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及其预防与处理

合集下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措施1.手卫生:在插管前和触摸导管或周围区域之前,必须进行适当的手卫生。

使用温水和肥皂或含酒精的手消毒剂,彻底清洁双手。

手卫生是预防感染的基本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2.无菌操作:插管过程中必须保持无菌操作。

使用消毒液清洁插管部位,并使用无菌巾或盖口,防止外界细菌污染导管。

操作人员必须穿戴适当的无菌手套和口罩,以避免自身细菌污染导管。

3.导管选择:选择合适的导管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应首选抗菌性能良好的导管,比如硅胶或其他具有抗菌涂层的导管。

抗菌导管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并降低感染的风险。

4.导管清洁:对于插管使用时间较长的患者,导管应定期进行清洁。

清洁导管的频率和方法要根据医院的相关政策进行,通常需要每天清洁一次或更频繁。

清洁前后必须进行手卫生,使用消毒液擦拭导管表面,并注意彻底清洁导管插入部位周围的皮肤。

5.导管固定:导管必须牢固地固定在患者的身体上,防止导管的移动和摩擦,降低感染的风险。

导管固定要使用专业的导管固定器,避免使用胶带等粘贴物,因为粘贴物在移除时可能导致皮肤损伤并增加感染的风险。

6.避免过度使用导管:为了减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风险,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导管使用。

在评估患者是否需要插管时,应充分权衡利弊,并与团队成员进行讨论,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7.健康教育:对医护人员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是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重要措施。

医护人员应接受关于手卫生、无菌操作和导管管理的培训,以提高其对感染控制的认识和能力。

患者及其家属应了解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风险,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操作和护理。

总之,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需要全体医护人员共同努力,通过适当的手卫生、无菌操作、导管清洁和固定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风险。

与此同时,及时健康教育和合理使用导管也是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关键。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措施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指在血管导管插入或使用期间引起的血流感染。

它是医院内常见的院内感染,并且可能导致患者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因此,对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防控措施:1. 导管选择选择适当类型的导管对于预防CRBSI至关重要。

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预期的导管置入时间,选择合适类型的导管。

优先选择无导向导管,减少侵入性操作次数。

2. 导管插入导管的插入过程应该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

医护人员在插入导管之前必须严格执行手部消毒操作,使用无菌巾将插入部位覆盖,并确保环境无菌。

3. 导管固定导管固定是预防导管感染的关键环节。

确保导管固定方式合适,避免导管的剧烈晃动和脱落,减少导管周围细菌交叉感染的机会。

4. 导管护理定期对导管进行护理是预防CRBSI的重要手段。

定时更换导管贴固定物,保持导管皮肤穿刺部位清洁干燥,并严格遵循导管护理操作规程。

5. 导管使用时机合理使用导管,避免不必要的导管置入和过度使用。

及时拔除不必要的导管,减少导管在体内停留时间,可有效降低CRBSI的发生率。

6. 严格隔离措施对于已发生CRBSI的患者,应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防止感染的扩散。

医疗人员应佩戴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并遵循感染控制的相关规范。

结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院内感染,对患者健康造成威胁。

通过遵循以上防控措施,可以有效减少CRBSI的发生率,保护患者的安全。

同时,医护人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共同努力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及处理流程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及处理流程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及处理流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是指在使用导管过程中导管以及导管周围的皮肤细菌定植,通过导管进入血液循环导致感染的一种并发症。

CRBSI是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者甚至会导致败血症等危重疾病。

为了预防和处理CRBSI,需采取以下措施:1.导管的选择:选择适当的导管类型及其材质,以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

