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丧服制度

合集下载

古代服丧制度

古代服丧制度

古代服丧制度是指古代社会中对于丧事期间的服饰规定和礼仪制度。

古代服丧制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服饰规定:在丧期内,亲属和亲近的人要穿着素色衣服,通常是白色或黑色,不戴饰物,不染发,不修饰容貌,以示哀悼之情。

而其他人则要穿着朴素的衣服,避免过于鲜艳和华丽的服装。

2. 礼仪规定:在丧期内,人们要遵守一系列的礼仪规定,如不外出娱乐,不参加婚嫁等喜庆活动,不与他人争吵或发生争执,尽量保持安静和冷静的状态。

同时,人们还要遵守一些特殊的礼仪规定,如不吃肉类食物,不参加宴会,不剪指甲等。

3. 丧期长度:古代的服丧期限因时代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一般情况下,至少要持续数月,有时甚至可以达到一年以上。

丧期的长短也与丧者的身份和地位有关,如国君或贵族的丧期通常较长。

4. 丧葬仪式:在古代,丧葬仪式也是服丧制度的一部分。

丧葬仪式要遵循一定的礼仪和规定,如进行祭祀、焚香、撒纸钱等。

同时,丧葬仪式中也要注意丧家的形象和仪态,以示对逝者的尊重和哀悼。

古代服丧制度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区有所差异,但总体上都是为了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之情,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

中国古代丧服制度简介

中国古代丧服制度简介

中国古代丧服制度简介《仪礼·丧服》所规定的丧服,由重至轻,有斩衰(cuī)、齐(zī)衰、大功、小功、缌(sī)麻五个等级,称为五服。

五服分别适用于与死者亲疏远近不等的各种亲属,每一种服制都有特定的居丧服饰、居丧时间和行为限制。

1.斩衰这是最重的丧服,适用于子为父、未嫁之女为父、嫁后因故复从父居之女为父,嗣子为所嗣之父、承重孙为祖父,妻妾为夫,父为长子。

明清二代,规定子(包括未嫁之女及嫁后复归之女)为母(包括嫡母、继母、生母)也服斩衰。

子女为父母服最重之丧,这容易理解,妻妾为夫也不难理解,因为这都是以卑对尊,但父为长子却是以尊对卑,为什么要服斩衰呢?长子指嫡妻(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如嫡妻无子,则“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可在妾所生之子中立最年长的一个为长子。

长子是家族正统所系,同被称为庶子的其他诸子相比,具有特殊的地位。

“父为长子”,这里所称的父,必须本身就是长子,是上继父、祖、曾祖、高祖的正嫡,他的长子将来要继承正嫡的地位,是先祖正体的延续,承受宗庙付托之重。

在这种情况下,长子先死,父为之服重丧,一则表示为自己的宗族失去可以传为宗庙主的重要人物而极度悲痛,二则表示对祖宗的尊敬。

秦汉以后,随着典型的宗法制度的瓦解,斩衰中父为长子服重丧这一项,一般说来也就不再实行了。

持斩衰之服的男子全套丧服是:斩衰裳,苴绖(jū dié)、杖、绞带、冠绳缨、菅屦。

衰亦作缞,是麻质丧服上衣,裳为下衣。

斩是不加缝缉的意思。

斩衰裳用每幅(二尺二寸为一幅)三升或三升半(八十缕为一升)的最粗的生麻布制作,都不缝边,简陋粗恶,用以表示哀痛之深。

斩衰裳并非贴身穿着,内衬白色的孝衣,后来更用麻布片披在身上代替,所以有披麻戴孝的说法。

苴绖,指用已结子的雌麻纤维织成的粗麻布带子,共两条,一为腰绖,用作腰带,一为首绖,用以围发固冠,有绳缨下垂。

杖,也就是后世俗称的哭丧棒,斩衰所用之杖为苴杖(苴有粗恶之意),竹制,高与胸齐。

古代“五服”丧服礼制

古代“五服”丧服礼制

古代“五服”丧服礼制丧葬礼,是人生最后的一段人生礼节。

只不过,和出生礼、冠礼、昏礼等人生礼仪不同的是,死者已经不能亲身体验或履行礼仪了,只能由他(她)的家人亲友来履行。

自原始社会时起,人们或许就逐渐萌生了人死后有魂灵的观念。

在此观念的支配下,人们不再像以往那样,草草地处理亲友们的后事,而是在“事死如事生”观念支配下,构建了日渐繁缛的丧葬礼仪。

在繁缛的丧葬礼仪中,丧服是亲友们对死者的去世表示悲伤和悼念的体现。

周代丧礼中,亲友们要依据与死者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穿戴不同等级的丧服。

因丧服共有五种等级,故谓之“五服”。

这种丧服礼仪,自周代至清代,传承不改。

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的差异,不仅体现在丧服等级差异上,也体现在守丧时间(丧期)的长短,及守丧期间,守丧者在饮食、居住、言语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等方面。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的丧葬礼仪,往往采取简单的处理方式,仅用“披麻戴孝”来加以体现,“五服”的形式与内容,基本丧失殆尽。

