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测试(含答案)

合集下载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卷及答案_高中历史必修2_人教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卷及答案_高中历史必修2_人教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哪一项不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主要特点?A.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B. 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C. 土地私有制为主导D. 男耕女织的家庭经营模式2、在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中,哪种行业最能体现技术的传承和发展?A. 丝织业B. 制陶业C. 冶铁业D. 造纸业3、题干: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中,最为普遍的土地制度是 ______ 。

A、井田制B、均田制C、屯田制D、自耕农土地制度4、题干: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中,最具代表性的手工业形式是 ______ 。

A、家庭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民营手工业D、手工业作坊5、下面关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广泛应用。

B、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C、唐宋时期出现了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种植。

D、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在农业领域。

6、下列哪个朝代的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于商业和手工业的税收?A、秦朝B、汉朝C、宋朝D、明朝7、唐代初期,南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差异是:A、北方以农业生产为主,南方以手工业生产为主B、北方以手工业生产为主,南方以渔业生产为主C、北方以手工业生产为主,南方以商贸业为主D、北方以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为主,南方以渔业和商贸业为主8、在宋代,以下哪项商业制度推动了城市商业的发展?A、旧市区制度B、夜市垄断制度C、塌坊制度D、生财铺制度9、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中,以下哪一项不是其主要特点?A、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C、重视粮食生产,忽视手工业发展D、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 10、以下哪一项不是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重要表现?A、市井繁荣,商业活动频繁B、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C、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D、海外贸易活跃,海外市场广阔11、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对中国古代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机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机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
A.补充和强化了自然经济B.是宗法制度动摇的体现
C.是政治地位下降的反映D.冲击了重农抑商的观念
18.《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牺(祭品),为畎亩之勤(劳力)。”这说明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耕作方式( )
A.耜耕B.牛耕C.耧车D.机耕
19.张籍的《贾客乐》:“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姚合《庄居野行》:“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唐人的这些诗句,反映了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机构与特点》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隋唐时期,“天下之盛,扬为首”“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宋元时期,“苏湖熟,天下足”。这些流行语反映的主题是( )
A.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B.江浙逐渐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C.长江三角洲城市快速发展D.江浙人民的美好生活
2.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表中史实与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C.男耕女织D.牧业为主
14.以下是根据相关著作整理清代江南地区部分生产资料和生活必需品的物价变化
康熙雍正时期
乾隆嘉庆时期
土地价格(每亩)
4到5两
50两
稻米价格(每升)
6到7文
30到40文
布匹价格(每丈)
30到40文
100到200文
这表明清代这一时期
A.物价的变化受世界市场影响颇多B.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业已难以为继
C.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进一步完善D.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导致物价波动
15.宋代私人编撰农书开始兴盛,并广为流传,既有综合性的《陈旉农书》,也有大量专业性农书如《蚕书》、《荔枝谱》、《橘录》、《笋谱》、《菌谱》、《菊谱》《洛阳牡丹记》。这反映了宋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一、单选题1.中国历代王朝重视土地问题,北魏、隋、唐都曾推行均田制,宋、明等朝都有高级官员主张恢复井田制。

这些措施与设想的目的是A.保护小农生产,抑制商业发展 B.抑制土地兼并,稳定社会秩序C.确立土地私有,保护地主田产 D.恢复周礼古制,实现儒家理想2.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A.经济中心已经南移B.白银大量流入中国C.闭关锁国政策影响D.私营手工业的发展3.《燕翼诒谋录》记载:“东京相国寺乃瓦市(指临时设立的集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小屋子)容万人。

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

”由此可知,宋代东京A.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B.城市经济职能增强C.城市治安出现了混乱 D.政府重视商业税征收4.五代以前,中原王朝的首都主要在长安和洛阳之间摆动,长安与洛阳以山为为塞,以河为池,形势险固,易守难攻,具有建都的天然优势。

五代时期,除后唐定都洛阳以显示自己跟唐王朝特殊渊源之外,其余各朝均定都开封,此后也不再有建都关中的朝代。

根据材料,影响首都地理位置变迁的原因主要来自( )A.军事方面B.政治方面C.经济方面D.王朝的建立者5.明朝权臣严嵩之子严世蕃评点天下富豪,以家产50万两白银的最低标准,共列出17位“首等富豪”,其中10位拥有纯正的官员身份,包括内阁大臣、宗室成员、都督、太监和土司等。

晋商、徽商等则分享其余的7席。

据此推知,当时A.商帮崛起受到社会关注 B.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C.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吏治败坏危及封建统治6.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

