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伦斯文学创作中的弗洛伊德主义

合集下载

《儿子与情人》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儿子与情人》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浅论《儿子与情人》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摘要:本文以劳伦斯的半自传体长篇小说《儿子与情人》论了劳伦斯和弗洛伊德在根本观念上的相似之处以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劳伦斯这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与融合。

关键词:《儿子与情人》劳伦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的一部半自传体长篇小说,它记述了劳伦斯早年的生活经历。

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在《儿子与情人》这部小说中,劳伦斯笔下的男主人公保罗身上体现出了弗氏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人格结构理论。

在内容上,劳伦斯在这部小说里描绘了主人公保罗在“自我”、“本我”、“超我”三者失衡的人格结构情况下与三位女性(母亲莫雷尔、恋人米利亚姆、情人克莱拉)不同的相处模式以及对生活、爱情、婚姻始终处在无休无止的迷惘状态。

一、“自我”时期的保罗与母亲莫雷尔的情感生活模式母亲莫雷尔与矿工丈夫之间存在阶级上的差异,他们无法在精神上进行交流,长此以往导致了二人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不和谐。

莫雷尔便把自己全部的爱倾注在了儿子保罗身上,这种沉重的爱紧紧地套牢着保罗,以至于成年后的保罗依然不能摆脱这种氛围,这严重影响了保罗正常的恋爱。

同时,保罗很爱他的母亲,他作为一个正处在青春期的少年,十分依附于他的母亲,但不能完全说保罗没有对母亲本能的冲动,只能说保罗对自己在本能与理性之间协调的很痛苦。

保罗找异性朋友是以母亲莫雷尔为标准,实际上,他的母亲也是以自己为范本来要求对方。

于是保罗的人格结构处于复杂交错的状态,始终得不到调和。

通过上述可以看出保罗这种种心理迹象符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人格结构理论中的“自我”。

保罗与母亲之间的感情已经超出了一般母子之情。

成年后的保罗依然深爱着母亲,这其中不能排除他对母亲本能的冲动,但是保罗一直在透过理性来协调着与母亲之间的关系。

“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可以得到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解读劳伦斯小说《儿子与情人》中的母亲角色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解读劳伦斯小说《儿子与情人》中的母亲角色

361教育现代化·2016年12月第37期文化及艺术教育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解读劳伦斯小说《儿子与情人》中的母亲角色吴林桧(成都东软学院,四川 成都 611844)摘 要:劳伦斯是20世纪西方文坛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

《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从小说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母亲与丈夫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母亲与儿子之间畸形的爱。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说对20世纪西方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拟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从母亲的两方面性格特点—人格分裂和自恋情结进行分析,探讨弗洛伊德主义在《儿子与情人》中的母亲这一角色的具体表现,借此剖析劳伦斯与弗洛伊德在根本观念的共通之处,以进一步挖掘劳伦斯作品的创作主线。

关键词:悲剧;人格分裂;自恋;工业革命戴维.赫伯特.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是20世纪英国文坛上的标志人物。

西方评论家们对他一直是毁誉参半。

劳伦斯生活的时代正是西方工业革命开始的时代,他出生于一个贫穷的矿工之家,酗酒暴力的父亲与生性优雅、做过教师的母亲矛盾重重。

劳伦斯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深刻地感受到了西方工业革命对自然的破坏、对人类的摧残,因此,他的作品总是将社会主题和心理主题结合起来,歌颂自然的力量,倡导真诚的人类情感,注重发掘性本能和性意识,歌颂真诚的两性关系。

劳伦斯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创作的作品《儿子与情人》被公认为是其成名作,它的发表却震惊了整个英国文坛。

这部小说通过心理探索和社会批判,暴露了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进程中,人类自然本性被压抑、摧残,人与人之间被扭曲的爱。

[2]小说的主人公莫瑞尔太太作为矿工莫瑞尔的妻子和三个孩子的母亲,在文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她也是整个家庭的核心人物,是梳理作者写作思想的重要线索。

本文通过使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主人公莫瑞尔太太进行解读,希望能挖掘出这一悲剧人物出现的原因及作者的创作主线。

浅析弗洛伊德的文学观点及其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浅析弗洛伊德的文学观点及其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浅析弗洛伊德的文学观点及其对美国文学的影响作者:全阿芬曾小珊来源:《职业时空》2008年第12期摘要:佛洛伊德主义作为现代文学和美学的一种思潮,对于西方现代作家有着很大的影响。

佛氏对人类的潜意识活动作了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并把它应用于创作中。

其后,许多作家对佛氏主义进行研究,然后有意识地将其运用于创作实践,从而为人类的文学创作开辟了新的思路。

在美国,就有很多作家受到其影响。

关键词:弗洛伊德主义;美国文学;潜意识;自我;超自我在长期与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人类逐渐意识到了自身的存在,发觉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殊性。

但当他们想要洞察自身心灵时,曾经睿智的目光却变得迷惘起来。

人们在研究天地间普遍规律的同时,也苦苦思索着人性的本质。

前代的智者提出要认识自己,提出了“理念”的概念;后来的哲人则发现了本能、意志与意识,心灵的面纱已被撩开了一角。

还有文学,这面世界的镜子,既反映了人类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若隐若现地反映了人的本性。

古希腊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麦克白》都表现了永恒的人性。

后来的作家更是有意识地敲响了人类意识的大门。

就在人类进行探索时,弗洛伊德于世纪之交创立了心理分析(或精神分析)理论体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为探索人类灵魂的未知领域起到了积极的向导作用,同时也为文学创作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佛洛伊德主义是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佛洛伊德(1856-1939)创立的、系统叙述人类精神活动的心理学学说。

关于潜意识活动的研究是佛洛伊德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他对现代小说创作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

佛氏心理学认为,人的精神领域像一块巨大的浮冰,隐藏在下面的不可见部分是一大片不受自我意识支配的领域,称为“本我”(ego),它集中了本能的冲动与原始的欲望,本质上是不合理性的,是受欢乐原则支配的,力图寻求满足。

