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课程类别:必修课适用专业:环境生态工程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32 学时 2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以国内外生态修复基础理论为依据,以河流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修复、土壤污染生态修复、城市生态修复及城市修补为基本内容。

通过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生态修复技术前沿动态、理解生态修复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典型生态环境问题生态修复技术的基本原理及设计方法。

二、课程教学要求了解国内外生态修复技术前沿动态、理解生态修复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典型生态环境问题生态修复技术的基本原理及设计方法,具备生态修复工程设计的基本能力。

三、先修课程生态学基础恢复生态学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森林生态系统修复;土壤污染生态修复、城市生态修复及城市修补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森林生态系统修复、土壤污染生态修复、城市生态修复及城市修补的基本技术方法。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通过阅读主要参考书目、网上查询、资料整理和专题分析讨论。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1.教学内容(1)生态修复的定义与特点;(2)生态修复的基本原理;(4)生态修复的主要技术方法;2.重、难点提示(1)生态修复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河流生态系统修复(4学时)1.教学内容(1)河流生态系统评价;(2)河流生态系统修复原理及目标;(3)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与方法;(4)小流域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与方法;(5)河流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实例。

2.重、难点提示(1)河流生态系统修复原理及目标;(2)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与方法。

第三章湿地生态系统修复(4学时)1.教学内容(1)湿地的概念与类型;(2)湿地的结构与功能;(3)湿地生态修复原理及目标;(4)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与方法;(5)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检测与评价;(6)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实例。

《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描述环境科学概论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入门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环境科学的基础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环境科学意识和基本研究能力。

本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实地考察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培养学生的环境科学思维和意识;3.培养学生的环境科学研究和问题解决能力;4.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环境科学概述(2学时)1.1环境科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1.2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影响。

2.环境要素与环境系统(4学时)2.1大气环境;2.2水环境;2.3土壤环境;2.4生物环境;2.5环境系统与能量流动。

3.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6学时)3.1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3.2自然灾害与人类风险;3.3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3.4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3.5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经济。

4.环境监测与评价(6学时)4.1环境监测的目的和方法;4.2环境评价的原理和指标;4.3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

5.环境保护与管理(8学时)5.1环境政策和法律法规;5.2环境管理与规划;5.3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6.环境工程与技术(8学时)6.1大气污染控制技术;6.2水污染控制技术;6.3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利用;6.4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

7.环境科学案例分析(6学时)7.1水环境污染案例;7.2大气环境污染案例;7.3土壤环境污染案例;7.4生态环境破坏案例。

8.实践教学(4学时)8.1环境监测实验;8.2实地考察与调研。

四、教学方法与评价1.教学方法1.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传授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2实验教学法:组织环境监测实验和实地考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1.3讨论与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1.4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新思维。

2024年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课程大纲

2024年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课程大纲

2024年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课程大纲课程名称:环境科学与工程课程代码:ENVSE2024学分:3学分先修课程:无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1. 理解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环境监测与分析的基本方法;3. 熟悉环境工程技术的应用与实践;4. 具备环境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课程大纲:第一章: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1.1 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2 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学科交叉与综合性1.3 环境问题的现状与挑战第二章:环境监测与分析2.1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方法2.2 环境样品的采集与处理2.3 环境监测仪器的原理与应用2.4 环境数据分析与解读第三章:环境污染与治理3.1 大气污染与控制3.2 水污染与治理3.3 土壤污染与修复3.4 噪声污染与控制3.5 废物与固废处理与管理第四章: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4.1 环境政策与法规4.2 环境影响评价4.3 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4.4 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实践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验探究、课外调研等。

教材:主教材:- 《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 《环境工程学导论》参考书目:- 《环境科学导论》- 《环境化学与污染物分析》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20%):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2. 期中考试(30%):考查对课程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3. 期末考试(50%):考查对整个课程内容的综合掌握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备注:本课程的内容和要求有可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以确保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学生选课前请务必阅读并了解最新的课程大纲和教学安排。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学分:2学分学时:32学时(讲授24学时、实验8学时)开课学期:第三学期开课院系:环境工程与化学学院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先修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二、课程简介《环境化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选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污染物在大气、水体、土壤的迁移原理,以及生物富集、降解作用和环境修复的主要理论基础,理解污染特征与转化规律,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从事环境相关工作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一)教学任务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环境化学中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的本质特征,相关元素和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基本原理和途径。

