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科学教案-空气的性质_北师大版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观察与实验空气的特性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观察与实验空气的特性导语:科学教学在小学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为小学三年级的科学教师提供一份观察与实验空气的特性的教案。
通过实践实验,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和探索空气的特性,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1. 能够描述空气的特性和重要性。
2. 能够提出与空气有关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观察和实验。
3. 能够合作进行实验,积极分享和交流实验结果。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教学准备:1. 点燃蜡烛2. 透明玻璃杯3. 盖子4. 红色染料5. 鸡蛋(生鸡蛋和煮熟的鸡蛋各一个)6. 尺子7. 纸张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提问引导他们思考空气的特性和重要性。
例如,教师可以问:“你们知道空气是什么吗?它对我们生活有什么重要作用吗?”第二步:观察及讨论(10分钟)教师点燃蜡烛,并用透明玻璃杯将蜡烛蒙上,观察蜡烛熄灭后的情况。
然后,教师让学生观察和讨论蜡烛熄灭的原因。
学生可以提出各自的观点,并进行交流和分享。
第三步:实验一(15分钟)教师将一只生鸡蛋放入一个透明玻璃杯中,再用盖子或纸张将其封闭。
教师请学生观察鸡蛋变化的过程,并记录观察结果。
一段时间后,学生再次观察鸡蛋的变化并进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鸡蛋在封闭的环境下会腐烂,说明空气对生物有重要作用。
第四步:实验二(15分钟)教师将一只煮熟的鸡蛋放入一个透明玻璃杯中,再用盖子或纸张将其封闭。
教师请学生观察鸡蛋变化的过程,并记录观察结果。
一段时间后,学生再次观察鸡蛋的变化并进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煮熟的鸡蛋在封闭的环境下不会腐烂,说明空气对非生物没有影响。
第五步: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回顾并强调空气对生物和非生物的重要性。
学生可以分享实验中的体验和感受,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指导。
拓展活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空气的特性,并进行相关的拓展活动。
小小科学家探索空气的特性教案
小小科学家探索空气的特性教案引言:本教案旨在帮助小学生理解和探索空气的特性。
通过实验和活动,学生将能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特征,并探索一些与空气相关的现象和原理。
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 掌握空气的一些特性,如透明、占据空间和有质量。
3. 发现和观察一些与空气相关的现象,如气球的膨胀、轻物体的飘浮等。
4. 探究一些与空气相关的原理,如气压和气体的扩散。
二、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气球、吸管、轻质物体(如纸片、气球等)、聚乙烯袋等。
2. 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与空气相关的现象和实验。
三、教学过程:1. 激发兴趣(5分钟)- 在黑板上写下“空气”字样,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关于空气的一些问题,如空气是否是有形的,我们能否看到空气等。
- 展示一些相关照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空气的特性。
2. 实验探索(30分钟)- 实验1:气球膨胀a) 向学生展示一个未充气的气球,并要求他们观察并描述气球的状态。
b) 指导学生用吸管将气球充气,让他们观察气球膨胀的变化,并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c)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充了空气的气球会膨胀起来。
- 实验2:纸片的飘浮a) 向学生展示一张纸片,并要求他们预测如果把纸片放在桌子上会发生什么。
b) 指导学生用吸管吹气,将纸片掀起,让他们观察纸片的变化,并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c)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吹气可以使纸片飘起来。
3. 知识总结(10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
- 解释空气的特性,如透明、占据空间、有质量等。
- 引导学生总结围绕气球膨胀和纸片飘浮的原因,并通过讨论来确保他们理解了空气的存在和特征。
4. 拓展应用(20分钟)- 向学生提供一些与空气相关的问题或情境,如“为什么气球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大小”,“为什么在高海拔地区,水会更快烧开”,让他们以小组讨论的方式一起思考并找出答案。
- 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进一步探索与空气相关的现象和原理,并记录他们的实验和观察结果。
小学科学1空气的性质(教案)
小学科学1空气的性质(教案)教案:小学科学1 空气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空气是物质,具有质量和占据空间的性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空气是物质,具有质量和占据空间的性质。
2. 学会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空气的性质。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1. 导入(约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课题:“同学们,你们都知道什么是空气吗?空气有哪些性质呢?”引导学生思考。
2. 知识讲授(约10分钟)通过图示或实物展示,简单介绍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组成,具有质量和占据空间的性质。
3. 实验探究(约20分钟)步骤一:观察气球的变化a. 学生们分成小组,每组准备一个气球和一个空的矿泉水瓶。
b. 将气球套在矿泉水瓶口上,保持气球内部没有空气。
c. 让学生们用力按下气球,观察气球内的变化。
d. 让学生们找出气球内的东西是什么。
步骤二:空气的质量展示a. 向学生解释气球内的东西其实是空气,空气具有质量。
b. 展示一个精确的天平,将气球放在天平上,并注意气球的重量变化。
c. 让学生观察气球放置在天平上称重时的变化。
步骤三:空气的占据空间展示a. 向学生提问:“如果我把空气倒进一个玻璃杯,空气会不会溢出来?”引导学生思考。
b. 取一个玻璃杯,将它倒置放在桌子上,用一张纸覆盖住杯口,轻轻拉出纸。
c. 让学生观察纸是否受到空气的压弯。
d. 分析并总结为什么纸会受到空气的压弯。
