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密度的测量》优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教案优秀5篇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教案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简单地与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

2.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总结出: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高,密度变小;温度低,密度变大。

2.学会利用密度这一重要属性鉴别物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进一步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有了质量、密度的基础知识以后,进一步探讨密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是前面三节内容的延伸和拓展。

这一节从密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入手,从而引出温度对密度的影响,进而引出在温度不变的前提下,如何利用密度鉴别物质,深化对密度的理解,感悟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本节可从讨论分析密度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引入新课,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及其应用,然后通过分析生活实际中的例子,引出密度知识在鉴别物质中的应用,进而通过例题培养学生灵活应用密度计算公式进行求质量、体积以及判断实心、空心等相关的计算,锻炼、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本节教材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因素,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重要补充,也是对密度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和完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教学重点: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密度与物质鉴别。

教学难点:水的反常膨胀,水在4℃时的密度最大。

三、教学策略对于密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及学生已经具备的密度的有关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密度与温度、与物质鉴别的关系。

大部分学生对密度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让学生利用实验认识到气体和液体的上浮、下沉原因是比较重要的,在此基础上再去深入探究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利用密度鉴别物质就显得比较容易。

初中物理密度测量教案

初中物理密度测量教案

初中物理密度测量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2. 学会使用测量工具(如天平、量筒等)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3. 能够通过实验测量常见物质的密度,并了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密度概念及其公式2. 测量工具的使用3. 实验测量常见物质的密度4.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物质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区分这些物质?2. 学生回答:颜色、味道、气味等。

3. 教师总结:除了这些方法,我们还可以通过密度来区分物质。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密度的概念: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用公式表示为ρ = 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2. 讲解密度公式的应用:通过密度公式可以计算物体的质量或体积,也可以根据已知质量或体积求解未知密度。

3. 讲解测量工具的使用:天平、量筒等。

三、实验测量(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个测量对象(如铜块、铝块等)。

2. 使用天平测量测量对象的质量和量筒测量体积。

3. 根据密度公式计算测量对象的密度。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答案进行讲解和点评。

五、生活中的密度应用(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2. 学生回答:鉴别物质、设计容器、浮力等。

3. 教师总结: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我们需要学会运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密度概念、密度公式、测量工具使用、实验测量和生活中的密度应用。

2. 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密度概念,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2. 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测量工具(如天平、量筒等)进行物体质量和体积的测量。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测量常见物质的密度,并了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案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案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案八年级物理密度教案内容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物理密度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密度的初步概念、单位、计算公式.2.过程与方法学习以物质本质特征来定义概念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教学重点:理解密度的概念.教学难点: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教学用具:投影仪、自制幻灯片、天平、石块、木块、水、量筒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

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二、新课教学1.建立密度的概念(1)实验:用天平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

数据如下:质量(克)体积(厘米3)质量/体积(克/厘米3)木块木块石块石块2(2)分析数据A.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B.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C.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B.密度公式:ρ=m;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克/厘米3(g)1g=1#kg=103kg(4)例题:一铁块质量是吨,体积是米3,铁块密度多大?已知:m==×103kg;V=求:ρ解:答:铁块的密度是×103kg2.密度物理意义水的密度是×103kg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3千克。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学设计精选7篇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学设计精选7篇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学设计精选7篇八年级物理密度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

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总结出: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高,密度变小;温度低,密度变大。

学会利用密度这一重要属性鉴别物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充分把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教学重点:密度与温度的关系。

密度与物质鉴别。

教学难点:水的反常膨胀,4℃水的密度最大。

课堂导学:课前预习1、平时生活中的风、龙卷风的形成与我们所学的密度知识是否有关呢?我们通过对前面学习知道水的密度是1.0×103kg/m3,冰的密度上0.9×103kg/m3,那么大家来计算一下1kg水的体积是多少,当这些水结冰后,冰的体积是多少?下面请同学们利用上面的知识点来解释为什么冬天自来水管会冬裂?2、怎样能知道这块“运动会的金牌”是不是纯金的?例题1:“市中学生运动会的金牌质量为29.5克,体积为5.2厘米3,它是真金的吗?是什么材料制成的?”课内探究(一)密度与温度1、问题思考:平时生活中的风、龙卷风的形成与我们所学的密度知识是否有关呢?2、演示实验1:在室温下,吹鼓两个气球。