浮冰上所能看见的是合乎理性与理智的那部分意识,称为“自我”,指经过感官经验了外部世界之后合理的组织起思维过程并能主宰行为的那部分心理,它的作用是按照外部世界的需要压抑和排除非理性的冲动(即“本我”)。

劳伦斯及其主要作品和风格

劳伦斯及其主要作品和风格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一、生平与创作劳伦斯(1885-1930),英国著名小说家、诗人。

《白孔雀》(1911)、《儿子与情人》(1913),《虹》(1915),《恋爱中的女人》(1921),《查泰莱夫人的情人》(1928)。

这些小说的核心内容,都围绕两性关系展开,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对人类的自然本性摧残和压抑,从而把两性关系作为探索人类灵魂的方式,并且把两性关系的和谐视为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本出路。

二、劳伦斯与色情小说、弗洛伊德1、劳伦斯与色情小说色情小说的特征:其目的在于宣扬赤裸裸的性行为,露骨而具体地描写同性恋的性行为或者其他性变态有关的暴力、虐待、侮辱行为,展现纯粹色情的形象,挑动人们的性欲,缺乏审美价值的小说。

它极易使读者产生性联想、性幻想或者引发性冲动,甚至会出现违反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性行为,以排遣性的冲动,从而造成性犯罪,因此为法律所严格禁止。

劳伦斯的小说中虽然描写两性关系,但是其两性关系的描写中有着丰富的社会哲理内涵和社会心理探索的内容。

两性关系是情感和思想的冲突、碰撞和交融的过程,并非单纯的性冲动;也不是强调男性或女性争夺性别权力的场所,是生命活力尽情挥洒的心灵领域。

从这个方面看,劳伦斯将社会矛盾的发展化约为两性关系的冲突、斗争与和谐。

2、劳伦斯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1)劳伦斯的主题有恋母情结。

但是这种恋母情结更多地来自母亲受到父亲情感伤害后的移情行为,最终带来的是下一代的精神扭曲与畸形。

如《儿子与情人》、《可爱的夫人》中罗伯特对母亲波琳的畸形之恋等具有一定社会批判内容。

然而劳伦斯的作品最终表现的是这些主人公如何挣脱恋母情结、走向自我与幸福的精神成长历程。

(2)劳伦斯描写性本能。

从这个方面接受弗洛伊德思想。

但是在性本能与社会规范的关系上,劳伦斯并不将性本能视为混乱无序的性冲动,需要服从现实原则,并遭到超我的压抑,而是将性本能作为没有受到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玷污的最美好的人类自然本性。

(4)廖帅 弗洛伊德与文学创作

(4)廖帅 弗洛伊德与文学创作
• 弗洛伊德在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心理自传及其小说《卡拉马 佐夫兄弟》之间寻找相关对应点,他发现陀斯妥耶夫斯基 是一位创造性的艺术家,神经病患者、道德家和弑父的罪 人。
人是什么?
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理解,就像弗洛伊德对文学的理解 是建立在精神分析层面! 于是: 生物学:是一种灵长目人科人属及直立行走的物种。 化学:人是碳水化合物 哲学:人是万物的尺度 文学: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计算机:人是由数据组成的 ······
《哈姆雷特》
• 弗洛伊德:“哈姆莱特能够作所有事,但却对一位杀掉自己 父亲,并且篡夺自己王位,夺其母亲的人无能为力,那是因 为这人所做出的正是他自己已经潜抑良久的童年欲望之实 现。于是对自己的仇人的恨意被良心的自谴不安所取代。 因为良心告诉他,自己其实比这杀父娶母的凶手好不了多 少”。
《卡拉马佐夫兄弟》
弗洛伊德与文学创作
文学院文秘班廖帅
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 23日)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 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1873年 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1881年 获医学博士学位。1882—1885年在 维也纳综合医院担任医师,从事脑 解剖和病理学研究。然后私人开业 治疗精神病。1895年正式提出精神 分析的概念。1899年出版《梦的解 析》,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 正式形成。 1919年成立国际精神分 析学会,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最终 形成。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1936 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38年 奥地利被德国侵占,赴英国避难, 次年于伦敦逝世。
弗洛伊德与文学创作
力比多
白日梦
俄卡拉马佐夫兄弟》
俄狄浦斯情结
希腊神话里的人物 特斯、修斯、克斯、普斯、托斯、~斯 傻傻分不清楚

弗洛伊德的文学创作观念

弗洛伊德的文学创作观念

弗洛伊德的文学创作观念
弗洛伊德的文学创作观念:
弗洛伊德的文学创作观念就是文艺创作是被压抑的愿望的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愿望要想得到表现和满足,一是通过各种无意识过程如梦巧妙地表现出来,二是通过文学艺术的形式,使其得以升华,表现出来。

在弗洛伊德看来,文学与梦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其中两者都巧妙地伪装了那些被压抑的愿望,使之能够表现出来。

他认为释梦的方法也同样能够解释文艺作品,探讨其中的“真正涵义”。

弗洛伊德的文学观是不可能完美的,他夸大无意识,用它去解释包括文学创作在内的人类全部活动的动机和动力而无视文学创作的社会历史原因和文学家自身复杂的心理因素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无疑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并且他把文学创作看作是各种本能的欲望,特别是性欲的“升华”,强调性欲在文学创作中的支配作用,“是把一种正确的理论夸大到绝对色情狂的地步”,更是片面与偏颇的。

狂人弗洛伊德

狂人弗洛伊德

狂⼈弗洛伊德2019-09-07尽管在20世纪,抽象表现主义占领了整个艺术世界,但坏脾⽓的卢西安•弗洛伊德并没有顺从于这个世界的潮流――就好像他从未顺从他的顾客⼀样――即便不能获得学界认可和收藏青睐也依然坚持⾃⼰的写实主义创作⽅法。

他偏好⼈物肖像与裸体画像,将⼈类的疲惫、痛苦、病态与神经质⼀股脑地丢在画布上,⽽最终,他不仅成为英国最伟⼤的画家之⼀,还被泰特美术馆誉为“20世纪毕加索之外最伟⼤的艺术家”。

