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乘除应用题梳理教学教材
新人教版(新插图)二年级上册数学 第5课时 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
第5课时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教案)教学内容教材P84例5。
教学目标1. 学会解决含有乘法、加法、减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能计算出正确的结果。
2. 经历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过程,理解解决同一个问题有多种策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用两步以上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直接说出得数。
(出示课件)4×7= 3×4= 9×6=5×6= 4×8= 5×9=2×8= 3×7= 7×6=5×4= 6×8= 9×3=预设:28 12 54 30 32 45 16 21 42 20 48 27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1~9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学习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直接说出得数练习,复习1~9的乘法口诀,为下面的教学活动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探究点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1. 理解题意,收集信息。
师:(课件出示教材P84例5)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讨论)一种客车的座位示意图如下,二(1)班准备租这种车去参观科技馆。
2名老师和30名学生,坐得下吗?预设:二(1)班参观科技馆要租车,有2名老师和30名学生,一共有33个座位。
问的是:坐得下吗?2. 明确问题,分析过程。
师:你是如何理解“坐得下吗”这句话的?预设:参观科技馆的人数与客车的座位数进行比较,人数等于或小于座位数,就能坐得下,人数若大于座位数,就坐不下。
3. 看懂图意,尝试解决。
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说说你们的想法。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预设1:座位数:2×7=14(个) 2×7=14(个) 14+14+5=33(个)人数:2+30=32(人)因为33>32,所以坐得下。
小学数学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标分析要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数学爱数学,必须进行改革用新课标的标准来指导我们的教学思路。
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1、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
2、创设情境要为教学服务教学情景的创设,不仅要有激趣的作用,还要求情境与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知识背景,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
这节课的导入我设计了听儿歌,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
3、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在教学中,我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探究正比例的意义,教学正比例的图象时又以自主探索为主。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
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孩子,是自信心形成的关键时期。
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这样列式是合理的。
但基于数学上的规定,提示这样的算式不用加小括号,并完整地呈现了含与不含小括号的两个算式的对比,可以使学生体会运算顺序的规定用以保证计算结果的唯一性及追求简洁的数学表达的目的。
他们很在乎别人对他评价,能在别人对他的评价中发现自己的价值,特别是当受到表扬、奖励、鼓励的时候,产生兴奋感,自豪感自信心会大增。
反之,如果某些方面表现不好,成绩欠佳,别人的评价很低,就会产生自卑情绪,对自己丧失信心。
第5单元混合运算——两步式题填一填,你能把它写成脱式计算的形式吗?(1)==(2)==答案提示:(1)28+8-12=36-12=24(2)12÷4×7=3×7=21教材分析混合运算例2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数学小学四年级加减乘除解题教案
数学小学四年级加减乘除解题教案一、引言数学是一门重要且基础的学科,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学习,通过解题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加减乘除运算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教案针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旨在通过一系列有趣的加减乘除解题训练,提高学生的运算水平和思考能力。
二、加法解题训练1. 加法基本原理加法是指将两个或多个数值相加的操作,通过解决一些有趣的加法问题,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加法的基本原理和运算规律。
在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并强调进位的概念。
2. 加法运算技巧训练通过一些具体的加法运算技巧训练,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完成加法运算。
例如,可以使用进阶的加法算式,鼓励学生利用补数的方法或者分步骤计算的方法来求解问题。
三、减法解题训练1. 减法基本原理减法是指用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的操作,通过解决一些减法问题,学生可以理解减法的基本原理和运算规律。
在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左到右进行计算,并确保学生理解借位的概念。
2. 减法运算技巧训练通过一些具体的减法运算技巧训练,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减法的方法。
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利用递减法或补充法来解决一些有趣的减法问题。
四、乘法解题训练1. 乘法基本原理乘法是指将两个或多个数相乘的操作,通过解决一些乘法问题,学生可以理解乘法的基本原理和运算规律。
在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并强调进位的概念。
2. 乘法运算技巧训练通过一些具体的乘法运算技巧训练,帮助学生掌握乘法的方法和技巧。
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分配律或计算友好数的方法来解决复杂的乘法问题。
五、除法解题训练1. 除法基本原理除法是指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的操作,通过解决一些除法问题,学生可以理解除法的基本原理和运算规律。
在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左到右进行计算,并强调商数和余数的概念。
2. 除法运算技巧训练通过一些具体的除法运算技巧训练,帮助学生熟练掌握除法的方法和技巧。
《乘加、乘减应用题》教案设计
《乘加、乘减应用题》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乘加、乘减的概念及应用。
能够运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
1.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通过画图、列举等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乘加、乘减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乘加、乘减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小数等知识的基础。
通过乘加、乘减应用题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乘法的基础上,已经掌握了乘法的基本运算,但乘加、乘减应用题是初次接触。
学生需要通过实例理解乘加、乘减的概念,并通过练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掌握乘加、乘减的概念及运算方法。
