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这样一个女子
论《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的意识流手法

28论《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的意识流手法杨怡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不少研究者运用叙事学理论解读《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分析小说的叙事视角和叙事话语,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讨不够深入。
本文将结合意识流的相关理论,从分析小说中的内心独白与时空蒙太奇手法入手,具体阐释人物意识的展现过程。
关键词:内心独白;蒙太奇;意识流《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是香港作家西西的代表作品,小说以第一人称内聚焦视角,叙述了一位遗容化妆师对职业公开后的恋情走向充满忧虑的心理活动。
作为一部表现人物内在意识的现代意识流小说,西西使用了内心独白和蒙太奇手法,深入女子的精神世界,组接各种时空场景,表露女子对爱情和命运的意识流动过程。
一、内心独白关于内心独白,意识流小说的发韧者、法国作家埃杜阿·杜雅尔丹曾概括为“是人物内心深处的、最接近无意识地带的思想;是给予人以再现思想于心中浮动的原本状态的印象的独白”。
[1]《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是一篇内心独白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内聚焦叙述,通过女子的内心独白表露她的爱情观和命运观。
小说开篇,女子自述“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其实是不适宜和任何人恋爱的”。
[2]随后回忆了恋人相知相识的过程,言语中充满忧虑,预感见面之后这段感情就将结束。
小说任凭“我”的意识自由流动,任由读者猜想女子为何这样悲观地看待爱情。
在后面的自叙中,“我”谈起自己是遗容化妆师,命运安排“我”从事这份职业,这份职业注定影响“我”的爱情。
即将上演的分手结局,完全是由于命运对“我”作了残酷的摆布,没有办法反击。
这里女子对爱情和命运的悲剧性看法,都通过她的内心独白一一展示在读者面前。
但在女子对他人爱情悲剧的叙述中,我们发现她对爱情和命运的看法又不是这样。
年轻的兄弟为情所困,不要活了。
对此,“我”的独白是,“长长的一生为什么就对命运低头了呢?两人明明喜欢就该好好地在一起。
”这说明女子在内心深处对命运并不屈从。
这就与此前的悲剧性看法互相矛盾。
西西《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赏析

小说主题“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其实是不适宜和任何人恋爱的。
”小说以一个女子的内心独白开篇,而且文中多次出现这种叙述。
表面上看来,似乎是一个忧伤的女子的顾影自怜。
“其实”一词,带有一种对现实的无奈,对命运的无能为力,甚至带有一点自责和懊悔。
文中还有很多关于“命运”的说法,如:“我想,我所以能陷入目前的不可自拔的处境,完全是由于命运对我做了残酷的摆布。
”“对于命运,我是没有办法反击的。
”“也许,我毕竟是一个人,我是没有能力控制自己而终于一步一步走向命运所指引我走的道路上去的。
”……是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不管是什么人,……只要命运的手把他们带到我们这里来,我们就是他们最终的安慰,……”“长长的一生为什么就对命运低头了呢?”……这是对他人命运或者普遍意义上的命运的思考。
她似乎在向读者传达一个观念:人在命运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你就认命吧!但从她的娓娓叙述中,我们似乎也感觉到了一种不可抵抗的信念所产生的冲击:不要在命运面前屈服!要做一个有感情有思想的人。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些事情似乎是命中注定了的,包括爱情和死亡,爱情的劫数,死亡的来临都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我们是否就要轻易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呢?我们努力去争取、去奋斗,企图改变一些事情,而事实上一些时候也是成功的,有些时候,一个想法,一个举动就会使事情出现转机。
当我们达到了目的,似乎是改变了既定的命运,然而,不管结果怎样,一切都是命运的轨迹,所有事情都掉入了命运的泥淖,这样就陷入了一个悖论,但也证明了一句谚语: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爱情和死亡,都是命运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生活的状态,是人的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只要我们怀着一颗真诚、坦然的心去对待,爱情就会永恒,死亡来临时我们也会从容地面对。
人们总是执着地去追寻真爱,去探索爱的意义和永恒。
对于真正相爱的两个人来说,即使他们远隔千山万水,甚至是阴阳相隔,在彼此的心中也会存在着最纯洁、最忠贞的爱情,也会为对方保留一块最纯净的心灵圣地。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主人公形象探讨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主人公形象探讨作者:沈超亚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6年第06期内容摘要:香港女作家西西的《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以一种颇具吸引力的方式,为大家展现了一位遗容化妆师的内心独白,作者用细腻地笔触塑造了一个充满矛盾的主人公“我”的形象,这一形象曾多次被剖析。
本文将运用心理学上自我概念的原理,全新解读“我”的形象。
关键词:自我概念内心独白命运爱情职业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话题。
自我又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19世纪末美国学者詹姆士针对“自我”做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主我与客我的概念。
米德随之提出了镜我的概念,罗杰斯在研究的同时指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体系与认识自我的方式。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作于1982年,是香港女作家西西的代表作。
全文以一种平缓、反复的语调叙述了一位遗容化妆师在等待过程中的内心独白,虽是强烈的内心体验,却仍旧不容置疑地反映主人公“我”对自己目前生存状态的认知。
本文将从主我、客我、镜我三个方面来分析“我”的形象,力图揭示集中在这个人物身上的多重矛盾。
