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培训与教育辨(姜大源)

合集下载

姜大源教授职业教育十二观|上篇

姜大源教授职业教育十二观|上篇

姜大源教授职业教育十二观|上篇专家之窗姜大源教授职业教育十二观上篇摘要: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有着不同于普通教育而富含职业教育根本属性的类型特征,这正是职业教育学的基本内涵。

这些类型特征至少包括:基于多元智能的人才观、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基于全面发展的能力现、基于职业属性的专业观、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关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基于学习情境的建设观、基于整体思考的评价观、基于生命发展的基础观、基于技术应用的层次观、基于弹性管理的学制观。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教育类型;人才观;教育观;能力观;专业观;课程观;教学观;建设观;评价观;基础观;层次观;学制观职业教育作为不同于普通教育的另一种类型的教育,自有其不可替代的类型特征。

同样,职业教育学也具有与普通教育学不同的类型特征。

但长期以来,学科地位的确立,总是以知识层次的角度为依据。

由此,要确立职业教育的学科地位,就必然涉及知识层次的学科分类问题。

但是,考察学科分类和知识体系,也可“从知识的类型以及人们活动领域的类型的角度来进行”(曾国屏)。

这就是说,若把职业教育看成是不同于普通教育的另一种类型的教育的话,将职业教育及其学科建设置于普通教育学学科之下的现状就会受到质疑。

这是因为,如果从层次上将职业教育学置于普通教育学之下,那么在教学论领域也必然会出现这种情况: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要么从属于普通教学论领域里的专业教学论,要么从属于技术教学论、工程教学论甚至科学教学论范畴里的专业教学论。

倘若如此,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何在?无疑,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探求如何从教育类型的角度赋予职业教育学与普通教育学以同等学科地位的理由。

科学的回答至少涉及3个方面的理论问题:一是关于职业的研究,二是关于职业科学的研究,三是关于职业教学论的研究。

第一,职业的研究涉及职业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研究职业,就要研究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

其范畴应包括职业哲学、职业历史学、职业分类学、职业术语学、职业心理学、劳动医学与职业医学、职业社会学、职业法律(包括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法律及职业从业的法律),还有职业教育学和职业教学论。

最新公考、入编考试精品资料姜大源文章专辑

最新公考、入编考试精品资料姜大源文章专辑

姜大源职教文章专缉本期要目●关于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畅谈职业教育改革●职业教育的通用教学论●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论●职业教育的动机形成论●职业教育的小组动力论●职业教育:类型与层次辨●职业教育:供给与需求辨●职业教育:培训与教育辨●职业科学与职业教学论研究的起源●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思考姜大源教授简介:姜大源,湖北武汉人,现任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总编,并兼任上海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顾问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湖南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兼职教授、北京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职业教育学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暨课程理论与开发研究会主任。

关于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一、新时期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脉络要谈人才结构问题,我国劳动力市场是一将易得,千军难求。

高级技工极缺。

(一)知识社会带来的变化1.人力结构变化人类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一次工业化(工业经济时代),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资源密集转向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第二次工业化(知识经济时代),由技术密集、资本密集转向知识密集、人才密集。

人才结构相应地由金字塔型转向葱头型,由葱头型转向橄揽型。

中等人才是基本人才需求。

我国还处在第一次工业化的初期,怎么能不需要中等人才呢。

2.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全球性:经济全球竞争日益尖锐及国际分工的强化,使得生产向低成本地区转移,人员、资本、货物和服务的跨国界交易即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动态性:大多数经济活动的动态性增强,特别是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应用,导致知识半衰期越来越短、创新周期越来越快,产业围绕信息流而不是围绕产品流来组织;服务性:工业国家传统制造业逐渐失去重要地位,服务业在生产、管理、科学、社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出现生产社会向服务社会转变。

但是跨越制造业的发展是不可能的。

3.劳动组织的变化主体性:劳动者自身作为主体参与劳动的主体意识与工作责任心;团队性:劳动组织的小组形式与团队合作精神;网络性:劳动岗位水平与垂直纬度的交叉与融合;主要岗位和边际岗位同时存在。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哲学思考姜大源讲话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哲学思考姜大源讲话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哲学思考姜大源讲话(根据录音整理)方法论远比方法重要,讲哲学思考时会用到很多的例子来说明,听完以后会有一些收获。

