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集体备课)
小学四年级上册古诗教学设计(集体备课)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集体备课)义务教育课程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绍兴县富盛镇中心小学四年级教研组执笔:章素娥邮编:电子邮箱:一、设计思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古诗涵盖面宽,意蕴深远,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二、教材分析本课的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送元二之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选编这两首诗的意图,一是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二是让学生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三、学情分析通过古诗吟诵活动的开展,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程度的古诗词。
对古诗词的品味理解能力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此时学习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这样有一定深度的诗文可以将学生的古诗品读能力有一个阶段性的提高。
四、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案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教师:多媒体课件。
2、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
板书:送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1、理解第一、二句诗:⑴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⑵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名楼送⑶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盛景送⑷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⑴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教案古诗两首(秋浦歌
教案古诗两首(秋浦歌一、教学内容《古诗两首》(秋浦歌)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五单元第一课。
本课包括《枫桥夜泊》和《登高》两首古诗。
其中,《枫桥夜泊》描绘了诗人夜晚泊船枫桥附近,欣赏江南水乡美景的情景;《登高》则表达了诗人登高远望,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2.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3. 学会诗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古诗文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情感;2. 重点:朗读和背诵古诗,掌握诗文中的生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诗文打印稿;3. 生字词卡片;4. 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利用PPT展示江南水乡的美景,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你们在哪里见过这样的景色?诗人是如何描绘这种美景的?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诗文,圈出生字词,并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诗文内容;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4. 讲解诗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内容,讲解生字词,并结合PPT展示诗文意境;5. 朗读与背诵:学生跟读、齐读诗文,并进行背诵练习;6. 实践运用:学生运用诗文中的生字词造句,体会词语的用法和情感。
六、板书设计《古诗两首》枫桥夜泊思念家乡登高思念亲人七、作业设计1. 熟读并背诵两首古诗;2. 运用诗文中的生字词造句,并写在作业本上;3. 家长签字确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古诗文的朗读和背诵较为熟练,但对诗文意境的理解还有待提高;2. 拓展延伸:下一节课将继续学习《古诗两首》(秋浦歌)的后续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制定;2. 教学难点的确定;3. 教学过程的设计;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指导整个教学过程。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准备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3.powerpoint。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吟诵):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二、学习课文(一)解诗题,知作者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想一想,乡下人家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并写出你的感受。
你从文字中发现了几幅画面?用笔在书中作批注。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和板书设计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和板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庐山谣”和“将进酒”两首古诗的意思和基本情感,并能够准确地朗读出诗歌;2.学生能够初步感受古诗的美,掌握古诗的基本特点;3.学生能够通过这两首古诗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人物。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意思和基本情感,并能够准确朗读出诗歌;2.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美,掌握古诗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先请学生回忆在上一年级学过的古诗,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并发问学生这些古诗在他们的心中有什么感受和体验。
2.学习新课①学习《庐山谣》1.教师先分别向学生介绍古诗《庐山谣》的起篇(楼船夜雪瓢泼大,),续篇(都门帐饮无绪),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这首古诗的神秘之美;2.教师展示带有拼音和注释的课文,让学生朗读,并教授一些生字生词;3.教师带领学生感受古诗的情感,并引导学生一起朗读,强化记忆;4.教师对古诗的音乐性和韵律感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加深学生的体验感。
②学习《将进酒》1.教师先分别向学生介绍古诗《将进酒》的起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续篇(合欢桃李春色鲜,),让学生感受到这首古诗的奋发之美;2.教师展示带有拼音和注释的课文,让学生朗读,并教授一些生字生词;3.教师带领学生感受古诗的情感,并引导学生一起朗读,强化记忆;4.教师对古诗的感情表达和抒情能力引导学生品味,加深学生的体验感。
3.应用1.让学生分组,自由发挥,配合老师的引导和提示,创作自己的小诗,并在课堂上互相交流;2.学生结合自己平时的体验,感受,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成最适合自己的小诗。
4.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让学生对古诗的浅层次了解给予一个初步的总结。
四、板书设计本课的板书主要涵盖以下内容:1.古诗名字2.古诗部分内容3.生字生词和注释,帮助学生记忆4.学生讲述的自己的小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由于学生所接触的是小学四年级上册,所以本节课所涉及到的古诗也相较于比较简短,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始终遵循着情感教育的原则。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古诗两首》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教学设计中教师根据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通过作画或想象画面,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激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1)查找有关作者(苏轼、陆游)、庐山、题壁诗的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1)课前预习课文;读准生字词。
(2)查找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以画引入,激趣学诗(教师边在黑板上画简笔画边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山吗?谁去过庐山?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庐山的风光?(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俊奇巧秀的园林建筑,都一展庐山的无穷魅力。
