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爱因斯坦则说:" 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穷追问题罢了。 '他'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问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提问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中如果运用得好,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架起学生思维与情感的桥梁。如果运用得不好,轻则形同虚设,达不到预期的目标,重则如同前进路上放了一块大石头,使学生思维闭塞,影响进度。本文试从如下四个方面谈点认识:一,课堂教学提问艺术的作用教师教学提问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波澜起伏、有声有色,令学生入情入境、欲罢不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精彩迭出的提问艺术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对教学提问艺术作用的全面认识,有助于教师富有成效地在实践中运用教学提问手段,并逐步达到教学艺术的境地。1,集中学生注意力。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往往会使学生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或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使课堂教学秩序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但是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驶进。如讲《故乡》,针对开头写景部分提出以下问题: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是什么样的景象?作者用了那些富有特征性的词语传神地勾勒出这种景象?用这些词语描写故乡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这种提问上下相连、环环相扣,前一个问题是解决后一个问题的基础,两个或几个问题在知识上是层进的,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保证了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2,激发学生兴趣。教师精心设计的新奇蕴疑的教学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因此教师的提问如果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如在教魏巍写的《我的老师》一文时,有的老师有意避开了以往那种淡而无味的问题:为什么要把蔡老师写信援助了“我”这件事详写呢?还是要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想象一下,假如你是蔡老师,对受委屈的小魏巍在信中可能说些什么话呢?话音刚落,课堂上像炸开了锅,你一言我一语难以抑制,学习的兴趣被激发起了,打开了想象的闸门,同学们能以一个孩子的身份去体会“我”为什么对此终生难忘,自然而然地说出为什么这件事要祥写的道理。
3,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学提问的目的之一就在于为学生创造条件,给他们增加一些能够成功“转述”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学会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因为教学提问将学生置身于特殊的位置上,他要面对教师和全体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提问题的理想和看法。通过提问活动,即能使学生逐步学会熟练地组织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能很好地锻炼提高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灵活性。
4,提供教学反馈的信息。通过教学提问活动,教师和学生可分别从中获得对各自有益的反馈信息,以作为进一步调整教与学活动的重要参考。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序,检查学生对所教的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探明学生知识链条的漏洞和产生错误的原因,全面掌握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了解自己教学的优劣得失,及时调整后继的教学活动。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答问,从老师那里获得评价自己学习状况的反馈信息,在学习中不断审视自己,改进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习惯等,使自己后继的学习活动更富有成效。
二,课堂提问的原则为了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对学生的作用,我觉得语文教师在处理课堂提问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目标明确。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的为指南。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评价学生、检查学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等。因此,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还要研究提问的目标,讲究提问的艺术。每一次提问都必须以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为宗旨。因此,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可设计目标明确的提问,如课堂组织的定向性提问、了解学情
的摸底性提问、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提问、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问、触类旁通的发散性提问、归纳总结的聚敛性提问、温故知新的复习性提问等。比如在讲授《苏州园林》一文时,首先要把握这篇说明文的结构特征——总说和分说,课堂提问应围绕这一教学目标来设置。而课文后面的“理解-分析”中正好有解决这一问题的终南捷径,弄清了这个问题,文章的结构特征和段落划分也一目了然,使学生深入浅出地明白以说明事物特点为内容的说明文普遍的结构特征——总说和分说。课堂提问必须根据教学需要,按照教学秩序、课堂结构精心设计。所提问题应该是由表及里、由深入浅、层层深入、环环紧扣,体现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条理性。从而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使学生在教师提问的诱导下,扎扎实实步入知识的殿堂。
2,难易适中。设计好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要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也就是说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为了做到难易适中,要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问题过大、过深、过难。曾有一位老师在总结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艺术特色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杜甫的作品和我们过去学过的李白作品在思想内容上有何区别?各有什么特色?他们的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怎样?”这是一个深奥的难题,并三言两语就能回答,学生无言以对,最后只好教师自己回答,虽然这完成了提问的形式,但只是在学生的陪衬下表演了老师的高明,于教学两方面都是无益的。相反,问题过小、过浅、过易也是不可取的。这类问题通常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一种是极简单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选择问;一种是极肤浅的填空问,如作者是谁我们的主人公精神多么什么呀等。这类问题没有任何思考价值,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这不仅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而且在表面上看似繁荣的背后,会使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
三,课堂提问的方式1,直问式。直问,即“问在此而意在此”。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学生对此类问题可以直接做出回答,而不必拐弯抹角。如就某一个问题而作的明确发问:“这篇课文属于什么体裁,文中的主人公是谁?”孔“乙己为什么用手爬出大门?”等等。这种方式应用十分普遍,但是,这种提问直来直去,缺少趣味性,在一堂课中若运用太多而无变化,往往较枯燥,不容易活跃课堂气氛。
2,曲问式。曲问,即“问在此而意在彼”。教师的本意是要解决甲问题,却偏不直接问,而是绕个弯提出问题,乙问题的解决又以甲问题的解决为前提,所以,只要学生解答了乙问题,甲问题便等于不答而解。如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十分讲究这种“曲问”艺术,他在执
教《愚公移山》时,有两个典型的范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钱先生没有直问其意,而是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且”为“将近”意,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二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钱先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这样就使“孀”遗“”二字迎刃而解。
3,逆问式。逆问,又称倒问。教师为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不从正面提问,而是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让学生通过对照比较自己得出正确结论。一般问题总是问:文章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而逆问则提出假设,不这样写行不行?这种问法可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品质。如讲《左忠毅公逸事》,钱老师问:文章一开头先交待“风雪严寒”的天气有什么必要?这四个字去掉好不好?逆问如“平地起波澜”,所提问题的刺激性和挑战性,往往能令学生深思。4,比较式。语文教学中常用对比规律进行教学,为了巩固旧知、开拓新知,教师往往运用对比、反比、类比等方法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教《社戏》,根据迅哥儿两次吃豆的不同感受,可提问:迅哥儿两次吃的都是六一公公家的罗汉豆,为什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