一.主我----在等待中绽放主我是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自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
停留在等待的空白中,虽然只是“我”一个人静静地讲述,却是以“我”为原点,展开了关于爱情、命运、死亡不同主题的思考,在切换的主题中穿插了怡芬姑母、年轻兄弟和为情自杀的年轻人等人的故事。
交织错杂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我”对于人生的无奈、对死亡的淡然以及渴望被爱却又怕被伤害的矛盾,在徘徊中纠结、在踌躇中思考、也在等待中绽放。
(1)等待----自我质疑在《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文本中,我们明显地看到主人公内在不同意识之间相互发生的质疑对话关系,“我”纠结着这些无力地冲突,也接受着来自内心不同声音的论辩。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像我这样一个女子相关内容代序:造房子我的朋友说:你一定是喜欢密西西比河了。
我说:嗯。
我的朋友说:你一定是喜欢陕西西安了。
我说:嗯。
我的朋友说:你一定是喜欢西西里岛了。
我说:嗯。
我的朋友说:你一定是喜欢墨西哥和巴西了。
我说:嗯。
后来,我的朋友不再说什么你一定是喜欢圣弗朗西斯?阿西西了等等,我也不再“嗯”了。
我的朋友大概不知道我小时候喜欢玩一种叫做“造房子”又名“跳飞机”的游戏,拿一堆万字夹缠作一团,抛到地面上划好的一个个格子里,然后跳跳跳,跳到格子里,弯腰把万字夹拾起来,跳跳跳,又回到所有的格子外面来。
有时候,许多人一起轮流跳,那是一种热闹的游戏;有时候,自己一个人跳,那是一种寂寞的游戏。
我在学校里读书的时候,常常在校园里玩“跳飞机”,我在学校里教书的时候,也常常和我的学生们一起在校园玩“跳飞机”,于是我就叫做西西了。
西是什么意思呢,有的人说是方向,有的人说是太阳沉落的地方,有的人说是地球的那一边。
我说:不过是一幅图画罢了。
不过是一个象形的文字。
“西”就是一个穿着裙子的女孩子两只脚站在地上的一个四方格子里。
如果把两个西字放在一起,就变成电影菲林的两格,成为简单的动画,一个穿裙子的女孩子在地面上玩跳飞机的游戏,从第一个格子跳到第二个格子,跳跳,跳跳,跳格子。
把字写在稿纸上,其实也是一种跳飞机的游戏,从这个格子开始跳下去,一个又一个格子,跳跳跳,跳下去,不同的是,儿童的游戏跳飞机用的是脚,写稿用手。
爬格子是痛苦的,跳格子是快乐的。
朋友之中只有阿赢一个人称我阿西,这时候,跳飞机的女孩就被她罚站在一个四方格子里不能动弹了。
有些刊物的文字是横排的,于是,跳飞机的女孩只好变作螃蟹了。
我的朋友说:你一定是喜欢西西弗斯了。
我说:嗯。
我的朋友说:你一定是喜欢西班牙和西印度群岛了。
我说:嗯。
经过任何学校的校园,我总要看看地面上有没有划上一个一个白线的格子,有没有人在玩跳飞机呢,那是一种热闹的游戏,也是一种寂寞的游戏。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读后感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读后感《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读后感西西的《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以“我”的内心的独白来表达人们对遗容化妆师这个职业的歧视,也表达了“我”,为死人化妆的特殊人群对真正的爱情的渴望与憧憬。
而现实总是那么的残忍,让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最后对爱情绝望。
所以,根据经验,“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其实是不宜和任何人恋爱的”。
这就是故事的开头。
看到这样的开头,我大概也就猜到了她的职业,入殓化妆师,因为我曾经看“我猜”里面有一集介绍到这个职业。
这是一个令人敬畏,令人害怕的职业。
这是一个与死人打交道的职业。
这是一个需要勇气的职业。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向往着美好的爱情,一种纯净的,因爱而有勇气去接受包容彼此的爱情,一种无论是学历,身高,年龄,职业等等的外在因素都不能使彼此分开的爱情。
也许我们从小就自我灌输《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还珠格格》,再加上《灰姑娘》《白雪公主》《泰坦尼克号》这样凄美的超越现实爱情,从而对爱情的要求就变得越来越苛刻。
然而,却不知道爱情是一种奢侈品,不是每个人都“买”得起。
我们喜欢从自身的角度去看待一件事情。
“我”从别人对自己的职业的反应来判断和我谈恋爱的对象——夏如果知道“我”真正的职业不是给活人化妆,而是给死人化妆的时候的反应,应该也是惶恐害怕吧。
“我”从怡芬姑母的悲惨经历来推断自己和夏的未来,又以我年轻的兄弟的苦涩的结局和两个殉情男女来做铺垫。
可是,“我”的心中还残留着点点的希望,希望能像爸爸和妈妈那样,因为爱而变得勇敢,找到具有勇气的人。
“我”在等待“最终的审判”前,不停地回忆和夏在一起的时光,他像太阳,而“我”是另外一面。
在自己心爱的人的面前,我们总会感到自卑,觉得对方是那么的完美,而自己是那么的卑微。
夏喜欢“我”朴素的脸,喜欢“我”身上“奇异的`香水味”。
这是从表面现象去推断夏对我的喜欢程度。
“我”设想当他知道真相之后,他是不可能接受他曾经所喜欢的东西是那么的冰冷的。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

香港作家西西的短篇小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是一篇叙事方式独特的作品,作家在运用“自知观点”讲述故事的同时,对“自知观点”叙述本身予以潜在的“自我颠覆”,从而制造了小说的多意义结构,使小说获得了悲剧性与喜剧性的双重统一。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 编辑推荐1. 描写遗容化妆师内心独白的短篇小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甫一面世便获台湾《联合报》转载并获大奖,也因此成为西西的成名作。
2、王安忆、余华、梁文道、郑树森、许子东、陈村、艾晓明、张悦然等豪华阵容倾力推荐。
豆瓣网重点推荐位强力推广。
3. 著名学者陈子善说,西西也许是尚未被介绍的海外最后一位文学大家。
作为一位风格独特、视野广阔的多产作家,西西被认为是香港最有才华的女作家。
西西作品简体本首度引进出版,其余作品将相继面世。
[1]西西,原名张彦、张爱伦,广东中山人。
1938年生于上海,1950年随父母定居香港。
曾任小学教师、杂志编辑,后专门从事写作,著有小说、散文、诗歌等二十余种。
曾主持同人刊物《素叶》数十载。
1983年,短篇小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获联合报第八届小说奖之联副短篇小说推荐奖。
1999年,长篇小说《我城》被《亚洲周刊》评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2005年继王安忆、陈映真之后获“世界华文文学奖”。
2009年,《我的乔治亚》、《看房子》入围台北国际书展大奖。
本专集《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是西西重要代表作,收录了像“西西这样的一位香港小说家”的早期短篇小说,视野开阔,情感细腻,既描绘底层艰辛、刻画忧患体验,又有瑰丽想象书写现代寓言。
