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的现实意义
致橡树的爱情观是什么
致橡树的爱情观是什么舒婷的《致橡树》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爱情诗,它所表达的爱情观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和价值。
在这首诗中,诗人首先否定了传统爱情中女性对男性的依附关系。
在过去的许多观念里,女性常常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她们的价值似乎仅仅体现在对男性的顺从和服务上。
但舒婷通过诗歌大声疾呼:“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凌霄花攀附高枝,以他人的力量来彰显自己的存在,这显然不是诗人所向往的爱情模式。
这种依附式的爱情,让女性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和尊严。
诗中还批判了单方面奉献的爱情。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鸟儿为绿荫歌唱,却只是一厢情愿地付出,而得不到同等的回应。
这样的爱情是不平衡的,一方无尽地给予,另一方却可能无动于衷。
这种单方面的奉献,往往会让付出的一方身心俱疲,最终可能在爱情中迷失自我。
那么,诗人所倡导的爱情观究竟是什么呢?是平等与独立。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橡树高大挺拔,木棉鲜艳而独立,它们各自以树的形象并肩而立。
这象征着在爱情中,男女双方应该是平等的,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价值。
双方不应因爱情而失去自我,而是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是相互理解与支持。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橡树和木棉的根在地下紧紧相连,象征着他们在心灵深处有着深厚的默契和情感的交融。
他们的枝叶在云端相互触碰,又寓意着他们在精神层面有着共同的追求和理想。
他们能够在生活中相互支持,在困难面前相互鼓励,共同面对风雨,却又有着属于彼此的独特空间和内心世界。
是共同分担与共享。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意味着在爱情中,双方不仅要共同享受生活中的美好时光,更要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
他们既能在困境中携手并肩,又能在顺境中相互成就。
致橡树 爱情观
致橡树爱情观
摘要:
1.引言:介绍《致橡树》及作者舒婷
2.《致橡树》中的爱情观念:平等、尊重、独立
3.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
4.爱情观的现实意义
5.结论:总结《致橡树》中的爱情观对我们的启示
正文:
《致橡树》是我国著名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爱情诗,它传达了一种平等、尊重和独立的爱情观念。
在诗中,橡树和木棉两种植物被赋予了象征意义,分别代表着男性和女性,它们在自然界中各自独立,却又紧密相连,共同成长。
在《致橡树》中,舒婷用诗意的语言描述了橡树和木棉的爱情,他们不是传统的男尊女卑,而是彼此平等,互相尊重。
橡树和木棉在诗中被描绘成两个独立个体,各自有各自的生命力和价值,他们的结合是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的。
这种爱情观念,正是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平等、尊重和独立的爱情观念。
此外,诗中的橡树和木棉也象征着男性和女性在爱情中的独立。
在诗中,橡树和木棉各自独立生长,但在风中,他们的枝叶却可以相互摩擦,发出声响。
这表达了一种既独立又相互依赖的爱情观,即在爱情中,男性和女性应该保持自我,但又能相互关爱和支持。
《致橡树》的爱情观对我们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随着女性
地位的提高,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
我们需要倡导平等、尊重和独立的爱情观念,这不仅对女性有利,对男性也是有利的。
只有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爱情才能真正成为两个人的事情,才能让双方都得到成长和发展。
试析《致橡树》中舒婷的爱情观
试析《致橡树》中舒婷的爱情观作者:尹丽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11期尹丽[江苏商贸职业学院,江苏南通226011]摘要:在中国新时期文学的诗坛中,舒婷是最为杰出的一位女诗人。
《致橡树》是舒婷极具影响力的一首爱情宣言诗。
她传递出平等独立、互相尊重;志同道合,互相理解;同甘共苦,互相扶持;精神守望,互相交融的爱情观,对现代女性的独立自主意识及爱情观树立有着深远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舒婷爱情观影响舒婷,别名龚佩瑜,是20 世纪70 年代末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致橡树》是舒婷最具代表性的成名作,在中国新时期诗坛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舒婷借木棉树对橡树的告白,站在女性视角,传递出新时代女性人格独立、两性平等、坚贞爱情的宣言。
即使是四十年后,时代变迁,这样的爱情观及女性独立意识依然对现当代女性爱情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致橡树》产生的背景在20 世纪70 年代末至80 年代期间,新时期文学迎来了思想大解放和艺术民主的思潮,这给文学创作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
