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表现主义的定义问题_张黎

合集下载

表现主义的社会批判倾向_张黎

表现主义的社会批判倾向_张黎

理论研究表现主义的社会批判倾向张 黎内容提要 德国表现主义作家都是对社会问题感觉极为敏锐的人,具有强烈匡正时弊的意识。

他们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倡导艺术为人生的社会功能,主张艺术家充当被侮辱、被损害的人群的代言人和保护者,以变革和改善世界为己任。

虽然他们尚不清楚世界应变成什么样,但这种倾向性却为德国文学带来一种新质,并对后世作家、艺术家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

本文从社会批判倾向的角度,概括描述了德国表现主义文学的重要特征。

关键词 表现主义 行动主义 社会批判 德国文学史家弗利茨·马蒂尼在他那篇《表现主义作为文学运动》的论文一开头便指出,表现主义作为一种精神运动,不只表现在绘画艺术和文学中,它作为一种世界危机的征兆和表现,遍及宗教、哲学、政治、社会生活等各种领域,而世纪之交便已酝酿成熟的各种精神、艺术思潮,恰恰在表现主义运动中汇合一处,因此,任何单纯从艺术角度考察表现主义运动,忽视思想政治倾向的做法,都是不得要领的。

①表现主义那一代年轻作家们,不同于盖奥尔格、霍夫曼斯塔尔、里尔克等前辈,他们都是对社会问题感觉极为敏锐的人,像德国文学史上启蒙运动、狂飙与突进、青年德意志派和自然主义运动中的作家一样,具有强烈匡正时弊的意识,他们对表面看来似乎不可动摇的一切现存事物都持怀疑态度。

他们要求文学表达新思想、新内容,艺术上创造新形式、新语言,他们强调按照自己的生活感受和经历表达一切,不拘泥于用现成的表达方式表现他们在现实中感受到的恐怖、痛苦、不满、渴望、梦想等等。

他们面对各种社会矛盾,不再采用精雕细刻的现实主义手法表达内心冲突,不再强调对描写对象进行扣人心弦的分析和缜密充分的揭示,而是强调以鲜明的倾向性和浓郁的主观色彩表达他们的社会批判性。

如德国文学史家维尔纳·密滕茨威所说:“和谐与细腻的时代已经过去,诗歌开始呐喊。

”②这种呐喊的表现主义运动,十分蔑视新浪漫派和印象主义那种唯美主义和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

艺术中的表现主义风格

艺术中的表现主义风格

表现主义是二十世纪初期在欧洲兴起的一种艺术风格,它强调将内心感受与情绪直接表达在作品中,以追求个体情感的真实性和独特性。

表现主义的出现对于艺术界影响深远,它不仅在绘画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还渗透到了戏剧、电影、文学及音乐等艺术领域。

在绘画中,表现主义表现为一种具有夸张、扭曲和狂野风格的艺术形式。

艺术家通过采用鲜明而激烈的色彩、强烈的笔触和夸张的构图来表达情感和心理状态。

舒尔曼的《善恶》、莫克的《吶喊》等作品成为了表现主义的代表之作。

表现主义的绘画风格是通过夸张和扭曲的形象来探索人类内心的焦虑、痛苦和孤独。

这种艺术风格激发了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引发了人们对人类存在的思考和关注。

表现主义也在戏剧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德国著名剧作家布莱希特的《威鲁伯娜成风尚》是一部典型的表现主义戏剧,它尝试通过夸张和扭曲的方式揭示社会现实和个体心理的冲突。

表现主义戏剧的舞台设计以简约和黑暗为主,通过舞台化的效果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表演者的表演方式也常常是夸张和狂热的,以突出角色的情感状态和内心挣扎。

在电影领域,德国表现主义电影被誉为世界电影史上的重要一章。

德国导演弗里茨·朗的《德拉库拉》和罗伯特·魏纳的《卡利古拉》是两部非常著名的表现主义电影。

这些电影运用了夸张的摄影技术、疯狂的场景设计和阴森的氛围来表现人类内心的恐惧和痛苦。

表现主义电影的特点是黑白摄影和非现实的场景设计,这些元素营造了一种梦幻般的氛围,进一步加深了观众对角色内心世界的认知。

除了绘画、戏剧和电影,表现主义也广泛影响了文学和音乐领域。

在文学中,表现主义通过生动的描述、夸张的形象和非线性的叙事方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音乐中的表现主义则通过不寻常的音色和半音阶的使用来表达复杂的情感状态。

总的来说,表现主义是一种极具个性和情感的艺术风格。

它通过夸张的形式和狂热的表现手法来探索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表现主义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引发了人们对人类存在以及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表现主义戏剧名词解释

表现主义戏剧名词解释

表现主义戏剧名词解释
表现主义戏剧是一种戏剧风格和文学运动,强调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体验,以
及观众对戏剧的感知和情感反应。

表现主义戏剧通常通过夸张、扭曲和戏剧性强烈的手法来呈现人物的内心冲突和情感变化,旨在挑战观众的认知和情感反应。

表现主义戏剧的基本概念包括:
1. 表现主义戏剧强调人物内心体验的重要性,认为戏剧应该直接呈现人物
的情感和内心冲突。

2. 表现主义戏剧采用夸张和扭曲的手法,通过夸张的表情、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体验。

3. 表现主义戏剧强调戏剧性,认为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体验应该通过强烈的
冲突和紧张的情节来展现。

4. 表现主义戏剧常常采用非线性叙事,即人物的经历和情节的发展不是按
照线性逻辑来发展的。

5. 表现主义戏剧常常使用象征和隐喻等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体验。

表现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品包括:
1. 巴黎公社:《巴黎公社的最后一天》(The Day of the Loyalties)和《最后审判》(The Trial of the Century)等。

2.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Hamlet)和《奥赛罗》(Othello)等。

3.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TRAGEdy)等。

4.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天鹅湖》(Pyotr Ilyich Tchaikovsky):这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表现主义戏剧的代表作之一。

5. 老舍:《茶馆》(The相声茶馆)等。

表现主义戏剧对戏剧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现代戏剧的发展。

艺术之表现主义

艺术之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是指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导致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的一种思潮,用以发泄内心的苦闷,认为主观是唯一真实,否定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反对艺术的目的性,它是20世纪初期绘画领域中特别流行于北欧诸国的艺术潮流埃米尔·诺尔德作品。