从描写遗容化妆师内心独白的《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到刻画香港底层家庭生活艰辛的《锅》,从现代寓言《抽屉》到充满奇幻的肥土镇故事《苹果》,西西用独特的风格诠释小说的新境界。
[2]《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 小说主题“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其实是不适宜和任何人恋爱的。
”小说以一个女子的内心独白开篇,而且文中多次出现这种叙述。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 读后感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读后感作为一个女子,我读完了这本书,心中有着千言万语。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女子的成长故事,她在生活中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最终她依然坚强地走过来,展现出了女性的力量和魅力。
首先,书中的女主人公给了我很多启发。
她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从不退缩,而是勇敢地面对并克服。
她用自己的努力和勇气,证明了女性同样可以在社会上取得成功,她的坚韧和毅力让我深受鼓舞。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迎接更好的未来。
其次,书中的女主人公也让我感受到了女性的柔美和坚韧。
她在生活中展现了女性的温柔和细腻,同时也展现了女性的坚强和勇敢。
她的故事告诉我,女性并不是脆弱的花朵,而是可以承受一切的坚强者。
在这个男性主导的社会中,女性需要更多的展现自己的力量和魅力,书中的女主人公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更加自信地走在人生的道路上。
最后,这本书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
女主人公在书中经历了很多风雨,但她从不放弃,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梦想。
这让我深切地反思了自己的生活,我是否也能像她一样,坚定地走向自己的梦想?我是否也能像她一样,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气馁,而是坚定地向前迈进?这本书让我明白,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走向成功。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女主人公的故事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也让我更加自信地走在人生的道路上。
女性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我们坚定自己的信念,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更是一本关于女性力量的启示录。
希望更多的女性能够读到这本书,从中汲取力量,坚定自己的梦想,勇敢地向前迈进。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的反叛与突破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的反叛与突破作者:杨淑惠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9年第08期内容摘要:《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显示出女性主义叙事的反叛精神,作者西西将性别视角融入叙事,实现了叙事多方面的突破。
这种突破首先表现在自我赋权的话语体系中,通过命名权的夺取和叙述方式的改变,叙述者“我”获得了绝对的话语权。
其次表现在对“弃妇”叙事传统的突破,通过表现“我”对命运、爱情、职业、他人四个方面的态度,将“我”塑造成一个虽然极度自卑,但具有强烈操控欲的“非弃妇”形象。
最后表现在重构女性叙事文本的美学标准,小说通过书写生活政治,反观多重社会问题,表现多重人生主题。
关键词:《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女性主义叙事西西细读创作于1982年的短篇小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是香港西西的成名作。
在这篇小说中,西西作为女性作家,以其敏感的性别意识,关注被忽视遗忘的女性职业和被错误书写的女性议题。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篇小说中,西西将叙事和性别视角融为一体,从各个方面显示出了女性主义叙事的特点,即对传统叙事的反叛与突破。
一.自我赋权的话语体系小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以下简称《像》)中,“我”的职业是一位给死人化妆的入殓师,这里就存在一层隐喻,将“给死人化妆”隐喻为给“给死文字、死语言化妆”,进而操控语言、激活语言,运用语言的力量,建构女性自我賦权的话语和叙述声音,显示出了女性为了建构主体性话语而寻求独特叙述策略的努力。
(一)命名的自我赋权在《像》这篇小说中,“我”作为一名女性,具有独立的命名权,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命名,实际上是“我”精神世界的具象体现。
首先是对职业的命名。
“入殓师”在香港又被称为“殓仪师”,是一种为死者整修面容和身体,使其面容和身体尽可能完整还原的社会职业。
在小说创作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殓仪师”这一职业在香港地区已经发展成熟,并且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职业指称。
但是这篇小说通篇没有使用“殓仪师”这一专业称谓,在第一次引出“我”的职业时,“我”是这样为自己的职业下定义的,“我的工作是为那些已经没有了生命的人作最后的修饰,使他们在将离开人世的时刻显得心平气和与温柔”[1]。
女性情感与命运的抉择困境——《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解读

语言文学研究女性情感与命运的抉择困境----《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解读陈奕帆(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0)摘要:《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是香港女作家西西的一篇短篇小说。
本文通过对文中从事入殓师工作的“我”的形象分 析及对小说结局深意的探讨,揭露现代女性对于自身情感及命运抉择的矛盾,并阐释这种矛盾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西西女性命运《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是香港女作家西西的一篇短篇 小说。
目前,学界对这篇小说的研究不多,其中多数研究是 针对人物形象及死亡、爱情、命运三大主题的研究;还有部 分研究是针对写作手法的研究,少有涉及对其结局的探讨。
