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及案例分析--(参考资料)5

合集下载

金融学案例与分析第十五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金融学案例与分析第十五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第十五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案例15-1 2004:中国再次应对通货膨胀一、基本原理通货膨胀的定义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西方货币理论将通货膨胀划分为需求拉动型、成本推进型、结构型、混合型、财政赤字型、信用扩张型和国际传播型。

中国学术界根据中国处于经济转轨过程的具体国情,对于通货膨胀的原因又提出了体制说和摩擦说等新的解释。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中国实行计划经济,强制性地压低物价,因此通货膨胀长期处于隐性状态,主要通过物资紧缺、商品限量供应、居民持币待购的方式表现出来。

改革开放后逐渐放开各类商品的价格,理顺了价格体系。

在此过程中,被长期压抑的由隐性转化为显性,出现了物价的大幅度上涨。

同时,在经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投资膨胀和消费膨胀、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以及某些改革措施的失误等,也都是中国经济改革初期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与20世纪80年代中国年均10%左右和90年代初期高达25%的通货膨胀相比,90年代后期中国成功地控制了通货膨胀,在保持经济继续以年均9%以上的速度增长的同时,消费品物价指数大幅度地下降到1%以下,以致在进入21世纪后学术界首次出现了如何应付通货紧缩的讨论。

然而,通货紧缩的局面未能持久,2004年中国又迎来了新一轮的通货膨胀。

了解这次通货膨胀的发生过程和原因,以及中国政府的应对措施,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探讨如何避免通货膨胀再度发生,保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快速的发展。

二、案例内容不久前,人们还在议论中国的通货紧缩。

2003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网站发布的一份关于全球通货紧缩的研究报告中认为:“近来,发达工业国和新兴市场国家发生的价格下降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日本、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已经在经历价格下跌,人们担心通货紧缩压力进一步加剧,并且向更广的范围扩散。

”报告中特别关注了中国目前通货紧缩的形势,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

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

任务题目:请回答以下问题:(1)1、什么是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其主要特征是什么?(2)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实施工具是什么?(3)3、出现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时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该如何操作?这些政策的优点和缺陷是什么?(4)4、200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又出现了“过热”,请结合实际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解答:第1问:什么是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其主要特征是什么?通货膨胀:一般是指产品和劳务价格水平的普遍的持续上升。

我们应注意两点:“普遍的”、“持续的”。

一是通货膨胀是指产品和劳务价格普遍上升,是价格总水平的上升,一种或几种产品或劳务价格上升,不算是通货膨胀;二是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持续上涨,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升,产品或劳务价格的一次性或暂时上涨也不算是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就是产品和劳务价格等不停顿的持续下跌,而且全部处于供过于求的状况。

在经济实践中,判断某个时期的物价下跌是否属于通货紧缩,一看通货膨胀率是否由正转变为负,二看这种下降的持续是否超过了一定时限。

通货膨胀的原因很复杂,影响因素众多,我们应从最重要的原因即从商品供求关系方面分析,则有以下三种情况:1、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是指社会总需求增长过快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

在社会总需求中,无论是消费、投资增加,还是政府支出或净出口的增加,都可能使需求增加,都可能引起通货膨胀。

在未充分就业时,总需求增加,不会引起价格上涨,不会产生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在正常供给曲线条件下,总需求增加,使价格水平提高。

但在长期总供给曲线条件下,总需求增加,价格水平提高,但国民收入不再增加,这是由于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所致。

此时,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对价格水平提高的影响更大。

在上述正常的和长期的总供给曲线条件下,由于社会总需求增加引起价格总水平普遍持续的提高,就是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主要是由政府支出、投资及转移支付增加过快、货币投放过多、刺激消费力度过大等原因引起的。

第九章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参考答案

第九章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参考答案

第九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参考答案第九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参考答案第九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物价水平2.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3.消费物价指数4.开放型通货膨胀(公开型)抑制型通货膨胀(隐密型)跳跃通货膨胀步行式通货膨胀跑步式通货膨胀B90式通货膨胀市场需求扎上型通货膨胀成本大力推进型通货膨胀供需混合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5.市场需求扎上型通货膨胀6.货币7.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8.左提高减少9.大于10.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11.需求管理政策收入政策收入指数化政策供给政策12.价格水平普遍的、持续的下降13.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货币供应量的持续上升14.价格水平货币供应量15.需求转移型部门差异型外部输入型二、单项选择题1.a2.c3.d4.a5.a6.d7.a8.d9.d10.d11.b12.a13.a14.c三、多项选择题1.abd5.bcde9.bce2.abcde6.bcde10.bcde3.abcd7.ae11abcde4.de8.abcd12.abcde四、判断正误题1.对2.错3.对4.对5.对6.对7.错8.对9.错10.错11.错12.错13.错14.对15.对16.对17.错18.错五、名词解释1.通货膨胀: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使有支付能力的货币购买力超过商品可供量,从而引起货币不断贬值和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2.通货紧缩:一要素论:国内外学者较广泛把通货紧缩定义为价格水平广泛的.持续的上升。

双要素论:指出通货紧缩包含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和货币供应量的持续上升。

三要素论:指出通货紧缩就是物价水平.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率三者同时持续上升的经济现象。

物价水平上升就是其最基本.最明显的特征。

3.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指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从而引起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