1 19世纪末,出现了象征主义的影响和现代风格混在一起的第一个表现主义运动,先驱代表画家是荷兰人凡·高、法国人劳特累克、奥地利人克里姆特、瑞士人霍德勒和挪威人蒙克20世纪表现主义的主要基地是德国,2、桥社时期:1905年德累斯顿成立了表现主义第一个社团桥社。

代表人物:基希纳,黑克尔,配希施泰因等。

基希纳代表作《柏林街景》、《市场与红塔》。

3、青骑士社:1911年慕尼黑成立了第二个社团青骑士社,代表人物:康定斯基、马儿克、马可等。

康定斯基代表论著:《论艺术的精神》等。

康定斯基代表作组画《秋》、《冬》、《乐曲》、《即兴曲》、《构图2号》等。

4、新客观社:德国表现主义后期社团,出现于1923年,代表人物:格罗斯、迪克斯、贝克曼,格罗斯代表作:《夜》,《壕沟战》,《启程》。

劳特累克劳特累克是一位完全独立的画家,他讨厌一切理论、派别,也不收学生。

人物是他唯一的作画题材。

他的画法习惯于把模特儿看成是一个整体而不给予任何阴影的笼罩,他只对人感到好奇。

对他来说光线只起一个作用:照明。

它不会改变他的颜色,也不会给确定、充足的对象带来任何变化。

他创造了一种理想的冷光,这使他能去发掘人的形象,从中获得深刻的秘密。

这样他所创作的模特儿便是精神上和心理上的裸体。

所以他的画风色彩明快,简洁率直。

阿尔方斯·德·图卢兹-劳特累克伯爵夫人《《红磨坊舞会》基希纳将其对于现代都市生活的敏锐感受,将都市所特有的那种冷漠、拥挤以及快节奏的感觉,真实而充分地层示出来。

在那浮华喧嚣的热闹场景中,无时无刻不渗透出孤独、隔阂和焦虑之感。

而这些表现主义作品上所充斥着的极度紧张的线条与笔触的形式张力,在某种意义上正反映了基希纳自身那濒于崩溃的精神世界基希纳(1880~1938)Kirchner,Ernst Ludwig,德国画家。

关于表现主义的定义问题

关于表现主义的定义问题

The Definition of Expressionism 作者: 张黎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出版物刊名: 外国文学评论
页码: 119-127页
主题词: 表现主义;文学运动;文艺思潮;文学现象;统一;艺术运动;所指
摘要:德国表现主义文学运动是在艺术运动启发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没有统一的宣言、纲领,也没有统一的表达方式和艺术规范.'表现主义'从20世纪初起成了德国文艺界一个'流行
语'和'标签',人们大体上明白它的所指,但它却不是一个可以从定义出发进行判断的文学现象.本文概述'表现主义'这个概念的发生史,并指出它与当时欧洲几种文艺思潮的关系.。

表现主义艺术名词解释

表现主义艺术名词解释

表现主义艺术名词解释
表现主义艺术是现代重要艺术流派之一,20世纪初流行于德国、法国、奥
地利、北欧和俄罗斯的文学艺术流派。

艺术家通过作品着重表现内心的情感,而忽视对描写对象形式的摹写,因此往往表现为对现实的扭曲和抽象化,这个做法尤其用来表达恐惧的情感。

因此,主题欢快的表现主义作品很少见。

后来,表现主义艺术逐渐发展到音乐、电影、建筑、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

在德国戏剧流派的作品中,其共同特征都是哲理化的加强。

表现主义强调的是一种精神上的需要,是一种富有哲学意味的表达方式。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准确的信息,可以查阅关于表现主义艺术的文献或者咨询艺术领域的专家。

表现主义在美国文学中的影响

表现主义在美国文学中的影响

2014.08学教育25表现主义在美国文学中的影响姬尧(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开封475004)[摘要]表现主义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之一,一直以来受到了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

纵观对表现主义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从表现主义的历史、文学特征、影响以及代表作家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综合性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本文主要从表现主义的文学范畴、文学特征入手,以奥尼尔的表现主义戏剧,探析了表现主义对美国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表现主义;美国文学;表现主义戏剧;尤金·奥尼尔表现主义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绘画的领域。

它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二三十年代兴盛于德、美等西方国家。

表现主义的影响力扩展到其他国家。

之后,在1910年至1927年这段期间,表现主义的发展达到一个高峰。

它不但是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之一,而且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表现形式之一。

从表现主义的文学范畴来讲,它与西方的思想流派如象征主义、未来主义一样。

到目前为止,文学论坛上的,关于表现主义的确切概念,学者们众说纷纭,没有清晰、统一、确切的概念。

一、表现主义的文学范畴表现主义的范畴问题和它的定义密切相关。

一方面从表现主义外部来讲,学者在进行界定的同时,都不可避免地侧重强调它的社会性和思想倾向。

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表现主义的文学性。

这种界定过于简单了。

另一方面,从文学角度来讲,也就是解读表现主义的作品,认为表现主义在德国兴起。

经过不断的发展,接着影响到了欧美的一种文学思潮和流派。

主要划分的依据有三个方面:其一,从表现主义的理论来源来分;其二,从表现主义作品的艺术手法划分;其三,从表现主义作品的主题内涵划分。

虽然三种划分的依据不同,但是其中的认识有一定的相同点。

认为表现主义文学兴起于20世纪初,20、30年代兴盛于德、美等国家。

其先驱是斯特林堡,济和社会之深而占有主宰地位。

”美国黑人文学发展到理查德·赖特,确实出现了一个高峰,一个里程碑。

艺术学表现主义的名词解释

艺术学表现主义的名词解释

艺术学表现主义的名词解释表现主义是一种艺术学派,它以强调情感和个体体验为特点,并试图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和传达情感。

这种艺术形式追求直观感受和情感真实性,通常以夸张、变形和夸张的形式呈现。

艺术表现主义起源于20世纪初的德国,并在绘画、音乐、戏剧和文学中得到广泛运用。

本文将对这一艺术学派进行详细解释。

1. 艺术表现主义的起源与特征艺术表现主义起源于20世纪初的德国,与其他一些现代艺术派别如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有所不同,表现主义更加强调情感和内心体验。

他们试图通过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来传递情感和思想,表达社会对于现代化发展所带来的不安和痛楚。

2. 表现主义的艺术形式表现主义的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为出名的是绘画和戏剧。