而妇女解放运动使女性社会地位提高,大胆追求男女平等。
一大批女性作家创作女性文学,凸显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成为新时期文学一道亮丽的风景。
其中,舒婷的女性诗歌更是以鲜明的女性意识来重构对女性生活及命运的思考。
爱情是文学创作中亘古不变的一个主题,女性文学中更是如此。
舒婷的女性诗歌中否定传统的爱情观,唱响新时期女性独立人格的宣言。
《致橡树》就是这样一篇在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女性独立意识觉醒的产物。
舒婷曾在《真水无香》一书中回忆了《致橡树》的创作背景。
舒婷早期的诗歌创作曾受益于归侨老诗人蔡其矫的帮助。
在1975 年的一个晚上,与蔡老散步途中,蔡老向舒婷讲述了他一辈子遇到的女孩,总是不能十全十美,不是不漂亮就是没有才气,要么性格凶悍。
而在舒婷听来,觉得蔡老太过于大男子主义,没有男女的平等。
于是,舒婷在当天晚上就写下了一首诗《橡树》,后改为《致橡树》,用拟物化的手法,借木棉树对橡树的情感表白,热情歌唱平等独立、坚贞质朴的爱情。
《致橡树》赏析
《致橡树》赏析《致橡树》是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以橡树为对象,采用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坦诚、开朗地倾诉了自己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表达了爱的理想和信念。
全诗感情色彩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思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全诗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否定传统的爱情观。
诗歌借用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对攀附(“凌霄花”)和单方面奉献(“险峰”)这两种以一方的压抑、萎缩和牺牲为爱的前提的爱情观,作了深刻的否定。
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使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格价值的决心跃然纸上。
第二部分正面抒写理想的爱情观。
强调这种爱必须有独立的、与对方同等的地位和人格;这种爱,有坚实的根基和感情的的交流;这种爱允许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这种爱能同甘共苦,终身相依。
这种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爱情观显示了诗人对新型爱情观和人生价值的向往与追求。
诗歌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一方面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另一方面使作品的题旨不局限于爱情的视野,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可以合理地引申出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
诗歌大量采用整齐匀称的语言形式,它们在字、音、义上严格对应,在行上宽泛对应。
既有古典诗歌的整齐划一,又有新诗的自由奔放,表现了诗人既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的诗风。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州石码镇。
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
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
1980年调至福建省文联从事专业写作。
主要诗集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等。
舒婷对诗进行了大胆的探索,通过感觉联想创造出独特的时空体验。
她让你听到“旋律”的色彩,看到音符的流动。
她巧妙地使用“通感”,让诗更富有含义,也更富有个性。
舒婷《致橡树》的再解读-2022年文档资料
舒婷《致橡树》的再解读-2022年文档资料舒婷的代表诗作《致橡树》是一首在单纯的形式中有着丰富情感的诗作,诗歌以二元对立的艺术构思、新颖丰富的抒情意象、整饬自然的对偶句式,抒写诗人对于爱情的理想与追求,是一份发自肺腑的爱情宣言。
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传扬一种新的爱情观念,更在于诗人以“木棉”和“橡树”作为象征,表达了一个更广泛更深刻的主题。
一.二元对立的结构舒婷的《致橡树》以否定的爱情观与所追求的爱情理想的抒写构成了二元对立的艺术结构,诗歌的第一层次:“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批判了广大女性的自我世界中普遍存在的爱情观念:对男人的依附,做男人的附属,实则是缺乏自我、人格丧失。
诗的第二层次:“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批判了男人世界世俗社会的爱情观念:要求女人无私奉献,甘于牺牲自己,成全男人的事业。
这种观念实质还是“以男性为中心,女人只是陪衬物”的不平等社会世俗观念。
诗人在抒写了她所否定的爱情观后,就以生动的意象表达其独特的爱情观:“我必须是树,/你近旁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是诗人要求女性和男性平等的自我独立意识展露,木棉与橡树比肩而立,同在蓝天下谁也不依附于谁,谁都作为树的形象而屹立。
接下来的树与树的告白:“根,相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紧握在地下的根昭示了他们心心相印的深情,这是任何狂风暴雨都难以将他们分隔开的;相触在云里的叶表达出他们相濡以沫的真情,这是任何花言巧语都难以将情谊表达的。