能够运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
3.2 教学难点理解乘加、乘减的实际意义,能够灵活运用解决复杂问题。
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能力。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乘加、乘减的规律。
采用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乘加、乘减的应用题。
采用实物操作、画图列举等方法,帮助学生形象理解乘加、乘减。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乘加、乘减的概念。
激发学生学习乘加、乘减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5.2 讲解与示范通过实例讲解乘加、乘减的概念及运算方法。
示范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5.3 练习与讨论提供一组乘加、乘减应用题,学生独立解答。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与方法。
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发现自身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5.5 作业布置布置一组乘加、乘减应用题,要求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完成。
加减乘除教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案
加减乘除教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案。
一、加法教学1.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目标:让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在不超过10以内完成加法计算,知道两数相加的结果与两数调换位置相加的结果相等。
重点:加法的基本概念与计算,两数相加的交换律。
2.教学内容(1)引导学生学习加法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利用具体事例先让学生感受一下加法的运算规律,再给予语言解释和概念概括:-什么是加法?(即将两个或多个数值相加所得到的总和。
)-如何进行加法运算?(竖式计算)-加数、被加数、和的概念及名称。
(3)教师结合例题,让学生掌握交换律:a+b=b+a。
3. 教学方法展示方式、体验式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等。
4. 教学步骤(1)导入: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将沙发搬进家中,把它和另一个沙发相加,共有多少沙发等生活实例,引入加法内容。
(2)讲解:教师讲解加法的基本概念,操作技巧与计算符号(+),并且演示基本加法算式。
(3)练习:教师用图表示每个数字,允许学生借助结构来理解加法,完成接下来的计算,例如:4+1=?(4)总结:老师利用5-10分钟对加法运算进行总结,让学生对加法运算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减法教学1.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减法的概念和含义,掌握数字计算,练习减法的算式求解。
重点:基本减法算式,高大上的计算方法,思维扩展。
2.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减法的运算规律,并让学生领会到通过减去一个数由一个数得到另一个数的概念。
(2)按照教材中的算式,用具体的数字让学生算出答案,理解减法运算方法的基本概念。
(3)让学生实践减法,并探索出减法运算中的变化规律和思考。
3.教学方法展示式教学,活动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
4.教学步骤(1)导入: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搬家的活力,让他们想象减去一件物品后,他们移动了多少观念笔记。
(2)讲解:教师通过具体例子和图案,详细讲解减法的基本概念,学生在一个由5张纸牌组成的牌堆中减去1张纸牌时,数字减1,牌堆中只剩下几张牌?(3)练习:让学生在每行区域内填写正确的答案,例如:8-2=2;6-2=4;4-2=?(4)总结:教师总结减法的思想,强调减法的概述和运算方法,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减法。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加减乘除意义和各部分名称及其关系》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加减乘除意义和各部分名称及其关系》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加减乘除意义和各部分名称及其关系》这一章节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数学运算的基础。
在本章节中,学生需要了解加减乘除的基本概念,各部分的名称及其关系,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已经对加减乘除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可能对各部分的名称及其关系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减乘除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及其关系。
2.培养学生能够运用加减乘除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加减乘除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及其关系。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加减乘除的实际应用;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和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准备小组合作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加减乘除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及其关系。
例如:你能用加减乘除来描述一下你的家庭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呈现(10分钟)通过案例教学,呈现加减乘除的实际应用。
例如:用加减乘除来计算购物时的总价,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加减乘除的概念和应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加减乘除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完成一些有关加减乘除的计算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运用加减乘除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小组合作,设计一个购物场景,用加减乘除计算总价,并展示给其他小组。
二年级数学下册《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在回顾中复习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2.用列综合算式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对混合运算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教学过程:一、复习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4×6÷8= 72-5×8= 30÷6+29=7×(36-30)= 48-18+32=(14+21)÷7=问题:读题目要求,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问题:1. 你能把这6个算式分分类吗?并说说为什么这么分类。
2. 每一类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1)在有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中,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
(2)只含有加减(或乘除),要从左至右按顺序计算。
(3)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二)对比练习,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比较上下两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结果。