今天,咱们就来仔细地介绍一下,到底什么是五服。

斩衰(cuī),不是斩哀。

这是亲人们为死者穿戴的最重的一种丧服。

穿戴此丧服者,与死者血缘关系最亲近:包括儿子、未出嫁的女儿为父亲;承重(将来接任家/族长身份)的嫡孙为祖父;父亲为嫡长子;妻、妾为丈夫;臣为君穿戴斩衰。

穿戴这种丧服的人,持丧杖,服丧时间为三年(实为27个月)。

斩衰服用极粗糙稀疏的生麻布制成。

这种丧服的密度是三升(一升为八十缕),即在幅宽二尺二寸的布面上,用二百四十根经纱。

制作时,将麻布斩断,不缉边,故意让断处的线头外露,故称之为“斩”。

以此来表明穿戴这种丧服的人内心极度悲痛,无意于服装的修饰。

另外,还要在上衣胸前加一块长六寸、宽四寸的麻布,这片麻布被称为“衰”。

除服(衣裳)外,还有与之相配的冠、履。

历代的斩衰冠有所不同:除斩衰服外,服丧者还要在头上、腰上绑扎用麻制成的麻绳带,分别谓之首绖、腰绖。

历代也多有差异:穿用粗劣的草编织的草鞋,不修剪、修饰缘边,谓之“菅(jiān)履”。

中国古代的五服制度

中国古代的五服制度

五服是一种制度,一种丧葬制度,准确地说就是丧服的制度,说得再明白一点,就是你家里死了人,你穿什么衣服,这个叫五服。

为什么叫五服呢?因为它有五个等级,哪五个等级呢?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要注意的是,斩衰中的衰要念崔,齐衰要念成资崔。

这五个等级有什么区别呢?三大区别:布料不同、做工不同、(穿着)时间不同。

首先我们得知道,这五个等级的丧服,都是麻布,不是绸缎的,因为要表示哀悼,所以要穿得差一点。

都是麻布,但是麻布有生的,有熟的,斩衰是生麻布,是粗麻布,在做斩衰的时候,不能用剪刀绞,要用刀砍,也就是说在裁的时候用刀砍,即斩。

斩下来以后,不能缝边,就得把那个碎穗子都留出来,就像我们现在穿的很酷的牛仔裤一样,那裤脚都是在上面挖个洞,在现在叫“酷”,但在当时叫做“苦”,表示极其悲痛,这是第一等,叫斩衰。

第二等,叫齐衰,它的特点是什么呢?熟麻布。

从齐衰开始就改熟麻布了,除了斩衰,其他几个都是熟麻布,或者可称之为粗麻布,在制作过程中,用剪刀绞下来,然后缝边,之所以叫齐衰,就是这个原因。

那么,都是用熟麻布去制作齐衰、大功、小功、小功、缌麻,而且它们都需要剪裁,裁完之后要把边给封上,那要怎么区分它们呢?是这样的:齐衰是粗麻布,大功是比较粗的麻布,小功是比较细的麻布,缌麻是细麻布,就是说缌麻的面料最好,又熟又细,所以叫缌麻,就缌麻这个词本身的意义而言,就有细麻布的意思,穿上缌麻,那种悲痛的情绪就显而易见,说明此时心境是及其悲苦的,所以缌麻要留给与死者关系最亲的人穿,那你知道这五个等级怎么穿吗?是这么规定的:斩衰是臣为君,君死了,做臣的穿斩衰;子为父,父亲死了,做儿子的穿斩衰;妻为夫,丈夫死了,妻子穿斩衰。

还有一个特例,服丧的时间最长的是三年,实际是二十五个月,因为古人的数字往往是有水分的,号称三年,实际二十五个月。

齐衰,是父亲死了之后,母亲去世,儿子穿,时间为三年;妻子去世,丈夫穿,时长一年;祖父母去世,孙子孙女穿,五个月;曾祖父母去世,曾孙曾孙女穿,三个月。

我国古代丧服等级制度

我国古代丧服等级制度

我国古代丧服等级制度我国古代丧服等级制度指的是在各个时期、不同地区中,对于不同身份、不同场合的人群所规定的丧服等级制度。

一、不同丧礼等级分类1.五服:是对于五种亲属使用的服装。

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妻子、丈夫;儿子、女儿;兄弟2.四服:主要是指贵族子女在哀悼父母时所使用的服饰,其中分“玄服”、“素服”、“缟服”、“纯服”,分别对应着父亲、母亲的不同位置。

3.三服:这个等级是用于一般平民百姓丧礼时的规范。

分别是“大功”、“中功”、“小功”。

4.一般丧礼中,穿着深色、朴素的服装比较普遍。

二、丧服等级划分在每种丧礼等级中,都规定了具体的丧服细节,如建筑、器物、家具、食物等方面的规定。

丧服等级的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点:1.官方规定:依照官方的权力对丧礼的规范,划分不同的等级,以示公正公义。

2.身份等级:在古代社会中有各式各样的身份等级,不同的身份等级规定的服装也会有所不同。

3.社会风俗等: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有着深厚的影响,这也是丧礼等级制度的形成之一。

4.地方习俗:地方因素的影响也是构成丧礼等级制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每个地方都有其传统的习俗和规矩,这些也都会影响到丧礼等级制度的划分。

三、丧礼等级制度的影响丧礼等级制度是古代中国礼制的一部分,其规定的丧服等级对人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首先,它对于敬重先人、坚持传统尊重的文化价值作出了规定。

其实,这便是借助丧礼等级制度去强化人们的文化认同。

其次,丧礼等级制度对社会阶层的分化有一定的影响,不仅仅是在丧礼仪式中,同时还在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中,人们身穿的服装也会有所不同。

最后,丧礼等级制度的规范也提高了丧礼仪式的隆重性和庄重性,对于人们表达敬意和悼念亲人的情感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我国古代丧服等级制度历经漫长的历史时光,不同的时期、地区和文化背景下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丧礼等级制度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价值观以及社会问题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即使到了如今,仍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