“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就是两心相印的真情,这就是相互尊重的爱情。
在心心相印中,双方仍然保持各自独立的性格:“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男性的橡树充满着阳刚之气,女性的木棉洋溢着阴柔之风,双方都不以消弭自我的个性而迎合对方,而是依然保持自己鲜明的特性。
《致橡树》
快餐式恋爱
快节奏的生活导致部分人 追求速成的恋爱关系,缺 乏深入了解与情感培养。
情感冷漠
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人们 更善于虚拟交流,而现实 中的人际关系与情感表达 变得淡漠。
如何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回归内心
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 寻找真正契合自己精神
世界的伴侣。
重视品质
注重对方的品质、性格 和内涵,而非仅仅关注
第一节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向 橡树倾诉自己真挚的情感。
第二节诗人运用生动的意象和 象征手法,表达对坚贞爱情和
伟大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第三节诗人再次强调对橡树的 深情厚意,并表达出愿意与橡 树共同经历风雨、共同成长的
坚定信念。
意象描绘与象征手法
诗歌中出现了多个意象,如“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等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还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舒婷在诗歌中善于运用意象,通 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抒发情感,
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语言的锤炼
舒婷的诗歌语言优美、凝练,富 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给人以美的
享受。
《致橡树》的审美价值
1 2 3
爱情观的表达
诗歌通过描绘橡树和木棉树的形象,表达了作者 对于独立、平等、相互依存的爱情观的追求。
自然美的赞颂
诗歌以橡树和木棉树为载体,展现了自然界中树 木的坚韧、挺拔之美,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敬 畏之情。
外在条件。
建立健康关系
以平等、尊重、信任为 基础,建立健康、稳定
的恋爱关系。
共同成长
在爱情中相互支持、共 同进步,实现个人成长
与情感的升华。
05
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
舒婷诗歌的艺术特色
独特的抒情风格
舒婷致橡树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
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她的诗注重自我表现,追求心灵的自由,诗作贯穿着以个性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的处境的关怀。
她的诗富于想象,而且刻意有新的创造,能在一些常常被人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在艺术表现上往往采用暗示、局部或整体象征的手法,注重诗歌意象的组合,由意象群构成整体性的诗歌象征结构,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从而给诗歌带来了朦胧美、含蓄美、弹性美。
创作背景舒婷的《致橡树》是和蔡其矫聊天时出的灵感。
当时蔡其矫说有的女性漂亮,但没有头脑,有的女性有头脑,但又不漂亮,还有些女性既漂亮又有才华,可是不温柔。
舒婷听后就很生气,怎么男人看女人的眼光这么挑剔,女性也有自己的想法,也对理想中的伴侣有所希冀。
所以,那天回到家,舒婷一口气写成了《致橡树》,那天她还发着高烧。
蔡其矫很喜欢这首诗,把诗带到了北京,给艾青看。
艾青看了非常喜欢,据说艾青从来不抄别人的诗,但他竟把这首诗抄在了本子上,时为1977年。
北岛也是偶然间看到这首诗,才与舒婷开始通信的。
这首诗原题为《橡树》。
印上《今天》之前北岛建议改为现题,并跟舒婷说明是艾青的意见。
为了上《今天》,龚佩瑜特意起了个笔名:龚舒婷。
北岛划掉了那个“龚”字。
《致橡树》是女诗人舒婷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一首著名的诗篇,该诗热情讴歌女性的人格独立,坦诚歌唱诗人的爱情理想,被誉为新时期新女性的“爱情宣言”。
上世纪90年代曾入选高中语文课本,是舒婷诗作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篇。
该诗问世三十年间,赏析评价的文章为数颇多,但是大多是从诗歌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评价的,对其语言特点一般都是附带性地谈一谈,并未将语言的使用与诗歌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与挖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诗的理解质量,也消解了赏析评价的深度。
致橡树心得体会
