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凉血解毒疗疮论白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凉血解毒疗疮论白薇

白薇为萝藦科植物白薇Cynanchum atratum Bge.或蔓生白薇Cynanchum versicolor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又名:山白薇、巴子根、东北薇、白马尾、白马薇、拉瓜瓢、龙胆白薇、老虎瓢根、婆婆针线包。原植物白薇又名薇草、三百根、牛角风、羊奶子、老君须、苦胆草、羊角细辛、直立白薇、荞麦细辛,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蔓生白薇又名蔓白薇、半蔓白薇、变色白前,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贵州。

本品药材性状:白薇根茎粗短,类圆柱形,有结节,多弯曲,长约1.5~3~5cm,直径约0.5~2cm。上面有圆形的茎痕,直径0.2~0.8cm,有的具茎基,直径在0.5cm以上,下面及两侧簇生多数细长的根,根呈圆柱形,长10~25cm,直径0.1~0.2cm,有时弯曲或卷曲,形如马尾,表面棕黄色,有细纵皱。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气微,味微苦。蔓生白薇根茎较细,长2~6cm,直径0.4~0.8cm。残存的茎基也较细,直径约0.5cm以下。根多弯曲。

本品味苦、咸,性寒;归胃、肝、肾经。功能: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中医临床用于温邪伤营发热,阴虚发热,骨蒸劳热,

产后血虚发热,热淋,血淋,痈疽肿毒。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退热,抗炎,祛痰,平喘等作用。白薇苷能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变慢。本品还可抑制肺炎球菌。

白薇为较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谓“味苦,平。主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疼,温疟洗洗,发作有时。”《本草图经》曰:“白薇,生平原川谷,今陕西诸郡及滁、舒、润、辽州亦有之。茎、叶俱青,颇类柳叶。六、七月开红花,八月结实。根黄白色,类牛膝而短小。三月三日采根,阴干用。今云八月采。”

白薇根含直立白薇苷A,B,C,D,E,F、白前苷C,H;另有白前苷元和直立白薇新苷A,B,C,D。蔓生白薇根含蔓生白薇苷A,B,C,D,E、蔓生白薇新苷和白前苷H。

各地所用药材白薇品种较为复杂。地区之间有将白薇与白前颠倒使用的情况。白前与白薇,自古就有混淆错用的情况,而现时商品情况则更为复杂。多数地区所用的为白薇或蔓生白薇的根及根茎。河南、安徽、江苏、江西、陕西等地用柳叶白前或芫花叶白前的根及根茎作白薇。吉林、辽宁、河南、陕西、四川、云南等地又以同科多种植物的根及根茎作白薇使用。另有一些不同科的植物的根及根茎或全草在一些省区混充白薇使用,均应注意鉴别。

白前与白薇虽同为萝藦科鹅绒藤属植物,但二者生态习性、药性功效、外观性状均不相同。白前生于近水的砂碛洲渚之上,而白薇则生于山野;白前为镇咳祛痰药,白薇为清热凉血药。区别白前、白薇的商品名称与术语,应以“鹅管白前”(指根茎中空如鹅管)、“龙胆白薇”(指根部丛生如龙胆);“软白前”、“硬白薇”;“空白前”、“实白薇”;“水白前”(指白前生于水边)、“山白薇”(指白薇生于山地)的称谓为正反之误。

同属植物及易混品:(1)合掌消,又名土胆草、合掌消、肿三消、硬皮草;根形似白薇,但簇生情况不及白薇繁密;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安徽、江西等省;黑龙江和江西个别地区以其根部误作白薇药用;(2)紫花合掌消,又名甜胆草;干燥根茎呈结节状圆柱形,长1~5cm,直径0.5~1.5cm,表面红棕色,上面可见数个圆形凹陷的茎痕及凸起的茎芽,下面及两侧簇生许多细根,质硬不易折断,根长圆柱形,长5~25cm,直径0.5~1cm,表面黄白色至黄棕色,具细纵纹,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皮部白色或黄白色,木部小,棕黄色,气微,有羊膻气,味苦;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广西,全草用于风湿关节痛,腰痛,偏头痛,月经不调,乳痈,外用于疔疮肿毒;黑龙江泰来和辽宁曾以其根作白薇药用,湖北销售的白薇主要为此种,湖南、江西部分地区也有销售;

(3)潮风草,根形似白薇,惟细瘦而繁密;分布于东北及河北,根清热利尿,功效类似于白薇;河北称其为白薇,吉林有以其根作白薇药用;(4)蔓剪草,根形似白薇;分布于中南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四川,根用于跌打损伤,疥疮;湖南和浙江部分混称其为白薇;(5)山白前,又名山白薇,分布于福建、湖南、广东、海南、广西、云南;(6)群虎草,又名白龙须、蛇辣子、搜山虎、丽江白薇,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青海,根及根茎清热凉血,消炎止痛,安胎,补气;云南、西藏有地区以此作白薇药用;(7)竹灵消,又名白薇、川白薇、牛角风、白龙须、老君须、大羊角瓢;干燥根茎粗短,多分枝,略呈块状,长1.5~3cm,直径5~10mm,上方可见密集的茎痕或残留茎基,节间极短,有的残留有茎,茎上具交互对生的叶痕,下端密生须根,根细长圆柱形,多弯曲,长10~15cm,直径0.7~1.5cm,表面黄棕色,稍有皱缩,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黄白色,中央有细小的黄色小木心,气微,味淡;分布于华北及辽宁、陕西、四川;四川省销售的白薇主要为此种;(8)芫花叶白前,安徽、江西及陕西部分地区以其根及根茎作白薇药用;(9)毛白薇,根形似白薇,细长但较疏;分布于河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江苏称其为白薇,苏州地区和湖北襄阳、黄岗地区有以此作白薇入药;(10)青洋参,又名大耳白薇,分布于湖南、

广西、贵州、云南、西藏,全株有毒;(11)徐长卿,河南、陕西以其根及根茎作白薇药用,陕西使用药材直立白薇中常混有徐长卿;(12)柳叶白前,河南、安徽、江苏常州、江西上饶以其根及根茎作白薇药用,江苏及江西用全草;(13)太行白薇,根部形态似潮风草根;分布于山西太行山、小西天及运城雪花山等地;运城及河南辉县、济源等地山区群众称其为白薇;(14)催吐白薇,又名催吐白前,分布于台湾、四川、云南。

(15)多花娃儿藤(萝藦科),又名七层楼、土细辛、双飞蝴蝶,分布于华东及陕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根用于小儿惊风,白喉,咳嗽谈喘,月经不调,毒蛇咬伤,跌打损伤;江苏个别地区以及安徽霍县混称其为白薇;(16)卵叶娃儿藤,分布于江西、台湾、广东、广西、云南;云南以其根及根茎作白薇药用;(17)云南娃儿藤,又名白薇、白龙须、娃儿藤、水辣子根、老妈妈针线包;干燥根茎横生或斜生,呈结节状,长2~6mm,直径约5mm,上方有茎痕成簇排列,并有残茎基,茎痕直径2~3mm,下面簇生马尾状细长圆柱形根,长15~20cm,直径1~2mm,表面黄白色、土黄色或黄棕色,多顺直,时而显波状弯曲,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黄白色,中有一小黄色木心;分布于贵州、云南,根称小白薇,用于跌打损伤,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