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病人管理制度与措施
危重病人的护理及会诊相关管理制度

(3)定期召开家属座谈会,收集意见和建议,改进护理工作。
2.教育活动
(1)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其自我管理和疾病预防能力。
(2)通过宣传栏、健康手册等形式,普及危重病人护理常识。
(3)组织患者及家属参与护理活动,增进其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2)建立心理评估机制,对有心理需求的患者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
(3)与心理专业团队合作,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心理治疗服务。
2.关怀服务
(1)提倡人文关怀,提高护理人员的同理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尊重患者的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提供个性化的关怀服务。
(3)开展志愿者服务,为患者提供社会支持,增强其康复信心。
1.培训计划
(1)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危重病人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至少每季度一次。
(2)培训内容应包括最新护理理念、急救技能、病情观察和护理记录书写等。
(3)鼓励护理人员参加国内外相关学术交流和进修学习,提升专业素养。
2.考核机制
(1)建立完善的护理考核制度,对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进行定期评估。
(2)考核内容应涵盖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临床应变能护理设备,提升护理工作的效率和安全性。
(2)开展智能护理技术研究,探索智能化护理模式。
(3)培养护理人员的智能护理技能,适应未来护理发展趋势。
本管理制度围绕危重病人的护理及会诊相关管理工作,从护理流程、人员培训、质量控制、应急预案、信息化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通过这些措施,旨在提高危重病人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同时促进护理人员的专业发展和护理学科的进步。各相关部门应严格执行本管理制度,不断优化护理工作流程,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在此基础上,持续推动护理管理水平的提升,为医院的整体发展贡献力量。
医院危重病人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了提高医院危重病人救治水平,确保医疗安全,规范医护人员行为,保障患者权益,特制定本制度。
二、管理目标1. 提高危重病人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2. 规范医护人员工作流程,确保医疗质量。
3. 提高患者满意度,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三、组织架构1. 成立医院危重病人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制定、修订和监督实施本制度。
2. 各科室设立危重病人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危重病人的管理工作。
四、管理制度1. 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会诊制度等核心制度。
2. 加强对急危重症病人的管理,提高救治能力。
对需急诊抢救的患者,坚持先抢救、后缴费的原则。
3. 对危重病人积极抢治的同时,随时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根据病情需要,及时下达重病通知,认真填写重病通知书,同时向患者家属重点交代目前病情、诊断、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取得患方理解,并签字。
4. 医师下班前除做好病历记录外,必须将危重患者病情及治疗、观察重点记录在交班本上,向值班医师以书面及床头两种形式交班,不得仅做口头交班。
5. 危重患者的主管医师必须向上级医师汇报。
上级医师必须查看患者,并由主管医师或值班医师记录在病历中。
对治疗有困难者,应请示科主任进行全科会诊,讨论治疗抢救方案。
6. 加强急诊科救治能力,严格执行急诊管理相关规定。
急诊医师接诊危重病人时,应立即接待和处置病人。
从患者进院到开始处置时间5分钟,急诊抢救患者立即处置。
急诊输血时间30分钟;急诊死亡病历讨论时间1周、尸检病历2周。
院前急救出车时间3分钟;急诊危重患者会诊到达时间20分钟。
7. 严格落实针对急诊患者的各种会诊制度,特别是针对多系统疾病和复合伤及需要多学科协同抢救治疗的患者,各相关科室必须严格按规定参加会诊,不得互相推诿。
8. 重大抢救、突发医疗事件及特殊事件必须立即报告科主任、急诊科主任必须到场。
并报告相关上级部门。
9. 加强对危重病人的护理,严格执行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患者安全。
危重病人管理制度

危重病人管理制度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危重病人的管理和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确保危重病人能够得到适时、高质量的医疗护理服务,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健全的危重病人管理制度。
本文将就危重病人的管理制度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危重病人管理的重要性危重病人是指生命体征不稳定,病情发展迅速,需要全天候密切监测和干预的病人。
对于危重病人,及时的救治和有效的管理可以提高治愈率,减少病亡率。
因此,建立健全的危重病人管理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危重病人管理制度的内容1. 预先准备:在医疗机构中,预先准备是确保对危重病人管理的基础。
医疗机构应当配备相关的专业设备,如呼吸机、监护仪等,以应对突发情况。
此外,还需要合理配置医护人员,确保每个时段都有足够数量的医护人员提供及时护理。
2. 危重病人的评估与监测:在危重病人管理制度中,对病情的评估和监测是至关重要的。
医护人员应当定期对危重病人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测,如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并做好记录。
同时,还需要根据病情的变化进行适时的评估,确保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3. 专业护理:对于危重病人的护理要求较高,医护人员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危重病人管理制度需要明确规定医护人员的职责和操作流程,确保护理过程的规范和质量。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护理能力。
4. 信息管理:危重病人的管理需要进行全程的信息记录和管理。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电子病历系统,记录危重病人的病情、治疗过程和效果等相关信息。
通过信息管理,可以提供有力的依据,为危重病人的诊疗决策提供支持。
5. 多学科协作:危重病人的管理需要多学科的协作,包括医生、护士、药师和医疗技师等。
危重病人管理制度需要明确不同学科的责任和协作方式,促进信息的共享和沟通,确保医疗团队的协同工作。
三、危重病人管理制度的建议1. 建立制度:医疗机构应当制定详细的危重病人管理制度,并定期对其进行评估和修订。
危重病人管理制度与措施