《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汉代就有卓氏、程郑、孔氏、曹邴氏四家列人富豪榜。

这表明A.铁制工具运用广泛 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 D.国家实行重商政策7.合肥为今安徽省省会。

(word完整版)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有答案)

(word完整版)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有答案)

专题达标检测(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B.土地私有制度C.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解析:题干材料的现象是由土地兼并造成的,而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故选B项。

答案:B2.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有()①封建国家向农民征收赋税②封建地主向农民收取地租③土地兼并导致的必然结果④封建国家向农民强派劳役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根据图片标题,反映的是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下封建地主向农民收取地租的情景,①④在图片中无从体现,故选B项。

答案:B3.“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这段话描述的生产工具是()解析:从题干材料“水车如纺车”“车骨之末,缚以竹筒”可知描述的是灌溉工具筒车,故选A项。

B、C、D三项与题干材料描述无关。

答案:A4.元朝袁介在《检农吏》一诗中写道:“欲求一点半点水,却比农夫眼中泪。

滔滔黄浦如沟渠,农家争水如争珠。

”说明我国古代农业具有()A.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B.脆弱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C.落后性:生产工具没有进步D.分散性:以一家一户为生产生活单位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由“争水如争珠”信息说明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答案:B5.谚语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总结。

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A.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B.黄牛过河各顾各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D.小满芝麻芒种谷解析:紧扣“自给自足”的含义思考,可知B项正确。

答案:B6.“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这句话反映的现象是()A.棉布保暖性好,可以御寒B.棉布因其实用性广为流行C.棉布完全取代了丝织品的地位D.棉布功劳大于丝织品解析:材料的关键信息“可以御寒”“生暖”“无不赖之”“衣被天下后世”,主要反映了棉布因其价廉、实用而广泛流行,故选B项。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一、单选题1.明代南直隶松江府棉纺织业发达,所需棉花多赖北方通过运河供给;安徽芜湖的浆染很有名,所用的原料则来自福建。

这反映当时A.运河沟通南北经济 B.对外贸易发达 C.经济区域分工加强 D.商业城市兴起2.汉武帝元狩四年开始推行“算缗”和“告缗”制度,规定商人、兼营手工业的商人及高利贷者,必须向政府申报其资产,按数目纳税。

不报或虚报者,没收其财产。

大量的商人因此破产。

“算缗”和“告缗”制度①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一种手段②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③削弱了国力使西汉由盛转衰④有助于抑制商人兼并土地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商君书.垦令》:“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原价、本钱之意),然则商贾少……商贾少,则上不费粟。

”这一法令出台的直接动机是A.稳定物价 B.严禁流通 C.抑制商贾 D.提倡节俭4.十七、八世纪时苏州的布号十分发达,它大量收购农村的织布,并对所收购的棉布进行最后的加工—漂布、染布,每一布号所产的棉布都有自己的标志。

这反映了这一时期苏州A.民间商业资本发展B.纺织行业分工细化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D.区域经济特色显著5.明末学者方以智《物理小识》卷七记载:“煤则各处有之,臭着烧熔而闭之,成石,再凿而入炉,日礁,可五日不绝火,煎矿煮石,殊为省力。

”材料中“礁”做为冶铁燃料开始于A.汉代 B.唐代 C.南宋 D.明朝6.有学者言:“嘉靖朝海禁最紧,时潮州进士登科也很出色。

……海禁宽松,靠海生存的人民生计解决,社会矛盾较为和缓,故万历朝潮州之进士登科……为潮州整个明代最差一朝。

万历后期重申海禁,故崇祯朝潮州进士登科好转。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沿海民众及士绅热衷于通过科举实现价值B.海禁政策客观上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C.海禁政策影响沿海民众的经济生活和价值取向D.海禁政策的松紧影响了明朝科举取士的人数7.战国诸子著作中屡见“不夺农时”、“不违农时”的提法,从魏晋南北朝到元代,《齐民要术》把“耕田”列为第一卷,却无专篇讨论天时。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订烧瓷”系指外国客商根据本国需要前来中国订制的瓷器。

下图为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786年在中国定制的五彩咖啡壶设计图稿。

这反映出A.中国瓷器逐渐融入世界贸易网络B.订制瓷器是为迎合欧洲皇室的需要C.“订烧瓷”成为中西贸易主体D.外销成为制瓷业发展的主要动力2.某地农民在每月特定的日子到中心集镇赶集,这种交易的风俗与古代的什么商贸形式有渊源关系?()A.夜市 B.草市 C.都会 D.会馆3.“闭关锁国”政策最严重的后果是A.造成了外贸逆差B.阻碍了中国商品出口C.阻碍了外国商品进口D.使中国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4.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佛山镇的铁锅不仅远销吴越荆楚,而且大量出口;浙江桐乡县炉头镇的铁器品“大江南北咸仰赖”。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A.商业发展促进商业市镇兴起 B.商品流通突破狭隘地方市场C.全国手工业的发展相对平衡 D.海禁政策松动海外贸易发达5.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情况的描述正确的是①有官营、民营、工场手工业三种基本形态②官营手工业对商品经济有一定的阻碍作用③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④从唐代起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6.“群趋为工,则物之制造者必多,物多则售卖不易,必至壅滞而价贱,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

