并希望能登上更高的楼阁。

诗中的“鹳雀楼”既指具体地点,也可抽象地理解为人们对知识、追求和进步的向往。

诗中用山、河、楼层的视觉形象隐含了进取的精神,与元宵节的欢乐愉悦相呼应。

2.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寂静的夜景,通过对明月诵唱、思考天上宫阙的起伏,表达了对逝去岁月和追寻自由的感慨。

其中“江枫渔火”、“姑苏城外寒山寺”等描写,使人进入了一个浪漫而寂寥的意境。

虽然与元宵节直接的关联不大,但这首词以其独特的抒发情怀的方式,令人如痴如醉,与元宵节的温馨氛围相呼应。

3. 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谢公最小偏宜嗜,野人航海岂怜风?戏彩楼台今若是,一曲等闲变应用。

这首诗以父亲写给儿子的信的形式,表达了对家国、对事业的思索和期许。

诗中的“戏彩楼台”可引申为虚名虚位,与年轻人追求功名利禄的痴迷形成鲜明对比。

父亲希望他的子弟能够超越这种俗世的追求,更好地回报社会。

虽然没有明确提到元宵节,但诗中对人生、对家国的思考与元宵节带给人们的新春祝福和希望相呼应。

4.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有关元宵节的古诗词及赏析

有关元宵节的古诗词及赏析

【导语】元宵佳节欢乐渡,张灯结彩花拥簇。

⼀夜鱼龙酣畅舞,银花闪烁映⽕树。

邀约亲友齐欢聚,美景怡⼈悦⼼⽬。

此时此景情意浓,万事和乐沐幸福。

下⾯是整理发布的“有关元宵节的古诗词及赏析”,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篇⼀】有关元宵节的古诗词及赏析 《上元夜效⼩庾体》作者为唐朝⽂学家崔知贤。

其全⽂诗句如下: 今夜启城闉,结伴戏芳春。

⿎声撩乱动,风光触处新。

⽉下多游骑,灯前饶看⼈。

欢乐⽆穷已,歌舞达明晨。

《⼗五夜观灯》作者为唐朝⽂学家卢照邻。

其全⽂诗句如下: 锦⾥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悬。

别有千⾦笑,来映九枝前。

《正⽉⼗五夜》作者为唐朝⽂学家苏味道。

其全⽂诗句如下: ⽕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逐⼈来。

游妓皆秾李,⾏歌尽落梅。

⾦吾不禁夜,⽟漏莫相催。

【篇⼆】有关元宵节的古诗词及赏析 《轩游宫⼗五夜》作者为唐朝⽂学家李隆基。

其全⽂诗句如下: ⾏迈离秦国,巡⽅赴洛师。

路逢三五夜,春⾊暗中期。

关外长河转,宫中淑⽓迟。

歌钟对明⽉,不减旧游时。

《和黄门舅⼗五夜作》作者为唐朝⽂学家苏颋。

其全⽂诗句如下: 闻君陌上来,歌管沸相催。

孤⽉连明照,千灯合暗开。

宝装游骑出,⾹绕看车回。

独有归闲意,春庭伴落梅。

《蝶恋花·密州上元》作者为宋朝⽂学家苏轼。

其全⽂如下: 灯⽕钱塘三五夜,明⽉如霜,照见⼈如画。

帐底吹笙⾹吐麝,更⽆⼀点尘随马。

寂寞⼭城⼈⽼也!击⿎吹箫,却⼊农桑社。

⽕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翻译】 杭州城的元宵夜,明⽉好似霜,照得⼈好似⼀幅画。

帐底吹笙,燃⾹的⾹⽓好似麝⾹,更⽆⼀点尘⼟随着马⽽去。

寂寞的密州城⾥⼈们都⽼了,⼈们沿街击⿎吹箫⽽⾏,最后却转到农桑社祭祀⼟地神。

灯⽕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阴暗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地,要下雪了。

【篇三】有关元宵节的古诗词及赏析 《解语花·上元》出⾃宋词三百⾸,其作者为宋朝⽂学家周邦彦。

21首关于描写元宵节的古诗词(译文解析版)

21首关于描写元宵节的古诗词(译文解析版)

《青玉案·元夕》宋代·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东风吹开了元宵夜的火树银花,花灯灿烂,就像千树花开。

从天而降的礼花,犹如星雨。

豪华的马车在飘香的街道行过。

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转向西边,一夜舞动鱼灯、龙灯不停歇,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华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

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生查子·元夕》宋代·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译文去年元宵节的时候,花市被灯光照的如同白昼。

与佳人相约在黄昏之后、月上柳梢头之时同叙衷肠。

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仍同去年一样。

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故人,相思之泪沾湿了春衫的衣袖。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宋代·姜夔肥水东流无尽期。