危重病人管理制度与措施一、管理制度为了提高广大医务人员的医疗安全意识,强化危急重症病人的管理,提高对危急重症病人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特制订本制度,具体如下: 1、各临床科室要强化对危急重症病人管理的责任意识,提高积极主动为危急重症病人服务的紧迫性和自觉性,对需急诊抢救的患者,坚持先抢救、后缴费的原则。
2、医院各科室要认真执行落实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会诊制度等核心制度,完善危急重症的救治预案,规范收治管理,及时、规范转诊急危重症病人,提高救治能力.3、医院对危重患者进行全程管理。
报告科室病危患者(必要时需说明患者去向,如:收住、转院、放弃治疗、死亡等)。
填写危重病人登记本。
4、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将定期和不定期深入病房检查。
巡视全院高危病人,指导临床各科的高危病人管理,发现安全隐患将及时整改,确保管理制度全面贯彻落实。
二、实施措施1、制定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各专业常见危重患者抢救技术规范,并建立定期培训考核制度.2、对危重患者应积极进行救治,正常上班时间由主管患者的三级医师医疗组负责,非正常上班时间或特殊情况(如主管医师手术、门诊值班或请假等)由值班医师负责,重大抢救事件应由科主任、医务科或院领导参加组织。
3、主管医师应根据患者病情适时与患者家属(或随从人员)进行沟通,口头(抢救时)或书面告知病危并签字.4、在抢救危重症时,必须严格执行抢救规程和预案,确保抢救工作及时、快速、准确、无误。
医护人员要密切配合,口头医嘱要求准确、清楚,护士在执行口头医嘱时必须复述一遍。
在抢救过程中要作到边抢救边记录,记录时间应具体到分钟。
未能及时记录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说明。
5、抢救室应制度完善,设备齐全,性能良好.急救用品必须实行“五定”,即定数量、定地点、定人员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
危重病人安全防范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保障危重病人的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防止医疗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二、制度内容1. 组织管理(1)成立危重病人安全防范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实施和监督本制度的执行。
(2)设立危重病人安全防范管理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2. 人员培训(1)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危重病人安全防范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危重病人的识别、评估、救治和护理能力。
(2)对医护人员进行急救技能培训,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抢救。
3. 诊疗流程(1)急诊科医师接诊危重病人时,应在5分钟内完成病人接待和处置,确保抢救时间。
(2)对疑难危重病人,应立即请上级医师或相关专科医师会诊,确保救治效果。
(3)严格执行危重病人交接班制度,确保病情信息准确、完整。
4. 药物管理(1)严格执行药品管理制度,确保药品质量。
(2)对危重病人使用的高风险药物,实行专人负责、限量供应。
5. 设备管理(1)定期对抢救设备进行检查、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对危重病人使用的医疗设备,应进行定期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6. 病房管理(1)加强病房安全管理,防止病人坠床、跌倒等意外事件发生。
(2)严格执行探视制度,确保病人休息和康复。
7. 信息管理(1)建立健全危重病人信息档案,包括病人基本信息、病情、治疗方案等。
(2)对危重病人病情变化进行实时监控,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8. 患者满意度调查(1)定期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评价。
(2)针对调查结果,不断改进医疗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
三、奖惩措施1. 对严格执行本制度,取得显著成效的医护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违反本制度,造成不良后果的医护人员,依法依规进行处罚。
四、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制度由危重病人安全防范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3. 本制度如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不符,可进行适当调整。
危重病人管理制度与措施

