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源区1975_2005年沙漠化时空演变及其成因分析_胡光印

合集下载

近70年黄河流域水沙情势及其成因分析

近70年黄河流域水沙情势及其成因分析

第34卷第21期农业工程学报V ol.34 No.21112 2018年11月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Nov. 2018 近70年黄河流域水沙情势及其成因分析赵阳,胡春宏,张晓明,王友胜,成晨,殷小琳,谢敏(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48)摘要:深入剖析黄河水沙现状及成因是精准预测黄河未来水沙情势的前提与基础。

为此,以黄河干流潼关断面以上4个主要干流水文站及7个主要一级支流把口站1950—2016 年水沙实测资料为基础,采用双累积曲线等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系统剖析了黄河流域水沙演变规律及水沙主要源区变化特征,定量评估了不同环境要素对黄河水沙变化影响。

结果表明:1)黄河干流兰州、头道拐、龙门及潼关水文站年径流及年输沙量均呈显著减少趋势(P<0.05),其中,年径流减幅17.93%~40.79%,年输沙量减幅均在46.74%以上。

受多种因素影响,黄河水沙在20世纪80—90年代发生减少突变;2)兰州-潼关区间年均径流量沿程变化表现为由总体递增状态向递减趋势转变,年均输沙量递增状态虽未转变,但递增幅度平均减小90%以上;3)黄河泥沙主要来源区由头龙区间向龙潼区间发生转移特征明显,龙潼区间水土流失治理有待进一步加强;4)人类活动对黄河中游水沙锐减占据主导作用,平均贡献率达到90%以上。

而上游兰州站年均径流量受气候影响较大,贡献率达到66.57%。

研究结果可为深刻认识黄河水沙时空现状及成因提供依据,并对未来水土流失治理区位方向确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径流;评估;水文;黄河;干流;一级支流;水沙doi:10.11975/j.issn.1002-6819.2018.21.014中图分类号:P333; TV88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6819(2018)-21-0112-08赵阳,胡春宏,张晓明,王友胜,成晨,殷小琳,谢敏. 近70年黄河流域水沙情势及其成因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2018,34(21):112-119. doi:10.11975/j.issn.1002-6819.2018.21.014 Zhao Yang, Hu Chunhong, Zhang Xiaoming, Wang Yousheng, Cheng Chen, Yin Xiaolin, Xie Min. Analysis on runoff and sediment regimes and its causes of the Yellow River in recent 70 years[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18, 34(21): 112-119.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10.11975/j.issn.1002-6819.2018.21.014 0 引 言黄河以水少沙多,含沙量高而著称[1]。

黄河源区历史时期干湿变化特征分析

黄河源区历史时期干湿变化特征分析

黄河源区历史时期干湿变化特征分析黄河源区是指黄河的发源地,位于青海省、甘肃省和四川省交界处。

黄河源区是中国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域,对于黄河流域以及中国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历史时期,黄河源区的干湿变化经历了较大的波动。

根据古地理、古气候学和历史文献等资料的研究,可以大致归纳出以下几个干湿变化特征:1. 冰期干旱期:在晚更新世的冰期时期,黄河源区受到了气候干旱的影响,水源供给相对较少。

冰期干旱期对黄河源区的水资源形成了负面影响。

2. 湿润期:在冰期之后,随着气候的变暖,黄河源区出现了湿润的气候条件。

湿润期使得黄河源区的降水量增加,水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充实,水文条件较好。

3. 间冰期干旱期:在湿润期之后,黄河源区又经历了一个间冰期干旱期。

这一时期的干旱导致了黄河源区的水源缺乏,水文条件恶化。

4. 现代时期的干旱期:进入现代时期,黄河源区的水文条件再次出现了恶化。

这一时期的干旱主要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从历史时期干湿变化的特征可以看出,黄河源区的水文条件在不同的时期有着较大的差异。

气候变化是影响水资源形成和分配的重要因素,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黄河源区的水文条件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人类活动对于黄河源区的干湿变化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人类对于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过度开发,黄河源区的水资源供给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人类活动引发的水土保持问题、水资源消耗问题等,进一步加剧了黄河源区的水文环境恶化。

黄河源区在历史时期的干湿变化特征是多样的,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为了保护黄河源区的水资源,应当加强水资源管理、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水资源的消耗,保护好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

黄河源区历史时期干湿变化特征分析

黄河源区历史时期干湿变化特征分析

黄河源区历史时期干湿变化特征分析
黄河源区是黄河流域的发源地,在历史时期,黄河源区的干湿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

本文将对黄河源区历史时期的干湿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旨在理解黄河源区的水资源变化情况。

黄河源区的干湿变化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历史时期,黄河源区的气候变化较为显著,表现为干湿季节的交替。

根据历史气候记录和地质打孔资料,可以看出黄河源区在不同时
期呈现出干湿交替的趋势。

在冷却时期,黄河源区气温下降,降水减少,导致黄河源区干
旱化。

而在气温升高的时期,黄河源区降水增加,产生洪水灾害。

这种年代际尺度的气候
变化对于黄河源区的干湿变化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人类活动也对黄河源区的干湿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历史时期,黄河源区的人类活
动主要包括农业开发、畜牧业等。

农业开发对水资源的利用较大,特别是排水系统的建设
和水利设施的改善,使黄河源区的水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过度的农业开发也会对水资源
造成一定的影响,导致黄河源区的干旱化。

畜牧业的发展也会对黄河源区的干湿变化产生
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大量的放牧活动会导致土地的退化和水土流失,从而可能引发干旱灾害。

自然因素也对黄河源区的干湿变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地质构造对黄河源区的地势起
到了重要的制约作用。

地质构造的不均衡导致了黄河源区的河道起伏较大,形成了众多的
河滩地带和平原地区,这种地形特点使得黄河源区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干湿特征。

若尔盖高原近30年沙地变化趋势分析

若尔盖高原近30年沙地变化趋势分析

若尔盖高原近30年沙地变化趋势分析
王文丽;董治宝;胡光印;魏振海
【期刊名称】《中国沙漠》
【年(卷),期】2008(28)4
【摘要】以若尔盖高原为研究区域,利用遥感数据资料和GIS技术,对该地区1975年、1990年、2000年、2005年沙地面积变化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1975年以来的这30a间,沙地以0.76%的年平均增长率增长,尤其是1990年到2000年这10a 间,沙地面积的增长最为迅猛,同时研究发现沙地的分布具有地带性规律。

