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寒蝉凄切)公开课教案优质课教学设计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3篇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3篇《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领会宋词婉约派的艺术特点;把握词的意境,感受词中浓浓的别情;掌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白描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鉴赏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感情,带领学生用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学习名句鉴赏的方法,感受词中浓浓的别情。
三、教学难点:掌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白描的手法。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法、研讨法五、教具准备:PPT课件flash朗读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语(先看《送别》歌曲视频,情境导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当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那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一缕缕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就会从平平仄仄里飘出,打湿我们的双眼。
现在我们就走进柳永的《雨霖铃》,一起感受离别诗词的万种风情。
(二)资料助读(幻灯片1-5)1、关于柳永(约987——1053)1)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
福建崇安人。
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由于仕途上遭遇坎坷,失意无聊,往返于秦楼楚馆,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支持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创作了大量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
柳永开创了婉约词派,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
2)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
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
谁知第一次考试没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
”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雨霖铃教案优秀7篇
雨霖铃教案优秀7篇《雨霖铃》教案篇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作者简介:柳永,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永,字耆(qi)卿,排行第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
景祐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有《乐章集》。
解题:,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
霖,一作“淋”。
王灼《碧鸡漫志》卷五《雨淋铃》条:“《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
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
’……今双调《雨淋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
”《词谱》卷三十一:“宋词盖借旧曲名,另倚新声也。
调见柳永《乐章集》,属双调。
“此词写别情,为柳永的名作之一。
作者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同时也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无色。
通篇层层铺叙,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
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尽致。
这是吸取了民间词的特点,在艺术上予以加工提高而形成的。
注释:(1)[对长亭晚]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
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长亭送别。
(2)[都门帐饮]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
帐,郊野没有房屋,所以临时搭起篷帐。
(3)[无绪]没有心思,意思是心情不好。
(4)[兰舟]木兰木制造的船。
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对船的美称。
(5)[凝噎]因为激动,嗓子被气憋住,说不出话。
(6)[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
(7)[暮霭(ai)]傍晚的云气。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雨霖铃(寒蝉凄切)》的背景和作者生平。
分析词牌《雨霖铃》的特点和结构。
解读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柳永对爱情和生活的执着与无奈。
理解词中所表达的离愁别绪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雨霖铃(寒蝉凄切)》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2 教学难点: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欣赏古典诗词的美,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简要介绍词牌《雨霖铃》的背景和特点。
引出词人柳永及其作品《雨霖铃(寒蝉凄切)》。
3.2 新课内容展示:分组朗读词中的三个部分,分别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和“骤雨初歇”。
讲解词中的生僻字词和翻译。
3.3 分析与讨论: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寒蝉凄切”中的蝉声和离别情感。
讨论词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人的心情。
3.4 应用与拓展: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词,尝试分析和欣赏其意境和美感。
引导学生思考古典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对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4.2 作业与练习: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包括字词解释、翻译和分析。
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材料5.1 教材:《雨霖铃(寒蝉凄切)》文本。
5.2 辅助材料:词牌《雨霖铃》的介绍资料。
词人柳永的生平介绍资料。
古典诗词鉴赏指导资料。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堂导入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雨霖铃(寒蝉凄切)》的词牌背景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古典诗词的学习氛围。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词牌《雨霖铃》的了解和感受。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雨霖铃(寒蝉凄切)》。
(2)理解诗歌的背景,了解作者柳永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离别之情的抒发,理解友谊的可贵。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难点:(1)诗歌中some 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柳永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引发学生对友谊的思考,导入本课《雨霖铃(寒蝉凄切)》。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的朗读、背诵情况。
(2)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1)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2)对作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把握。
五、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和作者简介。
