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翁山》电视风光专题片解说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谨以此片献给生我养我的故土——翁山。
献给故乡亲爱的父老乡亲。
献给分居海内外各地的翁山儿女。
福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处亚热带,四季如春。她西枕武夷,东临苍海,与台湾省隔海相望。在福建南部,有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厦门经济特区”和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漳州”形成了熠熠生辉的闽南金三角,古老的文明和现代化的成就,在这里编织着神奇而美妙的故事,演奏着时代的辉煌乐章。
在风景秀丽的东南沿海,闽南金三角的南安西部,有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她四面群山逶迤,一水曲折萦洄,就象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镶嵌在翡翠般的山水之间,这就是历史文化名镇、闽南著名侨乡、中国水暖阀门基地镇——英都。英都,古称翁山。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清代,广东三水知县、诗山华美人洪锡畴说过,“英都洪为吾邑文明发达最早之乡”。英都现存的许多名胜古迹,都记载了她的沧桑岁月和辉煌历史。翁山不仅以悠久历史闻名于世,还以风景秀丽著称。早在明代,就有礼部尚书林欲楫,用这样的语言高度赞美翁山的风光:“南邑西北有山曰翁山,峻庞翔舞,秀丽甲一方。”到了清代,又有提督学政、晋江人陈桂州,在《游翁山》一诗中,用“岂必桃源境是仙,翁山形胜更超然。峰峦叠抱疑无路,水势重环别有天”的美妙诗句,形象地描绘了翁山独特的地理形势和奇特的山水景观。这里四季有花,一冬无雪,盛产茶叶和亚热带水果。四季如春的优越气候,长年可见“风吹英水青罗带,云缕英山碧玉屏”。向来是骚人墨客游尝观光的名胜奥区和歌咏吟诵的不朽题材。
(以前一个小学班级的校本课程乡土教材课:《鹰的摇篮》教学实况,同期声。)
说到翁山名胜,毫无疑问人们首先要提到的是洪氏家庙。小学生乡土教材课程里的《鹰的摇篮》,说的就是洪氏家庙。洪氏家庙俗称“五世祠”,位于荣星村的凤山东麓。占地一万多平方米,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祠宇建筑群。翁山洪氏传至第五世,始有兄弟二人,自此分为东西轩两大支脉。这个摇篮500多年来生生不息,代代蕃衍,裔孙超过15万众,足迹遍及海内外。1996年,按原规模重
建落成的洪氏家庙东西轩,保留了庄严肃穆和雄伟厚重的古典风貌,焕发了古朴典雅和富丽堂皇的恢宏气势,被誉为“福建名祠”。重建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周谷城题写“翁山”匾额。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洪学智题词“振兴英都”。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原代总参谋长杨成武题词“大展宏图”。厦门市市长洪永世题词“大展宏图”。政协江苏省常委洪潘题词“我族之光”。有这么多的重要人物题词,足见洪氏家庙影响之深远。家庙里面的重建碑记、匾额、对联,记载了翁山洪氏历世精英为国为民创建的赫赫功业,展示了令人钦佩、敬仰的荣耀与辉煌。明清两代,翁山洪氏共登进士17人、举人65人、贡生63人。有祖孙四代十进士,有父子一博双翰林。簪缨相望,名宦辈出。根据历史资料推算,在明代,翁山洪姓人丁不满3千,却出了3名左布政使。明代的左布政使,是朝廷派驻各省的最高行政长官。