分别把它们放在一大堆冰块和酒精灯火焰附近。

3、我来归纳:在室温下,吹鼓两个气球,分别把它们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和炉火附近,过一会儿,你会发现:在冷藏室的气球体积,在炉火附近的气球体积。

由于密度ρ=m/v,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膨胀后,密度。

4、演示实验2:按课本图做一个纸风车。

如果把风车放在点燃的酒精灯附近,风车能转动起来。

5、我来归纳:酒精灯附近的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而上升。

热空气上升后,温度低的冷空气从四面八方流过来,从而形成了风,推动纸风车转动起来。

可见,温度(“能”或“不能”)改变物质的密度。

在我们常见的物质中的热胀冷缩最为显著。

八年级《学生测量密度》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学生测量密度》教案、教学设计
2.教学过程:
a.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b.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原因,给予正确指导。
c.学生互相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经验。
3.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密度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应用能力。
4.教学方法:练习法、讨论法。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所学密度知识、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等方面进行总结。
5.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在之前的物理学习中,掌握了质量、体积等基本概念,并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基础。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密度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可能对密度的理解尚不深入,需要通过实验和实例来加深理解。此外,学生在数学运算方面已具备一定的能力,能够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但可能在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误差方面存在一定困难。针对这些情况,本章节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解决问题
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密度知识,并结合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进行示范。
3.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密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了解实验器材的使用,为后续实验操作打下基础。
4.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以及如何减小实验误差。
7.针对教学重难点,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8.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增强民族自信心,培养环保意识。

八年级物理《密度的测量》优秀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密度的测量》优秀教学设计
使学生通过实验能对密度的物理意义加深理解。
教具准备
天平、量筒、量杯、水、石块、细线
学与教活动设计
教学反思及批注
活动一:复习密度的相关知识
活动二:测量不规则石块的密度
1、实验原理
2、实验器材
天平、量筒、水、细线、烧杯
3、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天平平衡;
(2)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m石;
(3)向烧杯里装入适量的水,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总;
(4) 将烧杯中的水全部倒入量筒中,读出水的体积v水;
(5)根据密度公式算出水的密度
=m总-m杯/v水
(6)整理器材、放回原处.
【评估方案一和方案二】
方案一的误差较小,方案二中将水倒入量筒中时,烧杯壁上总敷有一些水,导致量筒里水的质量减少,体积偏小,算出的密度值偏大。
(3)向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水,用细线拴住石块慢慢放入量筒中,读出水和石块的体积V总【排水法】
(4)根据密度公式计算石块的密度。
=m石/V总-V水
(5)整理器材、放回原处。
活动三:测水的密度
1、实验原理
2、实验器材:天平、量筒、水、烧杯
3、实验步节天平平衡;
精品文档兴仁县第六中学教学设计方案课题第二节测量物质的密度适合年级八年级主备教师参与教师王官录宋朝兴罗金华王廷果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兴仁县第六中学教学设计方案
单元
第六章
课题
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适合年级
八年级
主备教师
王正龙
参与教师
王官录宋朝兴罗金华王廷果
学习目标
(2)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用天平测量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总;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密度》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密度》教案、教学设计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分享,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求实的科学态度;
-引导学生遵循科学规律,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社会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通过学习密度知识,让学生了解资源利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发展,运用所学知识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物理现象有较强的观察力和好奇心。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测量密度这一章节的学习有以下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理解密度的定义,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学会使用实验器材进行精确的密度测量;
-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据分析。
这些重点内容的掌握,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密度知识体系,提高实验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2.难点:
-理解密度概念的本质,将其与质量、体积等概念区分开来;
(二)讲授新知
1.密度定义:详细讲解密度的定义,即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强调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状态和温度有关。
2.密度公式:介绍密度的计算公式,即密度=质量/体积。通过实例计算,让学生理解密度公式的应用。
3.实验器材:讲解天平、量筒等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强调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对测量结果的重要性。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方面:
1.强化密度概念的教学,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密度的计算和应用;
2.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注重实验方法的指导和实验器材的正确使用;
3.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6.3测量密度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6.3测量密度教案

教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6.3 测量密度一、教学内容1. 密度的概念及其特性2. 密度测量原理及方法3. 密度测量实验的操作步骤4. 密度测量结果的处理与分析二、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基本特性。