4. 知识巩固(约10分钟)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巩固学生对空气性质的理解。
5. 拓展延伸(约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空气性质有关的现象呢?请举例说明。
6. 归纳总结(约5分钟)让学生基于实验和观察结果,总结空气的性质,并进行简单的归纳。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空气是物质,具有质量和占据空间的性质。
空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空气的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空气的性质,包括组成、性质和作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空气的性质:组成、性质和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理解空气的作用。
2. 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四、教学准备实验器材:空瓶、水杯、蜡烛、红磷、酒精灯、漏斗、玻璃棒等。
教学素材:PPT、实验指导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提问和展示相关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有什么性质?空气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20分钟)利用PPT展示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首先介绍空气的组成,指出空气主要由氧气、氮气和少量的其他气体组成;然后介绍空气的性质,如无臭味、无色、可被压缩等;最后讲解空气的作用,如提供氧气供呼吸、对火焰的影响等。
在讲解的同时,通过图片和实验演示,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3. 实验探究(40分钟)实验一:空气占空间的性质材料:一个空瓶、一个水杯。
步骤:1)将空杯倒置于桌子上,用手指轻轻按住杯子。
2)将口含一口气,用迅速将杯子盖在桌面上,并不松手。
3)缓慢抬起杯子后,让同学们观察。
结果:同学们发现,杯子内部缓慢进入空气,杯子内没有水入侵。
说明空气占据了杯子内部的空间。
实验二:空气对火焰的影响材料:蜡烛、红磷、酒精灯。
步骤:1)点燃蜡烛,观察火焰。
2)将一点红磷倒入蜡烛上,并迅速为蜡烛补充氧气。
结果:火焰变得更旺盛,说明空气中的氧气对火焰的燃烧有重要作用。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空气的性质。
4. 汇总讨论(1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向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展示他们对空气性质的理解和思考。
《空气的性质》精品教案
《空气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性质。
2.学会用简单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空气的性质,掌握证明空气存在的方法。
2.难点:理解空气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谜语导入:“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生命世界当个
宝,每时每刻少不了。
”引出空气的话题。
2.提问学生如何知道空气的存在。
2.认识空气的存在
1.用塑料袋捕捉空气、把杯子倒扣在水中等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让学生说说自己感受到空气存在的例子。
3.认识空气的性质
1.介绍空气的性质,如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占据空间等。
2.通过实验验证空气的性质,如把气球吹大、把纸团放在杯子里倒扣
在水中等。
4.总结
1.总结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2.强调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性。
5.作业布置
1.让学生回家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并记录下来。
小学科学公开课《空气的性质》教案与教后感
小学科学公开课(空气的性质)教案与教后感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是气体,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能够流动,能被压缩等性质。
2、了解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学用观察、实验、比拟、概括等多种方法认识不易感知的空气。
4、培养细心观察,动手操作,注重证据及认真思考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1、认识空气的性质。
2、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教学打算:气球、皮球、玻璃杯、水槽、小木棍、线、纸巾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一种动物和植物都不能缺少的东西——空气。
空气大家每天都在接触,你了解空气么?空气又有什么性质呢?〔板书:空气的性质〕2、摸一摸,闻一闻,舔一舔感受空气的的无色、无味、无形、。
〔板书:无色、无味、无形。
〕3、先不急着商量,先来看看一个纸团的秘密。
二、学习新课(一)、探究和调查空气占据空间1、空气有这么多的性质,你能证明它的存在吗?这里有一个透明的大玻璃钢〔出示已注有大半缸水的大玻璃缸〕,把一团纸塞进玻璃杯的底部,然后将玻璃杯倒置,垂直放到玻璃缸的底部,杯中的纸会怎样呢?如果倾斜着放,又会产生什么现象呢?2、演示、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你认为杯子里的纸湿了吗?3 、将里边的纸团取出,让学生用手去感受。
4、为什么在第—次实验中纸团没湿,而在第二次实验中纸团却湿了呢?5、学生观察汇报: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6、师总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了解了空气的一个性质——空气占据空间。
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的空间,都有空气占据着。
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要占据空间。
〔板书:占空间。
〕〔二〕、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有质量。
1、假设:在打算的平衡尺的两边各挂上一个气球,其中一个气球吹上气,另一个气球不吹气,看看平衡尺哪边沉,如果吹起的气球沉,就说明空气有重量。
2、实验证明:说明了空气还有什么?3、师总结:空气有重量。
〔板书:有重量〕〔三〕空气可流动1、实验:解开吹足气的气球的绳子,让气球口对着自己的脸。
北师大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教案(全)
北师大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有关自然界变化的基本知识,如季节变化、天气变化等。
