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教案中图选修6
中图版选修6第一章第一节人类和环境的关系
环境影响人类生活
环境质量直接影响造成危害。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01
02
03
资源过度开发
人类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导 致生态环境破坏,如森林 砍伐、过度捕捞等。
污染和废弃物排放
工业生产和人类生活产生 大量废弃物,对环境造成 严重污染,如废水、废气、 固体废弃物等。
生态恢复与重建
01
02
03
04
对已经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 复和重建,恢复其生态功能。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提 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
性。
推广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促 进生态产业的发展。
建立生态保护区,保护生物多 样性和自然景观。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2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资源过度开发
总结词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滥用,导致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
详细描述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过度开发导致森 林覆盖率降低、水资源短缺、矿产资源枯竭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生态平衡和环 境质量。
环境污染
总结词
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危害。
能源资源短缺
能源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它们的储量和开采量都是有限的。能源资源短缺不仅会 影响能源供应和能源安全,还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影响。
土地资源短缺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土地资源的供给越来越紧张。土地资源短缺不仅会影响农业生产和发 展,还会对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造成影响。
地震发生时,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给人们的
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02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教案中图版选修6
1.1 人类与环境关系●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环境伦理观。
●课标解读1.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知道人类与环境关系所经历三个阶段。
2.通过分析三个开展阶段人类与环境关系表现,引导学生理解人类与环境关系演变过程并分析原因。
3.通过案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让学生理解环境伦理观形成及内涵,树立正确环境伦理观。
●新课导入建议通过展示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在各个图片中人类所表现出来不同思想行为方式,导入新课——人类与环境关系。
●教学流程设计①看教材P4~5,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知识1、人类与环境关系开展阶段〞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6~7,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知识2、形成正确环境伦理观〞并完成[思考交流]2。
→步骤1:导入新课,教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
→步骤2: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问题导思]1、2、3。
→步骤3:教师通过[例1]与[图表活动解读]中教材P6图1-1-4解读,讲解研析“人类与环境关系开展阶段〞总结方法规律。
步骤7: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第2、3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理解情况。
←步骤6:教师通过[例2]与[图表活动解读]中对教材P7思考与P8思考分析,讲解研析“形成正确环境伦理观〞。
←步骤5: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问题导思]1、2←步骤4: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图表应用]与[当堂双基达标]中1、4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理解情况。
步骤8:指导学生完成[课堂小结]进展知识回忆与强化稳固。
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课标解读重点难点1.了解人类与环境关系开展阶段及各阶段特点。
2.结合案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树立正确环境伦理观。
1.正确理解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
(重点)2.树立正确环境伦理观。
(难点)人类与环境关系开展阶段(1)原因:在采集、狩猎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落后,人类对自然认识还处于蒙昧阶段,无法摆脱自然控制与威胁,对自然具有一种畏惧与盲目崇拜心理。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整合同步备课教学案中图版选修6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整合同步备课教学案中图版选修6章末整合第一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教材P4 “探索”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探索本“探索”旨在引导我们探究不同学者和组织对人地关系的理解,我们根据他们的言论,归纳出他们的人地观。
老子的人类自然观:反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种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论述。
但在总的自然观上,把人类看作自然的奴隶,认为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依赖的关系。
培根的人类自然观:文明社会的到来,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积累巨大的物质财富,其后果是人地关系呈现不协调,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
恩格斯的人类自然观:环境对人类社会具有反馈作用。
我们人类对环境施加影响的同时,环境也把它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
当两者出现矛盾时,社会发生严重的环境问题。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人类自然观:关注环境与发展问题,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寻求资源、环境、人口与发展相协调的道路。