中国古代文化礼仪 丧葬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礼仪 丧葬制度
《论语·为政》孔子的弟子樊迟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
一、丧礼的程序 周代贵族的丧礼隆重而繁复,主要可以分为卒、敛、殡、葬、祭五个阶段。
1. 卒
1
古人的居室有正寝和燕寝。燕寝是平常居住的地方,正寝只有斋戒和生病时才用。 让病人头向东躺在正寝的北墙下,使病人平静地死去。 后来把人的正常死亡称为寿终正寝。
服大功的对象 男子为出嫁的姐妹和姑姑、堂兄弟和未出嫁的堂姐妹,女子为丈夫的祖父母、伯叔父母、娘家 兄弟,公婆为嫡子之妻,都服大功。 父亲为庶子、为长女,服大功;
4. 小功 小功又次于大功,服丧期也缩短到了五个月。 小功的麻布衣服更细一些,也用熟麻布制作,但做工更加精细。
服小功的对象 男子为外祖父母、伯叔祖父母(祖父母的兄弟)、堂伯叔父母、堂兄弟(指同曾祖父母的叔伯兄 弟)、堂姐妹,服小功。 女子为丈夫的姑母和姊妹、为兄弟媳妇,也服小功。
《礼记·檀弓上》:“孔子既得合葬(父母)于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 南北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祀孔子 冢”。 《礼记·檀弓上》:“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舍于子夏氏。子夏曰:“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 圣人也。子何观焉?昔者夫子言之曰:‘吾见封之若堂者矣,见若坊者矣,见若覆夏屋者矣,见 若斧者矣。从若斧者焉。’马鬛封之谓也。今一日而三斩板,而已封,尚行夫子之志乎哉!”
九族 中国古代有“三亲”,还有“九族”。 明代方孝孺因为支持建文帝,被明成祖处以灭九族的大刑。
九族 九族就是上四代(高祖、曾祖、祖、父)和下四代(子、孙、重孙、玄孙),加上自己,这九族也 就是在“五服”内的,就是在丧礼上要穿丧服的亲属。 一说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

古代丧服制度

古代丧服制度

古代丧服制度古代丧服制度是指在古代社会中,对丧亲者所进行的一系列服饰和行为规范。

古代丧服制度起源于远古时代,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并在古代社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古代丧服制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服饰、发型、饮食、行动和礼仪。

首先是服饰。

古代丧服通常是一种黑色的衣服,无论男女老少都要穿戴。

男性丧服通常是长袍和褂子的组合,褂子下摆较长;女性丧服则是披头散发,穿着黑色的长袍或褂子。

此外,古代丧服还有各种标志性的配饰,比如佩戴黑色的丧帽或者戴着黑色的丧珠等。

其次是发型。

在古代丧服制度中,丧亲者必须将头发剪去一半,剩下的一半披在前面。

这种发型被称为“剪发半头”,是古代丧服中的标志之一。

再次是饮食。

在古代丧服期间,丧亲者必须忌食肉类和酒类,只能吃一些素食和粥类。

这是为了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之情,同时也是古代社会中的一种宗教信仰和道德规范。

此外,古代丧服制度还规定了丧亲者在行动上的种种限制。

比如丧亲者不能参加喜庆的场合,不能听音乐、观演等娱乐活动,也不能经商或者开展一些正常的生活活动。

最后是礼仪。

在古代丧服制度中,丧亲者需要按照一定的礼仪规范进行哀悼和祭祀活动。

比如丧亲者需要守节三年,期间要举行各种祭祀仪式,比如上坟祭祖、祭祀失去的亲人等。

总体来说,古代丧服制度在古代的社会生活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一种对逝者的哀悼表达,也是一种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家庭伦理的约束。

通过丧服制度,人们可以更好地维系亲情,表达亲情,同时也加深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珍惜。

尽管现代社会已经逐渐淡化了丧服制度的意义,但它仍然是古代文化的一部分,对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古代丧服制度

古代丧服制度

古代丧服制度中国封建社会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父宗为重。

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

在此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属,死为服丧。

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礼记·丧服小记》所谓“上杀、下杀、旁杀”即此意。

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即所谓五服:斩衰,丧服名。

衷通“缞”。

“五服”中最重的丧服。

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布制做,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

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三年。

古代,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承重孙(长房长孙)为祖父,妻妾为夫,均服斩衷。

至明、清,子及未嫁女为母,承重孙为祖母。

子妇为姑(婆),也改齐衰三年为斩衰。

女子服斩衰,并须以生麻束起头发,梳成丧髻。

实际服期约两年余,多为二十五个月除孝。

《礼记.丧服小记》:“斩衰括发以麻。

”《清史稿·礼志十二》:“斩衰三年,子为父、母;为继母、慈母、养母、嫡母、生母;为人后者为所后父、母;子之妻同。

女在室为父、母及已嫁被出而反者同;嫡孙为祖父、母或高、曾祖父、母承重;妻为夫,妾为家长同。

”齐衰,丧服名。

齐,下衣的边。

衰通“缞”。

是次于“斩衰”的丧服。

用粗麻布制做,断处缉边,因称“齐衰”。

服期分三年、一年、五月、三月。

服齐衰一年,用丧杖,称“杖期”,不用丧杖,称“不杖期”。

周代,父在父母服齐衰杖期,父卒服齐衰三年。

唐代,为母,父在父卒皆齐衰三年;子妇为姑(婆)亦齐衷三年。

至清代,凡夫为妻,男子为庶母、为伯叔父母、为兄弟及在室姊妹,已嫁女为父母,孙男女为祖父母,均服齐衰一年,杖与否,各有规定;重孙男女为曾祖父母,服齐衰五月;玄孙男女为高祖父母,且齐衰三月。

《礼记·檀弓下》:“哀公为之齐衰。

”《清史稿·礼十八》:“曰齐衰杖期,嫡旁及下际缉,麻冠、致、草屦、桐杖......曰齐衰杖期,嫡子、众子为庶母;子之妻同;子为嫁母、出母;夫为妻;嫡孙祖在为祖母承重。

古代丧装制度

古代丧装制度

古代丧服制度一、引言丧服制度作为古代社会的一部分,是围绕着丧亲之人在葬礼期间服饰、行为等方面的规定。

古代社会对丧亲的哀悼之情及丧亲家属的身份认同,通过丧服制度来表达。

本文将介绍古代丧服制度的起源、发展和相关的礼仪常识。

二、古代丧服制度的起源古代丧服制度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殷商时期,当时已经有了一定的丧服制度和相应的礼仪规范。