危重病人管理制度与措施引言: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危重病人的数量也逐渐增加。
危重病人的管理对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来说具有重要而紧迫的意义。
本文将从制度和措施两个方面探讨危重病人的管理,旨在提高对危重病人的救治效果和患者的安全保障。
一、危重病人管理制度1. 设立危重病人专项管理部门为了更好地管理危重病人,医疗机构应设立专门的危重病人管理部门,负责协调各个科室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危重病人专项管理部门应具备严格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并设立定期例会和交流活动,以保证各方合作的顺利进行。
2. 建立危重病人管理规范为了统一管理危重病人,医疗机构应建立危重病人管理规范。
这包括了危重病人的识别标准、抢救流程、监护措施等方面的规定。
通过建立规范,可以保证危重病人得到及时而准确的救治,最大限度地降低抢救风险和提高抢救效果。
3. 建立完善的危重病人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危重病人信息管理系统是危重病人管理的关键一环,它可以记录和查询危重病人的病历信息、治疗方案、医疗操作过程等,方便医护人员随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及治疗进展。
此外,该系统还可以与其他科室和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进行联网,实现多科室、多机构的协同管理,提高救治效果。
二、危重病人管理措施1. 整合专业团队,提高救治水平为了有效应对危重病人的救治需求,医疗机构应整合相关专业团队,包括但不限于重症医学科、麻醉科、外科等。
这些专业团队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通过定期培训和学术交流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水平,以提供高质量的抢救服务。
2. 制定科学的急诊分诊机制危重病人的救治需要快速、准确地判断其病情严重程度和抢救优先级。
因此,医疗机构应建立科学的急诊分诊机制,设立专业的急诊分诊科室,由具备相关经验和技能的医生进行分诊,确保危重病人尽快得到合适的抢救和治疗。
3. 优化抢救流程,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医疗机构应优化危重病人的抢救流程,确保抢救措施能够迅速启动并得到有效执行。
危重症病人安全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了保障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危重症患者的诊疗、护理、转运等各个环节。
三、组织机构1. 医院成立危重症病人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修订和完善危重症病人安全管理制度,监督各科室执行情况。
2. 各科室设立危重症病人安全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危重症病人安全管理工作。
四、危重症病人安全管理措施1. 抢救与治疗(1)危重症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应立即评估病情,制定抢救方案,并严格按照方案进行救治。
(2)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危重症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及时转入相应科室进行后续治疗。
2. 护理(1)加强病情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做好护理记录。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院内感染。
(3)加强心理护理,关注患者心理需求,缓解患者心理压力。
(4)加强患者生活照料,确保患者安全舒适。
3. 转运(1)转运前,医护人员应充分评估患者病情,确保转运安全。
(2)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3)转运后,及时将患者情况告知接收科室,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4. 风险评估与预防(1)建立危重症病人风险评估体系,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及时发现潜在风险。
(2)针对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风险发生。
(3)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五、监督检查1. 医院定期对危重症病人安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各科室应定期开展自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3. 医院对违反危重症病人安全管理制度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进行处罚。
六、附则1. 本制度由医院危重症病人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七、具体措施1. 建立危重症病人报告制度,确保病情信息畅通。
2.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救治能力。
3. 完善医疗设备,确保救治工作顺利进行。
4. 加强与患者家属沟通,提高患者满意度。
危重病人管理制度与措施

保持呼吸道通畅
确保患者呼吸道畅通,及时吸痰、给氧, 维持呼吸功能。
建立静脉通道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保证药物及时输注, 维持循环功能稳定。
监测生命体征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 压、体温、呼吸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 异常情况。
抢救设备与药品管理
设备管理
确保抢救设备齐全、功能良好 ,定期检查、维护和保养,确
数据分析
对随访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了解病人的恢复情况、病情变 化等。
反馈与调整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及时反馈给医生,对病人的治疗方案进 行调整。
随访人员培训与考核
培训
对随访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包括危重病人管理知识、沟通技巧等。
考核
对随访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考核,确保他们具备足够的资质和能力进行危重病人随访工作。
危重病人通常需要高度专业化的医疗护理和管理,以确保其生命安全和治疗效果 。
为了提高危重病人的救治效果和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危重病人管理制度与措施 至关重要。
目的和意义
危重病人管理制度与措施旨在规 范和优化危重病人的医疗行为和
管理流程。
通过建立明确的管理制度与措施 ,可以提高医护人员的救治能力 和效率,确保危重病人得到及时
危重病人护理制度
护理计划
根据患者病情制定护理计 划,包括基础护理、专科 护理和心理护理。
护理措施
根据护理计划采取相应的 护理措施,如生命体征监 测、管道护理、呼吸道护 理等。
护理记录
对患者的护理过程进行详 细记录,确保记录准确、 及时。
危重病人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防范措施
采取多种措施预防患者跌倒、 坠床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紧急情况处理
在紧急情况下,团队成员应遵循紧急处理流程, 迅速做出判断和决策,确保患者安全。
危重病人护理管理制度