教材P6 “阅读”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演变过程本“阅读”材料介绍了人地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第Ⅰ阶段,人口缓慢增长,经济在缓慢发展,资源缓慢消耗,污染不断加重,但是人口增长、污染程度均没有超过环境容量。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协调发展。
第Ⅱ阶段,人口、经济迅速增长,资源急剧消耗,污染迅速加重,且人口、污染超过了环境容量。
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失调。
第Ⅲ阶段,人口增长变慢、资源消耗速度也变慢,污染程度减轻,而经济继续增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又协调发展。
第Ⅳ阶段,人口增长速度和资源消耗速度继续下降,污染继续减轻且在环境容量之内,而经济持续上升,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仍然呈现协调发展。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由协调→失调→协调的变化过程,说明我们应当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经济发展既要满足人类当前的需要,又对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不造成危害。
教材P7 “思考”树木拥有法律地位。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环境概述学案 湘教版选修6
第一节环境概述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了解环境的概念和分类。
了解环境因素的含义及分类。
理解环境质量的形成原因。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按其属性分类(1)自然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自然物质、能量、生存空间和自然现象的总和。
(2)社会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所创造出的人工环境。
3.环境的内涵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
(1)环境的相对性:不同的主体,环境的内容和形式是不一样的。
(2)环境的发展性:在时间上,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拓展;在空间上,它随人类活动领域的扩展而扩张。
二、环境因素1.概念:又称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并且与环境整体发生相互作用的基本成分。
2.分类(1)自然环境因素: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阳光等。
(2)社会环境因素:人口、工业、农业、交通、科学技术、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
三、环境质量1.概念:是指环境因素受污染影响的程度。
它是对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
2.形成原因: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重要原因)。
3.评价(1)环境质量评价:即对环境污染程度的评价。
(2)环境质量指数:即评价环境质量的指数。
4.分类依据环境因素不同,可分为: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
一、判断题1.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 )2.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 )3.当前,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各类环境质量一定会越来越差。
( )4.自然环境是指没有受到人类影响的环境。
( )5.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描述。
( )答案:1.√ 2.√ 3.× 4.× 5.√二、选择题6.下列关于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文遗迹不属于环境,风景名胜属于环境B.早在人类出现之前,人类环境早已出现C.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工环境类型越来越少D.公园应该属于人工环境解析:选D。
高中地理第1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第1节人类环境学案鲁教版选修6
第一节人类环境●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环境伦理观。
●课标解读1.让学生了解环境概念及其分类。
2.通过教材示意图,使学生理解环境与人类相互关系。
3.让学生运用人类自身事例,解释环境与人类关系。
4.树立学生正确环境伦理观。
●新课导入建议用地球是太空中一颗生机勃勃星球,人类生活在其中……等有关图文材料导入新课。
课标解读重点难点1.了解环境概念及分类。
2.理解环境与资源、环境与生态、环境与人类相互关系。
3.逐步树立正确人地观。
环境与人类关系,正确环境伦理观。
(重点)环境及其分类围绕着人类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开展社会与物质条件综合体。
2.分类概念 内容自然环境 是环绕在人们周围各种自然因素总与 可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与地质环境等社会环境 人类根据生活与生产需要,对自然环境进展加工改造后环境可分为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与旅游环境等 3.认识误区:人们将人类环境等同于自然环境,不利于正确、全面地认识环境问题。
1.自然环境完全不受人类影响,这种说法对吗?【提示】 这种说法是错误。
在当今地球外表,纯自然环境几乎不存在了,科技不断开展今天,地球上每一个地区几乎都留下了人类痕迹。
其中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持着天然生态特点,并且物质交换、迁移、转化,能量、信息传递,物种演化根本按自然规律进展环境仍可称为自然环境。
环境与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关系能够被人类利用物质与能量。
(2)二者之间关系⎩⎪⎨⎪⎧ 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开展必要条件环境影响资源类型以及利用状况自然资源开发对环境产生巨大影响2.环境与生态系统(1)环境作用:环境影响着生物生理过程、形态构造与地理分布。
(2)生物反作用⎩⎪⎨⎪⎧ 对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和改造作用构造完整、功能健全生态系统,具有较 强自我调控能力,可容纳较多污染 物质而不至于造成环境污染环境与人类关系时代人类活动 人类与环境关系 原始社会采集野生植物、捕猎野生动物 人类依赖自然环境 农业社会栽培植物、驯养动物 人类顺应自然环境 工业社会人类掠夺性开采资源 人类与环境关系越来越不协调 当代社会 认识改变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开展 并从环境中获取物质与能量,时,人类新陈代谢与生产、生活消费活动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整合同步备课教学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整合第一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教材P4“探索”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探索本“探索”旨在引导我们探究不同学者和组织对人地关系的理解,我们根据他们的言论,归纳出他们的人地观。