通货紧缩案例

通货紧缩案例

通货紧缩案例通货紧缩是指货币供应量减少,货币价值上升,物价水平下降的一种经济现象。

通货紧缩往往会导致经济活动减缓,失业率上升,企业利润下降等问题。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实际案例来分析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看一个历史上著名的通货紧缩案例,大萧条。

在1929年至1933年期间,美国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股市崩盘、银行倒闭、失业率飙升。

这场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通货紧缩,当时美国央行过度紧缩货币政策,导致货币供应量骤减,进而引发了经济的恶性循环。

通货紧缩使得企业难以融资,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导致了生产和消费的急剧下降,经济陷入了严重的衰退。

另一个案例是日本的失去二十年。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日本经历了一场严重的通货紧缩,房地产泡沫破裂,银行不良贷款激增,企业陷入困境。

日本政府采取了严格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导致通货紧缩进一步加剧。

通货紧缩使得企业投资意愿下降,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停滞不前,日本陷入了长达二十年的经济停滞期。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个当前的案例,欧洲债务危机。

在过去的十年里,欧洲多个国家相继爆发了债务危机,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通货紧缩。

欧洲央行采取了严格的紧缩政策,导致了部分国家的经济陷入了衰退,失业率飙升。

通货紧缩使得这些国家难以偿还债务,陷入了恶性循环。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

它会导致经济活动减缓,失业率上升,企业利润下降,甚至可能引发经济危机。

因此,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政府和央行应该谨慎对待通货紧缩,避免过度收紧货币政策,以免对经济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同时,也需要通过适当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缓解通货紧缩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案例分析:什么是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

案例分析:什么是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

1、什么是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其主要特征是什么?通货膨胀是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

按照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可以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爬行的通货膨胀,又称温和的通货膨胀,其特点是通货膨胀率低而且比较稳定。

第二,加速的通货膨胀,又称奔驰的通货膨胀,其特点是通货膨胀率较高(一般在两位数以上),而且还在加剧。

第三,超速通货膨胀,又称恶性通货膨胀,其特点是通货膨胀率非常高(标准是每月通货膨胀率在50%以上)而且完全失去了控制。

另外还有一种受抑制的通货膨胀,又称隐蔽的通货膨胀。

这种通货膨胀是指经济中存在着通货膨胀的压力,但由于政府实施了严格的价格管制与配给制,通货膨胀并没有发生。

一旦解除价格管制并取消配给制,就会发生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是一种金融危机。

与通货膨胀引起物价持续上涨、货币贬值,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一样,通货紧缩也是一个与每人都息息相关的经济问题。

通货紧缩是指社会价格总水平即商品和劳务价格水平持续下降,货币价值持续升值的过程。

在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如日本,通缩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其经济复苏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与通货膨胀相反,通货紧缩意味着消费者购买力增加,但持续下去会导致债务负担加重,企业投资收益下降,消费者消极消费,国家经济可能陷入价格下降与经济衰退相互影响、恶性循环的严峻局面。

通缩的危害表现在:物价下降了,却在暗中让个人和企业的负债增加了,因为持有资产实际价值缩水了,而对银行的抵押贷款却没有减少。

比如人们按揭购房,通缩可能使购房人拥有房产的价值,远远低于他们所承担的债务。

通货膨胀效应———货币贬值;物价上升;预期收入看好;经济过热;失业率降低;但过快的膨胀之后是必然的紧缩。

通货紧缩效应———企业利润减少;个人预期收入降低;宏观经济悲观衰退;价格下降;币值上升;金融秩序混乱等。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实施工具是什么?所谓财政政策,通常指政府根据宏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的基本方针、准则和措施。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区别与联系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区别与联系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区别与联系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宏观经济领域中经济现象的两种极端表现。

它们在经济运行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它们对经济的影响。

本文将就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定义、原因、影响以及两者的联系展开讨论。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与原因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给过多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

当经济中流通的货币数量超过商品与服务的供给量时,价格水平上涨,货币的购买力下降,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

通货膨胀通常被视为正常经济发展的一种现象,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有利于激励经济发展。

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包括货币供给过多、需求过热、成本推动和心理预期等。

二、通货紧缩的定义与原因通货紧缩是指货币供给不足导致经济广泛下跌的现象。

通常情况下,通货紧缩会引发经济衰退,影响就业和经济增长。

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为货币供给紧缩和需求不足。

当货币供给减少,人们倾向于储蓄而不是消费,导致需求不足,进而影响企业盈利和就业状况,从而引发通货紧缩。

三、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区别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在经济现象和影响方面存在显著区别。

首先,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给过多,导致价格整体上涨,货币失去购买力。

而通货紧缩则是货币供给不足,导致价格下跌,货币的购买力增强。

其次,通货膨胀会导致生活成本上升,物价增长快于工资涨幅,人们的消费能力减弱。

而通货紧缩则会导致企业盈利下降,投资减少,失业率上升。

最后,通货膨胀通常被政府视为对经济发展有益的现象,而通货紧缩则被视为经济衰退的信号。

四、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联系尽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在很多方面存在区别,但它们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首先,它们都是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反映。

通货膨胀时,货币供给过多,需求上涨,物价上升;通货紧缩时,货币供给不足,需求下降,物价下跌。

其次,它们都对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通货膨胀会导致人们的购买力下降,通货紧缩则会导致企业盈利下降和就业问题。