然而,古代丧服制度的成型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时期正是古代礼仪制度的高度发展时期。

古代以丧亲家属的身份为基础,通过丧服制度来体现社会地位的高低以及家族的尊卑。

在中国古代,丧服制度延续了几千年,直到现代社会,也有人在特殊情况下继续遵守古代的丧服制度。

三、古代丧服制度的发展1. 丧服的种类和颜色古代的丧服分为三种:寡妇服、孝子服和丧礼服。

其中,寡妇服是为了表达对丈夫的怀念之情而设立的;孝子服则是为了纪念父母亲而设立的;丧礼服适用于其他亲属的丧礼。

在古代,丧服所用的颜色主要以黑色为主,因为黑色有深沉、庄重之意,能够表达丧亲之人内心的哀伤之情。

2. 丧服的制作和样式古代丧服的制作非常讲究,丧服要由专门的裁缝制作,其样式和设计也有一定的规定。

通常丧服的样式比较宽松,主要是为了让丧亲之人在佩戴时感觉舒适。

古代丧服的样式以长衫、袍为主,衣料以麻布为常见材质。

丧服上一般不会有花纹和装饰物,以使服饰更加朴素和庄重。

3. 丧服的佩戴规定与期限古代的丧服佩戴有严格的规定和期限。

寡妇服佩戴期限最长,一般为三年;孝子服佩戴期限为三年或一年;丧礼服佩戴期限则相对较短,一般为三个月。

在佩戴丧服期间,丧亲之人需要遵守一系列的礼仪规范,例如不能参与娱乐活动、不可以穿鲜艳的衣服等等。

四、古代丧服制度的相关礼仪常识1. 丧亲家属的礼仪行为在佩戴丧服期间,丧亲家属需要遵守一系列的礼仪行为,例如不可以吃素食、要避免与异性接触、不能剪发等等。

这些规定与丧亲家属的身份地位及社会文化有关,是对丧亲家属的一种尊重和表达,也是为了纪念逝去的亲人。

五服制度名词解释

五服制度名词解释

五服制度名词解释五服制度简介五服制度是古代中国礼制中的一种重要制度,用来规范人们在悼念死者时的服饰和行为。

根据不同的亲属关系,人们需要穿戴不同的服饰和实施相应的悼念仪式,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尊敬。

五服制度的五种服饰1.孝服:指子女悼念父母时所穿的服饰。

通常是黑色衣物,如孝衣、孝巾等。

孝服以黑色为主要色调,象征沉痛悲伤之情。

–例子:在中国古代,孝子孝女在父母去世后,会穿上黑色的孝衣,悬挂白色孝巾,表达对父母的思念之情。

2.丧服:指除子女悼念父母外其他近亲属悼念时所穿的服饰。

丧服分为三种,一等丧服、二等丧服和三等丧服。

按照亲属关系的远近,穿戴的服饰也有所不同。

–例子:一等丧服通常是深色的服装,如灰色衣物。

二等丧服则是中性色调的衣物,如白色、浅灰色。

三等丧服则是浅色的服饰,如淡粉色。

3.外戚服:指夫妻外戚之间相互悼念时所穿的服饰。

外戚服通常是紫色的衣物,象征尊贵和权威力量。

–例子:在古代,夫妻外戚之间在对方去世时,会穿上紫色的服饰,以示哀悼和对亲属的尊重。

4.臣服:指君臣之间相互悼念时所穿的服饰。

臣服通常是青色的衣物,寓意忠诚和奉献。

–例子:在中国历史上,当君主去世时,臣子们会穿上青色的服饰,表示对君主的忠诚和对国家的哀悼。

5.友服:指朋友之间相互悼念时所穿的服饰。

友服一般是白色的衣物,象征纯洁和祥和。

–例子:在现代社会中,朋友之间在丧失亲人的情况下,可能会穿上白色的衣物,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和对友情的怀念。

结语五服制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一项重要礼制,通过规范悼念仪式和服饰的使用,人们可以向逝者表达哀思和尊重。

在现代,虽然五服制度的实施已不如古代那样严格,但其仍然影响着人们对悼念和哀悼的方式和态度。

古代丧服制度

古代丧服制度

古代丧服制度古代丧服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定了人们在亲属逝世时的服装、礼仪、食物等方面的规范。

在中国远古时期,人们有使用红土末涂身来祭奠祖先的习惯,到汉代开始,丧服制度才逐渐成型。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讲述古代丧服制度。

古代丧宴制度:在古代宗族社会中,人们认为亲人逝世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也需要适当地表达哀悼之情。

因此,宗族社会中兴起了一种“丧宴”的活动形式,即死者家属用食品款待宾客,表达哀悼之情,表示感谢前来哀悼的人们。

同时,亲属之间也会赠送礼物,表示真挚的关怀。

古代丧服的概念:丧服,是指因志哀悼之故而所着的服饰。

在古代,人们把丧服分为哀服和半丧服两种,哀服是全黑色的服饰,象征着亲人逝去的悲痛和哀思,一般使用时间是三年,而半丧服则是三个月、半年等,所以这两种服饰也被称为“三年之哀”和“半年之哀”。

古代丧服的材料:在古代,丧服的材料都是黑色的,一般选用桂皮棉、绢、缫丝、各种麻布等,有时也会用象牙、玛瑙等珍贵的贵重材料制成。

在唐代,丧服颜色有所变化,出现了红底黑花的服装,但在宋代象征为哀怨之颜色的黑色再次成为丧服的基本颜色。

古代丧服的制度:在古代,丧服制度非常严格,穿哀服是血缘关系最近的亲属,如父亲、母亲和配偶等。

同时,帝王和王公显贵在亲人逝世时,还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定来穿戴丧服。

丧服的形制也有所不同,例如皇帝逝世时,九皇子需要穿着袍、带、宝玺、蟒袍、九龙剑等,而驸马、亲王、公侯等则需要穿着不同的服饰来表示哀悼之意。

古代丧礼:在古代,丧礼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中包括对死者进行祭祀、为死者合葬等等。