2.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3. 诗歌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4.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 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诗歌的背景、作者简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朗读法: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
3. 互动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观点。
4. 欣赏法: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案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雨霖铃寒蝉凄切》。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及词牌的特点。
(3)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激发学生对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词牌特点。
2. 诗歌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3. 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的把握。
2.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运用。
3. 诗歌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雨霖铃》的古琴曲,引导学生进入古典诗词的氛围。
(2)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字词、词牌特点。
(2)分析诗歌的情感和主旨。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验诗歌中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雨霖铃寒蝉凄切》。
2. 写一篇关于《雨霖铃寒蝉凄切》的鉴赏文章。
3. 推荐一首同类题材的古典诗词,并简要介绍其背景和作者。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内涵。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雨霖铃寒蝉凄切》与其他诗词的异同。
3.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升审美情趣。
4.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视野。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雨霖铃(寒蝉凄切)》。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离别之苦的描绘,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象。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2 教学难点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诗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诗人的生活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和韵脚,预测诗歌的主题。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生僻词语的含义。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4 诗歌解析教师详细讲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深入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3.5 应用拓展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互相评价和借鉴。
第四章:作业布置背诵并默写《雨霖铃(寒蝉凄切)》。
选取一首类似的诗歌,分析其意象和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
第五章:教学反思学生反馈学习的情况,提出建议和意见。
针对教学中的难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改进措施。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课堂参与情况,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通过小组讨论和创作活动,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6.2 终结性评价在课程结束后,组织一次诗歌默写和解析测试,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和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
学生提交的个人作业,如短文写作,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贵州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贵州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让学生掌握《雨霖铃(寒蝉凄切)》的基本内容,了解诗的背景。
1.1.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1.1.3 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1.2.2 学会通过诗歌中的意象,感受作者的心情。
1.2.3 学会通过诗歌的表达方式,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1.3.2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学会珍惜生命。
1.3.3 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提高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歌的基本内容。
2.1.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1.3 诗歌表达方式的运用。
2.2 教学难点2.2.1 诗歌中的意象的理解。
2.2.2 诗歌的情感的深入理解。
2.2.3 诗歌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3.1.1 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2 向学生介绍《雨霖铃(寒蝉凄切)》的背景,引发学生的思考。
3.2 学习诗歌基本内容3.2.1 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2.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的主题。
3.3 深入理解诗歌意境和情感3.3.1 让学生通过讨论、思考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3.2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中的意象,感受作者的心情。
3.4 写作训练3.4.1 让学生模仿诗歌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训练。
3.4.2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学习和进步。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4.1.1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积极度进行评价。
4.1.2 对学生在讨论、思考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
4.2 作业评价4.2.1 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
《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柳永的《雨霖铃》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铺叙展衍,以离情为贯穿全篇主线。
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后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
各层前呼后应,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导入新课篇一我们一起来听首歌,放松下。
(幻灯1:“音乐”)邓丽君甜美、深情的演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那么是谁为她作的词呢?柳永。
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凡有井水处,都可歌柳词”。
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所有的歌迷。