货币银行学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12.2)--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案例

货币银行学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12.2)--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案例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及其治理在经济学上,通货膨胀(以下简称通胀)指整体物价水平持续性上升。

一般性通胀指货币市值或购买力下降,而货币贬值指两经济体之间币值相对性降低。

通货紧缩(以下简称通缩)是指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领域对货币的实际需求而引起的货币升值,从而引起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持续下跌的现象。

通缩包括物价水平、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率三者同时持续下降,长期的通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和经济衰退。

通胀和通缩都是由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造成的,二者都会使价格信号失真,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秩序,因此都必需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抑制。

一、通胀和通缩的起因通胀是物价水平普遍、持续的上升,主要原因包括需求拉动、成本推进、需求和成本混合推进以及通胀预期等。

一是需求拉动的通胀。

需求拉动的通胀是指总需求过度增长引起的通胀,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

按照凯恩斯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程度,过度的需求将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

因而,总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是造成总需求拉动的通胀的具体原因。

二是成本推进的通胀(又称供给型通胀)。

成本或供给方面形成的原因形成的通胀,是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造成成本上升的原因大致有:工资过度上涨,利润过度增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等。

三是需求和成本混合推动的通胀。

实际中,造成通胀的原因不是单一的,因各种因素同时推进的价格水平上涨,就是供求混合推动的通胀。

假设通胀是由需求拉动开始的,即过度的需求增加导致价格总体水平上涨,价格总体水平的上涨又成为工资上涨的理由,工资上涨又形成成本推动的通胀,这时通胀就成为了需求和成本混合推动的通胀。

四是预期和通胀惯性。

实际中,一旦形成通胀,便会持续一段时期,这种现象被称之为通胀惯性,对通胀惯性的一种解释是人们会对通胀作出的相应预期。

如人们预期的通胀率为10%,在订立有关合同时,厂商就会要求价格上涨10%,而工人与厂商签订合同中也会要求增加10%的工资,这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单位产品的成本会增加10%,从而通胀率按10%持续下去,必然形成通胀惯性。

金融学之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金融学之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金融学之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是金融学中重要的概念,对经济运行和个人财务规划都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进行解释和分析,并探讨其对经济的影响。

一、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过多,导致商品价格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

在通货膨胀下,同样的货币购买力下降,人们需要更多的货币来购买同样的商品和服务。

通货膨胀通常由以下因素引起:1.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需求增加导致商品价格上涨,例如人口增长和消费者信心改善。

2.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生产成本上涨,导致企业提高商品价格,例如原材料价格上涨和人工工资增加。

3. 货币供应过多:央行通过货币政策放松,发行更多的货币流入市场,导致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对个人和经济有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通货膨胀会降低人们的购买力,尤其是那些只有固定收入的人群,他们的实际财富会因为同样的收入购买力的下降而减少。

其次,通货膨胀会刺激人们购买商品和投资,因为他们希望在商品价格上涨前尽早购买。

这种消费和投资的增加可以刺激经济增长,但也会进一步推高物价。

二、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是指货币供应不足,导致商品价格普遍下降的经济现象。

在通货紧缩下,同样的货币购买力增加,人们可以用更少的货币购买同样的商品和服务。

通货紧缩可能由以下因素引起:1. 需求不足:消费者信心低迷,购买力下降,导致商品需求不足,进而引起通货紧缩。

2. 投资减少:企业和个人对未来经济前景不乐观,投资减少,导致产出下降,物价走低。

3. 货币供应不足:央行通过货币政策收紧,减少货币供应,导致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是复杂的。

通货紧缩可以提高人们的购买力,因为同样的货币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

然而,通货紧缩也可能引发通货螺旋,企业利润下滑导致工资削减和失业增加,进一步拉低需求,形成恶性循环。

此外,通货紧缩还会增加债务负担,因为借款人偿还债务时所用的货币价值较高。

三、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应对措施央行在应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时采取不同的措施。

第十二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资料

第十二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资料
因此,要克服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就必须实行紧缩 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消除过多的总需求。
1、凯恩斯的“需求拉上论”
凯恩斯认为,一般物价水平是由于总需求的过度增 加所引起,而总需求的过度增加却不一定由货币增 加所引起。
凯恩斯对充分就业和非充分就业作了区分,
他认为,当经济中存在大量失业和闲置资源时,如果货币 供给数量增加不会使一般物价水平上升,而只能促使就业 增加和产出增加。
(一)需求拉上论(demand-pull theory)
西方经济学界早期主要从需求的角度分析通货膨胀, 需求拉上论是西方出现最早的通货理论。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需求拉上论是被大多数 经济学家广泛接受的通货膨胀理论。需求拉上型通货 膨胀是由于商品和劳物的总需求量超过商品的总供给 量所造成的过剩需求,拉动了一般物价水平上升而造 成的。
批发物价指数(wholesale price index)
该指数是根据制成品和原料的批发价格指数编制,反映包 括原材料、中间品及最终产品在内的各种商品的批发价格 的变动状况的物价指数,所以又称为生产者物价指数。
优点是能灵敏地反映生产者生产成本的变化状况, 缺点是没有将各种劳务包括之内,统计范围窄且对一般居
优点在于资料容易搜集,能及时地反映影响社会公 众生活费用的物价趋势。
缺点在于范围较窄,不能够反映各种资本品以及进 出口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动趋势。
零售物价指数采用加权算术平均公式计算。权数直 接影响指数的可靠性,因此每年要根据居民家庭收支 调查的资料调整一次权数。物价不可能全面调查,只 能在部分市、县调查,在我国根据人力、财力,物价 指数的调查范围涉及全国31个省(区、市)500多个市 县50000多个调查网点。国家统计局直属的全国调查 系统采取定人、定时、定点的直接调查方式,由近 3000名专职物价调查员到不同类型、规模的农贸市 场和商店现场采集价格资料。每种商品的指数采用 代表规格品的平均价格计算。