2. 观察和记录与自然界变化有关的现象,培养科学观察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发现科学规律和思考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季节变化- 季节的概念和特点- 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特点和变化- 季节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2. 第二章:天气变化- 天气的概念和特点- 晴天、阴天、雨天、雪天的特点和变化- 天气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三、教学重点1. 季节的概念和特点的教学和讲解。
2. 天气的概念和特点的教学和讲解。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引导学生认识季节和天气的变化特点。
2. 实践探究法: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季节和天气的变化规律。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交流,共同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展示不同季节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回答季节的特点。
2. 研究知识点:讲解季节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季节变化的原因。
3. 活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季节变化的观察活动,记录观察结果,总结季节变化规律。
4. 小结: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归纳季节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第二课时1. 导入:回顾上节课研究的内容,引出天气变化。
2. 研究知识点:讲解天气的概念和特点,通过图表展示不同天气的特点和变化。
3. 活动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天气变化的观察活动,记录观察结果,讨论不同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4. 小结: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天气变化的规律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六、教学评价1. 观察记录:评价学生对季节和天气变化的观察记录是否准确、完整。
2. 讨论参与: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是否积极参与、提出合理观点。
3. 知识掌握:评价学生对季节和天气概念的理解程度。
4. 思辨能力:评价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发现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科学空气教案
三年级科学空气教案教案标题:探索空气的特性与作用教学目标:1. 了解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 掌握空气的特性,如无色、无味、无形等。
3. 理解空气的作用,如支撑物体、使物体移动等。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展示板。
2. 实验材料:气球、吸管、瓶子、纸张等。
3. 学生实验记录表格。
4. 学生参与活动的奖励或鼓励措施。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课件或展示板上的图片,向学生介绍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能看到空气吗?我们能闻到空气吗?空气对我们有什么作用?探究空气的特性:2. 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空气是什么颜色的?是什么味道的?是什么形状的?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3. 进行实验一:将一个气球充满空气,然后放在桌面上。
观察气球的形状。
让学生描述气球的形状,并解释为什么气球能保持这样的形状。
4. 引导学生总结:空气无形、无味、无色。
探究空气的作用:5. 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空气对物体有什么作用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6. 进行实验二:使用吸管将气球充满空气,然后将吸管封住。
观察气球的变化。
让学生描述气球的变化,并解释为什么气球会膨胀。
7. 进行实验三:将一张纸张放在桌面上,用口吹气。
观察纸张的变化。
让学生描述纸张的变化,并解释为什么纸张会被吹动。
8. 引导学生总结:空气可以支撑物体、使物体移动等。
实验记录和讨论:9. 学生使用实验记录表格,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
10. 学生交流和讨论实验结果,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
巩固和拓展:11. 进行小组活动:学生分成小组,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空气的特性或作用,并向全班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
12. 教师评价和总结学生的实验设计和表现。
作业:13.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观察和记录身边空气的特性和作用,并写一篇小短文进行总结。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通过引入活动、实验探究和讨论,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空气的特性和作用。
通过实验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第3单元空气(教案)
小学科学第3单元空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空气的组成、性质和重要性,并能够认识到空气对生命的重要作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保护空气环境的意识,树立爱护环境的正确认识。
二、教学重点1. 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2. 空气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 学生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2. 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约10分钟)通过幻灯片或图片展示空气的作用,引发学生对空气的认知和好奇心。
2. 探究空气(约20分钟)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装置,向学生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这是什么气体?”“我们平时都处在什么里面?”引导学生发现空气是我们周围的气体。
