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1840-1949年)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归纳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归纳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归纳一、晚清时期:国家衰弱、社会动荡1. 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民族斗争和社会不平等2. 政治制度腐败:封建专制、官僚腐败和外族势力侵略3. 经济落后:闭关锁国、商品经济低下和农业危机二、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开启民主政治1. 革命思潮兴起:启蒙思想传入、爱国主义觉醒和反对不平等条约2. 辛亥革命爆发:孙中山领导的武装起义、推翻清朝和建立中华民国3. 民主改革探索:宪政制度建设、选举制度实行和法治观念培养三、民国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1. 北洋政府统治:袁世凯复辟、军阀混战和国家分裂2. 国共合作与分裂:孙中山与共产党合作、国共两党矛盾激化3. 社会变革与思潮兴起: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和科学思潮兴起四、抗日战争:民族抗争、国民经济发展1. 日本侵华:侵略战争爆发、国土沦陷和残酷战斗2. 全民抗战:国共合作、游击战争和抗战胜利3. 国民经济恢复:战时经济调整、工业发展和农村合作运动五、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探索1. 中共夺取政权:人民解放战争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 社会主义建设:土地改革、计划经济和大规模工业化3. 对外开放与改革: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改革开放政策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六、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社会变革1. 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国有企业改革和外资引进2. 社会变革与思潮兴起:文化大革命结束、知识分子解放和新时代思潮3. 国际地位提升:改革开放成果显现、国际影响力提升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七、现代化建设:科技创新、人民生活改善1. 科技创新:航天事业发展、信息技术革命和高速铁路建设2. 社会福利提升:教育普及、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体系建立3. 国际交往与合作: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合作交流和文化输出八、新时代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 国家治理体系改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依法治国和党的建设新时代要求2. 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3. 人民生活改善:脱贫攻坚、教育优先和健康中国建设以上是中国近代史的阶段特征归纳,从晚清时期的国家衰弱、社会动荡开始,到新时代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中国近代史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革和探索。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详解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详解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阶段特征一、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1.19世纪中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40、50年代)⑴列强侵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逼迫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中国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逼签《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又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工业革命发动战争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商品输出影响:破坏主权,社会性质变化;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客观上破坏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⑵中国人民的抗争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的坚强决心。

由于阶级矛盾的加深,加之外来侵略引发的民族矛盾。

1851年,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颁布了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革命运动的主体是农民阶级。

⑶在经济上,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棉纺织业破产、耕织分离。

农、副、土、特产品大量出口,农业生产商品化。

外商企业出现——早期资本输出。

⑷中国人民的探索:地主阶级:林则徐和魏源为首的地主阶级抵抗派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洪仁玕:《资政新篇》⑸中国社会的变化:政治上:①历史转折——近代史开端战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战后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和性质都发生了变化。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②阶级关系:新的阶级产生:无产阶级和买办阶级。

阶级矛盾激化:太平天国运动。

农民战争最高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具有反侵略反封建和向西方学习的时代特征、肩负起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1840~1949年)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1840~1949年)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1840~1949年)第一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1840-1860年)【阶段特征】从1840年至1860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其阶段特征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反映在中国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

(1)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渐强,中国开始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2)政治上: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很多主权丧失;矛盾聚合促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爆发。

(3)思想上:“新思潮”的萌发,中国人对西方有了新认识。

【基本线索】19世纪前期,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到穷途末路,清王朝统治集团反动腐朽;而同一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为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凭借船坚炮利敲开中国长期闭关的国门。

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这些条约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世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对外掠夺以商品输出为特点,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并成为它的附庸,也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为了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1856年英法两国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如果说鸦片战争主要冲击的是沿海地区的话,那么第二次鸦片战争冲击到中国社会的中枢。

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入,使清朝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从而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运动的爆发。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同时还反映出了社会性质剧变的新趋势,具有以往农民起义所不曾有过的新特点;太平天国的一些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道路,担负起了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任务。

但是由于作为小生产者的农民阶级无法克服其阶级局限性,再加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终于以失败告终。