致橡树心得体会(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范文、党团范文、演讲范文、心得体会、合同范本、条据书信、礼仪范文、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ample essays, party and youth group sample essays, speech sample essays, personal experiences, contract sample essays, normative letters, etiquette sample essay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致橡树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是对一段经历、学习或思考的总结和感悟。
浅析舒婷诗歌《致橡树》
借助 和 依附其 他植 物的 “高枝 ”才能 达到 。这 样 的高度是 不 值得羡 消 云散 。“根 ,紧握 在地 下 ,叶 ,相 触在 云里 。每 一阵风 过 ,我们 都互
慕 的 。因 此 ,诗人 用 凌霄 花 采 象征 一味 攀 附 的爱 情 ,象征 那 些借 助 相 致意 ,但 没有 人 听 懂我 们 的言 语 。”这 句诗 表 达 了男 女双 方 除 了
别 人 的物 质 财富 来 炫 耀 自己 的爱 情 。这 也映 射 了当 今 社会 “干 的 不相 互依 附对 方外 ,更 要在 精神 上成 为彼此 的伴 侣 ,心灵相 通 、心心
好 不如 嫁 的好 ”的 婚姻观 念 ,今天 仍有 很多 女性 想通 过高 攀来 实现 相 印 ,精 神上 的 陪伴更 能让 爱情 持久 ,因此 双方 要互 相理解 、互相体
舒婷 用痴 情的乌 儿来象 征现 实中单 方痴恋 的爱情 。爱情 中的一 方为
三、鲜 明的 主题、人 格 的宣言
了打 动对方 ,不惜一 切代价 ,甚 至失去 自我 ,试 图打动 对方 ,但 无奈 落
《致橡树 》 是一 首爱 情诗 ,感情 色彩 强烈 ,既 感性又 理性 。整 首
花有 意流 水 无情 ,对方 不仅 不感 动 ,反 而 厌恶 ,甚 至恐惧 。舒 婷认 为 诗 中诗 人没 有局 限 于传 统 的 爱情 观念 ,而 是另 辟 蹊径 ,大 胆 而又 坚
胧 诗 ”潮 的代表 作 品之 一 。在 诗 的开头 ,诗 人接 连用 了 “凌霄 花 ”、 棉 ,并肩 站在橡 树身 边 的木 棉 。“我必须 是 你近 旁的一 株木 棉 ,作为
“乌 儿 ”、“泉 源 ”、“险 峰 ”、“日光 ”、“春 雨 ”这 一 系列 意 象 ,用来 树 的形象 和你 站在 一起 。”诗 人 用这句 诗来 阐明 爱 情中 的男女 双方
舒婷《致橡树》的特点与象征手法
舒婷《致橡树》的特点与象征手法寓意是象征的一种方法,是对于不能达到的超越时间限制、超过时空认定、超过物质基础要求、超过感觉思想内容的另外的一种意识思想,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舒婷舒婷《致橡树》象征手法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1 前言20 世纪 80 年代,舒婷的朦胧诗代表作《致橡树》受到了一致的认同,随着诗的发表和流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朦胧诗体的舒婷,她的《致橡树》表现出女性的柔韧性格和坚韧抉择,表现出女性的独立和个性,内容扣动心弦,犹如心灵的净化,受到了读者的一致喜爱。
象征的手法是将事物的深刻内容表现出来,采用“树”来表达出来的情感,使象征的内容深刻的体现出来,体现诗的感染力,描绘出作者想要说明的,想要暗喻的东西。
象征性是一种启迪,是朦胧诗的重要特征。
本文将针对朦胧诗的象征特点和舒婷的《致橡树》结合进行细致的分析,从而更加深刻的认识朦胧体诗的表现含义,抒发内心的情感。
舒婷的诗构思较为新颖,富有浓烈的情感色彩,语言表达深刻,表现出其个人的创作风格。
《致橡树》是一首优美的、内容深刻的抒情诗,表达出的爱不是单纯的爱,不是热烈的爱,而是具有高尚情感伟大的爱,它以橡树表现爱情的思想,是一种理想与信念的共同体现。
2 舒婷舒婷《致橡树》的特点舒婷的诗具有自我内心的自省作用,通过捕捉文字之间中内心的情感,变现出一位女诗人的独特的敏感思想内心。
复杂的情绪,丰富的内涵,句句透着深刻的思想,将这种思想赋予极具逻辑性的表现方式。
从这样的方面分析,她通过多种的暗喻、隐喻、象征手法和局部暗喻完成直抒胸臆的表现,是一种多重意义上的意象表示。
《致橡树》中深刻的抒发了诗人深刻的人格思想内涵,表现出极具诗人性格的内容,描绘不同特点的独立形象深刻的表现出橡树与木棉的关联,从而表现出极具象征思想意义的内容,这种象征意义否定了传统的“青藤缠树”形式的关系,超越了自我牺牲的范畴,增加了二者互敬互爱的关系表现,从而丰富的描绘出具有现代爱情观念的思想内容,体现出具有完美的人文特点的现代爱情品质,即真诚、高尚的爱情,独立自主的不离不弃思想,在新时代的爱情观念下,超远了传统的束缚,跨越了自我的地位。
论《致橡树》中女性独立意识的现实意义
论《致橡树》中女性独立意识的现实意义摘要:舒婷的诗歌《致橡树》中蕴含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这种弘扬人格独立的精神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现实情况、个体意识差异等层面探讨女性独立意识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女性意识独立精神个体差异舒婷的诗歌《致橡树》既表达了一种向往平等独立、心灵相通、同甘共苦的爱情观,又蕴含独立自主的女性意识。
有学者认为“诗中表达了向男权社会话语权的一种挑战,体现了诗人对女性人格独立的追求”。
从舒婷的诗作分析和对诗人本人的创作访谈中我们可以明确感受到舒婷对女性意识的关注,希望女性能够获得与男性同等的机会和权利。
一、女性独立意识的现实积极意义在对《致橡树》文本进行解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舒婷的女性独立意识在诗中是有着社会定位和现实隐喻的。
舒婷用“橡树”、“木棉”这些独特的意象进行对比,隐含着对女性社会地位的思考,向往女性与男性身份、地位的平等;用“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表明舒婷关注的不仅是人本身,还关注了个体背后的社会属性,舒婷以木棉自喻,不攀援、不依附,而且追求分担、共享,由此表现对女性平等独立的追求。
