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与利润
马克思问答题
导论1、简述生产力及其构成要素。
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反映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构成要素:A 生产力包含三个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B 人的劳动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但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是生产工具。
C 劳动资料也叫劳动手段,它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
D 劳动对象即生产过程中被人们加工改造的对象。
2、什么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生产关系:人们在社会生产或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内容:人们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所形成的,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或消费关系。
3、简述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有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作为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其之间存在相互联系或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在这个关系中,生产居于首要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定的生产决定着一定的交换、分配或消费,而这三点也不会被动的由生产决定又积极地反作用于生产,促进或制约着生产的发展4、试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
A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中,生产力起着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生产力在社会生产中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它的这种发展变化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而与生产力相比较,生产关系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表现相当稳定;另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如何,决定或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B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C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这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经济规律。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1、什么是商品的两要素?什么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1)商品两要素:是指商品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2)劳动二重性: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二重属性。
剩余价值是如何转化为利润的
1.剩余价值是如何转化为利润的?(1)所费资本转化为生产成本。
为理解生产成本(或生产费用、成本价格)的含义,首先要区别生产商品的实际耗费和资本耗费。
生产商品的实际耗费是劳动的耗费,包括活劳动的耗费与物化劳动的耗费,商品的价值公式为:w=c+v+m。
其中,c代表生产中耗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v+m为工人创造的新价值。
由于m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对于资本家来说,资本耗费只是c+v部分。
因此,他们自然就把c+v看作是生产费用或生产成本。
如果用K代表生产成本c+v,则商品的价值公式就转化为w=K+m。
这样,就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源泉,仿佛m是由生产成本K而不是由可变资本v带来的。
生产成本不仅仅是个单纯的计算方法问题,而且是资本家盈亏的标志,或者说它是商品出售价格的最低界限。
由于生产成本只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那么,在商品价值与生产成本之间就有了一个差额。
这可以说明资本主义的竞争规律:资本家为了在竞争中击败对手,他可以在商品的价值之下而在生产成本之上的范围内决定商品的售卖价格,但仍可取得剩余价值。
这种竞争,迫使各个资本家千方百计地降低自己商品的生产成本。
(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在c+v转化为生产成本后,剩余价值就被看作是全部耗费资本的产物。
但对于资本家来说,剩余价值还要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即所用资本的增加额。
全部预付资本包括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
在一次生产过程中,流动资本全部被消耗,而固定资本是逐步磨损,价值只是部分地转移到产品中去,并构成生产成本。
这样,作为所费资本的生产成本,同所用资本即全部预付资本之间,就存在很大的差额。
由于全部预付资本都参加了生产过程,资本家自然把它看作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当剩余价值不是表现为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这样一种观念上的产物,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44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
可见,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剩余价值(m)是由雇佣工人(可变资本v)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m'= m/v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资本家把它剩余价值看做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利润的本质是剩余价值。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P'= m/c+v。
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同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是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展开剧烈竞争的结果。
平均利润是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得的利润。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商品以生产价格为基础进行交换,市场价格的变动以生产价格为中心。
首先我们来说利润率,这是站在“资本”的一方来讨论的,假设你是有很多钱,想投资一个工厂进行生产,现在一共投资了1000万,其中800万买了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200万雇佣了工人进行生产,叮叮当当一顿生产,最后卖了1300万,你非常开心,立马进行核算:一共投入了1000万,挣了300万,利润率30%。
这样乍一看,30%,貌似并不是很高的数字,资本家也并没挣多少,也没有剥削多少。
然后,马克思站出来说,假的、假的、都是骗人的。
这个算法是有问题的,虽然一共投入了1000万,挣了300万,利润率30%不算很高,但是,投入的1000万是有区别的,其中800万买了机器设备材料,这些只是转移到了商品中,并不会增值的,真正使得增值的是劳动,而劳动只有200万,却挣了300万,比例是150%,还说不剥削!自己看看数字。
这个比例就是举世闻名的“剩余价值率”。
把所有的投入称为“预付资本”,用这些钱买了厂房、机器、原材料、劳动。