分析沙地扩张的原因得出:过度超载放牧为主要原因,气温升高、降水减少以及大风因素为沙地的扩展提供了必要的气候条件。

【总页数】5页(P617-621)
【关键词】若尔盖高原;沙地;扩张
【作者】王文丽;董治宝;胡光印;魏振海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44
【相关文献】
1.川西高原若尔盖地区近50年降水的小波变化特征 [J], 胡春;郭斌;潘娅英
2.近40年来若尔盖高原高寒湿地景观格局变化 [J], 白军红;欧阳华;崔保山;王庆改;陈辉
3.近30年青藏高原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J], 德例归吉
4.近46年毛乌素沙地和科尔沁沙地潜在蒸散量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J], 代海燕; 梁显丽; 宝秋利; 边玉明; 都瓦拉
5.1998~2008年川西北若尔盖高原NDVI变化趋势分析 [J], 邹孝;郭燕;谭钦文;闫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沙漠土壤结皮中寡营养细菌及其在固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沙漠土壤结皮中寡营养细菌及其在固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环"境"工"程
#&!’ 年第 )- 卷增刊
#’%
沙漠土壤结皮中寡营养细菌及其在 固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艾"雪"陈周杰"窦筱艳"杨永顺
! 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西宁 /!&&&&$
摘 要 !随 着 土 地 沙 漠 化 扩 展 !其 防 治 已 成 为 研 究 热 点 问 题 !生 物 结 皮 是 防 治 %改 善 土 壤 沙 漠 化 不 可 或 缺 的 一 部 分 !而 细 菌尤其是寡营养细菌在早期生物结皮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寡营养细菌能够在高温%干旱%强烈的紫外照射等极端环境 下 生 存 !其 产 生 的 胞 外 多 糖 能 有 效 地 将 松 散 的 土 粒 与 粘 性 附 属 物 的 菌 体 黏 结 在 一 起 !为 有 效 恢 复 生 物 结 皮 %修 复 受 损 沙地提供新的方法!从而达到改良和治理沙漠化土地的目的# 综述了沙漠土壤中寡营养细菌的多样性及其固沙机理# 关键词!土壤结皮"寡营养细菌"固沙
O"*:3/*$; 78<
#--&%-#.7菌落为白色"革兰氏阴性" 细 胞 形 态 呈 杆 菌" 在 几 丁 质 和 羧 甲 基 纤 维 素为碳源的培养基上比以木聚糖为碳源的生长好 寡营养培养基 0& ^培养土壤化学变量显著影响群落分布 兼性寡营养"可以在底 物 浓 度 ! #"#N二 氯 丙 酸 $ 比 正 常 浓 度 低 !&& 倍 条件下生长
+789:;<9% K;F: F:EEOP23I;43 4@?23M MEIECF;@;<2F;43" <4DG2F;35MEIECF;@;<2F;43 :2IGE<4DE2@4<7I4@IF7M;EI$T;4?45;<2?I4;? <C7IFI;I23 ;3FE5C2?P2CF4@L2>F4PCEBE3F;43 I4;?MEIECF;@;<2F;43$J:EG2<FEC;2" EIPE<;2??>4?;545C2P:;<G2<FEC;2" P?2>EM 23 ;DP4CF23FC4?E;3 F:EE2C?>IF25E4@G;4?45;<2?<C7IFI@4CDEM$+?;545C2P:;<G2<FEC;2<23 I7CB;BE;3 EOFCEDEE3B;C43DE3FI" L:;<: <:2C2<FEC;IF;<;I:;5: FEDPEC2F7CEI" MC475:F" ;3FE3IE7?FC2B;4?EFC2M;2F;43 23M I443$J:EEOFC2<E??7?2CP4?>I2<<:2C;ME4@;F PC4M7<EM" L:2F?;SE2M:EI;BE" <23 5?7E?44IEI4;?P2CF;<?EI23M G2<FEC;2F45EF:EC$J:;I;I23EL DEF:4M @4CCE<4BEC;35F:E G;4?45;<2?I4;?<C7IF23M CEP2;C;35 M2D25EM I23M" L:;<: <23 2<:;EBE F:E P7CP4IE 4@PCEBE3F;43 23M D2325EDE3F4@ MEIECF;@;<2F;43$J:;IP2PECCEB;ELEM F:EM;BECI;F>4@4?;545C2P:;<G2<FEC;2;3 MEIECFI4;?23M F:E;CI23MN@;O;35DE<:23;ID$ =>?@A:B8% I4;?<C7IFI# 4?;545C2P:;<G2<FEC;2# I23M IF2G;?;R;35

近30a来若尔盖盆地沙漠化时空演变过程及成因分析

近30a来若尔盖盆地沙漠化时空演变过程及成因分析
第2 4卷 第 8期 2 0 0 9年 8月
地球科学进展 A D V A N C E SI NE A R T HS C I E N C E
V o l . 2 4 N o . 8 A u g . , 2 0 0 9
文章编号: 1 0 0 1 8 1 6 6 ( 2 0 0 9 ) 0 8 0 9 0 8 0 9
近3 0 a 来若尔盖盆地沙漠化时空演变 过程及成因分析

胡光印,董治宝,魏振海,逯军峰,颜长珍
(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 甘肃 兰州 7 3 0 0 0 0 ) 摘 要: 在遥感( R S ) 和地理信息系统( G I S ) 技术的支持下, 采用 1 9 7 5年的 M S S影像和 2 0 0 5年的 T M 影像对若尔盖盆地土地沙漠化的时空演变进行了监测。研究发现, 从1 9 7 5年到 2 0 0 5年的 3 0
[ 1 ~ 3 ] 2 2 2
, 在我国人口稀少的青藏高原高寒地
4 , 5 ] 区已出现了严重的沙漠化现象 [ 。在气温不断升 6 ] , 有发 高的影响下, 高寒地区冻土将大面积退化 [
缩、 草场退化、 沙地增加等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
9 ~ 1 1 ] , 对该 地 区 的 生 态 地 位 已 构 成 了 极 大 的 威 题[
2 2 年间, 若尔盖盆地的沙漠化土地以年均 7 0 . 1 8k m 的速度发展, 共增加了 21 0 5 . 3 6k m , 其中主要 2 5 7 . 1 3和 11 4 6 . 7 5k m ; 重度沙漠化土地变化 以中、 轻度沙漠化土地的增加为主, 增加面积分别为 9 2 很小, 仅增加了 1 . 4 8k m 。在 1 9 6 5 —2 0 0 7年, 若尔盖盆地年平均气温升高了 1 . 4 1℃, 年平均降水