对于主人公“我”的形象,多数学者将其分析为一个悲观的 女子,笔者试图挖掘“我”形象中勇敢的一面;在指出“我”作 为人殓师的特殊性的同时,阐明永不满足的 人性在 “我”的。
一、勇敢之心:爱是栽种在绝处的花朵《像我这样一个女子》的情 分 :“我”是一个在 为死人妆的“特殊职业”的年轻女子,全文过“我”的,写法,及想象,“我”在 的的过。
小说的 不明,有 ,但作者有主人公为一个全悲观的女子。
在作者的中,我 “我”的勇敢、情的、死亡的 对命运的 。
,小说中 我于“”的看法于我的,我 。
有 多的人,一的工作,的永 是 。
在 中,样出一个人 的。
”①出,“我”有为“我”的职业我去的朋友,同时“我”不屑 于死亡的怯懦,不屑 头脑中的职业“不平”观念。
其说是“我”的朋 为害怕“我”为死人妆恐惧“我”,进和“我”断绝往,不如说“我”于自我职业的少有解释、“我”的不善于表达是为“我”于 的失望。
“我”认同的是不畏惧“我”的职业的朋,“我”将“我”的心 的心隔阂开,是为“我”知道 和“我”终成殊途。
换句话说,“我”对于情的标准,其实比常人更高。
“我”对于爱情的态度亦。
文中 ,我不对夏解释我的工作非是为新娘添妆,其实正是 的一考验。
“我”是渴望情的,“我”要的人,是 不为世俗偏见而 畏惧转的人,这标准是如决绝,太过于理 于非常容易被人嘲笑,乃于在实中是极难寻觅的。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悖谬中的生命价值追问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悖谬中的生命价值追问内容摘要:《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是一篇以从事遗容化妆师的女子适不适合恋爱为切入口,通过回忆“我”的过去、恋爱经历和情感态度,来展现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及命运主题的一篇现代小说。
香港作家西西巧妙地将主人公对生命价值的追问置于荒谬的处境中,让我们看到了一场看似压抑、无声,实则颇为激烈壮观的关于人和命运的拉锯战。
关键词:命运悖谬生命价值香港作家西西的短篇小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是一篇叙事方式独特的作品。
小说开篇就说“像我这样的女子,其实是不适宜和任何人谈恋爱的”,看似平淡无奇,其实有很强的悬念性和吸引力。
“我”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呢?“我”为何会认为自己不适和和任何人谈恋爱?文中告诉了我们答案:“我”是一名遗容化妆师,“我的工作是为那些已经没有了生命的人作最后的修饰,使他们在将离人世的最后时刻显得心平气和和温柔”,由于“我”所从事的职业的特殊性,人们误解、害怕、惊惧,使我失去了几乎所有的朋友。
然而,此时的“我”却坐在咖啡室里等着恋人夏,打算带他去工作的地方参观,坦白这一切。
关于接下来将会发生的一切,“我”无比担心忧郁,又觉得一切将会结束,因为这是命运,“我是没有办法反击的”。
悖谬通常是指一个事物逻辑的自相矛盾与互相抵消。
而悖谬的审美情趣就在于这种“似假还真”、似非而是,若即若离、若明若暗、若隐若现。
这是两条逻辑路线从两极到中心点的互相抵消,或是从中心点向两极的来回摆荡。
①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渴望爱情的女子,喜欢夏的阳光、温暖和快乐,希望和夏白头偕老。
可是,现实中的“我”因为从事的是遗容化妆师的职业,让周围的人退避三舍,拥有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爱情,于“我”而言,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种无爱的宿命感在“我”的心头安营扎寨,挥之不去。
对爱情的期待让“我”在无爱的宿命面前倍感无助,小说中的“我”最终只能将其“不可能”归结于“命运”……可是,“我”真的对命运妥协了吗?作者以此开始了一场人与命运的拉锯战。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 读后感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读后感我是一个平凡的女子,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经历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
我曾经读过一本书,书名叫做《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这本书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女子,她经历了生活中的各种坎坷和挫折,但她从不放弃,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和信念。
她在逆境中不断成长,不断学会坚强,最终走向了成功的道路。
这个女子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有时候甚至会感到无法承受。
但是,当我们看到像这样的一个女子,她在逆境中不断成长,不断坚强,我们就会明白,生活中的困难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面对,学会坚持,学会不断成长。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但是要想实现这些梦想,就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
正如这个女子一样,她在生活中遭遇了各种挫折,但是她从不放弃,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梦想,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启发,让我明白了只要有梦想,就要有勇气去追求,不要轻易放弃。
除此之外,这本书还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生活中的每一次挑战和困难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
在书中,这个女子在面对困难时并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面对,不断学会坚强,不断成长。
这让我明白,只有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才能够不断成长,才能够变得更加坚强。
通过这本书,我也学会了如何对待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不再轻易被困难击倒,而是要有勇气和坚强的意志去面对。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就能够在生活中不断成长,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明白了很多人生的道理,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勇敢和坚强,不再轻易被困难击倒,而是要有勇气去面对,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人生的洗礼和启发。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 读后感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读后感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桥本梨子的女性,她年轻漂亮,家庭背景优越,却过着心灵空虚、迷茫不安的生活。
