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导学案答案概论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导学案一《新闻两则》【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学习难点】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关于消息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3)通讯社: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

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

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新闻两则导学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 重点:1、把握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赏析准确精练的语言。

● 难点:赏析准确精练的语言。

●知识链接1、简介“新闻” :(1)定义:新闻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

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有教育、认识、移情作用)的事实。

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2)特点:真实性、时效性,语言简明准确性。

(3)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结构:标题(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温馨提示】关心国家和国际大事就应该看看,增加知识嘛。

1,看新闻可以增长知识。

学到很多东西。

2,看新闻可以增广见闻。

3,看新闻可以使你在和别人的聊天中有话题可以聊,即使是陌生人。

4,看新闻可以了解世界动态,在政治学习中会觉得比较轻松。

5,看新闻可以了解党和国家的意向以及新的法规条令什么的,对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6,看新闻可以增强自信心。

【学习过程】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声情并茂地朗读毛泽东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自主预习:1、查阅有关新闻的知识。

A.定义: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

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

新闻两则导学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2、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重点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

2、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3、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自主学习)1、预习课文,掌握生字词。

2、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学习资料参考1、简介“新闻”:(1)定义:新闻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

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有教育、认识、移情作用)的事实。

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2)特点:真实性、时效性,语言简明准确性。

(3)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结构:标题(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

(5)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背景简介: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3、《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初二语文导学案-1新闻两则导学案及答案

初二语文导学案-1新闻两则导学案及答案

第 1 课 新闻两则(第1 课时)【学习目标】1.能记住并写出“阻遏、锐不可当、逃窜”等重点字词,并在学习对子处过关。

2.结合知识链接,识记新闻的“五结构”和“三特点”,并依此划分文章结构。

【体验学习】朗读交流1.初读课文,标记段落,完成下列加点字注音。

芜.湖( ) 击溃.( ) 绥.靖.( ) 歼.灭( ) 要塞.( ) 阻遏.( ) 荻.港( ) 锐不可当.( ) 2.根据所给意思,在中括号里写出相应词语。

【 】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 】安抚、平定。

【 】已经。

【 】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稳固防御设备的据点。

3.新闻快递到啦!请先看看知识链接中有关新闻的知识点,你能按提示写出来吗?五结构: 、 、 、 、 。

三特点: 、 、 。

新知探究探究一:再读课文,简要概括文章内容。

① 我概括的内容最简要:综合提升1.留心即学问!你在书上划记“五结构”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性的东西?学法指导:请仔细观察“五结构”的相关位臵,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哦!2.新闻其实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大至定时定点的《新闻联播》、《朝闻天下》,小至报纸娱乐八卦,学过本则新闻后,你作为记者的那颗“小宇宙”是不是也蠢蠢欲动了呢?赶紧动笔写写发生在你身边的新闻吧!【当堂检测】下面是2013年06月22日 星期六 《株洲晚报》中的一则新闻,请你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划出新闻的结构。

本周用水量创今年以来最高昨日,记者从市自来水公司获悉,本周我市日用水量均突破了50万吨。

周三的日用水量高达52.5万吨,达到今年以来的最高值,比上周的峰值43.7万吨多出了近9万吨。

市自来水公司针对高温供水安全,在今年6月初开展了安全生产大检查,对安全隐患及时进行了整改,同时,加强了源水、出厂水、龙头水的检测力度,增加水质监测频次,确保水质达到并大大优于国家标准。

市民如在用水过程中有任何困难和问题,可拨打24小时水韵热线22333555。

【学习反思】我们收获了:不足之处:【知识链接】1.新闻的概念:新闻也叫“消息”,指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

《新闻两则》导学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篇一:新闻两则导学案及答案一《新闻两则》【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学习难点】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关于消息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3)通讯社: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

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

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含答案

一《新闻两则》【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学习难点】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导1、题目解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关于消息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3)通讯社: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

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

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人教版语文八上《1 新闻两则》导学案(含参考答案)

人教版语文八上《1 新闻两则》导学案(含参考答案)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

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

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

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4、时代背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

