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盘构造的基本原理

合集下载

电脑硬盘的内部结构原理

电脑硬盘的内部结构原理

电脑硬盘的內部结构原理
电脑硬盘的内部结构原理是由多个组件组成的,包括盘片、磁头、磁臂、电机等。

1. 盘片(Platters):硬盘通常具有多个盘片,它们是圆形的金属或玻璃碟片,涂有磁性物质。

每个盘片都可以存储数据,数据通过将磁性物质置于不同的磁极方向来编码。

2. 磁头(Read/Write Head):磁头是一种小型设备,负责读取和写入数据。

每个盘片都有一对磁头(读头和写头),位于盘片上方和下方。

3. 磁臂(Actuator Arm):磁臂是一个可移动的机械臂,支持磁头的轨迹定位。

它通过一个电机控制,可以在盘片的不同位置移动磁头。

4. 电机(Spindle Motor):电机负责旋转硬盘的盘片。

盘片通常以高速旋转,以便快速读取和写入数据。

电机根据主板发送的信号来控制盘片的旋转速度。

5. 控制电路板(PCB):控制电路板是连接硬盘中所有组件的主要电路板。

它包含处理器、内存和控制芯片,负责管理数据的读取、写入和处理。

硬盘的工作原理是,当计算机需要读取或写入数据时,控制电路板将通过电缆信号发送给磁头,磁头会在盘片上的特定位置找到需要的数据并执行操作。

数据的读取和写入是通过改变磁片上的磁场来实现的。

总结起来,硬盘的内部结构包括盘片、磁头、磁臂、电机和控制电路板。

这些组件共同工作,实现数据的存储和读取。

计算机组成原理磁盘

计算机组成原理磁盘

计算机组成原理磁盘
磁盘是计算机组成原理中重要的存储设备之一,也是计算机系统中主要的辅助存储设备。

磁盘一般由若干个盘片和一个或多个磁头组成,盘片通常由铝或者玻璃等材料制成,磁头则用于读写数据。

下面介绍一下磁盘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盘片:盘片是磁盘中的主要存储介质,通常由铝或玻璃等材料制成。

盘片的表面上有一层铁磁性材料,用于存储数据。

磁头:磁头是读写数据的主要部件,通常由磁性材料制成。

磁头负责在盘片表面读取或写入数据。

磁道:磁盘表面被划分为若干个同心圆,每个同心圆称为一个磁道。

每个磁道上可以存储一定数量的数据。

扇区:磁道被划分为若干个扇区,每个扇区可以存储一定数量的数据。

通常情况下,每个扇区的大小为512字节。

磁头定位:在读写数据时,磁头需要准确定位到要读写的磁道和扇区。

磁头定位通常通过磁头臂的移动实现,臂上安装的磁头可以在盘片表面上寻找并定位到目标磁道和扇区。

磁盘转速:磁盘转速指的是磁盘的旋转速度,通常以每分钟转数(RPM)来表示。

磁盘转速越高,读写数据的速度也就越快。

磁盘控制器:磁盘控制器是连接磁盘和主机的一个重要部件,负责控制磁盘的读写操作。

磁盘控制器通常由磁盘接口、控制逻辑和缓存等部分组成。

总之,磁盘是计算机中重要的存储设备之一,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磁性材料在盘片表面存储和读取数据。

磁盘的速度、容量和可靠性等特性对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电脑硬盘工作原理

电脑硬盘工作原理

电脑硬盘工作原理硬盘是计算机存储数据的重要组件,它的工作原理是如何实现数据的读取和写入呢?本文将详细介绍电脑硬盘的工作原理,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内部的运作过程。

一、磁盘结构电脑硬盘通常由多个磁盘片(也称为盘片)组成,每个磁盘片都由两面均有磁性涂层的金属盘构成。

盘片通过主轴垂直地叠放在一起,固定在硬盘驱动器的主轴上。

每个磁盘片都被划分为很多同心圆轨道,每个轨道又被划分为几个扇区。

二、磁头与磁道在硬盘的工作中,读写操作是由磁头完成的。

磁头是位于盘片上方和下方的物理部件,用于读取和写入数据。

每个盘片表面的同心圆轨道上都有一对磁头,分别被称为上磁头和下磁头。

同一半径上的所有磁道组成了一个柱面,柱面是硬盘读写的最小单位。

三、数据的读取与写入过程1. 读取数据过程当计算机需要读取硬盘中的数据时,操作系统发送指令给硬盘控制器,控制器将指令传递给磁头。

磁头定位到指定的磁道上,开始旋转盘片。

当磁头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过程中,通过感应被读取的盘面上涂层的磁性变化,将数据转换为电信号。

磁头将这些信号传输到硬盘控制器,再传送给计算机的内存。

2. 写入数据过程硬盘写入数据的过程与读取过程类似,只是数据的传输方向相反。

操作系统发送写入指令给硬盘控制器,控制器将指令传递给磁头。

磁头定位到指定的磁道上,开始旋转盘片。

控制器将要写入的数据转换为磁信号,并将其传输给磁头。

磁头通过改变涂层上的磁性,将数据写入相应的位置。

四、磁道密度与容量磁道密度是指单位长度上的磁道数目,而容量则是指硬盘能够存储的数据量。

随着技术的进步,硬盘的磁道密度和容量也在不断增加。

通过提高磁头的精度和减小磁头间距,可以实现更高的磁道密度,从而提高硬盘的数据存储容量。

五、硬盘的缓存机制为了提高数据的读取和写入速度,硬盘通常配备有一块内部的高速缓存。

缓存是将磁盘上常用的数据加载到内存中,当系统需要读取或写入这些数据时,可以直接从缓存中进行操作,而不必每次都访问磁盘。

这样可以大幅提高数据的响应速度和读写效率。

硬盘存储原理的详细解读

硬盘存储原理的详细解读

硬盘原理的详细解读(一)一、硬盘原理之硬盘的组成硬盘大家一定不会陌生,我们可以把它比喻成是我们电脑储存数据和信息的大仓库。

一般说来,无论哪种硬盘,都是由盘片、磁头、盘片主轴、控制电机、磁头控制器、数据转换器、接口、缓存等几个部份组成。

图1 硬盘组成图所有的盘片都固定在一个旋转轴上,这个轴即盘片主轴。

而所有盘片之间是绝对平行的,在每个盘片的存储面上都有一个磁头,磁头与盘片之间的距离比头发丝的直径还小。

所有的磁头连在一个磁头控制器上,由磁头控制器负责各个磁头的运动。

磁头可沿盘片的半径方向动作,而盘片以每分钟数千转到上万转的速度在高速旋转,这样磁头就能对盘片上的指定位置进行数据的读写操作。

图2 盘片组成图由于硬盘是高精密设备,尘埃是其大敌,所以必须完全密封。

二、硬盘原理之硬盘的工作原理硬盘在逻辑上被划分为磁道、柱面以及扇区。

图3 磁道、柱面以及扇区硬盘的每个盘片的每个面都有一个读写磁头,磁盘盘面区域的划分如图所示。

图4 磁盘盘面区域的划分磁头靠近主轴接触的表面,即线速度最小的地方,是一个特殊的区域,它不存放任何数据,称为启停区或着陆区(Landing Zone),启停区外就是数据区。