了解目前环境修复的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并能够初步分析复杂的环境工程问题,提出具体恰当、合理的处理方案。

(二)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1)掌握环境化学中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的本质属性和特征,污染物在其中的迁移、转化的基本概念、途径和原理(支撑毕业要求2.1)。

(2)了解环境化学中环境修复的相关技术、原理和前沿进展,能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并运用相关知识和技术,识别、判断、评价复杂的环境污染问题,并能提出合理的处理方案(支撑毕业要求2.1)。

2.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表1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三)思政元素根据本课程性质和特点,在教学环节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思政元素进行落实。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表2 教学内容、要求与达成五、课内实验名称及基本要求表3 实验内容、要求与达成六、课程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一)考核方式表4 课程目标的考核方式注:考核内容体现对课程思政元素的理解要求。

(二)总成绩构成本课程考核由形成性评价(40%)和结果性评价(60%)构成,其中形成性评价包括课堂讨论、习题作业和实验三个部分,分别占总成绩的5%、10%和20%,结果性评价以期末考试为主。

环境工程原理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原理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原理》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环境工程原理》是环境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系统、深入地阐述环境污染控制工程,即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及资源化工程,以及其他污染控制工程中涉及的具有共性的工程学基础基本过程和现象,以及污染控制装置的基本原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能掌握物料与能量衡算、传热、传质、沉降、离心、过滤、吸收、吸附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计算,掌握化学与生物反应动力学、各类化学及生化反应器理论,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①掌握环境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主要包括物料与能量衡算、流体流动、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②掌握分离过程的原理:主要包括沉淀、过滤、吸收、吸附、离子交换、膜分离等基本分离过程的原理;③掌握反应工程原理:主要包括化学与生物反应计量学及动力学,各类化学与生物反应器的解析与基本设计理论等。

本课程支撑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要求1、2、3、4、5、6和12。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1.环境问题与环境学科的发展2.环境污染与环境工程学3.污染控制技术体系,包括水污染控制技术体系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体系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体系等。

4.污染控制技术原理的基本类型5.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本章重点、难点:环境污染与环境工程学;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环境问题与环境学科的发展;了解环境工程学的学科体系;了解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的基本方法与原理;了解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

第二章质量与能量衡算第一节常用物理量1.计量单位2.物理量的单位换算3.量纲和无量纲准数4.常用物理量及其表示方法习题要点:物理量的单位换算;各种浓度的相互换算第二节质量衡算1.质量衡算的基本概念2.总质量衡算习题要点:质量衡算第三节能量衡算1.能量衡算方程2.热量衡算方程3.封闭系统的热量衡算4.开放系统的热量衡算习题要点:各类能量衡算本章重点、难点:计量单位、物理量的单位换算、量纲和无量纲准数、常用物理量及其表示方法。

环境工程 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 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教学大纲1. 课程概述本门课程旨在介绍环境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特点、环境保护的方法以及环境监测和治理的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获得环境工程学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为以后从事环境保护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教学目标- 掌握环境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了解环境污染的类型、特点及其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危害;- 熟悉环境工程的各个领域,包括水处理、大气控制、固体废弃物管理等;- 理解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政策;- 学会使用环境监测和治理的技术手段。

3. 教学内容本门课程包括以下内容:3.1 环境工程学导论- 环境工程学的定义与发展历史- 环境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3.2 环境污染及其危害- 水体污染与水质监测- 大气污染与空气质量监测- 土壤污染与土壤修复技术- 噪声污染与噪声控制3.3 环境保护技术与方法- 水处理技术与水环境保护- 大气控制技术与空气污染治理- 固体废弃物管理与资源循环利用- 环境生物技术与生态系统修复3.4 环境法规与政策-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概述- 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风险评估- 环境管理体系与标准3.5 实践环节- 环境监测实验- 水处理实践- 大气污染控制实践- 固体废弃物处理实践4.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通过讲解和课堂讨论,使学生掌握环境工程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

- 实践教学:通过实验、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 综合教学:通过案例分析、课程项目等综合性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实验报告等;- 期中考试:对课程理论知识进行考核;- 期末考试:对整个学期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性考核;- 实践实验:对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和实验报告进行评估。