其中厂房、机器、原材料,他们的价值随着物质形态的改变,转移到了新的产品中,但是,并没任何增值,所以叫“不变资本”,而劳动是不一样的,劳动在生产过程中,是能够增值的,所以叫“可变资本”,也就是说,劳动创造出的价值,不仅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还能剩余来一部分,这就是“剩余价值”这个概念的意思,用剩余价值除以可变资本,得到的就是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1)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所有预付资本的比率。
它们是通过相同残值的两种不同计算方法获得的不同比率。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2)在预付资本金额固定的情况下,利润率的大小与残值金额成正比。
残值金额越大,利润率越高。
剩余价值的数量由剩余价值的比率决定。
因此,利润率的大小首先取决于剩余价值率的水平,即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其次,两者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反映出不同的社会关系。
剩余价值率反映了剩余工作时间与必要工作时间之比以及未付工作与已付工作之比。
剩余价值率越高,资本家占用的工人剩余劳动就越多,剥削程度越深。
利润率反映了资本的自我增殖程度。
一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就表现为资本的自我繁殖,这使资本关系变得神秘。
(2)两者的变化趋势不同。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家继续采用新方法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因此,剩余价值率有上升的趋势,但利润率将逐渐下降,这是部门间资本主义竞争的必然结果。
残值率和利润率之间有什么关系?根据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成正比。
剩余价值越多,利润越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就越严重。
然而,在21世纪的远东,在改革开放最成功的大中华地区,出现了传说中的思想家史国宝。
史国宝的知识论并没有认识到剩余价值对利润的贡献。
作者认为资本家没有剥削工人。
由于没有资本开发的必然性,所以没有剩余价值的提取的必然性。
可以研究腐败的官员和罪犯的剩余价值,但不必研究资本家的剩余价值,因为资本家和工人都是特权的牺牲品,窃贼可以提取剩余价值。
工人是剩余的受害者价值,资本家也是如此。
本质上,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关系是互惠互利或多赢的关系,而不是剩余价值的单赢关系。
基于知识的理论提出生产力的三个要素是资本租金,人才租金和知识租金。
资本租金是生产要素的硬件或硬实力,而基于知识的租金是生产要素的软件或软实力。
人才租金是生产要素的关键或生存能力。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
众所周知,资本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另外,资本追求利润,那么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首先,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而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所有预付资本的比率,这是通过两种相同剩余价值的不同计算方法得出的比率。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在确定预付资本额的条件下,利润率与剩余价值成正比。
剩余价值越大,利润率越高,剩余价值取决于剩余价值率。
因此,利润率首先取决于剩余价值率,即资本主义剥削工人的程度。
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
首先,它反映了不同的社会关系。
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工人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之比,以及无偿劳动与有偿劳动之比。
剩余价值率越高,资本家占用的工人剩余劳动越多,剥削程度越深。
利润率反映了资本的自我扩散程度。
一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资本家与工人的剥削关系就表现为资本的自我扩散,这使资本关系变得神秘。
另外,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趋势是不同的。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家不断采用新方法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因此剩余价值率有上升的趋势,但利润率将逐渐下降,这是部门间资本主义竞争的必然结果。
《资本论》第三卷第一篇
• 1、m’和C不变,v可变。P’随v的变化而变化。这 种变化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劳动生产率变化,引起 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二 是生产要素的价值或价格 的变化,引起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
• 2、m’不变,v可变,C因v的变化而变化。在这种 情况下,仍然是P' 随着v的变化而变化。
• 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以后,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 削实质。这是 因为,在利润形式上,利润表现为 是资本本身生产出来的,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而它的真正来源,即剩余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创 造的,是由可 变资本带来的真相被掩盖了。这样, 就把资本家榨取工人剩余价值的剥 削与被剥削的 关系完全掩盖起来了。
一、成本价格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 转化形式
• (一)什么叫成本价格 • 所谓成本就是资本家生产商品所花的本钱,或者
叫成本价格,它是生产商品所费的不变资本和可 变资本之和。 • 成本价格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的转化形式。 如果把成本价格叫做k,那么,W = c + v + m,就 转化为W = k + m。
• (二)结构和组织 • 这一篇由第一章到第七章组成,大体上可以 分为三个部
分: •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成本价格和利润》,分析商品价值
中的不变资本 和可变资本如何转化为成本价格,以及剩 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 • 第二部分,即第二章《利润率》,是分析剩余价值率如何 转化利润率。 • 第三部分,主要是分析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各种因素。第 三章是从 量的方面分析“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 指出剩余价值率和资本有 机构成是决定利润率的两个主 要因素;第四章分析资本“周转对于利润率 的影响”;第五 章分析“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对利润率的影响;第六 章 分析“价格变动的影响”,主要是指原料价格的变动 对利润率的影响。 • 最后是第七章“补充说明”,用三个片断着重指出剩余价 值转化为利 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后,掩盖了资 本主义的剥削。
剩余价值和平均利润课件
• 剩余价值理论概述 • 平均利润的形成 • 剩余价值与平均利润的关系 • 剩余价值与平均利润的实践意义 • 剩余价值与平均利润的发展趋势
01
剩余价值理论概述
剩余价值的定义
01
02
03
剩余价值
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 所创造的超过其劳动力价 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的计量
通常以货币为计量单位, 表示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 所创造的超过其劳动力价 值的货币量。
在竞争过程中,资本会从利润率较低的部门或企业流向利润率较高的部门或企业, 从而使得各部门的利润率趋向平均化。
当各部门的利润率达到平均水平时,各企业所获得的利润水平也趋于一致,形成平 均利润。
平均利润率规律
平均利润率规律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揭示了各企业之 间利润率的平均化趋势。
平均利润率规律的存在使得企业的盈 利能力不再仅仅取决于自身的经营效 率和管理水平,还受到整个行业和宏 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技术和组织管理