有很多东西是相通的,大家注意听。

大家看课件,发现课件全是图,没有文字,没有大一二三四,小一二三四等等,那样只是文字的搬家,没有意思,这样的PPT,一定是自己加工的。

我做这个PPT的目的,是想给大家三个冲击:一个是视觉的冲击,视觉的冲击即火花。

所谓视觉的冲击,我尽可能多的把我的思想用图形表达出来,用逻辑的框图或图像的框图表现出来。

通过我的PPT,和大家的思想碰撞,激发思想的火花。

第二个是信息的冲击,信息的冲击即观点。

我要用一张图,融合最大的信息量,这张图可以讲三分钟,五分钟,可以写三百字、五百字,我不主张记太多,记要记容易忘的东西。

第三观念的冲击。

我所做的图中不可能每张都对你冲击最大,一定有几张对你冲击最大,记几张对你冲击最大的图形,用这几张图形去解决你的问题,那样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老师的作用不在于让学生去拷贝、去复制你脑子里的东西,老师的作用不在于复制图书馆书架上的知识,老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做出老师做不出的东西,我们一直在复制知识、拷贝知识,这是最大的失败,我们一直在做知识搬运工,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这三个开场白,今天上午讲的哲学思考,是方法论的问题,为下午讲方法做准备。

我先谈谈我的几本书,第一本是《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这本书是2007年1月的,是大学出版社的一等奖,第二本书是《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第三本书是国家师范教育两周年的一个案例集《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这里面的每一个案例都是我点评的。

这时候还是工作过程导向,其实这时候已经提出来了工作过程系统化,大家看后面这几篇文章文章《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工作过程导向是德国人提出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是中国人提出来的,这是发表在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第4期上得一片论文,这篇文章在职教战线引用率是最高的文章。

姜大源:为什么强调职教是一种教育类型解读《职教二十条》

姜大源:为什么强调职教是一种教育类型解读《职教二十条》

姜大源:为什么强调职教是一种教育类型解读《职教二十条》当前,我国致力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壮大实体经济,需要数量充足的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支撑。

近两年来,肩负着传承技术技能、培养多样化人才职能的职业教育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

1月24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与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制定的关于职业教育的大政方针一脉相承,如何落实上述系列决策,是新时期职业教育乃至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

为此,本版特别推出一组专家文章,希望能给读者带来启发。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具有非常深刻而长远的意义。

可以说,《职教20条》的关键词是转型,即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要从普通教育转向类型教育。

逾7000字的《职教20条》,贯穿其中的也正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特征的一根红线,我们可将其归纳为三大特征:第一个特征:跨界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协同育人的办学格局在于由一元主体转向双元主体:从传统的普通教育,即往往只有学校这样一个单一学习地点的办学及运行格局的定界教育,向现代的职业教育,亦即在学校与企业或其他社会机构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学习地点的双元或多元办学及运行格局的教育转变。

从一元结构走向跨界的双元结构的办学格局,是职业教育作为不可替代的类型教育的第一个特征。

职业教育以学校与企业联姻的跨界合作为其协同育人的结构形式,因此必须有跨界思考。

普通教育所涉及的教育活动,都是在只有学校这样一个学习地点的参照系下运行的,是一种在教育系统内部结构的框架下实施的教育行为;而职业教育所涉及的教育活动,不仅要注重普通教育所关注的学校、学习和教育这三要素构成的领域,而且还要关注普通教育较少顾及的企业、工作和职业这三要素构成的领域。

这表明,职业教育办学的参照系覆盖了与学校和企业两个学习地点相互关联的领域,其定义域的范畴两倍于普通教育。

姜大源教授系列论述

姜大源教授系列论述

姜大源系列论述职业教育:评估与示范辨评估,一般被理解为根据特定的目的和掌握的资料,对某一事物的价值或现实状态进行充分、客观和科学的定性定量分析、说明与评价的过程。

评估所得出的结论,是对评估对象的价值或现实状态,在某一特定领域里给定的一种意见和判断,可为相关机构提供可靠的决策参考的依据。

而示范,一般被理解为按照特定的目的和基本的条件,对某一事物的创新或未来状态实施合理、精细和具体的范例形式的推介、加工与迁移的过程。

示范所得到的结果,是将示范主体的创新或未来状态,在某一特定领域里树立成一种榜样和典范,可为相关机构提供可靠的发展参照的模版。

显然,评估是对事物生存状态的质量进行诊断的工具,而示范则是对发展,趋势的质量进行预测的手段。

教育作为国家为满足社会需求和个性需求的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科学地、辩证地、有意识地使用评估和示范这两个工具或手段,就能通过评估清醒地把握现实教育发展的状态,通过示范清晰地认识未来教育改革的趋势。

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的实践和理论都证明,教育评估和教育示范,是加强管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推动改革、促进创新的需要。