2. 掌握密度测量的原理及方法,能够独立完成密度测量实验。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密度测量实验的操作步骤,密度测量结果的处理与分析。

2. 教学重点:密度测量原理及方法,密度测量实验的操作步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讲台、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包括烧杯、量筒、砝码、滴定管等)。

2. 学具:学生实验报告册、测量密度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不同的物体在水中浮沉的情况,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密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2. 知识讲解:讲解密度的概念及其特性,引导学生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有关。

3. 实验操作:讲解密度测量原理及方法,指导学生完成密度测量实验,强调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4. 实验观察与分析:让学生观察实验过程中密度计的示数变化,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理解密度测量原理。

5. 知识巩固:通过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密度1. 概念: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2. 特性:物质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有关测量密度1. 原理:ρ = m/V2. 方法:实验操作,观察密度计示数变化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密度的概念及其特性。

答案:1. 密度的概念: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特性:物质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有关。

2. 密度 = 质量/体积= 20g/10cm³ = 2g/cm³。

3.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由发挥,谈谈对密度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场合需要测量密度,如何应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密度测量》教案

《密度测量》教案

《密度测量》教案。

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一份关于密度测量的教案,旨在向广大教师提供一些有关于如何设计富创新性的密度测量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该明确。

对于本实验来说,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几点:1、了解密度的定义及测量方法2、掌握如何用测量仪器进行密度测量实验3、能够合理分析实验数据,计算出物质的密度值二、教学内容在制定教学内容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以及实验室条件等因素进行适当的调整。

1、密度的定义及测量方法在进行密度测量之前,我们应该先让学生了解密度的定义及测量方法。

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讲解的方式,或者通过实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密度的概念。

2、实验所需材料及仪器接下来,我们需要列举出实验所需材料及仪器。

这一部分内容应该非常详尽,包括每件实验器材的名称、规格、用途等详细信息。

此外,教师应该向学生展示每种器材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安全措施等信息。

3、实验操作步骤在进行实验操作之前,我们应该向学生详细介绍实验操作步骤。

这一部分内容应该非常详细,并且应该向学生展示每个步骤应该如何执行以及如何正确处理实验结果。

4、实验数据分析当学生完成实验操作之后,我们需要向学生介绍如何进行实验数据分析。

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实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何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如何计算出物质的密度值等问题。

三、教学方法在进行密度测量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实验演示、实验操作等。

这些教学方法都很有效,但具体使用哪种方法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决定。

在课堂讲授和实验演示方面,我们应该使用生动形象、易于理解的语言进行讲解;在实验操作方面,我们应该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以促进他们的理解和归纳能力。

四、教学评价在教学结束后,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教学评价。

这一部分内容应该包括实验报告的评分标准、评分方法以及评分依据等信息。

此外,我们还应该向学生提供一些积极的建议和反馈,以帮助他们在接下来的实验操作中不断进步。

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的运用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的运用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的运用教案优秀5篇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的运用教案优秀5篇物理学是研究物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

课件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

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模板,供大家参考借鉴。

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的运用教案【篇1】教学过程:一由已做实验引入新课1、请学生交流做“热牛奶与冷牛奶哪个先结冻”的实验经过与结果。

2、师:有一个叫“姆潘巴”的男孩也做了同样的实验,但他所得出的结果却一次次遭到否定与讥讽,在这样的情况下,姆潘巴是怎样做的呢?3、引出课题,齐读二、阅读感受(一)整体感知1、小组合作朗读课文,思考:姆潘巴是个怎样的学生?2、全班交流对姆潘巴的看法。

(二)朗读感受自由读课文,思考:姆潘巴在整个事件中碰到了几个他意想不到的问题?交流(根据学生的讨论,随机组织教学):1、热牛奶比冷牛奶先结冰,让他惊愕不已1)朗读体会,姆潘巴为什么“惊愕不已”?(从一次实验中偶然发现这一反常的现象)2)齐读思考: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善于发现)2、初中、高中的老师对这一问题的否定和讥讽,让他想不通1)默读想象:当老师相继否定和讥讽他的发现时,姆潘巴的表现如何?2)交流3、大学教授虽然回答不出这个问题,但肯定了他的提问,并以实验证实了姆潘巴问题的确存在。