)看,这就是庐山,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板书课题:题西林壁)设计意图:教师用简笔画的形式简单勾勒出庐山的轮廓,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交流资料,理解诗题1.学生结合预习,说说自己对诗题的理解。
2.指名介绍西林寺及庐山,教师补充题壁诗的资料。
了解《题西林壁》就是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3.教师引问:谁来介绍一下诗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
所以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所查找资料进行交流,也是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三、初读古诗,感受美1.学生仔仔细细将诗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注意诗的停顿。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三篇】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三篇】《古诗两首》教案二教学目标:1、熟悉三个生字,会写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沟通。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教学难点:体会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时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看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沟通。
4.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现、课堂互动沟通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育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力量。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把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预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同学们,古诗语言精炼,蕴义深刻,是悠久中华之珍宝。
那今日我们就从展现你们所会的古诗开头,一起走进这奇妙的古诗世界。
谁情愿把自己会的古诗与大家一起共享?出示(课件1:望庐山瀑布)同学们会的古诗可真多呀!看到这幅画,你想到了哪首古诗?是啊,很多诗人都被庐山的美景所感动,留下了千古名句。
今日我们也一起去爬庐山好不好?好大家做好预备,我们动身了。
(课件2:风光片)师配乐#教案# 导语:随着美丽的音乐,我们来到了庐山,这里山高水长,云雾迷漫,这里古木参天,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如梦似幻,我们沿着山道拾级而上,来到了西林寺,走进寺内,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一首诗。
现在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课件3:课题)跟教师一起朗读课题。
1、请结合课文解释,理解题目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古诗两首 学案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古诗两首学案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课题 1、古诗两首课时 2课时教学目标设计 1.认识3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设计 1、情景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创设情景,让学生理解古诗,让学生打开心窗,放飞想象,受到美的熏陶。
2、朗读感悟法:通过教师的范读以及学生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理解古诗的内容。
前置性学习设计 1、熟读并尝试背诵两首古诗。
2、借助课下注释,尝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3、画出不明白的词语或句子:。
4、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活动设计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背诵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导入。
二、检查前置性学习收获,整体感知。
1、抽读古诗2、提出问题三、理解诗意,感悟意境。
1、熟读古诗,创设意境:学生齐读古诗,并想象,如你是大诗人李白,在敬亭山,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找出与孤相同意义的词,让学生体会出李白的孤独并朗读出来。
2、指导朗读。
四、对比读,深化美。
1、读两首《题君山》,洞庭湖与君山的神奇之美在脑中升华。
2、理解诗意。
【重点难点】重点:背诵诗词,了解意思,想象意境,体会感情。
难点:读诗词,想意境,感悟语言美。
【生字全解】识字:徽、螺、谐。
写字:绵、亭、潭、螺、谐。
重点指导:亭:下面不要写成:子【辨多音字】mó(打磨)磨mò(石磨)【词语全解】闲:悠闲。
厌:满足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潭面:指湖面。
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
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近反义词】近义词:和谐——和睦【诗句赏析】(一)《独坐敬亭山》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静静地凝视着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也在看着我,x好像再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过。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一、教案概述1.1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授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古诗两首》部分,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词的韵律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语文表达能力。
1.2 教学目标•了解《古诗两首》的背景和作者;•能够正确朗读《古诗两首》;•能够理解《古诗两首》的意境和情感表达;•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古诗两首》的理解和感受。
1.3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古诗两首》的意境和情感,并能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教学过程2.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古诗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两首》的欲望。
2.2 学习《古诗两首》通过老师朗读和学生跟读的方式,让学生熟悉《古诗两首》的诗句和韵律。
2.2.1 《《古诗两首》第一首》•讲解诗句中的生字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分段解读,让学生逐句理解古诗的表达;•引导学生讨论古诗的情感和意境。
2.2.2 《古诗两首》第二首•同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古诗两首》第二首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2.3 情感表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对《古诗两首》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语文表达能力。
三、教学延伸3.1 诗词鉴赏让学生欣赏一些其他古代诗词作品,拓展学生对古代文学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2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创作体会文学艺术的乐趣,展示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反思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思考如何更好地教授《古诗两首》,并对今后的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两首》这部分内容,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和语文表达能力。
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导语】本节课的内容是《古诗两首》。
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学生能够了解并感受到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通过这两首古诗的学习,教师能够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背诵《七步诗》和《蜂》这两首古诗;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含义;学生能够感受古诗所传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情感教育法,直观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并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