18+27÷9 4×8-3(18+27 )÷9 4×(8-3)问题: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小结:在做混合运算时,一定要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二、复习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1.问题:1. 你知道了什么?2. 你会解答吗?选择一个你喜欢的问题把你的想法写出来。
5. 解答正确吗?4. 能说说你们的想法吗?3. 能列个综合算式表示你的思路吗?小男孩:小女孩:3×4+5 10-(3+5)=12+5 =10-8=17(元)=2(元)2.(26+19)÷5=45÷5=9(个)问题:1. 你知道了什么?2. 能列个综合算式表示你的思路吗?3.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 为什么要加小括号呢?5. 解答正确吗?3.8×3-10=24-10=14(瓶)问题:1. 你知道了什么?2. 要求“还剩多少瓶”,你们会解决吗?能列综合算式表示你的思路吗?3. 说一说你的想法。
《乘加、乘减应用题》教案设计
《乘加、乘减应用题》教案设计第一章:引入乘加、乘减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乘加、乘减的概念。
让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引入乘加、乘减的概念,通过具体例子解释其含义。
讲解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强调先乘后加(减)的原则。
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时计算总价等。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具体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乘加、乘减的概念。
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乘加、乘减概念的理解程度。
通过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乘加、乘减运算顺序的掌握情况。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
第二章:简单的乘加、乘减问题2.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解决简单的乘加、乘减问题。
培养学生运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讲解如何解决简单的乘加、乘减问题,通过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引导学生运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团队合作完成任务的数量等。
2.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具体例子,让学生跟随步骤解决乘加、乘减问题。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提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解决乘加、乘减问题的能力。
通过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乘加、乘减运算的掌握程度。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
第三章:复杂的乘加、乘减问题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解决复杂的乘加、乘减问题。
培养学生运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讲解如何解决复杂的乘加、乘减问题,通过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引导学生运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购物时的折扣等。
3.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具体例子,让学生跟随步骤解决复杂的乘加、乘减问题。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提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最新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下《乘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课件教学讲义ppt课件
7+(4×43×3)
=7+12 =19
问题:1. 有的同学是这样列式的,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2. 加这个小括号什么意思? 3. 不加这个小括号先算谁? 4. 这个小括号该加吗? 5. 用脱式计算的形式怎么算的啊?
说明:这道题有乘法,还有加法,那么我们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在 算式下面第一行抄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7+),再写出第一步计 算的结果(12),在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19)。
二、探究新知
(三)练习辨析,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
7+12÷3 =7+4 =11
问题:1. 这道题谁会用脱式算一算? 2. 这个算式我们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 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
(一)下面各题第一步要先算什么?把它圈出来
2014年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下 《乘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
课件
一、复习旧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4+30= 46
16
2×4×7= 56
8
15+10-8= 17
25
6÷3×2= 4
2
问题: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或只有 乘法、除法运算时,我们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二、探究新知
2. 你能说说错误的原因吗? =0
3. 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
4+4÷4 =4+1 =5
第十二章 活血祛瘀剂
概念
凡是以活血祛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化瘀, 散结消癥等作用,主治瘀血证的方剂,称为活 血祛瘀剂。
适应证 瘀血证
分类 泻热祛瘀、行气祛瘀 、益气祛瘀 、温经祛 瘀 、消癥祛瘀
四年级上册数学-小数加减乘除法整理与复习PPT课件
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
小数点对齐
8. 8 3
+ 1. 1 1
计算法则:先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 位要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
9. 9 4
得数的小数末尾有“0”的要进行化简。
想一想: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1.进位加,退位减。
+
0.77 0.03
2.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根据小数性质进行改写。 0 80
2.结果不要忘记点上小数点。
3.小数末尾有“0”的要进行化简。
﹒
0. 9 4 - 0. 7 8
0. 1 6
01 标小题数内加容减混合运算
1.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相同,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整数加减法运算定律在小数加减法中同样适用。
02
小数乘除法
02 标小题数内乘容除法
意义 小数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 小数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
小数乘整数 计算法则:先按整数乘法来计算,然后因数
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
位,点上小数点。
小数乘小数
小数末尾有0要化简,小数前面位数不
够用0补上。
0. 2 3
1.0 5
求积的近似值
× 0.4 0. 0 9 2
× 0.0 2 0.0 2 1 0
想一想:计算小数乘法时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意什么?