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是经济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常常被用来描述经济中货币的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以及对物价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的定义、原因和影响,并对两者进行比较和对比。

一、通货紧缩的定义、原因和影响通货紧缩是指货币供给量减少,导致物价普遍下降的现象。

通常,通货紧缩是由于央行采取紧缩型货币政策,减少市场上的货币供应,导致资金供给紧缩。

通货紧缩常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和失业率的上升。

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物价下降会导致实际利息率上升,进一步抑制了投资和消费需求。

其次,企业的利润下降,可能会导致裁员和停产,进一步加剧经济的下行压力。

此外,通货紧缩还对借贷市场造成负面影响,因为借款人偿还债务的负担加重,从而抑制了借款和投资的需求。

二、通货膨胀的定义、原因和影响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给量增加,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通常,通货膨胀是由于央行采取扩张型货币政策,增加市场上的货币供应,促进经济增长。

通货膨胀常常伴随着就业率的改善和经济的繁荣。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物价上涨会导致购买力下降,进一步抑制了消费和投资需求。

其次,企业的成本上升,可能会导致利润下降,影响投资和就业。

此外,通货膨胀还可能引发预期通胀,即人们预期物价会继续上涨,从而导致工资要求的增加,扰乱劳资关系。

三、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的比较和对比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在货币供给和物价方面呈现相反的趋势。

通货紧缩是货币供给减少,物价下降;通货膨胀是货币供给增加,物价上涨。

然而,两者对经济的影响可以是相似的,即抑制经济增长,影响消费和投资的需求。

此外,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都可能导致经济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

通货紧缩可能导致失业率的上升和企业的倒闭,而通货膨胀可能导致物价的波动和市场供需的不平衡。

总结起来,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是经济中常见的现象,对经济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

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来应对,以维持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

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及案例分析--(参考资料)6

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及案例分析--(参考资料)6

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及案例分析--(参考资料)6通货紧缩是否再次降临?专家表示:通缩仅限上半年,全年将维持温和通胀专家表示,未来央行的货币政策仍将继续放松,但货币政策操作将以数量型工具为主,价格型工具为辅。

“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通货紧缩。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昨日表示。

事实上,1月份的CPI和PPI出现双降,已经引来了市场对通货紧缩的普遍担忧。

2009年1月份居民消费品价格(CPI)同比上涨1%,增幅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增幅连续9个月回落。

1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3.3%,增幅在上月大幅回落的基础上再次大幅回落2.2个百分点,导致PPI创出自2002年3月(-4%)以来的新低,PPI已经连续两月负增长。

通货紧缩是否再次降临?可能持续多长时间?对中国经济产生什么影响?可以采取什么对策?专业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短期月度通货紧缩不可避免,但全年仍将维持温和通胀,未来宽松货币政策将以数量型工具为主,降息可能性不大。

通缩前夜来临“物价派”一般认为,物价持续稳定下降超过两个季度,即可认为出现通货紧缩。

“就目前来看,物价短期内并没有反弹的迹象,未来全球经济放缓将主导物价继续回落,出现通缩的可能很大。

”交通银行研究部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进一步分析称,从构成CPI 主要部分的食品价格来看,由于2008年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5年增产,国家粮食储备充足,即使干旱造成粮食一定程度减产,其对未来粮食价格的影响也相对有限。

加上近期猪肉供给也十分充足,食品价格回落的基础仍然稳固。

而PPI也将由于出口不景气导致产品回流国内而持续下行。

最近十年,我国共经历过两次通货紧缩,均是受到外部冲击所致:一次是在1997-1999年亚洲金融风暴前后,一次是2001-2002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