在最外圈,离主轴最远的地方是“0”磁道,硬盘数据的存放就是从最外圈开始的。

那么,磁头是如何找到“0”磁道的位置的呢?在硬盘中还有一个叫“0”磁道检测器的构件,它是用来完成硬盘的初始定位。

“0”磁道是如此的重要,以致很多硬盘仅仅因为“0”磁道损坏就报废,这是非常可惜的。

早期的硬盘在每次关机之前需要运行一个被称为Parking的程序,其作用是让磁头回到启停区。

现代硬盘在设计上已摒弃了这个虽不复杂却很让人不愉快的小缺陷。

硬盘不工作时,磁头停留在启停区,当需要从硬盘读写数据时,磁盘开始旋转。

旋转速度达到额定的高速时,磁头就会因盘片旋转产生的气流而抬起,这时磁头才向盘片存放数据的区域移动。

盘片旋转产生的气流相当强,足以使磁头托起,并与盘面保持一个微小的距离。

硬盘是什么原理形成的?

硬盘是什么原理形成的?

硬盘是什么原理形成的?硬盘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特定的磁粒子的极性来记录数据。

磁头在读取数据时,将磁粒子的不同极性转换成不同的电脉冲信号,再利用数据转换器将这些原始信号变成电脑可以使用的数据,写的操作正好与此相反。

另外,硬盘中还有一个存储缓冲区,这是为了协调硬盘与主机在数据处理速度上的差异而设的。

由于硬盘的结构比软盘复杂得多,所以它的格式化工作也比软盘要复杂,分为低级格式化,硬盘分区,高级格式化并建立文件管理系统。

硬盘工作的时候是高速旋转的,所以硬盘在工作的时候是不能去动的,很容易造成硬盘损伤!硬盘的盘面划分成一个一个的同心圆,称为磁道,多个盘片的相同位置的磁道形成了一个同心圆柱,这就是硬盘的柱面,在每个磁道上又划分出相同存储容量的扇区作为存储数据的最小单位。

要让硬盘正常工作,硬盘必须有相应的初始化和管理程序,其中有部分写在盘片的特定区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固件区,对于不同的硬盘,这个区域的物理位置是不同的,所记录的程序的数量和功能也有差别硬盘故障大体上可以分为软故障和硬故障两大类,具体有硬盘操作系统被损坏、硬盘主引导区被破坏、FAT表表被破坏、CMOS硬盘参数不正确、硬盘控制器与硬盘驱动器未能正常连接、硬盘驱动器或硬盘控制器硬件故障、主板故障等情况。

开机自检过程中,屏幕提示“Hard disk drive failure”或类似信息,则可以判断为硬盘驱动器或硬盘控制器(提示“Hard drive controller failure”)硬件故障。

开机自检过程中,屏幕提示“Hard disk not present”或类似信息,则可能是CMOS硬盘参数设置错误或硬盘控制器与硬盘驱动器连接不正确。

开机自检过程中,屏幕提示“Missing operating system”、“Non OS” 、“Non system disk or disk error,replace disk and press a key to reboot”等类似信息,则可能是硬盘主引导区分区表被破坏、操作系统未正确安装或者CMOS硬盘参数设置错误等。

硬盘基本构成及工作原理

硬盘基本构成及工作原理

主轴组件
❖ 硬盘的主轴组件主要是轴承和马达,我们可以笼统地认为轴承 决分为三个阶段:1、滚珠轴承。2、油浸轴承。3、液 态轴承(FDB,Fluid Dynamic Bearing Motors)。目前液态 轴承已经成为绝对的主流市场。
❖ 在整个轴承的发展阶段贯穿着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Nonerepeatable runout,不可重复偏离,简称NRRO。它是描述 电机运转时轴承偏离主轴中心的随机偏移量的参数。为什么要 突出这个概念呢?
❖ 基板材料,目前大多2.5英寸HDD使用的是玻璃,3.5英寸使用的是铝 合金。虽然玻璃单就表面平整性而言,远比铝合金要好。但为何不在 3.5英寸上大规模使用玻璃基板呢?其实厂家主要是为了成本考虑,就 目前而言玻璃基板的成本比铝基板的成本要高。而在2.5英寸的硬盘上, 盘片较小较薄,需要较强的刚性,这种情况下如果铝合金做的较薄的话, 就无法满足要求。而且盘片体积较小,相对而言成本上升不大,所以硬 盘厂家在生产2.5英寸硬盘时,一般选用玻璃基板。
❖ 垂直磁化记录从微观上看,磁记录单元的排列方式有了变化,从原来的 “首尾相接”的水平排列,变为了“肩并肩”的垂直排列。磁头的构造 也有了改进,并且增加了软磁底层。这一改变直接解决了“超顺磁效 应”,并且可以将硬盘的单碟容量提高到500GB左右。
❖ 垂直记录的另一个好处是:相邻的磁单元磁路方向平行,磁极的两端都 挨在一起,虽然不像前述的夹层结构那样上下两层间形成反向耦合,但 与纵向记录相邻的磁单元只在磁极一端相接的情况比起来,互相稳定的 效果还是较为明显的
硬盘基本构成及工作原理原理
一、 硬盘的组成
❖ 硬盘大家一定不会陌生,我们可以把它比喻成是我们电脑储存数据和信息的大仓库。一般 说来,无论哪种硬盘,都是由盘片、磁头、盘片主轴、控制电机、磁头控制器、数据转换 器、接口、缓存等几个部份组成。所有的盘片都固定在一个旋转轴上,这个轴即盘片主轴。 而所有盘片之间是绝对平行的,在每个盘片的存储面上都有一个磁头,磁头与盘片之间的 距离比头发丝的直径还小。所有的磁头连在一个磁头控制器上,由磁头控制器负责各个磁 头的运动。磁头可沿盘片的半径方向动作,而盘片以每分钟数千转到上万转的速度在高速 旋转,这样磁头就能对盘片上的指定位置进行数据的读写操作.