例如,选择能够降低导管相关感染风险的抗菌涂层导管。

2.导管的置入:导管置入前需洗手、戴手套、穿无菌衣物,同时确保采取正确的消毒程序,以减少皮肤菌落的污染。

为了降低CRBSI发生率,最好采用最少的导管数量及最短的持续时间。

3.导管定期更换:定期更换导管并清洗导管周围皮肤,以减少感染发生的几率。

导管更换间隔一般为每2至4周,需遵循医院制定的导管更换政策。

4.导管固定:导管固定可以减少导管的移动和脱落,减少导管周围皮肤感染的风险。

固定导管时应使用无菌敷料和透明固定贴,避免使用胶带等不透气的材料,以免导致湿疹和皮肤损伤。

5.清洁和消毒:每天清洁导管和导管周围皮肤,可以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风险。

清洁时应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或适当的清洁剂,避免使用含酒精的清洁剂,以免对皮肤造成刺激。

清洁后应进行适当的消毒,可以使用适量的抗菌药物。

6.卫生措施:患者及护理人员都应重视基本手卫生和防护措施,包括洗手、佩戴手套和口罩。

护理人员应每天检查导管是否存在感染迹象,并定期更换护理敷料。

7.合理使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需遵循严格的指南,并在无必要的情况下避免过度使用。

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减少耐药菌的增加,并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风险。

8.并发症处理:一旦发生导管相关感染,需要及时处理并注射适当的抗生素。

在治疗期间需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并发症,例如败血症和感染性心内膜炎。

9.培训和宣教: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和宣教,提高其对CRBSI 的认识和防控措施的理解。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

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

一、概述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简称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h 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战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二、感染途径1.外源性感染细菌通过穿刺点沿导管爬行进入患者体内。

临床表现为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肿热痛。

(1)操作技术:与医护人员穿刺技巧有关,穿刺次数与静脉炎的发生呈正相关。

(2)无菌技术;无菌操作不严格,易将细菌在操作过程中带人血液循环,且由于长期留置,易造成细菌感染的通道。

皮下隧道转移是造成血管内感染的主要方式。

(3)维护技术:如肝素帽和可来福接头使用后保护不当而被污染,或连接输液器时消毒不严格、不彻底;更换敷贴时消毒不严格,均可将细菌带入管腔而引起感染。

2.内源性感染导管内节段菌落移生。

新生儿输液时出现发热、寒战,但外周及穿刺点无异常;或无临床症状,但血培养及导管培养阳性。

(1)年龄:新生儿血管管腔较细,所以导管对血管内膜损伤刺激较大,故发生静脉炎概率较高。

(2)免疫力:免疫功能越低,感染率越高。

(3)血管选择:穿刺部位红、肿、痛的出现与穿刺血管的粗细有关。

穿刺针较粗,对血管刺激性较大。

三、危险因素(1)导管留置的时间:置管时间越长,感染发生率越高。

(2)置管部位:不同的穿刺部位,感染率也不同。

下肢深静脉无静脉瓣,尽量避免下肢穿刺,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放置静脉留置针更应慎重。

(3)细菌定植情况:使用静脉内营养时高渗溶液是细菌生长的良好培养基,而且在配制过程中可能造成溶液的污染,引起菌血症和真菌血症的发生。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RBSI)是指患者在留置血管内导管期间或拔除血管内导管后48小时内出现的菌血症或真菌血症,伴随有发热、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症状。

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增加患者痛苦及医疗负担。

为了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医疗机构应制定并落实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和教育1. 医务人员应熟练掌握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

2. 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培训课程,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

3. 加强跨学科合作,提高医务人员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认知和处理能力。

二、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1.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

2. 制定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规范,包括置管、维护、拔管等环节的操作规程。

3. 制定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应急预案,提高医疗机构对感染事件的应对能力。

三、提高静脉置管专业护理质量1.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建立静脉置管专业护士队伍,提高护理人员对静脉置管患者的专业护理能力。

2. 加强护理人员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培训,确保护理人员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3. 建立静脉置管质量控制体系,定期对置管操作进行质量评估和改进。

四、严格无菌技术操作1. 置管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防止细菌传播。

2. 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严格执行手消毒程序。

3. 皮肤消毒程序:使用75%酒精自穿刺点环形消毒皮肤,消毒面积直径15-20cm。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与预防与处理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与预防与处理