黄河源区荒漠化遥感研究与分析

黄河源区荒漠化遥感研究与分析
18 36 m 2 0 年 荒 漠 化 总面 积 为 14 3 8 m 。从 变 化 7 6 . k :0 7 2 73 . 4k
17 oO 9 o 199 4. 4 16- 553 0
l5 4 4 . 3 16 80

2o^o7 0o o 0 .9. 32 5 5
.1 4 1. 3
- 0 .9 4 38
17 _ 0 9孓2 7 0 19 4 4. 9 17. 127 5
14 3
l 5 .9 466
2 1数 据 统 计 .
积总体呈上 升趋势 , 尤其是 从 17 9 5年到 2 0 0 0年这 2 年 中增 5
长 速 度 最快 , 从 2 0 到 2 0 而 0 0年 0 7年 荒漠 化 面 积 呈 下 降趋 势 。 ( ) 黄 河源 区荒 漠 化 土 地 的组 成 成 分 来 看 , 质 荒漠 化 2从 沙
- .7 25
15. 46 9 6 4. 52 5
1.l 0 5
探 讨。本研 究以 MS 、 T 和 C E S三期黄河源区遥感卫 SEM B R
星 影 象 数据 , 据监 测结 果 统 计 、 根 分析 荒 漠 化变 化特 征和 原 因 , 并 提 出 治理 建议 。 1研 究方 法
.6 4 2. 2
.0 . 13 5 4
7 .7 4 5
- 察, 自定规范具体的解译标 志, 验证各个时期黄河流域荒漠化 22 规 律 总 结 遥 感 数 据 影 像 的人 机 交互 解 译 结果 , 过 再解 译 、 析 判 断 、 经 分 从 上述 对 黄 河 源 区荒 漠 化 数 据 的 统 计 结 果 中 ,可 以 总 结
研 究 区域 总面 积 为 36 万 k .7 m 。调 查 统 计 结 果 为 : 17 的面积明显大于盐碱化土地的面积,沙质荒漠化 的面积数对 95 年 荒漠化 总面 积为 19 22 m ;2 0 5 0 . k 0 0年荒漠化 总面积为 荒漠化总面积数起着决定作用 。 2

近30年来黄河上游荒漠化时空演变及成因研究

近30年来黄河上游荒漠化时空演变及成因研究

近30年来黄河上游荒漠化时空演变及成因研究李任时1,邵治涛2,张红红1,安志宏2【摘要】摘要:黄河上游地区是中国土地荒漠化的重灾区之一,是中国荒漠化监测和治理工作的重点区域。

本文采用MSS、TM、ETM、CBERS四期数据,基于RS和GIS技术,主要采用人工目视解译方法,辅助野外调查验证,得到四期解译数据。

对三个阶段的数据进行空间分析,研究1975年到2007年黄河上游荒漠化的时空分布特征,探索演变成因,并结合该区域气温和降水数据,着重分析了其与荒漠化演变进程的关系。

结果表明:1975—2007年,从整体变化趋势看,黄河上游地区土地荒漠化面积共增加了3 499.76 km2,其中沙质荒漠化面积增加3 407.62 km2,盐碱质荒漠化面积增加了92.14 km2。

从三个阶段的变化趋势看,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发展趋势,2000年之前是荒漠化的增加时期,2000年之后是荒漠化的减少时期。

结合气温和降水量数据叠加分析得出,气候变化是黄河上游荒漠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地质背景是内因,人类活动起催化作用。

【期刊名称】世界地质【年(卷),期】2014(033)002【总页数】10【关键词】关键词:黄河上游;荒漠化演变;遥感;GIS0 引言随着人类社会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人类社会面临空前的生态环境危机,人口、资源与环境作为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已成为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

黄河流域作为中国第二长河,上游地区一直是中国土地荒漠化的重灾区之一。

由于全球的气候变化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黄河上游地区气候逐年干暖,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等现象日益严重,并影响到黄河中下游地区。

这些问题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曾多次提到加大土地荒漠化的监测与治理力度[1--3]。

近年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已成为研究土地沙漠化现状和时空演变过程的有效手段,提供了常规方法难以获取的环境动态信息,解决了复杂的空间问题,为进行区域动态监测提供了有利条件[4]。

黄河内蒙古河段冲淤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黄河内蒙古河段冲淤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面积变化值,比 1976 年10初36始面积增加了 1200 m2,B 点为年末变化值,约为 190 m2),没有明显
864
的变化趋势,说明横断面672基本保持稳定。1991-1999 年间横断面冲淤指标持续减小,河道开
始淤积,处于不平衡变化379阶段,经过这个剧烈变化调整期,2000 年以后又达到一个新的稳定
78
面积变化累积值/m2
从巴彦高勒、三湖河374口站
443
的横断面冲淤指标变化104图1 (图
2、3) 看到,两个断面的1变186化趋 势十分相似,都存在明18显65的 3
1872
2500 2000 1500 1000
个 阶 段 的 趋 势 变 化 。 对891于 三
500
湖 河 口 来 说 ,1976-199-049年 是
出了历史上由于孔兑来沙产生大灾害的年份。
2.2 采用资料
对于内蒙古河段来说,巴彦高勒到三湖河口是淤积最为严重的河段,考虑到巴彦高勒、
三湖河口位于十大孔兑上游,它们既能反映上游河道来水来沙变化,又能对孔兑影响作出响
应,故采用 1976 年到 2006 年黄河巴彦高勒、三湖河口的实测流量成果进行分析计算。由于
“ 孔 兑 ”),十 大 孔 兑 总 面 积 10 767 km2,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1979
洪水泥沙问题突出,每当汛期遇到较大降雨,便会形成山洪,1998 年西柳沟流域洪峰 1600
m3/s,含沙量达 1150 kg/m3,大量泥沙进入黄河形成沙坝,堵塞河道。据冯国华[8]等人的研究,
十大孔兑多年平均向黄河输沙 2711 万 t,其中 60%以上是粒径大于 0.05 mm 的粗沙。表 2 给
内蒙古河道地处黄河上游区下段,近几十年来,在气候变化、水库调节及排沙,孔兑淤堵 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该河段淤积速率增加,主槽萎缩,过流能力显著降低,同流量水位升 高,河势不稳,主流摆动增强,塌岸严重,支流口门淤堵,防洪形势十分严峻[1]。针对内蒙河道 的防洪与水资源利用问题,很多专家学者对该河段的水沙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体上 看,在淤积成因方面存在 3 种观点:赵文林等[2]认为龙羊峡水库运用后,宁蒙河段淤积严重, 即水库影响观点。寒旱所杨根生等[3]通过打钻取样分析,发现该河段河道淤积沙样的粒径主 要是大于 0.1 mm 的颗粒,而且 80%为风成沙,多来源于乌兰布和沙漠和十大孔兑的库布齐 沙漠,即当地产沙影响观点。刘晓燕等[4]认为巴彦高勒—头道拐河段淤积量主要受十大孔兑 洪水影响。1969-1986 年之间,由于上游来水来沙条件较好,河床淤积量不大;1987 年以后, 由于上游水库群汛期调蓄和汛期降水减少使区间来沙对内蒙古河段淤积的影响凸现,即水 库调节、气候变化和孔兑来沙共同作用的观点。