舒婷在诗中所表达的女性意识和价值理念是希望女性独立自强,要女性摆脱依附和从属男性的地位,渴望人格上的平等和独立,从而实现女性社会地位上的平等和独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相对于男性处于社会中的劣势地位,男性在经济、政治等诸多方面掌握全部话语权,女性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即使在21世纪已经倡导了男女平等很长时间的今天我们仍旧可以看到男性话语权的强势地位,比如“女汉子”、“剩女”等明显带有男性语境的词语。
舒婷在《致橡树》中书写了女性意识的觉醒,构建了女性话语权,在诗中女性相对于男性身份地位都与之平等,并作为独立形象出现,即使是“凌霄花”,“痴情鸟”这些意象也具有独特的女性视角,舒婷始终站在女性的视角关注女性的处境和命运,并为之呼吁,希望女性独立自主,掌握自己的命运,从该诗创作的时间看,舒婷站在了时代的高度呼吁广大女性重新审视女性的独立精神和其现实意义。
致橡树知识点总结
致橡树知识点总结《致橡树》是由舒婷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现代诗歌作品。
这首诗曾被作为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学习内容,被广大学生所熟知。
诗歌以橡树和橡树的坚韧不屈来抒发了诗人对爱情的思考和感悟,其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表达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一、诗歌内容概述《致橡树》是一首以写实主义手法展现的现代诗歌作品。
诗中,诗人以橡树的形象来寓意爱情,表达了诗人在爱情中的矛盾和挣扎。
诗中的橡树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爱情,而诗人则通过对橡树的描绘,表现了对爱情的迷惑和无奈。
二、诗歌主题《致橡树》一诗的主题是爱情。
诗人通过对橡树的描绘,抒发了对于爱情的深切思考和感悟。
橡树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爱情,而诗人则在诗中表达了对爱情的无法割舍和依恋。
三、诗歌意境《致橡树》一诗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透过对橡树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
橡树的强大和生命力,与诗人对爱情的痴迷和苦恼相呼应,使整个诗歌充满了诗人对爱情的思考和探索。
四、诗歌结构和语言风格《致橡树》一诗共六句。
诗歌采用了自由诗的形式,没有固定的格律和押韵规律,但整体语言流畅优美,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深刻感悟。
诗中运用了大量比喻和拟人手法,橡树被赋予了人的思想和情感,使整个诗歌增添了一种神秘和超然的意境。
五、诗歌内涵和意义《致橡树》通过对橡树的赞美和歌颂,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矛盾和挣扎。
橡树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爱情,而诗人则在诗中表达了对爱情的无法割舍和依恋。
整个诗歌充满了对于爱情的思考和探索,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愉悦和启迪。
六、诗歌的艺术价值《致橡树》作为一首以橡树为题材的现代诗歌作品,其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诗中的形象描绘细腻真实,语言优美流畅,结构松散而有力,意境深远,充满了对爱情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整个诗歌给人一种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又充满超脱感的美的享受。
七、诗歌的影响《致橡树》是一首广为流传的现代诗歌作品,其对爱情的思考和感悟,以及对橡树的描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歌的内容和形式都具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对后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启发和影响。
致橡树 舒婷读后感
致橡树舒婷读后感《以致橡树》是舒婷的一首诗歌作品,通过对大自然中橡树的描述,表达了对生命的理解和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
这首诗歌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和情感,引人深思。
诗歌以“我愿做一棵橡树”作为开头,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愿望。
橡树在大自然中代表着坚强和顽强,它经受了风雨的洗礼,却依然屹立不倒。
诗人希望自己能像橡树一样,坚强不屈,不畏风雨,不怕挫折。
这种对生命的态度和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让人深受感动。
诗歌中还有“我愿做一只小鸟”的表达,表明了诗人对自由和飞翔的向往。
小鸟在诗中象征着自由和美好,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像小鸟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在蓝天之上。
这种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渴望和憧憬。
诗歌的结尾是“我愿做一颗种子”,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期待。
种子是生命的起点,它蕴藏着无限的生命力和希望。
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像种子一样,孕育生命,播撒希望,为未来的生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整首诗歌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期待。