2018高考专题.中国近现代史

2018高考专题.中国近现代史

(5)1937 ~ 1945 年 —— 抗日战争,日本在沦陷区进行奴化教育,消磨中国 人的反抗意识。毛泽东思想逐渐成熟,成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团结抗日 是文化主流。 (6)1945~1949年——解放战争,抗战胜利后,民主、和平、团结是这个 时期主流的社会思潮。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 村转移到城市,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 家学说。 (7)过渡时期(1949年10月~1956年12月)——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 社会过渡时期,新中国在思想文化、国防科技、教育方面取得重大成就。 (8)曲折发展时期(1956~1966年)——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提出“双百” 方针,文学艺术创作一度出现繁荣,但发展曲折。 (9)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 指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
(4)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国民革命) ①开始: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高潮: 1926年7月,国民政府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③失败: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5)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国共十年对峙)。
①1927年,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共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线索4 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统一大业与外交 (1)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石,开辟了与西方不同的民 主政治模式: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抗西方议会制度,以人民民主专政对 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以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对抗西方 的多党制,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抗西方的民族自决原则。 (2)中国现代政治建设也探索出一条新型的国家统一模式,即“一国两制”。 (3)新中国外交经历了革命外交、战争外交、和平建设外交三个阶段,每一 个阶段都以国内思想、政治和经济任务而改变。这种剧烈频繁的转型过程 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4)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确立了中国的基本外交政策,一方面与苏联等结 盟获得外交依靠,另一方面不断打开外交局面;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 位上升、中苏关系恶化和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下改善与中国关系的需 要,中国外交实现突破;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以更加独立自信的姿态谋 划外交舞台,呈现出全面性局面。

近现代中国历史分期及阶段性特点

近现代中国历史分期及阶段性特点

近现代中国历史分期及阶段性特点
近现代中国历史是指晚清时期以来的中国历史,时间跨度约为1840年至现在。

根据历史事件和社会状况可以将近现代中国历史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鸦片战争前夕(约1840年-1842年):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中国正式进入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不确定性和动荡性明显。

鸦片战争对中国封闭的国家主义产生巨大冲击,弱化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权威体制。

2. 太平天国运动后和戊戌变法期(1842年-1911年):这一时期经历了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的起义,内忧外患,政治境况与军事势力极其动荡。

戊戌变法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尝试推行新的制度和思想变革。

3. 辛亥革命及民国时期(1911年-1949年):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封建政治体制的结束,民主思想的胜利,而民国时期则经历了政治混乱、战争和日本侵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代表了中国文化和思想的重大变革。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至今):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中国走上了一个新道路,步入了现代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科技和文化不断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近现代中国历史经历了从封建主义到西方现代化的转型过程,中国的发展是一个缓慢而持续的进程。

前行中困难重重,但中国民众不断努力实现现代化,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中国。

高考复习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1840-1949年)

高考复习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1840-1949年)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1840~1949年)编辑者:李洁雄第一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1840-1860年)【阶段特征】从1840年至1860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其阶段特征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反映在中国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

(1)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渐强,中国开始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2)政治上: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很多主权丧失;矛盾聚合促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爆发。

(3)思想上:“新思潮”的萌发,中国人对西方有了新认识【基本线索】19世纪前期,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到穷途末路,清王朝统治集团反动腐朽;而同一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为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凭借船坚炮利敲开中国长期闭关的国门。

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这些条约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世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对外掠夺以商品输出为特点,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并成为它的附庸,也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为了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1856年英法两国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如果说鸦片战争主要冲击的是沿海地区的话,那么第二次鸦片战争冲击到中国社会的中枢。

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入,使清朝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从而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运动的爆发。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同时还反映出了社会性质剧变的新趋势,具有以往农民起义所不曾有过的新特点;太平天国的一些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道路,担负起了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任务。

但是由于作为小生产者的农民阶级无法克服其阶级局限性,再加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终于以失败告终。

中国近代历史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历史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历史阶段特征一、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1、政治:①西方国家从鸦片战争开始侵略中国,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③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发生变化。