黄河流域水沙资源量变化及其对泥沙资源化的影响

黄河流域水沙资源量变化及其对泥沙资源化的影响

黄河流域水沙资源量变化及其对泥沙资源化的影响王延贵; 胡春宏; 史红玲【期刊名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年(卷),期】2011(008)004【摘要】在分析黄河流域水沙资源区域分布的基础上,本文采用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和水文量累计曲线法分析黄河水沙资源量的变化特征,进而探讨了黄河泥沙的资源化及水沙资源量变化对泥沙资源化的影响。

黄河龙羊峡水库以上河段年径流量和输沙量没有明显变化,其他干流河段和中游大部分典型支流的径流量和输沙量随时间具有明显的减少趋势。

黄河水沙资源量大幅减少对泥沙资源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水沙资源量大幅减少会降低引洪淤滩、淤临和淤背的效率,限制灌区黄河泥沙烧制建筑材料、淤改与稻改等途径的实施,减小黄河口泥沙造陆的速率,影响黄河与河口湿地质量与数量的塑造;而对灌区浑水灌溉、清淤泥沙利用等没有明显的影响。

【总页数】9页(P237-245)【作者】王延贵; 胡春宏; 史红玲【作者单位】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北京100048;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52【相关文献】1.江河治理与水沙关系——黄河流域产流产沙模拟与水沙变化 [J], 王光谦2.南渡江河口洪、枯季节水文泥沙变化特征及台风“海鸥”对入海水沙的影响 [J], 陈斌;高飞;印萍;刘金庆3.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的影响评估 [J], 王永强;刘志明;袁喆;鄢波;李玉娟4.水沙条件变化对三峡水库泥沙淤积的影响 [J], 陈建;李义天;邓金运;甘富万;谢葆玲5.长江上游不同水沙来源区产沙量变化对宜昌-汉口河段泥沙冲淤量的影响 [J], 许炯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50以来年黄河下游逐日水沙过程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的开题报告

1950以来年黄河下游逐日水沙过程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的开题报告

1950以来年黄河下游逐日水沙过程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黄河是我国重要的水文环境系统之一,是中国北方的母亲河,承载了数千年的中华文明。

黄河下游是黄河第二个重要的水文系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域,对黄河流域和全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然而,近年来,黄河下游水沙泥沙总量、水质等问题日益凸显,加强黄河下游水沙变化的研究,对于掌握黄河流域今年的水沙状态和预测今后水沙情况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黄河下游1950年以来水沙过程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探讨黄河下游水文环境演变规律,为黄河下游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保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黄河下游水沙变化趋势分析;(2)分析水文气象条件对黄河下游水沙变化的影响;(3)分析人类活动对黄河下游水沙变化的影响;(4)探讨黄河下游水沙变化的生态效应。

三、研究方法本文综合运用经验模式分解法(EMD)和小波分析方法,对黄河下游水沙变化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探讨其时间序列规律和时空结构特征。

通过统计分析和对比分析,探究黄河下游水沙变化的原因。

此外,还将综合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黄河下游水沙变化的生态效应进行评价。

四、预期成果和创新点本文预计通过多方面的数据分析和模型模拟,得出黄河下游水沙过程变化特点和影响因素,以及其生态效应,具有以下创新点:(1)综合运用经验模式分解法(EMD)和小波分析方法,对黄河下游水沙变化进行分析,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解释性;(2)灰色关联度模型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综合应用,对于评价黄河下游水沙变化的生态效应,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方法;(3)探究黄河下游水沙变化的规律和影响因素,为该区域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保提供科学依据,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黄河泥沙百年演变特征和近期波动变化成因

黄河泥沙百年演变特征和近期波动变化成因

河流输沙量是客观反映流域水土流失强度变化的重要指标,是全球水土流失研究的重要内容。

黄河作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中游流经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黄河泥沙的集中来源区。

中游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黄河下游河道大量泥沙淤积,导致洪水风险急剧增加。

据统计,1919—1959年间,黄河每年从中游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量达到16亿t,其中4亿t沉积在下游河道,导致下游河床逐年升高,“地上悬河”形势严峻,直接威胁着下游两岸广大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黄河防洪问题始终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为加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减少入黄泥沙,根治黄河水害,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家在黄土高原地区先后开展了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淤地坝建设和坡耕地整治等一系列生态工程。

经过近50年持续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截至2018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8万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8%。

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指数由1999年的32%增加到2018年的63%。

相应地,入黄泥沙量发生显著变化。

以黄河干流潼关水文站年均输沙量为例,由1919—1959年的16亿t/a,锐减至2001—2018年的2.44亿t/a,锐减程度达85%,其中2015年仅为0.55亿t,相关研究认为,未来30~50年黄河潼关站沙量将维持在3亿t左右。

在黄河沙量发生趋势性减少的背景下,超3亿t“大沙”年偶有发生,输沙量波动变化如此之大,其原因是流域产输沙增加所致,还是河道淤积泥沙冲刷下泄影响?在极端降水事件频发背景下,中游大规模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调水减沙方面效益是否持续有效发挥?大水年是否会导致大沙年发生?这些问题是当前黄河泥沙变化研究关心的焦点与热点问题。