技术和组织管理在剩余价值的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技术的改进和创新可以提高劳动生产 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剩余价值;而有效的组织管理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劳动者所 创造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劳动过程
价值增值过程
劳动过程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唯一途径 。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通过具体劳 动将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 ,同时创造出新产品所包含的新的价 值。
平均利润率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市场 经济中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的基本矛 盾,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局限性的体 现。
03
剩余价值与平均利润的关系
剩余价值与利润的关系
剩余价值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价值减去劳动力 价值后的余额,是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带来的增值。利润则 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获得的全部收益,包括营业利润、投 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
《资本论》计算题所有公式
《资本论》计算题所有公式
《资本论》中的计算题主要涉及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计算。
以下是相关的公式:
1. 商品价值公式:商品价值=c+v+m,其中c表示不变资本,v表示可变资本,m表示剩余价值。
这个公式也可以表示社会总产值,或者某一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总价值。
2.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公式:W=k+p,其中W代表商品价值,k代表成本价格,p代表利润。
这个公式表明,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的价值构成转化为成本价格加上利润。
以上公式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阅读《资本论》原著或相关解读文献。
剩余价值的分配
剩余价值的分配剩余价值的分配剩余价值的分配剩余价值的分配v可变资本cm产业利润剩余价值商业利润银行利润利息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地租剩余价值的分配一、利润和平均利润二、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三、借贷资本和利息四、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五、资本主义地租剩余价值的分配一、利润和平均利润剩余价值的分配(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生产成本:(1)概念:又称成本价格,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符号K。
(2)公式:K=C+V (3)W=c+v+mW=K + m (4)生产成本的补偿是资本实现正常循环的基本条件;产品出售的最低价格界限;竞争胜败的关键。
(5)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剩余价值的分配剩余价值的分配2.利润(1)概念:企业产品的销售收入扣除生产成本后的余额,符号P。
(2)m与p的关系: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产物。
(3)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剩余价值的分配3.利润率(1)概念: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总资本的比率,符号P’年利润率:P’=M/C=(m’vn)/C (2)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关系:联系: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区别:m’――资本对劳动剥削程度,质揭示剩余价值真正来源;p’――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掩盖剩余价值真正来源。
量―――― 利润率剩余价值率。
(3)提高利润率是经营者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重要途径。
剩余价值的分配“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象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
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
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
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证明”。
――托.约.登宁剩余价值的分配(4)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剩余价值率高低:其他条件不变,p’的高低与m’ 的高低成正比例变化。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剩余价值(m)是由雇佣工人(可变资本v)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m'= m/v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资本家把它剩余价值看做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利润的本质是剩余价值。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P'= m/c+v资本有机构成:c/v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同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是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展开剧烈竞争的结果平均利润是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得的利润。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商品以生产价格为基础进行交换,市场价格的变动以生产价格为中心。
1、剩余价值(m)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C)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V)创造的。
2、剩余价值率: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可用公式表示:m'= m/v。
3、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通常用C:V来表示。
4、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时,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关系便被掩盖了。
5、利润率是指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可用公式表示:P'= m/c+v。
二、考题再现资本家投资100万元,每次投资所得的利润是15万元,假定其预付资本的有机构成为4∶1,那么该资本家每次投资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率为(单选)。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每个学经济学的童鞋都学过“政治经济学”应该,其中有一句经典的话——“利润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并且创造了“剩余价值率”来表示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
今天,来和大家聊聊“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如何“掩盖剥削”和“揭示剥削”。