她出身贵族家庭,拥有优秀的才华和良好的教育背景,但却在追求真爱方面一直受挫。
她曾经对一个男人深深地陷入爱河,但最后无果而终,留下了一段深深的伤痛。
这段失去的爱情使她对人生产生了极大的疑惑,她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面对未来。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梨子的内心独白,展现了她对自己形象的不满和不安。
她觉得自己无法达到自己的理想,一度对自己的存在感到迷茫和失落。
她渴望被认可,期待被人爱慕,但她又害怕被伤害。
她对自己的外貌和性格充满了质疑和自卑,感觉自己永远无法被他人真正理解和接受。
然而,梨子并非一个软弱无助的女性形象。
她有自己的想法和价值观,对各种事物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她探索着生命的意义,试图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她热衷于文学和艺术,通过写作和绘画找到了一种对抗孤独和绝望的方式。
她的思绪翩跹,唯美而深沉,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思考和感动。
桥本梨子是一个复杂而真实的人物。
她既有着强烈的情感和渴望,又有着脆弱的内心和自卑的一面。
她不断尝试与他人建立联系,却又因为前一段爱情的伤痛而对世界产生了怀疑和疏离。
她与其他人的交流多半停留在表面,缺乏真正的理解和信任。
她害怕被伤害,害怕再次失去。
小说通过对桥本梨子的描写,探讨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和人生的意义。
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触和深入的思考,勾勒出了一个独立、敏感和渴望爱的女性形象。
作品中的桥本梨子既是一个特殊的个体,也代表了一部分女性的共同命运。
她通过对自身命运的追问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勇敢地面对着自己的内心深处,最终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目标和价值。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独特的女性形象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小说中梨子的内心独白以及对生活意义的追问引发了人们对生命和爱的思考,她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波动也让人们对自己内心的挣扎和矛盾产生了共鸣。
小说让读者动容,让读者的思绪也随之起伏。
浅析西西《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的多元错位体系

浅析西西《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的多元错位体系发布时间:2021-04-19T11:46:21.44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2期作者:陈媛媛[导读]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是香港女作家西西的成名之作,小说以内心独白的叙述方式陈媛媛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第一中学 215011摘要:《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是香港女作家西西的成名之作,小说以内心独白的叙述方式,描述了一位从事遗体化妆这一社会边缘职业的女子对于命运、爱情和死亡的思考。
本文试图从小说艺术的多元错位:人物之间的情感错位、人物自身实用价值和审美情感价值的错位以及人物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错位,进一步洞察其中的艺术奥秘。
关键词:错位;情感;价值;社会环境《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以“我”的自知视角与意识流的叙事线索,构成了小说的多意义结构,揭示了命运、爱情和死亡三大永恒命题。
这部小说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除了叙事方式的独特性、主题的深刻性以及西西本文天才的表现力以外,还因其主人公“我”与夏的情感错位、“我”的实用价值和审美情感价值错位以及人物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错位所构成的多元错位体系让人深思。
一、人物之间的情感错位“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其实是不适宜和任何人恋爱的。
”小说开篇的内心独白,让读者眼前出现了一个顾影自怜的忧伤女子。
接着又出现了“夏”,一个即使随意微笑,也会让“我”魂飞魄散的男子,我恋爱了。
夏是那么的快乐,而我一开始心中就充满了隐忧,我与夏一开始就存在着情感的错位。
孙绍振说“小说形象的感染力在同一情感结构中的错位,曲折微妙而精致,情感线索错位越是丰富,艺术的感染力越是强烈。
” 所谓“同一情感结构”是指人物之间至少要有关系,最好比较紧密,人际关系差距越小,感情层次之间存在错位,心理差距才能越大,形象就越生动,作品感染力也就越强。
在小说中,“我”与夏之间存在三次情感错位,三次都以简短的对话形式出现,同时伴随着我的内心独白,每一次都是我的忧愁与夏的快乐错位。
西西《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教学课件

• 由于现在的“我”对过去的“我”有一种后 见之明,对其抱有一种审视和反省的态度, 于是两个“我”之间就产生了对话,对话中 既有认同和赞赏,也有质疑和驳诘。在这篇 小说中,恰恰是过去之“我”构成了对现在 “我”的驳诘; • 由于两个我的存在,使得小说中的叙述声音 不再单一:怡芬姑母的声音,“我”的朋友 的声音,“我”年轻兄弟的声音,“我”母 亲的声音和“他们”的声音,可谓众声喧哗; • “我”的声音从“他们”声音的缝隙中发出, 在文本中表现为一种琐碎的、低回的、自省 自抑的叙述,贯穿着一种无力感、宿命感, 但又有不平和反抗。
• 开篇以闯入式的形式进入我们的眼帘, 给了我们强烈的云雾感: •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女子? • 为什么她不适宜和任何人恋爱? • 她和夏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她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女子?