绘画表现主义通常以夸张、变形和强烈对比的方式呈现图像,以此来突出情感和形式上的冲突。

戏剧表现主义则尝试用夸张的动作、音调和语言来表达情感,以及强调人物内心的动态变化。

3. 表现主义的影响和发展表现主义对于20世纪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挑战了传统的视觉和戏剧语言,尝试创造出一种更加直观和感性的艺术体验。

它不仅在艺术界产生了影响,也对文学、音乐和电影等领域产生了影响。

例如,表现主义的音乐作品往往以强烈的音乐表现力和独特的乐器运用为特征。

表现主义的艺术手法和主题也渗透到了电影中,例如德国无声电影时期的作品。

4. 表现主义的现代解读与评价虽然表现主义在早期艺术界引起了争议,并被一些人诟病为过于激进和夸张,但它对于现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它的突破性艺术表达形式为后来的艺术家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而表现主义所强调的情感和内在体验也使得其作品在观众中产生共鸣和情感共振。

5. 当代艺术中的表现主义影响虽然表现主义在当代艺术界的直接影响力可能相对较低,但其核心理念和思想仍然在当代艺术中产生影响。

许多当代艺术家借鉴了表现主义的表现手法和精神内核,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这些艺术家可能采用了更为多样和现代的表现方式,但仍然保持着表现主义求真和个体感受的基本特征。

表现主义_一种历史现象_张黎

表现主义_一种历史现象_张黎

二十世纪外国文学表现主义,一种历史现象张 黎 表现主义文学运动是在表现主义绘画运动的鼓舞和带动下产生的,因此,时到今日,在欧洲非德语国家一提起表现主义,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绘画艺术,而不是文学。

绘画与文学不同,它没有语言障碍,在有着大体相同的文化传统的欧美国家,人们对“绘画语汇”的理解要比文学容易得多,在这场文艺运动中,绘画走到了文学前面,这是很容易理解的。

恩斯特·布洛赫在表现主义论争中称绘画比文学更能代表表现主义运动,更能体现表现主义运动的特点;他对卢卡契在批判表现主义的论文中只字不提表现主义绘画感到十分惊讶①,这是有道理的。

布洛赫还注意到,在这场文艺运动中,绘画与文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只要稍微留心卷入这场文艺运动中的人,便会立即发现,在德国文化史上,没有哪一个历史阶段像表现主义运动时期那样出现了那么多“两栖艺术家”,他们多才多艺,既是画家,又是作家,在两个领域都有建树。

例如康定斯基、伊凡·戈尔、柯柯什卡、巴尔拉赫·路德维希、梅特纳、汉斯·阿尔谱、库尔特·施维特斯、莱昂哈德·弗兰克、盖奥尔格·格罗斯、弗利茨·封·翁卢、洛特·施莱尔等。

甚至连施特拉姆、埃尔赛·拉斯克—舒勒尔和弗兰茨·卡夫卡等诗人、小说家也常采用视觉艺术手段表达他们的生活感受。

这一点可以说既是表现主义运动的特点,又是一种时代特征。

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为了表达自己的理想、追求和愿望,什么艺术手段都采用,他们敢冒艺术神圣性的风险,根本不考虑艺术传统规范的权威性。

所以人们在评价表现主义文艺运动时常常认为它有“打破传统”(Traditionsbruch)的倾向不是毫无来由的。

有时人们也称表现主义为一场革命,这话有一定道理,但并不确切。

表现主义运动确实为艺术活动带来了新气象,冲击了旧的审美观念,树立了新的美学规范,它之所以算不上革命运动,是因为它对现实的挑战并未超出否定现状的范围,那些出身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尽管他们的主张和行动都带有明显的无政府主义倾向和乌托邦色彩,但仍往往囿于德国资产阶级要求“安定与秩序”的处世格言。

关于表现主义的定义问题_张黎

关于表现主义的定义问题_张黎

理论研究关于表现主义的定义问题张 黎内容提要 德国表现主义文学运动是在艺术运动启发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没有统一的宣言、纲领,也没有统一的表达方式和艺术规范。

“表现主义”从20世纪初起成了德国文艺界一个“流行语”和“标签”,人们大体上明白它的所指,但它却不是一个可以从定义出发进行判断的文学现象。

本文概述“表现主义”这个概念的发生史,并指出它与当时欧洲几种文艺思潮的关系。

关键词 表现主义 新激情 行动主义 未来主义 立体主义、野兽主义 说起德国表现主义文学,自它产生之日起,就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因此,30年代中期德国进步文学界掀起了一场关于表现主义的论争,实在并不奇怪。

在德国,对表现主义文学的兴衰及其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取得大体上一致的评价,始于20世纪60年代。

从现在掌握的材料来看,推动德国学术界乃至其他国家的德国文学研究者对表现主义文学开展深入研究的契机,大概有三件事情:一是美国学者瓦尔特·H·索克尔(Walter H Sokel)于1959年出版的一部名为《走向极端的作家》(The W riter in Extremis)的著作,德译本的标题为《文学表现主义———20世纪德国文学中的表现主义》;二是1960年在德国玛尔巴赫席勒档案馆举办的一次关于表现主义的文献展览,以及保尔·拉贝和路德维希·格雷维主编出版的一部《表现主义展览目录》。

三是随着布莱希特驳斥卢卡契的笔记问世而开展的关于表现主义论争的讨论。

这三件事情,对于表现主义文学研究无疑起了推动作用。

不过,时至今日,关于表现主义究竟是一个特殊的德国现象,还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世界现象,在研究表现主义的学者当中,仍然是见仁见智,各说不一。

这个问题,实际上仍然涉及对表现主义的理解,涉及如何给表现主义下一个确切定义的问题。

给任何文艺流派下一个确切定义,实际上都是一件相当棘手的事情。

表现主义尤其如此。

外国文学论文(5篇)

外国文学论文(5篇)