这3名左布政使是:湖广左布政使洪有复,浙江左布政使洪启睿,云南左布政使洪启胤。到了清代,又出了以秀才身份推荐晋京殿试高中博学鸿词第二名的洪世泽和被誉为“开国鸿勋”、“开清第一功”,融合满汉民族立下赫赫功业的武英殿大学士洪承畴。至现代,又出了被誉为“中国军乐之父”,少将衔的中国军乐团第一任团长洪潘。他们的事迹和功业,彪炳史册,光耀千秋。500多年来,一代代新人从这里诞生,一辈辈英豪从这里走出。洪氏家庙,真是名符其实的鹰的摇篮。1996年重建洪氏家庙时,还择新址复建了废圮于清末的洪氏宗祠,并增建了翁山门坊及4座亭榭,形成了兼具有山水园林式的宗祠庙宇建筑群。置身于家庙景区之中,不但可以缅怀先哲,发思古之幽情,还可以娱乐身心和作为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场所。成立于1979年的英都南音协会演唱队,就是以洪氏家庙为基本阵地,常年开展活动。这是该队排练南音经典曲目《直入花园》的场景:
(英都南音《直入花园》排练现场实况。同期声)
英都南音演唱队发掘遗产,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保留传统的同时大胆改革,以全新的手段演绎经典,使古典文化和现代时尚完美结合,博得广大群众喜爱。与英都南音同样实现古典文化和现代时尚相结合的还有昭惠庙的拔拔灯。
(英都拔拔灯实况,同期声)
英都昭惠庙位于民山村,始建于宋代,是证明海上丝绸之路东端发祥于泉州的有力佐证。“渊源溯九日延福昭惠,香火传千年保境安民”。这副楹联指出该庙源自九日山昭惠庙的史实。庙里奉祀的仁福王和太保公郑和,是人们为祈求一帆风顺而信仰崇拜的海神。拔拔灯这一民俗文化活动,是英都古代船夫把生产劳动拉纤拔船和元宵游灯相结合的游乐形式,生动地表现古代劳动人民在农耕时代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添丁进财的美好愿望。“英都拔拔灯文化空间”已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昭惠庙奉祀的神灵既不属于佛教,也不属于道教。香火鼎盛而历久不衰。是闽南农村民俗信仰的一个典型。而真正体现英都古代宗教文化遗存的是“七岩八院”。有一首诗,说的就是“七岩”的名称:翁山夜闻滴水声,古迹岩前狮子亭,云从古室石佛在,水到宝湖浊自清。这首诗依次点出了英山岩、滴水岩、古迹岩、狮子岩、云从古室、石佛岩、宝湖岩的名称。七岩之中,年代最悠久,意义最重要的首推“云从古室”。这座岩寺位于良山村天马山麓,始建于五代,是闽南最古老的禅林之一。历史上曾有云从先生在此教书育人,集佛教与儒教于一体,最终以“云从古室”命名而垂之永远。曾经藏诗书、办馆学,这不平凡的历史,永远是云从古室最值得书写的光彩一笔。1990年重建时,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挥毫题匾,使这座千年古刹佛日增辉。见证历史沧桑的和尚塔和师姑塔,是古室的珍贵文物。南安市人民政府批准为文物保护单位。被称为“十景藏幽群壑里,一岩挺秀众山中”的宝湖岩,位于芸林村的龙湖山中。这座年代久远,经过清代重建的岩寺,由于保存完好,被南安市人民政府批准为文物保护单位。清道光十四年安溪知县刘抠题写的“宝湖古地”匾额,依然高悬于岩寺大门。近十几年来,由于社会各方热心人士慷慨捐赠,增建了石门坊、大悲殿、弥勒殿、韦驮殿等,规模更大,景观更新,已成为别具魅力的旅游景点。七岩中海拔最高的是位于英东村古迹山上的古竹岩,又称古迹岩。这座岩寺始建于宋代,废圮于清末,2002年扩大规模复建。四周悬崖徒峭,树木参天,终年凉风习习,流水潺潺。置身岩寺门前,可以极目远望,英都风光尽收眼底。古代交通不便,清乾隆年间的老翰林洪科捷,只能在家门口远望古迹岩,发出“古刹横门峻,亭亭远望中”的兴叹,而现在却可以驱车直上古竹岩,从山上远远地眺望家门了。位于英东村狮子山上的狮子岩,则以山峦环抱,地形奇特而著称。这里远离尘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