硬盘物理结构及工作原理

硬盘物理结构及工作原理

硬盘物理结构及工作原理硬盘是一种常见的计算机储存设备,它使用磁性材料将数据存储在一个或多个旋转的盘片上。

硬盘的物理结构和工作原理对于了解它的工作方式和性能影响非常重要。

硬盘的物理结构主要包括盘片、磁头和磁道。

盘片是一个圆形薄片,通常由铝或玻璃制成。

磁头是一种读写头,它位于盘片上方或下方,用于读取和写入数据。

磁道是盘片上的圆形轨道,由磁性物质构成,用于存储数据。

硬盘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读取和写入两个过程。

在读取数据时,磁头会定位到特定的磁道上,然后检测磁性材料的磁性状态。

根据磁性状态的变化,磁头可以读取出相应的数据。

在写入数据时,磁头会通过磁场改变磁性材料的状态,从而将数据写入到特定的磁道上。

为了提高硬盘的读取速度和存储容量,硬盘制造商采取了一些技术手段。

其中之一是增加盘片的数量。

通过增加盘片的数量,硬盘可以在同一时间内读取/写入更多的数据,从而提高读取/写入速度。

另一个技术是增加磁头的数量。

通过增加磁头的数量,硬盘可以同时访问多个磁道,从而提高读取/写入速度。

硬盘还使用了缓存技术来提高性能。

缓存是一种临时存储器,用于临时存储频繁访问的数据。

当需要读取一些数据时,硬盘首先检查缓存中是否有该数据。

如果有,则直接从缓存中读取,从而加快读取速度。

如果没有,则从磁盘上读取数据,并将其存储到缓存中,以便下次读取。

总的来说,硬盘的物理结构和工作原理主要涉及盘片、磁头和磁道。

硬盘通过控制磁头的位置和磁场来读取和写入数据。

硬盘的读取速度主要受到旋转速度、寻道时间和传输速率的影响。

硬盘制造商通过增加盘片、磁头的数量和使用缓存技术等手段来提高硬盘的读取速度和存储容量。

硬盘的构造与应用原理

硬盘的构造与应用原理

硬盘的构造与应用原理1. 硬盘的构造硬盘是一种用于数据存储的存储设备,它通常由以下几个主要部分构成:1.1 磁盘片(Platters)硬盘中的数据存储在磁盘片上。

磁盘片是由金属或玻璃制成的圆盘,表面涂有磁性物质。

一个硬盘通常包含多个磁盘片,它们堆叠在一起并通过一个共享的轴心旋转。

1.2 磁头(Read/Write Heads)磁头是用于读取和写入数据的装置。

每个磁盘片都有两个磁头,一个用于读取磁盘上的数据,另一个用于写入数据。

磁头悬浮在磁盘片的表面上,并可以在磁盘片上移动,以读取或写入数据。

1.3 扇区(Sector)磁盘片被分成许多小的扇区,每个扇区可以存储一定量的数据。

扇区是硬盘上最小的数据单元,一般情况下扇区的大小为512字节,但也有更大的扇区,例如4096字节。

1.4 磁道(Track)磁道是磁盘片上的一个圆形轨道,磁头可以在磁道上移动。

一个磁盘片通常被划分成多个同心圆的磁道,每个磁道上可以有多个扇区。

1.5 主轴(Spindle)主轴是硬盘中用于旋转磁盘片的中心轴。

硬盘的主轴由电机驱动,使磁盘片以高速旋转。

磁盘片旋转的速度通常以每分钟转数(RPM)来表示,例如7200 RPM。

2. 硬盘的工作原理硬盘的工作原理主要分为读取数据和写入数据两个过程。

2.1 读取数据当计算机需要从硬盘中读取数据时,操作系统会发送读取请求。

磁头被定位到磁盘上所需的扇区,磁盘片开始旋转,使磁头位于目标扇区的位置。

一旦磁头到达正确的位置,它会感应磁盘片上的磁场,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

转换后的电信号被传送到计算机,经过处理后被操作系统读取和使用。

2.2 写入数据当计算机需要向硬盘中写入数据时,操作系统会发送写入请求。

磁头被定位到需要写入数据的扇区,磁盘片开始旋转,使磁头位于目标扇区的位置。

此时,操作系统将待写入的数据转换为电信号,并通过磁头将电信号转换成磁场,然后将磁场写入磁盘片上的对应位置。

写入完成后,磁盘片继续旋转,准备进行下一次读取或写入操作。

磁盘的工作原理

磁盘的工作原理

磁盘的工作原理
磁盘是计算机中常见的存储设备之一,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磁性材
料在磁场中的磁化方向变化来实现数据的存储和读取。

磁盘的工作原
理可以分为磁头、磁道、扇区三个部分。

磁头是磁盘读写数据的核心部件,它由磁性材料制成,可以在磁盘表
面上读取和写入数据。

磁头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磁性材料在磁场中的磁
化方向变化来实现数据的读取和写入。

当磁头接触到磁盘表面时,它
会感应到磁场的变化,从而读取或写入数据。

磁道是磁盘表面上的一个圆形轨道,它是磁盘存储数据的基本单位。

磁道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磁性材料在磁场中的磁化方向变化来存储数据。

每个磁道上可以存储多个扇区,每个扇区可以存储一定量的数据。

扇区是磁盘表面上的一个扇形区域,它是磁盘存储数据的最小单位。

扇区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磁性材料在磁场中的磁化方向变化来存储数据。

每个扇区都有一个唯一的标识符,用于标识该扇区的位置和大小。

磁盘的读取和写入数据的过程是通过磁头在磁盘表面上移动来实现的。

当计算机需要读取数据时,磁头会定位到指定的磁道上,并读取该磁
道上的所有扇区。

当计算机需要写入数据时,磁头会定位到指定的磁
道和扇区上,并将数据写入该扇区。

总之,磁盘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磁性材料在磁场中的磁化方向变化来实
现数据的存储和读取。

磁头、磁道、扇区是磁盘的三个核心部件,它们共同协作完成磁盘的读写操作。

磁盘的工作原理是计算机存储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计算机存储原理和优化存储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硬盘存储原理的详细解读-图文