”对这段话的解读,正确的是A.依然沿袭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B.正确处理了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关系C.这种思想符合当时世界发展的潮流D.这种思想促进了中国新经济因素的成长7.下列文字出自张衡的(西京赋)。

其在此描绘了A.汉代市场内交易盛况 B.唐洛阳市场监管状况C.汉代长安的坊市形势 D.汉代长安内草市规模8.明朝法律规定:擅造二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谋叛已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人口变化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下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数不断下降B.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三个时期的总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2.明初洪武年间规定:庶民庐舍不得超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不许涂饰彩色。

正统一十二年(1447年)稍有变通:“庶民房屋架多而间少者,不在禁限。

”这表明A.明中期以后废除了等级制度B.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削弱C.资本主义萌芽改变阶级秩序D.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3.“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

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

”这反映了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分工过细B.外部竞争C.管理僵化D.利益内耗4.筷子一词最早出现明朝中后期的苏州,它原称“箸”,由于舟行讳“住”,故把“箸”改为“快儿”,此后,筷子一词从苏州流行到全国,由此可以推断,筷子一词流行主要得益于A.小农经济发展 B.商品经济发展C.社会风俗影响 D.苏州航海业发达5.下列关于西汉都城长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B.城里设有专门的贸易区域——市C.当时的市区与住宅区还没有严格分开,方便了人们的生活D.官府设有专职的官员管理市6.康熙晚期已对外贸路线加以收缩,乾隆时更实施闭关政策。

主要是为了防范A.倭寇卷土重来 B.明朝残余势力C.沿海居民外迁 D.西方势力东来7.唐代及以前,商人只能在规定的地点即设有围墙的市内从事交易活动。

市闭门后及开门之前无故行走者将被打20鞭子。

而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B.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C.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 D.不抑工商政策的实施8.“一个商业性民族,往往会在物质、艺术上产生一定的飞跃,频繁的人口迁徙导致了文字系统的正式成型,我们终于迎来了可以通过考古发现的正统王朝商的时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一、单选题1.春秋楚国相孙叔敖主持兴办了我国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达到“灌田万顷”规模;吴王夫差为与中原诸侯争霸,开通运河——邗沟,首次沟通长江和淮河。

材料体现了A.封建政府发挥国家公共职能的作用B.服务于兼并战争统一国家的需要C.有助于江淮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改善D.为地主阶级掌权奠定了物质基础2.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象征之一,长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我们浙江是中国的瓷器大省,唐宋以来涌现出名窑无数,下列属于浙江的名窑有①钧窑②邢窑③越窑④龙泉窑⑤铜官窑A.①②③ B.③④ C.③④⑤ D.②⑤3.《晋书·食货志》载:“及黄初二年(221年),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

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金属货币职能萎缩 B.战乱导致经济衰落C.货币流通领域混乱 D.政府鼓励农业生产4.明清时期,一代代的徽州人靠贩运盐、茶、山货,东进苏杭无锡,南达湘、蜀、云、贵、川,往来京、晋、冀、鲁、豫间,远涉西北、东三省,甚至扬帆入海与日本进行贸易,使“无徽不成镇”叫遍天下。

这说明这一时期①政府放弃了歧视商人的政策②商业市镇兴起,城镇经济繁荣③私营手工业产品大量进入市场④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加强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5.下列图片所示之物,属于播种工具的是A. B. C. D.6.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兼并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田产的唯一途径B.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现象存在的根源C.宋朝土地兼并现象的频繁客观上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D.土地兼并有利于增加国家的收入7.清代画家郑板桥自订《润格》云:“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

凡送礼物、食物,就不如白银为妙。

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世。

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

”郑板桥的作品有A.体现怀才不遇的苦闷B.隐晦抨击官场腐败C.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D.蕴含文人画的衰败8.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下列各项措施中不属于这一政策的是A.西汉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B.汉武帝推行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C.唐代规定一入市籍不得为官D.宋代出现榜下捉婿的风气9.《浙江通志》等记载:明万历时嘉善县“纺织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男妇或通宵不寐”。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单元测试(含答案)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单元测试(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都城纪胜·市井》记载,南宋杭州城“其夜市除大内前外,诸处亦然,惟中瓦前最胜,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