评估已不仅是一种常用工具,而且也成为一种常规制度。

示范也不仅是一种激励手段,而且更成为一种创新活动。

教育评估与教育示范相辅相成而又相异相干,对加强职业教育管理、优化职业教育结构、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促进职业教育创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于职业教育评估的意义解读如果把教育看作是‚实践的科学‛(Schleiermacher/Schmied—Kowazik),那么教育评估总是涉及对教育实践的分析、改善,尤其是评价(Schadish)。

它包括:从系统维度开展对宏观层面的职业教育体系、中观层面的职业教育机构和微观层面的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评价;从范畴维度开展对职业教育行动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的评价;从对象维度开展对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专项活动和院校发展的评价;从主体维度开展基于机构或专家监控的总结性的职业教育外部评价和基于自我独立调控的形成性的职业教育内部评价。

教师培训-姜大源教授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理论.

教师培训-姜大源教授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理论.
姜大源,2007
工 作 过 程 系 统 化 课 程
综合
三 维 度
技能、知识、态度 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时刻处于 运动 状态之中
六 要 素
对象、内容、手段 组织、产品、环境
结构 相对 固定
六 步 骤
资讯、决策、计划 实施、检查、评价
姜大源 2007
姜大源教授认为:工作过程是完成一件工作任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基本路径
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 方案设计
工作过程分析
工作过程 课程开发
学习领域
学习情境
工作任务 分析归纳
职业工作岗位
学习性的工作任务
行动领域
整合的工作任务
实际的工作任务
姜大源 2007
行动领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基础(开发平台), 是与本职业紧密相关的职业情境中构成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 的总和,采用工作过程描述的方式,体现了职业的、社会的 和个人的需求。
姜大源,2007
社会职业(岗位)
轿车司机
大巴司机
卡车司机
拖拉机司机 摩托车司机
职业群 (岗位群)
机动车驾驶员
教育职业 (专业)
机动车驾驶
学科体系的 兴奋点
行动体系的 兴奋点
姜大源,2008
学科体系
学科知识系统
行动体系
工作过程系统
知识构成要素: 范畴、结构、内容、 方法、组织以及理论 的历史发展
工作过程要素: 对象、方式、内容、 方法、组织以及工具 的历史发展
分析职业工作过程
完成一项工作的完整工作程序
确定职业行动领域
完成一项工作需要作哪些事情
转换配置学习领域!

职业教育:培训与教育辩(姜大源 )

职业教育:培训与教育辩(姜大源 )

职业教育:培训与教育辩(姜大源 )培训的教育学指称,是培养、训练,它是由社会机构提供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专门训练活动;或者说,培训是“通过正式的、有组织的或有指导的方式而不是一般监督、工作革新或经验,获得与工作要求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引自陈天希)。

英文training一词更多地指出,培训是一种实践性的学习。

而教育的教育学解释,专指由教育机构提供的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素质培养活动,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或者说,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叶澜)。

英文education(源于拉丁语educare,“引出”之意)一词更多的强调,教育是一种引导性的学习。

作为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手段的培训和教育,由于阐释的角度和强调的重点不同,尽管其定义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版本,但无论是基于实践性学习的培训,抑或是基于引导性学习的教育,其共性在于,它们都是以传授、诱导或获取知识、观点、价值观或技能的社会活动(于东科)。

从教育学的观点看,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和品德的活动(张焕庭),或者说一切传播和学习人类文明成果——各种知识、技能和社会生活经验,以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研究杂志),都属于教育的范畴。

这就意味着,教育的概念在外延上涵盖了培训。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育与培训之间可以划等号。

恰恰相反,包容了培训的教育,在内涵上却与培训存在着许多质性的不同。

由于既存在着显性的,即机构形式的,例如由教育机构或社会机构提供的正规或非正规的教育和培训;又存在着隐性的,即非机构形式的,例如采取自学或家庭方式的教育和培训,这里集中讨论的是显性机构形式的教育和培训之间的区别与差异。

一般教育意义上的培训与教育的区别培训是社会机构面向特定的受众,针对社会发展所特有的专门性问题,通过实践性的训练方式所采取的旨在缩小目标与现状间潜在差距的措施,重点是提高受众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强调工作能力的提升与物化。

职业教育:技术与技能辨 姜大源

职业教育:技术与技能辨 姜大源

职业教育:技术与技能辨姜大源技术和技能,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复杂现象,又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特殊方式。

对这两个词及其关系的理解,大概最能充分体现‚似是而非‛的含义。

关于技术,汉语里通常的说法,一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二是指‚技术装备‛(《现代汉语词典》)。

晚近的说法,一是指‚技艺方术‛;二是指‚生产活动的知识、经验或操作技巧‛(《古今汉语词典》)。

关于技能,汉语中则常被指称为‚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现代汉语词典》),又被指称为‚技艺才能‛(《古今汉语词典》)。