硬盘存储原理的详细解读-图文

硬盘存储原理的详细解读-图文硬盘原理的详细解读(一)一、硬盘原理之硬盘的组成硬盘大家一定不会陌生,我们可以把它比喻成是我们电脑储存数据和信息的大仓库。

一般说来,无论哪种硬盘,都是由盘片、磁头、盘片主轴、控制电机、磁头控制器、数据转换器、接口、缓存等几个部份组成。

图1硬盘组成图所有的盘片都固定在一个旋转轴上,这个轴即盘片主轴。

而所有盘片之间是绝对平行的,在每个盘片的存储面上都有一个磁头,磁头与盘片之间的距离比头发丝的直径还小。

所有的磁头连在一个磁头控制器上,由磁头控制器负责各个磁头的运动。

磁头可沿盘片的半径方向动作,而盘片以每分钟数千转到上万转的速度在高速旋转,这样磁头就能对盘片上的指定位置进行数据的读写操作。

图2盘片组成图由于硬盘是高精密设备,尘埃是其大敌,所以必须完全密封。

二、硬盘原理之硬盘的工作原理硬盘在逻辑上被划分为磁道、柱面以及扇区。

图3磁道、柱面以及扇区硬盘的每个盘片的每个面都有一个读写磁头,磁盘盘面区域的划分如图所示。

图4磁盘盘面区域的划分磁头靠近主轴接触的表面,即线速度最小的地方,是一个特殊的区域,它不存放任何数据,称为启停区或着陆区(LandingZone),启停区外就是数据区。

在最外圈,离主轴最远的地方是“0”磁道,硬盘数据的存放就是从最外圈开始的。

那么,磁头是如何找到“0”磁道的位置的呢?在硬盘中还有一个叫“0”磁道检测器的构件,它是用来完成硬盘的初始定位。

“0”磁道是如此的重要,以致很多硬盘仅仅因为“0”磁道损坏就报废,这是非常可惜的。

早期的硬盘在每次关机之前需要运行一个被称为Parking的程序,其作用是让磁头回到启停区。

现代硬盘在设计上已摒弃了这个虽不复杂却很让人不愉快的小缺陷。

硬盘不工作时,磁头停留在启停区,当需要从硬盘读写数据时,磁盘开始旋转。

旋转速度达到额定的高速时,磁头就会因盘片旋转产生的气流而抬起,这时磁头才向盘片存放数据的区域移动。

盘片旋转产生的气流相当强,足以使磁头托起,并与盘面保持一个微小的距离。

硬盘原理

硬盘原理

一、硬盘的物理结构硬盘存储数据是根据电、磁转换原理实现的。

硬盘由一个或几个表面镀有磁性物质的金属或玻璃等物质盘片以及盘片两面所安装的磁头和相应的控制电路组成(图1),其中盘片和磁头密封在无尘的金属壳中。

硬盘工作时,盘片以设计转速高速旋转,设置在盘片表面的磁头则在电路控制下径向移动到指定位置然后将数据存储或读取出来。

当系统向硬盘写入数据时,磁头中“写数据”电流产生磁场使盘片表面磁性物质状态发生改变,并在写电流磁场消失后仍能保持,这样数据就存储下来了;当系统从硬盘中读数据时,磁头经过盘片指定区域,盘片表面磁场使磁头产生感应电流或线圈阻抗产生变化,经相关电路处理后还原成数据。

因此只要能将盘片表面处理得更平滑、磁头设计得更精密以及尽量提高盘片旋转速度,就能造出容量更大、读写数据速度更快的硬盘。

这是因为盘片表面处理越平、转速越快就能越使磁头离盘片表面越近,提高读、写灵敏度和速度;磁头设计越小越精密就能使磁头在盘片上占用空间越小,使磁头在一张盘片上建立更多的磁道以存储更多的数据。

二、硬盘的逻辑结构硬盘由很多盘片(platter)组成,每个盘片的每个面都有一个读写磁头。

如果有N个盘片。

就有2N个面,对应2N个磁头(Heads),从0、1、2开始编号。

每个盘片被划分成若干个同心圆磁道(逻辑上的,是不可见的。

)每个盘片的划分规则通常是一样的。

这样每个盘片的半径均为固定值R的同心圆再逻辑上形成了一个以电机主轴为轴的柱面(Cylinders),从外至里编号为0、1、2……每个盘片上的每个磁道又被划分为几十个扇区(Sector),通常的容量是512byte,并按照一定规则编号为1、2、3……形成Cylinders×Heads×Sector个扇区。

这三个参数即是硬盘的物理参数。

我们下面的很多实践需要深刻理解这三个参数的意义。

三、磁盘引导原理计算机在按下power键以后,开始执行主板bios程序。

进行完一系列检测和配置以后。

计算机硬盘原理

计算机硬盘原理

计算机硬盘原理
计算机硬盘是计算机中用来存储数据的重要设备之一,它承载着操作系统、软件程序和用户数据等重要信息。

硬盘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磁盘记录和读取数据,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计算机硬盘的工作原理。

首先,我们来介绍硬盘的结构。

硬盘由多个盘片组成,每个盘片都被分成许多的磁道和扇区,数据被存储在这些磁道和扇区中。

硬盘的读写头负责在盘片上记录和读取数据,而主轴马达则负责旋转盘片,使得读写头能够精确地定位到需要的磁道和扇区。

其次,我们来了解硬盘的工作原理。

当计算机需要读取硬盘上的数据时,操作系统会发送指令给硬盘控制器,硬盘控制器再通过控制主轴马达和读写头的移动,将数据从指定的磁道和扇区读取出来。

而当计算机需要向硬盘写入数据时,硬盘控制器会将数据发送给读写头,并指示其写入到指定的磁道和扇区中。

此外,硬盘的工作原理还涉及到磁记录技术。

硬盘利用磁性材料在磁盘上记录数据,当读写头经过磁盘上的磁道时,磁性材料会产生磁场变化,这种磁场变化被硬盘读写头检测出来,从而实现数
据的读取和写入。

最后,我们来谈一下硬盘的工作原理对计算机性能的影响。


盘的读写速度决定了计算机的响应速度和数据传输效率,而硬盘的
容量则决定了计算机能够存储的数据量。

因此,硬盘的性能直接影
响着计算机的整体性能和用户体验。

总之,计算机硬盘是计算机中不可或缺的存储设备,其工作原
理涉及到盘片结构、读写头、主轴马达以及磁记录技术等多个方面。

了解硬盘的工作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使用和维护计算机,同时也
有助于我们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硬盘产品。

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

硬盘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硬盘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硬盘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硬盘是计算机中不可或缺的存储设备之一,它通过机械方式将数据存储在内部的盘片上。

本文将详细介绍硬盘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一、硬盘的基本结构硬盘主要由以下几个基本组件构成:1. 盘片(Platters):硬盘内部通常有多个盘片,每个盘片都由高速旋转的金属或玻璃材料制成。