3. 研究空气的性质(约3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
实验内容可以包括:空气的重量、占空间、压强等。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进行探究,发现空气的性质。
4. 归纳总结(约10分钟)根据实验结果,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让学生回答问题:“空气有什么组成?”“空气有什么性质?”并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黑板上。
5. 拓展延伸(约15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空气的应用领域,如飞机、气球等。
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让学生就如何保护空气环境进行讨论。
6. 讲解课文(约10分钟)教师讲解课本中关于空气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空气的组成、性质和重要性。
7. 小结(约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总结。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课堂作业设计一个小实验,探究不同温度下气球的体积变化,要求学生写出实验目的、步骤和实验结果。
《空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课题:1、空气的性质课程标准:科学探究: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方法来收集证据。
科学知识:1、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了解人类对此性质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教学目标:过程与技能1.学习用观察、实验、比较、概括等多种方法认识不易直接感知的空气。
2.能根据压“气垫”的感觉和观察,作出假设,并能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科学知识1.知道空气是气体,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能被压缩等性质。
2.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细心观察、注重证据及认真思考的科学态度。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能描述空气的存在、空气占据空间和空气有质量●描述空气能够被压缩●将瓶中的纸不会湿和瓶中的气球吹不大与空气的存在和空气占据空间联系起来●将倾斜的天平与空气有质量联系起来●将压不到底的针筒与空气能被压缩和空气有弹性联系起来●能用对比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空气的性质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学生知道空气的部分性质但没有将空气的存在和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三者联系起来,未能认识到压缩空气有弹性。
层次2:学生知道空气的性质,并且了解空气的存在,空气占据空间和空气有质量三者之间的联系,知道只有压缩空气才有弹性,但不了解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层次3:学生知道空气的性质,并且了解空气的存在,空气占据空间和空气有质量三者之间的联系,知道只有压缩空气才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探究能力:运用观察、实验、比较、概括等方法来认识不易感知的空气。
层次1:学生不能自主利用多种方法设计实验,认识空气。
层次2:学生能自主利用多种方法设计实验,但在实验过程只能够不能按实验设计的步骤实验。
层次3:学生能自主利用多种方法设计实验,能根据实验设计按步骤实验。
教学材料:玻璃杯(透明塑料杯)、纸、红色水、水槽、饮料瓶、气球、细木棍、空气充的同样多颜色相同的气球两只、细线、支架、塑料袋、一次性塑料注射器教学步骤:。
认识空气科学教案三年级
认识空气科学教案三年级
教案主题:探索空气的特性和作用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空气是物质,并理解其基本特性和组成。
2.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对生物和环境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探索能力。
教学材料:
1. 图片或视频展示空气的存在和特点。
2. 描述空气特性的卡片或手绘图。
3. 实验所需的材料:气球、吸管、玻璃杯、水等。
教学步骤:
引入活动:
1. 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空气的存在和作用。
2. 展示描述空气特性的卡片或手绘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空气的特点。
探索空气的特性:
1. 进行实验1:装满水的玻璃杯倒扣盖在平面上,观察并讨论为什么水不会流出来。
2. 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了解空气的组成:
1. 引导学生了解空气由氧气、氮气和其他少量气体组成,并讨论这些气体对生物和环境的作用。
实验探索:
1. 进行实验2:用吸管将空气吹入气球,观察气球的变化。
2. 引导学生思考:气球为什么能够充满空气?空气有质量吗?
总结:
1. 回顾学生在本节课中所学到的关于空气的知识和实验结果。
2. 强调空气对生物和环境的重要性,并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空气的理解和感受。
延伸活动:
1. 进一步探索空气的特性,如气压和温度等,可以进行更多的实验和观察活动。
2. 鼓励学生进行室内或户外空气质量观察,并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空气的性质-集体备课
《空气的性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空气占据空间。
2、知道空气具有流动性。
3、能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4、知道空气是动物、植物的生命之源。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空气具有流动性和占据空间的性质。
难点:能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教学材料准备:教师准备:黑袋子、注射器、塑料袋、水槽里的水要有红色、水杯、扇子。
课件学生准备:气球、瓶子、橡皮、纸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教师出示一只黑色的袋子,提出问题:黑色袋子里装了什么?2、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猜测:老师提出引申的问题:不打开袋子你有什么办法知道里面有什么?3、学生自由感知,观察:什么都没有?汇报。