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

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

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

【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

溃退()歼灭()督战()芜湖()签订()取缔()对峙()要塞()2. 课文标题中的“百万大军”中的“百万”是()A约数,指很多,如古文中的“九、十二、百千”。

B确数,确指一百万军队。

C约数,指百万左右。

D夸大其词,用来威慑敌人,相当于“号称”。

3、本文首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

对这一叙述顺序的安排,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路军先发起进攻的时间最早。

B东路军所遇之敌最为顽强,所以作为重点在最后来写。

C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故放在中路军之后写。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短篇新闻两篇》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短篇新闻两篇》导学案(含答案)

13 短篇新闻两篇 2 二中雷晓云《别了, “不列颠尼亚”》高一语文编写人:雷晓云一.学习目标:1.掌握新闻的基本特点,把握新闻的基本要素,体会新闻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2.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4.体会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

二.学习重点 1.掌握新闻的基本特点,把握新闻的基本要素,体会新闻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2.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三.学习难点: 1.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2.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四. 教学课时:1课时。

五.写作背景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

它响彻环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传播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

截至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对交接仪式进行采访,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不辱使命,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并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六.作家作品本新闻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作者是四人: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都是新华社记者。

七.开阔视野: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新闻泛指整个新闻事业;狭义的新闻则是指一种文体,包括消息、通讯、评论、特写、访问记等。

它是反映新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特殊文体,“具有迅速简短的特点,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它是报纸广播电视常用体裁形式的总称。

概括起来新闻有如下几种特色: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的基本特征;时效性:新闻报道必须迅速及时讲究时效,尽量缩短“时间差”;新颖性:报道内容必须有价值有意义,它是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新人物新风尚等客观事物;准确性:受真实性的制约,这种文体用词准确,叙事恰切,对一些问题的提法与评价要有分寸。

新闻两则导学案及答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及答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及答案一《新闻两则》【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学习难点】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关于消息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3)通讯社: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

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

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短新闻两则导学案之答案

短新闻两则导学案之答案

《短新闻两则》导学案参考答案1、请按时间顺序列出英国殖民者在文中的活动。

明确:4时30分:末代港督降旗仪式。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2、文中写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明确:文章虽短,但却写了三次降旗。

第一次写降旗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来,这标志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第二次是港岛每一天的降旗,平时这次降旗是很平常的,但这一次降旗意义非常重大,因为这面旗帜的降下,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第三次降旗是写7月1日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这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刻,这次降旗,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统治的结束,也标志着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3、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

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的7月1日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

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4、香港回归对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对这一事件的报道,可以用多个侧面、多个角度选材来表现,本文是如何处理的?明确: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回归的人群是多么激动,更没有对这一事件进行政治分析,分析其意义和影响,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显得比较新颖。

并且在简介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上“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这一系列事件的过程中,英国人登上香港,开始殖民统治的历史,这样就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

5、“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

”时间为什么要具体到“零4天”?解析:揣摩这句话,作者表达的情感是非常沉重的,自己的土地被人一占就是150年,这是何等屈辱的事,但中国人民并没有忘记这奇耻大辱,争取香港的回归的行动一直没有停止过,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掉这个日子6、说说你如何理解标题?明确:⑴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

《消息二则》导学案及答案

《消息二则》导学案及答案

《消息二则》导学案及答案《消息二则》导学案及答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了解新闻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的作用及写作方法。

2、学习两则消息,理解消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和简明性特点,把握消息的写作技巧。

3、通过对新闻事件的了解,关注时事,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预习导学1、文体知识:消息即新闻,是用 ( )及时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 ( )或 ( )的一种新闻文体。

2、消息的结构通常包括 ( )、( )、( )、( )和( ),其中导语是消息的( ),它以简洁的文字扼要地介绍( )、( ),使读者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3、阅读消息首先要把握消息的( )、( ),把握了这两个要素,也就把握了消息的价值所在。

4、阅读消息要注意消息的( )和( ),这是消息最有价值的内容。

三、探究与练习1、阅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探究回答问题:(1)这则消息的电头是什么?它包含哪些内容?作用是什么?(2)这则消息的导语中包含的要素是否齐全?如果有不齐全的,请你补上。

