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地震烈度、基本烈度和地震烈度区划图-工程

地震烈度、基本烈度和地震烈度区划图-工程
地震烈度、基本烈度和地震烈度区划图
1.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地面及房屋建筑等遭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2.基本烈度和地震烈度区划图
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在设计基准期50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
国家地震局于1990年颁布了《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该图给出了全国各地的基本烈度的分布,供全国建筑规划和中小型工程设计应用。
3.小震与大震
小震烈度,我们称为第一水准烈度;基本烈度即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所规定的烈度称为第二水准烈度;罕遇烈度,即大震烈度作为第三水准烈度。
GB 18306-2001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 图(有图)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前言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本标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三章第十七条、第十八条有关规定及工程建设对编制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需求制定的。
本标准吸收了我国近10年来新增加的、大量的地震区划基础资料及其综合研究的最新成果,采用了国际上最先进的编图方法。
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为减轻和防御地震灾害提供抗震设防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包括:a)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b)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c)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D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聿贤、高孟潭、徐宗和、薄景山、张培震、陈国星、谢富仁、李大华、冯义钧、许晏萍。
1 范围本标准给出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及其技术要素和使用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以及编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利用规划。
2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2.1 地震动参数区划 seismic ground motion parameter zonation 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指标,将国土划分为不同抗震设防要求的区域。
2.2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seismic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与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相应的水平加速度。
2.3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 characteristic period of theseismic response spectrum 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开始下降点的周期。
2.4超越概率 probability of exceedance某场地可能遭遇大于或等于给定的地震动参数值的概率。
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关于有效峰值加速度EPA和速度EPV ★EPA与结构反应密切相关。 ★采用EPA不受由高频分量控制的峰值加速度过 大的影响。 将临界阻尼比为5%的加速度和速度反应谱分别 在周期0.1-0.5秒和0.8-2.5秒范围内取平均值,得 SA和SV。 有效峰值定义为: EPA= SA/2.5 EPV= SV/2.5或EPV= SV(T=1秒) 其中:2.5为0.05阻尼比加速度反应谱的平均放 大系数。
现行《防震减灾法)中存在的问题
”安评”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与抗震设计 规范衔接不够。 抗震设防要求与抗震设计规范衔接的措施
地震主管部门会同专业建设主管部门制定 抗震设防要求分类标准及其抗震设防风险水准
工程抗震设防(概率)水准
谢
谢 !
5.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与“安评”工作的关系 a.技术环节的衔接。应按统一原则修订“安评”技术规范 b. “安评”工作的详细程度(按工作等级)不同。 c.重要工程的抗震设防风险水准不同。(主要矛盾在于乙 类建设工程抗震设防风险水准的选择) d.必须重视不同建筑结构的设计准则,不能都按50年63%、 10%、3%提供结果。 不是所有建筑物都按三级设防进行抗震设计。 e.同一概率水准下, “安评”结果与区划图确定的参数值 存在不可比性。 如:天津市(0.15g) 抗震设计规范篡改Tg区划结果。
度、变形验算等,采用乘系数的方法取值。
抗震设防区划图编制流程表
关于峰值加速度PGA ★PGA并非是描述地震动特性的理想参数。 PGA常常与地震动的极高频成分 相关,而由高频成分决定的a(t) 中个别尖锐峰值对结构反应的影响并 不显著。 现有工程的基本自振周期大多在T >0.1秒,五层左右的居住房屋约为0.20.3秒,单层工业厂房可能在0.3-0.5秒 左右,高层建筑的自震周期更长。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版简介精品PPT课件

附录A 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 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
天津市城镇设计地震分组大部分为“第二组”,局部 为“第三组”
附录A 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 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
天津市城镇区划界线图:
附录A 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 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
表C.2 天津市城镇峰值加速 度和特征周期列表:
GB18306-2015 主要特点:
与GB18306-2001版相比,新修订的全国地震动峰值 加速度整体上有适当提高,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3.城市抗震设防水平有所增加。全国县级以上城市中 设防水平变化较大的约占12.5%,其中6.9%的城市 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从0.05g提高至0.1g或 0.15g,4.6%的城市从0.1g或0.15g提高至0.2g, 1%的城市从0.2g提高至0.3g。
GB18306-2015 主要特点:
与GB18306-2001版相比,新修订的全国地震动加速 度反应谱特征周期整体上有适当提高,主要体现 在2个方面: 2.城市抗震设防水平有所提高。全国县级以上城市中 有14.8%城市的特征周期分区值有提高,只有1.8% 的城市略有降低,其余83.406-2001版相比,新修订的全国地震动加速 度反应谱特征周期整体上有适当提高,主要体现 在2个方面: 1.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0.40s及以上地 区面积有所增加,从55%上升到59%。其中,0.40s 地区的面积从24%增加到27%,0.45s地区面积从 31%增加到32%;
天津市行政分区情况
天津市内外共计16个区县
1. 市内6区:和平区、河西区、南开区、河东区、河北区 、红桥区; 2. 市外7区:东丽区、西青区、津南区、北辰区、武清区 、宝坻区、滨海新区; 3. 外围3县:宁河县、静海县、蓟县。
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及软件实现

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及软件实现 黄吉锋
II II amax amax *