危重病人护理管理制度一、引言危重病人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或功能受到严重损害,需要进行立即救治的患者。
危重病人的护理工作是医院护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涉及多学科协作,需要有明确的管理制度来规范和指导。
本文将从危重病人护理管理的必要性、管理制度的内容及具体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医院危重病人护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危重病人护理管理的必要性危重病人的护理涉及到生命的救治和维持功能的恢复,是医院护理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部分。
因此,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对危重病人护理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1. 规范护理行为危重病人护理是一项复杂而专业的工作,需要严格遵守标准操作程序、隔离操作规程等相关规定,确保护理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提高护理质量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可以规范护理操作流程和标准,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和水平,保障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3. 促进多学科协作危重病人的护理是一个多学科协作的过程,需要医生、护士、检验、放射等多个科室的协同合作。
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有利于促进各个科室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协作,提高危重病人的护理效果。
4. 保障患者权益明确的管理制度可以规范护理人员的行为,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避免发生医疗事故。
综上所述,建立严格规范的危重病人护理管理制度,对于提高护理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保障患者安全与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三、危重病人护理管理制度的内容1. 危重病人护理工作的组织管理明确危重病人护理工作的组织管理流程,包括危重病人的甄别、登记、分级护理、手术室的隔离操作规程等。
2. 危重病人护理操作规程明确危重病人护理的标准操作程序,包括心肺复苏、气管切开、血管穿刺、药物输入、导尿等操作规程。
3. 护理质量控制建立护理评价制度,定期对危重病人的护理工作进行检查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4. 多学科协同管理明确各学科在危重病人护理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和协作流程,包括医生、护士、检验、放射等科室的协同合作流程。
危重病人管理制度与措施

危重病人管理制度与措施一、管理制度为了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得医疗安全意识,强化危急重症病人得管理,提高对危急重症病人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特制订本制度,具体如下:1、各临床科室要强化对危急重症病人管理得责任意识,提高积极主动为危急重症病人服务得紧迫性与自觉性,对需急诊抢救得患者,坚持先抢救、后缴费得原则。
2、医院各科室要认真执行落实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会诊制度等核心制度,完善危急重症得救治预案,规范收治管理,及时、规范转诊急危重症病人,提高救治能力。
3、医院对危重患者进行全程管理。
报告科室病危患者(必要时需说明患者去向,如:收住、转院、放弃治疗、死亡等)。
填写危重病人登记本。
4、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将定期与不定期深入病房检查。
巡视全院高危病人,指导临床各科得高危病人管理,发现安全隐患将及时整改,确保管理制度全面贯彻落实。
二、实施措施1、制定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与各专业常见危重患者抢救技术规范,并建立定期培训考核制度。
2、对危重患者应积极进行救治,正常上班时间由主管患者得三级医师医疗组负责,非正常上班时间或特殊情况(如主管医师手术、门诊值班或请假等)由值班医师负责,重大抢救事件应由科主任、医务科或院领导参加组织。
3、主管医师应根据患者病情适时与患者家属(或随从人员)进行沟通,口头(抢救时)或书面告知病危并签字。
4、在抢救危重症时,必须严格执行抢救规程与预案,确保抢救工作及时、快速、准确、无误。
医护人员要密切配合,口头医嘱要求准确、清楚,护士在执行口头医嘱时必须复述一遍。
在抢救过程中要作到边抢救边记录,记录时间应具体到分钟。
未能及时记录得,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说明。
5、抢救室应制度完善,设备齐全,性能良好。
急救用品必须实行“五定”,即定数量、定地点、定人员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
危重病人安全管理制度

危重病人安全管理制度危重病人是指医生根据病人病情开具医嘱告病重、病危的病人。
为加强对医院危重病人的护理管理,提高护理质量,特制订危重病人安全管理制度一、护理安全管理措施1.按各专科护理常规。
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和掌握病人病情变化。
2.准确评估病人,预防护理并发症,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昏迷或躁动病人合理使用约束带防抓伤或管道滑脱;有跌倒风险的病人床头挂警示标识,加强宣教;有坠床危险的病人需使用床栏;使用热水袋或冰袋的病人防止烫伤或冻伤;长期卧床病人防止压疮发生等。
3.严格执行护理计划,确保护理措施的落实,护理记录客观、及时、准确、完整。
4.危重病人外出检查或转科由医生护士陪送,并做好转运交接记录。
5.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做好健康教育,注意病人和家属的心理变化,加强沟通。
6. 病区护士长每日检查危重病人的护理落实情况,每周夜查房 2~3 次,科内有危重病人时随时查。
7.科护士长每日查看科室新报告的危重病人护理落实情况。
8.护理部每周动态安排夜查房护士长到科室检查危重病人的护理落实情况,主动帮助科室解决抢救工作中的矛盾和困难,进行必要的组织协调,做好巡视情况登记并向有关部门进行通报。
9.护理部和质量督查组每周下科室对危重病人进行巡视访问,查看护理计划制定是否合理,是否按医嘱及病情变化及时修订计划。
各项护理措施落实是否到位,现场进行相关指导。
10.对危重疑难病人或护理措施落实有困难的病例,病房应及时申请护理会诊。
护理部组织护理专家床边会诊,进行危重疑难病例的分析讨论,并给予指导意见。
二、环境安全管理措施1.危重病人安置在特殊护理单元。
2.保持环境的清洁、干净,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3.保持床单位安静、安全,输液架、监护仪等固定牢靠。
三、用药安全管理措施1.严格执行身份查对制度。
2.急救药品在有效期内,数量充足。
急救器材功能完好,处于功能状态。
3.根据药物的剂量、浓度、使用次数、配伍禁忌等特性选择合适的穿刺工具。
危重病人管理制度及护理常规