老子的人类自然观:反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种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论述。
但在总的自然观上,把人类看作自然的奴隶,认为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依赖的关系。
培根的人类自然观:文明社会的到来,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积累巨大的物质财富,其后果是人地关系呈现不协调,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
恩格斯的人类自然观:环境对人类社会具有反馈作用。
我们人类对环境施加影响的同时,环境也把它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
当两者出现矛盾时,社会发生严重的环境问题。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人类自然观:关注环境与发展问题,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寻求资源、环境、人口与发展相协调的道路。
教材P6“阅读”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演变过程本“阅读”材料介绍了人地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第Ⅰ阶段,人口缓慢增长,经济在缓慢发展,资源缓慢消耗,污染不断加重,但是人口增长、污染程度均没有超过环境容量。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协调发展。
第Ⅱ阶段,人口、经济迅速增长,资源急剧消耗,污染迅速加重,且人口、污染超过了环境容量。
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失调。
第Ⅲ阶段,人口增长变慢、资源消耗速度也变慢,污染程度减轻,而经济继续增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又协调发展。
第Ⅳ阶段,人口增长速度和资源消耗速度继续下降,污染继续减轻且在环境容量之内,而经济持续上升,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仍然呈现协调发展。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由协调→失调→协调的变化过程,说明我们应当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经济发展既要满足人类当前的需要,又对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不造成危害。
教材P7“思考”树木拥有法律地位。
树木与人类一样都是地理环境的组成因子,如果认为树木不具法律地位而遭到破坏,人类所处的食物链就会遭到破坏,进而影响人类的生存。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学案 湘教版选修6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学习目标] 1.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2.归纳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归纳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一、环境概述1.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分类①自然环境: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自然物质、能量、生存空间和自然现象的总和。
如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等。
②社会环境: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所创造出的人工环境。
如生产环境、交通环境、城市环境等。
2.环境因素(1)概念: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并且与环境整体发生相互作用的基本成分。
(2)分类①自然环境因素: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阳光等。
②社会环境因素:人口、工业、农业、交通、科学技术、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
3.环境质量(1)概念:指环境因素受污染影响的程度,是对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
(2)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人为原因更为重要。
(3)分类: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
(4)评价①环境质量评价:对环境污染程度的评价。
②环境质量指数:评价环境质量的指数。
二、环境问题概述 1.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分类①依据:产生原因。
②分类⎩⎨⎧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危害 (1)原因①工业生产导致人类索取的资源日益增多,排放到环境中的“三废”迅速增加,造成部分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
②人口急剧膨胀对环境的冲击。
③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的环境问题。
(2)危害⎩⎪⎨⎪⎧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直接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全球性的环境污染(2)大面积的生态破坏(3)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①主要特点a.事故带有突发性。
「精品」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整合同步备课教学案中图版选修6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整合第一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教材P4“探索”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探索本“探索”旨在引导我们探究不同学者和组织对人地关系的理解,我们根据他们的言论,归纳出他们的人地观。
老子的人类自然观:反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种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论述。
但在总的自然观上,把人类看作自然的奴隶,认为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依赖的关系。
培根的人类自然观:文明社会的到来,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积累巨大的物质财富,其后果是人地关系呈现不协调,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
恩格斯的人类自然观:环境对人类社会具有反馈作用。
我们人类对环境施加影响的同时,环境也把它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
当两者出现矛盾时,社会发生严重的环境问题。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人类自然观:关注环境与发展问题,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寻求资源、环境、人口与发展相协调的道路。
教材P6“阅读”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演变过程本“阅读”材料介绍了人地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第Ⅰ阶段,人口缓慢增长,经济在缓慢发展,资源缓慢消耗,污染不断加重,但是人口增长、污染程度均没有超过环境容量。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协调发展。