外国文学论文(5篇)外国文学论文(5篇)外国文学论文范文第1篇异国情调与本土意识形态--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与中国的对话张跃军好人何以变成坏人?--评布莱希特的《四川好人》谢芳《乡村医生》--"内宇宙"幻化的现代神话叶廷芳"在流沙中行走":论《植物园》的"叙述" 仵从巨在梦的阐释中展现权力关系--论《人鼠之间》的文化寓意和社会效用方杰海明威:"有女人的男人" 戴桂玉美国文学对地域之情的关注孙宏乔叟对英国文学的贡献肖明翰论勃朗宁诗歌的艺术风格刘新民《堂吉诃德》的多重讽刺视角与人文意蕴重构蒋承勇比较文学讨论在中国的进展及其意识形态功能周小仪,童庆生关于表现主义的定义问题张黎拉康与分裂的主体严泽胜《窃信案》:文本与批判的对话何宁全球化语境中东方文化与文学的讨论现状与前瞻麦永雄我们时代的欧洲文学史王守仁新历史主义还有冲劲吗? 宁厄普代克的平凡之作受到批判宁西蒙发表新作《有轨电车》吴岳添从大江健三郎眼中的村上春树说开去许金龙"新世纪东方文学讨论与教学学术研讨会"侧记王燕审美现代性的三个冲突命题周宪关于殖民和后殖民仿照石海峻普鲁斯特论波德莱尔刘波《四个四重奏》的时间挽救主题刘立辉探讨T.S.艾略特的"秩序"理论江玉娇霍尔顿与脏话的政治学程巍自卑情结:福克纳小说创作的重要动因朱振武二元对立形式与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冯季庆拜厄特小说《占有》之原型解读程倩《欲望号街车》的不确定性与冲突性徐静诗化的缺失体验--川端康成《古都》论考孟庆枢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时间主题吴笛评理查逊的书信体小说艺术李维屏狄更生的死亡比方与基督董爱国冯至与德国浪漫文学殷丽玉解构主义在美国--评J.希利斯·米勒的"线条意象" 申丹身/心二元对立的诗意超越--埃莱娜·西苏"女性书写"论辨析林树明被忽视的R.L.斯蒂文森--斯蒂文森小说理论初探王丽亚比较中见特色--村上春树作品探析林少华虚像与反差--夏目漱石精神世界探微高宁重读《麦琪的礼物》朱刚从《"水仙"号船上的黑水手》及其《序言》看康拉德的艺术主见与实践高继海论马卡宁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侯玮红《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的叙事策略程锡麟J.希利斯·米勒谈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空草普罗米修斯的hubris--重读《被绑的普罗米修斯》陈中梅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肖明翰许多的印度,许多的印度文学空草一场辛苦而糊涂的意识形态之战--谈玛丽琳·芭特拉的奥斯丁讨论王海颖布洛克斯和他的自然诗--兼与谢灵运比较刘润芳试论诺瓦利斯小说的宗教特征谷裕乌托邦文学与《圣经》赵宁日本"大冈故事"《审问生母与继母之事》与元曲《灰阑记》中田妙叶《黑暗的心脏》解读中的四个误区殷企平利哈乔夫:20世纪俄罗斯最终的深思吴晓都全球化语境中的惠特曼讨论刘树森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秦海鹰《忏悔录》的真实性与语言的物质性--论保尔·德曼对卢梭的修辞阅读昂才智论默多克的小说《逃离巫师》中的权力和权力人物主题何伟文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与俄罗斯民族文化传统吴泽霖现实·梦幻·梦幻戏剧--斯特林堡的《父亲》和蒙克的《病室中的死亡》耿幼壮奈保尔笔下"哈奴曼大宅"的社会文化分析梅晓云感受荒诞人生见证反戏剧手法--《等待戈多》剧中的人及其境况蓝仁哲"历史的噩梦"与"创伤的艺术"--解读乔伊斯的小说艺术郭军《所罗门之歌》:歌声的分裂刘炅《千亩农庄》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左金梅用童话构建历史真实--君特·格拉斯的《比目鱼》与德国浪漫童话传统冯亚琳神性的幻灭和人性的冲突--《沃斯》的悲剧意义初探吴宝康《四川好人》与中国文化传统张黎理查逊与菲尔丁之争--《帕梅拉》和《约瑟夫·安德鲁斯》的对比分析刘戈论海达·高布乐是一个颓废者何成洲能乐《芭蕉》:芭蕉精形象的形成与日本佛典的关系张哲俊又一个马克·吐温? 宁今日重读吉卜林萧莎屋里屋外:关于当代英国诗歌的一个话题空草《源氏物语》中夕雾读高校寮情节的真实性张而弛自由之书:《芬尼根的守灵夜》形式讨论戴从容转喻与隐喻--吴尔夫的叙述语言和两性共存意识李娟美国黑人作家与犹太作家的生死对话--析伯纳德·马拉默德的《房客》乔国强新东方主义中的"真实"声音--论哈金的作品应雁与"两种文化"的对话--谈戴维·奇的小说《想》童燕萍"从摇篮里抱走了别人的孩子"--论卡夫卡创作中的语言问题曾艳兵弗·索洛维约夫与俄国象征主义汪介之从圆到圆:论博尔赫斯的时空观念唐蓉从先知预言的角度释《荒原》郭春英对《解读叙事》的另一种解读--兼与申丹教授商榷申屠云峰论泰戈尔的韵律诗学侯传文叙事文本与意识形态--对凯特·肖邦《一小时的故事》的重新评价申丹寻求另外一种真实--评德国浪漫艺术童话超现实的美学旨趣冯亚琳审美与政治:关于济慈诗歌批判的思索章燕互文和"鬼魂":多萝西娅的选择--再访《米德尔马契》殷企平海涅作品中的死亡主题赵蕾莲对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再熟悉吴元迈,Wu Yuanmai别林斯基与果戈理的书信论战刘文飞,Liu Wenfei俄罗斯文艺学的历史主义传统与创新程正民,Cheng Zhengmin泰戈尔"人格论"探析侯传文,Hou Chuanwen18世纪英国文化风习考--约瑟夫和范妮的菲尔丁吕大年,Lü Danian 《希腊古瓮颂》中的"美"与"真" 袁宪军,Yuan Xianjun《采坚果》的版本考辨与批判谱系张旭春,Zhang Xuchun金钱+享乐=模范町人--《日本永代藏》的町人道德文明观建构李均洋,Li Junyang与时间嬉戏,和死亡对话--评马丁·艾米斯的《伦敦场地》王卫新,Wang Weixin艾丽斯·沃克的诗性书写--艾丽斯·沃克诗歌主题讨论王卓,Wang Zhuo试析《老妇还乡》中的正义主题廖峻,Liao Jun在生与死之间:解读《英语老师》王春景,Wang Chunjing行走在麦比乌斯环上--论安部公房的《砂女》王蔚,Wang Wei论默多克小说《黑王子》中的形式与偶合无序问题何伟文,He Weiwen 《寒冻》--贝恩哈德"笑艺术"的开端韩瑞祥,Han Ruixiang贝克特英语批判的建构与进展刘爱英,Liu Aiying德尔班科:麦尔维尔讨论新论问世外国文学论文范文第2篇论文。