由此,技术存在的载体至少有两种:一是人----承载经验、知识或技巧、技艺、方术的个体;一是物----集成人类经验与自然效应并被对象化了的技术装备;而技能存在的载体只有一种:人----具备能力、技艺或才能的个体。

这就意味着,教育作为‚育人‛的工作,而不是‚育物‛的工作,其实质在于提高人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及其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亦即工作中的技艺、技巧。

显然,在‚育人‛的意义上,技术与技能‚殊途同归‛了。

因此,在职业教育中,技术与技能是什么关系呢?如果说,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是技能教育;那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术应用型人才,或称为技术型人才,就只能是技术教育吗?进一步,倘若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或简言之,是高技能型人才,那这又是什么类型的人才呢?一、关于技术的再认识与技术紧密相关的英、法、德文词,有两个:一是Technique(英)、Technic(法)、Technik(德),常见的解释是:技巧,手法,技艺,专门技术以及技术装备、技术设备,等等;二是Technology(英)、Technologie(法、德),常见的解释是:工艺(学),操作方法,以及技术,工业技术、生产技术、工程技术,等等。

这些词汇都来源于希腊语techne,既有艺术、手法、手艺、技巧、技艺的意思,又有相关的科学理论----‚××学‛之意。

职业科学辨析_姜大源

职业科学辨析_姜大源

职业科学辨析姜大源【摘 要】 职业科学学说及与之紧密相关的职业教学论思想,为职业教育研究开拓了一片新天地。

本文对职业科学学说的缘起、进程及与之伴生的问题和前景作了思考性的概括,指出职业科学作为一门新学科,是职业教育作为不同于普通教育的另一种类型教育的基准科学,并提出了职业教育(学)应成为一级学科的理由。

【关键词】 职业 职业科学 职业教学论 职业教育学 一级学科【收稿日期】 2015年7月【作者简介】 姜大源,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

职业教育以职业为基础并为职业服务,职业是职业教育的起点。

受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态变革等的影响,职业时时处在变动之中,职业教育所要做的,是如何以现有的职业资格为基准,培养能尽量满足未来职业资格要求的人才。

有关职业和职业教育的学说,其实就是研究通过何种教育途径来获取合适的职业从业资格的科学。

尽管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基本是在普通教育学的基础上寻求职业教育及其发展的理论支撑,普通教育学关注的,首先是教育科学(方法),接着是专业科学(内容),然后才是职业问题(目标)[1]。

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首先关注的应该是职业问题(目标),然后才是胜任职业工作所需的专业科学的知识、技能和道德(内容)及其习得与掌握的教育手段(方法)。

这种目标———内容———方法的思维路径,带有浓厚的实践性,其跨越职业界和教育界的基本特点,决定了以学校教育为关注重心的普通教育学难以支撑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业教育需要有自己的理论支撑,这一理论应该是“职业科学”。

一、职业院校的“学科建设”之困一般来说,职业资格指的是从事一项职业所必备的技能、知识和道德;与所有的教育一样,其传递或习得需要借助相应的载体。

普通教育学中用来表示这一载体的概念,是“专业”,其背后有相应的学科作为支撑。

因此,本科高校都非常强调学科建设。

时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考姜大源

时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考姜大源

THANKS
感谢观看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地位
通过政策引导和宣传,提高职业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认可度。
优化专业设置
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优化专业设置,提高职业教育的针 对性和实用性。
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
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通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和选择。
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
01
02 校企合作深入推进
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 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更接近实际工作场景的学 习环境。
03 职业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 高,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01 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
部分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导致学生就业困难。
时期职业教育教学改 革的新思考
目录
• 姜大源简介 • 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 姜大源职业教育教学思想 • 姜大源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 姜大源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成果 • 对姜大源职业教育教学思想的思考
与展望
01
姜大源简介
教育背景
01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毕业,获得教育学学士学 位。
02
德国波恩大学学习,获得德国职业教育博士学位。
3
角色扮演法
通过模拟实际工作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 亲身体验职业环境,提高职业适应能力。
职业教育教学评价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01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职业
能力。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02
采用定性和定量两种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

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姜大源)

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姜大源)

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姜大源)——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漫谈一、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职业教育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要实现这一培养模式,而又不对课程进行改革,那么只能是镜花水月。

我们可以没有教材,甚至没有专业,但绝对不能没有课程,课程始终是职业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核心。

简单回顾一下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走势以及在这种走势下,我国课程改革的轨迹,将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课程改革的方向。