花甲之年⼤红⼤紫2011年7⽉20⽇,卢西安•弗洛伊德因病在伦敦家中去世,享年88岁。

卢西安•弗洛伊德于1922年出⽣于德国柏林,⽗亲恩斯特•路德维希•弗洛伊德是⼀位建筑师,奥地利犹太⼈。

母亲是德国⼈露西•布拉希。

为了躲避纳粹1933年他随家⼈搬到英国,成为英国公民。

他有个⼤名⿍⿍的爷爷――⼼理学家西蒙•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让年幼的孙⼦读四⾏诗《绞刑架下的歌》,在他的起居室⾥挂上布鲁盖尔的画……再加上与⽣俱来的怀疑、孤独和好奇精神,⼩弗洛伊德对世界产⽣了⼀种特殊的感知能⼒,并将这种能⼒带⼊画作,成为他独树⼀帜的鲜明标志。

1939年弗洛伊德进⼊英国圣⼯会绘画学校,受业于校长莫⾥斯门下。

1940年,弗洛伊德成为职业画家,他的早期作品并未受到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其绘画较为细致⼊微。

在这些作品的严谨精致中,可以看出他受到安格尔、丢勒、荷尔拜因、门采尔等⼈的影响。

从1940年代到1980年代,他定居在伦敦,他将⾃⼰处于孤僻和封闭的状态,远离喧嚣的国际艺术潮流,更多地向⾃⼰的领域纵深开掘。

其绘画对象从不叙述戏剧性的事件,基本上以室内肖像、裸体肖像为主。

他在亲近的⼈⾝上不厌其地刻划着某种近乎神经质的状态,他喜欢畸形⽽病态的主题。

其作品风格粗率、性感⽽注重绘画性,如《画家的母亲》、《诺斯》、《夜之画像》、《⾃画像》。

他的画结构紧凑⽽有⼒,其所描绘的胴体通常是绷紧⽽饱满,笔触显露,有时呈现出⽆序、粗鄙的状态,作品具有某种表现性的效果。

浅析弗洛伊德的文学观点及其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浅析弗洛伊德的文学观点及其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浅析弗洛伊德的文学观点及其对美国文学的影响在长期与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人类逐渐意识到了自身的存在,发觉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殊性。

但当他们想要洞察自身心灵时,曾经睿智的目光却变得迷惘起来。

人们在研究天地间普遍规律的同时,也苦苦思索着人性的本质。

前代的智者提出要认识自己,提出了“理念”的概念;后来的哲人则发现了本能、意志与意识,心灵的面纱已被撩开了一角。

还有文学,这面世界的镜子,既反映了人类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若隐若现地反映了人的本性。

古希腊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麦克白》都表现了永恒的人性。

后来的作家更是有意识地敲响了人类意识的大门。

就在人类进行探索时,弗洛伊德于世纪之交创立了心理分析(或精神分析)理论体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为探索人类灵魂的未知领域起到了积极的向导作用,同时也为文学创作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佛洛伊德主义是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佛洛伊德(1856-1939)创立的、系统叙述人类精神活动的心理学学说。

关于潜意识活动的研究是佛洛伊德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他对现代小说创作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

佛氏心理学认为,人的精神领域像一块巨大的浮冰,隐藏在下面的不可见部分是一大片不受自我意识支配的领域,称为“本我”(ego),它集中了本能的冲动与原始的欲望,本质上是不合理性的,是受欢乐原则支配的,力图寻求满足。

浮冰上所能看见的是合乎理性与理智的那部分意识,称为“自我”,指经过感官经验了外部世界之后合理的组织起思维过程并能主宰行为的那部分心理,它的作用是按照外部世界的需要压抑和排除非理性的冲动(即“本我”)。

居于“自我”以上的是“超自我”或“超我”,指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理性等因素。

它使无意识和不自觉的“本我”即欲望受到抑制。

愿望受到现实原则即理性与现状的压抑,从而使人的精神活动与行为保持平衡。

但是,佛洛伊德认为,对本能的压抑一旦过分,超过了极限,就会产生一种内向或外向的破坏性,甚至导致精神分裂。

20世纪西方体现弗洛伊德恋母情结的文学作品

20世纪西方体现弗洛伊德恋母情结的文学作品

恋母情结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和文学界的热门话题,20世纪西方文学作品中也不乏体现这一主题的作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20世纪西方文学作品中体现弗洛伊德恋母情结的案例,并对这些作品进行深入探讨。

一、《荒原》中的恋母情结在20世纪西方文学作品中,T.S.艾略特的《荒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作品。

这部诗歌中体现了主人公对于母亲的复杂情感,其中包含了对母亲的崇拜、依赖以及渴望得到母亲爱的愿望。

作者通过精致的叙述和抒情的笔调,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恋母情结,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心理世界的复杂与矛盾。

二、《兵蚁》中的母爱表达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兵蚁》也是一部体现恋母情结的经典之作。

主人公伊凡的内心世界被无数的爱、恨、欲望所纠缠,而他对母亲的复杂情感更是贯穿全文。

作者通过对伊凡内心矛盾的描述,展现了他对母亲的复杂情感和对母爱的渴望。

这种对母亲情感的复杂表达,正是20世纪西方文学作品中恋母情结的一个典型案例。

三、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视角弗洛伊德是20世纪心理学界的重要人物,他提出了许多关于恋母情结的理论。

在20世纪西方文学作品中,很多作家受到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影响,在他们的作品中体现出了对恋母情结的深入探讨。

《战争与和平》中的尼古拉·罗斯托夫可以被视为一个体现弗洛伊德恋母情结的典型案例。

作者透过尼古拉的行为和心理状况,展现了弗洛伊德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的影响和应用。

四、后现代主义对恋母情结的探讨除了传统文学作品外,后现代主义文学也对恋母情结进行了不同的探讨。

在20世纪末期,随着社会、文化与心理学的发展,许多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开始探讨人类心灵深处的恋母情节。

这些作品通过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深刻的心理描写,使恋母情结呈现出更加多元化与复杂化的特征。

《追风筝的人》中的主人公哈桑就是一个典型的后现代主义作品中体现恋母情结的形象,作者透过哈桑的成长历程,探讨了恋母情结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影响。