数据被存储在盘片的磁道上,磁头可以在盘片上读取或写入数据。

2. 磁头(Read/Write Heads):每个盘片上都有两个磁头,一个用于读取数据,另一个用于写入数据。

磁头会在盘片上移动,通过磁力来读取或修改磁道上的数据。

3. 磁道(Tracks):盘片表面被划分为多个同心圆,每个圆称为一个磁道。

一个磁道可以存储大量的数据,硬盘的容量取决于磁道的数量和密度。

4. 扇区(Sectors):每个磁道被分成多个扇区,每个扇区可以存储固定大小的数据块。

通常,一个扇区的大小为512字节或更多。

5. 主轴(Spindle):主轴是盘片旋转的中心轴,它通过电机的驱动下高速旋转,使得磁头能够准确地读取或写入数据。

6. 电机和控制电路(Motor and Controller):电机负责驱动盘片的旋转,而控制电路则负责控制磁头的移动和访问盘片上的数据。

二、硬盘的工作原理硬盘的工作原理主要分为读取和写入两个过程。

1. 读取数据:当计算机需要读取硬盘上的数据时,控制电路会发送指令使得正确的磁头移动到指定的磁道上。

一旦磁头到达目标磁道,主轴开始旋转,磁头就可以读取该磁道上的数据。

读取过程是通过磁头感应磁道上的磁场变化来实现的。

2. 写入数据:在写入数据时,同样需要将磁头移动到指定的磁道上。

主轴开始旋转后,磁头会根据指令将数据写入对应的扇区。

写入数据的过程是通过通电使得磁头改变磁道上的磁性来实现的。

硬盘通过以上的读取和写入过程来完成对数据的存储和访问,数据的读取速度和写入速度取决于盘片的转速、磁头的位置移动速度以及数据传输的接口速度。

三、硬盘容量和性能的影响因素硬盘的容量和性能受多个因素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盘片密度:盘片的密度决定了每个磁道上可存储的数据量,密度越大,硬盘的容量就越大。

磁盘工作原理

磁盘工作原理

磁盘工作原理
磁盘是一种数据存储设备,它的工作原理是基于磁性材料的物理性质。

磁盘由一个或多个盘片组成,每个盘片分为许多同心圆的磁道,并在每个磁道上划分成若干个扇区。

磁盘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磁头:磁头是用来读取和写入数据的设备,它位于盘片的上方和下方,可以在盘片上移动。

磁头通过接触盘片表面上的磁道来读取或写入数据。

2. 磁性材料:盘片是由磁性材料制成的,常见的磁性材料包括铁氧体。

磁性材料在受到磁场的作用时可以保持磁化状态,用来存储数据。

3. 磁场:磁盘驱动器中的电磁线圈可以产生一个磁场,磁场的方向和强度可以控制磁头的位置和状态。

通过改变磁头的位置和磁化方向,可以实现数据的读写操作。

4. 控制系统:磁盘驱动器中还包括一个控制系统,用来控制磁头的移动、磁场的产生和数据的读写。

控制系统可以根据计算机的指令和操作系统的控制,准确地将磁头定位到指定的磁道,并将数据读取或写入到指定的扇区中。

当计算机需要读取或写入数据时,控制系统会将磁头移动到指
定的磁道上,并将磁头放置在指定的扇区之上。

然后,磁盘驱动器会产生一个磁场,改变磁道上的磁化状态,从而实现数据的读取或写入操作。

数据读取时,磁头会感应到磁盘上的磁场变化,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送回计算机进行处理。

数据写入时,磁头会产生一个磁场改变磁盘上的磁化状态,用来存储新的数据。

总的来说,磁盘通过控制磁头的位置和磁场的作用来读取和写入数据,实现数据的存储和访问。

这种利用磁性材料和磁场的工作原理使得磁盘具有较大的容量和较快的读写速度,成为计算机中常用的存储设备之一。

硬盘的存储原理和内部架构

硬盘的存储原理和内部架构

硬盘的存储原理和内部架构硬盘主要由盘体、控制电路板和接口部件组成。

盘体就是一个密封,封装了多个盘片的腔体;控制电路包含硬盘BIOS,主控芯片和硬盘缓存等单元;接口部件包含电源、数据接口主从跳线等。

硬盘的盘片一般采用合金材料,多数为铝合金(IBM曾经开发过玻璃材质的盘片,好像现在有些厂家也生产玻璃材质的盘片,但不多见),盘面上涂着磁性材料,厚度一般在0.5mm左右。

有些硬盘只装一张盘片,有些则有多张。

硬盘盘片安装在主轴电机的转轴上,在主轴电机的带动下作高速旋转。

每张盘片的容量称为单碟容量,而一块硬盘的总容量就是所有盘片容量的总和。

早期硬盘由于单碟容量低,所以盘片较多。

现代的硬盘盘片一般只有少数几片。

盘片上的记录密度很大,而且盘片工作时会高速旋转,为保证其工作的稳定,数据保存的长久,所以硬片都是密封在硬盘内部。

不可自行拆卸硬盘,在普通环境下空气中的灰尘、指纹、头发丝等细小杂质都会对硬盘造成永久损害。

一个被大卸八块的硬盘如下: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硬盘的盘面,柱面,磁道和扇区的概念。

盘面硬盘一般会有一个或多个盘片,每个盘片可以有两个面(Side),即第1个盘片的正面称为0面,反面称为1面;第2个盘片的正面称为2面,反面称为3面...依次类推。

每个盘面对应一个磁头(head)用于读写数据。

第一个盘面的正面的磁头称为0磁头,背面称为1磁头;第二个盘片正面的磁头称为2磁头,背面称为3磁头,以此类推。

盘面数和磁头数是相等的。

一张单面的盘片需要一个磁头,双面的盘片则需要两个磁头。

硬盘采用高精度、轻型磁头驱动和定位系统。

这种系统能使磁头在盘面上快速移动,读写硬盘时,磁头依靠磁盘的高速旋转引起的空气动力效应悬浮在盘面上,与盘面的距离不到1微米(约为头发直径的百分之一),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精确定位到计算机指令指定的磁道上。

早期由于定位系统限制,磁头传动臂只能在盘片的内外磁道之间移动。

因此,不管开机还是关机,磁头总在盘片上。

了解电脑硬盘的工作原理与选购建议

了解电脑硬盘的工作原理与选购建议

了解电脑硬盘的工作原理与选购建议电脑硬盘是电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负责存储和读取数据。