(3)“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句消息的核心内容,按新闻要素的要求应补足哪三个内容?2、阅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探究回答问题:(1)这则消息的标题采用的是什么形式?这种标题形式有什么特点?(2)这则消息的正标题是“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它和副标题“蒋军仓皇溃退”的关系是什么?有何作用?(3)这则消息的主体部分应该着重写哪几个方面?为什么?四、课堂小结两则消息探究的问题形式灵活,有的运用填空题,有的运用选择题,有的运用简答题;既有对课文的探究,又有拓展延伸题。

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要正确引导,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在探究中要合作、讨论,直至探究出较有价值的答案。

通过两则消息的探究学习,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理解消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和简明性特点,把握消息的写作技巧。

同时关注时事,增强社会责任感。

五、作业布置1、课后作业:根据学习所得,模仿《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一则简短的消息。

-八年级语文上册 1《新闻两则》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1《新闻两则》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1、《新闻两则》导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导学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导学难点: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导学时间:2课时导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知识:1、新闻的定义: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三个特点: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C、、语言简明扼要。

(准确性)4、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

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5、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

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6、通讯社: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二、自主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含答案

一《新闻两则》【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学习难点】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关于消息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舓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3)通讯舓:中国——新华舓美国——美联舓.合众舓英国——路透舓法国——法新舓日本——共同舓俄罗斯——俄通舓.塔斯舓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