6. 参考教材- 《环境工程导论》- 《环境化学与环境分析实验》- 《环境保护工程设计与实施》- 《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以上内容为本门课程的初始教学大纲,教学进程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与完善。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环境生态学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Ecolog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48学分:3.0适用对象:环境科学专业考核方式:闭卷考试二、课程简介环境生态学属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方向课。

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该课程注重生态学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介绍了生态学的基本理论,重点介绍生态系统生态学;阐述了生态系统服务、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的损伤、生态恢复、生态系统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生态学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趋势,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理论,研究方法及实际应用。

了解受损生态系统变化,掌握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以及修复对策,掌握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认识和掌握生态学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生态学理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被污染和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环境生态学、生态学的概念;2.了解环境生态学、生态学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过程;3.理解环境生态学与其他关联学科的关系;4.熟悉环境生态学、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形成与发展1.主要内容: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演变,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发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生态学,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及演变,环境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认识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第二节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1.主要内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及发展趋势;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与任务。

《环境工程原理》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原理》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原理》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环境工程原理》是环境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系统、深入地阐述环境污染控制工程,即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及资源化工程,以及其他污染控制工程中涉及的具有共性的工程学基础基本过程和现象,以及污染控制装置的基本原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能掌握物料与能量衡算、传热、传质、沉降、离心、过滤、吸收、吸附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计算,掌握化学与生物反应动力学、各类化学及生化反应器理论,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①掌握环境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主要包括物料与能量衡算、流体流动、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②掌握分离过程的原理:主要包括沉淀、过滤、吸收、吸附、离子交换、膜分离等基本分离过程的原理;③掌握反应工程原理:主要包括化学与生物反应计量学及动力学,各类化学与生物反应器的解析与基本设计理论等。

本课程支撑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要求1、2、3、4、5、6和12。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1.环境问题与环境学科的发展2.环境污染与环境工程学3.污染控制技术体系,包括水污染控制技术体系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体系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体系等。

4.污染控制技术原理的基本类型5.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本章重点、难点:环境污染与环境工程学;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环境问题与环境学科的发展;了解环境工程学的学科体系;了解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的基本方法与原理;了解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

第二章质量与能量衡算第一节常用物理量1.计量单位2.物理量的单位换算3.量纲和无量纲准数4.常用物理量及其表示方法习题要点:物理量的单位换算;各种浓度的相互换算第二节质量衡算1.质量衡算的基本概念2.总质量衡算习题要点:质量衡算第三节能量衡算1.能量衡算方程2.热量衡算方程3.封闭系统的热量衡算4.开放系统的热量衡算习题要点:各类能量衡算本章重点、难点:计量单位、物理量的单位换算、量纲和无量纲准数、常用物理量及其表示方法。

环境工程原理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原理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原理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原理教学大纲通常涵盖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应用。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环境工程原理教学大纲的基本框架:
课程名称:环境工程原理
一、课程简介
1. 课程背景和目的:介绍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背景、重要性和目标。

2. 课程范围:概述课程涵盖的内容和重点领域。

二、课程内容
1. 环境工程基础概念
- 环境工程概述
- 环境系统与环境参数
- 环境工程原理与方法论
2. 水污染控制原理
- 水污染及分类
- 水质参数与标准
- 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方法
3. 大气污染控制原理
- 大气污染物特性与影响
- 大气净化技术与控制方法
4. 土壤污染控制原理
- 土壤污染来源及类型
-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与策略
5. 固体废物处理与管理
- 固体废物生成与分类
-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
三、教学方法
1. 理论讲授:授课内容的介绍和讲解,理论基础的讲解与阐述。

2. 案例分析: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更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3. 实验与实践:开展实验或实践课程,让学生掌握环境工程实践操作技能。

四、教学评估
1. 考核方式:期中考、期末考、课堂表现、实验报告等。

2. 评价标准:各种考核方式的评分标准和权重。

五、参考教材
列举适合该课程教学的相关教材、参考书籍或资料。

六、教学团队
教授该课程的教师团队成员及其专业背景简介。

这个教学大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环境工程原理、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为他们未来在环境保护和工程领域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环境生态学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Ecolog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48学分:3.0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专业考核方式:闭卷考试二、课程简介环境生态学属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方向课。