02 标小题数内乘容除法
小数加减乘除运算整理与复习
目录
content
01 小数加减法 02 小数乘除法
01
小数加减法
01 标小题数内加容减法
01 标小题数内加容减法
意义 小数加法: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小数减法: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课件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
列综合算式解答:
可以用面包花的 钱数加上蛋糕花 的钱数。
也可以用蛋糕花 的钱数加上面包 花的钱数。
有乘法有加法,先算( 乘法 ),再算( 加法 )。
3×4+6Biblioteka 6+3×4=12+6 =18
=6+12 =18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
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对于有加法又有乘法的 算式,要先算乘法,后算加 法。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
探究新知
我要1个蛋糕 和4个面包。
饼干每包4元 面包每个3元 糖果每袋5元
胖胖
蛋糕每个6元
花生每包7元
胖胖应付多少钱?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
3元 3元 3元 3元
6元
?元 3×4=12(元)
可再以加先上算一4个面蛋包 一糕共6多元少。钱?
12+6=18(元)
答:胖胖应付18元。
3×4+2 =12+2 =14(元)
2+3×4 =2+12 =14(元)
答:明明买4支铅笔和1块橡皮花14元。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
3.一个汉堡9元,一包薯条6元,小红买1个 汉堡和2包薯条一共多少钱?
6×2+9 =12+9 =21(元)
9+6×2 =9+12 =21(元)
答:小红买1个汉堡和2包薯条一共21元。
(2)结合情境说说下面算式 的意思。
8×2+4 50-4×5 8×7-50
买2张成人票和1张儿 童票,应付多少元?
有50元,买5 张儿童票,应 找回多少元?
有50元,买7张 成人票,还差 多少元?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
2.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计算。
7×6-30
第五单元《乘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案)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解决四则混合运算问题时,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发展个性化思维;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完成练习题,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
5.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能够将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第五单元《乘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五年级数学第五单元《乘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法则;
2.能够熟练运用四则混合运算解,能够正确添加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熟练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具体内容包括:
1.举例讲解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如:先乘除后加减,括号内优先计算等;
2.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通过练习题,让学生掌握括号的使用方法,体会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
4.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并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简化计算过程。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使其能够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法则,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在讲授新课的时候,我尝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混合运算的概念,这样做的效果还是挺好的,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混合运算的意义。不过,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表达式时,还是显得有些吃力。我想,下次可以多设计一些类似的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表达式。
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参与度很高,大家能够积极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导致在解决问题时出现了一些错误。因此,我决定在下一节课的开始,先对乘法分配律进行一次巩固讲解,确保学生们能够真正掌握这个重要的运算规则。
(教案)第七单元 四则运算整理与复习-六年级数学下册 (苏教版)
(教案)第七单元四则运算整理与复习-六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教学目标:1.复习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及其性质。
2.能够灵活运用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运算技能,提高运算精度。
教学重点:1.四则运算的基本规则。
2.灵活运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能够准确运用四则运算规律计算。
2.能够自主思考运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一、热身(5分钟)引导学生自己说出自己所会的有关四则运算的定义和性质,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二、复习(20分钟)1.加减乘除的基本规则2.加减乘除的性质教师可利用实物或图片展示四则运算的性质,引导学生自己发掘、总结,并加以概括。
通过引导问题,增强学生的探究与思考能力。
三、拓展(25分钟)1.综合运用:例如,设计一道题目,要求学生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数字间的关系,通过加减乘除来计算出答案。
或者设置一些生活实例进行讨论与具体计算。
2.四则运算练习:教师选择一些适当的练习题进行统一考试,检查学生对于四则运算的掌握情况。
四、归纳(10分钟)1.学生自己总结所学的四则运算的规则与性质。
2.教师讲解及解答出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
五、课后作业(5分钟)1.学生可以自己组织几道四则运算的题目进行练习。
2.布置专项练习的作业。
教学方式:1.讲授式2.提问式3.探究式4.练习式教学手段:1.实物展示法2.图片展示法3.练习与验证法4.课堂互动法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梳理加减乘除运算的规则及性质,练习了同一运算符多个操作数的计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统筹兼顾,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加强复习的针对性。
但是也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存在不够熟练的问题。
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要注重基础巩固,逐步拓展相关的数学运算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进一步加强数学思考力和可应用能力。
人教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整理和复习《加减乘除》教学设计
《加减乘除》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5页第1~5题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归纳整理整数、小数、分数计算法则的异同点,进一步明确计算时应遵循的一般规律及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2.在复习过程中,通过经历四则运算法则的归纳过程,体验迁移归纳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运算能力。
3.感悟数学运算之间的内在联系,养成仔细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四则运算法则,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比较并掌握整数、小数、分数计算方法的异同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师:回想一下,小学阶段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学生畅所欲言。