图1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轨迹如图一所示,它勾勒了改革开放以来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课程改革的轨迹。

早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不久,劳动部培训司就引进了世界劳工组织开发的职业培训的技能模块MES课程。

这一课程模式表明,职业教育课程应从工作需要出发,而不是以存储知识作为课程开发的起点。

它还表明一个技能型的工作、一个工作任务可以按其工作步骤划分为不同的模块,通过模块的叠加来完成,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这在当时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然而,这一课程是指向职业培训的,针对具体技能的。

但在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学校教育,还具有教育的基本属性。

而纯粹的针对职业培训的MES模块课程,很难兼顾职业性与教育性。

在这之后,教育部职业教育司首任司长孟广平先生带领几位专家到加拿大等北美国家考察后,引入了能力本位CBE课程。

该种课程因为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知识点、技能点,包括态度的分析非常详尽,特别是在对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进行界定和综合之后形成的课程开发表(DACUM),使得这一模式在学校层面的开发比较容易实现。

因此,成为当年中等专业学校特别推崇的一个课程模式,并且直到今天还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不过,就我个人观点,能力本位CBE课程模式是对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职业能力的分析,而不是对作为一种心理准备和心理状态的内化的能力分析;是对能力的点的分析,而不是对能力形成过程的分析,因此它很难做到技能、知识与态度的一体化和集成。

姜大源--职业教育系列文章

姜大源--职业教育系列文章
行动体系课程的内容编排则是一种串行结构。学习过程中学生认知的心理顺序,与专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工作顺序,或是对实际的多个职业工作过程经过归纳、抽象、整合后的职业工作顺序,即行动顺序,都是串行的。这样,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鉴于每一行动顺序都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工作过程序列,而且学生认知的心理顺序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序列,这表明,自然形成的认知心理顺序与自然形成的工作过程顺序是一致的,亦即有生命的“机体”对知识的序化过程与“机体”在工作过程中的行动实现了融合。
我们职业教育强调职业,所以,我们说职业教育思维的基本范式从什么出发?如果教育工作、技术是三角形的话,第一个,我们可以从工作出发,选择教育的内容,选择技术的手段,同时,也可以从教育出发,选择满足工作的需要来选择相应的技术,也可以从技术出发,来选择相关的教育内容和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三个都对,但是,哪一个更符合职业教育呢?我们想想三个出发点,具有三个不同的逻辑起点,从左下角来讲,从教育出发强调的是储备,从技术出发强调手段,从工作出发,是强调需求。我们职业教育既然是面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人才,我们要从需求出发,就是职业性原则,这是德国人提出的,我在德国12年,现在,我在工厂也干了10几年,什么叫职业性原则?我归纳一下德国人的思想。所谓职业性原则是这样讲的。
姜大源教授职业教育系列文章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止步不前的原因在于,课程微观内容的设计与编排远未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因而在这一传统观念束缚下编写的教材始终不能适应职业工作的需要。无疑,课程内容的序化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课程,是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开发的突破口。
我们课程改革这么多年,有很多变化,比如说,从学科导向的课程结构,向学科整合转化,也就是说向学科整合的发展,这是量变,有一定质变,但是主要是量变,从学科整合向主题导向变化,一个主题为标准,也就是说这时候出现的质变,从学科整合的综合课程,向显性课程消失了,所以项目课程现在非常实行。我提出来行动导向的课程结构,为主题导向的进一步深化,是我后面提到的排序不应该按照学科体系,而是工作过程,现在讲什么是行政导向?一个是模块化,一个是一体化,所谓模块化课程,我们讲,模块化课程从学数学角度是一种微分,一体化课程是整合性的积分。一个专业,设计课程,30门课,每一门课10个单元,庞大一个经济场,这样做的目的,我不否认模块化课程的灵活性,但是目的是强调内容整合,追求的是学科结构的完整性,这是符合逻辑思维的一种单向的,问题关键每一个模块本身的排序是什么?如果没有脱离学科体系,这个课程是失败的,第二,关于我们要求我们的学习的心理顺序,跟我们学习的顺序,跟我们工作的顺序一致,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比如说,从学科整合的课程发展,课程的门数减少,数量发展变化,当初建立项目课程的时候,课程显的形势消失,所以叫统和课程。最终提出我们怎么把职业教育和教育技能,包括我们说显性的能力和相关的知识结合起来,就以工作过程为积分的目的,来集成技能和技能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一种融合过程,追求过程的整合工作过程的完整性,不是学科的完整性,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为什么这样?