黄河水沙异源,泥沙基本来自流经黄土高原地区的渭河、北洛河、汾河和头道拐到龙门区间(以下简称河龙区间)的各支流,其中主要产沙区域为河龙区间。

潼关站作为黄河干流主要控制性水文站点,处于黄河干流流经黄土高原的末端,控制了黄河91%的流域面积、90%的径流量和几乎全部泥沙。

黄河水沙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

黄河水沙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

2020年1月第42卷第1期地下水Jan.,2020 Ground water Vol.42NO.1D01:10.19807/ki.DXS.2020-01-048黄河水沙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高宗军,冯国平(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90)[摘要]自2000年以来,黄河中上游河道非汛期出现变清趋势,黄河呈现“枯水枯沙”的新水沙特征。

本文依据黄河干、支流24个主要水文控制站1950-2016年实测水沙资料,釆用数理统计法和趋势分析法,分析了60多年来黄河干、支流水沙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1)1950-2016年黄河干、支流各站年均径流量、年均输沙量和年均含沙量随时间总体呈减小趋势,其中2000-2016年(III时段)各站年均输沙量和年均含沙量降幅最大。

(2)1950-2016年黄河中游流域干、支流各站年均中数粒径随时间呈减小趋势,黄河水沙状况枯丰期差异显著,但随时间呈减弱趋势。

(3)黄河水沙变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近年来黄河中游河道变清是泥沙锐减造成的,其中水保措施、水库工程、河道釆砂及流域调水调沙引水引沙是主因,且人类活动影响的比重逐浙增大。

[关键词]黄河流域;水沙变化趋势;区段划分;自然因素;人类活动[中图分类号]P33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184(2020)01-0147-05Analysis on the trend and cause of water and sediment in the Yellow RiverGAO Zong-jun,FENG Guo-ping(School of Earth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66590,Qingdao China)Abstract:Since2000,the middle and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show a tendency of clearing during non一flood season,and the Yellow River presents a new waler-sand feature of"dry water and dry sand".Based on the actual data of water and sediment measured at24major hydrologic control stations in the Yellow River trunk and its tributaries from1950to 2016,this paper analyzes the variation trend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water and sediment in the Yellow River trunk and its tributaries over the past60years by means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trend anaiysis.The results showed that:(1)From 1950to2016,the average annual runoff,average annual sediment transport and average annual sediment content of each sta­tion in the Yellow River trunk and tributary decreased with the time,among which the annual annual sediment transport and average annual sediment content of each station decreased the most during2000-2016(period III).(2)From1950to 2016,the mean annual particle size of each st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decreased with time.The differ­ence of the Yellow River sand status in the dry and peak periods was significant,but it decreased with time.(3)The Yellow River sediment change is the result of the comprehensive effect of natural factors and human activities,in recent years,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channel clear sediment is caused by a sharp decline,which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 reservoir engineering,river sand and sediment diversion basin water diversion sand diversion is the main cause,and the pro­portion of human activities gradually increased.Key words:Yellow River basin;Variation trend of water and sand;Segmentation;Natural factors;Human activities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河流流域生态系统发生了显著变化,河流径流量和输沙量也随之产生巨大波动⑴。

1975-2015年洪泽湖水沙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

1975-2015年洪泽湖水沙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
第 17 卷 第 3 期 2019年6月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South-to-North Water T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ansfers and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
Vol.17 No.3 Jun.2019
DOI:10.13476/j.cnki.nsbdqk.2019.0054 樊贤璐,徐国宾,邓恒,等.1975-2015年洪泽湖水沙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 [J].南 水 北 调 与 水 利 科 技,2019,17(3):07-15.FAN X L,XU G B,DENG H,et al.Water and sediment trends and their causes in the Hongze Lake from 1975to 2015[J].South-to- North Water Transfers and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2019,17(3):07-15.(in Chinese)
1975-2015年洪泽湖水沙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
樊贤璐,徐国宾,邓 恒,段 宇,陈春锦
(天津大学 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354)
摘要: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繁,洪泽湖对其防洪除涝起关键性作用。掌握洪泽湖水沙变化趋势及突变点对流域 水 资 源管理 、水沙调节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入、出洪泽湖 各 支 流 代 表 水 文 站 1975-2015 年 实 测 年 径 流 量 和 年 输 沙 量数据 ,分析入、出洪泽湖水量和沙量分布特征。通过 Mann-Kendall(M-K)秩 相 关 检 验 法 和 Pettitt突 变 点 识 别 法 研 究入湖、出湖水沙量年际变化趋势和突变点。在此基础上,从流域降雨、水资源开发利 用 和 水 库 滞 沙 三 个 方 面 分 析 了 洪 泽 湖 水 沙 变 化 的 主 要 影 响 因 素 。 研 究 表 明 :洪 泽 湖 入 湖 、出 湖 水 量 年 际 变 化 趋 势 一 致 ,无 明 显 减 小 趋 势 ,且 无 显 著 突 变点。入湖沙量有小幅减小趋势,出湖沙量 M-K 统计值超过95%显著性水平,有明显减小趋势。入湖、出湖沙量发 生突变的年份为 1991年。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得到:降雨量变化是 水 量 变 化 的 重 要 影 响 因 素。1993-2015年,入 湖 水量呈不明显减小趋势则与流域用水量明显增加 、水资 源 开 发 利 用 程 度 不 断 提 高 有 关。上 游 水 库 建 设 是 导 致 洪 泽 湖沙量有明显减小趋势的主要原因 ,1991年治淮工程的实施,水库复建和水土保持等措施是沙量突变的主要原因。 关 键 词 :洪 泽 湖 ;水 沙 ;趋 势 分 析 ;Mann-Kendall-Pettitt组 合 突 变 检 验 ;成 因 分 析

黄河河源区黄河沿水文站以上泥沙来源分析

黄河河源区黄河沿水文站以上泥沙来源分析

农业工程学现代农业科技2017年第7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河流水资源开发日益加剧,河流泥沙问题成为制约水利工程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

研究黄河源头泥沙的特性、来源和分布,可以有效保护黄河源头水资源和生态。

由于黄河河源区水文测验站点稀少,资料缺乏,对河源区泥沙来源的探讨分析带来了一定困难,本文以黄河沿站水文资料为主,加上笔者在河源区巡测查勘的见识、理解,对黄河河源区黄河沿水文站以上泥沙来源进行初步分析与探讨,以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1自然地理概况黄河河源区气候属高寒半干旱区,年平均降水量250~310mm ,年日照时数2600~2800h 。