在两次通缩过程中,PPI持续下降的月份分别达到31个月和20个月,而CPI持续下降的月份分别历时27个月和16个月。

第九讲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第九讲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2024/7/31
4
Company Logo
2、成本推动 造成生产成本上升的原因有两种:
一是工资(强大的工会作用) 二是利润(垄断组织的操纵)
2024/7/31
5
Company Logo
3、结构性矛盾
1962年斯屈里坦(P·Streeten)发表《工资、 物价与生产率》一文;
1964年奥利维拉发表《论结构性通货膨胀与拉 丁美洲结构主义》;
Company Logo
第九讲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第一节 通货膨胀 第二节 通货紧缩
2024/7/31
1
Company Logo
第一节 通货膨胀
一 概念 通货膨胀:是指在不兑换纸本位制下,伴随货币 量相对于真实产量的过快增加而出现的物价水平持续 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
2024/7/31
2
Company Logo
1967年鲍莫尔《不平衡增长的宏观经济学:都 市危机的剖析》;
1972年托宾《通货膨胀与失业》等。
2024/7/31
6
Company Logo
主要观点:
(1)经济中的各个部门有着不同的劳动生产 率的增长率;
(2)各部门的货币工资以同一比率增长;
(3)对不同部门产品的需求有着不同的价格 弹性和收入弹性;
(4)工资和物价存在着向下刚性。
2024/7/31
7
Company Logo
三 对经济的影响 1、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影响
通货膨胀事实上是对社会成员课征一种税--货币持有税。
因此,通货膨胀通常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 人。
2024/7/31
8
Company Logo
2、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 (1)凯恩斯主义者认为通货膨胀可以扩大生 产和就业,其理论依据是“菲利浦斯曲线”。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2.经济中的货币
• 2.1货币量 • 经济中流通的货币量称为货币存量。包括: 现金(currency),活期存款(demand deposits), 其他帐户。
2.经济中的货币
• 2.2银行与货币供给
• 假设有一家银行,称为第一国民银行。第 一国民银行是唯一的存款机构,银行接受 存款,但不发放贷款。 • 该银行的目的是为储户提供一个安全的保 存货币的地方。 • 银行的到但没有贷出去的存款称为准备金 (Reserves)
1.货币制度
• 1.2货币的职能 • 1.交换媒介(medium of exchange),即流通手 段。 • 2.计价单位(unit of account),即价值尺度。 • 3.价值储藏(store of value),即贮藏手段。
1.货币制度
• 1.3法定货币 • 没有内在价值的货币称为法定货 币 (fiat money)。法定货币是由政府 法令所确定的货币。 • 例如,每张美元上都标有: • Federal Reserve Note,This note legal tender for all debts,public and private.(这张纸币在法律上可以偿 还公共与私人的一切债务。)
3.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
• • • • • • • 1.购买力下降? 2.皮鞋成本 3.菜单成本 4.相对价格变动与资源配置失误 5.税收扭曲 6.混乱与不方便 7.任意的财富再分配
4.最后的思考
• 是否应把通货膨胀率降为0? • 减少1%的通货膨胀率就要放弃一年产量的5% 左右。这个代价显然更大。 • 另外,一个反通货膨胀的社会更可能在经 济中留下持久地伤害。
0.案例材料
• 问题: • 通货紧缩及其特征是什么? • 根据经济学原理,你认为应该如何 治理 通货紧缩? • 什么是通货膨胀? • 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

第十三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第十三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我国CPI走势图
通货膨胀现象
案例一:国民政府后期的通货膨胀

国民党政府通过疯狂发
行货币,榨取民脂民膏, 致使民不聊生、、、
当 时 流 行 的 一 幅 漫 画

中国解放前夕,通货 膨胀剧烈时,大面额钞票大 量发行,旧银行职员在清点 成捆钞票。
100元法定货币 1937年可买黄牛2头 1939年可买猪1头 1941年可买面粉1袋 1943年可买鸡1只 1945年可买鸡蛋2个
分类

(二)按照通货膨胀的程度分类 爬行的(或温和的)通货膨胀。这是指一般物 价水平按照不太大的幅度持续上升的通货膨 胀。一般年通货膨胀率(即物价上涨率)在23% 之间。 快步的通货膨胀。这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按照相 当大的幅度持续上升的通货膨胀,一般物价上 涨率在10%以上。 恶性的通货膨胀。这是指失控的、野马脱缰式 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

恶性通货膨胀是一场灾难

1922年起德国发生了恶性通货膨胀,物价 水平在1922年1月至1923年11月不到两年 间上升了100亿倍。
如果一个富翁在1922年初拥有300万马克的德
国政府债券,第二年末他的全部财富还买不到 一块糖果。

导致货币体系崩溃,经济系统瓦解,甚至 政府更迭。
思考
你认为预期通货膨胀和非预期通货膨胀哪个破坏力要大些?
10%
18%
16%
14%
12%
6%
8%
注:M0=流通中现金
10%
-2%
8%
6%
4%
2%
0%
2011-3
CPI同比增速(右轴)
2010-9 2010-3 2009-9 2009-3 2008-9 2008-3

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及案例分析

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及案例分析

摘要: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状况表明世界经济正面临通货紧缩的危机。

从长期来看,通货紧缩的危害性比通货膨胀更为严重,通货紧缩最坏的情况将导致经济崩溃。

通过对历史上美国和日本通货紧缩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证券市场与通货紧缩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相互关系,发展和稳定证券市场对防治通货紧缩意义重大。

因此,保持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繁荣,对遏制我国当前通货紧缩趋势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证券市场;通货紧缩;因果关系一、世界经济面临通货紧缩的挑战通货紧缩(Deflation),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的《经济学》(1992)中定义为“与通货膨胀(Inflation)相反的是通货紧缩,它发生在价格总体水平的下降中”;斯蒂格利茨则在其《经济学》(中译本,1997)中将通货紧缩定义为“价格水平的稳定下降”;目前国内学术界比较认同的简明定义为:通货紧缩是指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普遍、持续的下降。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大都出现程度不同的通货紧缩,时至今天,其阴影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徘徊。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近期刊文指出: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是通货紧缩,而非二次衰退。