(0.33,1.0,1.9, 2.7)
II a 3)根据 max 及场地类别,查表E.1,得到调整系数Fa , II 那么峰值加速度 amax amax * Fa ;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max amax * / g 2.5amax / g
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查阅方法
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软件实现
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软件实现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建研科技 PKPM 设计软件事业部
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 2015年5月15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等357项国家标准 • 新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将替 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于 2016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
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II类场地、基本地震动 Amax
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II类场地、基本地震动 Tg
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 新的区划图规定了4个地面运动水准:多遇;基本;罕遇; 极罕遇; • II类场地下的加速度峰值关系为:常遇为基本的1/3,罕遇 为基本的1.6-2.3(推荐系数1.9),极罕遇为基本的2.7-3.2 (推荐系数2.9); • 新的区划图采用了动力放大系数2.5;不同于抗规的2.25;
Tg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关于贯彻执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的通知(闽建设〔2002〕37号)关于贯彻执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的通知(福建省建设厅、福建省地震局,2002 年4 月30 日,闽建设〔2002〕37 号)各设区的市建设局、地震局(办):《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以下简称《区划图》)已于2001 年2 月 2 日发布,自2001 年8 月 1 日起实施。
鉴于《区划图》较原《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有较大变化,为了便于操作,根据《区划图》,省建设厅和省地震局联合组织有关专家,对我省现有建制乡(镇、办事处)抗震设防烈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进行划定,并制定《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详见附件1)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详见附件2)。
为使《区划图》得到全面贯彻执行,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施工、验收以及编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利用规划均要按本标准执行。
二、根据《区划图》使用规定,下列工程或地区的抗震设防要求不应直接采用本标准,需做专门研究:1、抗震设防要求高于本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抗震设防要求的重大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核电站和其他特殊要求的核设施建设工程;2、位于复杂工程地质条件区域的大城市、大型厂矿企业、长距离生命线工程以及新建开发区等。
三、建筑工程使用《区划图》时,按相关设计规范执行。
附件:1.《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2.《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附件 1《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附件 2《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
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前言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本标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三章第十七条、第十八条有关规定及工程建设对编制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需求制定的。
本标准吸收了我国近10年来新增加的、大量的地震区划基础资料及其综合研究的最新成果,采用了国际上最先进的编图方法。
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为减轻和防御地震灾害提供抗震设防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包括:a)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b)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c)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D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聿贤、高孟潭、徐宗和、薄景山、张培震、陈国星、谢富仁、李大华、冯义钧、许晏萍。
1 范围本标准给出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及其技术要素和使用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以及编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利用规划。
2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2.1 地震动参数区划 seismic ground motion parameter zonation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指标,将国土划分为不同抗震设防要求的区域。
2.2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seismic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与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相应的水平加速度。
2.3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 characteristic period of theseismic response spectrum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开始下降点的周期。
2.4超越概率 probability of exceedance某场地可能遭遇大于或等于给定的地震动参数值的概率。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经发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 (2016年6月1日实施)中,贵州再无小于6度设防区,非抗震区将成为历史。
场地地震效应评价应按以下顺序进行:
2.6.1根据国家批准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和有关的规范,确定勘察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
2.6.2根据场地土的等效剪切波速划分土的类型(或按岩土名称和性状判定),土的类型划分中应注意等效剪切波速指的是整个覆盖层的剪切波速,而不应将多层土分开分别划分。
应该注意对抗震设防等级为丁类及丙类但建筑层数超过10层、高度超过24m的建筑,应以实测覆盖层剪切波速作为划分土类型的依据,而不应该以经验判定,(应实测覆盖层剪切波速而未实测者违反该条强条)。
精品资料。
第5代中国地震动参数

第5代中国地震动参数