新历史主义视阈下的张黎电视作品研究

新历史主义视阈下的张黎电视作品研究

新历史主义视阈下的张黎电视作品研究作者:王伟来源:《大观》2015年第03期近年来,“新历史主义”对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影响颇大,以胡玫为代表的历史剧导演,深受“新历史主义”的理论的影响,创作了如《雍正王朝》、《汉武大帝》等电视剧,而被称为“新历史主义”历史剧开山之作的《雍正王朝》的艺术总监就是张黎,也正在这部电视剧之后,走上了电视剧导演之路。

可以说,“新历史主义”对张黎的影响颇深。

“新历史主义”强调在历史文本和社会语境之间建构一种“互文本”关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历史文本阐释机制,使历史和文本构成现实生活的一个政治隐喻。

受此理论的影响,张黎的电视剧作品中,呈现了强烈的当代意识、家国情怀以及个体叙事。

“新历史主义重新发掘了历史意义与现实的关系,并不将历史看成是与现代无涉的、过去某一段时间发生的事件,而看成是在不断的连续与断裂中,当代做出阐释性的启发文本。

从而使过去对文本的阐释成为对今天意义的敞开,对过去的意义发掘成为对当代思想的启示。

于是,历史与现代、文学与社会,成为一种互相阐释的张力结构,而且具有全新的生命。

”[1]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今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上的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有着自己的看法,作为导演的张黎也是如此。

历史是现实的隐喻,历史电视剧则为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抒发胸臆的平台。

张黎并不是简单关注“衰世”,而是在展现动荡岁月时加入了自己的思考。

张黎是具有批判性的,他是在用现在人的眼光看历史,张黎自己说,他喜欢在历史故事里找到对现实的观照,从过去寻找值得今天思考的东西。

一方面,他对历史有一种基于当下的重新思考和阐释,也就是“以今看古”;另一方面,他又想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来表达对当今社会的期望,就是“以史为鉴”。

《走向共和》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待历史,此剧对“君权神授”、对封建专制政权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

《走向共和》跟《雍正王朝》、《汉武大帝》最大的不同点就在这里,其他表现帝王题材的电视剧都是接受皇权“合法性”的前提下,用过去的眼光看待历史的,而《走向共和》首先就否定了专制政权的合法性,提出了专制政权必然走向灭亡的必然性。

表现主义戏剧与精神生态意识

表现主义戏剧与精神生态意识

表现主义戏剧与精神生态意识表现主义文学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出现最早的一个思潮流派,其突出的成就体现在戏剧领域。

本文以戏剧为例,从文学艺术观念和创作技巧两个方面论述了表现主义文学内向化的特征,提出表现主义文学生动呈现人精神世界支离破碎的状态,准确传达了表现主义作家对人的深切关怀。

表现主义文学对于后来精神生态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标签:表现主义;精神生态意识表现主义文学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出现的最早的一个思潮流派。

表现主义思潮首先出现在美术界,后来在音乐、文学、戏剧以及电影等领域得到重大发展。

表现主义的中心在德国,后波及到欧美,并于三四十年代在欧美形成第二次高潮。

“表现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最早确立于1913年。

1914年后,表现主义一词逐渐为人们所普遍承认和采用,并发展成为20世纪上半期最重要的先锋派文艺运动。

新生事物总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的。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正是西方世界普遍恐慌浮躁之际。

旧的社会秩序分崩离析,旧的思想观念此消彼解。

艺术家们首先体会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迷茫和痛苦。

旧的自然主义、现实主义手法俨然不能确切表达艺术家的切肤之痛。

表现主义应运而生并在诗歌、小说和戏剧领域都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其中戏剧和诗歌的成就最为突出。

美国严肃戏剧创始人、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是表现主义文学在戏剧领域的最重要作家,其创作代表了表现主义戏剧的最高成就。

“表现主义”一词源自拉丁文“expressus”,具有“抛掷出来”、“挤压出来”的意思。

正是在人受到了来自社会、来自自然、来自自己的挤压后,身心变异,敏感的艺术家才首先探索出了表现主义这样一条表达自己的路径。

而实际上,表现主义不只是一个流派,一种创作技巧,它更是一种文学艺术观念,体现了20世纪上半期文学由外向内转、从客观展示到内心表现的过程。

首先,从文学艺术观念上来看。

表现主义提出艺术“不是现实,而是精神”、“是表现,不是再现”的口号。

艺术本质的四种主流学说

艺术本质的四种主流学说

艺术本质的四种主流学说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在文艺创作和审美理论研究中,有许多关于艺术本质的学说和理论。

本文将介绍四种主流学说,分别是表现主义学说、形式主义学说、主观主义学说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学说。

一、表现主义学说表现主义学说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通过艺术家独特的表现方式,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情绪。

艺术作品应该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个人风格,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共鸣。

表现主义强调艺术家对内心世界的直观体验和情感表达,通过夸张、变形和象征等手法来表达内心的冲动和矛盾。

二、形式主义学说形式主义学说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其独特的形式和结构。

艺术作品不仅是表达情感的媒介,更是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

形式主义强调艺术作品的形式美和结构合理性,注重艺术作品的构图、色彩、线条等视觉元素的运用。

形式主义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其艺术性和审美效果,而不在于作品所表达的具体内容。

三、主观主义学说主观主义学说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个体的主观体验和感受。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反映,是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理解和表达。

主观主义强调艺术家的创造力和个性,注重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主观主义认为,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其对人们情感和意识的触动,能够激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四、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学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学说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

艺术作品应该关注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民的利益。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强调艺术作品的现实性和社会性,注重艺术作品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认为,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其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和改变。

艺术本质的四种主流学说分别是表现主义学说、形式主义学说、主观主义学说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学说。

这些学说从不同的角度和关注点出发,解读和阐释了艺术的本质和意义。

在实际的文艺创作和审美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目标,选择适合的学说和理论,为艺术作品赋予更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浅析表现主义与立体主义时期绘画的异同