危重病人管理制度及护理常规一、危重病人管理制度危重病人是指病情危重、需要重点治疗和护理的病人。
因为其病情较为严重,治疗和护理中所需的操作比较复杂,需要专业的医疗人员进行,因此环境和管理制度也需要更加严格。
以下是危重病人管理制度的一些要点。
1. 病房管理制度(1)危重病人的病房区域必须保持安静,除了治疗医生、护士以及病人家属外,其他人员不得进入。
(2)病房内必须按照规定进行消毒和清洁工作,以保证病人的安全和卫生。
(3)熟悉危重病人的病情和治疗方案的护士必须常驻在该病人的床边,保证每时每刻都能进行及时的监护和护理工作。
2. 护理管理制度(1)不同病情的危重病人,在治疗方案上也会有所不同,护士必须深入了解病情,明确治疗要求和护理重点。
(2)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等重要监测指标必须定期进行记录,并及时反馈给医生,以便进行调整治疗方案。
(3)危重病人往往需要协助呼吸或进行氧气供应等,护士必须掌握相应的技能和处理知识,确保病人的呼吸道通畅和氧气供应充足。
3. 安全管理制度(1)危重病人病情较为危急,需要经常进行各种治疗和检查,因此有比较多的医疗器械。
这些器械必须规范使用、清洁消毒,并放置在指定位置,以免影响病人的治疗进程。
(2)病人的特殊病情,需要对病人的安全性有更高的要求。
护士必须保证危重病人的安全,如在护理工作中发现病人的身体状况有变化,必须及时处理。
4. 病情监测制度(1)对于危重病人,需要定期对病情进行监测。
包括护理记录、生命体征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病人病情的详细描述等。
(2)护理记录必须真实、全面、准确,能够反映病人的生命体征、病情变化等,以便医生能够及时修改治疗方案,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二、护理常规对于危重病人,护理人员需要执行更为严格的护理常规,以确保病人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
1. 重点护理(1)呼吸支持。
对于需要进行人工呼吸或辅助呼吸的病人,必须保证呼吸道通畅,氧气供应充足,同时定期进行肺部清洁。
危重病人的管理制度

危重病人的管理制度危重病人的管理制度对于危重病人的管理是医院门急诊及重症医学科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
危重病人采取有效的管理制度,是提高患者救治质量、减少患者死亡率的关键。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危重病人的管理制度。
一、分级管理制度根据病情危重程度不同,将危重病人分为不同的级别。
例如:重症监护病房、普通病房、转运病房等。
各级病房负责病人的单独治疗,以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
还可以根据病人的之前的医疗费用,制定不同的优先级。
有针对性的制定治疗的人员配置和工作计划。
二、病人信息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危重病人信息管理制度,包括建立病案记录、病历病情沟通、交接班、会诊、转院等各个方面的信息记录和传递。
通过信息管理,可以及时了解危重病人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减少因信息不准确或遗漏而造成的错误。
三、危重病人治疗管理制度在危重病人治疗过程中,需要对病人的体征、生命体征以及医疗护理等进行规范管理。
例如:严格按照医嘱执行各种治疗措施,定期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记录并及时反馈给医生,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制定规范的医疗护理操作流程,确保操作标准化,减少操作失误。
四、质量管理制度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个科室的协作。
在救治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对救治工作进行评估,并找出不足之处,及时改进。
例如:制定危重病人救治的规范操作流程、备案制度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等,定期开展危重病人救治的质量评估,进行绩效考核等。
五、医务人员培训制度危重病人的治疗需要医务人员具备高超的技术水平和应对危急情况的能力,在救治工作中需要医务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急救技术和各种救治方法。
因此,医院要建立完善的医务人员培训制度,定期组织各类培训和演练,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总之,危重病人的管理制度对于提高患者救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医院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的分级管理制度、病人信息管理制度、危重病人治疗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和医务人员培训制度,从而确保危重病人能够及时得到正确的治疗,提高救治效果,降低死亡率,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
抢救室危重病人管理制度