④太平天国运动揭开民主革命序幕。

2、经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倾销工业品,掠夺中国农副产品,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思想文化: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二、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1、政治:①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到一起成为中国革命的敌人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西方国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获得大量侵略权益满足了其侵略野心,同时列强在国内忙于政治经济改革,因此19世纪60~70年代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但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西方列强扩大对中国侵略,先后爆发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

至20世纪初两大社会矛盾开始汇流,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农民阶级掀起了反对列强瓜分中国的义和团运动。

2、经济: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地主阶级开展了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发展。

列强侵略由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转变。

3、思想文化:地主阶级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维新派提出了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思想,在19世纪末促成了思想解放。

三、20世纪初至1919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和发展1、政治:民主革命成为20世纪初的进步潮流,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中国开始出现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复习资料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复习资料第⼀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民的抗争1、中国是怎样⼀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A、1840-1842年英国发动鸦⽚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1856-1860年,英法发动第⼆次鸦⽚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北京条约》,进⼀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C、1894-1895年,⽇本发动甲午中⽇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D、1900-1901年,⼋国联军侵华,中国战败,签订《⾟丑条约》,清政府完全置于列强的控制之下,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民的抗争典型:(他们都是民族英雄)A、1839年6⽉,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图),表明了中国⼈民维护民族尊严的决⼼。

B、在甲午中⽇战争中,邓世昌⾎战黄海,壮烈殉国。

3、中国近代史上第⼀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1842年)主要内容及其影响:①中国割让⾹港岛给英国。

——破坏了中国的领⼟主权②赔款2100万银元。

——加重了中国⼈民的负担③开放⼴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岸。

——使东南沿海门户洞开,也更便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④英商进出⼝货物应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4、鸦⽚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三个变化⼀个标志):①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战前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盾,战后则是资本主义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盾。

③中国⼈民的⾰命任务的变化:既要反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要反对本国封建统治。

④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和旧民主主义⾰命的开端。

5、第⼆次鸦⽚战争(1856-1860年)A、1860年,英法联军⽕烧圆明园。

B、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我国北⽅150多万平⽅公⾥的领⼟,是近代侵占中国领⼟最多的国家。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

1、政治: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华北事变前:阶级矛盾为 主,之后:民族矛盾为主;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政治局面从分 裂对峙走向联合抗日。 2、经济上:南京国民政府推进经济改革,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 所发展,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开始出现。根据地农民分得土地,农 村(根据地)经济有所发展。 3、思想文化上:以报刊为主阵地,进步思想与反动思想激烈斗 争。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导中国革命。 4、军事:国民党对红军进行五次反革命“围剿”;红军长征; 日本开始局部的侵华战争。 5、外交:国民政府对日妥协,不抵抗政策和“攘外必先安内” 政策。
1、政治: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以国 共合作为基础进行全民族抗战; 2、经济:官僚资本急剧膨胀;抗日根据地大生产运动;沦陷 区成为日本的附庸经济。 3、军事: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并存;国民党反共高潮; 中共在军事上坚决回击。 4、思想文化上:日本在沦陷区进行奴化教育;毛泽东思想逐 渐成熟,成为我党(七大)的指导思想 5、外交:日本企图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发动侵华战争, 中国抗日战争兴起;
1、政治: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 反动派之间的矛盾;中共尽力争取和平(重庆谈判和政协 会议);国共关系由合作走向全面破裂。 2、经济上:美国扩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官僚资本压制民 族资本主义,使之纷纷破产,国民经济凋敝。 3、思想文化上: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党的工作重 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丰富并发 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4、军事:中共经历战略防御、 战略反攻、战略决战和渡江 战役几个阶段。
【史观解读】
1.现代化史观(近代化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 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
2.全球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 演进的历史。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详解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详解

政 治1840—1912年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1列强的侵华战争(1)鸦片战争:1840—1842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清政府再次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①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加紧对外扩张。

②过程:1894年,日本在丰岛海面挑起战争,黄海海战中国失去对黄海的制海权。

③结果: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④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4)八国联军侵华①原因:义和团运动危及列强在华利益。

②结果:1901年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③影响: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1)太平天国运动①前期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具有空想性,且其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张,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背道而驰。