4、打开袋子,教师引导:袋子里真的什么都没有吗?刚才可是鼓鼓的呀!(里面是空气?)(板书:空气)5、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然后引导学生用感官感受:眼睛看、嘴巴尝、鼻子闻、耳朵听、手摸……关于空气你都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空气是什么样的呢?6、老师:谁能准确的描述一下空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吗?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空气是动物、植物的生命之源。
二、感知空气的存在。
1、教师质疑:既然空气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那么你们凭什么说袋子里装了空气呢?怎样才能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抓住?(大屏幕出示实验表格)问学生。
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2、充分交流。
学生的方法会很多:如用塑料袋来抓,吹气球、吹泡泡等。
3、学生实验:引导学生用课桌上的注射器、气球、塑料袋等材料,证明空气的占据空间。
让学生做一做。
并填写表格。
4、学生汇报:大屏幕出示实验记录。
用注射器抽气后注入水中,水中会冒泡; 用塑料袋兜空气,塑料袋变得鼓鼓的;用充气后的气球口对着自己的脸,松开气球,会觉得有气体冲到自己的脸上。
这些现象都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
三、学生实验进一步验证空气占据空间。
空气是否真正占据一定空间呢?老师来教大家变一个小魔术。
实验一:把一团纸塞进玻璃杯的底部,然后将杯子倒立放入水中,杯子不能歪,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如果把杯子倾斜着放,又会产生什么现象呢?(1)猜测、讨论:纸团会湿吗?为什么会这样?(2)学生做把一团纸塞进玻璃杯底部的实验。
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性质教学设计
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教学设计主要针对小学三年级的自然科学教育内容,着重介绍了空气的主要成分和性质,旨在通过实验和课堂讲解,让学生掌握空气组成成分及其性质,并了解空气对人类生存及健康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空气的组成成分和性质;(2)了解雾霾的成因;(3)了解空气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2)增强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设计1、引起兴趣为了让学生对空气的组成成分和性质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引起他们的关注。
比如,讲述有关空气对人类生存的利弊等知识,或者通过实验来直观地展现空气的属性和特征。
2、知识讲解在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之后,我们可以通过口头讲解来让他们更好地了解空气的组成成分。
我们可以先向学生介绍空气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并引导学生了解各种气体的特性和用途。
我们可以通过图表、故事等方式让学生记忆空气成分及其属性。
3、实验探究空气成分的探究,可以采取实验的方式进行。
可以通过套上气袋的方式来采集空气进行各种实验;或者用酵母在水中呼吸等方式来观察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氧气消耗等。
4、课堂练习和测验学生在了解空气的成分和属性之后,我们可以设计课堂练习和测验来检验他们的掌握程度。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和精确地掌握空气成分和属性的知识。
四、教学策略1、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空气的组成成分及属性;2、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具,使得学生更加生动和形象地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属性;3、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授课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五、课程评估本教学设计采用综合评估的方式进行,包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实验操作能力及对空气组成的理解等方面的考核。
通过定期测验和课堂表现来评估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进而调整教学策略,使得学习达到最优。
对于考核结果不理想的学生,要适时进行个性化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兴趣。
小学三年级科学实验教案空气的性质与压力
小学三年级科学实验教案空气的性质与压力小学三年级科学实验教案空气的性质与压力引言:科学实验是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重要方式之一。
本次实验旨在让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了解空气的性质以及压力的概念。
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可以亲自体验相关原理,进一步增强对空气和压力的认识。
实验目的: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将能够:1. 了解空气的性质和组成。
2. 实验中操作观察,探究压力的概念。
3. 启发学生对实验原理和现象的思考,培养科学和观察力。
实验材料:1. 一张塑料袋2. 一支吸管3. 一碗水4. 一些纸巾实验步骤:1. 小组合作,每个小组两到三名学生。
2. 每个小组准备一张塑料袋。
3. 将塑料袋张开,用吸管将袋口封闭。
4. 将袋子放入碗中的水中,确保袋子的底部完全覆盖在水中。
5. 观察现象并记录。
实验注意事项:1. 这个实验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确保实验安全。
2. 学生们需要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可以在实验记录本上记录。
实验结果及分析:在实验过程中,袋子中的空气会受到外部水压的作用,压力逐渐增大。
当袋子的底部完全覆盖在水中时,袋子会因为受到水压而被“压扁”,变得更小更紧凑。
实验结果显示,压力越大,袋子越“压扁”。
结论: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可以认识到空气是存在压力的,而压力是由外部作用力引起的。
实验现象说明了压力的大小与物体受到的外力大小有关,同时也与物体的面积有关。
更大的面积会承受更大的压力。
扩展实验: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空气性质和压力的理解,可以进行以下扩展实验:实验一:吸管实验实验材料:吸管、玻璃杯、水实验步骤:1. 将吸管插入玻璃杯中,确保吸管朝上。
2. 将吸管的一端放入口中,封住其他孔洞。
3. 用力吸一口气并将吸管底部放入水中。
4. 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实验二:气球实验实验材料:气球、吸管、水、瓶子实验步骤:1. 将吸管插入瓶子中,确保吸管朝上。
2. 将气球口套在吸管上,并将其充满气。
3. 将吸管放入水中,注意不要让空气逸出气球。
儿童科学实验:探究空气的物理性质——空气教案设计