1)朗读,理解什么是“鼓足勇气”?姆潘巴为什么“鼓足勇气”?他在博士提问时会想些什么?2)当证明姆潘巴的现象属实时,他的心情怎样,会怎样想?3)交流师:从一次意想不到的.实验中看出姆潘巴是一个善于发现的人,又从他的问题一次次遭到否定和讥讽时,你又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学生?(勇于提问努力探索)4、最后,经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发现这个“姆潘巴问题”还真是个世界难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三)复述课文根据姆潘巴在整个事件中碰到的出乎意料的问题,请同学们进行创造性复述。

(四)质疑问难小组选择方式读课文,还有哪些问题你想提出来?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问题?三、拓展延伸1、谈谈生活中“我的发现”和“我知道”2、颁发“小博士”奖章3、学生推荐有关方面的书籍教学目标:1、在阅读中自主扩大识字,并复习巩固已识的生字。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案6篇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案6篇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案6篇八年级物理密度教案(篇1)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学习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基础上引入的,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比较注重联系生活、社会实际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科学的探究兴趣,从而使其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为下一节“内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化”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对内能一无所知,本节首先通过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做功的能量来源问题引入新课,然后通过与机械能的类比,建立内能的概念,再结合分子动理论说明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最后通过学生活动展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思路比较顺畅,有助于学生逐步建立内能的概念。

通过类比的方法使学生更形象的认识和理解内能。

教学目标:(课件展示)1、知识与技能●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

●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课件展示)重点: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难点:内能与温度有关。

教学器材:、教材、烧杯、开水、冷水、红色墨水、多媒体及幻灯片,展示分子间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的曲线教学课时:1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复习机械能的知识。

通过事例说明物体怎样才能具有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要特别强调由于地球和地面上的物体相互吸引,才使地面上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二)、情景导入装着开水的热水瓶有时会把瓶盖弹出来,推动瓶盖的能量来自哪里?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引入新课——内能。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最新8篇)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最新8篇)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最新8篇)密度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本实验是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应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实验应当测量的物理量以及选择的仪器,并进而明确实验的原理。

本节实验能力的培养重点放在实验设计能力上,因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实验所选择的仪器以及实验要测定的对象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自己设计实验表格,并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这是一个测定性实验,通过这一实验学生明确实验原理,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并通过实验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仪器进行实验设计、进行表格设计、以及动手操作。

本节实验所需仪器设备较多,通过本节课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工作习惯,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

用2课时。

二、学情分析: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会使用天平和量筒;具有初步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比较习惯老师给什么记什么。

缺乏主动性和探究精神,活性思维和动手能力较差。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熟悉天平的构造及其使用。

2.会用天平天平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的过程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3.通过对物质密度的测定,学生对间接测量有感性的认识。

4.学生知道实验原理和实验目的、明白实验步骤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

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所拓展。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学生乐于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现象中的规律。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测量和应用;比值定义法的实验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亲自动手、合作获得多种物质的多组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密度的概念。

五、学习情境设计:故事情境引入,问题情境引导思考进入探究、合作学习之中。

六、教学媒体资源的设计:在多媒体教室进行 ;采用PPT课件;多组实物的天平、量筒、木、铁;实验表格。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密度》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密度》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密度》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测量密度》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的教学内容,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了质量、体积的基本概念,并了解了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本案例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深化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学习如何科学地测量物体密度,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这一知识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为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相同体积的木块和铁块重量差异很大?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导入密度的概念。接着,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密度,培养他们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和合作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将采用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密度概念的关注。首先,向学生展示两个外观相同的瓶子,一个装满水,一个装满沙子。提问:“为什么这两个瓶子的重量差别这么大?”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自然地引出密度这个概念。
接着,简要介绍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的浮沉、物体的浮力等,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5.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科素养
本案例将密度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同时,了解密度在科学技术、工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密度知识,我将采用生活化的情景创设,将学生熟悉的物品和现象融入教学中。例如,通过展示相同体积但质量不同的木块和铁块,引发学生对密度差异的好奇心。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密度应用实例,如船舶的浮力原理、潜水员的潜水装备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
3.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鉴别物质、计算物体质量等。