当初不合种相思。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

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译文肥水汪洋向东流,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

早知今日凄凉,当初真不该动情。

梦里相见时还赶不上看画像清晰,而这种好梦也常常无奈会被山鸟的叫声惊起。

春草还没有长绿,我的两鬓已成银丝。

离别的时间太久,慢慢一切伤痛都会渐渐被时光抹去。

可不知是谁,让我在这元夕朝思暮想,这种感受,只有你和我心中明白。

-------------------------------------------------------------------《正月十五夜灯》唐代·张祜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元宵节的古诗及赏析通用版

元宵节的古诗及赏析通用版

元宵节的古诗及赏析通用版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节日,也称上元节、灯节。

这一天,人们会点亮灯笼,赏花灯、猜谜语、吃元宵,共庆团圆。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以古诗的形式表达对元宵节的祝福和赞美。

下面是一些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元宵节古诗及赏析。

1. 《元夕》- 苏轼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元夕》是苏轼的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元宵节夜晚的寂静与美好。

诗中以银色的烛光和画屏为背景,勾勒出江南秋夜的幽雅景致。

作者借助轻罗小扇扑动的流萤,形容元宵节的夜晚充满了欢愉和浪漫。

最后两句描绘了牵牛织女星在夜空中相遇,寓意着团圆和爱情的美好。

整首诗写意十足,意境深远,给人一种宁静祥和之感。

2. 《元日》- 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的《元日》以“爆竹声中一岁除”开篇,形象地描绘了新年的气氛。

接下来,诗中描绘了春风送暖的景象,寓意着新的一年带来了希望和温暖。

最后两句表达了人们迎接新年的喜庆和欢乐,将桃符一换,象征着欢迎新的好运、好事降临。

整首诗深情款款,表达了新年的美好祝愿和希望。

3. 《元日》- 程颢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元日》同样是描述元旦的诗,但作者是宋代的程颢。

与王安石的《元日》有些类似,程颢的《元日》也以爆竹声中除夕的场景开篇,描绘了新年的氛围。

春风送暖和新桃换旧符的描写,也与王安石的诗相似。

整首诗简洁明了,朴实无华,表达了对新年的欢欣和祝福。

4. 《江南好》- 杨万里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杨万里的《江南好》以对江南风景的赞美为主题。

诗中描绘了江南的美丽景色,用“日出江花红胜火”和“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句,生动地表现出江南的春天如画般的美景。

最后一句“能不忆江南?”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气韵华丽,形象生动,风景描写非常具体。

精选有关元宵节的诗词及赏析十篇

精选有关元宵节的诗词及赏析十篇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

以下“有关元宵节的诗词及赏析十篇”由整理发布,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篇一】有关元宵节的诗词及赏析古蟾宫·元宵作者:王磐朝代:魏晋古蟾宫·元宵原文:听元宵,往岁喧哗,歌也千家,舞也千家。

听元宵,今岁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

那里有闹红尘香车宝马?祗不过送黄昏古木寒鸦。

诗也消乏,酒也消乏,冷落了春风,憔悴了梅花。

相关翻译⑴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

这天晚上,民间有挂彩灯,观彩灯的习俗。

⑵今岁嗟呀:今年到处都是叹息的声音。

⑶闹红尘:尘世热闹。

香车宝马:豪华的车马。

⑷消乏:消沉,贫乏。

相关赏析这首散曲是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

小令描写了往年元宵节的热闹、欢乐气氛,同时又写了写作当年元宵节的冷清,百姓的愁怨。

今昔对比,反映出明代国家日渐衰败,百姓生活每况愈下的情形,对老百姓的苦难生活深表同情,对官府的残酷统治表示强烈不满。

此曲用“今岁”、“往岁”的对比手法,描写了元宵节冷落的景象。

“听元宵今岁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

”正反映当时人民生活的实况和广大人民对反动统治的愤懑情绪。

据《尧山堂外纪》载:“弘治、正德时,‘高邮元宵最盛,好事者多携佳灯美酒,即西楼为乐。

……后经荒岁苛政,闾阎凋敝,良宵遂索然矣。

’”这段话正可做为这首小令的注脚。

作者介绍王磐,(约1470-1530),出身富家,但不喜豪华。

其散曲很幽默,以清新俊逸见长。

除抒写闲适生活外,也有讽喻现实的篇章。

《朝天子咏喇叭》是他的代表作。

【篇二】有关元宵节的诗词及赏析鹧鸪天·建康上元作作者:赵鼎朝代:宋朝鹧鸪天·建康上元作原文:客路那知岁序移。

忽惊春到小桃枝。

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元宵节的诗词赏析

元宵节的诗词赏析

元宵节的诗词赏析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是农历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这一天,人们会聚在一起观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各种庆祝活动。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节日,元宵节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许多古代文人墨客都以诗词的形式表达了他们对元宵节的热爱和赞美。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元宵节诗词赏析。