②后期1856年,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转折点。

1859年,颁布《资政新篇》,是最早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加之中国缺乏资本主义发展的土壤,没有真正实行。

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

(2)戊戌变法1898年,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标志着政治领域的近代化开始启动。

(3)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农民阶级掀起了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最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4)辛亥革命①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②1911年10月10日,发起武昌起义,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③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2)“中体西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维护固有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才能“自强”“求富”。

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

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

2、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5--1912) ①政治: A.列强侵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清王朝推行新政,但最终走向覆亡。 C.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斗争不断:如戊戌变法、义和团 运动和辛亥革命。 ②经济: A.列强侵华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并掀起 瓜分中国的狂潮。 B.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 上中国的政治舞台。 ③思想: 民主思想进一步得到发展,兴起维新思潮、实业救国 思潮和民主共和思潮。 ④社会:断发、不缠足运动、电影、见面礼
1、19世纪中后期(1840--1894)
①政治:A.列强侵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新式军队诞生(海军、陆军) C.中国外交: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对外开放(五口通商、 总理衙门) ②经济:A.列强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为主 B.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a.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 场; b.近代工业出现:洋务企业、民族工业 ③思想: A.开始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师夷长技以制 夷”----“中体西用”) B.民主思想开始产生(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 ④社会:易服;报刊;铁路、轮船航运;邮政、电报
4、 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①政治上: A.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国民政府实现名义上的国 家统一----国民党对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数次反革命围剿 并迫使红军长征----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由“不抵抗” 到 “攘外必先安内”,再到联共抗日 B.中共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和进行土地革命的方针---开创工农武装据道路(南方革命根据地)----制定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C.日本开始局部的侵华战争 D.社会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日益转向民族矛盾。 ②经济上: A.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期” B.官僚资本开始形成 ③思想上: 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阶段特征一、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1.19世纪中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40、50年代)⑴列强侵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逼迫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中国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逼签《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又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工业革命发动战争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商品输出影响:破坏主权,社会性质变化;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客观上破坏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⑵中国人民的抗争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的坚强决心。

由于阶级矛盾的加深,加之外来侵略引发的民族矛盾。

1851年,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颁布了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革命运动的主体是农民阶级。

⑶在经济上,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棉纺织业破产、耕织分离。

农、副、土、特产品大量出口,农业生产商品化。

外商企业出现——早期资本输出。

⑷中国人民的探索:地主阶级:林则徐和魏源为首的地主阶级抵抗派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洪仁玕:《资政新篇》⑸中国社会的变化:政治上:①历史转折——近代史开端战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战后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和性质都发生了变化。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②阶级关系:新的阶级产生:无产阶级和买办阶级。

阶级矛盾激化:太平天国运动。

农民战争最高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具有反侵略反封建和向西方学习的时代特征、肩负起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专题知识复习

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专题知识复习

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专题知识复习专题一:侵略与反抗一、五次侵华战争1、鸦片战争:近代史开端,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5、日本侵华战争(抗日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东北沦陷。

1937—1945年,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二、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归类1、割地:①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

②俄国割占领土最多,共割去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③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去台湾、澎湖列岛等。

2、赔款①《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元②《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白银③《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3、攫取中国的特权①《南京条约》:规定了协定关税权。

②《马关条约》:日本首先取得开设工厂的特权。

③《辛丑条约》:赔款最多;体现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三、列强侵华罪行1、两次洗劫北京:①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洗劫并焚烧圆明园。

②八国联军侵华期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2、镇压中国人民革命:①成立“洋枪队”(华尔),镇压太平天国运动;②组成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③抗战胜利后,美国扶蒋反共3、制造大屠杀:抗日战争期间,1937年日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4、制造事变:1931年九·一八事变(沈阳);1937年七七事变(北京卢沟桥);四、人民的反抗1、人民群众的斗争(1)洪秀全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2)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3)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抗击日军入侵(杨靖宇)。

2、爱国官兵的英勇斗争(1)禁烟运动: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2)鸦片战争:关天培在虎门,英勇牺牲。

中国近代史(1840-1949)

中国近代史(1840-1949)