据记载,在古代,称为“试粥”的仪式是丧礼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这是一种祭祀仪式,用于向先祖祈求庇佑和保佑后人。

同时,人们还会用金银、铜铁、丝绸等物品,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和尊敬。

综上所述,古代丧服制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亲属逝世的哀悼之情,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和礼仪文化的丰富内涵。

古代丧礼制度

古代丧礼制度

葬礼形式1、天葬2、土葬3、水葬4、火葬5、崖葬6、树葬7、洞葬8、沙葬9、缸葬通报⒈报丧一切布置停当后,开始向亲友报丧。

报丧帖是粉色纸条,以家中老仆人的名义出帖,其内容为:家老爷(或老夫人、大老爷、大夫人)讳XXX于X年X月X日X时寿终正寝,订于X月X日X时大殓,特此奉闻。

家人XXX叩禀其帖去印刷局(或自己油印)赶印若干份,分送亲友(事先开出“溜子”,按姓名、住址送达),以此迎接吊唁之人。

⒉立丧榜丧榜形似旧式大帽镜,上装一花牙于帽,高约5尺左右,宽3尺,中心用白纸写文,放在大门内。

⒊挂佐钱纸黑漆木杆,头装白铜如意钩,挂上白纸一缕(上琢钱印),每串三条,角相连,下端剪成尖头形(男性)或凹形(女姓)。

按死者年岁而定条数。

插在木座上,以男左女右置放大门过道。

⒋立幡杆在大门外用三棵杉篙,上涂白粉,男左女右立好,杆顶装一纸糊的“童子骑仙鹤”。

还有一则是:如死者有父母均在世,不封门,不立幡杆,其灵床也不能停在过堂屋,要停在旁屋。

小殓小殓的程序大体都差不多。

有些人家则在老人断气前开始为死者理发、刮脸、净身,女性要梳好头。

之后先由孝子孝女替老人穿小衣,外边各层寿衣领香•断气后,点燃一股香,由屋内送到大门外,扔在街上。

同时烧纸人、纸马、纸轿,意思是叫死人骑马坐轿走。

而由床上移到吉祥板上时,也要请“阴阳生”看好方向,此曰“正寝”。

寿衣穿好,在其袖内放烧饼一个,左右手各放一金银元宝。

•灵前有小桌,上放香炉、烛扦、油灯、白蜡、供果。

点上一支倒头香(烧两头),然后一张张地烧纸钱,未大殓不得供饭食,大殓后烧纸才能卷起来烧。

献孝•“献孝”与“送孝”献孝是外姓人(亲戚)穿孝,是由孝子或孝妇带着仆人(或茶房)捧一木茶盘,上放孝服,走到人家面前先叩头。

茶房一举托盘,穿孝人接过,茶房帮助穿好。

另外是向姑老爷或孙姑爷献孝服,•孝子比姑爷辈多大都得跪献,叩头(孝子孝妇见了亲友和吊唁的人行礼,都是双腿跪,其他穿孝的本宅男女行礼是单腿跪)。

古代丧礼文化里的那些事:守制、五服、丁忧夺情和三年之丧

古代丧礼文化里的那些事:守制、五服、丁忧夺情和三年之丧

古代丧礼文化里的那些事:守制、五服、丁忧夺情和三年之丧1、守制守制,指守孝,遵行居丧的制度。

旧时,父母或祖父母去世后,儿子或长孙需在家守孝27个月,期间不得婚假、应考、上任,现任官员需离任。

父、母去世,正在穿孝期间须遵守儒家的礼制,谓之“守制”,俗说“守孝”,亦称“读礼”。

其家门门框的“堂号”上贴一蓝纸(或白纸、或米色纸)条子,上书“守制”字样。

守制期间,孝子须遵礼做到如下几点:(一)科举时代,不得参加考试。

(二)不缔结婚姻(不娶不聘),夫妻分居不合房。

(三)不举行庆典。

如不能庆寿(办生日)、给小孩办满月或百日等。

(四)新年不给亲友、同僚贺年,并在门口贴上“恕不回拜”的字条二、丁忧与夺情丁忧就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道德礼仪制度,后世往往指用于拥有官吏身份之人。

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

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的人不准为官,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也不可以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因特殊原因国家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做“夺情”。

夺情起复,又称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

三、五服是古代的丧服制度,根据亲疏关系穿不同丧服。

,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

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即所谓五服。

斩衰(音摧),丧服名。

衰通“缞”。

五服中最重的丧服。

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布制做,断处外露不缉边。

齐衰,其服以粗疏的麻布制成,衣裳分制,断处缉边,缘边部分缝缉整齐,故名“齐衰”。

大功,亦称“大红”,是次于“齐衰”的丧服。

用粗熟麻布制做。

小功,亦称“上红”,是次于“大功”的丧服。

用稍粗熟麻布制成。

缌麻,是次于“小功”的丧服。

“五服”中最轻的一种,用较细熟麻布制成,做功也较“小功”为细四、三年之丧居丧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的一部分,居丧制度还可分为丧礼制度和丧服制度。

五服制度

五服制度

五服制度有句俗话叫:咱是不出五服的亲威。

我国的“五服”制度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到现代仍有一些地区深受影响,甚至保留了其中一些丧服制度。

《辞源》“五服”解释为:旧时丧服制度,以亲疏为差等,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名称。