四季之间无明显差别,仅有冷暖之别,冷季达8个月,多大风和沙暴。

海拔4100~4600m ,属高原湖泊、沼泽地貌,地形变化平缓。

黄河河源区内的湖泊很多,达5300个以上。

湖面总面积为1270.77km 2,其中水面面积0.5~1.0、1.0~5.0、5.0~10.0、>10.0km 2的湖泊分别为25、16、2、3个。

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为鄂陵湖,其水域面积为610.7km 2,储水量为107.6亿m 3左右;第二大湖泊为扎陵湖,面积为526.1km 2,储水量为46.7亿m 3左右[1]。

2黄河源头泥沙及其来源2.1黄河源头年径流特征1955年最早开始记录黄河沿站水文数据,1968—1975年停测,为插补缺测年份径流量,采用下游吉迈站与黄河沿站1958—1998年实测同步系列年径流作相关分析,相关关系较显著,相关系数r =0.90。

W黄河沿=0.38W吉迈-7.71(1)式(1)中,W吉迈为吉迈水文站年径流量(亿m 3);W黄河沿为黄河沿水文站年径流量(亿m 3)。

根据公式(1)可以插补出黄河沿站1968—1975年缺测的年径流量。

通过分析可知,黄河沿站多年平均径流量为7.59亿m 3,丰水年(P =25%)、平水年(P =50%)、枯水年(P =75%)、特枯年(P =95%)的年径流量分别为10.4亿、6.05亿、3.18亿、0.91亿m 3。

黄河源区土地沙化的形成原因

黄河源区土地沙化的形成原因

黄河源区土地沙化的形成原因
黄河源区土地沙化的形成原因
1.黄河源区分布有大面积的变质砂岩、板岩,由于气候严寒、温差大,岩石物理风化作用强烈,
在反复强烈的寒冻风化作用下,砂岩和板岩易破碎成岩屑,并进一步分解为不同粒级的砂物质,为沙漠化提供了丰富的沙源。

另外在源区宽谷湖盆地貌分布区,沉积了大量的第四纪冰水沉积、冲洪积、湖积物,广泛分布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厚度大,含沙量高。

2.风场强度风是沙漠化的主要自然营力,它对沙漠化地表形态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黄河源区是青南高原强风区之一,全年日均风速大于5m
/s的天数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逐渐增加。

3.土壤干燥度地表土壤水分含量是影响风力侵蚀的重要因素,土壤越干燥越容易引起风蚀。

而沿黄河及主要支流的河谷湖盆地带干燥指数较高。

4.黄河源区人口呈直线增加趋势,人口数量成倍增长。

人口增长的压力与经济发展需求使这一地区畜牧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增长与发展,表现为牲畜数量逐年增加,到70年代末至
80年代初,牲畜数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牲畜年末存栏数达673 708万头只,之后牲畜数量呈逐年减少的趋势,但至今仍未低于60年代中期的水平。

盲目增加牲畜数量导致高寒草场的严重超载,从而加速了草地严重退化,导致土地沙漠化。

5.黄河源区鼠害的普遍发生与快速蔓延是草地退化和土地沙漠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黄河源区鼠害使得大量牧草被啃食,加速了土地沙化,并已严重影响到高寒畜牧业的发展。

今天。

黄河流域土地荒漠化动态变化遥感研究

黄河流域土地荒漠化动态变化遥感研究

第2期,总第76期国 土 资 源 遥 感No .2,2008 2008年6月15日R E M O TE SEN S I N G FO R LAND &R ESOU RC ESJun .,2008 黄河流域土地荒漠化动态变化遥感研究孙永军1,2,周强2,杨日红2(1.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北京 100871;2.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北京 100083)摘要:利用1975年MSS 、1990年T M 和2000年ET M +3期遥感数据提取黄河流域土地荒漠化动态变化信息。

调查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土地荒漠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主要分布在流域西北部。

荒漠化土地面积变化总体呈增加趋势,从1975年~2000年增加了10653.22k m 2,平均每年增加426.12k m 2。

黄河流域地质背景和气候条件决定了荒漠化的总体分布和变化趋势,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速了荒漠化进程。

关键词:荒漠化;黄河流域;遥感;动态变化中图分类号:TP 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70X (2008)02-0074-05收稿日期:2008-03-31;修订日期:2008-04-16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黄河流域基础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1212010510512)”。

0 引言荒漠化是指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1]。

据有关资料显示,全世界现有荒漠化土地面积约4560万k m 2,占全球总面积的10%[2];我国已经荒漠化和易受荒漠化影响的土地合计达332.7万km 2,高达国土面积的34%[3]。

因此,土地荒漠化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之一,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4]。

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处于生态环境脆弱带,特别是中上游地区荒漠化问题十分突出,有许多部门和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和探讨,但缺乏整个流域动态分析。

本研究以遥感技术为基础,通过对比3个时期的遥感图像,获取黄河流域的土地荒漠化动态变化信息,根据监测结果分析荒漠化变化特征和原因,并对荒漠化治理措施提出建议。

近30a来长江源区沙漠化时空演变过程及成因分析

近30a来长江源区沙漠化时空演变过程及成因分析

近30a来长江源区沙漠化时空演变过程及成因分析胡光印;董治宝;逯军峰;颜长珍;魏振海【期刊名称】《干旱区地理》【年(卷),期】2011()2【摘要】通过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1975-2005年长江源区沙漠化发展状况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显示:长江源区有大面积的沙漠化土地分布,在这30 a间,沙漠化土地面积明显增加,尤其是极重度沙漠化土地的增加最为明显。

长江源区不同程度的沙漠化土地总面积从1975年的31 118.3 km2增加到2005年的33 923.25 km2,增加了2 804.9 km2,即从占整个源区面积的21.87%增加到23.83%。

其中,极重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3 067.49 km2,重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912.82 km2,中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800.95 km2,轻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397.4 km2,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246.68 km2。

长江源区是我国最大的无人区之一,人类活动较少,因此,人类活动对该地区的沙漠化发展影响较小,自然因素是导致长江源区沙漠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其中自然因素中的气温迅速上升是导致该地区沙漠化发展的主导因素。