通过对橡树、小鸟和种子的赞美,诗人展现了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情感。
在我看来,这首诗歌不仅仅是一首赞美大自然的诗歌,更是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人通过对橡树、小鸟和种子的赞美,表达了对坚韧不拔精神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渴望和憧憬。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橡树一样,坚韧不拔,不畏风雨,不怕挫折,努力奋斗,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同时,我们也应该像小鸟一样,自由自在,追求美好生活,享受生活的乐趣。
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像种子一样,孕育生命,播撒希望,为未来的生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以致橡树》这首诗歌,不仅仅是一首赞美大自然的诗歌,更是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人通过对橡树、小鸟和种子的赞美,表达了对坚韧不拔精神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渴望和憧憬。
舒婷致橡树 舒婷的《致橡树》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舒婷致橡树舒婷的《致橡树》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是一个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朦胧诗作品,作者以橡树为描述的象征体,以爱情为象征义,从而表现出作者对于爱情的炽热、坚决、坚韧。
诗词中的橡树代表的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相中的爱情人物,这首诗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单纯的表现出诗人自身的热烈的爱情思想,而是要表现出一种具有爱情理想的思想信仰。
通过对橡树的具体亲密描写发挥其具有的内心形象,具有托物言志的意境。
是表现出一种可以比翼齐飞,风雨同舟,共患难的难得的爱情观念。
诗人将自己比喻成为一株木棉,是矗立在橡树傍边的矮矮的小树,这两棵树的枝叶紧密相互连接,环环相扣,犹如两个鼻翼同轴的并肩爱人一般,表现出诗人希望的爱情是可以长相厮守,比翼齐飞的观念,橡树与木棉坚定的站在一起,风吹不散、雨浇不烂,二者摇摆着枝叶,相互示意,表现出心意相通的意境。
以物比人,好像二者都具有了人性一般,在二者的世界中相互的沟通,找寻心灵的默契和慰藉,这是一种没有语言的意会,无需更多的语言和文字。
为读者的脑海呈现出一幅没有声音的动感画面,深刻的挖掘读者内心的思想情感,寻求与舒婷诗人之间的思想共鸣,从而完成诗词的文字内容表现。
舒婷《致橡树》中象征手法的出处象征手法多由情感起源,从审美的角度将物化为人,以人的思想表现物的状态,设身处地的描绘物的意境,将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生命化,带给读者一种具有魅力感觉思想的意境,从而达到人与物的有效化共鸣,人与物的感情沟通,形成同一境界的效果,表现出具有的美感。
物体原本没有思想内涵,人之所以会对这些事物产生不同的感情,是因为将这些感情置身于这些物体上,倾注自身的感情。
象征艺术的目的是让作者忽略象征的本例,例如,橡树、木棉,而是将象征体后面的丰富思想内涵不断的扩大化,寻找适合作者感受的,带有丰富思想内涵的感觉、意志,从而完成朦胧的象征意境,这是作者采用象征手法完成朦胧诗题材的主要目的,这样可以让诗人的思想直接表达给读者,读者又不会因为直接接受作者的思想内涵而没有合理的思考,是思想转移的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艺术美学创作手法。
论舒婷诗歌传递给新时期女性的爱情观——以《致橡树》、《双桅船
论舒婷诗歌传递给新时期女性的爱情观——以《致橡树》、《双桅船》、《神女峰》为例作者:陈书蓝来源:《语文学刊》 2014年第5期○ 陈书蓝(铜仁学院教育科学系,贵州铜仁554300)[摘要]中国新时期的诗坛中,舒婷是一位有着显著地位的诗人。
她以特有的女性气质与风格凸显自身的性别意识。
其诗歌传达的自由、平等、独立的爱情观念更是为万千女性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
本文以其诗作《致橡树》、《双桅船》、《神女峰》为例,探讨舒婷诗歌传递给新时期女性的爱情观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女性意识;爱情观;舒婷;独立;平等[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5-0039-02中国新时期的诗坛中,舒婷是一位有着显著地位和受人欢迎的诗人。
无论是从“朦胧诗”的主将还是80年代的核心诗人以及女性诗人的身份,她都是诗坛的重要话题。
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的诗坛上,舒婷以其女性特有的细腻而敏感的情感,表达着对人生苦难的体悟、对祖国和土地的热爱以及对女性命运的思考。
她的诗歌善于用象征、比喻等多种艺术手法在朦胧的氛围中表达内心最为真实的感受,在苦难中的理想追寻充满着对价值寻找的渴望,富有强烈的生命力和感情色彩。