学习策略:合作学习策略,多媒体教学策略。
学科与社会观念:学习古代文学的素养是每个人都应有的,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解读古诗的含义和情感。
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和朗读能力。
【教学难点】鉴赏古诗的艺术特点,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及投影仪、课文教材、课外读物、展示板。
【教学过程】一、热身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古代诗人的画像,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人的形象,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并展示课前阅读课文的概念。
二、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七步诗》和《蜂》的诗词,让学生预测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三、分组合作阅读(1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负责阅读一首诗歌,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然后向全班展示。
四、整体理解(8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进行整体理解。
如:诗歌中描写的是什么景色?作者通过哪些词语来描写?你觉得这首诗的情感是什么?等。
五、感受诗歌情感(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师生互动、情感猜测等方式,让学生深入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并用诗词描述自己的感受。
六、背诵诗歌(1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逐句背诵《七步诗》和《蜂》,同时指导学生体验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七、学以致用(10分钟)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场景,用诗歌的方式来描写,并与小组成员互相分享。
八、总结反思(5分钟)通过学生分享和教师点评,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重点强调古代文学的重要性和美学价值。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之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同学互助学习的能力。
重难点:理解诗句和诗中所含哲理关键:理解诗句,有感情的朗读课时:两课时教具:风景画、录像、小黑板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俺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
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录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俺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
(板书诗题)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读,因而在本环节中教师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情,读出神。
)2、用自身喜欢的方式练读。
(同学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同学。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1、借助书上的注释和自学任务,自读自悟(小黑板出示学习任务)。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播放庐山风景。
假如遇到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培养同学互助学习的能力)3、集体汇报交流,感悟诗意和哲理(1)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横、侧、远、近、高、底)(2)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时;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高处俯看:身沟幽壑;山下仰望:重峦叠嶂。
)师小节: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3)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点拨: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体会诗人的心境,与他人交流读书的感受。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体会诗人的心境。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
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
(板书诗题)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
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借助书上的注释和自学任务,自读自悟。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3、集体汇报交流,感悟诗意和哲理。
(1)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横、侧、远、近、高、底)(2)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3)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四、品读欣赏,积累诗句。
在我们的眼前是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五、感悟写法。
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七、作业设计。
1、课后积累苏轼的其他诗句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句。
2、将诗改写成短文,加上自己的感悟。
第二课时一、引入。
走出令人迷惑的庐山,我们再跟随宋朝著名诗人陆游,到美丽的浙江绍兴的山西村一饱眼福,好吗?(板书诗题)二、学习古诗。
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是怎样学的?2、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三篇】.doc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三篇】《古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题西林壁》)【教学过程】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1、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板书课题,读诗题。
2、理解诗题。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
再出示“岭”和“峰”。
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
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5、理解后两句。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教案及反思
第20课《古诗两首》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鹤、孟、陵,辞、唯”五个生字,会写“孟、浩、陵”等七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3.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4.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从中感受友爱、友情的温馨。
教学重、难点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1.搜集并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1—2首;2.预习这两首古诗,了解李白与王维的生平;3.课文插页的挂图。
教学方法:朗读体会法教学过程:一、对联导入,揭示课题1.师吟诵一对《红楼梦》中的对联,并写下来:“黄金万两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寻。
”2.导语,揭题。
人生苦短,在漫漫人生路上,除了亲情之外,还有一种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友情。
有人说,友情是真挚且宝贵的。
的确,正如对联中所说的,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内容便与友情有关。
(师板书课题)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a、生试读,诵读(注意“孟、陵、辞”的读音)。