【总页数】9页(P300-308)【关键词】长江源;沙漠化;遥感监测;青藏高原【作者】胡光印;董治宝;逯军峰;颜长珍;魏振海【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9【相关文献】1.洞庭湖近30a水位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J], 程俊翔;徐力刚;王青;鄢帮有;万荣荣;姜加虎;游海林2.近30a黄土高原植被覆盖时空演变监测与分析 [J], 张宝庆;吴普特;赵西宁3.近30a来盐城沿海盐沼时空分布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J], 郑禹君;时连强;徐岱璐;蒋祖荫;郭俊丽4.高寒草甸地区沙漠化发展过程及成因分析——以黄河源区玛多县为例 [J], 薛娴;郭坚;张芳;宗莉;韩邦帅;黄翠华5.锡林郭勒盟北五旗近5年沙漠化过程及成因分析 [J], 马绍休;王涛;薛娴;封建民;郭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江河源区沙漠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江河源区沙漠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江河源区沙漠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胡光印;董治宝;魏振海;满多清;王文丽
【期刊名称】《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年(卷),期】2008(22)7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青藏高原作为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

江河源区是我国长江和黄河以及国际河流澜沧江的发源地,同时它又是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几十年来,沙漠化现象在该地区的快速发展蔓延已经引起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从沙漠化的发展态势、沙漠化的驱动因子、沙漠化的治理措施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出发,对江河源区的沙漠化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并对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分析。