抢救室危重病人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更好地管理和保障抢救室危重病人的生命安全,提高救治效率,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院全部抢救室,对于抢救室危重病人的收治、护理、医疗等工作进行规范和管理。
第三条抢救室危重病人指的是因病情紧急或生命垂死而被送至抢救室,需要紧急抢救的病人。
第二章收治管理第四条当抢救室接收到危重病人后,接诊医生应立刻进行初步评估,推断病情严重程度,并及时向上级医生报告。
第五条护士应搭配医生,负责将病人转移至指定的环境适合的急救床位上,并供应必需的帮助。
第六条抢救室要做好危重病人的隔离工作,保证其私密性和安全性,防止交叉感染。
第七条危重病人的家属应尽快通知,并得到其同意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保证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
危重病人的家属可以陪护,但需遵守医院规定的陪护制度,听从医生和护士的管理。
第三章护理管理第九条危重病人的护理工作必需由专业护士负责,确保护理过程的安全和质量。
第十条护士在给危重病人进行护理时,需严格遵从洗手、戴手套、戴口罩等操作规范,确保传染病的防控。
第十一条护士应定时记录危重病人的病情变动和护理措施,做好病情察看,及时报告医生,并依据医嘱执行相应的护理操作。
第十二条抢救室应设立特地的药品、器械和护理用品台账,对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和管理,确保供应充分且符合质量要求。
第十三条危重病人护理中涉及到的医疗器械、药品、消毒液等物品的清洁、消毒、核对等工作由专业人员负责,确保使用的安全性。
第四章医疗管理第十四条医生在抢救室对危重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时必需遵守医学伦理,敬重患者隐私和人格尊严。
第十五条医生应自动向病患家属及时解释病情,供应治疗方案,并敬重病患家属的选择权利。
医生在处理抢救室危重病人时,要确保医疗措施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充分考虑病情的多而杂性和紧急性,确保最大限度地挽救病患生命和健康。
第十七条医生应加强对抢救室医疗设备的日常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可靠性。
第十八条医生应定期组织抢救室危重病人的会诊,邀请专家参加病情讨论,供应更全面、专业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危重病人救治和护理管理制度

危重病人救治和护理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规范危重病人的救治和护理工作,确保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提高患者救治效果,依据医院管理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危重病人的救治和护理工作,包含重症监护室、急救科等相关科室。
第三条定义•危重病人:指生命体征不稳定,病情危重,需要紧急抢救和严密监护的患者。
•救治:指医务人员通过合理的治疗和护理手段,尽最大努力挽救危重病人生命的行为。
第二章危重病人评估和分级第四条危重病人评估为确保危重病人得到及时救治,医院将对每位入院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确定危重病人的救治优先级,并进行相应分级管理。
第五条危重病人分级依据危重病人的病情严重程度、生命指征变动、病情稳定性等因素,将危重病人分为以下四个级别:1.红色级:生命威逼,病情严重,需要立刻进行抢救和治疗的病人。
2.橙色级:生命状态不稳定,病情较重,需要紧密监护和及时救治的病人。
3.黄色级:病情较为稳定,但需要定期监测和干涉的病人。
4.绿色级:病情相对稳定,但仍需要连续治疗和护理的病人。
第六条分级管理原则依据危重病人的分级结果,医院将采取以下管理原则:1.红色级病人具有最高的救治优先级,医院将对其进行紧急抢救和生命支持。
2.橙色级病人需要紧密监护,医院将加强对其生命指征的监测和干涉。
3.黄色级病人需定期监测,医院将依据病情变动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绿色级病人需要连续治疗和护理,医院将为其供应适当的医疗服务。
第三章危重病人的救治和护理第七条抢救团队医院将组建专业抢救团队,并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以确保危重病人的快速抢救。
第八条抢救流程医院将建立危重病人的快速抢救流程,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步骤:1.抢救团队接收通知后,立刻赶赴现场。
2.快速评估危重病人的病情和生命指征。
3.确定抢救优先级,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4.严密监测危重病人的生命指征,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5.在抢救过程中保持有效沟通,并及时报告医院管理部门。
危重患者安全管理制度

1、严格执行抢救室工作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医嘱制度和查对制度。
2、病情危重患者,应安置在监护室或抢救室,根据医嘱由监护室护士或病房护理人员进行护理。
3、备齐各类急救物品、药品及设备,设备应处于功能状态,随手可及,随时可用。
4、密切观察和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并相应的处理,做好各项治疗护理记录,严格实行床头交接班。
5、对昏迷、烦躁等无自控能力的患者,应加床档,防止坠床;对抽搐的患者应进行约束,并注意约束带的松紧度要适宜;对使用热水袋的患者,要注意观察患者皮肤情况,防止烫伤。
6、加强护理关键环节管理,随时做好抢救患者准备。
7、迅速、准确、有效地实施救护措施,防止和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8、对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制订并熟悉各种抢救流程。
9、加强护理人员急救能力训练,提高急救配合水平。
10、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对危重患者进行业务查房,增加疾病知识,总结护
理经验和教训,保障护理安全。
危重病人的管理制度