《雨霖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以至于邓丽君和柳永穿越时空合作了这首歌曲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宋朝,去聆听柳永的歌曲吧!(板书:课题、作者)(幻灯2:“课题、作者”)这节课我们主要目标“品鉴艺术手法、体味作者情感”。
(幻灯3:【学习目标】)柳永《雨霖铃》优质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品位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在悼念亡妻王弗时所作;………人们常叹:“人生苦短,岁月蹉跎”,我们常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啊,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
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精品3篇
第4篇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欣赏本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2、积累古人用来描写离情别绪的诗歌意象。
3、体会宋词婉约的风格。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纵观我国文学的发展,历来有先秦散文、汉魏辞赋、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之分。
确实,一朝一代都有其见长的文学样式,这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文学发展到宋代,文人致力于词的创作,改变了诗歌的样式,拓宽了诗歌的境界,使词成为文学史上一朵奇葩。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婉约词派代表人物柳永的《雨霖铃》。
二、作者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
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遂落第。
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
景佑元年,方进士及第。
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三、学生集体朗读,正字正音。
四、学生听配乐朗诵,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朗诵结束后,学生谈感受。
明确:这是一首离别词,词作者自始至终都沉浸在凄凉哀婉的感情中。
(补充: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决定到外地去,但是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这首词就是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五、学生概括上下阕的意思。
明确:上阕写恋人相别,依依不舍,有深深离愁;下阕写别后想象,孤独痛苦,有无限伤情。
六、作者这种凄凉哀婉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了解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找出本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文字)明确直接抒情: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间接抒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七、赏析。
1、学生体会文中直接抒情文字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态和心境。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重庆市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雨霖铃(寒蝉凄切)》。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常识。
(3)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结构、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离别之情的抒发,理解友谊的珍贵。
(2)学会关爱他人,培养人际交往中的情感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古代文化常识。
2. 诗歌的意象分析、节奏和韵律欣赏。
3. 诗歌的情感内涵和价值观引导。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歌结构、语言、表达技巧的分析。
3. 诗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传递。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进行深入解读。
3. 采用情感共鸣法,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4.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雨霖铃》的古琴曲,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氛围。
(2)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其节奏和韵律。
(2)引导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结构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歌所抒发的离别之情。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
5. 价值观引导:(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内涵。
(2)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友谊的珍贵和人际交往中的情感沟通能力。
6. 小结作业:(2)布置作业:背诵诗歌,写一篇心得体会。
六、教学反思:2. 反思教学方法,看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3. 考虑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课堂评价:1. 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成果进行评价。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雨霖铃(寒蝉凄切)》。
1.1.2 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常识。
1.1.3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雨霖铃(寒蝉凄切)》。
1.2.2 学会从诗歌的韵律、节奏、修辞等方面进行分析,提高语文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1.3.2 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好,珍惜当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唐代诗人柳永创作的一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诗词阅读能力,但对古代文化常识和诗歌鉴赏能力有待提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提升文学素养。
2.3 教学重难点2.3.1 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常识。
2.3.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古典音乐,营造悲凉的氛围,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雨霖铃(寒蝉凄切)》。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分享学习心得。
3.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3.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4.2 练习反馈批改学生的练习作业,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3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 3篇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掌握《雨霖铃》这首词鉴赏的方法。
(教学重点)2、深入体会作者的离愁别恨及对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
(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一、诵读,感受《雨霖铃》的音乐美。
1、介绍作者及词的风格流派及有关文化常识。
豪放派,壮美。
婉约派,优美。
2、老师范读全词并稍作朗读指导。
学生齐读全词。
老师朗读指导:A、读时要注意重音、节奏,语速要慢些,读出感情。
脑中要有画面。
①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②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也可以一字一顿,表示悲痛气塞。