因此,她那充满着浪漫主义和理想色彩的诗人形象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赞美,也奠定了她在当代诗坛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其诗作内容来讲,“对生命自由人格的坚定追求,对传统道德理性的反思背叛,这应当是舒婷诗作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1]78这类诗歌中,舒婷以特有的女性气质与风格凸显出自身的性别意识,以敏锐的眼光和坚韧的笔法以及理性的思维思考着女性的命运,表达了新时期女性对生命本体认识的情感和对独立自由人格的追求,为女性追求个性解放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供了思考空间与参考价值。
一些写爱情的作品传达的自由、平等、独立的观念更是为万千女性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
现以其诗作《致橡树》、《双桅船》、《神女峰》为例,探讨舒婷诗歌传递给新时期女性的爱情观的现实意义。
《致橡树》的现实意义
浅谈《致橡树》代表的意义《致橡树》,是78、79年到80年代初新崛起的诗歌流派朦胧诗派代表性诗人之一——女诗人舒婷的诗作。
舒婷是福建人,与顾城、北岛等成为新诗歌流派的主力。
橡树是一种高大的树木,舒婷在这首诗里把用它来象征男性的高大伟岸。
致橡树,是新女性对爱情的另一方——男性的告白,表达,倾诉。
关于爱,传统的女性对男性的爱是依附性的,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是夫贵妻荣,即使是二十世纪的七八十年代,男性与女性对于爱情的理解是不是具有现代性,是值得担心和怀疑的。
在《致橡树》里,舒婷说,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缘的凌霄花,借你的高度来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舒婷用诗的意象来表达当代女性对爱情的理念,那就是女性的独立尊严和平等,女性的解放,甚至有一点女权的影子。
男性与女性,绝不可能回到久远的传统那一套里去。
爱要基于理解,共同的爱好或者是共同语言,女性有女性的事业,女性的追求。
诗中说,仿佛永远想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应当说,在四十年前,女诗人用这样的铿锵玫瑰般的诗意,描绘了爱情的真谛,如忠贞,信任,支持,平等,奋斗,共享幸福,共担苦难,是感人的。
因为在那些动荡的岁月,多少人的爱情有不平等,有不理解,有反目,有歧视等等。
致橡树是八零年代初的爱情宣告。
当时是激动了无数少年少女的心,给他们以启示,笔者是经历者。
在现在看来,这首诗的爱情观是不是有些古板的,或者不再有震撼力了,诗有着时代的烙印。
而今天的娱乐至死,过把瘾,闪婚,拜金女,学得好不如嫁得好,某些人的上位故事等等,眼花缭乱,引人尖叫,撒狗粮,这些可能难以成为高大上爱情的范例。
普通人的爱情生活,还是可以从诗歌《致橡树》里汲取到一些芬芳的爱的养分的。
致橡树阅读心得体会
致橡树阅读心得体会深情相对,比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爱情关系,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只注重于相互给予的互爱原则。
它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爱情:真诚,高尚的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
爱一个人是可以爱他到牺牲自己的生命,而不是借着对方的高枝往上爬,也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而欺骗对方的感情。
《致橡树》远远超越了这些,它是新时代的人格在爱情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越的超越。
这种超越出自向来处于仰视,攀附地位的女性更为难能可贵。
诗歌对爱情理想的歌唱、高扬,树立在极有思想含量,极有力度的否定之上。
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着重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在作者舒婷看来,尤其是作为女性诗人看来,“她”有没有真正的独立平等意识,是不是十分珍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一个女性必须具有的。
文章的后几句话总结了爱情,总结了真正伟大的爱情就必须具备“坚贞、忠诚、互敬”等原则。
真正的爱情并不是几句甜言蜜语,也不是只爱虚表,而要“爱屋及乌”,爱他的优点,同时,也包容他的缺点,就像舒婷写的“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致橡树阅读心得2今天下午在言谈之中,忽然想起一首诗——舒婷的《致橡树》。
虽然这不是一首纯粹描述爱情的诗句,但是许多人却从中看出了爱情该有的态度。
记得以前最喜欢其中的一句“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正是这种努力成长为树的信念,让我一度动容。
自古以来,女性的形象似乎就被设定为了柔情似水、若柳扶风,长久以来受到压迫的旧社会的妇女也习惯了依附男人而生。
拥有与失去似乎向来不是由女性向导,而只是被动地承受。
也许真的存在那种耐心极好的男人,那就是极品了,不是你我轻易能够遇到的。
男人的确喜欢温柔的女人,但是温柔不是软弱无力、不是悲泣啼哭,温柔的女人也可以拥有一个坚毅的灵魂。
致橡树最经典的一句话
致橡树最经典的一句话致橡树最经典的一句话是:“爱情,是一个双方共同的事业。
”这句话深刻而温暖,传达了爱情的意义和精髓。
爱情是人类生命中最伟大的力量之一,它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我们心灵得到满足和安慰。
而这种伟大的力量不是由单方面的付出和追求形成的,而是需要双方相互理解和努力。
因此,“爱情,是一个双方共同的事业。
”这句话从深层次上阐述了爱情的基本要素和特征。
首先,这句话强调了爱情的合作因素。
在爱情中,两个人需要共同努力、相互支持,才能够保持持久和稳定的关系。
爱情是一种特殊的合作形式,在这种合作中需要双方的付出和贡献。
只有通过相互合作,才能够达到理解和谅解的境地。
其次,这句话表达了爱情的相互性。
在爱情中,两个人的地位和作用是平等的,两人需要理解和尊重对方,才能够建立起和谐的关系。