危重病人的管理制度一、引言危重病人的管理是医院的一个重要的工作环节。
危重病人是指重症监护病房(NICU)、特别护理病房(SICU)、急诊病房、手术室、透析室、疼痛管理中心等医疗单位中病情严重,生命威胁,需要立即治疗或监护的患者。
危重病人的管理制度是指医院为了规范、严格管理危重病人,提高医疗质量、保证病患安全而建立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
本文将从危重病人的管理流程、危重病人的诊疗过程以及危重病人的护理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危重病人的管理流程1、入院流程:危重病人一般是由急诊科、班前急救车送到医院,由急诊科的医生先行评估病情,然后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派到相应的ICU(重症监护病房)、SICU(特别护理病房)或其他病房。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做好病人的隔离工作,防止交叉感染。
2、诊断治疗过程:危重病人的诊疗过程需要多学科的协作,包括由重症医生、急诊医生、外科医生、内科医生等多个医疗团队成员组成的医疗团队对病人进行全方位的检查、诊断,依据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3、护理措施流程:在危重病人的护理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根据病人的病情进行定期的病人评估,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同时,要进行病人的营养支持、康复护理等工作,以促进病人的康复。
三、危重病人的诊疗过程1、病情评估:危重病人的病情评估是诊疗的第一步,需要依据病人的主观症状、客观体征、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病情,确定病情的严重程度,然后制定治疗方案。
2、病史采集:对危重病人采集病史资料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尽快了解病人的病情及病情发展的过程,有助于医疗团队更好地分析病情。
3、病人监测:对危重病人的监测是非常重要的,包括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心电图等生命体征的监测,以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4、治疗方案:根据病人的病情进行治疗方案的制定,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器械治疗等,以及相关的护理措施。
5、病人康复:危重病人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病人的康复护理工作,包括病人的体位调整、呼吸道护理、营养支持等工作,以促进病人的康复。
危重病人管理制度与措施