中国近代史(1840————1949)鸦片战争爆发新中国成立前夕一.概况:1.中国近代史 1840—1919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49) 1919—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3.1919)英成为最强大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市场,掠夺原料(根本原②鸦片输入危害: 白银外流, 加剧中国贫弱.③禁烟运动代表:林则徐(道光年间)——民族英雄(直接原因)措施:缉拿烟贩并强迫外商交出鸦片虎门销烟—是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反侵略的伟大胜利2.结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1842年①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中国领土主权②赔款2100万元——增加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开勒索赔款恶例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便利列强经济侵略,门户洞开本目的)(阶级矛盾)(魏源《海国图志》)②将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使中国经济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18602、沙俄获益最多:150多万km2 《瑷珲条约》、《北京条约》3、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击毙华尔,打击了列强的侵略气焰4、影响: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三.收复新疆1.背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侵略加剧,造成边疆危机阿古柏入侵新疆,建伪政权,英俄支持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则天)清:前期:乾隆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

设伊犁将军,管辖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后期: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行省新中国:1956年,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1.背景:明治维新—日资本主义发展,对外扩张—侵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支持侵华2.经过:1894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为日本殖民地富三国:吴国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元:加强对琉球的管辖,纳入版图清:前期: 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入台,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联系,巩固东南海防后期: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1895 签《马关条约》,割给日本国民政府: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回归祖国1949年国民党政权垮台后,残余势力退往台湾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新时期: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1901)年①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加重了人民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中国近代现代史阶段特征(可打印版)

中国近代现代史阶段特征(可打印版)
冷战(表现);
新中国成立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初步建设。《共同纲领》临时宪法;1954年《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4年职能转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三大内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敌视新中国
1949年同苏联等17个社会主义国家建交;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外交成熟;54年日内瓦会议;55年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49-52年国民经济恢复;53-57年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53-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形成。
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
1956-1966
美苏冷战加剧;
20C六七十年代两极格局下出现多极化趋势
(欧洲的联合,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
20C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1991年)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健全和完善民主和法制(民主:完善和健全三大政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得到发展。法制:提出法制建设方针;文革结束后平凡冤假错案、拨乱反正;加强立法,修订《宪法》),形成法律体系。1999年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双百”方针的恢复。“科教兴国”战略
中国近代史(1840-1949)
时间
国际
国内
政治
经济
思想
19世纪40—50年代
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商品输出;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两次鸦片战争
沦为半殖半封;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外资经济入侵,小农经济瓦解。通商口岸地区的生活方式开始发生变化

近现代中国历史分期及阶段性特点

近现代中国历史分期及阶段性特点

三、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 1949) 一、本时期的历史分期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时期) (1927——1936年) 2、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3、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 二、阶段性特征 民族的灾难与民族的复兴
四、向社会主义过渡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曲折探索时期(1949——1978)
一、本时期的历史分期 1、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4、徘徊时期(1976——1978年) 二、阶段性特征 向社会主义过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巩固新生政权、恢复 和发展经济,成功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 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 折前进,极“左”思想不断发展,最终导致十年 “文革”。
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7年) ——民主共和与专制复辟的斗争 (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渡)
一、本时期的历史分期 1、袁世凯独裁统治时期(1912——1916年) 2、北洋军阀割据时期(1916——1924年) 3、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北伐战争时期)(1924— —1 927年) 二、阶段性特征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新的革命 力量孕育发展。
近现代中国历史分期及阶段性特点
老万
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分期
中国近代史(1840-1949) 一、晚清时期(1840——1912)——中华民族的沉轮与希望 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7年) ——民主共和与专制复辟的斗争(从旧民主主义革 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渡) 三、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 中国现代史(1949-现在) 四、向社会主义过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探索时期( 1949——1978) 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今天)

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历史特征

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历史特征

历史特征中国近代史综合复习指导从1840年到1949年的近代中国风云变幻,大潮迭起,民族危亡之紧迫,新旧冲突之尖锐,各阶级各阶层间斗争之激烈,在以往历史中是罕见的。