姜大源职业教育系列论述

姜大源职业教育系列论述

姜大源系列论述职业教育:评估与示范辨评估,一般被理解为根据特定的目的和掌握的资料,对某一事物的价值或现实状态进行充分、客观和科学的定性定量分析、说明与评价的过程。

评估所得出的结论,是对评估对象的价值或现实状态,在某一特定领域里给定的一种意见和判断,可为相关机构提供可靠的决策参考的依据。

而示范,一般被理解为按照特定的目的和基本的条件,对某一事物的创新或未来状态实施合理、精细和具体的范例形式的推介、加工与迁移的过程。

示范所得到的结果,是将示范主体的创新或未来状态,在某一特定领域里树立成一种榜样和典范,可为相关机构提供可靠的发展参照的模版。

显然,评估是对事物生存状态的质量进行诊断的工具,而示范则是对发展,趋势的质量进行预测的手段。

教育作为国家为满足社会需求和个性需求的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科学地、辩证地、有意识地使用评估和示范这两个工具或手段,就能通过评估清醒地把握现实教育发展的状态,通过示范清晰地认识未来教育改革的趋势。

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的实践和理论都证明,教育评估和教育示范,是加强管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推动改革、促进创新的需要。

评估已不仅是一种常用工具,而且也成为一种常规制度。

示范也不仅是一种激励手段,而且更成为一种创新活动。

教育评估与教育示范相辅相成而又相异相干,对加强职业教育管理、优化职业教育结构、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促进职业教育创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于职业教育评估的意义解读如果把教育看作是“实践的科学”(Schleiermacher/Schmied—Kowazik),那么教育评估总是涉及对教育实践的分析、改善,尤其是评价(Schadish)。

它包括:从系统维度开展对宏观层面的职业教育体系、中观层面的职业教育机构和微观层面的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评价;从范畴维度开展对职业教育行动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的评价;从对象维度开展对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专项活动和院校发展的评价;从主体维度开展基于机构或专家监控的总结性的职业教育外部评价和基于自我独立调控的形成性的职业教育内部评价。

姜大源专著《职业教育要义》正式出版你不来一本吗?

姜大源专著《职业教育要义》正式出版你不来一本吗?

姜大源专著《职业教育要义》正式出版你不来一本吗?前言屈指算来,从事职业教育研究已有20多年了,写过不少论文,也主编或撰写过一些专著,但大多都是就某一领域或某些专题进行的论述,有的是微观的探究,有的是宏观的论述。

其实,微观与宏观这两者不是分割的,其间必定存在着相互依存的逻辑联系。

所以,一直打算静下心来,把我多年来对职业教育的本质或原理的领略,再进行一次较为系统的梳理。

遗憾的是,近年来,一则苦于杂事太多,没有充裕时间——精力不够;二来业界大作颇丰,似无必要重复——动力不足;三是意欲出点新意,又想有所跨越——能力不济。

无奈之下,再度著书立说的“夙愿”,也就不得不撂下了。

“大约是在12年前,也就是我担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主编前后的那段时间,杂志编辑部主任董成仁编审,在听过我关于职业教育的几次讲座之后,希望我能将相关内容分解成若干专题,以卷首语的形式在杂志上发表。

这以后,从2004年底开始到2005年全年,我先尝试着以“袁江”的笔名写卷首语,随后启用实名陆续发表了以“观”为后缀的卷首语12篇,来阐述我对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理解。

一年后,考虑到日常工作过于繁忙,无暇顾及,便打算收笔了。

没想到许多读者来信或来电,要求我能继续就职业教育的规律及其特点,做一些诠释性的工作。

“读者是上帝”,盛情难却啊!于是2006年,我又以“说”为后缀,每月一篇地连续发表了12篇卷首语。

这一来“愈发不可收拾”:2007年,遂再以“论”为后缀完成了12篇卷首语,对职业教育的教育和教学理论进行了解读。

紧接着,在参与和参加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的启动和实施的过程之中,直面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对那些时时碰到的许许多多似是而非且“剪不断、理还乱”的实际问题,如何予以破解,如何寻求方向,又如何有所创新呢?萦绕在心头的这些问号,迫切需要观念的更新和审慎的思考,以期能获得前行的答案。

就这样,在2008年,我又试着从哲学层面,对这些问题给予了力所能及的解析,以“辩”为后缀,续写了卷首语12篇。

职业教育:课程与教材辨

职业教育:课程与教材辨

职业教育:课程与教材辨
姜大源
【期刊名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年(卷),期】2008(000)019
【摘要】课程,一般被定义为“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的进程。