03
为患者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提高免疫力,促进康复。
案例三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培训和教育,提高预 防意识。
建立监测与报告制度
建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监测与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并处理感 染病例。
患者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宣传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知识,提高患者的 自我保护能力。
并进行分析。
建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报告 制度,确保感染病例得到及时上
报和处理。
对监测和报告的数据进行汇总和 分析,评估感染防控措施的效果
,为进一步改进提供依据。
提高患者及家属的预防意识
向患者及家属宣传导管相关性 血流感染的预防知识,提高他 们的预防意识。
指导患者及家属在留置导管期 间如何保持个人卫生、减少感 染风险。
分类
根据感染发生的时机,CRBSI可分为导管插入部位感染、导管相关性局部感染 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发生机制与影响因素
发生机制
导管作为异物植入人体后,会引发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反应,如血小板在导管表面 黏附、形成血栓,以及炎症细胞和补体系统的激活,这些都为微生物的黏附和定 植提供了条件。
影响因素
影响CRBSI发生的因素包括患者自身因素、导管材料与类型、置管技术、医护人 员手卫生、导管护理措施等。
01
在置管、更换导管和敷料等操作 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 则,确保操作环境、操作者和使 用的物品均达到无菌要求。
02
操作者应接受专业培训,熟悉无 菌操作规范,并定期进行考核, 确保在实际操作中能够严格执行 。
合理选择导管类型和置管部位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合适的 导管类型,尽量选择材质好、生物相 容性好的导管。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方案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方案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方案背景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常见但可预防的医疗并发症之一。

它可以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并增加患者的病死率。

因此,制定和实施预防控制方案至关重要。

目标本方案的目标是减少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和生命健康。

预防控制措施以下是预防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措施:1. 严格手卫生在处理血管导管操作前后,医务人员应始终进行标准手卫生。

使用肥皂和水或含酒精的手消毒液有效清洁双手。

2. 皮肤消毒在插管前,清洁皮肤应使用适当抗菌剂,例如氯己定或碘酒。

确保皮肤干燥后再进行插管。

3. 导管插入确保使用无菌技术和设备,在插入导管时遵循以下步骤:- 医务人员应佩戴无菌手套、面罩和帽子。

- 选择适当大小和类型的导管,并确保适当的清洗和消毒。

- 在插入导管之前,请确保导管及其周围皮肤彻底干燥,避免细菌滋生。

4. 导管固定确保导管固定牢固,以减少摩擦和移动,从而减少感染的风险。

使用透明敷料固定导管,以便定期检查插管部位是否有渗出等异常情况。

5. 随访和评估定期检查导管插管部位,注意有无红肿、渗出或疼痛等感染迹象。

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及时评估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6. 治疗原则对于已发生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患者,应立即启动治疗。

治疗方案应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细菌敏感性进行个体化定制。

总结通过严格执行上述预防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减少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这将为患者提供更安全、可靠的医疗护理,以及更好的治疗结果。

以上所述只是一份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方案的概要。

详细方案应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定制和实施,以最大程度地提高预防血源性感染的效果。

参考文献:[1]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Intravascular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 2011.。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血管导管是一种常见的医疗装置,用于在临床上输液、营养支持和药物给予。

然而,长期留置的血管导管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尤其是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在临床工作中,预防和控制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至关重要的任务。

首先,正确选择和插管是预防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基本措施之一。

应针对不同的病情和需要选择适当的导管类型和大小。

同时,医疗工作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操作技巧,严格按照无菌原则进行插管。

这包括适当的消毒和穿戴无菌手套等操作。

其次,保持良好的血管导管护理和固定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

血管导管应始终保持干燥、清洁和整齐的状态。

每天检查导管插口,及时清洁,避免导管周围的污染物。

使用合理的固定材料和方法,确保血管导管不会被移位或拔出。

另外,适当的手卫生是预防感染的关键环节。

医疗工作者在每次处理血管导管前,应彻底洗手或使用洗手液进行手卫生。

保持手指短甲,避免污染导管。

患者也应被教育和鼓励在接触导管前进行手卫生,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在给予输液、营养支持和药物给予时,应注意减少非必要的导管使用时间。