引言空气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之一,但是儿童对于空气的认识远远不够,本教案旨在通过科学实验的方式,帮助儿童了解空气的物理性质,引发他们对于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本教案适用于小学二年级至四年级的儿童。
一、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是一种物质;2.了解空气有密度、弹性等物理性质;3.掌握空气的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操作能力;4.培养儿童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1. 什么是空气?让孩子们感受一下呼吸时鼻子里进进出出的气流,问孩子们这些气流是什么?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这些气流是空气。
2. 空气有密度吗?材料:塑料袋,吸管,铅笔,气球,桌子。
方法:第一步,吹气球,让孩子们感受一下气球里有气的感觉。
第二步,将铅笔放在桌子上,把气球靠近铅笔,询问孩子们气球会发生什么?第三步,把气球对准塑料袋,并使用吸管将里面的空气抽出来,询问孩子们这个塑料袋子变薄了吗?3. 空气有弹性吗?材料:气球,弹性球,吸管。
方法:第一步,将弹性球放在桌子上敲一下,询问孩子们弹性球发生了什么?第二步,吹气球,将气球放在桌子上敲一下,询问孩子们气球和弹性球有什么不同?第三步,用吸管将气球里的空气吸出来,观察气球变小了吗?4. 科学图解让孩子们自己画出实验中的过程和结果,并认真分析,引导孩子们发问和思考空气的其他物理性质。
三、教学时长本教案可以在一个课堂中完成。
四、教学准备1.塑料袋,吸管,铅笔,气球,桌子,弹性球;2.画纸和颜料,笔。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对于实验的参与和认真程度;2.评估学生对于空气基本知识点的掌握程度;3.评估学生对于空气物理性质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个教案实验,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充分了解空气是一种物质,并且能够掌握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
通过实践操作,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让他们探究科学的过程变得更加有趣和生动。
对于少数不够认真的孩子,我们可以在实验中加入竞赛和互动,让孩子们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小学科学空气的性质
用充气后的气球口对着自己的脸,松开气球,会觉得有气体冲到自己的脸上。
竖直压入水中,纸团不会湿。因为杯子里 因为杯子里空间被空气占据着,空气出不来,水就进不去,所以纸湿不了。
实验2、用力吹瓶子里的气球,气球不会吹大。
空间被空气占据着,空气出不来,水就进 5、解开气球的绳子,让气球的口对着自己的脸,你有什么感觉?
说明空气占据着瓶里的空间。
在瓶口的气球或者将瓶底扎个孔,瓶内的 4、空气有〔 〕,具有〔 〕,可以被〔 〕。
水是液体,难以被压缩,比空气重。
气体被握从缝隙或小孔中挤出来,气球就 我们会看到被刺破的气球慢慢变小,木棍发生了倾斜。
3、洁净的空气是〔 〕、 〔 〕、 〔 〕、 〔 〕的气体。 4、空气有〔 〕,具有〔 〕,可以被〔 〕。
小学科学空气的性质
1、用什么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答:用注射器抽气后注入水中,水中会冒泡; 用塑料袋兜空气,塑料袋变得鼓鼓的;用 充气后的气球口对着自己的脸,松开气球, 会觉得有气体冲到自己的脸上。这些现象 都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
2、设计实验证明空气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
实验1、把一团纸紧塞在杯底,将杯子倒立 再用力压一压,觉得密闭在塑料袋里的空气被压缩。
6、压缩空气有〔 〕,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 产生的弹力越〔 〕。
能吹大了。
3、怎么证明饼干、砖头、羽绒被里是否有 空气?
答:我们可以把饼干、砖头和羽绒被放 入水中,会看到水中有气泡冒出,这时饼 干、砖头、羽绒被被浸湿了。这说明,占 据角斗士、砖头、羽绒被内的空间的空气 被水挤出来了。同时证明它们里面有空气。
4、把两只充气的气 球吊在小棍上,并使它们保持平衡,
这种现象说明:空气可以被压缩; 我们会看到被刺破的气球慢慢变小,木棍发生了倾斜。
三年级下科学教案-空气的性质_北师大版
《空气的性质》教学设计设计理念:“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理念。
科学探究过程主要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等环节。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空气的性质——空气占据空间学情分析:教学内容是四年级的,但用的是三年级孩子,相对来说见识没那么广,大部分同学的生活积累不如四年级孩子丰富,平时刚接触科学课也没做过什么实验。
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重点设计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性质,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使实验的目的专一些,这样,学生才能有更充裕的时间来探究“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性质。
为下一课的实验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能流动。
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并且能流动。
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
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空气能流动。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1、教师:水槽,矿泉水瓶、乒乓球、杯子、纸巾、毛巾、课件。
2、学生:给每个组准备:水槽(或用塑料盒子代替)1个,矿泉水瓶1个,两只水杯,纸巾,毛巾,记录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给同学们猜个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到;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
(空气)(设计意图:谜语导入,激发兴趣)师:对,是空气。
根据生活经验,你们认为空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无色、无味、透明、气体)(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生活经验及前概念)师: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哪儿有空气呢?(生自由说)师:(拿出注射器,边抽出一半活塞)这支注射器里有空气吗?看不见、摸不着,怎么证明啊?(生说并演示)师:(边拿起塑料袋)能用这只塑料袋证明空气的存在吗?(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感性能力入手,激发兴趣、活跃思维)师:虽然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借助其他看得见的物体帮忙,就可以觉察到它确实存在。