b.师范读(也可录音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古诗描述了一件什么事?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2.学法“引路”,自学古诗。
a、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应怎样来学习古诗?b.归纳如下学习方法: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3.“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
a、指名简介李白。
b.说说诗题给了我们哪些信息?c.指名学生朗读,注意咬音的准确。
4.明诗意。
a、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古诗。
b、查字典或借助课文提供的注释,把它们“移注”到诗行中,读懂诗句的意思;记下不懂的问题,标注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不了的,在全班交流。
5.入诗境,悟诗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从具体的诗句中体会到的?6.围绕“学法”,自主合作学习。
(提示:指导各组采用不同的汇报形式,如:介绍李白与孟浩然;说诗句意思,用逐句朗读逐句解释的方法;抓住“黄鹤楼”“之”烟花”“尽…‘唯见”等重点词,解释、朗读、品味;抓课文插图,结合自己的理解阐述画面,小组合作将李白与盂浩然在黄鹤楼边依依惜别的情形表演出来等。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播放音乐)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对诗吗?(学生自由发言)2、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
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李白)你们了解李白吗?(课件出示李白素描图)3、千年圣地黄鹤楼,如诗如画江南春。
当时诗人李白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此时老朋友却要东下扬州,这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送别诗。
[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二、初步感知1、同学们,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课题最后那个字怎么写呀?明确:注意“陵”字正确书写,“陵”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点明:送的地点,谁送谁,“之”的含义,对黄鹤楼、广陵及人物的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友谊故事等。
3、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前往广陵。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
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
为什么这么著名呢?明确: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
论年龄,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然而同样的兴趣爱好,同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三、整体感知1、就是这么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我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了吧,自己先放声读读,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课《古诗两首》名师教案(人教版)
《古诗两首》名师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读“鹤、孟、陵、辞、唯”5个生字;会写“孟、浩”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二)过程与方法在读和思的基础上回顾运用学古诗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句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会欣赏古诗,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一、展示古诗,导入新课1、同学们,咱们学习过很多的古诗,你能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展示给大家吗?生展示背诵古诗,师适时点评鼓励。
2、你们真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两首诗歌。
(板书课题:20、古诗两首)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导入:同学们,你有好朋友吗?有没有和自己的好朋友分别的时候呢?说说你的感受吧。
生畅所欲言……今天,我们跟随大诗人李白一起感受与朋友分别的场景。
李白与好友孟浩然分别有什么样的独特感受呢?他又是如何写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
(一)读诗句。
1、听课文朗读,生轻声跟读,注意划分停顿。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学习生字。
3、师指导学生朗读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4、生自由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初步感知这首诗。
5、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二)知作者。
1、介绍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2、了解写作背景。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
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绝句》这首诗。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引导同学们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由此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诗:9 古诗两首
(二)自学《绝句》
1.读题、解题,作者简介。
《绝句》是古代诗词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的叫“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绝”这首诗是唐朝另一个著名诗人杜甫写的,当时唐朝开始衰败,又发生叛乱,诗人历尽艰辛才辗转到四川,在四川成都郊外建造了一间草堂,诗中描写的就是草堂前明媚秀丽的景色。
2.教师范读。
强调多音字:行(háng)泊(bó)
3.自学字词,理解词语,教师检查,学生质疑。
黄鹂:一种小鸟,也叫黄莺,叫声很好听。
白鹭(lù):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细长,吃小鱼,小虾。
东吴(wú):古时候的东吴,就是今天江浙一带。
鸣:这里指鸟叫。
翠柳:绿色的柳树。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含(hán):包含。
西岭:成都西面的岷山。
千秋雪:“千秋”就是千年,这时是虚指。
“千秋雪”指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万里:指非常遥远,不是实指。
4.检查自学诗意情况,想像画面。
(1)指名读诗句。
(2)练说每句诗意。
(新绿的柳枝上一对黄鹏在欢唱,蔚蓝的天空上,有一行白鹭从溪上飞起,向远处天空飞去。
远处,西岭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
这样的景色就像嵌在窗户里一样。
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
(观看彩图,诵读全诗,想像画面。
)
(整首诗描绘了草堂附近明媚秀丽的景色。
)
5.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1)指导朗读。
我们要以欢快的语调,来读这首诗,读诗时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和轻重快慢。
(2)教师范读。
(3)学生朗读。
两个/黄鹏//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干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4)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感情?(抒发了作者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
(三)体会写法
诗人为什么能描绘出这么美的画面呢?他运用了什么方法?你们想知道吗?齐读全诗,仔细体会。
(教师总结:古诗是四个不相连属的句子,一句便是一幅图画,短短四句写景,有层次,有远近,声情并茂。
而且黄翠白绿,众彩缤纷,形象鲜明活泼,分而不散,从而充分表现了诗人恬静开朗,跃跃欲归的内心世界。
同时这首诗语言清新质朴,对偶工整,朗朗上口,具有形式美和音乐美。
)
(四)背诵全诗,体会美感
(五)布置作业
1.练说诗意。
2.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诗。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背诵《绝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创设情境,交代学习方法
1.给学生演示《早发白帝城》音乐鉴赏的视频资料。
2.交代学习方法。
(1)今天,老师要教大家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五读法”来学习古诗。
什么叫“五读法”?又该怎样运用“五读法”来学习古诗呢?