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将我国国土划分为不同抗震设计要求的区域,是新建、扩建、改建一般建设工程必须达到的最低抗震设防要求,也是已建一般建设工程抗震加固的设防要求。
该区划图也用于指导重大工程、特殊工程、生命线工程、重要桥梁、重要公共建筑等的抗震设防。
该区划图基于大量的地震区划基础资料及其综合研究,考虑了近年来国内外地震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成就,编制修订历时近5年。
与第四代地震区划图相比,地震设防区域实现了全覆盖,取消了不设防地区,地震动参数明确到乡镇。
具体到地震动参数,包括峰值加速度(PGA)、周期(T)、峰值速度(PGV)和持续时间(D)。
PGA是指地震曲线中最大的正向加速度,通常以“g”为单位来表示;T是指地震波形周期的倒数,以秒为单位;PGV是指地震曲线中最大的正向速度幅值,通常以厘米/秒为单位;D是指地震曲线中连续出现加速度超过特定值(如0.05g)的时间长度,以秒为单位。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文本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 — 2001 )前言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本标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三章第十七条、第十八条有关规定及工程建设对编制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需求制定的。
本标准吸收了我国近 10 年来新增加的、大量的地震区划基础资料及其综合研究的最新成果,采用了国际上最先进的编图方法。
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为减轻和防御地震灾害提供抗震设防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包括:a )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b )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c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
本标准的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 D 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聿贤、高孟潭、徐宗和、薄景山、张培震、陈国星、谢富仁、李大华、冯义钧、许晏萍。
1 范围本标准给出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及其技术要素和使用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以及编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利用规划。
2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2 .1 地震动参数区划 seismic ground motion parameter zonation 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指标,将国土划分为不同抗震设防要求的区域。
2.2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seismic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与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相应的水平加速度。
2.3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 characteristic period of the seismic response spectrum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开始下降点的周期。
2.4 超越概率 probability of exceedance某场地可能遭遇大于或等于给定的地震动参数值的概率。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文本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 — 2001 )前言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本标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三章第十七条、第十八条有关规定及工程建设对编制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需求制定的。
本标准吸收了我国近 10 年来新增加的、大量的地震区划基础资料及其综合研究的最新成果,采用了国际上最先进的编图方法。
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为减轻和防御地震灾害提供抗震设防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包括:a )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b )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c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
本标准的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 D 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聿贤、高孟潭、徐宗和、薄景山、张培震、陈国星、谢富仁、李大华、冯义钧、许晏萍。
1 范围本标准给出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及其技术要素和使用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以及编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利用规划。
2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2 .1 地震动参数区划 seismic ground motion parameter zonation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指标,将国土划分为不同抗震设防要求的区域。
2.2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seismic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与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相应的水平加速度。
2.3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 characteristic period of the seismic response spectrum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开始下降点的周期。
2.4 超越概率 probability of exceedance某场地可能遭遇大于或等于给定的地震动参数值的概率。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2、位于某些地震研究程度和资料详细程度较差的边远地区的建设工程。
7
湘潭市土木建筑学会
§1.2 新规范实施对湘潭地区的影响
在第五代地震动区划图中,关 于湘潭地区划分为:30街道、53乡 镇。 其中 雨湖区:12街道、6乡镇 岳塘区:14街道、3乡镇 湘潭县:19乡镇 湘乡市:4街道、18乡镇 韶山市:7乡镇
图1.1 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局部
(比例尺:1:400万)
8
湘潭市土木建筑学会
新区划图 的修订,消除了不设防区域,我市全范围内的一般建设工程在 抗震设防参数上有了整体的提高,特别是湘潭市城区(含九华、昭山)和湘 潭县均划为六度设防区。从6月1日起, 一般建设工程均必须进行抗震设计和 施工验收,以提升建设工程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新颁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究竟对我市的城乡建设有哪些影响 呢?我们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 1. 城市总体规划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充分考虑抗震防灾的需要,并逐步 解决由非抗震设防带来的历史遗留问题。 2.对建筑设计、市政设计、和房地产开发等行业提出了更高安全标准的 要求.