• 1、一个孤独、忧伤的女子。 • 这个女子,从事着一个特殊的职业,这职业使得她周围的 人对她拒而远之, • 她没有朋友,父母早亡,没有人能够接受她,更没有人能 够理解她,“即使我的手是温暖的,我的眼睛是会流泪的, 我的心是热的”,但周围的人并不回顾。加上这个工作本 来就是与死亡、寂寞零距离接触,她显得很孤独,孤独又 无助。因这孤独和她性格中天生的忧郁因子,她的性格孤 僻、沉默、忧郁而又敏感。 • 在这样的生活状况下,一份爱情不期而至,用她的话说, 是“命运的残酷的摆布”。这爱情让她感到有了依靠,变 得快乐。然而,快乐只是表面上的,她的内心还有隐隐的 担忧:夏知道她的职业后,是否还能继续爱她?是否能接 受她、理解她?是否还有勇气与她白头偕老?“我看来是 那么地快乐,但我的心中充满隐忧,我其实是极度的不快 乐。”这些,都是她的爱人夏所不知的,“他是快乐的, 而我心忧伤。”
浅析《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叙事特征

浅析《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叙事特征摘要:发表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短篇小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是香港女作家西西的成名之作,全文是一个女子的内心独白,以其自始至终的“我”的单一视角与意识流的叙事线索,成为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其实,此前已有学者察觉到西西独特而细腻的叙事方式,但却未有人对《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做深入的叙事分析。
因此,本文力图从叙事方面进行开拓,通过对《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的叙事视角、叙事话语,人物形象展开细致的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矛盾悖反,从而揭示“我”的不可靠叙事者身份,品味作者叙事手法的简洁与意味深长。
关键词: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西西不可靠叙事者香港女作家西西的短篇小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以下简称《像》)是一部内心独白式小说。
“我”是一名遗容化妆师,却从未向我的恋人“夏”明白告知。
今天,他将要去“我”工作的地方参观,“我”的爱情在此时也被引向了一个未知点。
整篇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讲述,全文充溢着“我”淡淡的忧伤,使人不知不觉地陷入到“我”那可望不可即的爱情故事中去。
然而,“我”的叙述者身份却是可疑的,我的叙述中处处潜藏着矛盾与空白。
“我”企图交给读者一个爱情悲剧,而听者之意又是如何呢?一、叙述——第一人称自白(一)、叙述视角与叙述声音视角是“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即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
”[1]视角的承担者通常有两类,一是叙述者,二是故事中的人物。
而在《像》中,作者始终以“我”为叙述视角,由“我”来叙述自己的故事,因此,在“我”身上,实现了叙述者与主人公的统一。
我们知道,视角主要分为三大类型:非聚焦型、外聚焦型与内聚焦型视角。
非聚焦与外聚焦通常会呈现出叙述者与人物的分裂,而内聚焦则由于以某一人物的视角为出发点,叙述者与人物的界限通常难以分辨或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
《像》就是这种典型的“我”的内聚焦。
当然在内聚焦中,也可以进行视角的切换与转移,从而扩大叙述,但这篇小说却始终采用单一的“我”的视角,由此呈现出一种固定性内聚焦——即全文的叙述都是凭借“我”的感官去看、去观察、去呈现,自始至终浸润着“我”对事件的理解,使得被叙述的故事始终通过单一的“我”的意识现出。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推荐下载

香港作家西西的短篇小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是一篇叙事方式独特的作品,作家在运用“自知观点”讲述故事的同时,对“自知观点”叙述本身予以潜在的“自我颠覆”,从而制造了小说的多意义结构,使小说获得了悲剧性与喜剧性的双重统一。
西西,原名张彦、张爱伦,广东中山人。
1938年生于上海,1950年随父母定居香港。
曾任小学教师、杂志编辑,后专门从事写作,著有小说、散文、诗歌等二十余种。
曾主持同人刊物《素叶》数十载。
1983年,短篇小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获联合报第八届小说奖之联副短篇小说推荐奖。
1999年,长篇小说《我城》被《亚洲周刊》评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2005年继王安忆、陈映真之后获“世界华文文学奖”。
2009年,《我的乔治亚》、《看房子》入围台北国际书展大奖。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其实是不适宜和任何人恋爱的。
”小说以一个女子的内心独白开篇,而且文中多次出现这种叙述。
表面上看来,似乎是一个忧伤的女子的顾影自怜。
“其实”一词,带有一种对现实的无奈,对命运的无能为力,甚至带有一点自责和懊悔。
文中还有很多关于“命运”的说法,如:“我想,我所以能陷入目前的不可自拔的处境,完全是由于命运对我做了残酷的摆布。
”“对于命运,我是没有办法反击的。
”“也许,我毕竟是一个人,我是没有能力控制自己而终于一步一步走向命运所指引我走的道路上去的。
”……是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不管是什么人,……只要命运的手把他们带到我们这里来,我们就是他们最终的安慰,……”“长长的一生为什么就对命运低头了呢?”……这是对他人命运或者普遍意义上的命运的思考。
她似乎在向读者传达一个观念:人在命运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你就认命吧!但从她的娓娓叙述中,我们似乎也感觉到了一种不可抵抗的信念所产生的冲击:不要在命运面前屈服!要做一个有感情有思想的人。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些事情似乎是命中注定了的,包括爱情和死亡,爱情的劫数,死亡的来临都是不可避免的。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西西,原名张彦,香港女作家。
此篇是描写一个为死人化妆的女子的内心独白的短篇小说。
它围绕着主人公“我”和夏的恋情及夹杂着怡芬姑母和她的男朋友之间的恋情这些事情,向读者传达出爱情的悲剧、命运的奸诈、职业的哀伤。
开篇的第一句话: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其实是不适宜和任何人恋爱的。
这句话在文章共出现了三次,其实这也正是向读者提出了一个疑问:“我”这样的女子,到底是怎样的女子,为什么会是不适宜恋爱?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的爱情是美的,但同时也是易脆的,牢不可固的爱情总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我想:爱情,它的存在本身是没有错的,相反,爱情有时对我们是至关重要的,至少它让我们尝到了一种别样的甜的味道。