师:我们把加、减、乘、除这四种运算统称为四则运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梳理一下,在这些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一)归纳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师:你们知道加、减、乘、除这些运算的意义分别什么吗?课前你们已经进行了梳理,谁愿意上台展示?学生在展示时可能会忽略“四则运算是按整数、小数、分数分别学习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生生互动,把零散的知识整合起来,提炼出共性的东西。
例如:学生单独汇报整数加法的意义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教师可以顺着问“小数加法呢?”“分数呢?”“把它们合在一起怎么说?”对于减法、除法的意义,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主动整合,理解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减法的意义、除法的意义是一致的。
对于乘法的意义,描述时可能有偏差,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实质:小数乘整数、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一个数乘小数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例如:1.5×0.3,表示求1.5的十分之三是多少;一个数乘分数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例如:1.5×310,也表示求1.5的十分之三是多少。
学生在汇报时,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举例。
(二)归纳整理四则运算的计算法则师:刚刚我们归纳整理了四则运算的意义,那它们的计算方法呢?有什么相同点?什么不同点?出示【学习任务一】。
《乘加、乘减应用题》教案设计
《乘加、乘减应用题》教案设计第一章:引入乘加、乘减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乘加、乘减的概念和意义。
培养学生运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解释乘加、乘减的定义和运算规则。
通过例题展示乘加、乘减的应用场景。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和实物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乘加、乘减的概念。
提供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乘加、乘减的运算能力。
1.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题检查学生对乘加、乘减概念的理解程度。
观察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操作是否准确、简洁。
第二章:乘加、乘减的运算规则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运算规则。
培养学生运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讲解乘加、乘减的运算规则,包括运算顺序和运算方法。
提供典型例题,让学生理解和运用乘加、乘减的运算规则。
2.3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明确乘加、乘减的运算规则。
提供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熟练运用乘加、乘减的运算规则。
2.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题检查学生对乘加、乘减运算规则的掌握程度。
观察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运算是否正确、迅速。
第三章:解决实际问题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运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提供典型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乘加、乘减进行解答。
3.3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理解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提供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熟练运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
3.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题检查学生对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观察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思考是否清晰、方法是否合理。
第四章:巩固与提高4.1 教学目标:巩固学生对乘加、乘减概念和运算规则的理解。
提高学生运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提供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乘加、乘减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四年级下数学教案-加、减、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练习课-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数学教案:加、减、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练习课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减、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加、减、乘、除法的定义和意义。
2. 加、减、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3. 运用加、减、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加、减、乘、除法的意义及其关系。
2. 教学难点:运用加、减、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加、减、乘、除法的定义和意义。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做好铺垫。
2. 讲解新课讲解加、减、乘、除法的意义及其关系。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加、减、乘、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练习巩固设计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解答疑惑。
4.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汇报交流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加、减、乘、除法的定义和意义。
2. 加、减、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3. 运用加、减、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完成练习册相关题目。
2. 提高题:结合生活实际,运用加、减、乘、除法解决问题。
3. 拓展题:研究加、减、乘、除法在更高年级数学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对加、减、乘、除法的意义和关系的理解程度。
2.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合作交流情况。
3.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适用性,如何改进和提高。
4.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内容对于教学内容这一部分,我们需要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进一步学习加减乘除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进一步学习加减乘除导语:本教案是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在数学课程中进一步学习加、减、乘、除的内容。