第Ⅱ阶段,人口、经济迅速增长,资源急剧消耗,污染迅速加重,且人口、污染超过了环境容量。
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失调。
第Ⅲ阶段,人口增长变慢、资源消耗速度也变慢,污染程度减轻,而经济继续增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又协调发展。
第Ⅳ阶段,人口增长速度和资源消耗速度继续下降,污染继续减轻且在环境容量之内,而经济持续上升,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仍然呈现协调发展。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由协调→失调→协调的变化过程,说明我们应当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经济发展既要满足人类当前的需要,又对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不造成危害。
教材P7“思考”树木拥有法律地位。
树木与人类一样都是地理环境的组成因子,如果认为树木不具法律地位而遭到破坏,人类所处的食物链就会遭到破坏,进而影响人类的生存。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1我们周围的环境教案新人教版选修6(2021学年)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1我们周围的环境教案新人教版选修6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1.1 我们周围的环境教案新人教版选修6)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1.1我们周围的环境教案新人教版选修6的全部内容。
我们周围的环境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的:1.通过对案例①“周口店这方水土”的分析,准确地理解“环境”的概念和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2.培养学生在分析事实资料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概括知识的能力教学重难点:理解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导入:环境与环境问题是当代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21世纪人类最大的困扰不仅是战争和经济问题,而且还有日趋严重并难以摆脱的环境问题。
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关心我们周围的环境以及它们的变化,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
人类要在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就要对我们周围的环境有所了解,了解它的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如图1.1)。
说明:⑴本书所说的“环境”与地理课经常讲到的“地理环境”是同一概念,又称自然环境。
⑵中心事物的选取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不同。
如,以人或人类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就是人类生存的环境。
以生物为中心事物,其他非生命物质就是生物界的环境。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中把人类以外的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都看作人类的环境.2.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 天然环境: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例如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同步备课教学案中图版选修6
第一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学习目标定位] 1.正确理解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
2.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一、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1.第一阶段——人类①畏惧、崇拜自然。
2.第二阶段——人类无视自然,试图②主宰自然(1)原因:农业的出现,人类对自然的③依赖性大大减弱;④工业文明提升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2)人与自然:人类在战胜自然的同时,⑤盲目乐观,开始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主宰,⑥无视自然的存在。
(3)环境问题:人与环境对抗开始出现,如在局部地区毁林开荒和过度放牧,引起⑦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物种减少,⑧生态系统变得简单和脆弱;工业排污造成了严重的⑨环境污染等。
3.第三阶段——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协调发展(1)原因: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和斗争中逐渐认识到,只有保持同环境的平衡和⑩协调,才能生存和发展。
(2)人与自然:人们确立尊重自然、与自然⑪和谐相处的思想。
(3)标志:1972年第一次联合国⑫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
思考1.古代,人类畏惧、崇拜自然,因此没有环境问题出现,你认为呢?答案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在古代,有自然灾害,人们的群体采集和狩猎也会给生物资源造成破坏,引起部分物种灭绝,这些都会产生环境问题,只是这种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并不严重。
2.19世纪末,人类认为自己是“自然之王”;20世纪末,人类把自己看作是“自然之子”。
请谈谈你对这种观念变化的理解。
答案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由“自然之王”到“自然之子”。
人类这种观念的变化,说明了人与环境关系趋向和谐,人类已经认识到人类源于自然,必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
二、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1.传统伦理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⑬规范和约束。
2.环境伦理观: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要与自然环境保持⑭和谐与平衡关系。
3.环境伦理观与传统伦理观的区别:不仅表现在人类行为中⑮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上,而且还表现在⑯人类与自然的利益关系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课标解读1.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知道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所经历的三个阶段。
2.通过分析三个发展阶段人类与环境关系的表现,引导学生理解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演变过程并分析原因。