1. 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是杜甫用诗来表达对远离故乡的弟兄的思念之情。

他以庄严的边塞戍楼为背景,描绘了秋天的边塞景色。

在月光的照射下,他回忆起与弟弟在故乡一起度过的元宵节,心中充满了对家人的思念和对战乱的担忧。

2. 柳宗元《元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以元宵节的夜晚景色为背景,描绘了月下轻罗小扇扑动的画面。

作者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现了元宵节的幽静和神秘感。

又以巧妙的比喻,将天空的星辰牵牛织女与元宵节的浪漫氛围相结合,带给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

3. 苏轼《浣溪沙·元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徘徊随萤火,不尽如长恨。

这首词以元夕为背景,写出了浓郁的诗意和思乡之情。

通过独特的写景手法,作者将元宵节夜晚的景色与抒发思念之情相结合,并运用对牵牛织女的联想,表达了诗人在元宵夜中对于欢乐和思念的矛盾心情。

4. 秋瑾《旅看元宵》广场没清歌笑语,湖上无花灯火。

几人家产冷如冰,二十年前今日。

只盼前程强似钢,看花灯亮如画。

尽把杯中物,应留何处归家?这首诗以元宵节作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寂寥与孤独的旅途。

作者以冷静的态度观察元宵节的景象,通过对人们的生活、财富和前程的思考,表达了对未来的期望和对家园的热爱。

这些诗词都是通过对元宵节的独特感悟和对生活的深入思考而写成的。

它们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元宵节的场景,抒发了诗人对这一节日的热爱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宵节诗词赏析【篇一:古诗词中关于元宵节的诗句精选:】古诗词中关于元宵节的诗句精选:1、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汴京元夕》作者:李梦阳2、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元夕影永冰灯》作者:唐顺之3、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诗曰》作者:姜白石4、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上元夜》作者:崔液5、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宵》作者:唐寅6、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京都元夕》作者:元好问7、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

《临江仙〃都城元夕》作者:毛滂8、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生查子〃元夕》作者:欧阳修9、浅画镜中眉,深拜楼西月。

人散市声收,渐入愁时节。

《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作者:刘克庄10、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正月十五夜灯》作者:张祜11、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

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元夕无月》作者:丘逢甲12、阑珊火树鱼龙舞,望中宝钗楼远。

靺鞨余红,琉璃剩碧,待嘱花归缓缓。

《台城路〃上元》作者:纳兰性德13、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十五夜观灯》作者:卢照邻14、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正月十五夜》作者:苏味道15、花市无尘,朱门如绣。

娇云瑞雾笼星斗。

沈香火冷小妆残,半衾轻梦浓如酒。

《踏莎行〃元夕》作者:毛滂16、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上元竹枝词》作者:符曾17、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元夕》作者:王守仁18、比拟寻常清景别,第一团圆时节。

影蛾忽泛初弦,分辉借与宫莲。

七宝修成合璧,重轮岁岁中天。

《清平乐〃上元月蚀》作者:纳兰性德19、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折桂令〃元宵》作者:佚名 (以下关于元宵节的诗句均由现代诗人所作:)20、元宵佳节月儿圆,全家团聚过大年。