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6.3测量密度教学设计(新版)教科版

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6.3测量密度教学设计(新版)教科版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测量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实验方法,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测量密度的重点,强调实验操作的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测量密度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g. 测量工具:如尺子、温度计等,用于辅助实验测量。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对教室进行布置,创造一个适合学习和实验的环境。可以布置以下区域:
a. 分组讨论区:将教室内的座位重新安排,形成小组讨论区,便于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
b. 实验操作台:在教室内设置实验操作台,用于摆放实验器材和进行实验操作。
5.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密度的测量对于物质的鉴别、质量的判断等。
6. 密度测量实验的操作技巧: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进行密度测量实验,掌握正确的操作步骤和技巧。
7.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学习如何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能够根据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的结论。
8. 实验误差和减小方法:了解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学习采用合适的方法减小实验误差。
9. 团队合作和沟通: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能够有效地进行沟通和协作。
10. 科学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密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11. 安全意识和实验规:在实验过程中,遵守实验规程,注意实验安全,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12. 创新与实践能力: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尝试不同的实验方法,提高实践能力。
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八年级物理上册前几章的基本概念,如质量、体积、力、压强等。此外,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能够使用刻度尺、天平、量筒等基本实验器材。

初中密度的测量教案

初中密度的测量教案

初中密度的测量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和密度公式。

2. 学会使用量筒和天平进行密度测量。

3. 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密度的概念和密度公式。

2. 密度测量实验的步骤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密度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数据分析。

教学准备:1. 量筒、天平、待测物体。

2. 实验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密度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会沉入水底或浮在水面上。

2. 讲解密度的定义和单位。

二、实验步骤(15分钟)1. 演示如何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2. 演示如何使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

3. 讲解如何计算密度,并给出密度公式。

三、学生实验(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待测物体。

2. 使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3. 根据密度公式计算物体的密度。

四、数据分析(10分钟)1. 学生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2. 学生分析数据,讨论为什么不同物体的密度不同。

五、实验总结(5分钟)1. 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回答问题。

2. 教师强调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和数据分析的重要性。

六、拓展活动(10分钟)1. 学生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如估算一块矿石的密度。

2. 学生讨论如何应用密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密度测量实验,让学生了解密度的概念和密度公式,学会使用量筒和天平进行密度测量。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在拓展活动中,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注意事项:1.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量筒和天平,注意读数的准确性。

2. 在数据分析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密度公式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 在拓展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物体的密度》,具体内容为第三小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本节课主要围绕密度的概念、测量原理及实验操作等方面进行讲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密度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掌握测量物质密度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实验器材进行密度的测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数据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密度的定义、测量原理及实验操作。

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演示用天平、量筒、烧杯、水、细线、石块等。

2. 学具:每组一套天平、量筒、烧杯、水、细线、石块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展示一个体积较大但重量较轻的泡沫塑料块和一个体积较小但重量较重的铁块,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重量差异如此之大。

2. 知识讲解:(1)密度的定义: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2)密度的计算公式:ρ = 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3)测量密度的方法:利用天平和量筒分别测量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然后计算出密度。

3. 实践操作:(1)实验一:测量水的密度。

a.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b.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计算水的密度。

(2)实验二:测量石块的密度。

a.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b.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计算石块的密度。

4. 例题讲解:通过一个典型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几道与密度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测量物质的密度2. 板书内容:(1)密度的定义(2)密度的计算公式(3)测量密度的方法(4)实验数据记录及计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给定质量的水的密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教学设计
7.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物理,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掌握了质量、体积等基本概念,并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密度这一概念已有初步的认识,但可能对密度的计算和应用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关注以下几点: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经历以下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学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针对数据分析,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4)针对团队合作,实施有效的分组策略,确保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4.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和团队合作等方面;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密度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不同物质的物体,它们的大小、质量可能各不相同。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同样是体积相同的物体,有的质量很大,有的质量却很小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主题——密度。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密度的世界,探索其中的奥秘。
(二)讲授新知,500字
1.密度的定义: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我们可以用公式ρ = m/V来表示,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初中物理密度的测量实验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密度的测量实验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密度的测量实验教学设计初中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物理实验中,密度的测量是一个常见的实验内容。

本文将根据这一主题,设计一个初中物理密度的测量实验教学。

实验名称:密度的测量实验目的: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掌握密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天平、容量瓶、实验器皿、水、不同物体(如木块、金属块等)。