11
湘潭市土木建筑学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第二章:防震减灾规划 第十二条: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国家防震减 灾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后组织实施。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会同同级有关部门, 根据上一级防震减灾规划和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的防震 减灾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 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备案。 第十三条:编制防震减灾规划,应当遵循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全 面预防的原则,以震情和震害预测结果为依据,并充分考虑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及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等需要。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编制防震减灾规划的需要,及时提 供有关资料。 第十四条:防震减灾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震情形势和防震减灾总体目标,地 震监测台网建设布局,地震灾害预防措施,地震应急救援措施,以及防震减灾技 术、信息、资金、物资等保障措施。 编制防震减灾规划,应当对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地震监测台网建设、震情跟 踪、地震灾害预防措施、地震应急准备、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等作出具体安排。
四川、甘肃、陕西部分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

四川、甘肃、陕西部分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由全国地震区划图编制委员会编制,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GB 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自2008年6月11日起实施,特此公布。
附件:GB 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GB 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本修改单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8年6月11日批准~自批准之日起实施。
标准名称:GB 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修改内容:一、增加4.4条~即:由,N31?14′57.2″, E101?0′41.6″,~,N29?13′41.8″, E103?8′8.8″,~,N32?52′24.3″, E107?40′44.4″,和,N34?43′15.5″, E105?22′59.7″,四点坐标圈定的四边形地区,以下称“修改区域”,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修改为新值。
修改区域内新值使用要求如下:a) 修改区域内原规定值废止~修改区域外采用原规定值,b) 修改区域图件比例尺为1:100万~不得放大使用,c) 修改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已建建设工程的抗震鉴定与加固~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应按新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
二、附录A后增加“注”~即:注:修改区域内修改为新值~单独成图为《四川、甘肃、陕西部分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见图A2,~比例尺为1:100万。
三、附录B后增加“注”~即:注:修改区域内修改为新值~单独成图为《四川、甘肃、陕西部分地区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见图B2,~比例尺为1:100万。
图A2 《四川、甘肃、陕西部分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1:100万)图B2 《四川、甘肃、陕西部分地区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1:100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大纲——公共基础部分: 1.范围 掌握确定地震安全性评价范围的原则 掌握需要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建 设工程范围 熟悉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内容 了解不同行业抗震设防对地震安全性评 价工作的需求 了解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在各类规划编 制的应用
3.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分级 掌握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分级原则 掌握各等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基本 要求 熟悉各等级地震安全评价工作的基本内 容 了解不同行业对工程重要性与分类的标 准
向同行们致敬
地震安全性评价
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
请回答一个问题:
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 即是建设工程的抗震设 防要求( )