北师实验附小空气的特性课堂分析
《空气的特性》课堂分析班级概况:三年(2)班,39人按身高分8小组坐。
共16名女生23名男生。
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教师性别:女年龄:23—25岁之间(教师要求不能录音,只作为一般分析)一、课堂活动流程(一)第一节课(13:35——14:15)1,小组活动(6M)(1)讨论“空气是否存在”——1min(2)用实验(挤压塑料袋)验证空气的存在——2M(3)小组讨论后在书上以气泡图形式归纳空气的特性——3M2,独立思考及练习结合之前所学知识思考并在书上填空“空气与水的异同点”——6M3,实验合计:12M(二)第二节课(14:25——15:05)1,小组活动(15M)(1)通过实验比较空气与水的轻重——2M(2)杯子里的纸湿不显(两个小实验,杯子有孔与否)——5M(3)将乒乓球放在半截塑料瓶中倒扣入水槽,观察——3M(4)讨论观察到的现象及原因——2M(5)实验:听话的乒乓球——3M2,独立思考及练习:无3,实验探究(4次,共13M):4,其他(5M)检查作业——2M收拾实验器材——3M合计:20M评价:看教案时发现这两节课都是以活动和实验为主,所以原本预计给学生的活动时间会占大部分,但从统计上来看,学生的活动时间并没有占到较大比例(第一节课仅占1/3不到)。
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仍是由教师主导进行提问。
二,学生的回答状况(一)第一节课教师提问主要有4次起立回答问题共37人次,其中3名学生回答了3次,6名学生回答了2次;有7次为学生被动发言(即教师直接点名),其中有2次学生无法进行回答;另30次为学生主动举手回答。
14名学生没有起立回答问题。
有创意的回答:对水循环过程的较详细讲解空气能与水结合,汽水就是例子,所以喝了汽水会打嗝,因为空气要跑出来空气可以喝(“喝西北风”)水可以灭火,空气(氧气)可以助燃。
(二)第二节课教师提问次数较多,但以提问——集体回答为主,集体回答了15次。
个别提问较少。
主要有三次个别提问起立回答问题共12人次,其中1名学生回答了3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理念。
科学探究过程主要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等环节。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空气的性质——空气占据空间学情分析:教学内容是四年级的,但用的是三年级孩子,相对来说见识没那么广,大部分同学的生活积累不如四年级孩子丰富,平时刚接触科学课也没做过什么实验。
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重点设计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性质,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使实验的目的专一些,这样,学生才能有更充裕的时间来探究“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性质。
为下一课的实验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能流动。
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并且能流动。
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
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空气能流动。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
1、教师:水槽,矿泉水瓶、乒乓球、杯子、纸巾、毛巾、课件。
2、学生:给每个组准备:水槽(或用塑料盒子代替)1个,矿泉水瓶1个,两只水杯,纸巾,毛巾,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给同学们猜个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到;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
(空气)(设计意图:谜语导入,激发兴趣)师:对,是空气。
根据生活经验,你们认为空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无色、无味、透明、气体)(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生活经验及前概念)师: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哪儿有空气呢?(生自由说)
师:(拿出注射器,边抽出一半活塞)这支注射器里有空气吗?看不见、摸不着,怎么证明啊?(生说并演示)
师:(边拿起塑料袋)能用这只塑料袋证明空气的存在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感性能力入手,激发兴趣、活跃思维)师:虽然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借助其他看得见的物体帮忙,就可以觉察到它确实存在。
师:既然空气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它有哪些性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白板拉动出示课题:空气的性质)
(设计意图:从学生自感可操控的生活知识和身边物体入手,在学生兴趣盎然中不知不觉地引入到对新知识的渴求和主动探究中来。
)
二、新课
1、研究空气占据空间
(一)纸的奇遇
师:这是一张纸(边说边拿),放到水里,会怎么样?(接触到水,会湿)师:如果把纸巾塞紧在杯底,然后垂直放入水中,你们说纸湿不湿?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测,并说明猜测根据。
培养学生找证据、找理由支撑的意识)
师:(演示)竖直插入,然后再竖直拿起,用毛巾擦拭玻璃杯沿的水。
让学生检测纸是否湿。
(设计意图:①规范自己的实验操作,潜意识地培养
学生模仿正确实验操作。
②学生检测纸没湿,与预测相符者,证明自
己的思维路子是对的,感到成功;与预测不符者,更是产生思维矛盾,
促使自己积极反思。
)
师:再次做实验,只是把杯子倾斜插入水中。
学生猜测、说理、检测。
师:为什么第一次实验杯底的纸不湿,而第二次实验就湿了?能解释吗?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前后二次实验的细致观察、比较,进行思考、解释,很自然地说出空气占了杯子里的地,所以水进不去,纸就不会湿;
而第二次倾斜杯子,看到气泡冒出,说明空气跑了,水就进去了,纸
就湿了。
在潜移默化中对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
论的思维方式学生得到了强化。
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师:对,我们大家所说的空气占了杯子里的地方,就叫做空间。
也就是说空气不但真实存在,而且还要占据空间。
(白板板书:空气占据空间)(设计意图:借着学生的话,很自然地引出空间概念;并总结出空气的第一个性质:空气占据空间。
培养学生不但能用实验验证,还会描述、
总结、归纳的意识能力。
而且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热情更加高昂,
为下面进一步探究做好铺垫)
(二)乒乓球历险记
师:好玩吗?还想玩吗?