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清洁实验器材,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 实验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2-3人。

3. 实验设计:a) 实验一:测量物体质量步骤:-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记录数据。

- 将测得的质量数据填入实验记录表。

b) 实验二:测量物体体积步骤:- 使用容量瓶装满水,并记录容量瓶刻度。

- 将不同物体放入容量瓶中,记录容量瓶刻度变化。

- 通过计算容量瓶刻度变化得到物体的体积。

- 将测得的体积数据填入实验记录表。

c) 实验三:计算密度步骤:- 根据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数据,计算不同物体的密度。

- 将计算得到的密度填入实验记录表。

4. 数据处理与分析:a) 统计各组实验数据,计算不同物体的平均密度。

b) 对比不同物体的密度,让学生分析不同材料的密度差异,并解释其原因。

5. 实验总结:a) 学生通过实验,理解了密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b) 学生通过计算得到不同物体的密度,掌握了密度计算的基本步骤。

c) 学生通过对比不同物体的密度,了解了不同材料的密度差异,并能够解释其原因。

d) 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注意事项:1. 实验中应注意安全,禁止乱扔物体,避免伤害。

2.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记录的规范性。

3. 实验结束后,要清洁实验器材,并保持实验室的整洁。

通过这样一个初中物理密度的测量实验教学,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深入理解密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同时,通过对比不同物体的密度,学生还能够对不同材料的密度差异有更深入的认识。

密度的测量实验教案[优秀范文5篇]

密度的测量实验教案[优秀范文5篇]

密度的测量实验教案[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密度的测量实验教案密度的测量实验教案所用教材《物理》第1册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学目标1.学会托盘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理解实验原理密度定义式ρ=m/V,并学会测量密度的实际方法。

3.学会设计实验步骤,并且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4.能够认识到实验中不当操作引起的误差,并且分析对最后测得的密度值有什么影响。

教学重点1.理解实验原理,并且能够理解实验中使用的密度计算公式。

2.设计实验步骤对小石块和盐水的密度进行测量,学会判断什么方法才是最佳方案。

3.能够对实验中的误差进行分析,并且确定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教学难点1.理解实验中过程中使用的密度计算公式。

2.理解实验中的测量误差是怎样产生的,怎样的操作才能尽量避免实验误差。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用具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石块、盐水、细绳教学方法1.ppt展示讲解实验原理及实验过程。

2.使用实验器材进行演示实验。

教学过程及内容 1.引入大家首先看一下古希腊哲学家阿基米德和皇冠的故事。

国王叫一个工匠替他打造一顶金皇冠。

可是,有人向国王报告说:“工匠制造皇冠时,私下吞没了一部分黄金,把同样重的白银掺了进去。

”于是国王就把阿基米德找来,要他想办法鉴定皇冠里面有没有掺入白银。

提问:有没有同学知道阿基米德想出了怎样的方法?有一天阿基米德在洗澡的时候,发现人向装满水的浴盆里面沉的越深,浴盆里的水溢出来了越多。

于是他想到:如果把皇冠放入水中,排出的水,和同样重的金子排出的水量不相等,那么皇冠肯定是掺了别的金属。

我们知道,对于一个装满了水的容器,如果向容器中加入一个物体,那么容器里的水就会溢出,并且溢出水的体积和加入的物体的体积相等。

所以我们测出排出的水的体积,就能够知道物体的体积。

这种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叫做排水法。

如果我们要判断皇冠是否是纯金的,可以找一块和皇冠同样质量的黄金,用排水法测出它们的体积。

已知密度ρ=m/V,如果皇冠时纯金的,那么皇冠的密度就等于金的密度,并且皇冠和黄金的密度相等,因此他们排出水的体积就相等;反之,如果皇冠里面掺入了白银,那么皇冠的密度就介于黄金和白银之间,而皇冠和纯金的质量相等,那么它们的体积就一定不相等,因此排出水的体积就是不等的。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密度测量》教学设计3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密度测量》教学设计3