根据病情和治疗需要,及时拔除导管。

长时间留置的导管更容易感染,因此,减少导管使用时间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此外,对于高危患者,如重症患者、免疫抑制剂使用者等,可以考虑使用局部或全身抗菌预防措施。

例如,在插管前可以使用抗菌皮肤消毒剂,预防导管插入部位的感染。

在长期留置导管的患者中,可以使用抗菌包裹或导管进行预防感染措施。

当然,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及时诊断和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局部红肿、渗液、发热等。

一旦发现感染迹象,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适当的抗生素。

及时治疗可以减少感染的严重程度,并防止感染的进一步扩散。

总之,预防和控制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需要采取多种综合措施。

正确选择和插管、良好的血管导管护理和固定、适当的手卫生、减少导管使用时间以及高危患者的抗菌预防是重要的措施。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及护理导管相对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CRBSIs)是指经过导管插入体内后,由于导管周围的菌群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的感染。

预防和护理CRBSIs是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步骤之一、以下是预防和护理CRBSIs的一些建议。

预防措施:1.规范操作:确保插管前进行适当的手卫生。

导管插入前,医务人员应戴好手套,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和消毒规范操作。

2.导管选择与护理:根据患者需要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如中心静脉导管或动脉导管。

在插入和固定导管过程中要保持导管的尽可能地清洁和固定。

3.导管留置时间:尽可能缩短导管的留置时间,定期评估是否需要继续留置。

及时拔除不需要的导管。

4.引流器材消毒:对于使用引流器材,定期更换,并进行适当的消毒处理,避免引流器材的再污染。

5.导管容器更换:按照医院的制定规定,定期更换导管容器,保持导管周围区域的清洁。

6.手卫生:医务人员在接触导管时,特别是在进行活动之前和之后要进行彻底的手卫生。

护理措施:1.皮肤护理:保持导管周围皮肤的干燥、清洁,如果有必要,可以使用适当的皮肤保护剂。

每天检查导管周围皮肤是否有异常,如红肿、起泡等。

2.导管端口护理:在使用导管前后,进行适当的消毒处理。

在无菌条件下,用75%乙醇消毒导管端口,使用消毒棉签进行旋转擦拭消毒。

3.导管连接护理:在更换引流器等护理过程中,遵循无菌操作,避免污染导管连接口。

4.导管固定护理:保持导管固定,避免导管在体内移动。

使用适当的固定剂,如透明固定贴,根据导管类型选择合适的固定方法。

5.导管清洗护理:如果导管可以清洗,按照医院制定的清洗方法进行清洗,保持导管清洁。

注意事项:1.医务人员应参加相关培训,了解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护理知识。

2.加强护患沟通,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教育,引导患者正确理解导管相关感染的危害性和预防措施。

3.建立监测和评估机制,监测并评估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和控制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护理措施。

气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气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气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背景气管导管插管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但它也可能导致血流感染的发生。

血流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医院获得性感染,可能导致患者的健康状况恶化,并增加住院时间和治疗成本。

因此,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预防措施以下是预防气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措施:1. 洁手:医务人员在操作气管导管之前应洗手,确保手部清洁并使用合适的手消毒剂。

2. 穿戴无菌手套:医务人员在插入和管理气管导管时应戴无菌手套,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3. 使用无菌设备:确保气管导管及其相关设备(如导管锁固定装置)在使用前进行无菌处理,以防止细菌污染。