无论四时皆然。

”这反映了当时该城( )A.商业活动只在白天进行B.商业活动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较小C.售卖的商品种类单一D.售卖的商品主要满足皇室的需要2.《明实录》记载:明成祖即位时即发诏令,“缘海军民人等,近年以来往往私自下番,交通外国今后不许。

所司一遵洪武事例禁治”。

永乐一年(1404年)又“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

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这两处记载可以证明( )A.“海禁”政策在局部地区出现了松懈B.当时沿海对外贸易获得发展C.政府开始允许民间对外贸易D.明成祖延续了明初的“海禁”政策3.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反映出当时的政策是( )A.禁止走私贩运B.海禁C.重农抑商D.保护生态资源4.《盐铁论·水旱》说:“铁器,民之大用也。

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

用不具,则田畴荒,谷不殖。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 )A.刀耕火种B.铁犁牛耕C.精耕细作D.男耕女织5.北宋史学家说: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均田制为空文。

上述言论()A.指出均田制破坏是偶然的B.没有涉及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C.全面分析了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D.说明唐朝没有实行过均田制6.《荀子·富国篇》认为“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夫天地之生万物也,固有余足以食人矣。

”这反映出古代农民提高农业产量的主要方法是()A.种植五谷B.精耕细作C.铁犁牛耕D.男耕女织7.东汉崔寔的《政论》记载:“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一、单选题1.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一些市镇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米行、布庄等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这说明明清时期A.基本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城市布局出现重大的变化C.市镇经济得到了充分发展 D.城市经济功能得到了加强2.下表是宋代各朝户口数及每户平均口数简表据此可推断,当时()A.小家庭观念盛行 B.人口衰减严重C.小农经济遭破坏 D.人口隐瞒严重3.《诗经-甫田》曾这样描述齐国的农业状况:“无田(佃)甫田(大田),维莠(杂草)骄骄。

”。

据此可知A.战国时期战争相当频繁 B.井田制逐步瓦解C.诸子百家有轻农思想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4.郑学檬指出,宋《天圣令》与唐《田令》相比,没有还授田的规定,更无永业、口分之别;并且要求“诸官人、百姓并不得将田宅舍施及卖易与寺观。

违者,钱物及田宅并没官”。

这一规定A.制约了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B.使私人土地所有制得到充分发展C.加强了国家对土地产权的控制力度D.推动了小农经济健康发展5.清人张英在《恒产琐言》中提到:“天下货财所积,则时时有水火盗贼之忧。

独有田产,不忧水火,不忧盗贼。

虽有强暴之人,不能竞夺尺寸,千万顷可以值万金之产。

”这一现象导致了:A.商品经济日益萎缩 B.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C.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D.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6.乾隆二十四年,清廷规定:“侥有违例出洋,每丝一百斤发边卫充军;不及一百斤者杖一百,徒三年……”。

政策实施五年后,“不特丝价依然昂贵,未见平减,且遇值蚕事收成稍薄,其价较前更昂”。

上述现象说明海禁政策A.无助于民间贸易的发展B.导致手工业产品物价上涨C.不利于中外贸易的交流D.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7.明朝朱元璋严令士农工商各守本业,即使是医、卜,也强迫他们必须“土著”,不得远游,凡“有不事生业而游惰者及舍匿他境游民者,皆迁之远方”朱元璋这一政策的意图是A.固化社会分层以巩固统治根基 B.鄙薄压制工商业者以固守农本C.打击游惰者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D.严禁人口流动以安定社会秩序8.如以宋太宗、真宗年间的物价指数为基数,到宋徽宗时,作为农产品代表的米价格上涨约11倍,作为手工业品代表的绢价格上涨约2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单元测试(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单元测试(含解析)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位于河南安阳的商代妇好墓,出土的随葬品数量巨大,种类丰富,充分反映了商代手工业制造水平。

下列文物应该出土于该墓葬的是()A. AB. BC. CD. D2.南宋时徽州人均耕地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年间为2.2亩,清康熙年间为1.5亩。

尽管明清时期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很多徽州村落却走向鼎盛。

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耕作方式改进,土地利用率提高B.商品经济发展,地域性商帮兴盛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手工业繁荣D.经济重心南移,徽州成为交通枢纽3.苏轼诗云:“籴米买束薪,百物资之市”。

诗句反映出当时( )A.在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B.坊市界限被打破C.政府加强了对商业活动的监管D.商品经济的繁荣4.个体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对这一经济形式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B.个体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C.个体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很不稳定D.个体小农经济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5.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贸易。