《密度的侧量》教学设计课中导学(活动二)讨论下面问题1.若测量的固体是木块塑料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在测量物体体积时物块会漂浮在水面上,此时应如何测量物体的体积?2.若测量物体体积时物体太大无法装入量筒和量杯,此时应如何测量物体的体积?3.测量时如果先测量物体体积,再马上测量物体质量,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大还是偏小?【课堂检测】1.同学们在实验室里测某种小矿石的密度,选用天平、量筒、小矿石、细线、烧杯和水,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操作:A.将小矿石用细线系好后慢慢地放入量筒中并记下总的体积.B.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线处,调节横梁上的螺母,使横梁平衡.C.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D.将小矿石放在左盘中,在右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平衡.E.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并记下水的体积.⑴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只填字母序号).⑵在调节天平时,发现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调(选填“左”或“右”).⑶用调节好的天平称小矿石的质量.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量筒量出小矿石的体积如图丙所示,由此可知,小矿石的密度ρ= kg/m3.2.晓松在参观一个容积为5×103m3粮仓时,想知道这粮仓能装多少质量的稻谷。

于是他取一小包稻谷作样品,进行了以下实验:(1)调节天平平衡时,发现天平的指针偏向分度标尺的右侧。

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调(选填“左”或“右”),直至天平平衡。

(2)取适量稻谷倒入左盘,在右盘中加减砝码,并移动称量标尺上的,使天平重新平衡。

所用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则稻谷质量为g。

将这些稻谷倒人量筒中压实,测出它的体积为40cm3。

(3)稻谷的密度为 g/cm3,这个粮仓大约能装 kg的稻谷。

3.在测量小石块密度的实验中,由于小英同学不小心把量筒打碎了,但实验室里已没有量筒了,老师就给她增加了一个烧杯和适量的水。

现请你帮她想办法测出小矿石的体积,写出简要的实验步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天平平衡;
(2)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杯;
(3)向烧杯里装入适量的水,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总;
(4)将烧杯中的水全部倒入量筒中,读出水的体积v水;
(5)根据密度公式算出水的密度
=m总-m杯/v水
(6)整理器材、放回原处.
【评估方案一和方案二】
方案一的误差较小,方案二中将水倒入量筒中时,烧杯壁上总敷有一些水 ,导致量筒里水的质量减少,体积偏小,算出的密度值偏大。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密度的原理和方法。
使学生通过实验能对密度的物理意义加深理解。
教具准备
天平、量筒、量杯、水、石块、细线
学与教活动设计
教学反思及批注
活动一:复习密度的相关知识
活动二:测量不规则石块的密度
1、实验原理
2、实验器材
天平、量筒、水、细线、烧杯
3、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
方法:溢水法
课后评价与反思
备注
注:本电子备课模板,供各教研组学科备课参考,各组可据学科特点作适当修改,但每组必须统一。教学反思及批注、课后评价与反思可以课后补充。
兴仁县第六中学教学设计方案
单 元
第六章
课 题
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适合年级
八年级
主备教师
王正龙
参与教师
王官录 宋朝兴罗金华 王廷果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进一步熟悉天平构造及其使用;
2、 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2、对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这种科学方法有感性认识.
3、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使学生对测量性探究方法,从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到得出结果,分析实验误差有初步认识和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数据记录、处理的体验,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体验,使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念.
活动四:探究如何测量密度小于水的物体的体积
方法:针压法 助沉法或沉坠法
活动五:探究如何测体积较大的固体物质的体积
方法:溢水法
板书设计
3、测量物质的密度
(1)测量不规则石块的密度【排水法】
(2)测水的密度【方案一】和【方案二】
(三)探究如何测量密度小于水的物体的体积
方法:针压法 助沉法或沉坠法
(四)活动五:探究如何测体积较大的固体物质的体积
3、实验步骤
【方案一】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天平平衡;
(2)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用天平测量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总;
(3)将烧杯中的一部分水倒入量筒中,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水的总质量m余;
(4)记录倒入量中的水的体积V;
பைடு நூலகம்(5)根据密度公式
计算水的密度。 =m总-m余/V
(6)整理器材.
【方案二】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天平平衡;
(2)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 m石;
(3) 向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 V水,用细线拴住石块慢慢放入量筒中,读出水和石块的体积V总【排水法】
(4)根据密度公式 计算石块的密度。
=m石/V总-V水
(5)整理器材、放回原处。
活动三:测水的密度
1、实验原理
2、实验器材:天平、量筒、水、烧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