(2)出示“五读法”
一读通,咬准音;二读懂,知大意;三读精,解词义;四读会,达意境;五会读,有感情。
(三)指导学习《早发白帝城》
1.揭题,解题。
(1)“发”在这里的读音和意思是什么?(fa)(出发)
(2)读了这个题目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去哪里?怎么走的?)
在学习这首诗时就会解决我们的疑问。
(3)这首诗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学生按照“五读法”开始学习诗句
(1)一读通,咬准音。
①正字:朝(zhāo)还(huán)重(chóng)
②字形:帝(上中下结构),辞(左右结构),猿(左右结构)
(2)二读懂,知大意。
朝:早晨。
辞:辞别、离开。
还:返回。
啼不住:不停地叫。
轻舟:轻快的小船。
万重山:一重又一重的大山。
(3)三读精,解词义。
通读全诗,根据每句诗所写的内容,给诗分层。
每层写了什么内容?
(这首诗分两层意思来写,第一层告诉我们诗人出发的时间和到达目的地的时间;第二层写长江两岸的景色。
)
①指名读第一、二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了作者早晨从白帝城出发,一天的时间就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城。
)
②作者什么时间离开白帝城出发的?从诗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诗人早晨从白帝城出发。
从“朝”和“彩云间”这两个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当诗人离开白帝城时,天上彩霞一片。
表示他心情是很愉快的。
)
“彩云间”一词,除了写出时间,还写出了白帝城的什么特点?(很高)
教师讲解: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城东白帝山上,所以作者讲在“彩云间”。
③从白帝城到江陵有多远?诗人乘船走了多长时间?从诗歌的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从白帝城到江陵有1200多里远,诗人乘船只用一天时间就到达江陵了。
)
诗中的“千里”,“一日”都是虚指,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说明船开得很快。
④小结:这两行诗,一是突出白帝城之高,二是反映了行船的速度快,朗读时,除了要把顺水行船速度极快的意思
表达出来,还要表达诗人的心情同飞舟一样轻快。
⑤指导朗读。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③第二层是写长江两岸的景色,作者抓住了什么来写。
(抓住“猿声”和“万重山”来写。
)
①作者为什么要写“猿声”和“万重山”?
明确:当年长江三峡,都是高山峻岭,悬崖峭壁。
猿猴的叫声常常会在深山峡谷中引起回声,一声接一声,声声不断地传播开去。
李白乘船顺水而下时,在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中,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的大山。
作者在这里用猿猴的啼叫声和重重高山突出行船的轻快和沿途景色的壮丽。
③指导朗读(注意把“快”的意思读出来)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每句的意思。
(分组讨论,指名说)
(早晨,作者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远隔千里的江陵,只要一天的时间就到了。
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一声接一声还没停下来,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高山。
)
4.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1)学生边看《早发白帝城》的影碟,边听师范读古诗。
(2)谈话: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当年他受到牵连,被判罪,流放到贵州的夜郎,李白在去夜郎的途中,到了一个白帝城的地方,忽然传来皇帝要释放他的命令,你们想想看,李白的心情怎样?(十分高兴)李白在释放后写了这首诗,不但描写了长江两岸雄伟壮丽的景色,而且表达了自己经过艰难岁月之后,被释放的喜悦心情。
(3)为什么说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①顺水行船(客观);②心情愉快,急切盼归(主观)。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我们再读这首诗,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诗意,还要体会诗人的感情。
(5)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四)布置作业
读李白和杜甫的诗,然后利用队会时间开一个班级诗会,看谁知道得多,理解得准确。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