4. 适当的插管技术:医务人员应使用正确的插管技术,以减少插管过程中的细菌进入。

5. 规范换药程序:定期更换封闭系统、血管通路等器械,避免器械的长期使用引发感染。

6. 防止误吸:采取措施预防误吸,避免气管导管被污染物质污染。

控制措施以下是控制气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措施:1. 建立监测体系:建立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识别血流感染的发生,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2. 培训和教育: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对气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3. 感染控制策略: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感染控制策略,包括规范操作程序和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

4. 监测和反馈:定期监测和评估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并及时反馈给医务人员和管理层,以便持续改进控制措施。

5. 结合科学证据:根据最新的科学证据,更新和调整预防和控制措施,以提高预防效果。

结论通过采取上述预防和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气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

然而,预防和控制血流感染是一个持久的努力,需要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改进。

只有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我们才能提供更安全的医疗环境,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字数:XXX)。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与预防与处理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与预防与处理

手卫生与无菌操作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 以及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后 ,均应遵循“六步洗手法”彻底洗手 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无菌操作原则
确保在清洁的环境中进行导管插入和 维护操作,使用无菌手套、口罩和帽 子,并遵循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导管选择与插入技巧
选择合适的导管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与 预防与处理
汇报人: 2023-12-01
目 录
•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概述 •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措施 •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处理方法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 质量安全与持续改进
01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拔除 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 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 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知识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定义、原因、症状及危 害,提高其对感染的认知。
预防措施
教育患者及家属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 免触碰导管等预防措施。
导管维护
指导患者及家属学会观察穿刺部位情况,如发现红肿、渗液等异常 情况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心理干预与情绪疏导
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和治疗需 求选择适当类型和规格的导管, 尽量使用最小有效管腔的导管, 以减少感染风险。
熟练掌握插入技巧
操作者应经过专业培训,熟练掌 握导管插入技巧,确保在无菌条 件下进行操作,避免损伤血管和 组织。
导管维护与管理策略
01
02
03
定期更换导管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措施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
根据评估结果,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如使用抗菌药物、更换导管等,以 降低感染发生的风险。
预防措施效果评估
评估方法
通过对比实施预防措施前后的感染发生率、感染类型、患者 症状等,评估预防措施的效果。
调整措施
根据评估结果,对预防措施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以提高预 防效果。
05
CATALOGUE
总结与展望
原体和耐药性问题。
提高患者自我管理和家庭护理的 能力,以降低感染风险和促进康
复。
加强国际合作和信息共享,以应 对跨国界的感染问题和共同应对
挑战。
THANKS
感谢观看
感染防控流程制定
制定并实施严格的感染防控流程,包 括导管插入、维护、拔除等各个环节 。
定期对流程进行评估和更新,以适应 新的研究和临床实践。
合适的手卫生和防护设备的使用
提供充足的手卫生设施和用品, 确保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操作前 、中、后都能正确进行手卫生。
监督和定期检查手卫生执行情况 ,及时纠正不规范的手卫生行为
导管更换规范
确定更换指征
当导管出现故障、感染、堵塞等 情况时,应及时更换导管,避免
问题的扩大。
严格无菌操作
在更换导管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严 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确保整个操 作过程中手部和器械的清洁。
选择合适的导管
应选择适合患者和临床需求的导管 ,避免使用不合适的导管而导致感 染和其他问题。
04
CATALOGUE
感染风险因素
CRBSI的发生与多种风险因素有关, 包括患者自身因素、导管类型和置管 技术、医疗环境和护理质量等。以下 是一些常见的感染风险因素
导管类型和置管技术:如中心静脉导 管、动脉导管等,以及置管过程中的 无菌操作、皮肤消毒等,对感染的发 生也有影响。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在身体内插导管(如静脉导管、动脉导管、尿道导管等)时,细菌或真菌侵入血液引起的感染。