礼学记:“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也就是儒家的丧葬制度(就是亲朋好友去世了,你应穿什么衣服)孝服虽然有传承和变异,但基本保持了五等的定制,即:斩衰(音读:斩崔)、齐衰(音读:齐崔)、大功、小功、缌麻。

五服的三大不同与区别1、布料不同;2、做工不同;3、服丧时间不同。

“ 斩榱”(斩衰。

读:斩崔),是五服中最重的一种。

“榱”《说文解字》释为…椽子‟。

…榱‟之言差次也。

自高而下、层次派列如有等衰也。

这里引申为丧服中披于胸前的上衣,下衣则叫做裳。

布料不同:斩榱上衣下裳都用最粗的本色生麻布制成的;做工不同:是用刀剁成的不能缝边的很粗的生麻布做成的丧服,意思是最亲的人死了,无心讲究,表示悲痛。

凡诸侯为天子、臣为君、儿子及未嫁女为父、妻对夫、儿媳对公婆、承重孙对祖父母,儿子及未嫁女为母亲(含继母)去世(父亲已死),都要服斩榱,一般是服丧时间三个年头(实际为25个月)。

“齐榱”(齐衰。

读:齐崔),是五服中次重的。

布料不同:用本色粗生麻布制成的。

做工不同:可用剪刀剪裁,可用剪刀剪裁、缝边。

已嫁女为父服丧时间一年儿子及未嫁女为母亲(含继母)去世(父亲还在)服丧时间一年;丈夫为妻子服丧时间一年;承重孙之外的孙子、孙女为祖父母服丧时间五个月;重孙子、重孙女为曾祖父母服丧时间三个月;玄孙为高祖父母均遵“齐榱”的礼制,服丧时间三个月。

“大功”是五服中第三重的丧服(功同工,指做工,大功即做工粗)。

布料不同:是用熟麻布制作的,质料比“齐榱”用料稍细。

做工不同:可用剪刀剪裁、缝边。

为伯叔父母、为堂兄弟或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姑或已嫁的姐妹、妻子为丈夫的祖父母,以及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服丧都要穿这种“大功”丧服。

中国丧服制度史

中国丧服制度史

中国丧服制度史
中国的丧服制度史源远流长,它是指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为了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追思,特定时间内家庭成员穿戴特定服饰、遵守特定礼仪的一套规范。

下面是中国丧服制度的一些历史情况:
1.古代丧服制度:古代中国丧服制度强调个人地位和社会地
位的等级差异。

最早的丧服制度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
时规定丧服为黑色衣冠,而皇室和贵族有更为庄重奢华的
丧服。

2.封建社会时期: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丧服制度逐渐完
善和细化。

衣着方面,高级官员或贵族在服饰上使用更多
的细节装饰物,如缀以黄色衣襟、纽扣等。

富有或有权势
的人家可能使用更多贵重的材料,并带有特定的图案或纹
饰。

3.清朝丧服制度:清朝时期的丧服制度有详细的规定。

清代
皇室的丧服十分严谨,分为三等、六级,颜色、织纹和图
案都有具体规定。

平民百姓也有丧服的规定,通常是黑色
或白色,素朴朴素。

4.现代丧服制度:随着现代社会的变革,丧服制度逐渐趋向
简化。

现代的丧服通常是黑色或白色的衣物,简洁朴素。

一些地区的传统仍然保留了较为庄重的丧服仪式,但对于
丧家也有一定的弹性。

需要注意的是,丧服制度在不同的地区和文化背景下可能会有差异,特别是在中国的多民族、多宗教的背景下。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多样化,一些传统的丧服规定已经有所改变,更多的人选择以简洁、庄重、合适的方式表达对逝者的悼念。

总的来说,中国的丧服制度历史悠久,反映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死的思考。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传统下,丧服制度有所不同,但都以庄重、朴素为主旨。

中国古代的丧服制

中国古代的丧服制

中国古代的丧服制
中国古代的丧服制
在我国古代的亲属制度中,并没有严格意义的亲等制。

而是以祭奠死者时所穿丧服的等差来表示亲属的亲疏远近的制度,即为丧服制。

丧服制起源于周礼,沿用至清末民初。

丧服制分五等,即五服,轻重有别。

第一等:斩衰,这是与死者最亲的一种亲属所穿,着斩衰者服丧期为三年。

丧服是用最粗的麻布做成,不缝下边。

大臣为天子着,妻为父着,子为父着,父为长子着。

第二等:齐衰,它的服期有杖期(持杖一年)(父在为母,为祖父)、不杖期(不持杖一年)(为妻)、齐衰五月、齐衰三月(为曾祖父)之分。

丧服用稍粗麻布做成,缝下边。

(父卒为母扶桑三年)
第三等:大功,服丧期为九月。

丧服是用粗熟布做成。

(父为子,父为长女,为姐妹,为公公)
第四等:小功,服丧期为五月。

丧服是用稍粗熟布做成。

(为外祖父母,为堂兄弟)
第五等:缌麻,服丧期为三月。

丧服是用细熟布做成。

(为岳父母,为婿,为舅)
超出五服,也叫袒免亲,即九族宗亲之内的无服亲。

这种亲属无服,丧葬时穿素服,尺布缠头。

丧服制是维护以男子为中心的宗法制度的具体表现。

具有男尊女
卑、以本宗为主体等特点,例如夫亡时,妻子要服斩衰三年;而妻死,丈夫只服齐衰。

妻为丈夫的父母服一等斩衰;而夫为妻的父母则只服五等缌麻。

父母死了,出嫁女服齐衰;而未嫁女服斩衰。

同样的血缘远近,丧服则有很大的差别。

可见,丧服不能准确、客观地反映血缘关系的状况。

古代丧服制度

古代丧服制度

古代丧服制度九族五服图九族中,纵向有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己身、子、孙、曾孙、玄孙;横向有己身、兄弟、堂兄弟、再堂兄弟、三堂兄弟、姊妹、堂姊妹、再堂姊妹、三堂姊妹。