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

他的主要诗词有脍臽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两则》导学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新闻的有关知识课前预习2、学习第一则新闻1、自读课文2遍,并给课文标好段序2、读谁下列加点字字音高屋建瓴荻港溃退锐不可当芜湖歼灭要塞切断古宛县二十八宿绥靖区阻遏阌乡潢川皖西区宋希濂杜聿明3、多音字辨析4、新词理解排山倒海:高屋建瓴:回肠荡气:锐不可当:业已:绥靖:4、我不理解的词语还有5、结合有关资料,了解有关新闻的知识,并在课前展示课堂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交流质疑1、各小组展示生字词,并要求学生识记2、小组指定发言人口头展示词语解释3、各小组交流新闻的有关知识4、教师点拨新闻知识:(1)、新闻的定义:“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3)、新闻的基本要求:让事实说话(4)新闻的三个特点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C、、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5)、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6)、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7)、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三)、合作探究一、初步感知课文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学生自渎、讨论、交流重点指导: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二、整体把握课文1、请学生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教师补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事件经过与结果:2、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标题:电头:导语:主体:3、简要分析标题特点:标题简洁概括,提示了报道的要点“百万”、“横渡”两个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4、简要分析电头内容: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5、分析导语的语言特点:“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体现了一种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力量;“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我军所向披靡,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短短一句导语,概括了报道的全部内容,语言简洁、洗练既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下文6、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第一层(从到):第二层(从到):第三层(从到):(四)课堂反馈1、把主体部分的内容列成表格渡江部队渡江地点渡江时间渡江兵力渡过兵力2、课堂训练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控制、占领、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第一则新闻2、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课前预习3、培养阅读能力,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1、熟读课文,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2、熟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很准确的词语3、对三路军的叙述,写得最详的是,写得最略的是课堂活动一、引入新课二、交流质疑1、请学生参照所列表格内容,在渡江形势图上正确指出三路军队的渡江区域2、小组交流预习作业3三、合作探究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2、这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3、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4、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此种情况......都很泄气),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5、引导学生探究本文语言特点(由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加以分析)本文语言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同时又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全文只有五百余字,但全面、清楚的报导了人民解放军三路共百万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场面时间、地点、人数、敌我态势一清二楚,此外,还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原因,预示了战役前景1)、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结合练习二的第1题)例句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越过)安庆、芜湖线,渡至(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共)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现在)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剩下的)二十三日可渡完例句②: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压、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用“封锁”,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词语搭配准确有力,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用词恰到好处2)、请学生就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在课文中选例,并作简要分析(结合练习二的第2题)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例如“百万大军”、“1000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的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3)、渡江战役是有世界意义的重大事件,因此语言严肃、庄重很多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在文中显得郑重得体例如:“均是”、“即已”、“业已”、“至……止”、“所遇之”、“甚为”、“然”、“诸县”等等同时,这类词语使全文语言更凝练四、课堂反馈1、给下列加划线字注音锐不可当()歼灭()阻遏()溃退()高屋建瓴()气势磅礴()()回肠荡气2、用正楷抄写上面的词组三遍3、任选其中35个词组,组成不少于50字的语段4、从括号内选出的词语填在文段中的横线上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消灭歼灭)及(击溃击败击退)一切抵抗菌素之敌,(占领占据拿下)扬中、镇压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把握攻下控制)我军前锋,业已(控制锋锁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5、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新华社北京10月7日电今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安全返回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第二则新闻2、学习新闻有关知识课前预习1读课文,找出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2、指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和导语课堂活动一、引入新课,出示课题二、交流质疑1、各小组交流展示课前预习作业三、合作探究1、主体部分有没有直接就写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占领南阳的事?而是写什么?并据此为为本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的内容(结合练习三)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第五层:读这一则新闻,可以感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无可挽回2、这则新闻,为什么花大量笔墨回顾南阳的历史?(幻灯片12)3、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成绩主要有三项第一,第二,第三,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4、比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异同两文的相同点:①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②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③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④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⑤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两文的不同点:①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②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③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④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三、课堂小结(幻灯片13)四、课堂反馈1、阅读下列对话,用一句话概括对话的主要意思2002年5月24日,美国总统布什在莫斯科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谈在两国总统的答记者问中,布什总统说:“武器已不再互相瞄准”普京总统说:“任何手拿武器,哪怕是拿猎枪的都知道,让它退出弹药,远离人群,是最安全的”二、整体把握课文1、请学生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教师补充: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000余华里长江战线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事件经过与结果: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35万人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2、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导语:第一、二句话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主体:从“20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3、简要分析标题特点:标题简洁概括,提示了报道的要点“百万”、“横渡”两个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4、简要分析电头内容: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5、分析导语的语言特点:“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体现了一种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力量;“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我军所向披靡,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短短一句导语,概括了报道的全部内容,语言简洁、洗练既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下文6、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第二层(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三、合作探究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2、这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衔接一、二层;“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衔接二、三层,第二层的“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与第三层的“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衔接,这些语句使全文连接成一个整体,被统领于导语之下,结构的确十分严密3、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4、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此种情况......都很泄气),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这处议论透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面,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笔带过;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值得较为详细地写出来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至于后评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这两方面的顺序不宜颠倒,这是因为作为一篇正面报道我军渡江战役战况的消息,先分析我方士气后分析敌方士气,完全合情合理;也因为这样的顺序比较能够突出作者议论的重点,即作者较为详细地写出来的那个方面5、引导学生探究本文语言特点(由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加以分析)本文语言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同时又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全文只有五百余字,但全面、清楚的报导了人民解放军三路共百万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场面时间、地点、人数、敌我态势一清二楚,此外,还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原因,预示了战役前景1)、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结合练习二的第1题)例句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突破”一词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其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渡至”一词含义丰富,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文字简洁有力,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到达”则太泛“24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含有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如用“共”,则时限不明,一般化“至发电时止”,时界比“现在”更为确切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例句②: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压、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用“封锁”,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词语搭配准确有力,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用词恰到好处2)、请学生就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在课文中选例,并作简要分析(结合练习二的第2题)“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倘说“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21日”重复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例如“百万大军”、“1000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的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3)、渡江战役是有世界意义的重大事件,因此语言严肃、庄重很多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在文中显得郑重得体例如:“均是”、“即已”、“业已”、“至……止”、“所遇之”、“甚为”、“然”、“诸县”等等同时,这类词语使全文语言更凝练三、合作探究1、主体部分有没有直接就写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占领南阳的事?而是写什么?并据此为为本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的内容(结合练习三)第一层(在人民解放军……我军当即占领南阳),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第二层(南阳为古宛县……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第三层(在过去一年中……现又放弃南阳),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第四层(从此……又逃到了葫芦岛),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第五层(王凌云到襄阳—结尾),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读这一则新闻,可以感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无可挽回2、这则新闻,为什么花大量笔墨回顾南阳的历史?(幻灯片12)3、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成绩主要有三项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第二,第二,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第三,第三,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