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该课程注重生态学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介绍了生态学的基本理论,重点介绍生态系统生态学;阐述了生态系统服务、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的损伤、生态恢复、生态系统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生态学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趋势,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理论,研究方法及实际应用。

了解受损生态系统变化,掌握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以及修复对策,掌握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认识和掌握生态学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生态学理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被污染和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环境生态学、生态学的概念;2.了解环境生态学、生态学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过程;3.理解环境生态学与其他关联学科的关系;4.熟悉环境生态学、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形成与发展1.主要内容: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演变,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发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生态学,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及演变,环境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认识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第二节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1.主要内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及发展趋势;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与任务。

《生态恢复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恢复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恢复工程》课程教学大纲Engineering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一、课程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认识恢复生态学的实践价值,掌握恢复生态学的基础理论,理解陆域、水域生态系统的退化原因,消化吸收国内外生态修复工程经典案例的科学理念和方法。

(二)能力目标:能够诊断常见退化生态系统的成因,并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相应的恢复措施和方案。

(三)素质目标:树立正确的生态修复观念,进行生态修复绝不是肆意改造,而是培育生态系统的自愈能力。

盲目改造是一种破坏,损害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可持续性,是得不偿失的。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取予平衡”才是明智之举。

— 1 —三、基本要求恢复生态学为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专业课,要求学生掌握恢复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体系;了解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原则、方法及评价;熟悉我国主要退化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征、退化的机制及恢复途径和技术。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取予平衡”的意识,并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4学时第一节恢复生态学的概念与内涵1学时第二节恢复生态学的内容与目标1学时第三节恢复生态学诞生的背景与意义1学时第四节恢复生态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1学时重点:恢复生态学的内涵及目标第二章恢复生态学的理论体系4学时第一节恢复生态学理论的发展现状1学时第二节传统生态学的理论基础1学时第三节现代生态学的理论基础1学时第四节恢复生态学自身的基本理论1学时重点:恢复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第三章恢复生态学的方法实践4学时第一节生态恢复的方法与原则2学时第二节生态恢复的操作指南与程序1学时第三节生态恢复的判定与评价1学时重、难点:生态恢复的方法与原则第五章陆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8学时第一节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4学时— 2 —第二节工矿废弃地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4学时重、难点:适生物种的选择与配置第五章水域与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6学时第一节岸带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2学时第二节河流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2学时第三节湖泊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2学时重、难点:适生、耐污植物群落的构建第六章国外经典生态修复案例6学时第一节美国旧金山海湾海岸带恢复工程1学时第二节中欧退化林地的生态修复1学时第三节西欧河流与洪积平原生态修复工程1学时第四节非洲受损河流生态修复1学时第五节澳大利亚的矿区生态修复1学时第六节撒哈拉荒漠的沙化土地恢复1学时重、难点:成功案例体现的根本理念和关键方法第七章国内经典生态修复案例8学时第一节太行山绿化林业生态工程2学时第二节毛乌素沙地生态修复工程2学时第三节滇池污染生态治理工程2学时第四节华南沿海红树林生态恢复工程2学时重、难点:成功案例体现的根本理念和关键方法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平时成绩:习题作业,课堂小测验结课后考试:闭卷成绩构成:考勤20%,平时20%,考试60%。