中国防震减灾工作方针:
以预防为主、
防御与救助相结合。
2.术语和定义 掌握基本术语与定义的科学技术内涵、 应用对象 熟悉基本术语与定义在地震安全性评价 工作中的作用 了解基本术语与定义的学科背景 了解基本术语与定义相关的标准
度、变形验算等,采用乘系数的方法取值。
抗震设防区划图编制流程表
关于峰值加速度PGA ★PGA并非是描述地震动特性的理想参数。 PGA常常与地震动的极高频成分 相关,而由高频成分决定的a(t) 中个别尖锐峰值对结构反应的影响并 不显著。 现有工程的基本自振周期大多在T >0.1秒,五层左右的居住房屋约为0.20.3秒,单层工业厂房可能在0.3-0.5秒 左右,高层建筑的自震周期更长。
地震安全性评价
根据对建设工程场地和场地 周围的地震地质环境分析,按 照工程设防的风险水准,给出
与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相应的地
震烈度和地震动参数,以及场
地的地震地质灾害预测结果。
CB/T18207.1-2000 3.3.15
抗震设防要求的技术知识
1.确定抗震设防要求的两个档次:
a.地震区划图——一般建设工程 (地震区划)
4.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技术思路 掌握各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技术思路 熟悉各级地震安全评价工作重点和关键 技术内容 熟悉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各环节的相互 关系 熟悉地震环境、工程特点与关键技术内 容确定的关系 了解不同建设工程对地震安全性评价结 果的要求 了解不同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原则 了解地震成因与地震类型 了解影响场地地震烈度分布的因素 熟悉地震烈度与地震动的关系 了解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发展与现状 了解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 熟悉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的原则和方法
b.依据“ 安评”结果: 地震小区划 复核类 高层建筑 重点城区 ( 风险水准与区划图相同)
不同风险水准
重要工程 不同抗震设计准则 一级设防 二级设防 三级设防
地震区划(解读)
第一代地震烈度区划图:“中国地震烈度区域划分图”(比例尺:1:500万) 1957 年 一、编图原则:
1.曾经发生过地震的地区,同样强度的地震还可能重演; 2.地质条件(或称地质特点)相同的地区,地震活动性亦可相同。 二、性质: 1.它是一种永久性的地震危险性预测。 2.是用一个地震历史上以发生地震的最大地震烈度来描述的。 三、缺点: 1.没有考虑不同服务对象的时间要求。 2.没有考虑在地震活动演化过程中频度和强度的变化。 3.过分地强调了地震的重复性。 四、应用:
非工程性预防
地 震 区 划 、 地 震 小 区 划
地 震 安 全 性 评 价
抗 震 设 防 要 求
工 程 建 设 强 制 性 标 准
抗震设防要求
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破坏 的准则和在一定风险水准 下抗震设计采用的地震烈 度或地震动参数。
GB/T 18207.1-2000 3.3.13
地震烈度区划图:指以地震烈度(以等级表示地地 震影响强弱程度)为 指标,将 全国划分为不同抗震设防要求区 域的图件。 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指以地震动参数(以加速度表示 地震作用强弱程度)为指标,将 全国划分为不同抗震设防要求区 域的图件。 地震小区划图:指根据某一区域的具体场地条件, 对该区域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详细 划分的图件。
2.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基本特点:
两图、一表、一规定(国家标准)
a.编制过程中采用多方案基础资料(潜源方案、计算参数)。
b.提供Ⅱ类土的有效峰值加速度值(EPA)和特征周期Tg值。
c.确定抗震设防要求时,进行了技术政策性调整 (Amax、 Tg)。
(Tg) d.只给出50年、10% Ⅱ类土的参数值。抗震设计应用时,强
主要学习材料 1.防震减灾法 2.安评条例及其释义
3.安评标准及其释义
4.局长令第7号、第8号
5.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及其说明
6.防震减灾法知识手册
地震安全性评价
能做安评≠懂做安评
区、带划分 潜源划分与分布函数 衰减规律表达式 分析程序编写方法
计算结果表达与设防要求确定
地震区划、地震安全性评价 与 抗震设防要求
依据不同类别和不同重要性的建设工程,调整抗震设防的烈度取值。
(见59、64规范)
第一代区划图
第二代地震烈度区划图 1977
一、编图原则:
1.强震活动带(地震带)和未来百年地震危险区的划分。 2.地震危险区内未来百年地震最大级的估计,将危险区的震级换算成相应的震中烈度。 3.未来地震的烈度影响场的预测(依据所在地震区带的烈度衰减统计关系划定) 二、性质: 1.考虑了多数建设工程(一般建设工程)的实际需要,选用100年使用期。 2.反映的是未来百年(100年)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的分布图。 三、缺点与问题:
★原则、方法、内容、结果、应用
★问题?
防震减灾 地 震 监 测 预 报 地 震 灾 害 预 防 地 震 应 急 救 援
地和 震恢 灾复 后重 过 渡建 性 安 置
地震灾害预防
工程性预防
新建工程 已建工程 设 计 、 施 工 、 监 理 抗 震 性 能 鉴 定 震 害 预 测 抗 震 加 固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和建设 抗震救灾资金、物资储备 地震应急知识宣传普及活动 地震应急救援演练 地震灾害保险
1.地震危险区未来百年地震活动趋势、最大震级和各级地震次数的预测方法及其结果, 不确定性突出。 a.极值统计法;b.线性预测法;c.震级-频度关系(b值);d.马尔科夫模型;
2.基础性评估的不确定性,难以划准未来100年最大地震烈度。
3.地震活动的实际表明,突破区划图最大地震烈度值的案例较多。 例如:唐山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