一位学者曾经指出:“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惯熟船务之舵工。

水手不能胜任担负重物,以谋得一朝之食。

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图目前糊口之计;其游手无赖,更无所事事。

”这位学者认为“海禁”政策造成( )A.国家海防力量有所增强B.科技发展逐渐停滞C.政府无法掌握国际变化D.人民就业机会缩减6.《国语·齐语》载:“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

恶金(指铁)以铸锄、斤,试诸壤土”材料说明春秋时期()A.齐国以铁器做农具B.齐国手工业发达C.铁器最早用作农具D.农业的精耕细作7.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色。

下列各项符合唐代手工业状况的是()A.冶铁业开始使用灌钢法B.出现需要多人操作的花楼机C.丝织品吸收花鸟画风格D.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8.明清两代,徽商蓬勃崛起,“徽州朝奉”成了徽籍富商和当铺掌柜的专称,徽商挂着官职继续从事商业活动(朝奉本是一种古老的官职,其实并没有实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1、西周晚期《颂鼎》铭文记载:“王曰:颂(人名),命汝官司(管理)成周(洛阳)贾廿家,监司新造贾,用宫御。

”由材料推断A.此时实行“工商食官”制度B.工商业呈现出多元化新格局C.国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从商之族具有专业化的特点2、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

”《诗经》:“千耦其耘。

”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材料反映了A.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B.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C.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D.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3、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B.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4、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5、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这表明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小农经济遭遇危机C.农民生活艰难困苦D.土地兼并得到认可6、从周代开始一直存在宵禁制度(禁止夜间活动)。

早晨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打开,日暮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关闭。

唐大和五年(831年)京城坊门“或鼓未动即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

唐诗人王建(768-835)“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开成五年(840年)十二月敕“京夜市宜令禁断”。

由此可见唐晚期①抑商政策开始改变②商业发展促使政策的调整③夜市已经比较繁荣④政府依然禁绝夜市A.①③B.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7、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涌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受到冲击,牧业开始向南推进;随着西晋灭亡,游牧民族如潮水般涌入内地,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一、单选题1.宋代农民不仅从事农业生产,且在农闲之余,还从事家庭手工业、商业,出现了“小农、小工、小商”一体化趋势。

这一趋势A.瓦解了社会中的自然经济 B.说明政府对手工业和商业的重视C.推动了乡村市场开始兴起 D.使小农经济独立性增强2.明成祖建都北京以后,为了解决粮食的运输问题,整修运河,通过水运不仅保证了粮食的运输,其他商品的运输也畅通了。

明宣宗时期,为了保证货物的流通,沿长江、运河及布政使司所在地建立了三十三个征收船税的税关。

明代的这些举措A.保障了明代商业的稳定繁荣 B.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C.冲击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D.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3.清代乾隆年间,学者洪亮吉曾言:“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或者曰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闲廛未尽居也,然亦不过增一倍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至矣……故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

”由此分析洪亮吉人口论思想的进步性在于A.意识到盛世之下隐藏着人口危机 B.发现了清代人口增长的客观规律C.肯定了人口多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D.认识到人口激增会带来社会动乱4.据史料记载,明代江西省的农民往往“外如石工、缝工、木工”,“非习之不熟者,亦皆以力穑之家,兼营其业”。

这折射出明代A.政府对经商政策放宽 B.社会各阶层变动频繁C.传统经济政策被动摇 D.农民与市场联系密切5.钱穆在《中国经济史》中指出:“汉、唐两代经济政策不同,汉代对大商贾重征商税,不许社会有大富之现象。

但唐代每丁给田80亩,每家100亩,给予人民最低限度的生活……如欲富裕,则亦不加限制,听任人民各自……发财。

”这一变化说明A.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 B.封建大一统政权强化C.商人政治地位显著提高 D.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6.宋元时期,政府规定买卖田地皆须经所部官司申请“文碟”,作为转让产权的依据,经有司批准后即可买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构造与特点》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人口变化是社会发展情况的反应,下表不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北方人口占全国比率数不停降落B.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率差距开始减小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渐渐南移D.三个期间的总人口数目呈递加趋向2.明初洪武年间规定:庶民庐舍不得超出三间、五架,不准用斗拱,不准涂饰彩色。

正一致十二年(1447 年)稍有变通:“庶民房子架多而间少者,不在禁限。

”这表示A.明中期此后取销了等级制度B.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遇到削弱C.资本主义萌芽改变阶级次序D.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次序3.“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对着一道难以打破的界限:在自己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系统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