了解电脑硬盘的工作原理以及选购建议对我们有效地使用电脑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电脑硬盘的工作原理和选购建议,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购买适合自己的硬盘。

一、电脑硬盘工作原理电脑硬盘采用磁性存储技术,通过磁头读写器和磁性盘片来实现数据的存储和访问。

具体工作原理如下:1. 磁盘内部结构电脑硬盘由多个磁性盘片组成,每个盘片上都有两个面。

盘片在高速旋转的状态下,磁头读写器能够精确地在盘片上移动,从而读取或写入数据。

2. 数据读取当计算机需要读取硬盘上的数据时,磁头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将数据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传输给计算机,计算机再将其转换为可识别的数据。

数据的读取速度取决于硬盘的转速和磁头的定位精度。

3. 数据写入当计算机需要将数据写入硬盘时,磁头会根据输入的数据信号将其转换为磁性信号,并将信号转化为磁性盘片上的磁区,从而实现数据的写入。

二、电脑硬盘选购建议1. 存储容量在选购硬盘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是存储容量。

用户应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的容量,同时要考虑到硬盘的物理尺寸和价格。

2. 转速硬盘的转速决定了数据的读取和写入速度。

一般来说,转速越高,硬盘的性能越好。

但高速硬盘的价格也更高。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经济实力进行选择。

3. 缓存大小硬盘的缓存大小会影响数据的读取速度。

较大的缓存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但价格也会相应提高。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做出选择。

4. 接口类型硬盘的接口类型决定了硬盘与计算机的连接方式。

常见的接口类型有SATA、IDE和SCSI等。

用户在选择时要确保硬盘的接口类型与计算机的接口兼容。

5. 品牌和质量选择知名品牌的硬盘可以确保质量和售后服务。

用户可以通过参考专业评测和用户评价来了解不同品牌的性能和可靠性。

6. 价格与性价比价格是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用户应在考虑硬盘的性能和质量的同时,综合考虑价格与性价比,选择适合自己的硬盘。

硬盘构造的基本原理

硬盘构造的基本原理

目前流行的硬盘储存器都具有非常完善而先进的内置式程序保障系统,它包括硬盘微处理器执行码和大量硬盘运行所需的各种各样的数据表。

硬盘内置式程序总的容量大小可以达到几个Mbit。

一旦硬盘的这种程序出现被损坏情况,那么,即使硬盘的整个机械装置和电子器件完好无损,硬盘还是会出现部分或完全的工作故障。

本篇文章描述了硬盘程序保障的基本原理,硬盘的结构和地址分配。

硬盘的空间结构对一个硬盘来说,不是所有的空间都用来储存用户的数据信息。

有相当一部分空间对用户来说是看不见的,它包括服务区(Service Area)和备用区(Reserve Area)(详见图1)。

图1服务区是用来储存服务信息,即硬盘的内部程序和一些辅助表格。

备用区是用来替换用户工作区内的故障扇区和磁道。

这两个区域在硬盘正常工作状态下是访问不到的。

用户只能访问到工作区的数据(通常情况下,这个区域被称为硬盘的逻辑空间),而硬盘的容量标签中标注的正是这一部分空间的容量,如HDD160G LBA:320173056。

一个LBA(逻辑块地址)就等于一个扇区,即512bit。

这样一来,知道了一个硬盘的LBA总体数量,也就知道了硬盘容量的大小。

硬盘在正常工作(用户)状态下,对工作区(连续不断的逻辑扇区)的访问是通过LBA进行,即在0到最大LBA之间进行。

要想接触到服务区,只有在一种专门的工作状态下,即技术工作状态下才可能实现。

而要想进入这一工作状态,则需要一把“钥匙”指令,给出了“钥匙”指令之后,就可以打开一组补充的技术指令。

借助这些技术指令就可以进行诸如读/写服务区的扇区信息、获取服务区模块和表格配置图、获取扇区分配表、进行LBA与PCHS (Physical Cylinder Head Sector)(物理磁柱-磁头-扇区)互换、进行低级格式化,以及读/写硬盘的闪存器等操作。

服务信息服务信息对硬盘运行来说是必须要有的,它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微程序的管理模块(overlay);——配置和设置表;——缺陷表;——工作记录表(SelfScan, Calibrator程序的工作结果)。

网吧硬盘原理分析报告

网吧硬盘原理分析报告

网吧硬盘原理分析报告在网吧中,硬盘是电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主要用于存储和读取数据。

硬盘的原理核心是磁存储技术,下面我们将详细分析网吧硬盘的工作原理。

1. 硬盘的结构硬盘由盘片、磁头、马达和控制电路组成。

盘片是一种类似CD的圆盘,上面涂有磁性材料,数据存储在盘片的磁性表面上。

磁头是位于盘片上方的装置,用于读取和写入数据。

马达负责驱动盘片的旋转,控制电路则负责控制硬盘的工作和数据传输。

2. 磁存储原理盘片上的磁性表面被划分为一个个小磁区,每个磁区称为一个磁道,每个磁道又被划分为一个个小的存储单元,称为扇区。

扇区是硬盘中最小的数据读写单位。

磁头通过控制电路的指令,定位到特定的磁道和扇区,然后将数据写入或读取。

3. 数据读取和写入过程当数据需要写入硬盘时,控制电路会先将数据发送给磁头,磁头然后将数据转换为磁性信号,写入到盘片的磁性表面上。

这个过程称为“写入”。

当数据需要读取时,磁头会按照指令的要求定位到特定的扇区,并将磁性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然后传输给控制电路,最终转换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数据格式。

这个过程称为“读取”。

4. 硬盘的寻道和旋转延迟在读取或写入数据之前,磁头需要定位到特定的磁道上才能进行操作,这个过程称为寻道。

寻道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时间延迟,称为寻道延迟。

另外,盘片的旋转速度也会影响硬盘的读取和写入速度,旋转延迟指的是等待所需数据扇区转到磁头下方的时间延迟。

5. 硬盘的数据传输速度硬盘的数据传输速度通常用数据传输率来衡量,单位是兆字节每秒(MB/s)。

数据传输率受到硬盘接口的限制,而硬盘接口的速度有SATA和SAS两种,其中SAS的数据传输速度更快。

综上所述,网吧硬盘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基于磁存储技术,利用磁性材料在盘片上存储和读取数据。

通过磁头的定位和转换,从盘片上的特定位置读取或写入数据。

硬盘的性能和速度受到寻道延迟、旋转延迟和数据传输率等因素的影响。

同时,硬盘的接口类型也会对数据传输速度产生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流行的硬盘储存器都具有非常完善而先进的内置式程序保障系统,它包括硬盘微处理器执行码和大量硬盘运行所需的各种各样的数据表。