③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B、要有节奏,诗句中要有短暂的停顿。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便/纵有/千种/风情。
3、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基调及主题。
二、赏析,理解《雨霖铃》的语言美。
(一)上阕: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实写为主。
1、学生个别读。
2、同座讨论:①找意象,说作用。
(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
)明确:寒蝉晚长亭骤雨兰舟烟波(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暮霭楚天作用:渲染惆怅伤感之情(全词基调是:婉约哀怨)作者一开头就点明了季节。
什么季节?秋季。
寒蝉,是蝉的一种。
《礼记》中说:“孟秋之月,寒蝉鸣。
”时间大约是农历七月,寒蝉的叫声低微。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蝉叫声未必凄切,但因词人本就怀着一种伤心的情愫,听到了蝉叫声就产生了凄楚之感。
②“都门”一句是什么意思?(齐答)③学生看情人惜别图,体会“执手相看泪眼“一句的情感。
师问:这句怎样表现复杂细腻的情感?④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虚写,想象,借景抒情)问1:“去去”应该怎样读才好,为什么?问2:用自己的话想象描述这个画面,并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问3:既然是“沉沉的暮霭”为什么“楚天”却会“阔”呢?(二)下阕:①学生齐读下阕。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重庆市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重庆市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雨霖铃(寒蝉凄切)》。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领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情感,提升个人情感素养。
(2)理解诗词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释义和翻译。
(2)诗歌的意象分析和意境领略。
(3)诗人的情感把握和理解。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2)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把握。
(3)对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和批判性思考。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的美。
2. 案例分析法:精选典型实例,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诗歌内容。
3. 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 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良好氛围。
(2)简要介绍诗人柳永及《雨霖铃》的背景。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2)要求学生释义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3. 案例分析:(1)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寒蝉凄切”。
(2)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如“留取丹心照汗青”。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问答环节:(1)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2)鼓励学生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练习。
《雨霖铃 寒蝉凄切》教案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雨霖铃寒蝉凄切》。
(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能够了解作者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运用意象分析法,剖析诗中的景、情、意。
(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离别之情的抒发,体会诗词中的哀愁之美。
(2)培养爱国情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诗文的背诵与理解。
(2)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难点:(1)诗中隐含的情感内涵。
(2)作者柳永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介作者柳永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雨霖铃》的其他篇章,激发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雨霖铃寒蝉凄切》,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的哀愁之情。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交流对离别之情的理解。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理解与背诵。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雨霖铃寒蝉凄切》。
2. 写一篇关于诗中意境的分析短文。
3. 调查了解柳永其他作品的风格特点,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求答案,激发学生思考。
2. 使用案例分析法,以《雨霖铃寒蝉凄切》为例,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 运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诗中的哀愁之情,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
第1篇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一、每课一诗,由徐晓燕同学介绍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蝶恋花》。
教师稍加点拨,要求同学们熟读成诵。
二、《雨霖铃》教学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宋词。
下面,就请李佳梁同学来主持这篇课文教学。
主: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很高兴我能有这样一个机会,来主持这篇课文的学习。
刚才,徐晓燕同学给大家介绍了宋代词人晏殊脍炙人口的名作《蝶恋花》,下面我们要学的同样是一首千古流传的好词。
说到词,它究竟是怎样一种诗体呢?请大家看投影幕。
〔显示〕词,是诗歌的一种。
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
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一说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
另有诗余(馀)、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主:我们知道,宋词与唐诗一样,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后人习惯上把宋词分为婉约和豪放这风格迥异的两派,前者往往大气磅礴,飘逸洒脱,而后者则以清丽柔婉见长。
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划分是针对作家创作风格的主要倾向而言的,并不绝对。
历史上的许多词人就既有豪放的词作,亦不乏婉约的作品。
比如苏轼,我们对他的“大江东去”相当熟悉,但他的作品中也有婉约之情。
这是我们要在鉴赏过程中注意的一点。
今天学习的这首词的作者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
景估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生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案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雨霖铃寒蝉凄切》的背景及作者生平。
(2)能够正确朗读、背诵这首诗。
(3)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雨霖铃寒蝉凄切》的诗意。
(2)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
2. 教学难点:(1)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背诵这首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柳永及《雨霖铃寒蝉凄切》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的韵律美,并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诗中的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