这种感染是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非常重要。

首先,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应从插管前开始。

医务人员在插管前应进行彻底的洗手,并采取无菌操作。

同时,应确保插管部位的皮肤清洁,可以使用酒精溶液进行消毒。

另外,在插管前可以给患者口服抗生素进行预防。

其次,在导管的选择上要慎重。

选择导管时,应尽量选择适合患者具体情况的导管,如选择内径较小的导管,减少侵入血管的表面积,从而降低感染的风险。

此外,导管也应定期更换,避免长时间的使用导管。

在导管的护理上,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预防感染的发生。

患者的插管部位应定期清洗,可以使用无菌物质进行保护,如使用透明贴膜进行覆盖。

每天应检查导管部位是否有红肿、渗液等感染征象,并定期更换导管固定带,保持导管的稳定。

另外,导管周围的环境也要保持干净整洁。

医院要定期对导管相关区域进行清洁消毒,避免污染导管。

患者所在的病房也要保持干净,避免交叉感染。

此外,医院还应建立和执行相关的感染控制指南和标准操作规程,确保医务人员的操作规范和合理。

最后,要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医务人员要了解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风险及预防措施,并严格执行。

医院可以组织培训班和讲座,提高医务人员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认识和防控水平。

同时,医务人员也需要关注相关研究和最新的指南,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

总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是多方面的,需要医务人员、患者和医院的共同努力。

只有加强各环节的管理及培训,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才能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处理
中心静脉导管:此类导管是导管相关感染中最常见的感染源。在临床出现导管相关感染表现的早期,通常 难以获得即时的病原学证据。因此,大多数情况需要医生根据临床经验和有关感染流行病学资料做出判断。
有研究显示,仅根据临床症状判断导管相关感染时,拔除的导管约四分之三被证实是无菌的.
对于那些没有血流动力学障碍、没有导管穿刺部位的感染并且尚无确切菌血症证据的患者,比较立即拔除导管 和在严密观察条件下保留导管的两种处理方案。
诊断
➢ 血管相关性感染符合下列三条之一即可进行临床诊断: 1、 静脉穿刺部位有脓液排出,或有弥散性红斑。 2、 延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弥散性红斑并除外理化因素所致。 3、 经血管介入性操作,发热>38 ℃ ,局部有压痛,无其它原因可解释。
危险因素
➢ 导管置管感染的危险因素很多,如在什么样的条件下置管,选择性还是紧急置管;导管种类(塑料>金 属),穿刺部位(股静脉>颈内静脉(右侧31%低于左侧53%)>锁骨下静脉)、放置方法(切开置管> 经皮穿刺置管)、导管腔数(3个>2个>1个),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导管插入的持续时间,插管时的无 菌水平和持续的导管护理。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是指血管内留置导管的病人发生菌血症,经外周静脉抽取血液培养至少一次结果阳 性,同时伴有感染的临床表现。局部炎症:置管部位红肿、硬结或有脓液渗出,全身感染:发热、寒战,且除 导管外无其他明确的血行感染源。(排除继发于手术切口、腹腔内、院内获得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
感染途径
➢ 途径有3种: ➢ ①在穿刺皮肤时,皮肤表面的细菌会被推至导管内段及尖端成为定植菌; ➢ ②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病原菌通过血流传播至导管成为定植菌; ➢ ③外在的微生物污染导管接头和内腔,导致细菌在管内繁殖,引起感染。
导管类型 外周静脉导管 外周动脉导管
血管内导管类型简介
穿刺部位
导管 长度
备注
通常在前臂和手部静脉
<3
通常做桡动脉穿刺,也可穿刺股、腋、 <3 肱、胫后动脉
长期留置可引起静脉炎,很少引起血流 感染
发生感染危险的小,很少引起血脉、头静脉, 3~8 导管不进入中心静脉
➢ (2)4岁以上患者,预期长期(>30天) ➢ 血管输液,应在外周血管放置中心静脉导管。
置管及护理
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时不应进行插管操作。需要长期置管(>30天)治疗 的病人术前要求洗澡并在手术室植入。
置管及护理
穿刺点的选择: 外周静脉穿刺点的选择:下肢危险高于上肢,手部危险小于腕部和前臂。 中心静脉穿刺点的选择:股静脉>颈内静脉(右侧31%低于左侧53%)>锁骨下静脉。置管时间:<5—10天选
完全植入式导管 脐带血管导管
皮下埋植,使用时用针穿刺,植入锁 ≥8 骨下、颈内静脉
插入脐动脉或者脐静脉
≤6
发生率最低,患者自我感觉好,无需局 部护理,拔除导管时需手术
动静脉插管感染率相似
9
留置部位之选择:
➢ 1、周边静脉留置 (1)成人的导管留置部位以上肢较下肢为佳。 (2)小儿患者优先选择注射在头皮、手部或足部,较注射在腿、手臂或肘窝部位为佳。 2、中心静、动脉留置 (1)放置中心静脉导管注射部位,以锁骨下较颈部或腹股沟为佳。
8
血管内导管类型简介
导管类型
穿刺部位
导管 长度
备注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经贵要、头、肱静脉插入,导管进入 ≥20 上腔静脉
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
植入锁骨下、颈内、股静脉,手术植 ≥8 入长期静脉化疗,血液透析
非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中,感染发生率 较低
导管的袖套可阻止细菌的移行。及非隧 道式中心静脉导管相比,感染发生率低
处理