1、三大经济体继日本之后,美国、德国和英国也相继面临通货紧缩的危机。

由于美国、欧元区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的GDP占到全世界GDP的75%,因此三大经济体的经济走向对世界经济走向起着决定性作用。

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的一年,企业的资本设备价格下跌了 1.0%,汽车价格下跌了1.6%,服装产品价格下跌了2.2%,电器价格下跌了2.7%,下降幅度最大的是个人电脑,跌幅高达20.9%.通货紧缩不但笼罩着制造业,而且已蔓延到美国具有优势的服务业:酒店的价格下跌了2.1%,飞机票的价格下跌了3.8%,电话服务业的价格指数更是下跌了4%.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持续性的通货收缩,对正在挣扎着走出衰退的美国经济产生了严重的消极作用。

2002年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5.0%,但进入二季度后急剧回落,二季度经济增长仅1.3%,预示着美国经济调整、复苏和变革步履维艰,通货紧缩仍是主要威胁。

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及案例分析

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及案例分析

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及案例分析在经济学中,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是两种相对独立但相互关联的货币现象。

通货紧缩指的是货币供应量减少,货币价值上升,物价下降,经济活动受到抑制的情况。

而通货膨胀则是货币供应量增加,货币价值下降,物价上升,经济活动高涨的情况。

本文将对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进行详细探讨,并通过实际案例加以分析。

一、通货紧缩的定义和特征通货紧缩是指一种货币流通状态,即货币供应不足以满足经济的需求,导致货币价值上升,物价下降,经济活动受到抑制。

特征如下:1. 货币供应量减少:通货紧缩的核心是货币供应量减少,常见的原因有央行收紧货币政策、信贷紧缩等。

2. 物价下降:通货紧缩导致货币价值上升,购买力增强,物价呈现下降态势。

3. 经济活动萎缩:由于物价下降和购买力减弱,企业投资和消费支出减少,经济活动受到不利影响。

二、通货紧缩的影响和解决措施通货紧缩对经济产生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企业利润下降:由于市场需求不足,销售下滑,企业利润减少。

2. 债务负担加重:通货紧缩导致利率上升,企业和个人的债务负担加重。

3. 就业压力增大:经济活动减弱,企业降低投资和招聘规模,导致失业率上升。

为了应对通货紧缩,政府和央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实施适度的财政政策:政府可以增加公共支出,刺激经济活动,缓解通货紧缩带来的经济下行风险。

2. 放宽货币政策:央行可以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促进消费和投资。

3. 扩大外需:通过促进出口,增加外需,缓解通货紧缩对内需的冲击。

三、通货膨胀的定义和特征通货膨胀是指一种货币流通状态,即货币供应量增加,货币价值下降,物价上升,经济活动高涨。

特征如下:1. 货币供应量增加:通货膨胀的核心是货币供应量增加,常见的原因有央行放宽货币政策、投资热潮等。

2. 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导致货币价值下降,购买力减弱,物价呈现上涨态势。

3. 经济活动扩张:由于物价上涨和购买力增强,企业投资和消费支出增加,经济活动蓬勃发展。

从通货紧缩到通货膨胀

从通货紧缩到通货膨胀

从通货紧缩到通货膨胀论文报告题目:1. 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的定义和原因;2. 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影响;3.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4. 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的应对措施;5. 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的案例分析。

第一部分:从通货紧缩到通货膨胀1. 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的定义和原因通货紧缩是指货币供应量不足,流通货币的购买力下降,物价总水平下降的状态。

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有多重因素:货币政策过于紧缩、产出的下降等。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过多,流通货币的购买力下降,物价总水平不断上涨的状态。

通货膨胀的原因也有多重因素:货币政策过于宽松、经济增长过快等。

2. 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影响通货紧缩会导致物价下降,尤其是长期下降,可能引起经济衰退和失业率上升。

它还使得债务变得更加困难,企业破产的可能性增加,税收的减少,政府财政状况的恶化等。

由于价格持续下降,消费者则变得更加谨慎,进而减少消费,甚至把钱转移到现金或其他资产上,这会导致经济活动的降温。

3.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通货膨胀通常与高利率、债务违约、赤字和经济停滞等经济问题相关联。

它会引起物价上涨,消费者购买力下降,进而导致人们减少消费,企业利润减少,可能导致失业率上升。

此外,通货膨胀还会引起汇率波动以及国际竞争力的降低,对于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国家来说,会进一步导致经济问题的加剧。

4. 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的应对措施当经济面临通货紧缩的风险时,政府可以实施货币政策宽松、减税、采取财政支出等措施,以增加经济活动和消费,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此外,政府也可以通过改变利率、货币供应量等做出调整来遏制通货紧缩趋势。

当经济面临通货膨胀的风险时,政府可以实施货币紧缩政策,增加利率、收紧借贷条件、减少政府支出等,以减缓通货膨胀的速度。

为了控制通货膨胀,政府还可以限制价格,以确保物价稳定,并保持货币经济政策的一致性。

5. 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的案例分析(1)2010年希腊债务危机希腊在所有欧元区国家中的债务占GDP的比例最高,达到15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状况表明世界经济正面临通货紧缩的危机。

从长期来看,通货紧缩的危害性比通货膨胀更为严重,通货紧缩最坏的情况将导致经济崩溃。

通过对历史上美国和日本通货紧缩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证券市场与通货紧缩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相互关系,发展和稳定证券市场对防治通货紧缩意义重大。