弗洛伊德主义和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

弗洛伊德主义和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

作者: 李志斌
作者机构: 湖北大学人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47-51页
主题词: 弗洛伊德;劳伦斯;弗洛伊德主义;小说;人格结构;恋母情结
摘要: 作为系统的现代心理学理论之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20世纪西方各人文学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首先阐释了弗洛伊德主义的思想与精神内核,并以此为基础,论析了弗洛伊德主义带给劳伦斯小说《儿子与情人》的多层艺术启示,探讨了弗洛伊德和劳伦斯在根本观念上的共通之处,以及弗洛伊德主义在《儿子与情人》中的具体表现、融合、变异与发展。

弗洛伊德(Freud)的创作现场与作品

弗洛伊德(Freud)的创作现场与作品

弗洛伊德(Freud)的创作现场与作品freud1983卢西安·弗洛伊德是英国当代最伟大的表现主义画家,他的爷爷是著名的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他受到爷爷的影响以及与生俱来的怀疑、孤独和好奇的精神,人物画常映射出内心无助、封闭的精神状态。

其画作曾影响到陈丹青、刘小东、朝戈、毛焰等大批中国画家,就连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也是他的忠实“粉丝”。

bella 1985bella 1985bruce bernard lucian freud , leigh bowery,1992Bella Freud 英国新兴的服装设计师, 老佛的女儿,1985HM ,queen elizabeth II ,2001 佛洛依德和女儿2005伦敦佳士得弗洛伊德为他女儿贝拉所作的肖像以180万英镑成交,这幅画绘于1983年,系为父女合力之作,画面中的贝拉当时21岁,是一名服装设计师,全裸着躺在沙发上,她的脸微微地侧着,其中一只手臂斜跨在自己的腰际。

JOHN RICHARDSON,KOSEI 2005JOHN RICHARDSON, 2005 [/quote]约翰理查德森JOHN RICHARDSON,英国艺术史家,定居纽约他最著名的著作是毕加索传(A Life of Picasso) ,是毕加索,布拉克等大师的密友.确是个牛B的老头佛洛依德和他的模特画家画画家 - 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 英国同志艺术大师大卫霍克尼偏爱画和自己关系亲密的人,因为他们的形象已经铭刻在他的大脑里,在他的肖像作品里,我们看到的是千篇一律的表情。

他们木然,冷淡,拒绝交流,和五彩缤纷的背景显得格格不入。

在浓重的色彩里,人物的灵魂显得更加的空洞. 而Hockney自己,正是这样一个和众多同性有着错综复杂关系的、疯狂的私生活经常被媒体曝光的同志playboy。

霍克尼作品霍克尼作品曾71次拒绝为女王作画HM QUEEN ELIZABETH II ,2001大画商WILLIAM ACQUAVELL,纽约Acquavella画廊老板老佛油画的国际独家代理人(难怪老佛有些点头哈腰)DAVID DAWSON 2002这胖子是英国行为艺术家Leigh Bowery原籍澳洲,后定居英国伦敦,被称为伦敦的Club文化教父,经常以女性化的装扮打破男性身分的刻板印象,他的服装设计充满前卫感,在流行时尚文化圈堪称独树一格.leigh bowery,nicola bateman 1993他的生平其实就是一阙挑战性别藩篱与打破传统保守社会规范的挽歌,虽然艺术家早在1994年去世(记忆中死于爱滋病.)他的形象与时装设计及舞台表演仍是流行设计圈的宗师级人物,他的前卫风格历经十几年后今日看来还是「前卫」。

劳伦斯文学创作中的弗洛伊德主义

劳伦斯文学创作中的弗洛伊德主义

劳伦斯文学创作中的弗洛伊德主义摘要劳伦斯文学创作中的弗洛伊德主义摘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20世纪以来的中外作家及其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的作品中都有意无意的透露着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子。

其中劳伦斯的文学创作就被认为是在佐证弗洛伊德学说。

20世纪英国著名作家D.H.劳伦斯因其大胆、直言不讳的创作风格而极具争议性。

他的成名代表作《儿子与情人》被认为是最具俄狄浦斯情结的文学作品。

他的另一部代表作《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也是一经发表就引起轩然大波,书中毫不隐晦的表现出了对性的崇拜,具有很浓的劳伦斯风格。

他还有其他很多著名的小说都透露着浓烈的弗洛伊德主义色彩。

本文会结合劳伦斯的文学作品,从俄狄浦斯情结,无意识理论以及对性的认识等方面探讨其中存在的弗洛伊德主义。

关键词:劳伦斯;弗洛伊德主义;俄狄浦斯情结;无意识;本我;超我AbstractLawrence Freud's doctrine of literary creationAbstract: Freud's psychoanalytic theory of the 20th century's Chinese and foreign writers and their literary creation have produced great influence, their works all have intention to not intentional of disclosing the shadow of Freud's doctrine. Of Lawrence's literary creation is considered in the supporting theory of Freud. The famous English writer in the 20th century D.H. Lawrence because of its bold, outspoken style and controversial. His famous masterpieces sons and lovers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literature of Oedipus complex. Another oneof his masterpiece lady chatterley's lover also published have caused quite a stir, explicit expression in the book out of the worship of sex, has the very strong style of Lawrence. He and many other famous novels reveal a strong Freud's doctrine color. This article will combine Lawrence's literary works, from the Oedipus complex, unconscious theory and knowledge of sex there was Freud's doctrine.Keywords: Lawrence; Freud's doctrine; Oedipus complex; The unconscious; This I; The superego1 绪论弗洛伊德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主要包括精神分析和无意识学说,它不是正统严谨的心理科学,却对研究人的心理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虽然各界批评家、学者对弗洛伊德主义褒贬不一,但不得不承认这一理论不仅给心理学研究领域,也给文学创作和批评领域开辟了一个全新欣赏视野。