如何从这错综复杂的历史表象中梳理出历史深处的线索,把握住内存的联系,是一项艰巨的工程。

以往综合复习中国近代史,在采用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三线复习法或由此细分的列强侵华史、历代反动统治史、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旧民主主义抗争史、四大阶级探索史、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六线复习法时,往往只重视纵向发展而忽视横向的互动联系,不利于培养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

本表将近代史分为晚清前期、晚清后期、中华民国北洋政府统治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四大时期,从世界形势与列强侵华、社会经济与阶级关系、主要矛盾与政局变迁、思想探索与文化发展四方面,试图对近代中国历史阶段特征作一较为全面、整体、宏观的揭示,提供一条复习新思路,把对现行课本知识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并形成历史思维的两个侧面,一是善于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宏观、立体地把握各时代脉搏;二是在分析一件史实时,能自觉地把它放到历史整体的内在联系和交叉影响中去考察认识。

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各种变化的考察,者必须置于国际大背景下进行,并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社会经济结构的演变间的互动联系为基本依据。

中国半殖民地化的根源在于东西方列强的疯狂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卖国,这又决定了中国的民主革命必须把反帝与反封建结合起来,同时也正由于革命对象过于强大,单靠任何一个阶级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必须唤醒广大民众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民族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及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壮大和中国人民不懈的探索抗争,则是中国半封建化、近代化的根源。

近代中国经济成分主要包括封建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受经济性质和各历史阶段社会矛盾的影响,各经济成分间既有密切联系,也有尖锐对立,这决定了近代中国阶级关系、社会政治局面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1840~1949年)第一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1840-1860年)【阶段特征】从1840年至1860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其阶段特征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反映在中国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

(1)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渐强,中国开始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2)政治上: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很多主权丧失;矛盾聚合促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爆发。

(3)思想上:“新思潮”的萌发,中国人对西方有了新认识【基本线索】19世纪前期,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到穷途末路,清王朝统治集团反动腐朽;而同一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为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凭借船坚炮利敲开中国长期闭关的国门。

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这些条约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世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对外掠夺以商品输出为特点,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并成为它的附庸,也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为了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1856年英法两国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如果说鸦片战争主要冲击的是沿海地区的话,那么第二次鸦片战争冲击到中国社会的中枢。

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入,使清朝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从而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运动的爆发。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同时还反映出了社会性质剧变的新趋势,具有以往农民起义所不曾有过的新特点;太平天国的一些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道路,担负起了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任务。

但是由于作为小生产者的农民阶级无法克服其阶级局限性,再加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终于以失败告终。

j结论:它的悲剧命运表明:农民阶级是反封建的主力军,但由于落后生产方式所决定的阶级局限,他们不可能找到解救中国的正确出路。

事实证明在未来的中国革命道路过程中,农民阶级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来青年毛泽东所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更是一针见血的指出来农民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便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好好利用起来第二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860-1901年)【阶段特征】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这40多年历史呈现出的阶段特征是中国半殖民地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

它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列强侵华加剧,出现中日战争和瓜分狂潮等,中国社会进一步沉沦,<辛丑条约>签订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随之,中华民族以维新变法和义和团运动为主的救亡高潮兴起*(救亡图存)。

另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实行维新变法。

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政治领域的抗争探索发生重大变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进一步发展。

整体而言,请注意民族矛盾是此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基本线索】本单元的重大史实可分为两条主线加以归类。

第一条线索:伴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半殖民地社会最终形成。

其过程是:(1) 19世纪60年代,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出现暂时“和好”局面,清政府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建立了总理衙门(负责对洋人的一切事务)。

(2) 19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a日本发动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掀起割地狂潮和资本输出的竞争,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b 同时,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不但扩大了其侵华势力,还暂时形成了宰割中国的同盟;c 1901年帝国主义国家虽绞杀了义和团,但也认识到“瓜分”为“下策”,于是通过《辛丑条约》的签订,转而完全操纵清政府实行间接的殖民统治,中国半殖民地社会最终形成。

(3) 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体现在清政府政策的调整(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后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促成了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扩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受到洋务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影响下产生的第二条线索:抗争与探索,中国社会各阶层面对外国侵略的不同反应.(1) 地主阶级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旗号,掀起洋务运动,创办了近代工业,虽未能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但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也开启了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历程。