危重病人管理制度与措施前言危重病人管理制度与措施对于医疗机构和患者来说都至关重要。
医疗机构的管理制度和患者的治疗措施都需要考虑到危重病人的情况,并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相应的管理和措施。
危重病人管理制度危重病人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危重病人管理流程医疗机构针对危重病人的管理流程需要进行全面考虑并得到上级机构的批准,具体包括:危重病人的诊断、治疗、监护、护理、营养支持等各个方面。
2. 危重病人监护制度医疗机构需要根据危重病人的病情制定相应的监护制度,对于重症监护室中的危重病人需要24小时不间断的监护。
3. 危重病人治疗制度医疗机构需要根据危重病人的病情调整相应的治疗方案,同时要确定治疗的进度和次序,对于一些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危重病人,需要制定严格的手术方案。
4. 危重病人护理制度医疗机构需要为危重病人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
5. 危重病人营养支持制度对于危重病人,医疗机构需要制定相应的营养支持制度,为患者提供纳入量和营养成分丰富的食物,保障其营养需要。
危重病人治疗措施危重病人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1. 严密的监护对于需要住院治疗的危重病人,医疗机构需要进行严密的监护,包括对生命体征、化验指标等的监测。
2. 及时治疗对于危重病人,治疗时间的敏感性很高,医疗机构需要及时复查患者的病情,对症治疗。
3. 有效的营养支持危重病人体内能量消耗快,利用补充营养来维持机体功能的需求迫切,医疗机构需要制定有效的营养支持对策,通过口腔喂养、肠内外营养支持等方式,维持危重病人的营养均衡。
4. 精心的护理护理是危重病人治疗的重要环节,医疗机构进行护理时应该注意防止交叉感染等情况的发生,同时应该营造一个舒适、安全的治疗环境。
结语综上所述,针对危重病人管理制度的备案十分重要,同时,制定有效的治疗措施也是非常关键的。
在日常医疗工作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危重病人的治疗,全面做好护理工作、保证营养支持、灵活调整治疗方案和流程,并严格按照危重病人管理制度进行管理,确保危重病人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重病人管理制度与措施
一、管理制度
为了提高广大医务人员的医疗安全意识,强化危急重症病人的管理,提高对危急重症病人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特制订本制度,具体如下: 1、各临床科室要强化对危急重症病人管理的责任意识,提高积极主动为危急重症病人服务的紧迫性和自觉性,对需急诊抢救的患者,坚持先抢救、后缴费的原则。
2、医院各科室要认真执行落实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会诊制度等核心制度,完善危急重症的救治预案,规范收治管理,及时、规范转诊急危重症病人,提高救治能力。
3、医院对危重患者进行全程管理。
报告科室病危患者(必要时需说明患者去向,如:收住、转院、放弃治疗、死亡等)。
填写危重病人登记本。
4、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将定期和不定期深入病房检查。
巡视全院高危病人,指导临床各科的高危病人管理,发现安全隐患将及时整改,确保管理制度全面贯彻落实。
二、实施措施
1、制定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各专业常见危重患者抢救技术规范,并建立定期培训考核制度。
2、对危重患者应积极进行救治,正常上班时间由主管患者的三级医师医疗组负责,非正常上班时间或特殊情况(如主管医师手术、门诊值班或请假等)由值班医师负责,重大抢救事件应由科主任、医务科或院领导参加组织。
3、主管医师应根据患者病情适时与患者家属(或随从人员)进行沟通,口头(抢救时)或书面告知病危并签字。
4、在抢救危重症时,必须严格执行抢救规程和预案,确保抢救工作及时、快速、准确、无误。
医护人员要密切配合,口头医嘱要求准确、清楚,护士在执行口头医嘱时必须复述一遍。
在抢救过程中要作到边
抢救边记录,记录时间应具体到分钟。
未能及时记录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说明。
5、抢救室应制度完善,设备齐全,性能良好。
急救用品必须实行“五定”,即定数量、定地点、定人员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
手术准入及有创操作管理标准与措施
第一条成立手术准入管理小组,由院长、业务副院长及有关职能科室,临床科主任组成,其职责如下:
1、负责审查、界定手术类别与学科归属
2、制定、修订相应手术准入制度及手术评价标准
3、按准入制度及评价标准监督检查
第二条医院成立手术准入专家组,由各科主任组成。
其职责如下:
1、负责外科手术、麻醉人员的技术考核
2、负责外科手术、麻醉人员的手术准入升降级审定
3、负责手术、麻醉人员准入申请范围界定
4、负责外科手术评价
5、负责介入手术的审定手术等级及对应术者级别
第三条各学科手术分四级,手术等级及对应术者级别如下:手术分级术者:
一级手术住院医师(高年资住院医师可申报二级)
二级手术主治医师(高年资主治医师可申报三级)
三级手术副主任医师
四级手术主任医师或医院认可的副主任医师
能担当该级别手术者,可以担当其该级别手术以下等级的手术。
但不能担当高于该级别的手术。
手术申请对象
第四条已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后的中级以上医师的手术准入由各科(临床科主任)主持,根据每位医师外科实际工龄、职称、工作能力(包括技术水平、服务态度等),本学科在编医师结构,进行认真评定,并提出具体的担任手术及麻醉病种、手术类型,交“手术准入专家组”认定后,报医务科备案。
第五条已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的住院医师的手术准入其程序按第六条执行。
需申报上一等级手术者,其准入程序仍按第六条执行。
手术准入程序。
第六条手术(包括介入手术)及麻醉人员每1年认定一次。
操作程序是:本人申请,带教老师签署意见,交所在学科评审、签字,由“手术准入专家组”对手术或麻醉进行技术考核,组长签署同意与否的意见后,交“手术准入管理小组”核准,医务科备案后执行。
手术范围的监督管理
第七条手术准入范围交麻醉科,由麻醉科负责监督执行。
凡违反本规定者,麻醉科有权拒绝接受手术,产生后果由相关科室及当事医师负责(急诊手术参照第八条)。
三次违反本规定的相关人员暂停1~3月获准入资格的同类手术;如发生同类手术水平的技术事故,相应责任人除予相应缺陷处理外,应进行手术资格降级处理。
在执行中,若麻醉科监督不力,导。
致违反本规定的事件发生,麻醉科及相应责任人员负主要责任,并纳入每月医疗质量管理进行扣分。
相应规定
第八条需急救手术但无相应手术资格医师可寻时,可超越被核准的手术范围,但在准备手术的同时,必须继续努力与上级医师取得联系
第九条变更执业注册地点的期修医师、本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间,不得以主刀身份从事任何类型手术及麻醉。
第十条主刀医师应承担相应手术技术责任,应加强术后病人管理,助手应积极主动关心术后病人,决不能因未承担主要责任而疏于术后管理。
第十一条新技术手术的准入(含介入手术),由开展科室提出论证报告,报医院手术准入管理小组审定,方可开展。
第十二条越级手术由科主任提出,专家组认可,管理小组审定。
第十三条该制度将随新的医疗质量管理的要求不断补充完善。
有创诊疗操作质量关键过程流程
1、新的有创诊疗操作需严格按有关程序进行报批后方可进行。
2、在行有创操作前,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委托人详细交代清楚此项有创操作对患者诊断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强调其可能引起的并发症和存在的其他问题,使患者和家属充分知情,尊重患者和委托人意见,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后,方可实施。
3、进行操作前,按要求做好各种药物过敏试验、备皮及化验检查;准备好环境,备齐抢救物品、药品。
4、严格按有创操作常规进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及操作结束后注意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处理,确保患者安全。
5、操作完毕,向患者或家属详细交待注意事项,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认真详细记录操作过程及病情变化,并做好交接班工作。
临床有创操作准入制度
一、临床有创操作是指临床、医技科室在常规条件下开展的有创检查、治疗项目,实行资格准入。
二、有创操作适用于通过医师执业资格考试、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执业证书》,执业地点在本院的各级医师,外籍医师在本院开展有创操作需完备在扬行医手续后方可进行。
三、申请独立操作有创检查和治疗的医师应由本专科主任同意,提前1个月提出书面申请,报医务处审批、备案。
四、执业医师单独进行有创操作前,需在上级医师或具有该项操作准入资格的医师指导下成功完成3-5例后提出申请,且每次应有相应医师签字。
五、常规情况下,未获独立进行有创检查和治疗单独操作准入资格的医师不得单独从事该项检查和治疗的操作。
六、紧急情况下,为防止病人死亡或严重并发症的出现,本院执业医师可实施有利于病人的有创操作,但事后要及时向科室和医务处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