浅析表现主义与立体主义时期绘画的异同

浅析表现主义与立体主义时期绘画的异同【摘要】表现主义与立体主义是20世纪初期的两种重要艺术风格,它们对后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通过对表现主义与立体主义的背景和重要性进行引言,对其定义、特点、表现形式和艺术家进行分析,最后总结了两种风格在绘画上的异同,以及它们对当代艺术的影响和历史地位。

表现主义强调对内心情感和精神状态的直观表达,立体主义则注重对物体空间关系和光影效果的表现。

两者虽然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有差异,但都对欧洲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当代艺术开辟了新的道路。

通过对这两种艺术风格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艺术的多样性和发展脉络。

【关键词】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绘画、异同、背景、重要性、定义、特点、表现形式、艺术家、总结、影响、历史地位。

1. 引言1.1 表现主义与立体主义的背景表现主义与立体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两种重要绘画风格,它们在当时艺术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影响。

表现主义起源于德国,其诞生背景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在20世纪初期,欧洲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将带来巨大的创伤和震荡。

表现主义艺术家们试图通过其作品来表达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抗议,强调内心世界的情感和精神体验,反对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客观描绘方式,追求更加直接和激烈的表达形式。

而立体主义则起源于意大利,其背景与当时的科技发展和对光影、色彩、形状等视觉元素的探索密切相关。

立体主义艺术家们试图通过对物体形态和空间的解构和重组,来探索视觉感知的新可能性,强调立体空间的多重视角和复杂结构,追求对形式和结构的抽象和几何化处理。

表现主义与立体主义正是在这样多元和矛盾的文化环境中崛起并得以发展,它们各自代表了对不同现实与形式的审视和探索。

1.2 表现主义与立体主义绘画的重要性表现主义与立体主义时期的绘画在艺术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两个艺术运动的出现不仅是对传统绘画形式的挑战,更是对现实生活和真实感受的表达。

于无声处听惊雷——试论张黎年代剧的电影化创作手法

于无声处听惊雷——试论张黎年代剧的电影化创作手法

《戏剧之家》2018年第19期 总第283期119影视观察一、张黎电视剧电影化的光影表达要把一部电视剧拍摄成电影质感,就必须要摄影富有创造艺术。

摄影的构图、运动、节奏、景别、光调都很重要,决不能仅仅停留在电视剧人物表情清晰、环境交代明白的肤浅层面。

①张黎导演因为是摄影师出身,年代剧视听安排有着电影化表达,追求视听的“奇观化”。

(一)光影上的对比化表现众所周知,电影是以画面为看点,而电视是语言的艺术。

所以,要用“电影化”手法拍摄电视剧,就需要注意电影再现的是南京大屠杀事件,所以,整部影片光效运用富有特色,大都以逆光拍摄为主。

一方面,逆光拍摄能够使人物观看起来较为柔和,没有正面那么清晰;另一方面,也预示心中的正义会让光明重现。

最后一集,玉墨蒙着黑色的头巾在军事法庭上作证,这是整部影片最高潮。

虽然观众们看不到玉墨任何表情,但是侧面拍摄外加逆光点缀,还是营造出强烈光调。

电影是摄影的艺术,所以高度重视每个画面的光效作用,法国电影理论家马尔丹说过:“照明是创造画面表现力的决定因素。

”②在《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瞿恩就义的那场戏是整部戏最精彩部分。

在他枪决时刻,平行蒙太奇切入到瞿霞在狱中仿佛见到他的场景,这时,导演将瞿恩和瞿霞人物光比调到最高,就像瞿恩说到,他死是飞向光明。

顶光也加入,而周围黑色的环境,光比调到最低,为了突出共产党人为了理想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精神品质。

(二)黑白和彩色色调连接,意识流方式的运用年代剧体现的是年代民国时期,对影片质感有一定要求。

因此,在年代剧视听语言应用上,充分利用电影化的方式,不仅让画面显得颇具质感,也让人物之间情传达更隐秘有张力。

比如,在《人间正道是沧桑》第28集中,立华对哥哥立仁在杀死瞿恩后,依然淡定和瞿恩的儿子愉快玩耍感到不满。

她冲立仁吼道:“你身上有血腥气”。

这时组接画面是立仁抓住立华的黑白画面,并且剧情节奏也突然放慢:“对,我就是个刽子手。

”细看知道,这是立仁对自己杀死恩师的一种忏悔。

由表现主义艺术哲学引发的三个争论

由表现主义艺术哲学引发的三个争论

由表现主义艺术哲学引发的三个争论
罗常军
【期刊名称】《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卷),期】2015(000)002
【摘要】表现主义对现代西方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发了现代艺术哲学中重要的三个争论。

一是引发了表现与模仿的主次之争,既没有“完全等同”的模仿,也没有纯粹抽象的表现,艺术是表现与模仿的统一,强调艺术表现情感而不是模仿自然更加具有积极意义。

二是引发了艺术自律与艺术他律之争,艺术自律是艺术他律的基础,艺术即直觉即表现彰显了艺术的自律性,坚持艺术自律需要正确看待艺术与道德的关系,艺术家负着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

三是引发了艺术可否分类之争,艺术分类是一个复杂的美学问题,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对艺术进行分类要注重三个原则,即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统一和规律性与独创性统一。

【总页数】8页(P30-37)
【作者】罗常军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签名与作品——从香港艺术展引发的“抄袭与原创”争论说起 [J], 朱贺江;李英榀
2.表现主义艺术的哲学根源 [J], 李毅松
3.音乐美学的哲学性质、人类学事实与艺术学前提以及音乐本质力量的先在性——由2011第九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议题引发的三个讨论与进一步问题 [J], 韩锺恩
4.论艺术平等——由抽象表现主义引发的思考 [J], 邱丽杰
5.艺术与物性——对一个海德格尔引发的争论的考察 [J], 汪正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表现主义对戏剧文学的影响

表现主义对戏剧文学的影响

表现主义对戏剧文学的影响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股重要的艺术流派,在戏剧文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表现主义以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极度夸张的形象塑造,使其对戏剧文学产生了独特的影响。