因此,保持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繁荣,对遏制我国当前通货紧缩趋势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证券市场;通货紧缩;因果关系一、世界经济面临通货紧缩的挑战通货紧缩(Deflation),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的《经济学》(1992)中定义为“与通货膨胀(Inflation)相反的是通货紧缩,它发生在价格总体水平的下降中”;斯蒂格利茨则在其《经济学》(中译本,1997)中将通货紧缩定义为“价格水平的稳定下降”;目前国内学术界比较认同的简明定义为:通货紧缩是指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普遍、持续的下降。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大都出现程度不同的通货紧缩,时至今天,其阴影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徘徊。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近期刊文指出: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是通货紧缩,而非二次衰退。

1、三大经济体继日本之后,美国、德国和英国也相继面临通货紧缩的危机。

由于美国、欧元区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的GDP占到全世界GDP的75%,因此三大经济体的经济走向对世界经济走向起着决定性作用。

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的一年,企业的资本设备价格下跌了1.0%,汽车价格下跌了1.6%,服装产品价格下跌了2.2%,电器价格下跌了2.7%,下降幅度最大的是个人电脑,跌幅高达20.9%.通货紧缩不但笼罩着制造业,而且已蔓延到美国具有优势的服务业:酒店的价格下跌了2.1%,飞机票的价格下跌了3.8%,电话服务业的价格指数更是下跌了4%.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持续性的通货收缩,对正在挣扎着走出衰退的美国经济产生了严重的消极作用。

2002年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5.0%,但进入二季度后急剧回落,二季度经济增长仅1.3%,预示着美国经济调整、复苏和变革步履维艰,通货紧缩仍是主要威胁。

欧元区的通货紧缩压力总体不太大,但是德国和英国则相对严重。

德国经济目前正处于通货紧缩的边缘,加入欧元区以来,德国在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方面失去了相当的自主性,目前欧洲央行的基准利率对于通胀率只有1%的德国来讲相对较高,估计2003年出现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较大。

英国近来的通货紧缩压力一直比较大,统计数字表明,当前英国的年主导通货膨胀率只有1.9%,同英国政府设定的2.5%目标有一定差距。

目前,英国的零售价格指数仅仅相当于1987年的水平。

过去12个月来,英国耐用消费品价格平均下降了3.8%.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经济一直处于萧条时期,尤其1998年之后,庞大的财政赤字,沉疴不起的消费低迷,频繁的企业破产,使通货紧缩日益突出。

为此,日本政府今年10月30日出台了“反通货紧缩综合对策”,以寻求复苏经济的出路。

2、亚洲中国台湾由于经济金融十分不景气,以至于通货紧缩愈显严重。

根据有关资料,2002年1~10月,台湾消费物价年增长率为-0.26%.中国香港自1999年呈现通货紧缩,2002年9月份消费物价指数下跌3.7%,跌势持续47个月,且创下27个月以来最大的跌幅。

亚洲其他国家,如泰国和菲律宾等,近年来消费品价格与以往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也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苗头。

3、拉丁美洲拉丁美洲最具代表性的是阿根廷,目前该国正处于连续第四年的严重通货紧缩之中。

其他如墨西哥,危地马拉等,也都出现了通货紧缩趋势。

4、中国近五年,生产能力结构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

如果根据国际普遍的看法,通货膨胀率低于1%即属通货紧缩,那么,从商品零售指数上涨率看,中国1997年已出现通货紧缩;从居民消费指数上涨率看,中国1998年进入通货紧缩。

因为,中国五年来价格指数上涨率一直低于1%,到2002年4月,这两个指数上涨率分别为-2.1%和0.3%,所以,“通货紧缩取代通货膨胀成为影响中国宏观经济健康运行头号顽敌”(胡鞍钢,2002年)通货紧缩的形成原因和治理对策,近年来已有大量论述,本文拟着重从股票市场的角度来分析证券市场与通货紧缩的相互关系,并从中得到一些有效遏制通货紧缩的思路。

二、历史上证券市场与通货紧缩的相互关系纵观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史,通货紧缩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经济现象。

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美国1929年至1933年大萧条期间出现的严重通货紧缩,以及日本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并延续至今的螺旋式的通货紧缩。

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其通货紧缩的产生和发展都与证券市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美国1929~1933年的通货紧缩在大萧条之前的1922~1929年被称为是美国“繁荣的七年”,股票市场(以下简称“股市”)上,投机之风可谓空前绝后。

据统计,在此期间,有价证券的发行额为490亿美元,而股指居然上涨了5倍。

1929年10月24日,美国股市出现恐慌性抛售,当天的交易量达到1300万股,证券市场一天之内蒙受的损失开创了历史最高纪录。

至1932年6月,以S&P500指数(标准-普尔500指数)为代表的股票价格已平均下降了86%.股市的暴跌成为引发美国其后5年严重的通货紧缩的导火线。

美国1929-1933年的通货紧缩主要表现为:(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大幅下降。