浅析劳伦斯小说_儿子与情人_

浅析劳伦斯小说_儿子与情人_
三 、心 理 人 格 结 构 弗洛 伊德 以潜 意 识为 基础 ,提 出 了 心 理 人 格 的 结 构 理 论 。 他 认 为 人 类 精 神 活 动 有 三 个 组 成 部 分 :本 我 ,自 我 ,超 我 。在 这 三 部 分 中 ,“本 我 ”集 中 了 人 的 各 种 本 能 活 动 的 欲 望 和 冲 动 。 “超 我 ”中 充 满 了 对 本 能 欲 望 实 行 制 约 的 各 种 因 素 ,在 广 义 程 度 上 称 为 道 德 心 和 良 知 。“ 自 我 ”处 在 本 我 和 外 部 世 界 之 间 ,它 既 努 力 帮 助 本 我 实 现 自 身 的 要 求 ,又 根 据“ 现 实 原 则 ”对 它 实 施适当的控制和压抑,使它避免与现实原则发生冲突 。“超我” 和“本 我 ”这 两 者 永 远 处 于 冲 突 状 态 ,“自 我 ”在 冲 突 中 起 仲 裁 和 调 节 作 用 。一 旦 这 三 者 的 平 衡 关 系 遭 到 破 坏 ,人 将 遭 受 严 重 的折磨,甚至发生心理异常的情况 。 《儿子 与情 人》的 第 二卷 较 为 完 整 地 体 现 了 这 一 理 论 。在 小说中,米 丽 安这 一人 物 身上 精神 和 宗教 观始 终 占据 上风 ,在 与保 罗相 处 的日 子里 尽 管“她 对 保 罗 简 直 心 向 神 往 ”[4](P189)但 却 始终压抑着内 心的 原 始本 能,即 使 在献 身于 保 罗时 ,也看 成 是 对上帝的牺牲。米丽安 的这 种“超 我 ”对“本 我”的 过 分压 抑使 得她和保罗都非常痛苦,而“自我 ”却未 完 成两 者之 间 的协 调, 因此她与保罗的爱情注定要失败,米丽安本人也认识到了这 一 点,“她 心 灵深 处并 不 相信 她总 有 一天 会嫁 给 他 ”。[4](P289)与 米 丽安相反,克莱拉则是“本我 ”的 象征 。在克 莱 拉身 上,本 能 的 欲 望 占 据 着 主 导 地 位 ,她 所 实 现 的 只 是 感 官 上 的 享 受 。而 保 罗 在 米 丽 安 和 克 莱 拉 两 人 之 间 的 游 荡 则 体 现 了“ 自 我 ”的 作 用 , 他 一 心 想 寻 求 灵 与 肉 的 结 合 ,实 现“ 超 我 ”与“ 本 我 ”的 和 谐 。对 米丽安和克莱拉两人的拒绝说明一个人如果无法实现心理人 格三方面的 协 调,必 将遭 受 折磨 ,小说 中 保罗 的痛 苦 形象 地体 现了这一点。 四 、结 束 语 以上 内容 用弗 洛 伊德 的精 神 分 析 理 论 对《儿 子 与 情 人》这 部 小 说 进 行 了 分 析 。除 了 心 理 和 精 神 层 面 的 研 究 ,本 书 还 反 映 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人性的摧残,向人们展示了异化的文 明社会中异化的两性关系。在劳伦斯看来,只有调整两性关 系,建立自然 和谐 的 两性 关系 才 能将 英国 从 萎靡 中解 放 出来 , 现代文明才有出路。

弗洛伊德主义与文学

弗洛伊德主义与文学

·弗洛伊德主义与文学·弗洛伊德主义与文学□周诗秀FULUOYIDEZHUYIYUWENXUE一、弗洛伊德理论的主要内容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是奥地利著名病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

弗氏出生于摩拉维亚的弗莱堡一个犹太家庭,二十五岁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医学院。

从事心理学研究之前,他的工作主要是对精神病患者的调查。

随着他心理分析工作的进展,弗氏对催眠术在治疗歇斯底里症的作用产生了兴趣。

1902年到1938年,他在维也纳大学担任神经病理学教授。

二十世纪30年代,纳粹在德国掌权,严重威胁了弗氏的生活和事业。

他于1938年去伦敦,但一年后便患癌症去世。

弗氏发表的专著和论文很多,精略地划分,弗氏理论包括下列内容:人的三重性。

人格结构为三种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id,来自拉丁语),指动物的冲动,生物性的天性、需求,是作为个体基因遗传一部分的、肉体决定的冲动。

“超我”是约束“本我”冲动的社会规范和道德限制,是社会伦理和道德标准组成的,可通俗的指我们平时所说的“良心”。

“自我”是整合了“本我”和“超我”冲突要求的那部分。

“自我”是真实的,它必须是改变了“本我”快乐欲望,也必须受到“超我”的道德检验,是最好的本我和超我冲突之间的实际和解人。

“俄底浦斯情结”。

此情结来源于天性、满足的机会、对父亲的恐惧之间的逻辑。

当一个小男孩开始成熟并体验了性的欲望时,他自然转向他最近的、最可能成为他满足之源的人,这个人通常是他的母亲。

同样的,当小女孩成熟时,会发现父亲是个有吸引力的人。

这些本我的意识受到超我的压制时,就形成对抗、焦虑和紧张。

为舒缓这种紧张,人格会升华,即把性欲冲动引向某种高尚的活动或创造,其中包括文学艺术的创造,以想象的满足代替实际的满足。

梦和无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对梦和无意识进行精神领域的分析,仍然是本我意愿的满足和达成。

人在现实中不能满足的欲望改头换面,在梦中以象征形式得以表现,梦中的许多形象都是性象征,含有隐秘的意义。

浅析弗洛伊德关于创作的文艺观

浅析弗洛伊德关于创作的文艺观

2019年第05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作者简介:周琳莎(1994-),女,福建漳州人,集美大学文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语言文学文艺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9年1月14日。

作为二十世纪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首次明确将现代心理学与文艺学相结合,把精神分析学应用于文学研究之中,拓宽并加深了文艺学的研究领域。

这种精神分析文艺观不仅仅对文学,而且对伦理学、美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弗洛伊德看来,文艺创作在本质上是一种无意识的精神活动,也是性本能的升华。