本文将从戏剧形式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探讨表现主义对戏剧文学的影响。

首先,表现主义对戏剧形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剧本结构、舞台布景和演出形式上。

表现主义的剧本结构通常采用非线性叙事方式,序幕和尾声刻意弱化,使得戏剧的叙事关系更为复杂,展示出时间和空间的错乱感。

同时,表现主义强调内心世界的表现,使得戏剧中心理活动和情感冲突成为重要元素,大大拓展了戏剧形式的可能性。

表现主义对舞台布景的要求也更为独特,多采用简化的舞台和道具设计来烘托戏剧的氛围。

此外,表现主义倡导演员表演的过度夸张和动作的高度规范化,使得演出形式呈现出一种朗诵式的特点。

所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得表现主义对戏剧的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打破了传统的戏剧表现方式,呈现出一种更加激烈和冲击性的戏剧视觉效果。

其次,表现主义对戏剧的表现手法影响颇深。

表现主义通过对形象塑造的极度夸张,让观众感受到剧中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折磨。

例如,戏剧《荒木屋》中,主人公的内心纠结、孤独和精神崩溃通过演员的变态肢体语言、怪异面具和变调的声音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表现主义强调情感的直接投射,剧中人物的情绪变化迅猛而明显,为观众传递出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

更重要的是,表现主义通过对社会和时代的关注,使得戏剧成为了对社会问题的探讨和批判。

例如,著名的表现主义戏剧《地鬼》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面,并对现实中的不公正现象进行了无情地嘲讽和揭示。

表现主义从这个角度来看,更像是一种社会观察的视角,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呈现点燃了人们的思考火花。

然而,表现主义并非没有局限性。

表现主义作品的视觉冲击性和情感表达的夸张往往容易让观众审美疲劳。

当观众习惯了表现主义的高亢和夸张后,反而难以感受到其带来的新鲜和冲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研究关于表现主义的定义问题张 黎内容提要 德国表现主义文学运动是在艺术运动启发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没有统一的宣言、纲领,也没有统一的表达方式和艺术规范。

“表现主义”从20世纪初起成了德国文艺界一个“流行语”和“标签”,人们大体上明白它的所指,但它却不是一个可以从定义出发进行判断的文学现象。

本文概述“表现主义”这个概念的发生史,并指出它与当时欧洲几种文艺思潮的关系。

关键词 表现主义 新激情 行动主义 未来主义 立体主义、野兽主义 说起德国表现主义文学,自它产生之日起,就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因此,30年代中期德国进步文学界掀起了一场关于表现主义的论争,实在并不奇怪。

在德国,对表现主义文学的兴衰及其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取得大体上一致的评价,始于20世纪60年代。

从现在掌握的材料来看,推动德国学术界乃至其他国家的德国文学研究者对表现主义文学开展深入研究的契机,大概有三件事情:一是美国学者瓦尔特·H·索克尔(Walter H Sokel)于1959年出版的一部名为《走向极端的作家》(The W riter in Extremis)的著作,德译本的标题为《文学表现主义———20世纪德国文学中的表现主义》;二是1960年在德国玛尔巴赫席勒档案馆举办的一次关于表现主义的文献展览,以及保尔·拉贝和路德维希·格雷维主编出版的一部《表现主义展览目录》。

三是随着布莱希特驳斥卢卡契的笔记问世而开展的关于表现主义论争的讨论。

这三件事情,对于表现主义文学研究无疑起了推动作用。

不过,时至今日,关于表现主义究竟是一个特殊的德国现象,还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世界现象,在研究表现主义的学者当中,仍然是见仁见智,各说不一。

这个问题,实际上仍然涉及对表现主义的理解,涉及如何给表现主义下一个确切定义的问题。

给任何文艺流派下一个确切定义,实际上都是一件相当棘手的事情。

表现主义尤其如此。

表现主义与同时代的未来主义、立体·119·主义等思想流派不同。

未来主义者曾经发表过大量宣言和纲领性文字,曾经形成一股“宣言热”,评论家、艺术史家、文学史家可以依据那些自我表白来评价这股文艺思潮。

立体主义者则首先以其表达方式相同的绘画作品形成一个特殊流派,而后由一些善于理论思维的画家、评论家总结出关于立体主义的艺术主张。

在德国文学史上,诺瓦利斯和施莱格尔兄弟明确提出了“浪漫主义美学”及一系列特殊术语,学者们同样也可以依据他们的表白,对浪漫主义文学做出符合实际的评价。

此外,豪普特曼及其同道有意识地接受了“自然主义”这个称谓,并以它为规范进行文学创作,连自然主义的反对者都采用这个概念对他们的创作活动进行评价。

表现主义却不同。

表现主义者既没有统一的宣言、纲领,又没有统一的表达方式,它实际上是一个宽泛的、没有统一艺术规范、无法用一个确切定义来概括的文艺流派或文艺运动。

“表现主义”这个概念,是评论家、文学史家、艺术史家和艺术商人们给那一代操着不同艺术表现手法的作家、艺术家共同掀起的文艺运动贴上的一个标签。

“表现主义”从20世纪初起就成了一个流行语。

表现主义者当中除了个别人一开始就宣称自己是“表现主义者”之外,大多数作家、艺术家并不承认这个称谓。

尽管许多学者在探讨和描述这个术语方面花了不少心血,实际上至今也未能取得尽如人意的答案。

“表现主义”仍是一个不确定、模糊不清的概念,美国学者瓦尔特·H·索克尔给表现主义下的定义,甚至还引起许多异议。

倒是瑞士学者保尔·波特纳对表现主义这个概念的探源性论文,①为研究表现主义文学的学者们,提供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材料。

他证明,在重要的表现主义作家、艺术家中几乎无一人承认自己是表现主义者。

这一看法得到学术界普遍首肯。

那么,“表现主义”这个流行语是怎样形成的呢?据保尔·波特纳考证,“表现主义”作为一个外延并不确定的流行语,最初出现在绘画领域,时值19、20世纪的转折点。

而它作为一个特定文艺流派的称谓被普遍采用,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事情了。

据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表现主义”首次出现于1901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独立沙龙”画展目录里。

一个名叫于连·奥居斯特·埃尔维的职业看门人,在这次展览会上展出了八幅油画,其总标题就叫“表现主义”。

其实,这些画与后来的表现主义毫不相干,它们只不过是一个业余绘画爱好者按照学院派写实绘画要求,努力正确描绘自然的习作而已,所以“表现主义”在这里是训练表现力的习作的意思。

后来,曾经称乔治·勃拉克的画作《勒斯塔克之屋》为“立体主义怪物”,并首次提出“立体主义”概念的法国艺术评论家路易·福克赛依,有时也称亨利·马蒂斯的画为“表现主义”作品。