半醉半醒逛街市,偕妻携子游乐园。

千树霓虹流光转,万家灯火照无眠。

爆竹声声除旧祟,银花朵朵接财源。

鱼龙狂舞阑珊处,儿童蹦跳笑声甜。

《元宵夜》作者:秦渝21、玉润珠圆春韵浓,听吟犹睹远方容。

汤团蜜饯甜心里,网下难逢网上逢。

《元宵情》作者:江雪涛22、雨点稀疏掩月明,无妨今夜尽欢情。

阑珊意散烟花闪,豪放心收爆竹鸣。

鼓击锣敲迎福景,龙腾狮舞伴春声。

万家灯火元宵闹,一碗汤圆瑞气盈。

《雨夜元宵》作者:杨璐23、五光十色花千树,姹紫嫣红不夜天。

艳艳灯笼高高挂,唯求福祉百万年。

《元宵》作者:飒然24、岁岁闹元宵,轰天锣鼓敲。

烟花分外美,民俗实堪骄。

琴瑟伴歌舞,佳人摆细腰。

万疆安泰日,户户醉酕醄。

《庆元宵》作者:东方骏25、声声锣鼓敲,处处庆元宵。

春暖天方霁,融和雪正消。

城城春意闹,路路客如潮。

美酒留知己,佳宾不待邀。

《庆元宵》作者:东方骏26、年到元宵灯火燃,龙腾狮舞夜难眠。

满帘花影月三五,一碗汤圆情万千。

《元宵夜思儿》作者:雪花飘舞27、明月一轮虚画屏,春寒催雨下空庭。

江南过尽无人识,留得梅花试眼青。

《元宵无月》作者:荒漠之旅28、冷雨元宵无月,古碑疏影双清。

伍山高阁紫阳行,顾望钱塘胜景。

《西江月〃元宵》作者:阿听00729、火树银花元夕夜,彩灯万盏熠霞流。

龙溪笑语连天际,凤垸欢歌满埠头。

华夏巍巍萦紫气,尧乡荡荡灿红楼。

良辰美景多宏愿,圆月昭昭照九州。

《壬辰元宵夜咏》作者:伯永30、风缓月圆夜,炮竹连宿宵。

不为去岁人,只作佳人告。

岁岁复年年,何向寄柳梢。

年年复岁岁,却报黄昏早。

董郎犹有时,百鸟筑鹊桥。

叹将杜宇心,泠风自知晓。

《元宵夜》作者:古堡长烟31、灯转华夏千年过,些小佳节继开来。

香车宝马今何在?喜庆中原亿众安。

《元宵有感》作者:残简春秋32、处处城乡庆上元,烟花灯火表心欢。

天寒难锁新春意,炉暖宜烹白玉丸。

《鹧鸪天〃庆元宵》作者:东方骏【篇二:关于元宵节的古诗】关于元宵节的古诗:《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隋)隋炀帝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正月十五夜》(唐)苏道味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

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唐)崔液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唐)卢照邻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唐)张祜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诗曰(唐)李商隐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诗曰(宋)姜白石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诗曰(宋)姜白石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注:珍品这里指元宵)《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京都元夕》(元)元好问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折桂令元宵(元)失名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汴京元夕》(明)李梦阳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元宵》(明)唐寅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夜踏灯》(清)董舜民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

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

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上元竹枝词》(清)符曾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元夕影永冰灯》(清)唐顺之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元夕无月》(清)丘逢甲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元宵月正圆》闽南歌谣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

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

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宋代欧阳修---------《生查子》①去年元夜时,②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译文:去年元宵夜之时,花市上灯光明亮如同白昼。

佳人相约,在月上柳梢头之时,黄昏之后。

今年元宵夜之时,月光与灯光明亮依旧。

可是却见不到去年之佳人,相思之泪打湿了春衫的衣袖。

疑难点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楚云深》、《陌上郎》、《绿罗裙》等。

双调,四十字,仄韵。

②元夜:农历正月十五夜,即元宵节,也称上元节。

赏析点拨:这首词最突出的特点是构思巧妙,对比突出,在今与昔、悲与欢的交织、映照之中巧妙地抒发了物是人非、不堪回首之情。

上片追忆去年元夜的欢会。

“花市灯如昼”,极写元宵灯火辉煌,但描写灯市不过是为了展示欢会的时空背景。

“月上柳梢头”二句含“宾”就“主”,再现了那令人沉醉的情景。

“黄昏后”,交待主人公与其情侣相会的时间。

“月上柳梢头”,既是对“黄昏后”这一时间概念的形象示现,也是对男女主人公欢会的环境的补充描绘——明月皎皎,垂柳依依,是那样富于诗情画意!下片抒写今年元夜重临故地,不见伊人的感伤。

“月与灯依旧”,说明景物与去年一般无二,照样月光普照,华灯齐放。

但风景无殊,人事全异。

“不见去年人”二句情绪一落千丈:去年莺俦燕侣,对诉衷肠,今年孤身支影,徒忆前盟,主人公怎能不抚今思昔,泪下如注。

全词的艺术构思近似于唐人崔护的《游城南》诗(去年今日此门中),却较崔诗更见语言的回环错综之美,也更具民歌风味。

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赏析]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稼轩的这一首,却谁也不能视为可有可无,即此亦可谓豪杰了。

然究其实际,上片也不过渲染那一片热闹景况,并无特异独出之处。

看他写火树,固定的灯彩也。

写“星雨”,流动的烟火也。

若说好,就好在想象:是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的火树银花。

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又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烟火,先冲上云霄,复自空而落,真似陨星雨。

然后写车马,写鼓乐,写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的载歌载舞、鱼龙曼衍的“社火”百戏,好不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

其间“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总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盖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

总之,我说稼轩此词,前半实无独到之胜可以大书特书。

其精彩之笔,全在后半始见。

后片之笔,置景于后,不复赘述了,专门写人。

看他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妆的游女们,行走之间说笑个不停,纷纷走过去了,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

这么些丽者,都非我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皆无。

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

……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侧,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这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却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彻悟:那上片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片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写,倘无此人在,那一切又有何意义与趣味呢!多情的读者,至此不禁涔涔泪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