环境科学教学大纲环境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教学大纲环境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掌握环境科学的 基本概念、原理 和方法
理解环境问题的 产生、发展和解 决途径
掌握环境监测、 评价和治理的基 本技能
提高环境保护意 识和社会责任感
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具备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 具备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具备环境科学研究的能力 具备环境科学教育与传播的能力 具备环境科学实践与创新的能力
教师评价:建立教师评价体系, 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定期评 估和反馈
教材:《环境科学概论》、《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等
参考书目:《环境科学导论》、《环境科学实验教程》、《环境科学案例分析》等
网络资源: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等 实践基地:环境监测站、污水处理厂、生态保护区等
实验室设备:包括显微镜、离心机、电泳仪等 实验场地:包括实验室、野外观测站、生态园等 实验材料:包括化学试剂、生物样本、土壤样本等 实验安全:包括实验室安全规范、实验操作规程等
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包括 环境科学原理、环境污染 与防治、生态学等
环境监测技术:包括环境 监测方法、仪器设备使用、 数据分析等
环境影响评价:包括环境 影响评价方法、环境影响 评价报告编写等
环境管理与法规:包括环 境法律法规、环境管理政 策、环境管理实践等
环境教育与宣传:包括环 境教育方法、环境宣传技 巧、环境教育实践等
评价标准:根据 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习效果、创新 能力等方面进行 评价
评价周期:定期 进行评价,如每 学期一次或每学 年一次
评价反馈:及时 向学生反馈评价 结果,帮助学生 了解自己的学习 情况,改进学习 方法
教师自评: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进行自我评价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反馈和建议 同行评价:邀请同行专家对课程进行评价和指导 改进措施:根据自评、学生反馈和同行评价,制定改进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环境工程原理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原理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原理教学大纲01.教学单位名称:环境与资源学院02.课程代码:64202503.课程名称:环境工程原理04.课程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05.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06.课程性质:必修07.课程学时:48学时(其中实验8学时)08.课程学分:309.授课对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课学期:5学期(秋季)10.选用教材:《环境工程原理》第二版,胡洪营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主要参考书:[1]郭仁惠等,《环境工程原理》,郭仁惠等,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2]温瑞媛等,《化学工程基础》,温瑞媛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王志魁,《化工原理》,(第三版),王志魁,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大纲执笔人:11.课程中文简介:《环境工程原理》是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在《数学》、《物理》、《普通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课向工程科学的专业课过渡的入门课程。

主要讲述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工程等环境污染防治以及生态修复工程中涉及的具有共性的基本现象和基本过程的基本原理。

主要内容包括环境工程原理基础、别离过程原理和反响工程原理三局部。

环境工程原理基础局部主要讲述物料与能量守恒原理、传递过程等。

别离过程原理局部主要讲述过滤、吸收、吸附等基本原理。

反响工程原理局部讲述化学和生物反响计量学、动力学、各类反响器的过程解析等。

12.课程英文简介:13.课程教学任务、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污染控制工程和公害防治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环境污染物净化的基本理论、必要的基本知识和涉及工程设计方便的基本技能;了解化学、物理化学、生物、自控和信息等其他高新技术在环境工程技术上的应用,能运用环境的观点来理解相关学科中涉及环境的有关问题。

高中生物生态修复原理教案

高中生物生态修复原理教案

高中生物生态修复原理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生态修复的概念和原理,学习常见的生态修复方法和技术。

重点内容:
1. 生态修复的定义和意义;
2. 生态修复的原理和基本方法;
3. 常见的生态修复技术。

教学准备:
1. PPT课件;
2. 生态修复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引入生态修复的案例,引起学生对生态修复的兴趣。

二、概念解释
1. 什么是生态修复?
2. 生态修复的意义是什么?
三、生态修复原理介绍
1. 自然恢复原理:利用自然过程修复生态环境;
2. 人工干预原理:通过人为手段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

四、生态修复方法探讨
1. 植物修复:利用具有生态适应性的植物进行修复;
2. 土壤修复:调整土壤结构和营养物质,恢复土壤功能;
3. 水体修复:通过生物、物理和化学方法净化水体。

五、生态修复技术介绍
1. 人工湿地修复技术;
2. 土壤生物修复技术;
3. 水体生物修复技术。

六、案例分析
通过生态修复实践案例,让学生了解生态修复的实际应用和效果。

七、小结
总结生态修复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强化学生的学习内容。

八、课堂练习
让学生回答几道生态修复相关的练习题,检验他们对生态修复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生态修复的概念和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对生态修复的方法和技术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更多的实例和案例,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生态修复的认识和理解。

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教学大纲

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教学大纲

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教学大纲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教学大纲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培养具备生态修复工程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教学大纲的内容和结构,以及其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教学大纲的内容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教学大纲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基础理论知识:包括生态学、环境科学、土壤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学生需要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熟悉各种生态修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2. 技术方法与工具:介绍生态修复工程常用的技术方法和工具,如植物种植、土壤改良、水体处理等。

学生需要学习如何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法和工具,以及它们的操作步骤和效果评估方法。