(2) 资产阶级维新派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后,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但如昙花一现,很快夭折。

(3) 无产阶级(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诞生于鸦片战争以后)诞生早、来源广、革命性强,虽然尚未形成独立的力量,但仍不断开展斗争。

(4) 农民阶级反侵略斗争风起云涌,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最终为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但打破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5) 清朝统治者既破坏了维新变法运动,又勾结帝国主义镇压了义和团运动。

从此以后,以推翻清政府为主要目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全国迅速兴起。

第三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1901-1912年)【阶段特征】本单元的阶段特征,概而言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阶段。

一方面中国半殖民地社会逐渐深化;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侵华政策从“瓜分”转为“以华制华”,先后扶植清王朝、袁世凯等作为殖民工具,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正式合流。

(此时突出体现为国内阶级矛盾)另一方面,中国半封建社会进一步深化:清王朝的“新政”和“立宪”,既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也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辛亥革命虽然由于主客观各种原因导致失败,但却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正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使中国的政治近代化达到高峰,可以视为中国半封建社会正式形成的标志。

【基本线索】1、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1) 列强调整对华侵略政策。

《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的侵华政策从“瓜分”转为“以华制华”,通过扶植清政府等工具,加强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对华侵略。

(2) 清王朝和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

继清王朝垮台后,统治中国的北洋军阀政府打着“民主共和”的招牌,对内镇压、对外卖国,中国的统治更为黑暗。

以上说明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合流后,民族压迫的本质是阶级压迫,因此这个时期的中外民族矛盾表现形式为广大人民与清政府和北洋军阀的阶级矛盾。

2、半封建化程度加深(1).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新政主观目的有其反动性,其目的是取悦于列强、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

新政活动本质是封建落后性,仍未超出“中体西用”范畴。

新政客观影响有其进步性,在“假维新”的同时也进行过一些真改革,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上多少也奠定了中国近代化的一些基础。

只是在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改革,毕竟不是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难免走入绝境。

新政的实际作用有其背离性。

从直接影响看,它没能挽救危机,反而促成了革命形势的高涨。

从根本影响看,派遣的留学生成为反清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者;编练新军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奖励实业,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不仅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而且还从根本上瓦解了封建经济的基础。

(2) .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辛亥革命可从兴起——发展——形势成熟——爆发——高潮——结果等方面掌握。

革命的失败再次证实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中国的革命的发展呼唤新的领导阶级和革命道路。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第四阶段北洋军阀统治(1912-1927年)【阶段特征】北洋军阀是近代由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双重扶植下崛起的特殊政治军事集团。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它的反动统治使辛亥革命带给人们希望迅速破灭,但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中国无产阶级队伍成长壮大起来。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新民主主义革命条件日益成熟,因此这一时代特征是充满了进步与反动之间的激烈搏斗,而进步终将战胜反动。

【基本线索】三条线索:一、政治上:(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对内实行专制独裁,大搞复辟称帝活动,践踏民主共和制;对外出卖国家主权,依靠帝国主义,逐渐建立起北洋军阀的反动独裁统治,最终走向失败。

(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受蒙蔽到逐渐清醒,进行了一系列的反专制、复辟、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3)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发动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但最终在国民党右派进攻下失败。

二、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获得短暂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时代的潮流(19世纪已提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奠定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短暂的春天”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

三、思想文化上:资产阶级思想得以进一步传播,与政治上反封建斗争相适应,出现了反对封建思想的新文化运动。

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1.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远古禅让制、公天下耒耜、刀耕火种、制陶、养蚕原始文字、绘画2.3.夏商西周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土地制度:井田制;耕作方式:奴隶集体耕作;生产工具:金石并用;手工业:青铜;商业“工商食官” 商代甲骨文、西周金文4.5.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改革变法、郡县制雏形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铁犁牛耕;重农抑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都江堰、郑国渠《诗经》、《离骚》、儒家创立和发展,百家争鸣、司南孔子、商鞅变法6.7.先秦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1.政治上,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1)夏、商时期初步建立了地方管理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3)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2.经济上(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