在正式说之前,我们要说的是,这是两种经济学的学说,有不同的历史背景,有不同的阶级立场,纯学术角度看,并没有谁对谁错,百花齐放才是春。
首先我们来说利润率,这是站在“资本”的一方来讨论的,假设你是有很多钱,想投资一个工厂进行生产,现在一共投资了1000万,其中800万买了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200万雇佣了工人进行生产,叮叮当当一顿生产,最后卖了1300万,你非常开心,立马进行核算:一共投入了1000万,挣了300万,利润率30%。
这样乍一看,30%,貌似并不是很高的数字,资本家也并没挣多少,也没有剥削多少。
然后,马克思站出来说,假的、假的、都是骗人的。
这个算法是有问题的,虽然一共投入了1000万,挣了300万,利润率30%不算很高,但是,投入的1000万是有区别的,其中800万买了机器设备材料,这些只是转移到了商品中,并不会增值的,真正使得增值的是劳动,而劳动只有200万,却挣了300万,比例是150%,还说不剥削!自己看看数字。
这个比例就是举世闻名的“剩余价值率”。
把所有的投入称为“预付资本”,用这些钱买了厂房、机器、原材料、劳动。
其中厂房、机器、原材料,他们的价值随着物质形态的改变,转移到了新的产品中,但是,并没任何增值,所以叫“不变资本”,而劳动是不一样的,劳动在生产过程中,是能够增值的,所以叫“可变资本”,也就是说,劳动创造出的价值,不仅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还能剩余来一部分,这就是“剩余价值”这个概念的意思,用剩余价值除以可变资本,得到的就是剩余价值率。
因为本来只有可变资本增值了,然而算利润率除的是包括不变资本在内的“预付资本”,所以,利润率就会比剩余价值率低很多,也就掩盖了剥削。
利润的本质是什么
利润(profit)指企业销售产品的收入扣除成本价格和税金以后的余额。
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利润的内涵不同,体现的社会关系不同。
利润的计算公式为: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净额利润- 实质剩余价值和利润不仅在质上是相同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而且在量上也是相等的。
剩余价值和利润所不同的只是,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的,利润是对全部资本而言的。
因此,剩余价值一旦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的起源以及它所反映的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就被掩盖了,被抹杀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6页),因而就具有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神秘化形式。
即商品价值转化为成本价格+利润。
剩余价值这个范畴明显地反映了资本同劳动的对立,因为它是可变资本的增殖额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而利润这个范畴,似乎意味着资本自身就能够创造出一个新价值来。
在现实生活中,产业资本家通常也是从既定的利润率水平出发,然后以利润率乘预付总资本得出预期的利润量,而它并非主观幻觉之物,而是客观上完全有可能实现的东西。
科学的论证和实践表明:这个利润量其实是由可变资本所带来的增殖额。
总之,剩余价值是内在的本质或实体,而利润则是外在的现象或形式。
商品价值转化为成本价格+利润之后,就包含着利润同剩余价值相偏离的可能性。
因为利润作为超过成本价格的余额,而成本价格又小于商品价值,这就为单个资本家提供了在成本价格以上而在价值以下出售商品的可能性,从而使实现了的利润同商品中实际包含的剩余价值在数量上并不一致。
资本家无不利用商品价值同成本价格之间的差额,作为市场竞争中的一个推动力。
随着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促使不同的特殊利润率均衡化为平均利润率或一般利润率,从而使利润进一步转化为平均利润,实现等量资本取得同量利润。
在通常的情况下,平均利润和剩余价值在量上是不一致的。
平均利润的多少,仅仅与预付总资本量的多少成正比,而不与单个资本所支配的活劳动量成比例。
考研政治经济学真题7含答案
考研政治经济学真题7一、概念题1. 平均利润答案:平均利润指一定量预付资本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平均利润等于预付资本与平均利润率的乘积。
由于各个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利润率也就各不相同,随着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了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总预付资本的比率,所以,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剩余价值总额在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体现着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
2. 超额利润答案:超额利润指个别生产价格和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是由于个别资本家率先采取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从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利润。
超额利润也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在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上,长期内不会存在超额利润,只有在垄断市场上,垄断厂商才可以保持长期的超额利润。
3. 级差地租答案:与土地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形式是级差地租,它是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级差地租产生的客观条件是土地的优劣不同;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土地的有限性引起的土地经营权的资本主义垄断;级差地租的源泉是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由于形成的条件不同而分为两种形态,即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级差地租Ⅰ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Ⅱ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资本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
4. 级差地租Ⅱ答案:级差地租Ⅱ指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资本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
如果在同一地块上连续追加等量投资,实行集约经营,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只要增加的农产品为社会所需要,且追加投资的生产率高于劣等地原始投资的生产率,就会产生超额利润,并转化为级差地租Ⅱ。
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土地的有限性引起的土地经营权的资本主义垄断,源泉是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
剩余价值分割理论
剩余价值分割理论剩余价值分割理论反映的是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及农业资本家大土地所有者对剩余价值的重新分割及他们之间的矛盾。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反映了资本家一步一步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来源。
商品的价值W=c+v+m,当资本家把(c+v)看成生产成本或生产价格(K)时,商品价值表现为W=K+m,成本价格小于商品的价值,两者之差就是剩余价值。
这样就抹杀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掩盖了它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成本价格的出现就把剩余价值归结为商品价值在成本价格上的增加额,这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p),商品价值表现为W=K+p,利润的本质就是剩余价值,但在现象上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就掩盖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