3. 项目管理与实施:介绍生态修复项目的管理和实施过程,包括项目规划、资源调配、进度控制等。

学生需要学习如何制定生态修复项目的目标和计划,以及如何组织团队进行项目实施。

4. 环境监测与评估:介绍生态修复工程的环境监测和评估方法,包括生物多样性调查、土壤质量评估、水质监测等。

学生需要学习如何设计和实施环境监测方案,以及如何评估生态修复效果。

5. 法律法规与政策导向:介绍生态修复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导向,包括环境保护法、土地利用规划等。

学生需要了解生态修复工程的法律法规要求,以及政策导向对项目实施的影响。

二、教学大纲的结构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教学大纲应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结构:1. 教学目标:明确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和素质要求,如理论基础掌握、技术操作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等。

2. 教学内容:按照前述的内容方面,具体列出每个方面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

可以根据难易程度和逻辑关系进行组织,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3. 教学方法:介绍适用于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理论授课、实践操作、案例分析等。

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4. 教学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估方法和标准,包括考试、实验报告、项目评估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随着环境污染带来的农产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等问题日益突出,污染环境修复的任务也就变得十分紧迫。

通过对《污染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污染环境修复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污染环境修复技术、工艺及工程设计的原则和方法,熟悉本领域研究的新进展与新成果。

(二)可测量结果
1) 能理解环境修复的核心概念及内涵,能说明环境修复与传统环境工程及污染预防工程的区别与联系。

2)了解环境修复的主要类型、对象和任务,掌握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微生物修复和植物修复主要技术类型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和适用范围。

3)理解污染物生物有效性和风险评估在污染环境修复中的重要性,了解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等环境载体特性对环境修复的影响。

4)理解环境修复现场评价、可处理性评估、修复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方法与流程。

5)掌握场地土壤污染修复、地下水污染修复、污染水体修复、固体废物污染修复的主要技术方法与发展趋势。

6)具有文献查找阅读、分析讨论、报告展示、论文撰写、团队写作等综合能力。

以上结果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分组报告与课程论文等环节测量。

二、课程要求
(一)授课方式与要求
授课方式:(1)教师讲授(教师讲授核心内容、总结、答疑、提示今后内容、公布课程报告与讨论主题等);(2)课后阅读和报告准备(学生按照课程讨论与报告主题内容,分小组进行阅读总结和制作报告展示PPT);(3)课程报告与讨论(主题报告学生根据所选主题作PPT 展示与发言,其他学生根据主题与报告内容进行质疑与讨论,教师作点评);(4)期末课程论文撰写。

要求:熟悉本课程的基本知识,提高文献阅读与分析水平,锻炼自我学习和独立思维的能力,培养用于创新与团队合作的精神,激发对污染环境修复研究的兴趣。

要求学生认真对待课程报告与讨论环节,教师将对学生的主题报告及讨论发言情况进行点评和绩效记录,作为课程评分的依据。

(二)考试评分与建议
本课程将以课程论文撰写和课程报告与讨论的形式进行评分,其中课程论文占40%,课程报告占30%,课程讨论发言占30%。

三、教学安排
第一次:污染环境修复概论及基本原理(3课时)
主要内容:
污染环境修复的概念及内涵,污染环境修复的主要类型、产生与发展、对象和任务。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和优先控制修复污染物分析。

污染环境的物理修复原理,包括物理分离、翻土和客土、固化/稳定化修复、蒸汽抽提、玻璃化修复、热解吸修复、电动力学修复等主要技术特点与基本原理。

污染环境的化学修复原理,包括化学淋洗、溶剂浸提、化学氧化(还原)、原位化学反应处理墙、化学固定等主要技术特点与基本原理。

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原理,包括生物通风、生物泥浆反应器、生物堆制、植物修复等主要技术特点与基本原理。

思考题:
依据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主要技术原理分析其技术的适用性。

第二次:环境修复中污染物有效性和风险评估的作用(3课时)
环境中污染物生物有效性的内涵;污染物形态和生物有效性的关系;污染物形态和生物有效性分析在环境修复风险评估中的重要性。

污染物形态和生物有效性的分析表征方法,包括基于连续提取污染物理形态分析方法、基于联用技术的化学形态以及基于同步辐射技术的污染物分子形态分析方法。

污染物生物有效性与界面反应的关系,包括污染物在土壤颗粒界面、土壤-微生物界面、土壤-根系界面的反应过程及形态与生物有效性变化。

基于污染物有效性和风险评估的环境污染修复。

思考题:与化学提取技术相比,基于同步辐射技术的污染物形态分析方法有何优势?
第三次:环境修复现场评价与可处理性评估及修复方案制定(3课时)
主要内容:
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等环境载体特性与环境修复的关系,粘土矿物、有机质、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等对环境修复的影响。