但是这个概念在法国艺术评论界并未流行开来,后来人们通常称法国的“表现主义者”为“野兽派”。

德国画家弗兰茨·马尔克1912年在《蓝骑士》杂志上发表《德国的野兽派》一文时,借用法国绘画界的流行语,称德累斯顿的《桥社》、柏林分离派和慕尼黑新艺术家同盟的画家们为“野兽派”,而不称其为“表现主义者”。

直到19l4年,他还未用过“表现主义”这个概念。

在德国文献中,“表现主义”这一术语第一次出现在1911年4月柏林举办的第22届分离派绘画展览目录前言里。

一些来自西班牙、荷兰和法国的立体派、野兽派画家,如毕加索、勃拉克、德朗、佛拉芒克、马尔凯、范·唐金、杜飞等人参加了展出,他们的作品被冠以“表现主义”的称呼,这些画家被统称为“表现主义者”。

“表现主义”这个称谓,就是这次展览会为这部分参展的外·120·外国文学评论 No.4,2001国画家首创的。

观众自然也接受了这个称谓,并且大体上知道它的所指。

关于这个称谓的来历,还有一则广为流传的轶事。

据说19l0年在柏林分离派一次评论委员会上,有人针对马克斯·佩希施坦的一幅画,问保尔·卡西勒:“这还是印象主义吗?”卡西勒顺口答道:“不,这是表现主义!”这是一个机智而俏皮的回答,颇类似文字游戏,因为“印象主义”和“表现主义”有着相同的字根pr ession(即“挤压”的意思),随着前缀的变化,加上“im”便有“往里压”,加上“ex”便有“往外挤”的谐意。

关于这个传说的真实性,无人能提供确切的证据。

时至今日,研究表现主义起源的人,大都援引这则没有确切证据的轶事,而那种认为表现主义来源于印象主义的说法,实际上就是由此产生的一个“噱头”。

由此可见,在本世纪初期的绘画艺术中,所谓立体派、野兽派和表现主义并无明显界限。

法国的立体派、野兽派绘画被德国人冠以“表现主义”,法国人自己有时也这样称呼;德国也称本国早期的表现主义绘画为“野兽派”。

而当德国人称法国野兽派、立体派为“表现主义”时,还以为“表现主义”这个术语在法国是对这些画家的通用称呼呢。

其实,这个称呼在法国始终未能流行开来。

即使在德国,这个术语最初也并不很流行。

现代绘画艺术最积极的实践者、理论上最有力的辩护者瓦西里·康定斯基,在1911年出版的《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中,尽管首次详细阐述了方向性的艺术宣言,却不曾明确运用“表现主义”这个概念。

他于1910年在慕尼黑举行的个人画展,被新闻界称为对文化起破坏作用、令人愤慨的“无政府主义”的展览,新闻界甚至要求警方关闭这个展览会。

康定斯基在其发表于《蓝骑士》上的文章中,也就顺水推舟地接过“无政府主义”这个称呼,说这样称呼当前的绘画艺术是对的,不过不是取“无政府主义”一词的贬义,而是取其积极的含义,即新艺术要从旧艺术的规范中解放出来之意。

他有意识地称自己的绘画为无政府主义的作品,却从未有意识地用过“表现主义”一词。

关于艺术解放这一层意思,他在《关于形式问题》(1912)一文中做了充分发挥。

这两篇论文在我国均有中译本,已收入他的《论艺术的精神》②一书中。

译文虽因几经转译,某些地方与原文有些出入,但读者完全可以从中了解作者的艺术主张。

从康定斯基1906年初次接触马蒂斯早期绘画作品算起,到他1910—1911年之间转向抽象绘画为止,他的表现主义绘画经历,只有四五年的时间。

他在1927年一次答记者问中,称自己是从表现主义过渡到抽象艺术的。

当表现主义艺术在德国成为热门话题的时候,康定斯基已经从表现主义阶段进入到了抽象艺术阶段。

从此以后,在他的心目中,所有的“主义”,都是“自然主义的产物”。

在他看来,画家们由于气质不同,分别走向了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但不管他们的艺术规范怎样变化,他们总是以准确再现现实为己任的。

高特弗里德·贝恩在1933年的《关于表现主义的自白》一文中称:“未来主义作为风格,也被称为立体主义,在德国主要是被称为表现主义。

”③可见这三者在当时就没有明确的界限,它们只不过是20世纪初期的一股文艺思潮,在不同国度有着不同的称呼而已。

“表现主义”一词首次出现于评论家笔下,是1911年4月柏林分离派画展之后的事情。

一位名叫卡尔·维能的画家,联合132位同行共同签名发表了一本名叫《德国艺术家的抗议》的小册子,反对德国博物馆出高价购买法国象征派和野兽派绘画,反对德国艺术界过高评价法国现代艺术风格。

维能的抗议在艺术界引起强烈反响,马克斯··121·关于表现主义的定义问题李伯曼、斯雷弗格特、洛维斯·柯林特、马克斯·贝克曼、马克斯·佩希施坦、瓦西里·康定斯基、奥古斯特·马克、弗兰茨·马尔克、卡尔·霍菲尔、克利斯蒂安·罗尔夫斯、埃米尔·奥尔利克、威廉·沃灵格等纷纷撰文反对维能的抗议,为法国现代艺术进行辩护。

这次论争后被德国艺术史家称为德国围绕现代艺术进行的第一次争论,而艺术家们的言论汇集成《为现代艺术而斗争———回答德国艺术家的抗议》一书,在慕尼黑出版。

8月号的《暴风》杂志转载了其中威廉·沃灵格的《论现代绘画发展史》一文。

沃灵格批评了那种认为现代艺术简陋得如同儿童游戏一般、在成熟的欧洲面前显得十分可笑的观点。

他说:“这种效果只能发生在那些尚未学会理解朴素艺术的人身上,只有他们才认为这种艺术是一种发育不良的技艺,只有他们才会带着成年人的优越感耻笑这种技艺。

今天,欧洲文化人这种成熟的傲慢开始动摇了,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认为朴素的生活和艺术表达方式,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出于同一种必然性,我们既愿意理解巴黎那些年轻的合成主义者和表现主义者,又能够理解朴素艺术……”。

④沃灵格这里所提到的“年轻的巴黎人”,指的是那些与塞尚、梵高、马蒂斯艺术风格相似的年轻野兽派画家,也称后印象派画家,沃灵格称他们为“合成主义者”或”表现主义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