但是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人,所以也就必然注定了要产生不同的想法。
对于爱情,或许会因某些因素而无法走到尽头,甚至刚开始就注定了结局,所以我说,这就是爱情的悲剧。
“我”和夏的爱情看似风平浪静,其实已经是波澜不惊了。
文中有这样一段,是怡芬姑母给“我”讲述她自己的往事:年轻时的她,美丽的像花似女子,结识了自己生命中最爱的男子,那时的他们,像所有的恋人那样的幸福、快乐,尽管中间偶尔也会吵吵闹闹,日子时阴时晴。
但直到那么一天,她把他带到了她工作的地方,指着躺在一边的死者,告诉他,这是一种非常孤独而寂寞的工作,那一刻,他是那么的恐惧,他从来没想象过她是这样的一个从事这种职业的女子。
于是,他决绝地选择了逃离,而当初他所谓的那些信誓旦旦:白头偕老、至死不渝,全都变成了空气烟消云散。
其实“我”正是怡芬姑母的影子,是她的延续,所以。
终有一天,我的命运也即如此,尽管我相信夏是爱我的,但爱情在现实面前,又是更容易屈服的,所以当夏得知我所从事的工作是为死人化妆时,他会害怕的、胆怯的、会彻底逃离的。
解读《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探究叙事如何制造隔膜

摘要 : 《 我这样 的一 个女子 》 ( 像 以下简称 《 》 ) 西 西的 像 是 部 爱情小说 ,运 用独特 的叙事形式向. J ,' k4 传达 出现代人之 间的异常 J 关系,即不理 解、隔膜 、不信任 等。本文试 图从叙事视 角、人称 、时 间和语 言四个方面,探讨 《 》如何利用叙事方式表现现代人之 间的 像
“ 看 来是 那 么 的快乐 ,但 我 的 心 中充满 隐 忧 ,我 其 实是 极 终成 眷属 ,亦 或是 同样 被 吓 的 “ 飞魄 散 ” ,我们 无 从知 晓 , 因 我 魂 度 的不 快乐 的 ” ,现代 人 之 间隔膜 疏 离 的关 系状 态跃 然 纸上 。我 为叙 事 时间到 这 里就停 止 了 ,留给 我们 的 是永恒 的思考 。 们可 以发现 这种 疏 离 隔膜不 是 “ 刀尖对 麦 芒 ” 的争锋 相对 或 置 若 ( )叙 述语 言 四 罔闻的 冷漠 ,而 是表 里 不 一 的处世 哲 学— —表 面 “ 乐 ”和 内心 快 在 《 》 中 ,语 言特 色鲜 明。 内心 独 白的 叙述 反 复重 复 ;对 像 “ 度不 快 乐 ”的分 裂 。这 种表 面 和谐 实 则疏 离 的状 态 ,是 我和 话简 短 ;音形 意混 淆 。这些 形 式 的语 言 一次 次制 造 了误会 。 极 夏 的恋 爱状 态 ,也是 自我 的生 存状 态 和人 际关 系 状态 ,体现 在 充 “ 我这 样 的 一个 女 子 ,其 实 ( )是 不 适宜 和任 何 人恋 爱 像 原 害 命 满着 “ 明 白”的故 事 中 :为什 么 非要 从 事这 样 的职 业 ;兄 弟 的 的 。 ”三 次 重复 ; “ 怕 ”是 整个 故 事 的高 频 词汇 : “ 运 ”也 不 恋人 为什 么嫁 给 别人 ;怡芬 姑母 的恋人 为 什么 惊 慌逃 走 。选 择 没 萦绕 着读 者 … …在 这些 罗 嗦 的重复 里 , 我们 看 到人 将 自己困在 自 有是 非 ,没 有嫉 妒 、仇恨 和 名利 的工作 和 生活 , 只 因死去 的人 才 己的想 法 中,不 去关 心 他人 的想法 ;因 为害 怕而 逃 避 ;宁愿 相 信 是 “ 优秀 的 听众 ” “ 一等 的保 密 者 ” ,才能 让人 找 到安 全 感 、 所 谓 的命运 ,也不 相信拥 有 充分 的 主动性 来 创造 命运 的人 。 第 理解和 信任 。 人 物对 话 简 单凝 练 , 引号被 省 略 , 引导词 单 独成 行 。有 的 分 析 将 其判 断为 直 接 引语 ④ ,笔 者 不 能苟 同 ,认 为 这 是 自由间 接 引 二 、叙 事 制造 的隔膜 ( ) 叙 述 视 角 一 语 。这 样 “ 话 的 ‘ 对 内容 ’被保 留下 来 ,但在 语 法形 式 上却 变成 按 照 胡 亚 敏 在 《 事 学 》 中关 于 叙 述 视 角 的 划 分 , 《 》 小 说 叙述 者 的 讲述 ” 。把 “ ” 的 “ 体意 识 置 入 了 ”夏 的语 叙 像 我 主 采 用 的是 内聚焦 型叙 述视 角 。符 合 “ 叙 述 的事 件 通过 单 一 人 言 中 ,用 “ ”的 “ 被 我 风格 ”对夏 的 “ 言 加解 释和 改造 ” ,不可 语 物 得 以实 现 出 … …视 角来 自一 个人 物 。 ” 整个 故 事 从主 要 人 物 避免 地 有 背离 夏 原意 的可 能性 。这 种 界限 分 明的 自由间接 引语对 “ ”的 视 角 开始 讲 述 : “ ”坐 在 咖 啡 馆 里 等 着 恋 人 夏 的 到 话模 式使 人 站在 对立 面一 问一答 ,疏 离而 又冷 漠 。 我 我 来 ,去 参观 “ ”工 作的 地方 。在夏 来之 前 ,从 “ ”的 “ 受 我 我 感 《 》 利用 汉 语 音形 意之 间的关 系 来造 成 人交 流 的障 碍 。例 像 和 意 识 ” 为起 点展 开 ,所 有 的故 事 都 是 由 “ ”的 感 官 来 看 、 我 如 :化 妆 ,包括 为新 娘和 死人 化 妆 ;朴 素 ,可 以是 不 化妆 和工 作 听 、想 ,而 对夏 作 为恋 爱 的另 一主 体 ,他 的 思想 感情 是 猜度 、臆 影 响的 结果 ; “ 们 会介 意 吗 ? ”, 由于他 们 、她 们 、它 们是 音 她 测而 来 ,丝 毫没 有辩 白的机 会 ,一 直 被 “ ” 的意识 绑 架压 迫着 同 ,字和 意 不 同 ,而 “ ”直 接 的选 取 了 “ 们 ”来解 释 夏 的提 我 我 她 从而 制造 出隔膜 。 . 问 。这 样 的情 况下 ,人 与人 之 间还 能很 好地 交流 吗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西
——像我这样一个女子对西西的兴趣,最开始应该源于她如斯的笔名吧。
西西,好像儿时父母唤的乳名一般:传统、亲切。
好似很随意,却又真切地让我觉得特别。
西西本人也曾这样述说她的笔名:“像我这样的西西——为什么是西西呢?这和陕西西安,密西西比河、西西里岛、阿西西甚至圣法兰西斯科等都没有关系,西不过是一幅图画,一个象形文字。
我小时候喜欢玩一种叫做‘造房子’又名‘跳飞机’的游戏,拿一堆万字夹缠作一团,抛到地面上划好的一个个格子里,然后跳跳跳,跳到格子里,弯腰把万字夹拾起来,跳跳跳,又回到所有的格子外面来。
有时候,许多人一起轮流跳,那是一种热闹的游戏;有时候,自己一个人跳,那是一种寂寞的游戏。
我在学校里读书的时候,常常在校园里玩‘跳飞机’,我在学校里教书的时候,也常常和我的学生们一起在校园玩‘跳飞机’,于是我就叫做西西了。
”
为什么“于是……”?她说:“‘西’就是一个穿着裙子的女孩子两只脚站在地上的一个四方格子里。
如果把两个西字放在一起,就变成电影菲林(胶卷——引者)的两格,或为简单的动画,一个穿裙子的女孩子在地面上玩跳飞机游戏,从第一个格子跳到第二个格子,跳,跳跳,跳格子。
”
第一次听到也是看到,一个女性作家竟是这样来为自己取笔名。
像个孩童一般,我想这也许也就注定了只有西西,像她这样童心的女子才能创造出“顽童体”。
西西,多年来一直以风格魔幻多变著称。
在她的作品中,她把写实和魔幻的手法、小说和童话的文体糅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行文风格。
如:《我城》,采用了幻想的手法,和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不同,《我城》有幻而无魔。
有人说可以叫做幻想现实主义,西西说也许可以叫做童话现实主义。
不管什么主义,它总是现实的。
《我城》,也是西西“香港意识”的体现。