围绕着纵横向的九族,形成了九族与五服的家族结构图。

往上数,上辈中有叔伯父母、堂伯父母、再堂伯父母、祖伯父母、堂伯祖父母、曾祖伯父母、姑、堂姑、再堂姑、祖姑、堂祖姑、曾祖姑等。

往下数,下辈中有侄妇、堂侄妇、再堂侄妇、侄女、堂侄女、再堂侄女、侄孙妇、堂侄孙姑、侄孙女、堂侄孙女、曾任孙妇、曾侄孙女等。

这是一幅完整的九族五服图。

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

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每个家族成员根据自己与死者的血缘关系,和当时社会所公认的形式来穿孝、戴孝,称为'遵礼成服'。

高祖一代一服四世缌亲四世而缌,服之穷也,曾祖二代二服三世小功亲祖三代三服二世大功亲父四代四服一世衰亲己五代五服己子六代孙七代曾孙八代玄孙九代古代丧服制度中国封建社会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父宗为重。

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

在此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属,死为服丧。

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礼记·丧服小记》所谓“上杀、下杀、旁杀”即此意。

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即所谓五服:斩衰斩衰,丧服名。

衰通“缞”。

“五服”中最重的丧服。

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布制做,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

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三年。

古代,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承重孙(长房长孙)为祖父,妻妾为夫,均服斩衰。

至明、清,子及未嫁女为母,承重孙为祖母,子妇为姑(婆),也改齐衰三年为斩衰。

女子服斩衰,并须以生麻束起头发,梳成丧髻。

实际服期约两年余,多为二十五个月除孝。

古代守丧制度

古代守丧制度

古代守丧制度古代守丧制度是指在古代社会中,为了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和敬意,亲属和家族成员必须遵循的一系列规定和礼仪。

守丧制度既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一种社会习俗,深深植根于古代人们的心中,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古代守丧制度强调丧家之人必须沉浸在悲痛之中,以此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

在古代,守丧的最重要的一个规定是服丧期限。

一般而言,丧期根据逝者的身份和关系的亲疏远近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子女丧母服丧一年,子女丧父服丧三年,而其他亲属如兄弟姐妹、舅侄等服丧的时间则相对较短。

在这一年或几年的时间里,丧家之人必须身穿素服,不得梳洗打扮,不得参加欢乐活动,以示对逝者的尊敬和缅怀之情。

此外,古代守丧制度还包括一系列的丧仪和礼仪。

当有人去世后,丧家之人必须举行出殡仪式,这是一种告别逝者的仪式,意在将逝者送入地下。

出殡仪式通常会有各种各样的仪式和习俗,如设置祭坛、焚香、奠酒、鞠躬等,每个环节都有着特定的意义。

而在家中,丧家之人还要设置孝室,里面供奉着逝者的牌位和遗照,亲友可以前往瞻仰,以此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尊敬。

守丧期间,丧家之人还要遵守一些行为规范。

一方面,他们不能吃肉食,只能食用素菜,以此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

另一方面,他们还需要遵守节制的生活方式,不参与娱乐活动,不外出游玩,以此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

此外,丧家之人还要尽量保持沉默,不得大声喧哗,以此来表达对逝者的安静和追思之情。

古代守丧制度除了对丧家之人有着严格的要求外,也对亲友、邻里和社会有着一些规定。

亲友应该前去祭扫和吊唁,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之情和对丧家之人的慰问之意。

邻里应该提供帮助和支持,协助丧家处理各种事务。

而社会也应该对丧家表示关切和支持,以此来鼓励丧家度过难关。

古代守丧制度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生死的思考和对家族亲情的重视。

它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社会习俗,它让人们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找到了一种安慰和坚持,成为了古代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丧服制度
九族五服图
九族中,纵向有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己身、子、孙、曾孙、玄孙;横向有己身、兄弟、堂兄弟、再堂兄弟、三堂兄弟、姊妹、堂姊妹、再堂姊妹、三堂姊妹。

围绕着纵横向的九族,形成了九族与五服的家族结构图。

往上数,上辈中有叔伯父母、堂伯父母、再堂伯父母、祖伯父母、堂伯祖父母、曾祖伯父母、姑、堂姑、再堂姑、祖姑、堂祖姑、曾祖姑等。

往下数,下辈中有侄妇、堂侄妇、再堂侄妇、侄女、堂侄女、再堂侄女、侄孙妇、堂侄孙姑、侄孙女、堂侄孙女、曾任孙妇、曾侄孙女等。

这是一幅完整的九族五服图。

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

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每个家族成员根据自己与死者的血缘关系,和当时社会所公认的形式来穿孝、戴孝,称为'遵礼成服'。

高祖一代一服四世缌亲四世而缌,服之穷也,
xx二代二服三世小功亲
xx三代三服二世大功亲
父四代四服一世衰亲
己五代五服己
子六代
孙七代
xx八代
xx九代
古代丧服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父宗为重。

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

在此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属,死为服丧。

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礼记·丧服小记》所谓“上杀、下杀、旁杀”即此意。

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即所谓五服:
斩衰
斩衰,丧服名。

衰通“缞”。

“五服”中最重的丧服。

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做,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