因此,弗洛伊德以无意识取代意识,以非理性取代理性的文艺观,从根本上颠覆了西方传统的罗格斯中心主义。

1文学创作内驱力是白日梦———性本能的升华“一篇作品就像一场白日梦一样,是幼年时曾做过的游戏的继续,也是它的替代物。

”[1]弗洛伊德在《作家与白日梦》中明确指出白日梦是人的幻想,其来源于儿童时候的游戏。

儿童在游戏中创造了一个自己的世界,在游戏中儿童具有主导性地位。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验,笔者认为弗洛伊德的观点具有普适性。

因为通常年幼的游戏给我们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寄托着每一个儿童年幼的梦想。

白日梦的满足给儿童带来了快乐,这种白日梦充分地显示于游戏之中。

儿童长大之后尽管不再做游戏,但也不会放弃这种白日梦的实现的快乐。

成人善于通过幻想来促进白日梦的实现。

尤其是作家,作家的幻想相当于童年时期的游戏,而其创造的作品其实是幻想的产物。

弗洛伊德认为:“幻想的动力是未得到满足的愿望,每一次幻想就是一个愿望的履行,它与使人不能感到满足的现实有一定的关联。

”[圆]可见,成人的幻想其实取决于现实中未能满足的愿望,幻想行为往往促进了作家的创作。

因此,弗洛伊德把幻想看成现实生活的一种心理补偿。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后便进入想象的世界中,通过幻想替代现实。

这种未满足愿望的宣泄其本质是对现实欲望的渴求。

善于创造的作家由于内在欲望被压抑,便通过幻想来创作艺术作品,从而释放被压抑的欲望。

弗洛伊德与西方文学作品

弗洛伊德与西方文学作品

弗洛伊德与西方文学作品摘要:弗洛伊德是一位法国的精神病医生,他一生以治病著书为业,却对二十世纪的西方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形响。

本文就利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来对几篇佳作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弗洛伊德主义的内容与主要支柱,并从中一窥弗洛伊德本人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学说;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弗洛伊德,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

争议源自他所创立的弗洛伊德主义和他的精神分析学说。

本文只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角度,来分析几篇佳作,从而达到间接一窥弗洛伊德人格魅力的目的。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ismund Freud),这位法国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大师,一生以治病著书为业,却与文学有着奇妙的渊蔽。

应该说,弗洛伊德与文学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

弗洛伊德影响文学,文学也同样影响着弗洛伊德。

早在儿时,弗洛伊德就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十九世纪初风行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极感兴趣。

他在《自传》中写道,他最喜爱的作家有福索克勒斯、莎士比亚、歌德、陀斯妥耶夫斯文基、吉卜林、马克·吐温、托马斯·曼、茨威、罗曼·罗兰等。

而他在文学上最崇拜的偶像是歌德。

他曾怀着极大的兴趣反复阅读了《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等作品;一九三O年弗洛伊德还获得过“歌德文学奖”。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性本能(或力比多,后期,弗洛伊德常用爱洛斯eros来表述性本能)和释梦,是精神分析法的三大主要支柱。

1.《化身博士》与《沉默的羔羊》英国小说家史蒂文森写过一篇小说《化身博士》。

主人公杰克尔是一位道德高尚,学识渊博,有社会责任感、有良心的科学家。

杰克尔在他的实验室里发明了一种药,自己一吃下去,马上就摇身一变成了海德先生。

这位海德先生胆大包天,坏事干绝,什么禁区都敢闯,什么快乐都要尝,全然没有半点禁忌和顾虑。

杰克尔还发明了一种解药,海德先生只要一吃下去,立刻又变回了那个道貌岸然的谦谦君子杰克尔博士。

劳伦斯的矛盾性与现代主义文学的天然结合

劳伦斯的矛盾性与现代主义文学的天然结合

劳伦斯的矛盾性与现代主义文学的天然结合作者:孟凡儒来源:《文学教育》2018年第03期内容摘要:劳伦斯是英国20世纪的一位著名的作家,而且由于他的作品内容的特殊性,因此他又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作家。

而究其原因,他的作品受到他在生活和情感等方面的各种矛盾性和两面性的影响较多。

本文将对这些矛盾展开具体的论述,并且对矛盾如何促使劳伦斯作品与现代文学的天然结合做出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劳伦斯矛盾性现代主义文学结合劳伦斯全名是戴维·赫伯特·劳伦斯,他是20世纪初的一位英国作家,是20世纪英语文学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但同时也是最具争议性的作家之一。

对于读者和外界的人来说,劳伦斯是熟悉而又神秘的,这主要是源自于他因生活和情感上的矛盾而在作品中的争议性。

而这种争议性和矛盾性使得劳伦斯在生前并没有得到与他文学成就相匹配的待遇,作品也遭到了排挤和打压。

本文将通过研究劳伦斯的矛盾性和争议性,并且通过探讨这种矛盾性如何与现代主义文学进行了天然的结合,从而使得劳伦斯取得如此大的文学成就,使得劳伦斯成为了英国乃至世界文坛上独一无二的劳伦斯。

一.劳伦斯的矛盾性的主要表现方面(一)生活中的矛盾(1)身体的虚弱性与精神的丰富性的不协调性劳伦斯的身体一生羸弱,饱受病痛的折磨。

尤其是受到肺结核的疾病困扰,,使得他的生命在年仅45岁就画上了句号。

因此,文学创作这种高强度的工作对他来说实际上是十分困难的。

但劳伦斯偏偏是一个精神世界十分丰富的人,他对于创作充满了激情和活力,在他有限的生命中,在他颠沛流离的生活过程中,他在小说、诗歌、戏剧、散文、游记和书信等各个文学领域都颇有建树。

而且他的作品在当时社会以前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轰动与影响。

可见,劳伦斯的身体不允许的客观条件与创作文学热情的主观性在他的生活中长期充满着矛盾,这是这种矛盾促使他完成了文学著作。

(2)性格中的双面性劳伦斯生活中的矛盾还表现在:劳伦斯的性格是具有双面性的。

卢西恩·弗洛伊德:艺术的狂徒,感情的杀手

卢西恩·弗洛伊德:艺术的狂徒,感情的杀手

卢西恩·弗洛伊德:艺术的狂徒,感情的杀手卢西恩·弗洛伊德:艺术的狂徒,感情的杀手1922 年12月8日,卢西恩·弗洛伊德出生于柏林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他的父亲恩斯特·弗洛伊德是一位建筑师,是著名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最小的儿子,他的母亲露茜是一位谷物批发商的女儿。