硬盘内置式程序总的容量大小可以达到几个Mbit。

一旦硬盘的这种程序出现被损坏情况,那么,即使硬盘的整个机械装置和电子器件完好无损,硬盘还是会出现部分或完全的工作故障。

本篇文章描述了硬盘程序保障的基本原理,硬盘的结构和地址分配。

硬盘的空间结构对一个硬盘来说,不是所有的空间都用来储存用户的数据信息。

有相当一部分空间对用户来说是看不见的,它包括服务区(Service Area)和备用区(Reserve Area)(详见图1)。

图1服务区是用来储存服务信息,即硬盘的内部程序和一些辅助表格。

备用区是用来替换用户工作区内的故障扇区和磁道。

这两个区域在硬盘正常工作状态下是访问不到的。

用户只能访问到工作区的数据(通常情况下,这个区域被称为硬盘的逻辑空间),而硬盘的容量标签中标注的正是这一部分空间的容量,如HDD160G LBA:320173056。

一个LBA(逻辑块地址)就等于一个扇区,即512bit。

这样一来,知道了一个硬盘的LBA总体数量,也就知道了硬盘容量的大小。

硬盘在正常工作(用户)状态下,对工作区(连续不断的逻辑扇区)的访问是通过LBA进行,即在0到最大LBA之间进行。

要想接触到服务区,只有在一种专门的工作状态下,即技术工作状态下才可能实现。

而要想进入这一工作状态,则需要一把“钥匙”指令,给出了“钥匙”指令之后,就可以打开一组补充的技术指令。

借助这些技术指令就可以进行诸如读/写服务区的扇区信息、获取服务区模块和表格配置图、获取扇区分配表、进行LBA与PCHS (Physical Cylinder Head Sector)(物理磁柱-磁头-扇区)互换、进行低级格式化,以及读/写硬盘的闪存器等操作。

服务信息服务信息对硬盘运行来说是必须要有的,它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微程序的管理模块(overlay);——配置和设置表;——缺陷表;——工作记录表(SelfScan, Calibrator程序的工作结果)。

硬盘微处理器的工作程序属于硬盘工作所必需的一组程序。

它包括初始诊断程序、伺服电机旋转控制程序、磁头定位程序、与硬盘控制器及缓冲存储器的信息交换程序等。

所有这些合起来称作硬盘程序。

在有些型号的硬盘中,工作程序被配置在微控制器的内部存储器或外部闪存器中(如2.5"的“TOSHIBA”硬盘)。

但是,对大部分型号的硬盘来说,它的部分工作程序存储在磁盘的服务区上,而在电路板的缓冲存储器中,存储的是初始化程序、定位程序,以及从磁盘服务区向内存储器读与复制的工作程序初始加载器。

由于程序是从服务区向微处理器的缓冲存储器中重新加载,而这里也是微处理器的工作地点,所以,它们的名字叫做“管理程序或overlay程序”(详见图2)。

图2在服务区内,“overlay”是以模块的形式,即程序的终端进行配置的,它包括模块标题、模块主体,以及用于检测该模块完整性的检测综合区。

当“overlay”加载到缓冲存储器时,硬盘微处理器对每个被加载的模块检测总数进行计算,然后将其与模块的检测总数比特进行比较。

如果比较检测总数的结果不一致,那么,这个模块就会被认为已经损坏,而且不能被加载到缓冲储存器中。

这正是大多数具有“overlay”程序硬盘出现工作故障的常见原因。

通常,在出现这种故障时,硬盘是不能够完整地运行的,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overlay”程序都能够被加载到缓冲存储器之中,并参与硬盘的工作。

不同的“overlay”程序出现损坏,故障会表现出不同的形式来。

例如,硬盘一直会处在“忙碌”状态,不能够准备就绪,或者在硬盘的辨认过程中,“BIOS”会确认硬盘的出厂名称(Mammoth, N40P, Calypso 等),或者型号在“BIOS”中会被确定出来,但此时的容量大小只有0G等。

硬盘的配置和设置表包含有关于磁盘空间的逻辑和物理信息。

这些表格对于电路板(一个家族的所有硬盘的电路板都是统一的)来说是必需的,是为了让电路板独立地设置到这一家族的这一类型号上,也就是说使电路板正确地选择型号名称、最大LBA值,正确地确定物理磁头的数量和Zone分配表。

在设计某一型号的硬盘时,如容量为160G的双磁盘硬盘时,自然而然一个磁盘上的容量为80G,而一个磁盘的一个表面容量,即四分之一硬盘的容量为40G。

所以说,生产商在不需要投入很大研发费用的同时,可以向市场推出很多型号和容量都不同的硬盘。

如在一些容量小的型号硬盘中,可以使用一些由于某些参数原因而不能够被所有型号硬盘所使用的零件。

举例说明,在容量最小的一些硬盘中,生产商可以使用某一表面具有缺陷的磁盘,因为在这个硬盘中,该表面是不使用的。

配置表与工作程序一样,是以模块的形式被配置在硬盘的服务区内,也包括标题、模块主体(表格)和检测总数区。

在鉴别硬盘时,配置表以同样的方式加载到微处理器的缓冲存储器之中,并计算和检查检测总数。

配置表和工作程序一样,对硬盘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通常情况下,一旦配置表发生损坏,那么硬盘在计算机的BIOS中便无法得到鉴别和确认,或者在鉴别过程中,所显示的硬盘容量、型号、名称及批号会出现错误等。

缺陷表。

目前的生产技术还不能够确保所生产的每一个磁盘没有任何缺陷。

由于载体材料的非单一性、抛光打磨上的缺陷,以及在制作磁层时介入杂质等因素,都有可能使硬盘的某些区域在读写过程中产生错误。

带ST506/412接口的老式硬盘,其缺陷磁道标示贴在密封硬盘的外壳上,而且每一个硬盘都有一个备用容量,如20mbit的ST225型硬盘实际上有21.5mbit 的容量,也就是说1.5mbit的容量是用来供坏扇区和坏道使用的。