周围静脉导管:周围静脉导管是引起导管相关感染常见的原因之一。由于周围静脉导管留置相对容易,
操作创伤较小,所需费用较少,所以如果怀疑导管相关感染,应立即拔除导管,同时留取导管尖端及两份
不同部位的血标本进行培养(最好在应用抗生素药物之前,其中一份血标本来自经皮穿刺)。
➢ 如果穿刺部位有局部感染表现,应同时留取局部分泌物做病原学培养以及革兰氏染色。
的处理

在仅出现发热,不合并低血压或脏器功能衰竭时,可以选择保留导管或原位使用导丝更换导管,而不
必常规拔除导管。无论选择以上何种措施,均应留取两份血液样本进行定量或半定量培养(一份来自导管
某些材质的导管可引起假过敏性反应。 引起静脉炎的危险比外周静脉导管小
非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 经皮穿刺进入中心静脉(锁骨下、颈 ≥8 内、股静脉)
肺动脉导管
导丝引导经中心静脉(锁骨下、颈内、 ≥30 股静脉)插入
大多数及此类导管相关 ,占全部的90%
通常使用肝素封管,血流感染发生率及 相似,经锁骨下静脉插入时感染发生率 低
的处理
当临床出现可能的导管感染表现时,治疗方案主要包括导管本身的处理、全身或局部抗生素使用以及必要的 检查和化验,治疗方案的制定除了参照临床表现、可能导致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流行病学资料以外,不同导 管的类型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处理
临床拟诊导管相关感染时,应当考虑临床相关因素后再做出是否拔除或者更换导管的决定,这些因素主要包 括:导管的种类、感染的程度和性质、导管对于患者的意义、再次置管可能性及并发症以及更换导管和装 置可能产生的额外费用等。
用颈内静脉,>10天选用锁骨下静脉静脉。需要长时间留置主要用于静脉营养时,用。
预防
洗手、无菌操作、正确选择消毒剂、合理更换敷料等措施是一个整体,宜联合使用,并建立合理的流 程监督医疗过程。
植入 导管插入核查表 手卫生 穿刺点,避免股静脉 最大屏障保护 洗必泰消毒皮肤
的预防
维护 擦拭接口(洗必泰或酒精,>15m) 使用抗菌导管 含洗必泰的贴膜 抗菌剂封管 洗必泰洗澡() 立即拔出不需要的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及其预防与 处理
主要内容
➢ 一、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定义和诊断 ➢ 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 ➢ 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 ➢ 四、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处理
的后果 ➢ 显著增加医院支出; ➢ 显著增加患者住院时间; ➢ 显著增加患者病死率; ➢ 严重威胁患者安全
3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定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