师:好,现在老师这里有个乒乓球,如果我把乒乓球放入水里会怎么样呢?
生:会浮在水面。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去底的矿泉水瓶,如果老师用瓶子对着球压下去,你们猜猜这个乒乓球会怎样呢?
生:这个乒乓球还是浮在原来的位置。
生:我认为这个乒乓球会在水底。
师:你们能说说你们的猜测理由吗?
生:乒乓球放在水里是浮的,当我们把瓶子向下压时,里面有空气,空气不占空间,因为这个乒乓球还会浮在水面。
生:我认为乒乓球会在水的下面了,因为我认为空气也占据一定的空间,当我们把瓶子向下压时,由于瓶子里有空气,会把乒乓球压到水下去,也就是说瓶子里是空气,水进不去。
(设计意图:培养、强化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思维意识,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实验的能力。
)
师:噢,原来是这样呀!那你们认为结果会怎样呢?
生:实验一下就知道了。
师:是呀,那我们一起来试一下。
生:(活动)让孩子们自己做实验来体验一下。
教师要求每组选一名学生双手握住瓶身,正对着小球方向,竖直压入水底,其他同学观察小球有没有变化,它到底在水中的哪个位置?
学生操作后出现了两种实验现象:有的组小球在水槽底部,有的组小球在水面上。
面对截然不同的两种现象,教师及时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看法,猜测秘密到底在哪里?
生1:我们组的瓶子有盖,球就在水底下,因为里面有空气,水就流不进去。
生2:我们组的瓶子也有盖,但是上面有一个小孔,空气从瓶子里跑出来了,我还看到小细丝往上跑,还竖立起来了呢!
生3:我的也有孔,手在上面感觉到凉快,有风出来,那是空气在往外面跑呢。
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空气真的是占据一定空间的。
师:对,空气不但存在,而且确实占据空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已经发现了产生不同实验现象的秘密,教师就很自然地提出一个问题:还是利用这个瓶子,你能把小球变得听话吗?要求把瓶子对着小球竖直压入水底,不许上下移动瓶子,想办法让小球停在水底、水中、水面。
)
(面对新的挑战,孩子们热情高涨,跃跃欲试。
)
生:(学生讨论方法)每个学生把自己设计的方法写下来,并在报告表中。
在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要求学生亲自实验,鼓励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达到目的。
学生会想到的方法有:
(1)盖紧盖子,球就在水底;松一松,再盖紧,球就在水中;完全打开瓶盖,球就会升到水面。
(2)用手堵住小孔,球就会在水底;放一些气,再堵住,球就会在水中;完全松开,球就会到水面上。
(3)拧紧盖子的瓶子竖直压入水中,球就会在水底;慢慢倾斜一点,再立起来,空气跑出来了,球就到了水中;再倾斜,等到看不到空气跑了,竖立瓶子,球就会到水面了。
学生实验后,交流自己成功的实验方法。
教师重点描述清楚:怎么成功的?为什么成功了?
生:因为空气占据了一定的空间,所以我们通过控制空气来让小球听话。
教师随着学生交流的情况,适时板贴实验现象、记录学生的原始语言。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学生们逐渐形成共识:空气占据了瓶子的空间,用不同的方法控制空气,空气出来了,让出了空间,水就流进去了,球也就漂上来了,这就是本节课实验的秘密所在。
)
2、研究空气能流动
师:很神奇吧!那么空气除了要占据空间,还有什么性质呢?
(设计意图:在学生通过可见物体证明了不可见的空气存在着平时所说的占地方即能占据空间这一性质,适时提出新的问题,使学生更加深入和广泛地去思考、寻找关于记忆中的空气印象。
既能强化其思维实验能力,又能使其思想和思维有个新的高度)
师:我们用手扇一扇,用注射器吹一吹,还有水中的气泡,都说明空气能象水一样流动。
所以空气不但要占据空间,还能流动。
(白板板书:空气能流动)(设计意图:还是生活中的身边小事,小的现象,随处可见的现象,都能说明一些问题。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现象、留意生活中的身边小事的科学意识和科学态度。
)
三、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空气不但真实存在,而且要占据空间,能流动。
请同学们在课下、在家里、在生活中继续研究,了解空气更多的性质。
好不好?
师:下课!
(设计意图: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是科学探究的终止;渗透给孩子们持续探究、研究科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坚持不懈的科学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