1933年,为逃避纳粹的迫害,他们举家移居英国。

19 3 8年,其祖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也从奥地利逃亡伦敦,不幸于19 3 9年逝世。

就在这一年,卢西恩·弗洛伊德正式成为英国公民,并进入东英吉利亚绘画素描学校学习。

1954 年,弗洛伊德与弗朗西斯·培根、本·尼克松一道代表英国参加了第27届威尼斯双年展。

同年,他的《关于绘画的一些思考》在《偶遇》杂志7月号上发表。

弗洛伊德“关于绘画的思考”是极为个人化的。

这位不合群的画家一生致力于具象人物的创作,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现代艺术大潮中,显得极为不合时宜。

弗洛伊德长期坚守具象写实的阵地,肖像与人体是他创作的永恒主题。

在创作中,弗洛伊德始终保持一种写生的状态,选择以极为写实又极为个性化的语言,将这种未经美化的、纯粹的真实诚实地传达出来。

这些既不优雅也不猥琐、既不美也不丑的人物,在画室狭小的空间里肆意摆出各种日常姿态,而画家也以恣意的笔法不厌其烦地描绘着这各式各样的不雅姿态。

椅子上的红发男子 1962-1963年来自外界的各种干扰并未使弗洛伊德有任何改变,他始终循着自己的艺术之路前行,并向着纵深开掘。

在其早期作品中,曾表现出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他开始将在东英吉利亚绘画素描学校学到的技巧加以发展,在创作中加入极其微妙的、具有某种心理穿透力的成分,绘制出一批敏感的、神经质的人物肖像。

弗洛伊德曾经说:“我希望我的作品再现现实,但不是机械地再现。

”1972年,弗洛伊德完成了《画家的母亲》系列中的第一幅作品,这之后,直至198 9年其母辞世,他以母亲为模特创作了多幅画作,例如《休憩的画家母亲,第三号》(1977)、《休憩的画家母亲》(1982-1984)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伦斯文学创作中的弗洛伊德主义摘要劳伦斯文学创作中的弗洛伊德主义摘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20世纪以来的中外作家及其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的作品中都有意无意的透露着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子。

其中劳伦斯的文学创作就被认为是在佐证弗洛伊德学说。

20世纪英国著名作家D.H.劳伦斯因其大胆、直言不讳的创作风格而极具争议性。

他的成名代表作《儿子与情人》被认为是最具俄狄浦斯情结的文学作品。

他的另一部代表作《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也是一经发表就引起轩然大波,书中毫不隐晦的表现出了对性的崇拜,具有很浓的劳伦斯风格。

他还有其他很多著名的小说都透露着浓烈的弗洛伊德主义色彩。

本文会结合劳伦斯的文学作品,从俄狄浦斯情结,无意识理论以及对性的认识等方面探讨其中存在的弗洛伊德主义。

关键词:劳伦斯;弗洛伊德主义;俄狄浦斯情结;无意识;本我;超我AbstractLawrence Freud's doctrine of literary creationAbstract: Freud's psychoanalytic theory of the 20th century's Chinese and foreign writers and their literary creation have produced great influence, their works all have intention to not intentional of disclosing the shadow of Freud's doctrine. Of Lawrence's literary creation is considered in the supporting theory of Freud. The famous English writer in the 20th century D.H. Lawrence because of its bold, outspoken style and controversial. His famous masterpieces sons and lovers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literature of Oedipus complex. Another oneof his masterpiece lady chatterley's lover also published have caused quite a stir, explicit expression in the book out of the worship of sex, has the very strong style of Lawrence. He and many other famous novels reveal a strong Freud's doctrine color. This article will combine Lawrence's literary works, from the Oedipus complex, unconscious theory and knowledge of sex there was Freud's doctrine.Keywords: Lawrence; Freud's doctrine; Oedipus complex; The unconscious; This I; The superego1 绪论弗洛伊德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主要包括精神分析和无意识学说,它不是正统严谨的心理科学,却对研究人的心理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虽然各界批评家、学者对弗洛伊德主义褒贬不一,但不得不承认这一理论不仅给心理学研究领域,也给文学创作和批评领域开辟了一个全新欣赏视野。

二十世纪以来中外文学创作者无论对这一理论认同与否,在其创作中都多多少少会受到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响。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以下简称劳伦斯)写过许多小说,并且大多数蜚声文坛,像是《儿子与情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虹》等,在英国小说界有着至关重大的作用,他的文学创作一经出世,就被很多人认为是弗洛伊德主义的一个佐证。

他所创作的许多文学人物形象,在某些方面与弗洛伊德学说不谋而和。

劳伦斯的文学创作从他生前直至现在仍有很大争议,虽然他的文学作品中主体多样,但多以性爱为主,并且劳伦斯推崇血与肉,所以书中对性爱和情感的剖析显得深刻且毫无隐讳,我们应该透过作品探索劳伦斯对人性的研究和心灵的剖析。

劳伦斯提出性爱应该纯粹的出自于本能的观点,直到现在仍有思考的意义。

我们如果想研究劳伦斯,可以通过作品再现其文学创作观。

2 《儿子与情人》中的弗洛伊德主义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一经问世,便引起了轩然大波,更有人说《儿子与情人》是他读过的最淫秽的小说。

就像看人不能只看外表,我们读作品也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本小说还有对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的不满,对阶级分配不公的挣扎,对不能正确对待婚姻与性的矛盾的苦闷等。

劳伦斯通过作品中人物的塑造将这些冲突与苦闷传递给了读者。

《儿子与情人》被人们看作是劳伦斯的自传体小说,这是因为这部作品中人物的生活经历、生活背景与劳伦斯的早年生活极其相似,劳伦斯与作品中的儿子保罗同样出生于一个矿工家庭,有着同样贫穷粗暴、嗜酒如命的父亲以及优雅有教养的母亲,母亲鄙视贫穷粗暴的父亲,所以将剩余的感情全部寄予儿子身上,而儿子也回应着母亲的爱。