3.通过案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让学生理解环境伦理观的形成及内涵,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新课导入建议通过展示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在各个图片中人类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思想行为方式,导入新课——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流程设计①看教材P4~5,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6~7,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并完成[思考交流]2。
→步骤1:导入新课,教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
→步骤2: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问题导思]1、2、3。
→步骤3:教师通过[例1]和[图表活动解读]中教材P6图1-1-4的解读,讲解研析“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总结方法规律。
↓步骤7: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第2、3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情况。
←步骤6:教师通过[例2]和[图表活动解读]中对教材P7思考和P8思考的分析,讲解研析“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步骤5: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问题导思]1、2←步骤4: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的[图表应用]和[当堂双基达标]中1、4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情况。
↓步骤8:指导学生完成[课堂小结]进行知识的回顾和强化巩固。
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一、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1.第一阶段——人类畏惧、崇拜自然理。
2.第二阶段——人类无视自然,试图主宰自然界中的地位。
自然的存在。
(3)环境问题:人与环境之间的对抗开始出现,例如,在局部地区毁林开荒和过度放牧,3.第三阶段——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协调发展称《斯德哥尔摩宣言》。
思考交流1.从人地协调发展的角度考虑,长江流域应该采取的措施是什么?【提示】中上游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平原地区退耕还林、兴修水利、加固堤坝、疏浚河道等。
二、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思考交流2.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就是保护自然,不利用自然。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提示】不正确。
人地关系的和谐并不是保守的维持现状,不敢去利用自然资源,而是合理地去开发利用大自然。
三、人类与环境的发展阶段【问题导思】1.简要概括三个发展阶段中人类与环境关系的表现。
【提示】第一阶段: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依赖的关系,也有“天人合一”的思想;第二阶段:人类与环境对抗开始出现;第三阶段: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
2.随着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环境问题将日益严重,这种认识正确吗?为什么?【提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人类社会现已具备在区域乃至全球范围内改造环境的能力,如果恰当地运用这种能力,可以为人类带来提高生活质量的机会,使人类和环境协调发展。
3.如何理解人类和环境之间关系?【提示】人类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制约力则越大。
人们必须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环境的发展,使二者真正达到协调。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发展。
迄今为止,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拓展延伸工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主要原因有:(1)随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人口剧增,人类前所未有地大规模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超过了资源的再生速度,出现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
(2)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废渣大量进入环境,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
(3)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地区性、全球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进一步加剧,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
例一、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构成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________,它是决定________时代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
(2)分析影响工业文明时代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变化特征。
(3)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阶段是________时代。
试分析该阶段环境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
(4)环境文明时代人地关系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此阶段社会发展需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首先要从图中读出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主导因素:原始文明时代劳力为主导因素;农业文明时代为A和劳力;工业文明时代资本和科技为主导因素,A和劳力因素地位下降;环境文明时代以科技和生态因素为主。
其次结合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演变特点去分析问题。
【解析】第(1)题,A是农业文明时代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而对农业来说最重要的因素是土地资源。
第(2)题,工业文明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资本是工业文明早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土地和劳动力、资本所占比重下降,科学技术的影响力增强。