它描绘了中学生阿果眼中的70年代香港,我母亲秀秀、我姨悠悠、阿果(“我”)、我妹阿髮、阿傻、麦快乐等草根百姓逛街、郊游、搬家、求职、讨生活的香港,西西以“顽童体”的观察带着我们游走各地,刻画一带香港人的真实状态,记录当时诸多的历史瞬间,寄托着青年的开放与进取。
在她的笔下,住在这城里的人是轻松、快乐的。
阿果找工作不过是为了有点有趣的事情做,在报纸上见到消息后,阿果做了一些“填字游戏”就被录用了,“你去做你高兴的事,我去做我高兴的事。
”阿果做的电话修理工,这种工作需要串街走巷、登高爬低,但阿果并没有感到辛苦,“我觉得我的工作很有趣,这么高高地站在大街上空,看得见底下忙碌的路人。
有时候,也有一两个路人抬起头来朝我看,我就想问问他,你说我的工作有趣吗,你的工作又是什么呢?”没有事的时候,就玩牌戏,“当这四个人坐在一起作牌的时候,气氛是热闹的,他们会把牌拍在桌子上拍得很响,好像谁拍得最响谁人就赢,即使不赢,那姿式,也赢了。
”
《我城》也并非一个完美的城,西西也写到了香港的请愿、打劫等问题。
但西西是以轻松的心态对待这些问题的,在别人的笔下可能是十分严肃甚至凶险的事,到了她的笔下,却像游戏一样。
请愿让人感觉是“野火会”,麦快乐遭劫时依然很快乐,“麦快乐看见自己的钱和手表好像长十支翅膀。
”对于这些不愉快的事情,小说只是施之以温和的讽刺,不愉快的事情,并以童稚的手法将其漫画化。
香港,我城,我的城,这是西西心目中自己的城。
她在小说中所表现出的轻松、愉悦,也正是她的"我城"这一叙事立场的表现。
“香港意识”在她的作品中
也进一步展现。
新一代港人或者生于香港,或者生于外地,但都成长于香港,他们不再有父母一代的浓厚的“北望”情节和“过客”心态,相反,他们以香港为家,以香港都市的繁荣为自豪,他们的青春体验凝聚于这个城市的发对待香港这一城市的认同态度。
六七十年代,随着新一代本土港人的成长,“香港意识”浮出展中,故而他们对香港自觉地产生了认同感与归属感。
这也是西西能以其“顽童体”,以轻松快乐的语调写作《我城》的原因吧。
西西这样的女子,才华横溢。
她写诗、写散文、写小说;当过教员,成过编辑,也同样写作。
西西这样的女子,淡雅如斯,又淡然如斯,她竟就于厨房创作出《我城》。
在西西诸多的作品中,我印象最深的大概要数《像我这样一个女子》了吧。
那个淡雅而苍白、人淡如菊的女子。
林长亮写长文分析她的小说时,以《像西西这样的一位小说家》做题目。
台湾《联合文学》在出西西作品专辑时,有一篇《像这样的一个女子—侧写西西》。
很显然,都是受了西西的小说《像我这样一个女子》的影响。
西西在出版她的读书随笔时,用的是《像我这样的一个读者》。
可见,她是很爱“像我这样的……”
我也是极爱她的。
爱《像我这样一个女子》,爱那个坚韧如斯的女子。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其实是不适宜和任何人恋爱的”。
文章就在这样一句沉重的独白中开始了。
一个素净的女子在一个幽雅的咖啡室一隅,旁边是窗户,她偶尔啜一小口咖啡,视线时不时地向对面的马路望去。
在这样一个悠闲的环境之中,这位女子的独白却分明让我倍感沉重。
初看,这似乎是一个忧伤女子的顾影自怜;再读,“其实”一词,带有一种对现实的无奈,对命运的无能为力,甚至带有一点自责和懊悔。
极短的篇幅,却真切地表现了三大主题:命运、爱情和死亡。
女子不断对这三大主题进行思考和探索,虽然这三者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联,甚至难以理清,但看似忧伤、柔弱的女子内心的认识又是清晰、深刻而坚定的。
文中有很多关于“命运”的说法,如:“我想,我所以能陷入目前的不可自拔的处境,完全是由于命运对我做了残酷的摆布。
”“对于命运,我是没有办法反击的。
”“也许,我毕竟是一个人,我是没有能力控制自己而终于一步一步走向命运所指引我走的道路上去的。
”“不管是什么人,只要命运的手把他们带到我们这里来,我们就是他们最终的安慰”“长长的一生为什么就对命运低头了呢?”对自身命运的思考,对他人命运或者普遍意义上的命运的思考。
西西似乎在向我们传达一个观念:人在命运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你就认命吧!但从她的娓娓叙述中,我似乎也感觉到了一种不可抵抗的信念所产生的冲击:不要在命运面前屈服!要做一个有感情有思想的人。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些事情似乎是命中注定了的,包括爱情和死亡,爱情的劫数,死亡的来临都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我们是否就要轻易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呢?我们努力去争取、去奋斗,企图改变一些事情,而事实上一些时候也是成功的,有些时候,一个想法,一个举动就会使事情出现转机。
当我们达到了目的,似乎是改变了既定的命运,然而,不管结果怎样,一切都是命运的轨迹,所有事情都掉入了命运的泥淖,这样就陷入了一个悖论,但也证明了一句谚语: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爱情和死亡,都是命运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生活的状态,是人的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只要我们怀着一颗真诚、坦然的心去对待,爱情就会永恒,死亡来临时我们也会从容地面对吧。
人们总是执着地去追寻真爱,去探索爱的意义和永恒。
对于真正相爱的两个
人来说,即使他们远隔千山万水,甚至是阴阳相隔,在彼此的心中也会存在着最纯洁、最忠贞的爱情,也会为对方保留一块最纯净的心灵圣地。
文中的女子,显然是深爱着夏的,她“不可自拔”,为他的一个随意的微笑而魂飞魄散,会因他牵她的手,为他理发、打领带,因深深凝望他而感到幸福无比。
然而,这样一个女子对爱情又是极其地忠诚,她不想对他隐瞒她的职业,她要让他知道她、认识她,明白她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即使失去他,并承担因这失去而带来的无尽的痛苦也在所不惜。
因为她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子,正如她永生的母亲一样:因为爱,所以并不害怕。
死亡是大自然的天然准则,任何人都是无法避免的。
既然如此,我们何不以一种坦然的态度来面对死亡呢?何以做到坦然,那就是让一切富有意义,不悔度一生,让自己生得有意义;不轻视生命,让自己死得有意义。
唯有此,在我们弥留之际才会得以慰藉自己的心灵,并因这慰藉而寻得一种安宁从容的心境。
恍然想起小说中那对殉情的年轻人,男孩安详的表情表现出他面对死亡时的宁静,而这份坦然正是由于有了爱情的支撑。
但在“我”看来,他的安详只是表面上的,他的自杀是一种极其懦弱、愚蠢的行为。
她甚至认为,“当我躺下,我的躯体与我,还有什么相干呢?”与怡芬姑母的执着相比,这是对死亡的一种超然态度。
这个女子变得美丽而崇高,她真诚,执着,有感情,有思想。
这个女子孤独、忧伤,却又勇敢、坚强、朴素、本真。
这样的一个女子,以自己的思想和方式生活着、奋斗着、追求着,以一个本真的“我”去面对社会,面对死亡,面对朋友和爱情。
这样的女子,以一张朴素的脸、一袭朴素的白衣,孤独而自由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执着地追求思考着命运、爱情和死亡的意义,这是一种怎样的震撼,让人从迷茫中觉醒。
“活过,爱过,写过。
”我想,这是对《像我这样一个女子》最好的注脚吧。
西西,这样一个女子,喜欢宁静的生活,喜爱旅游,也缝制毛熊。
这样的一个女子,总是有那亲切的语气,将那故事写得舒缓。
那灾难一样的变故,在她那里都变成蝴蝶一样美丽的故事。
姑且让我用这样的语言,来描述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