通过本教案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其关于加减乘除的基础知识,提高其计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一、教学目标本教案的教学目标是:1. 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和方法;2. 理解乘法和除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3. 能够灵活运用加、减、乘、除进行数学计算;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教案的教学重点是:1. 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和方法;2. 乘法和除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教学难点是:1. 运用乘法和除法解决实际问题;2. 驾驭多个运算符同时出现的计算题。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a) 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和方法;b) 乘法和除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c) 运用乘法和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方法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加、减、乘、除运算,本教案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a) 观察和实践:通过观察和实践计算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让学生感受运算规则和方法的实际应用;b)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应用加、减、乘、除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c) 游戏教学: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以及数学题目,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计算能力;d) 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其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四、教学过程1. 阶段一:复习加法和减法a) 复习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和方法;b) 练习计算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c) 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如“小明有5个苹果,他吃掉了3个,请问还剩几个苹果?”2. 阶段二:引入乘法和除法a) 介绍乘法和除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b) 练习计算简单的乘法和除法运算;c) 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如“小明有3个篮球,每个篮球上有5个黑白相间的小球,请问一共有多少个小球?”3. 阶段三:拓展应用和巩固知识a) 设计一些综合性的应用问题,如“小华有12元钱,她想买一支5元钱的笔和一本8元钱的书,请问她还剩多少钱?”;b)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一些较复杂的数学问题;c) 游戏教学: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如口算比赛、数字填空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计算能力。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加减法的乘除法应用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加减法的乘除法应用一、教学目标1.能够掌握加减法的乘除法应用,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法计算。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掌握加减法的乘除法应用。
2.难点: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三、教学过程1.整体呈现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图片、视频等方式,将加减乘除法的应用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了解加减乘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讲解通过具体例子,讲解加减乘除法的应用及其解题方法。
例如:小明买了5个苹果,将每个苹果分成2份,请问小明一共分了多少份?答案:小明一共分了5×2=10份。
3.练习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帮助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的应用技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小明有15个草莓,他将它们平均分成3份,请问每份有多少个草莓?答案:每份有15÷3=5个草莓。
4.拓展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化的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例如,通过给学生一些数字,让他们用加减乘除法组成不同的数字。
四、教学方法1.演示法:通过互动讲解、展示图片等方式,呈现加减乘除法的应用场景。
2.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讨论法:通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加减乘除法的应用,提高同学之间相互学习的效益。
五、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出题、问答等方式进行评估,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加减乘除法的应用技能。
例如:小明有20个苹果,他要把每个苹果吃掉一半,请问他将留下多少个苹果?答案:小明将留下10个苹果。
六、教学反思教师要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解时,应该注意将知识点讲解清晰、易懂,让每位学生都能听懂。
在练习时,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他们掌握知识点。
在评估时,要尽量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按照他们的能力水平出题,让每个同学都有成就感,提高学习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减乘除应用题梳理
“加、减、乘、除”应用题简单梳理
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学习进度的深入,数学知识积累也越来越丰富。
本学期,乘法和除法先后亮相,因为四种运算全部呈现在了孩子们的脑海中,那么在解决应用题时能否正确分析判断、顺利解答,这是我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在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孩子清楚概念、运用自如,但不排除个别孩子有混乱不清,张冠李戴之举。
现将四种基本应用题梳理如下:
一、弄清加法和乘法间的区别与联系:
例题1、操场上有两排同学,一排8人,一排9人,一共有多少人?
例题2、操场上有两排同学,每排8人,一共有多少人?
两道题均求总数,都可用加法解答:1、8+9=17(人)2、8+8=16(人)因为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第2题中有相同加数,是8,也就是求2个8相加是多少?所以还可列式为:8×2=16(人)或2×8=16(人)
小结:乘法和加法都是在求总数(和),但并不是每道求总数的应用题都可用乘法计算,必须要看题目中是否具有相同加数,明显的字眼为“每盘…,每人…,每行…”
二、弄清除法的含义:
除法运算的本质就是平均分。
什么叫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平均分,具体有两种分法,举例如下:
(1)有10个桃子,平均分给5个人,每人分几个?
(2)有10个桃子,每人分2个,能分给几个人?
第一题中就有“平均分”,所以毫无疑问,用除法计算:10÷5=2(个)
数量关系为:总数÷份数=每份数
第二题中虽然没有平均分,但是也做到了每份分的同样多,有“每人分2个”的字眼,其实就是平均分,所以也用除法计算:10÷2=5(个)
数量关系为:总数÷每份数=份数
三、弄清减法和除法间的区别与联系:
例题3、操场上有30个同学,后来走了5个同学。
还剩多少个同学?
例题4、操场上有30个同学,每5个同学分成一组,可以分成几个小组?
例题5、操场上有30个同学,平均分成5个小组,每组几个同学?
三道题均已知总数。
但是例题3中,是要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所以用减法计算:30-5=25(个)
数量关系:总数-部分=部分
例题4、5中,都是将总数进行平均分,所以都除法计算:30÷5=6(个)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减法应用题是已知总数求部分,而加法应用题是已知部分求总数,加减法互为逆运算,同样乘法和除法也互为逆运算,乘法中的相同加数就是“每份数”,相同加数的个数也就是“份数”。
希望同学们遇到应用题,做到沉着冷静思考,分清类别、细心认真解答。
谢敏
201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