【总页数】5页(P41-45)
【关键词】江河源区;沙漠化;青藏高原
【作者】胡光印;董治宝;魏振海;满多清;王文丽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甘肃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321
【相关文献】
1.托克逊县南部区土地沙漠化现状与自然因素在沙漠化的作用 [J], 郭靖;高亚琪;刘萍;黄力平
2.江河源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初探——以江西东江源区为例 [J], 刘青;胡振鹏
3.星火映红江河源——星火计划回顾与展望 [J],
4.西藏沙漠化典型分布区沙漠化过程中的生物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变化 [J], 魏兴琥;杨萍;李森;董玉祥;张春来
5.河北丰宁坝上沙漠化土地造林立地类型的划分──以大滩沙漠化土地整治示范区为例 [J], 赵存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2 2005 年黄河源区沙漠化土地分布 Fig .2 Spatial distributio n o f deser tificatio n land in source reg io n o f the Yellow Riv er in 2005
沙漠化土地在黄河源区各 县的分布极不 均衡 (表 2), 青海省的称多 、甘德 、久治县几乎没有沙漠 化土地分布 , 其余各县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 。 其中 玛多县的沙漠化土地面积最大 , 为7 706.37 km2 , 占 源区沙漠化土地面积的 35 %, 远多于其他各县 。 在 玛多县的各类沙漠化土地中 , 中度沙漠化土地面积 最多 , 为2 694.31 km2 , 其他 4 类沙漠化土地面积由 多到少分别为中度沙漠化 、潜在沙漠化 、极重度沙漠 化和轻度沙漠化土地 , 其面积分别为1 847.25 km 2 、 1 666.84 km2 、906.57 km2 和 591.39 km2 。 贵南 、曲 麻莱和若尔盖 3 县的沙漠化土地面积比较接近 , 占源 区沙漠化土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 12.32 %、11.37 %和 10.23 %,但在贵南县和曲麻莱县分布最多的是中度 沙漠化土地 ,分别占两县沙漠化土地面积的 30.58 %
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增加了 233.27 km2 、987.93 km2 、336.28 km2 、544.8 km2 和 642.7 km2 。 在 2005 年 , 黄河
源区有 3 075.57 km2 的沙漠化土地是由 1975 年的非沙漠化 土地转化而 来的 , 占沙漠化发 展面积 的 57.28 %, 另 外
图 1 研究区示意图 F ig .1 Sketch map o f the study area
黄河源区四周为高山雪峰 , 冰川广泛发育 , 中间 地势开阔 , 湖泊 、沼泽大量分布 , 地貌类型为高原宽 谷盆地 。 气候类型属于高寒半干旱气候 , 气温和降 水从东南向西北呈逐渐递减趋势 , 年均气温在 5 ℃ 左右 , 昼夜温 差大 ;年降 水量为 320 ~ 750 mm , 且 月 、季分布极不均匀 , 冬 、春季少 , 夏 、秋季多 , 多集中 在 5 —9 月 ;年蒸发量为1 200 ~ 2 000 m m ;年日照时 数为2 400 ~ 2 800 h ;多大风天气 , 平均风速为 1 ~ 5 m · s-1 ;无绝对无霜期 , 四季不分明 , 且暖季短暂 , 冷季漫长 ;该地区冻土广泛发育 , 形成大规模的冻土 地貌 , 区内 人口以 藏族为 主 , 人口密 度很低 , 仅 为 0.35 人 ·km -2 , 经济以畜牧业为主 。
1 研究区概况
在以往的研究中 , 对黄河源区的界定存在很大差 别[ 1 , 4 , 10] 。1954 年的黄河规划选取了龙羊峡以上区域 为黄河源区范围 , 1983 年的国家计委“黄土高原水土 保持专项治理规划”则以日月山 、龙羊峡为黄河源区 的分界线 。丁永建等[ 23] 在地理学与水文学的基础上 对江河源区的生态环境范围进行了探讨 。本研究针
由于地面物体化学成分和物质结构的不同 , 它 们对太阳光谱产生选择性的吸收和反射 , 形成物体 本身所具有的光谱特征 , 从而在影像上呈现出各自 的图像特征 ;但是 , 受到光谱分辨率的影响 , 从而存 在“同物异谱”和“同谱异物”的现象 。 为了让解译结 果更加精确 , 我们对研究区进行野外实地调查 , 对各 类沙漠化土地的观测点进行 GPS 定位 , 用相机拍摄 景观照片 , 然后再与相应地点的遥感影像进行对照 , 从而建立遥感影像的解译标志 。 2 .2 .3 沙漠化分类系统
2 数据资料与研究方法
2 .1 数据资料 本研究用到的遥感影像数据分别为 1975 年的
MSS 数据(分辨率为 79 m)、2005 年的 T M 数据(分辨
率为 30 m)、1 ∶10 万地形图 、用作辅助信息的中国土 壤图和中国植被图 、野外景观照片以及实地调查资料 。
2 .2 研究方法
2 .2 .1 遥感影像预处理 影像波段合成采用标准假彩色合成 , 将近红外 、
第 31 卷 第 5 期 2011 年 9 月
中 国 沙 漠
JO U RN A L O F D ESERT RESEA RCH
V
ol S
.31 N o ep .2011
.5
文章编号 :1000-694X(2011)05-1079-08
黄河源区 1975 —2005 年沙漠化时空 演变及其成因分析
度升高[ 21] , 这将进一步导致冰川大 幅度退缩 、草地 退化 、湿地萎缩 、湖泊退缩和干涸 , 从而导致沙漠化的 进一步发展 , 风沙活动进一步加强 。这有可能导致黄 河源区甚至整个青藏高原地区出现大规模的沙漠化 现象 , 使该地区成为中国沙尘天气新的沙尘源地 , 这 将影响到中国 乃至整个太平洋地 区的大气粉尘含 量[ 22] 。对于整个黄河流域来说 , 其源区沙漠化的发 展将会破坏源区的水源涵养功能 , 使水土流失加重 , 影响到黄河中下游水流量的稳定 , 从而对整个流域的 生态安全构成威胁 ,同时也对广大中下游地区的生活 和生产构成不利影响 。 本研究通过遥感监测手段获 得了过去近 30 a 来的沙漠化土地覆盖及其变化特征 , 以期对该地区的沙漠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
沙漠化程度指标的选取与分类系统的建立是沙
漠化研究的基础 。黄河源区处于高寒地区 , 高寒景 观非常典型 , 该地区的沙漠化与中国北方的沙漠化 存在很大差异 。 李森等[ 24] 对青藏高原沙漠化研究
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 本研究采用了他们所提出的 沙漠化分类系统(表 1)。
表 1 沙漠化土地分类系统 Table 1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desertif ication
源区总面积的 16.77 %, 略高于青藏高原的平均水 平[ 2 5] 。黄河源区 2005 年的潜在沙漠化 、轻度沙漠 化 、中度沙漠化 、重度沙漠化和极重度沙漠化土地面 积 分 别 为 4 827.55 km2 、3 110.17 km2 、5 631.58 km2 、5 963.62 km 2 和2 509.4 km2 。其中重度沙漠 化土地面积最多 , 占源区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 27.08 %;其次是中度沙漠化土地 , 占 25.57 %;潜在 沙漠化土地所占比例也比较高 , 为 21.83 %。 面积 最少的是轻度沙漠化与极重度沙漠化土地 , 分别占 源区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 14.12 %和 11.40 %。
第 5 期
胡 光印等 :黄河源区 1975— 2005 年沙漠化时空演 变及其成因分析
1 08 1
3 研究结果
3 .1 2005 年沙漠化土地分布特征
黄河源区沙漠化土地主要有三大集中 分布区 (图 2), 即源区西部的玛多县 、曲麻莱县 、玛沁县和 达日县一带 ;源区北部的共和县 、兴海县 、贵南县 、河 南蒙古族自治县 、同德县和泽库县一带 ;源区东部的 若尔盖县 、玛曲县 、阿坝县和红原县一带 。2005 年 , 黄河源区沙漠化土地面积为22 042.32 km 2 , 占黄河
面积明显增加 , 沙漠化土地面 积从 1975 年 的19 297 .34 km2增加到 2005 年的22 042 .32 km2 , 增加了2 744 .97 km2 ,
即从占整个源区面积的 14.68%增加到 16.77 %。 各类沙漠化土地面积均呈 增加趋势 , 极重度 、重度 、中度 、轻度 和
Em ail :gu angyin hu0830 @163 .com
10 80 中 国 沙 漠 第 31 卷
对黄河源区的沙漠化 , 首先考虑到保证研究区环境特 征的一致性 , 将黄河源区界定在龙羊峡水库以上的流 域范围 , 因为龙羊峡一带比较接近于青藏高原季风气 候与干旱区气候的分界线 。此外 , 由于是进行沙漠化 研究 , 在龙羊峡水库以上流域范围有 3 大沙漠化土地 集中分布区 , 这有利于进行沙漠化的对比研究 。 由此 界定的黄河源区面积为 13.14 万 km2 , 地理坐标范围 为 32°09′—36°34′N , 95°54′—103°24′E , 最高海 拔为 6 236 m , 最低海拔为2 533 m , 平均海拔为 4 065 m 。 该区域涉及到青海省的称多 、达日 、都兰 、甘德 、共和、 贵南 、河南 、久治 、玛多 、玛沁 、曲麻莱 、同德 、兴海和泽库 14 个县(自治县), 四川省的阿坝 、红原 、若尔盖 3 个县, 甘肃省的碌曲 、玛曲和夏河 3 个县(图 1)。
42.72 %的沙漠化发展土地是由 1975 年较 低沙漠化程度 向较高 程度发 展所致 。 气候变 化和不合 理的人 类活动 共
同作 用导致了黄河源区沙漠化的快速发展 , 其中 , 气温升高是自然因素中的主要因 素 , 过度 放牧是人 为因素中的 主
要因素 。
关键词 :沙漠化 ;遥感监测 ;黄河源区 ;青藏高原
中图分类号 :X144
文献标识码 :A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 , 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 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 。 黄河源区提供了黄河 总水量的 49 %, 该地区是黄河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 水源补给区 。从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 黄河源区出 现了冰川退缩 、湖泊萎缩 、沼泽地退化 、多年冻土消 融 、草 地沙 化 、生 物 多样 性 减少 等一 系 列环 境 问 题[ 1 -7] 。 中国政 府高度重 视该地 区的生 态环境 保 护 , 于 2000 年 5 月在长江 、黄河和澜沧江源区建立 了三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 , 2003 年晋升为国家级自 然保护区 。 在 2004 —2010 年间 , 国家投资约 75 亿 元用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建设 , 主 要涉及退耕还草 、重点湿地保护 、黑土滩治理和生态 移民 、鼠害综合治理 、土地沙化防治等 。
沙漠化 是 黄 河源 区 环 境 退 化的 一 个 重 要 方 面[ 8 -11] , 也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 12 -15] 。 通过对该地区过去几十年气候变化的分析发现 , 江 河源区年平均气温急速上升 , 是青藏高原升温幅度 最大的地区之一[ 16 -17] , 使得该地区蒸发量增大 , 气 候呈暖干化趋势[ 18] , 多年冻土上限下降[ 19] , 从而扰 动了原有的生态环境 , 并有可能进一步促进沙漠化 的发展[ 20] 。 该地区在将来的 100 a 内气温还将大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