相应的利润率(p'=m\c+m)小于剩余价值率(m'=m\v),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较高阶段出现了这样一种趋势: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看似矛盾,但从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考察平均利润的形成会发现: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由于各个部门间存在利润率的差别,资本就会在各个部门间转移,必然会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这样的资本转移及由此而来的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化要到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相当才停止,这样就形成了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已经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生来源,但利润量与价值量还是一致的,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利润量与剩余价值量就不一致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似乎利润的多少就只和资本量有关,就完全掩盖了利润的本质和来源。
2.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在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按照价值出售,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不是W=K+m,而是W=K+p—,这样价值规律就不是直接通过价值其作用了,而是通过生产价格起作用。
2021考研政治疑难题解答
2021考研政治疑难题解答2021考研政治疑难题解答1.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体现在哪?第一,使用价值:有用性、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自然属性、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第二,价值: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决定了交换价值、社会属性,本质是物的外壳掩盖下的经济关系。
第三,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体现在: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这是统一;而通过交换,使用价值和价值则发生分离,即两者不能归一方同时占有,这是对立。
总之,它们商品内在的一对矛盾,可以通过交换得到解决。
2.剩余价值、利润和平均利润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实质可理解为参照物不同,目的是为了掩盖剥削。
不同部门之间如果利润率不同,资本家之间就会展开激烈的竞争,使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趋于平均化,不同部门的资本家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来瓜分剩余价值。
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得的利润,叫做平均利润。
3.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第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已定(或不变)的情况下,依靠绝对延长工作日进行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即加班。
第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劳动日长度已定(或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使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即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第三,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由于某些或个别资本主义企业首先采用了较好的技术和生产方法进行生产,使自己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就是超额剩余价值,即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
第四,超额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无数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最终导致相对剩余价值出现。
练一练解析(史纲,单选)(第四季第二题)1941年5月,毛泽东做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深刻揭露了当时党内存在的一种风气:“在学校的教育中,在在职干部的教育中,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和战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剩余价值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时,就取得了利润的形式。
所以,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就是一个东西,
所不同的是:剩余价值相对于可变资本而言,而利润则相对于全部预付资本而言。
所以,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或现象形态。
利润取得了剩余价值的形式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所谓“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利润率下降,二者成反比”是就一个部门而言的,比如:
资本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商品价值利润率
A部门70c+30v 100% 30 130 30%
B部门90C+10V 100% 10 110 10%
B部门资本有机构成高,利润率低,A部门资本有机构成低,利润率高。
那么,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利润率就降低。
对某一个部门的某个企业而言,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利润率当然是提高的,要不然,谁还会改进技术阿,呵呵。
谈到,就是相对于各个部门而言的,仅仅某一个部门谈不上,呵呵,和谁平均啊?
=社会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
为什么,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却降低呢?
由上面的图表,可以看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剩余价值降低了,根据上面的公式,预付总资本不变,社会剩余价值总额减少,就降低了,所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降低。
楼主应该明白,你所说的利润率,都是就整个部门而言的,不是就某个企业而言的。
整个部门利润率,降低并不意味着某个企业利润减少。
之所以提出,是考虑到等量资本应该获得等量的利润,最后供求等因素的作用下,资本在各个部门之间转移,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之间得到了重新分配。
而如果某个部门的某个企业改进技术,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本部门的社会价值,他会获得超额利润,所以,自己获利增多了。
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
形成为前提的,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生产价格形成后,生产价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价值规律作用形式就变成价格随供求关系的变化以生产价格为中心而上下波动。
先进企业由于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平均数,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仍可以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
超额利润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