今指教
学的科目和进程”(古今汉语词典)。

教材,则一般被定义为“为教学需要而编写的材料,如书籍、讲义、图片、讲授提纲等”。

同时,“也指对人有教育作用的材料”(古今汉语词典)。

这里关于课程和教材的定义颇有新意:对课程来说,其狭义的解释仅限于学习范畴:即教学的科目与进程;而其广义的解释则扩展至工作范畴:即工作或学习的进程。

同样,对教材来说,其狭义的解释仅限于微观的教学领域:教学需要的材料;而其广义的解释则扩展至宏观的教育领域:教育需要的材料。

【总页数】2页(P1,13)
【作者】姜大源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4
【相关文献】
1.让职业教育改革成果惠及千万师生——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J], 陈大力
2.集课程改革成果促职业教育发展——化学工业出版社职业教育教材的发展与建
设 [J], 郎红旗;姚晓敏;
3.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跑道\r——改革开放40年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 [J], 刘娇;王哲;房巍;于志晶
4.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数学课程新教材服务职业教育体现中高职衔接 [J],
5.依托教材资源,在实践中提升中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以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为例 [J], 黄惠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教育:培训与教育辨(姜大源)
姜大源
培训的教育学指称,是培养、训练,它是由社会机构提供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专门训练活动;或者说,培训是“通过正式的、有组织的或有指导的方式而不是一般监督、工作革新或经验,获得与工作要求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引自陈天希)。

英文training一词更多地指出,培训是一种实践性的学习。

而教育的教育学解释,专指由教育机构提供的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素质培养活动,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或者说,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叶澜)。

英文education(源于拉丁语educare,“引出”之意)一词更多的强调,教育是一种引导性的学习。

作为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手段的培训和教育,由于阐释的角度和强调的重点不同,尽管其定义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版本,但无论是基于实践性学习的培训,抑或是基于引导性学习的教育,其共性在于,它们都是以传授、诱导或获取知识、观点、价值观或技能的社会活动(于东科)。

从教育学的观点看,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和品德的活动(张焕庭),或者说一切传播和学习人类文明成果——各种知识、技能和社会生活经验,以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研究杂志),都属于教育的范畴。

这就意味着,教育的概念在外延上涵盖了培训。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育与培训之间可以划等号。

恰恰相反,包容了培训的教育,在内涵上却与培训存在着许多质性的不同。

由于既存在着显性的,即机构形式的,例如由教育机构或社会机构提供的正规或非正规的教育和培训;又存在着隐性的.即非机构形式的,例如采取自学或家庭方式的教育和培训,这里集中讨论的是显性机构形式的教育和培训之间的区别与差异。

一般教育意义上的培训与教育的区别
培训是社会机构面向特定的受众,针对社会发展所特有的专门性问题,通过实践性的训练方式所采取的旨在缩小目标与现状间潜在差距的措施,重点是提高受众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强调工作能力的提升与物化。

教育是教育机构面向广泛的受众.针对个性成长所特有的普适性问题,通过引导性的传授方式所采取的旨在夯实现实与未来间发展基础的措施,重点是培养受众满足个性需求的能力,强调人类文明的传递与转化。

作为培训举办者的社会机构,可以是多元的社会组织,例如企业、学校、社团、机关甚至个人,在实施培训时并不要求其具备强制性的法律上认可的资质;而作为教育举办者的教育机构,却必须是特许的专门组织,例如学校、政府、部分企事业单位或社团等,在实施教育时一定要求其具备强制性的法律上认可的资格。

因此,社会机构开展的培训,更多地注重其所代表的组织的利益;而教育机构开展的教育,则更多地关注其所体现的公众的利益。

由此,在一般教育意义上的培训与教育,其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目标层面,培训注重组织近期发展的需要,而教育关注个性长远发展的诉求;二是在内容层面,培训注重实用工作能力的训练,而教育关注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三是在过程层面,培训注重组织自身文化的认同,而教育关注人类普遍价值的张扬:四是在时间层面,培训注重较短期限成效的突显,而教育关注长期持续效果的延展;五是在结果层面,培训注重专门资格资质的认证,而教育关注学历学位证书的获取;六是在评估层面,培训注重社会需求目标的满足,而教育关注个性需求目标的实现。

显然,培训更多地发挥着改善和提高个体具体的技能、知识、态度、工作能力、工作绩效的作用,它是组织文化的传递,总是与组织的成长紧密相关的;而教育更多地发挥着传承和提升普适的人类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储备、精神境界的作用(教育研究杂志),它是人类文明的传递(杜威),总是与个人的成长紧密相关的。

“教育在时空经纬中扮演的就是代际传承和同代传播的任务。

这是教育的宿命,更是教育的使命”(王晋、柳海民)。

综上所述,培训更多地显现功利的性质,而教育则更多地具备人本的性质。

职业教育意义上的培训与教育的差异
职业教育意义上的培训与教育,即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其定义和概念也同样具有多种版本(周勇、王川)。