“我们彼此爱着,几乎象丈夫跟妻子那样爱着,同时也是母子之间的爱……我们两者就象一个人似的,彼此非常理解,心心相印。

这种情况相当可怕,在某些方面,使我变得很不正常。

”[1]正是这种儿子与母亲之间超出常理的互动,让保罗产生了“恋母情结”,并被困在了这种情结感情中。

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这部作品在其出版之后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就书中所展现出的俄狄浦斯情结也存在着争议。

2.1 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在弗洛伊德学说中最早产生,在通俗意义上是恋母情结,表现为恋母弑父,家里的小男孩想代替父亲的地位成为父亲那样的人,成为能够站在母亲身边保护她的人。

这是“一种早年性偏爱的表现。

好像男孩视父亲为情敌,女孩视母亲为情敌。

若没有对方,明显会对自己更有利。

”[2]俄狄浦斯情结在弗洛伊德《梦的解析》里首次提出,并因索福克斯勒的同名剧本《俄狄浦斯王》得名。

在十九世纪末出版的《癔症研究》里,弗洛伊德打开了精神分析的大门,并得出了俄狄浦斯情结是源于儿童性欲的结论。

他认为儿童在性发展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而幼儿最开始接触的对象就是自己的爸爸妈妈。

“女孩最初的情感是针对父亲,男孩则是针对母亲的。

因此,父亲就成为儿子的敌人,母亲则成为女儿的敌人。

”[3]儿童对异性父母亲的偏爱导致仇视同性父母亲,进而想取代他们的地位,这是由于儿童性本能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举动往往源自于性,准确些说是那些缺失的性欲望。

乱伦是从古代到现代都在讨论和避讳的事情,它是被人类社会禁止的,但不论是古时候的文学戏曲还是现代的影视歌曲,我们仍在探索或演绎着乱伦的情结,说明这种禁忌式的欲望是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中并期待被发掘出来的。

在《儿子与情人》这部小说中,莫瑞尔太太表现出来“恋子情节”,保罗身上透露出“恋母情结”,这些无不散发出俄狄浦斯情结的气息。

下面我们就讨论一下这部作品中,母亲莫瑞尔太太和儿子保罗之间纠缠依恋的感情。

2.1.1 保罗的恋母情结《儿子与情人》中,莫瑞尔太太用爱将保罗的情感掌控起来,让保罗处在母爱的包围中,从而使保罗失去了自由的灵魂、独立的精神以及健康的情感体验。

从儿子对母亲的依恋逐步发展为母子二人的情感痴缠,最终使儿子陷入“恋母情结”的旋涡中不可自拔。

劳伦斯认为,我们每个人打出生时起,一开始都会成为父母的翻刻版,我们独自来到世间,最初养育我们的人是父母,那我们必定会把父母当成我们的偶像去模仿,这种印记会跟随我们一生。

保罗从小身体弱,大都跟在母亲身边,耳濡目染的是母亲的言行,缺乏健康父亲形象的引导,也不与男孩子接触,从而缺乏男子气概,这也使得保罗在情感上更多的倾向于母亲,特别是长子的离世,让莫瑞尔太太把保罗当成自己的一切,爱护有加。

这种畸形的母爱让儿子对母亲产生了超出常规的爱恋,并伴随时间的增加而增长,这种类似于情人的爱恋产生于母子之间,被称为“恋母情结”。

“‘恋母情结’是儿子保罗对情爱追求的结果。

在这种情爱的追求下,保罗渐渐从精神、情感上想取代父亲的位置,从而与父亲处于一种紧张敌对的状态,而对母亲则扮演着温情的情人角色。

”[4]小说中,保罗对父亲充满了厌恶之情,对母亲他却充满了柔情蜜意。

也因为母亲,他始终不能下定决心与女友们在一起,只要母亲活着,他便不可能找到结婚对象。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保罗很小的时候产生了“恋母情结”,这种情结并没有因为保罗的长大而消失,反而因为母亲不正常的爱愈演愈烈。

保罗与母亲的感情是互相牵扯纠缠不清的,就算母亲去世,保罗仍会被这种情感左右。

保罗对母亲深深的爱恋让他忘记了自己是一个精神与灵魂都应该自主独立的人,在这灵与肉不能和谐的情感关系中,保罗在精神上陷入了无比痛苦的挣扎中。

“被成年人所爱不但指满足孩子的需要,它也意味着在别的方面都得到满足,因此他会受到性本能的驱使,在他的选择与父母所呈现的偏爱相融合时获得新的力量。

”[5]这种力量在保罗身上表现为“恋母情结”,并纠缠保罗一生。

在弗洛伊德理论中,男孩之所以会敌视身为一家之主的父亲,是因为父亲可以独占母亲的爱,而这种爱已经上升到性爱的范畴。

男孩不能忍受别人和他一起享受母亲的爱,所以对父亲产生敌意。

对父亲的冲突仇视和对母亲的含情脉脉,这种充满矛盾与纠结的关系是俄狄浦斯情结中简单明确的内容。

一般状况下,恋母情结只会存在于男孩的潜意识里,这种不被社会道德所认可的情感,不会被有意执行。

可是对于保罗来说,母亲给予他的爱恋直接刺激了他幼时潜意识里的恋母情结,而且还使得这种情节不停的加强和外现,让这种“俄狄浦斯情结”由他的潜意识层面上升到了意识层面。

恋母情结是男生幼时的普遍经历,它一定会有结束的时候。

男生总会长大,他的心态能否健康发展,他的人格能否完整,长大后会是一个身心健康的强者还是心有缺憾的弱者,这些都会在他的童年时期就如何应对恋母这一情节时得到体现。

而因为莫瑞尔太太对保罗过度的爱,使得保罗不论是在情感走向上还是心理发展上都受到了严重的阻碍,既阻碍了保罗对母亲的情感的正常发展,也影响了保罗和身边女性正常男女情感的发展,加深了保罗对莫瑞尔太太的依恋和对自己父亲的敌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