1929年8月至1933年4月,CPI下降了28%.可见,通货紧缩是美国大萧条时期的首要特征;(2)国民生产总值(GNP)大幅回落。

1929-1933年,美国的GNP下降近24%,平均每年有接近8.3%的负增长;(3)工厂、银行大量倒闭。

大萧条期间,美国倒闭的企业超过14万家,倒闭的银行超过5100家;(4)失业率大幅上升。

1929-1933年,失业率从3%上升至25%;(5)消费萎缩,投资暴跌。

1929-1933年,物价平均下跌了6.7%;美国企业投资额由1929年的560.2亿美元下降到1933年的84.4亿美元;(6)证券市场筹资额锐减。

1929年,美国企业债券、股票的筹资额近80亿美元,而1930年锐减至44.83亿美元,及至1933年筹资额只有1.6亿美元。

2、日本的通货紧缩1985~1989年,日本经历了泡沫经济形成、发展、最后破灭的过程。

由于极度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大量的过剩资金涌入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导致股票和房地产价格暴涨。

1989年底,以日经指数由38915点的历史高位急剧下挫为标志,日本的泡沫经济宣告破灭,从此进入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萧条时期,尤其1998年之后,各种迹象表明日本经济已处在“通货紧缩螺旋”的边缘。

当前日本经济形势,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与美国大萧条时期相似的通货紧缩特点,主要表现为:(1)物价下跌。

日本CPI从1999年起连续27个月下降,2001年CPI更是下跌0.8%,跌幅创下历史纪录;(2)经济增长陷入停顿。

1992~1995年日本实际GDP增长率不到1%,1998年则下降到-2.8%,是战后经济增长表现最糟糕的一年;(3)企业生产能力下降。

日本生产能力指数曲线从1998年以来一直处于下降趋势,截至2001年2月,破产企业负债额为23.61万亿日元;(4)就业形势严峻。

90年代初以来,日本年均失业人数连续增多,2000年完全失业率达4.9%,2001年再创纪录地达到5.4%.(5)资产价格下跌。

“泡沫经济”崩溃以来,日本地价持续下跌。

2001年年初商业用地的地价下跌7.5%,仅为最高值(1990年9月)时的18%,跌至1981年的水平;(6)股市低迷。

“泡沫经济”崩溃之后,股市一蹶不振,至2002年11月14日,日经指数以8303.39点报收,创下1983年3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3、美日通货紧缩的启示综观美国和日本两国通货紧缩的发生、发展过程,结合两国在通货紧缩发生前后所采取的宏观政策,我们不难看出,证券市场与通货紧缩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关系。

(1)股市超常波动会诱发通货紧缩。

美国为了抑制股票投机,美联储在1928-1929年错误地采取了过急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收缩公开市场操作并两次提高再贴现率,同时大幅度提高对经纪商贷款的利率,甚至限制会员银行对经纪商贷款,从而导致金融市场在诸多利空下变得无序,股价暴跌随之出现,银行和企业连锁破产,市场供求失衡,产品价格下跌,最终引发了通货紧缩。

为了应对泡沫经济,从1989年5月起,日本政府开始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至1990年8月,日本银行一共5次提高贴现率,从不到2.5%上升到6%.由于该政策过急过猛,导致股市大幅下挫,加速了以通货紧缩为特征的长期萧条的到来。

(2)股市暴跌加重了通货紧缩。

无论美国还是日本,在通货紧缩阶段股市暴跌都不可避免地加重了其通货紧缩的程度:一是股市暴跌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和扩散效应,将使公众认为大萧条已经来临,产生物价将持续下跌的消极预期,致使消费支出大大减少,导致社会总需求锐减;二是股市暴跌直接减少了人们的账面资产,财富减少的效应进一步降低了公众的消费支出;三是股市暴跌使企业筹资面临较大困难,减少了投资需求,激化了社会总供求失衡的矛盾。

通货紧缩是供求严重失衡的直接后果,股市暴跌造成社会总需求进一步下降,加深了供大于求的矛盾,也就意味着加重了通货紧缩的严重程度和治理难度。

(3)通货紧缩反过来导致股市持续低迷。

股市稳定的最根本基础是上市公司的素质,而在通货紧缩的条件下,由于市场疲软、价格下跌、产品销售不畅、利润下滑、再生产资金短缺等因素的作用,上市公司难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甚至发生严重的亏损直至倒闭。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持续下降恶化了其资产质量,直接导致股市不断下挫,即使政府采取刺激性的措施,只要上市公司的业绩没有实质性的改善,也只能收一时之效,难以改变股市长期低迷的颓势。

由此可见,证券市场与通货紧缩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证券市场尤其是股市的崩溃直接引发了通货紧缩,证券市场的萧条加重了通货紧缩的治理难度;反过来,通货紧缩导致企业经营困难,瓦解了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础,造成证券市场长期低迷,最终可能引发证券市场崩溃直至整个金融市场和国家经济的全面危机。

三、发展证券市场,遏制通货紧缩证券市场与通货紧缩的相互关系提示我们:发展证券市场,保持证券市场的稳定,防止因证券市场的衰退而引发和加重通货紧缩,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就我国而言,进一步规范发展证券市场,充分发挥和利用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供求关系的功能,无疑是遏制通货紧缩的一条重要路径。

1、保持证券市场稳定,提高公众预期。

作为资本市场的核心和基础,运行了11年的中国证券市场取得了辉煌成就。

截至2002年10月底,我国共有上市公司(A、B股)1215家,深沪两市的总市值达到4.4万亿元,占GDP的比重接近50%,投资者开户数发展到近7000万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