但是,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不仅具有与一般教育意义上的培训与教育的共性特征,即:第一,职业教育包含和包容了职业培训,如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职业教育涵盖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诠释那样;第二,职业教育意义上的培训与教育的差异也包含和包容了一般教育意义上的培训与教育的区别,而且还更多地突显了职业培训作为一种培训类型,特别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所具有的鲜明的个性特点。

职业培训,是一种按照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对受培训者进行职业知识与实际技能培养和训练的社会活动。

根据受培训者的身份及其培训目标,可将职业培训分为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两大类:其一是定位于职前范畴的,旨在使没有职业经历的青年适龄者培养、训练成为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技术技能能力的合格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其二是定位于职后范畴的,旨在使具备一定职业经历的在职劳动者训练、提升成为适应新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需要的劳动者的职业培训。

为使论述更加清晰,这里把职前培训作为辨析的重点。

基于此,职业培训的基本目标是职业性的,主要是指向委托培训的社会组织(如企业)的需求的,因此,对受培训者来说,是指向社会组织需要的适应性“有业”。

职业教育,则是一种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元三);或者更精确地说,“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中在基础教育之上为引导部分学生掌握在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中从业所需的实际技能、知识和认识的教育服务”,“职业教育是部分人终身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方面、一个阶段、一个重点”(欧阳河)。

这表明,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既是职业性的,也是教育性的:其一,受教育者要籍此获得从业资格;其二,受教育者也要籍此得以全面发展。

因此,对受教育者来说,这既是指向社会组织需要的适应性“有业”,更是指向个性发展需要的主体性“乐业”,尤其是设计性“创业”。

因此,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的质性差异是:职业培训指向职业性就业,而职业教育既指向职业性就业,又指向教育性发展。

仅仅满足职业资格的需要,仅仅满足工作岗位的就业需要,或者说,要实现社会需求的功利性目标,职业培训完全能做到。

而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还必须满足职业变动的需要,必须满足个性发展的就业需要,或者说,要实现个性需求的人本性目标,职业培训很难做到而职业教育却能做到。

然而必须指出,个性需求的满足必须建立在社会需求满足的基础之上,亦即职业教育人本性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职业培训功利性目标实现的基础之上,直白地说,个体发展必须建立在个体就业的基础之上。

基于此,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下,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这一本质差异突出表现在:
一是实施机构的性质不同——社会机构还是教育机构:所有的企业都有资格开展职业培训,但并非所有的企业都有资格举办职业教育。

只有摒弃纯功利性立志为教育做贡献且获得相应资格的企业,才能成为“教育企业”。

于是,教育机构的范畴就由学校扩展至企业。

二是实施目标的指向不同——被动适应还是主动设计:职业培训的目标主要是适应导向的,但职业教育的目标却是设计导向的。

应该跳出对工作岗位的被动适应,使个体通过学习有能力主动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

于是,培养目标就从纯粹的职业人走向完善的社会人。

三是实施行动的重心不同——局部经验还是系统思维:职业培训的实施具有强烈的针对性.但职业教育应关注学生系统思维的训练。

必须善于在工作过程的学习中实现技能、知识与价值观的系统整合。

于是,学习行为就由局部经验的习得升华为职业综合能力的获取。

四是实施环境的要求不同——复制真实还是集成真实:职业培训注重环境的真实,但职业教育更要求其具备学习功能。

强调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不是简单地复制企业,而是集真实、仿真与虚拟一体的生产与教育元素的整合。

于是,环境建设就会源于真实而高于真实。

五是实施团队的强势不同——单一能力还是综合能力:职业培训师资有较强实践能力,职业教育师资则应有综合教学能力。

促进企业实训教师的职业化和学校教师的专业化,提高其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能力。

于是,师资就由一元结构转向双师结构。

六是实施平台的基础不同——项目管理还是教学管理:职业培训常采用项目管理方式,而职业教育则以完备的教学管理系统为基础。

借鉴项目管理的灵活性,创建新的专业、课程与教学管理系统是工学结合模式的灵魂。

于是,教学管理就由封闭系统重构为开放系统。

对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的辨析,并非否定职业培训的重要性,两者的存在都是合理的,是互补而不是排他的。

但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应培养人的自我生存的能力,促进入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并把它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用一句形象的话来阐述:受教育者应通过职业教育使自己具备一种能力,不仅能“有饭碗”,而且会有一个“好饭碗”,尤其是在丢掉这个饭碗时还能重新获得一个“新饭碗”。

(原载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7期)
下载自《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