环境修复现场评价,包括现场调查、生物过程评价、原位生物修复评价、过程控制评价等内容。

生物修复的可处理性研究,包括可处理性研究的目的、可处理性研究实验设计、可处理性研究方案制订、可处理性研究费用与设备等。

污染修复的技术导则,包括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工作程序、评估预修复目标、筛选和评价修复技术、制定修复技术方案、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等。

思考题:如何科学制定生物修复的可处理性研究方案?
第四次:环境污染微生物修复技术与原理(3课时)
主要内容:
环境污染微生物修复的概念及发展趋势。

微生物修复的机理,包括污染物进入微生物细胞的过程,微生物对重金属污染物的修复机理,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修复机理等。

原位生物修复的水力学控制。

原位生物修复的亚表层供给系统,包括重力注入、强制注入和回收系统。

原位生物修复的阻塞控制,包括悬浮固体阻塞、生物阻塞、化学阻塞。

原位氧源供应,包括井孔通气、含氧水的注入、H2O2的注入等。

原位共代谢,生物通气,处理过程各种物料需要量计算等。

思考题:影响原位生物修复效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第五次:环境污染植物修复技术与原理(3课时)
主要内容:
环境污染植物修复的主要技术类型及特点。

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包括植物固定、植物过滤、植物挥发、植物提取等技术;超积累植物等。

有机污染植物修复,包括根际降解、强化根区矿化、植物降解、植物挥发等技术。

植物修复新发展,包括络合诱导植物提取,植物转化,植物刺激,根际修复。

植物修复的优势、问题及应用前景。

修复植物的产后处置技术。

植物吸收累积重金属的机理,根际活化、根系吸收、运输与转移、卸载与组织分布、细胞内分配定位等机制;植物中的金属转运蛋白;基因工程在植物修复中的应用。

思考题: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的主要技术类型、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

第六次:场地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与方案(3课时)
主要内容:
重点以铬渣堆场污染土壤修复为案例讲述。

铬渣来源与污染现状。

铬渣污染土壤修复主要技术,包括固化/稳定化、化学淋洗、化学还原、生物修复、电动修复、玻璃化修复等技术。

铬渣污染场地修复问题与挑战。

铬渣污染场地修复案例,污染场地污染状况调查,包括采样布点、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等;污染场地修复目标值的制定;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方案,包括方案的制定原则、技术比选、方案技术路线、方案的实施等。

思考题:污染场地土壤修复的系统方案如何制定?
第七次:地下水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修复技术(3课时)
地下水污染现状来源及污染特征;地下水污染控制修复的技术需求;地下水污染调查与评价;地下水污染修复典型技术,包括抽出处理(P&T )技术、监测天然衰减(MNA) 技术、原位( In-Situ) 修复技术等;高砷地下水修复;有机氯污染地下水修复;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控制。

固废拆解业污染现状调查与评价;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修复控制技术与方案,包括热脱附修复、化学淋洗修复、原位生物修复等。

思考题:地下水污染渗透性反应墙修复(PRB)的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

第八次:污染河流与湖泊水体修复技术(3课时)
主要内容:
污染河流的修复,包括自然净化修复、河流水体曝气修复、河道生态工程修复、陆生生态修复、水生生态修复等、湿地生态修复等。

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与污染生态修复,包括底泥疏浚、换水、蓝藻打捞与处置等富营养化控制方法;河道的生态净化、地表径流缓冲及净化、水流交汇地缓冲及生态净化、湿地强化净化、岸边生态隔离带污染物截留、雨头强化处理及雨水收集净化、水力调控与管理等湖泊污染生态修复方法。

思考题:如何从流域的角度考虑河流与湖泊水体污染的控制与修复?
四、参考教材及相关资料
1、赵景联编,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沈德中编,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年
3、 Crawford, R L and Crawford, D L. Bioremediation: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4、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ter research,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五、课程教学网站:
将通过校内网络提供必要的课件和文字材料链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