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利润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度就会停止。

”这反应了阻挡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要素是A.分工过细B.外面竞争C.管理僵化D.利益内耗4.筷子一词最早出现明朝中后期的苏州,它原称“箸”,因为舟行讳“住”,故把“箸”改为“快儿”,今后,筷子一词从苏州流行到全国,由此能够推测,筷子一词流行主要受益于A.小农经济发展B.商品经济发展C.社会民俗影响D.苏州航海业发达5.以下对于西汉国都长安的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是当时有名的商业中心B.城里设有特意的贸易地区——市C.当时的市里与住所区还没有严格分开,方便了人们的生活D.官府设有专职的官员管理市6.康熙后期已对外贸路线加以缩短,乾隆时更实行闭关政策。

主假如为了防备A.倭寇卷土重来B.明朝剩余权力C.沿海居民外迁D.西方权力东来7.唐朝及从前,商人只好在规定的地址即设有围墙的市内从事交易活动。

市闭门后及开门从前无故行走者将被打20 鞭子。

而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记录:“杭城大街,买卖日夜不停,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这一变化反应了A.君主专制制度的增强B.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C.经济中心的渐渐南移D.不抑工商政策的实行8.“一个商业性民族,常常会在物质、艺术上产生必定的飞腾,屡次的人口迁移致使了文字系统的正式成型,我们终于迎来了能够经过考古发现的正统王朝商的时代。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构造与特色测评( 时间 :45 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 ( 本大题共15 小题 , 每题 4 分 , 共 60 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山东武氏祠有一汉画像石刻 , 上边刻有“因宜教田 , 辟土种谷 , 以振万民”的文字。

该石刻应当是对谁的赞誉()A.神农氏B.大禹C.汉武帝D.商鞅分析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 , 教育公众耕种 , 与资猜中“教田”这一信息符合。

大禹的主要伟绩是治水 , 汉武帝是封建统治者 , 商鞅是改革家。

答案 A2.秦朝规定“子壮则出分” , 结果民间多半为父子两代三口家庭; 汉代稍改其制 , 倡导“父亲母亲在不分异” , 即父亲母亲亡后再分家, 这样便形成了三代五口之家。

上述规定反应出()A. 铁犁牛耕技术支配家庭规模B. 人头税的取销影响家庭规模C.精耕细作影响着政府的政策D.土地私有制决定着家庭规模分析秦汉期间的家庭规模说明秦汉期间基本上是以小家庭为主, 这是小农经济的农业经营模式在家庭方面的表现。

而决定这一模式的基本因素是铁犁牛耕, 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所以,A 项是切合题目要求的最正确答案。

答案 A3.汉代曾推行区田法 , “区种 , 天旱常溉之 , 一亩常收百斛”。

以下对上述资料的解读最为合理的是()A. 区田法是当时最初进的耕种方法B. 区田法下重视经过水利浇灌提升农业产量C.区田法合适在干旱地域宽泛推行D.区田法合用于土地少而质量差的小农经济分析题干资料仅波及区田法下浇灌对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而不波及合适的地域, 以及与其余耕作方式的比较。

所以 ,B 项是切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 B4. 下表是汉代某一个阶段对于三个青铜器的铭文记述。

作为史料, 这些铭文能够用来研究汉代()青铜器铭文元和四元和四年 ( 公元 87 年 ), 江陵黄阳君作。

宜后代及酒食。

吏人得之, 致二千石年壶永和钟永和四年 ( 公元 139年 ) 正月一日戊展造□□□钟, 重□□斤。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试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宋代大中祥符九年采纳广州知州的建议,“海外蕃国贡方物至广州者,自今犀象、珠贝、搡香、异宝听赍赴阙。

其余辇载重物,望令悉纳州帑,估值闻奏。

非贡奉物,悉收其税算。

”并且限制外国使团人数。

这一政策的目的是A.限制对外政治交往 B.鼓励民间贸易C.减少朝贡贸易损耗 D.实行海禁政策2.古代中国的各种手工业形态中,出现最早的是A.家庭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私营手工业 D.官营手工业3.下列现象与下图中“市”的发展不符的是A.“市”突破时空限制 B.“市”有庙会集市C.“市”出现繁荣的商业街 D.“市”始设专门管理机构4.《吕氏春秋·上农》曰:“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於农……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功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注:家产多之意),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其处而无二虑”。

这主要体现了A.藏富于民的思想开始出现 B.国家推行重农政策的目的C.农耕统治者宣扬安土重迁 D.古代农业自给自足的特点5.在对待商业的态度上,赵匡胤认为“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