这种相互性是爱情中的重要特征,可以让两个人在互相尊重和支持的基础上实现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此外,这句话也让我们思考了如何经营一段爱情。
首先要相互理解,否则怎么能愉快的走到一起呢?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想法和习惯,因此我们需要相互理解。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对方有了不同的看法,我们要尝试去理解为什么他/她这么想,这样才能建立起深入互相了解的关系。
其次是要相互支持,因为现实生活中总会出现各种问题,所以我们需要互相支持才能共度难关。
在这个过程中,两人都要付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相互支持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
最后就是懂得适度让步,这样才能达到双赢的结果。
在爱情中,两人总会有时不同的观点,想法和冲突,要学会适当让步,这样才不会争执不理让感情慢慢变淡。
互相体谅包容是维系爱情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的来说,“爱情,是一个双方共同的事业。
”这句话能够深刻地诠释爱情的本质和意义,教会我们如何经营一段健康的爱情关系。
爱情是双方之间的共同追求,只有同时努力,才能够建立和谐、稳定、幸福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橡树》的现实意义
内容摘要:舒婷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女诗人,其代表作《致橡树》是新时期的一首女性爱情诗歌,呼吁女性追求个性自由、独立意识,在当下对启迪读者追求自由、独立、平等也有非常大的价值,所以研究《致橡树》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舒婷《致橡树》女性
一.《致橡树》写作背景简介
通过上文分析我们知道,1978年《今天》第一次发布了舒婷的《致橡树》,但是这首诗歌的产生是在1977年3月。
在1977年3月的某个晚上,舒婷和蔡其矫先生一起在厦门的鼓浪屿散步,作为舒婷诗歌创作的启蒙者,蔡其矫对舒婷说了很多自己思考人生的话语,导致舒婷产生了灵感。
蔡其矫觉得现在的女性缺点太多,对于那些性情比较温柔的女性来说,她们的头脑都比较简单;对于那些比较聪明勤奋、爱好打拼事业的女性来说,她们只顾自己的事业,却忘记了梳妆打扮,令周围的男人不敢接触,不是让人佩服的女性。
经过舒婷一番感悟之后,与蔡其矫老先生产生了极为激烈的辩论,认为这个时代的男性对女人要求太多,特别是
在外貌、性格、智商等方面,但是女性在这个时代却缺乏选择男性的权利,她认为从女性的角度来看,世界上也没有太多十全十美的男性。
另外一方面,舒婷认为男性和女性的关系应该是互补的,不仅男性应该对女性有要求,女性也应该对男性有一定要求。
因此,舒婷产生了很大的感慨,回到住所夜不能寐,写下了《橡树》,后来在著名诗人艾青的建议下,舒婷将《橡树》改为《致橡树》。
二.《致橡树》的解读
爱情是人类共同的追求,每个人对爱情的解读都是不一样的。
大部分人在接触爱情后,都会因为爱情而伤尽脑筋,甚至会失去理智,越来越依附于他人,这一点在女性身上表现地更突出。
一些女性在遇到爱情就会失去个性、追求,就会失去原来的梦想,成为别人的附庸。
舒婷为了表达这种意境,在诗的开头就使用“攀援的凌霄花”、“险峰”、“春雨”等词汇来描述投入爱情并且失去自我的女性,对这些人,作者表达了一种鄙弃的态度。
作者的理解为,爱情是美好的,但是美好的爱情终会回复平淡,如果女性投入爱情太深就会导致应付平淡生活能力的下降,这样就会丧失自我的个性,完全为对方付出,是很不值得的。
舒婷这些写的目的就是为了唤醒沉迷于爱情的女性,呼吁她们重新树立独立的意识,不要依靠对方的伟大来扶持自己,要明白这种伟大永远不属于自己,不要只为别
人付出,为别人风险雨露、阳光等。
舒婷在第一节写各种不应该得到提倡的现象,就是为了反驳这些行为,为在第二节中树立自己提倡的形象做铺垫。
第一节中,作者不提倡做别人的附庸,不提倡做橡树;在第二节中,作者引出了自己提倡的形象,主张做木棉。
舒婷把橡树比作男人,因为它有着男人拥有的伟岸身躯和钢枝铁干;把木棉比作女人,因为它有着女人的坚强和热情。
作者这样表达的目的就在于相深入爱情的人们传递人格独立、共同努力的精神,希望爱情的双方都能相互扶持,共同前进,特别是处于爱情中的女性,更应该保持自身的独立个性。
舒婷在第三节描写了双方因为爱情而结合在一起,他们共同对付前面的困难和挫折,并且也一起享受着生活的幸福和欢乐,从表面上来看,他们是相互独立的,但是实际上二者是相濡以沫的,他们如此做的原因就是因为爱情,这也就是爱情的力量。
这样的爱情才是作者主张的新时期爱情,是双方信念的结合,也是能够经历各种风风雨雨考验的爱情。
三.《致橡树》的现实意义
《致橡树》不单单是一首著名的爱情诗,不仅向人们表达了作者的爱情观,更向人们表达了作者的独立女性观,作者主张处于思想禁锢中的女性可以走向更为独立的现实,这不仅是对当时那个时代的挑战,更是对我国几千年封建文
化的挑战,表达了女性压抑很久的心情,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对于当下的高中生,面对着各种诱惑,他们更应该看到这些表面诱惑的真实面目,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向权贵、财富低头,不做金钱的附庸,坚持独立自主的个性。
《致橡树》让我们看到了女性渴望的自尊,这种呼唤应该得到社会的认同,应该将这种呼唤转换为现实。
作为男性对立面的女性,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意识,应该在爱情中保持自己的自尊、自爱、自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致橡树》虽然是在文革刚刚结束时候的作品,但是在21世纪仍然有很大的思想启蒙作用。
面对西方文化的入侵,年轻的高中生更应该保持独立的个性意识,不被庸俗的享乐主义所左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