4. 讲解分析详细讲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5. 应用拓展让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6. 背诵练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背诵,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背诵《雨霖铃寒蝉凄切》。
2. 写一篇关于这首诗的感受或鉴赏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诗词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背诵情况和感受文章的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后反馈评价:通过与学生交流或家长反馈,了解学生在课后对诗歌的理解和兴趣,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七、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推荐学生学习其他关于秋蝉、离别等主题的诗词,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进行比较学习,拓展学生的视野。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贵州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贵州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雨霖铃(寒蝉凄切)》。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及词牌的特点。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2)体会诗词中蕴含的离愁别绪,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词牌特点。
(2)诗歌的意象分析、情感体会。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隐喻、象征等手法的运用。
(2)如何把握诗歌中的离愁别绪。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及词牌《雨霖铃》的特点。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节奏、韵律。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情感等。
(2)讲解诗歌中隐喻、象征等手法的运用。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离愁别绪的理解。
(2)分享与朋友、亲人分别的经历,感受诗中的情感。
6. 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1. 背诵《雨霖铃(寒蝉凄切)》。
2. 写一篇关于诗歌情感体验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雨霖铃(寒蝉凄切)》。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分析能力和情感体验,使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感受作者的深情厚谊,体会离愁别绪。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离别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 互动交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贵州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雨霖铃(寒蝉凄切)》。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歌的韵律、结构、意象等文学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情、离别、人生沧桑的深刻感悟。
(2)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3. 诗歌韵律、结构、意象等文学特色的分析。
难点:1. 诗歌深层次内涵的理解。
2.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总结。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优美语句。
(2)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互相交流。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歌的感悟。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雨霖铃(寒蝉凄切)》。
3. 推荐一本关于古典诗词鉴赏的书籍,简要介绍其内容。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确保学生能在课堂上充分吸收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描绘的景象,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的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八年级《雨霖铃》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品鉴意象,赏析手法;
2、体味情感,熟读成诵。
【学习难点】
1、鉴赏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
2、对“今朝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赏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感导入
轻拂历史的尘烟,漫步文学的殿堂,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故事。
今天让我们走进柳永的《雨霖铃》,感受一场千古离别!
(板书:课题、作者)“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叶梦得《避暑录话》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词句;
2、默读,结合注释理解全词,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3、齐读,初步把握感情基调。
三、品读诗词
1、速读,看看词中哪句话集中表现了作者和恋人离别的心情?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我们还学过哪些表现离别的名言呢?请同学回忆,举几个例子。
【屏显】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屈原《九歌·少司命》)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吴文英《唐多令》)
齐读,品品柳永独特的离别情。
2、自由诵读,边读边标示出词中的意象,思考: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泪眼、
烟波、暮霭、楚天、
酒、杨柳、晓风、残月
凄凉、沉寂。
3、合作探究
【屏显】
假如你是一名导演,要将这首词拍摄一个离别的场景,你会选择词中的哪几个意象入镜呢?为什么?
提示:描摹场景——表明情感——点出手法
(讨论,交流,展示,评点,)
预设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描摹情态,写出了离别时的缠绵、哀婉
预设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作者直抒胸臆,把离别后的痛苦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
预设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重点探究】“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补充:作者借景抒情,“酒”“杨柳”“风月”这些意象集中渲染了作者借酒浇愁、苦闷难捱的愁苦心情。
这一句被词评家贺裳称为“千古俊句”,“酒”无味,“柳”留人,“晓风”习习,“残月”凄迷,作者的心却是悲苦的。
正所谓“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欧阳修《玉楼春》)”
预设4:“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
虚写别后情景,表现离别之痛
预设5:“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以问句作结,表达离别的无奈与孤寂。
引人思考,余味无穷。
4、带着柳永的离情别绪,我们再一次来齐读这首词。
四、综合领悟
这首《雨霖铃》只有词牌而没有题目,假如让你为它取个题目的话,你会拟个什么样的题目呢?请说明理由。
五、熟读成诵
配乐范读——指导诵读——自由诵读——尝试背诵
【总结】一曲雨霖铃,千古离别情。
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读这首词,我们知道,人世间有一种情感叫离别,有一种感觉叫心痛,有一种心情叫相思。
字里行间弥漫的是柳永说不尽的离别情,道不尽的相思苦。
在这样的经典里沉醉千年又何妨!让我们投入地走进《雨霖铃》,用我们的
深情诵读向中国古典诗词致敬吧!(师生齐读)
六、作业设计
试着拟写一个离别场景,借助意象表达真情实感。
【板书】
雨霖铃
柳永
情景
+伤离别
虚实
(泗水县第一中学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