第(3)题,工业文明时期由于人口的迅速膨胀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开发资源速度和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第(4)题,环境文明时代,人类开始谋求人地协调,在这一时期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
【答案】(1)土地农业文明(2)资本是工业文明早期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影响力不断下降;土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下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逐渐加强,后期成为关键要素;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
(3)工业文明人口压力巨大;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过度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严重。
(4)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四、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问题导思】1.简述环境伦理的含义。
【提示】环境伦理是指人对自然的伦理,它涉及人类在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什么是人类正当的、合理的行为,以及人类对于自然应当承担怎样的义务等道德问题。
2.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说:“人类不能再扩充自己的征服精神,而要用一种道德态度来尊重自然”。
这句话体现了地理上一种什么伦理观念?这种伦理观念有何意义?【提示】它体现了地理上的环境伦理观。
这种伦理观念的确立能使人类明确认识到人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把尊重和爱护自然的意识融入到自己的行动中去。
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环境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随着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加剧,人们已经认识到,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的问题,不能仅仅依靠经济和法律的手段,还必须改变不适宜的伦理观念。
只有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环境问题才有可能得到妥善解决。
1.在传统环境观支配下的人地关系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为提高,人类陶醉于“伟大的胜利”之中,自认为能为所欲为。
人们认为人可以超越自然环境,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能动反作用可以决定一切。
其结果: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恶化,并反作用于人类自身,影响到人类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如下图所示:2.环境伦理观和传统伦理观的比较伦理观核心思想行为表现行为后果传统伦理观人与人以人类为中心,只重视人类的利益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伦理观人与自然人们正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尊重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认真研究、谨慎而合理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人类与环境关系协调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特别提示只要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环境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是多种多样的,有经济、技术、法律等手段,而且人们必须改变不适宜的伦理观念。
只有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伦理关系,环境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决。
例二:读某热带雨林地区原始社会部落的农业生产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下列内容填入图中的空白处:①建筑材料②燃料③农田④水土流失⑤文明衰落(2)简要分析该部落农业生产模式是否符合环境伦理观?(3)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分析一下该部落应该如何处理与环境的关系才能避免走向衰落的厄运。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注意根据给出的内容按照因果逻辑关系来推理未知的内容。
由环境伦理观的含义来解答(2)、(3)题。
【解析】第(1)题,森林在原始社会中主要是作为建筑材料和燃料,植被破坏后容易导致水土流失。
第(2)题,该地是一种单一的以开垦土地为生存手段的生产模式,乱砍滥伐,不注重抚育更新,超过了大自然的自我恢复速度,最终走向衰落。
第(3)题,答案合理即可。
【答案】(1)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为①②③⑤④(2)不符合。
该生产只注重了人类生存所需,未关注环境发展规律。
(3)提高生产力水平,发展科技,寻找燃料、建筑材料替代品;改变传统生产模式,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对森林要采育结合,提高土壤肥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图表展示]教材P6图1-1-4 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演变过程[解图精要]1.图中曲线的变化趋势是:资源消耗先上升后下降,资源总量在不断减少,国内生产总值不断上升;污染程度先上升后下降,人口增长先上升后下降,人口总量一直在增加。
2.图中分为四个时期。
A点,污染程度超过环境容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B点,污染程度达到最大值,已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使经济发展速度下降。
C点,污染程度下降到环境容量之内,可以和谐发展。
[图表应用]图中四个阶段中,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处于失调阶段的是阶段(双选)( ) A.ⅠB.ⅡC.ⅢD.Ⅳ【解析】读图可知Ⅱ、Ⅲ阶段人口、污染程度超过环境容量,处于失调阶段。
【答案】BC思考解答教材第7页思考【答案】树木拥有法律地位。
树木与人类一样都是地理环境的组成因子,如果认为树木不具有法律地位而肆意破坏,人类所处的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进而影响人类的生存。
所以,人与树木等生物之间必须保持和谐平衡的关系。
环境伦理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规范和约束,也表现在人类与其他生物保持和谐与平衡关系。
环境伦理认为破坏环境从而侵犯他人利益的行为是不道德的,破坏环境从而危害物种生存和损害维持系统的行为也是不道德的。
教材第8页思考【答案】 1.(1)阿尔贝特·史怀泽:人类应当保护生命,爱护生命,既包括人的生命,也包括一切具有生命的存在物的生命(2)马丁·海德格尔:呼吁人类保护环境、拯救地球。
要拯救地球,也需要改变人的主体地位,即走出“人类中心”的思想误区。
(3)奥尔多·利奥波德:把人看做大地共同体的一员,伦理道德要向大地扩展;保护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保持生物存在的多样性、保持土地完整无损的行为就是合乎大地伦理规范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