歌儿舞女以享天年”;赵光义也号为“令两制议政,丰之术”;神宗时也“尤先理财”,令众“政事之先理财为急”。

由此可知,当时的政策导向是A.重农抑商 B.农商并重 C.重视商业 D.重义轻利6.古代民谚:“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这从根本上反映了A.土地买卖现象严重 B.封建经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C.封建社会以农为本的思想 D.中国古代土地资源缺乏7.有人说“七世纪(中国)是一个崇尚外来物品的时代”。

贩运这些物品的主要是A.基督徒B.佛教徒C.遣唐使D.粟特人8.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也是生产经验丰富的表现。

精耕细作①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②是科技进步的体现③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④强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⑤关注水热资源利用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9.《齐民要术》提出:“凡田地中有良有薄者,即须加粪粪之”、“耕鋤不以水旱息功,必获丰年之收”、“每年一易,必莫频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特点》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特点》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特点》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马克思指出:“数百万(小农)家庭……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

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

”马克思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A.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特点B.小农不能划分到阶级中C.小农国家意识比较淡薄D.小农应当建立政治组织2.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下列对引文中所说“公田”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土地归国家所有B.平均分配劳动产品C.受田者对土地有权世代使用D.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3.下列各项不以“抑商”为初衷的是()A.“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明太祖)B.“申禁人民不得出海与外国互市”(明太祖)清雍正帝)C.“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D.“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清雍正帝)4.六朝商人诗,只及富商,无视中小商人的存在;心羡商人财富,以欣赏的笔触述商人寻花问柳。

唐代商人诗既写富商,也写中小商人;对富商,重在批判,对中小商人,则重在同情。

此现象表明,由六朝到唐朝()A.抑制商业政策趋于严密B.豪门世族地位日益攀升C.城市商品经济愈益繁荣D.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5.关于蜀锦的一组史料。

《丹阳记》曰:“江东(吴国)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

故三国时,魏则资于蜀,而吴亦资西道。

”《益州记》:“锦城在益州南筰桥东流江南岸,蜀时故锦宫也,其处号锦里。

”《诸葛亮集》:“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丝织品收入是蜀国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B.蜀国织锦业属官营手工业的范畴C.蜀地丝织技艺在三国中居领先地位D.蜀锦质优价廉,其时已销海内外6.以下列举的是古代制瓷业的成果,其先后顺序是()①白瓷出现②青瓷出现③瓷器大量出口④制瓷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③①④D.④①③②7.清代,新的工商业市镇兴起和发展,其中汉口镇和朱仙镇是位处交通枢纽而兴起,佛山镇和景德镇是因生产丝绸、瓷器等产品而兴起,至嘉庆年间,这四镇并称为“四大名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以下列举的是古代制瓷业的成果,其先后顺序是()①白瓷出现②青瓷出现③瓷器大量出口④制瓷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③①④D.④①③②2.画像砖源于战国时期,盛于两汉。

它主要用于宫殿、庙宇祠堂及墓室的建筑装饰,生动反映了当时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状况。

下图砖画体现了古代自然经济的特点是()A.精耕细作B.男耕女织C.集体协作D.农耕为主3.2000年前后,多位学者到徐闻县考察,发现汉代“万岁”瓦当、汉墓等文物遗存,结合古代文献记载,你认为徐闻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最早可以从哪个朝代开始()A.夏朝B.西汉C.宋朝D.清朝4.明清时期,北京出现了大量的地域性会馆,集客馆、试馆与商馆于一身。

其中广东会馆的数量约有45所,绝大部分是由广州府和潮州府等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县所建立。

明清时期推动会馆文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北京是商业中心B.繁忙的海外商运C.交通运输的便捷D.区域商帮的出现5.据季如迅《中国手工业简史》中记载,宋代官府手工业作坊:“群工屯营,……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

”此组织管理模式()A.保证了政府对市场垄断B.强化了工匠的生产责任C.有利于生产技术的创新D.阻碍了民间手工业发展6.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末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

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A.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B.不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C.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D.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7.清代宁波一带流传有一首民谣,是嘲笑山西商人的:“山西人,大褥套,发财回家哈哈笑,建房置地养老少。

山西人,大褥套,挣下银子藏地窖。

窖满再难盛,铸成‘搬不动’。

不怕贼偷不怕劫,夜夜安心把觉困。

”对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A.清代晋商活动范围较广B.晋商财力雄厚C.晋商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D.晋商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8.《吕氏春秋·召类》中写道:“吾恃为鞔(指鞋)以食三世矣,今徙之,是宋国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