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三年。

古代,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承重孙(长房长孙)为祖父,妻妾为夫,均服斩衰。

至明、清,子及未嫁女为母,承重孙为祖母,子妇为姑(婆),也改齐衰三年为斩衰。

女子服斩衰,并须以生麻束起头发,梳成丧髻。

实际服期约两年余,多为二十五个月除孝。

《礼记·丧服小记》:
“斩衰括发以麻。

”《清史稿·礼志十二》:
“斩衰三年,子为父、母;为继母、慈母、养母、嫡母、生母;为人后者为所后父、母;子之妻同。

女在室为父、母及已嫁被出而反者同;嫡孙为祖父、母或高、曾祖父、母承重;妻为夫,妾为家长同。


齐衰
齐衰,丧服名。

齐,下衣的边。

衰通“缞”。

是次于“斩衰”的丧服。

用粗麻布制做,断处缉边,因称“齐衰”。

服期分三年、一年、五月、三月。

服齐衰一年,用丧杖,称“杖期”,不用丧杖,称“不杖期”。

周代,父在父母服齐衰杖期,父卒服齐衰三年。

唐代,为母,父在父卒皆齐衰三年;子妇为姑(婆)亦齐衰三年。

至清代,凡夫为妻,男子为庶母、为伯叔父母、为兄弟及在室姊妹,已嫁女为父母,孙男女为祖父母,均服齐衰一年,杖与否,各有规定;重孙男女为曾祖父母,服齐衰五月;玄孙男女为高祖父母,且齐衰三月。

《礼记·檀弓下》:
“哀公为之齐衰。

”《清史稿·礼十八》:
“曰齐衰杖期,嫡旁及下际缉,麻冠、致、草屦、桐杖......曰齐衰杖期,嫡子、众子为庶母;子之妻同;子为嫁母、出母;夫为妻;嫡孙祖在为祖母承重。

曰齐衰不杖期,为伯、叔父、母,为亲兄、弟;为亲兄、弟之子及女在室者;为同居继父两无大功以上亲者。

“参阅清吴荣光《吾学录·丧礼门一》所附丧服各图。

大功
大功,亦称“大红”。

丧服名。

是次于“齐衰”的丧服。

用粗熟麻布制做。

服期为九个月。

清代,凡为堂兄弟、未嫁堂姊妹、已嫁姑及姊妹,以及已嫁女为伯叔父、兄弟,均服“大功”。

《史记·孝文帝本纪》:
“已下,服大红十五日,小红十四日。

”裴骃集解:
“服虔曰:
…当言大功、小功布也。

‟”《明史·礼志十四》:
“曰大功九月者,为同堂兄弟及姊妹在室者,为姑及姊妹兄弟之女出嫁者;父母为众子妇,为女之出嫁者;祖为众孙;为兄弟之子妇......为兄弟之子为人后者。

”《清史搞·礼志十二》:
“曰大功服,粗白布,冠、致如之,茧布缘屦。

”参阅清吴荣光《吾学录·丧礼门一》所附丧服各图。

小功
小功,亦称“上红”。

丧服名。

是次于“大功”的丧服。

用稍粗熟麻布制成。

服期五年月。

清代,凡为伯叔祖父母、常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及堂姑,已嫁堂姊妹、兄弟妻、再从兄弟、未嫁再从姊妹,又外亲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均服小功。

《仪礼·丧服》:
“小功,布衰掌,牡麻致,即葛五月者。

从祖祖父,从祖父母报;人祖昆弟;从父姊妹篇,孙嫡人者;为人后者为其姊妹嫡人者。

”《新唐书·礼乐志十》:
“小功五月殇,正服:
为子、女子子之下殇,为叔父之下殇,为姑、姊妹之下殇,为从兄弟姊妹长殇,为庶孙之长殇。

降服:
为人后者为其兄弟之长殇,出嫁姑为侄之长殇,为人后者为其姑、姊妹之长殇。

义服:
为夫之兄弟之子、女子子之下殇,为夫之叔父之长殇。

”参阅清吴荣光《吾学录·丧礼门》一所附丧服各图。

缌麻
缌麻,丧服名,是次于“小功”的丧服。

“五服”中最轻的一种。

用较细熟麻布制成,做功也较“小功”为细。

清代,凡男子为本宗之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以及为外孙、外甥、婿、妻之父母、表兄、姨兄弟等,均服缌麻。

服期三月,五服之外,同五世祖的亲属为袒免亲,即所谓“素服”,袒是露左臂,免是用布从项中向前交于额上,又后绕于髻。

宋人车垓说此仪久废,当时人的袒免亲丧服是白阑缟巾;明、清时,素服,以尺布缠头。

同六世祖的亲属便是无服亲了。

故《礼记·大传》云:
“四世而缌,服之穷也,五世袒免,杀同姓也,六世亲属竭矣。

”《仪礼·丧服》章所载亲属间各种服制被后世奉为权威性的准则,历代遵行,但也有所变通
五服的具体应用
斩衰,“衰”(读做“催”)就是指不缝缉的意思。

凡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母、媳对公婆、承重孙对祖父母、妻对夫,都要穿斩衰,是最重的孝服。

齐衰,是用本色粗生麻布制成的。

自此制以下的孝衣,凡剪断处均可以收边;下摆贴边都在砸边际。

孙子、孙女为其祖父、祖母穿孝服;重子、重女为其曾祖父、曾祖母穿孝服;为高祖父、高祖母穿孝服均遵“齐衰”的礼制。

大功,是用熟麻布制作的,质料比“齐衰”用料稍细。

为伯叔父母、为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以及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服丧都要穿这种'大功'丧服。

小功,是轻于'大功'的丧服,是用较细的熟麻布制作的。

这种丧服是为从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未嫁从堂姐妹,和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而穿的。

缌麻,是用稍细的熟布做成的。

现在大多用漂白的布做成。

称为“漂孝”。

凡为曾祖父母、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未嫁族姐妹,和外姓中为表兄弟、岳父母穿孝都用这个档次。

五服之外,古代还有一种更轻的服.丧方式,叫“袒免”。

在史籍中记载:
朋友之间,如果亲自前去奔丧,在灵堂或殡.葬时也要披麻;如果在他乡,那就'袒免'就可以了。

袒,是袒露左肩;免,指不戴冠,用布带缚髻。

五服规定,是晚辈对长辈的丧服规定,夫妻属平辈不穿孝服,戴黑袖标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