现在市场上流行的硬盘也有一个富余容量,用来将工作区中的坏扇区和坏道与备用区的正常扇区和磁道进行替换。

在使用了这样一种替换机制以后,即使在磁盘工作区的磁表面上出现大块区域的缺陷,硬盘的总体容量也不会减少。

为了进行这样的替换,硬盘中有一个专门的缺陷隐藏程序,叫做“Defect Management”(缺陷管理)程序。

该程序运行的主要目的是发现硬盘中所有磁盘上的缺陷区域,然后再将其放置在一种名曰“缺陷表”的专门表格之中。

之后,再对逻辑空间向物理空间进行转换的系统进行重新计算,这样一来也就隐藏了缺陷。

缺陷表是在生产厂家的厂内试验过程中填写的。

厂家发现的所有“坏”扇区序号均被填写在该表之中。

这种操作被称为“更新(隐藏)缺陷”(UPDATE DEFECT)。

这样,当硬盘工作时,如需访问被隐藏的缺陷扇区,那么,硬盘会变更访问的地址,将访问指向备用区。

所以,目前由生产厂家推出的最新型硬盘,在用户数据区内是没有缺陷扇区的。

大部分型号的硬盘都有两个缺陷表,即初始缺陷表(Primary或P-List)和生长缺陷表(Grown 或G-List)。

初始缺陷表由生产厂家在进行工厂内部检测——SELFSCAN (intelligent burn-in)过程中填写。

生长缺陷表不由厂家填写,是用来填写在硬盘使用过程中所发现的缺陷。

因此,几乎所有硬盘的用户指令表中有一个叫“Assign”的指令,通过该指令就可以将对坏扇区的访问转向备用区。

这一指令被许多检测程序所使用,其中包括厂家所推荐的修复硬盘坏扇区程序。

在“Western Digital”(西数)硬盘中,有一种“Data Lifeguard”(数据救生)系统,可以在硬盘没有访问时重新指定坏扇区。

为此,硬盘要对磁盘的表面进行自我检测,并将用户数据挪到备用区内,有缺陷的扇区被打上“BAD”(坏)标志。

从隐藏缺陷的类型上讲,这种方法与给出“Assign”指令一致。

“富士”、“昆腾”、“迈拓”和“IBM”硬盘可以在“写”的过程中自动隐藏缺陷,也就是说,数据是写入缺陷扇区,但硬盘本身可以将访问重新指向备用区,这时,缺陷扇区被打上“BAD”标志,其编号被填写到G-List表中。

工作记录表包含硬盘生产和运行过程中的一些辅助信息(如检测结果、检测程序运行记录等)。

通常情况下,这些表格内容并不重要,而且在一般用户工作状态下,它们的损坏并不会影响到硬盘的工作。

但是,这些模块在用户准备对硬盘进行二次使用(刷新),以及执行“SelfScan”和“Calibrator”等操作时会需要。

两种隐藏缺陷的方法当使用“重新指定”(Assign)方法时,硬盘在“BAD”扇区的辨别区内会打上被位移扇面的标记,然后再在该扇区的数据区内打上备用扇区的序号,即需要访问,进行读写操作的扇区序号。

通常,这个扇区就是用户存储数据的工作区之后的第一个扇区(详见图3)。

图 3. 重新指定扇区法在进行读写操作和访问坏扇区时,控制器会发现上面所说的那个标志和重新指定的地址,这样就会将磁头定位在备用区,以便读写正常扇区上的数据。

缺陷扇区在此情况下似乎已经消失,但是,硬盘在每次工作时都会遇到坏扇区,并对磁头进行重新定位,使其在备用区进行读写操作。

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会听见硬盘磁头发出“吱吱”的声音,而且硬盘的运行速度也会有所降低。

“Assign”操作只能隐藏数据区内的缺陷。

如果错误与鉴别区和伺服标记破坏有关,那么,“Assign”操作是不能隐藏这种缺陷的。

生产厂家隐藏缺陷扇区的方法被称为“忽略缺陷扇区法”。

使用这种方法时,缺陷扇区被忽略,而下一个扇区被冠以缺陷扇区的序号(以此类推),这样,最后一个扇区就被移到了磁盘的备用区(见图4)。

图4.使用这种隐藏方法会破坏低级格式化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LBA 向 PCHS转换系统应该考虑到坏扇区,并在数据访问时将其忽略。

逻辑磁盘空间与物理格式之间的关系借助一种专用的程序-译码器实现,这种专用程序考虑到了磁盘的物理格式、区域划分,以及坏扇区与坏磁道已不再工作等因素。

所以,忽略缺陷扇区法要求必须对译码器表进行重新统计计算,而且还会破坏用户事先写入数据的完整性。

正因如此,这种隐藏方法只有在硬盘处在一种专门的技术工作状态下才能使用。

硬盘服务区的检测.为了检查硬盘服务区信息的完整性,需要使用一套专门的程序,以便能够将硬盘转入技术状态,一个模块接着一个模块来访问到硬盘的服务区,检查硬盘服务信息的所有结构。

例如,为了对硬盘进行检测,可以在“Windows”系统软件中使用PC-3000软件-硬件综合系统。

在检测和恢复硬盘服务区信息方面,该系统具有相当发达的专用菜单。

当运行服务区(Service Area)结构检测(structure test)程序时,服务区的每一个模块都会依次得到检查。

检查的项目包括模块标示符、标示符的长度、检测总和及其它参数(见表1)表 1----------------------------------------------------------------------Id:磁柱 :磁头: 扇区: 大小:读 : Hdr :CS : 日期: Vers.: 说明------------------------------------------------------------------------------------19: -1: 0: 2: 19:Yes : Ok : Ok :24-10-03:0100W :Overlay of microprogram1B: -1: 0: 22: 2:Yes : Ok : Ok :24-10-03:0100W :Overlay of microprogram1A: -1: 0: 25: 4:Yes : Ok :Ok :24-10-03:0200? :42: -2: 0: 0: 2:Yes : Ok :Ok :03-01-04:0202? :Configuration (HDD ID)43: -2: 0: 3: 360:Yes : Ok : Ok :24-10-03:0200? :P-List (Primary defect)44: -2: 0: 364: 8:Yes : Ok : Ok :05-01-04:0200? :G-List (Grown defect)59: -2: 0: 373: 4:Yes : Ok : Ok :24-10-03:0100? :T-List (Track defect)5A: -2: 0: 378: 1:Yes : Ok :Ok :24-10-03:0100? :20: -2: 0: 380: 144:Yes : Ok : Ok :01-01-04:0701? :Translator (PD List)25: -2: 0: 525: 15:No : : : : : Transla tor (RBB List)23: -2: 0: 541: 6:Yes : Ok : Ok :24-10-03:C807? :Translator (Sect MAP)4C: -2: 0: 548: 2:Yes : Ok : Ok :24-10-03:0200? :Adaptive data从表1中可以看出,该硬盘的一个译码器ID=25h RBB List(坏扇区重新指定表)模块损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