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

”这里“吾”的身份是()A.官营手工业者B.民营手工业者C.家庭手工业者D.雇佣手工业者9.乾隆年间《震泽县志》载:“(农村)无产者赴逐雇倩(请),抑心殚力,计岁而受值者曰长工,计时而受值者曰短工……少隙则又计日受值为人佣作曰忙工。

”这说明当时震泽县农村()A.存在农业雇佣关系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D.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10.汉文帝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

”宋代李靓说:“民之大命,谷米也。

”这两句话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的()A.闭关锁国政策B.君主专制C.重农思想D.重商主义11.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原为“稻米之乡”的江苏嘉定县不产米,仰食四方,浙江吴会(今绍兴)仰食于盛产稻谷的江西赣州。

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 A.经济结构出现转型B.农业发展极不平衡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经济重心地位加强12.下图是唐都城长安的城市布局。

图中的“市”是指()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B.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C.沿街开铺的街市D.地方自治的市镇13.王祯《农书》记载,有一农具“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和一垅,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

该材料描述的是()A.耧车B.曲辕犁C.翻车D.花楼机14.北宋商品经济发展突破了传统,发展到新的水平。

根据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万贯),结合所学知识作出的最准确判断是()A.农业税的减少体现了农民负担大幅减轻B.税收总量增长使北宋政府消除财政危机C.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北宋国库的唯一财源D.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推进商业经济的繁荣15.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

对材料理解较为合理的是()A.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商品经济发达C.商业法律十分完备D.劳资矛盾尖锐16.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17.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其产品()A.全部销往海外B.占据市场大部分份额C.质量普遍不高D.主要满足官府需要18.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是()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19.“南海一号”是发现于南海北部、沉没于800多年前的宋代木质船,现已出土数千件完整的宋代瓷器,还出土了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

专家认为,“南海一号”的发现具有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

它所提供的历史信息可能包括()①海上陶瓷之路的盛况②宋代造船技术的发展③手工工场的生产状况④制瓷技术的进步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0.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

“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A.忽视海防的重要性B.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C.加强发展陆路交通D.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二、非选择题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

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

遂下令禁民间海船。

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材料二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

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明清两朝海外贸易政策的相似之处。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海外贸易政策的目的有何区别?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

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材料二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以上材料摘自《中学历史教学资料参考》(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2)材料二反映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它有什么特点?(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23.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17至18世纪,广州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比唐、宋两代获得更大的发展,形成了空前的全球性大循环贸易,并且一直延续和保持到鸦片战争前夕而不衰。

这一时期,从广州起航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迅速增加到7条,抵达世界7大洲、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如此之多的外国商船和商品来广州进行贸易,使珠江之滨的广州呈现出一派外贸繁荣的景象。

英国人威廉希克为之惊奇,并发出了广州珠江的商船可以与伦敦泰晤士河相媲美的感叹:“珠江上船舶运行忙碌的情景,就像伦敦桥下泰晤士河。

不同的是,河面的帆船形式不一,还有大帆船,在外国人眼里再没有比排列着长达几英里的帆船更为壮观的了。

”——根据百度有关资料整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时期广州繁荣的原因。

24.在学习中国古代的经济史时,如果对一些历史名词或历史概念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往往难以全面客观地认识当时的历史现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

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材料二“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

《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

“市,买卖之所也。

”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

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

——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材料三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本身就是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

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

——引自(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1)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

请以唐朝以后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指出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

并从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评述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2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国语·晋语》材料二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材料三(官府工匠)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

材料四鲁国的猗顿在今山西运城一带经营池盐起家。

邯郸的郭纵以冶铁成业。

——《管子·小匡》材料五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明末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

清代御窑仅6座……而民窑的规模和产量都远胜官窑。

——必修Ⅱ岳麓版教材请回答:(1)材料一中手工业的经营形态是什么?材料二、三反映了这种经营形态的什么特点?(2)材料四中手工业的经营形态是什么?这种经营形态是什么时候出现的?(3)材料五反映的两种手工业经营形态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答案解析1.【答案】B【解析】本题可采用排除法。

汉代时期已能烧制出成熟的青瓷,而白瓷要稍晚出现,故排除A、D 项;①③相比较,瓷器大量出口应是在唐朝,故排除C项,B项正确。

2.【答案】B【解析】图片信息无法体现精耕细作,故A项错误;材料中有男耕女织的简单分工,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没有体现出集体协作,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除了农耕之外还有家庭手工业等,材料没有体现出农耕为主,故D项错误。

3.【答案】B【解析】在徐闻县发现了汉代“万岁”瓦当、汉墓等,说明汉代就已经有海上丝绸之路从这里经过,所以最早可以从西汉开始,故B项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