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公开课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说课稿(精选5篇)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说课稿(精选5篇)部编版七年级历史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特点和作用《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是部编版初级中学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第二课内容。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这一单元讲述了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况。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
因此,是我国封建历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时候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文化对世界特别是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就是这时候形成。
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
具体到本课,本课介绍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以及李隆基统治前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情况。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景象,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李隆基的开元盛世将唐朝的发展推向顶峰。
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好《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
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掌握开元盛世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影视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
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学习贞观之治唐太宗虚心纳谏。
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
②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
3、教学重点:贞观之治武则天开元盛世「依据」唐朝是我国历少有的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发展,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基础。
七年级历史课堂公开课教案
七年级历史课堂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七年级历史课程的基本内容,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发展脉络。
(2)通过分析历史资料,提高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讨论交流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展示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
(2)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二、教学内容第1课:中国古代史(夏商西周)1. 夏商西周的起源与发展2. 重要历史事件:例如,夏禹传位给启,商汤灭夏,周武王灭商等。
3. 社会制度与民族文化:例如,封建制度的确立,儒家思想的起源等。
第2课:春秋战国时期1.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2. 重要历史事件:例如,齐桓公称霸,楚庄王问鼎中原等。
3. 诸子百家:例如,孔子、老子、墨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第3课:秦朝的统一与灭亡1. 秦朝的统一历程2. 重要历史事件: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修建长城,焚书坑儒等。
3. 秦朝的灭亡:例如,陈胜吴广起义,楚汉战争等。
第4课:汉朝的兴衰1. 汉朝的建立与繁荣2. 重要历史事件:例如,楚汉战争,汉武帝扩大疆域,文景之治等。
3. 汉朝的衰落与分裂:例如,王莽篡位,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等。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1. 三国鼎立:魏蜀吴的兴衰2. 重要历史事件:例如,赤壁之战,三国归晋等。
3. 两晋南北朝:例如,晋朝的兴衰,南北朝的对峙等。
三、教学方法1. 问题驱动: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2.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观点。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历史事件,进行分析解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互动情况。
2. 作业与测验:布置相关作业和测验,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七年级历史教材2. 多媒体资源:历史事件图片、视频、音频等3. 参考资料:相关历史书籍、论文、网络资源等六、第6课:隋唐五代十国1. 隋朝的建立与灭亡隋文帝的统一与改革隋炀帝的过度扩张与隋朝的崩溃2. 唐朝的兴盛李渊建唐与贞观之治武则天的女皇统治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3. 五代十国的割据与混战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更迭十国并列与五代十国的政治格局七、第7课:宋元时期1. 宋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赵匡胤建宋与宋太祖的政治改革两宋时期的中央与地方制度2. 宋朝的经济与文化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理学兴起与文学艺术的繁荣3. 元朝的统一与蒙古族统治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与忽必烈的元朝元朝的行省制度与对中国的统治八、第8课:明清时期1. 明朝的建立与加强中央集权朱元璋建明与明初的改革措施明朝中后期的政治与社会问题2. 明朝的对外关系与科技文化郑和下西洋与明朝的海上丝绸之路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成就3. 清朝的兴衰清朝的建立与康乾盛世清朝的衰落与鸦片战争九、第9课:近代史(上)1. 晚清的变革与列强入侵太平天国运动与晚清的内乱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2.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孙中山与同盟会南京临时政府与北洋政府3. 抗日战争与国共内战日本侵华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十、第10课:现代史(上)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初期建设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起步2. 文化大革命与改革开放文化大革命的起因与影响改革开放的政策与成就3. 当代中国的发展与挑战经济改革的深化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与世界六至十课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可参照前五课的相应部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初中历史公开课说课稿
初中历史公开课说课稿第一篇:初中历史公开课说课稿我国历史源远流长,是需要同学们努力去学习的哦!下面请看初中历史公开课说课稿的更多详细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初中历史公开课说课稿一、本课地位: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秦王扫六合”2、陈胜吴广起义3、秦汉战争(自学内容)。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朝代。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它存在的时间虽短,但对后世影响深远。
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
以“秦王扫六合”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秦朝的短暂的存亡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教训。
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
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国家兴亡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本课目标:根据以上情况和大纲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认识陈胜吴广起义。
2、能力目标:(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
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培养学生通过认识秦朝的文物古迹来分析秦朝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同时总结秦朝在统治国家中有哪些经验教训。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本课重点: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让学生认识秦兼并六国的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
初一公开课历史教案范本5篇_1
初一公开课历史教案范本5篇初一公开课历史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问与力量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发解唐朝开元时期的政治、经济的进展状况。
培育同学归纳问题的力量和观看、想象的力量.2、过程与方法利用实物模型、图片、同学分组介绍、表演等学习把握本课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同学的民族骄傲感,通过茶艺表演和对这一时期精致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育同学的鉴赏力量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盛世经济的富强。
教学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同学难以形成精确的概念。
教学过程同学们,杨迪和沈心同学是大家全都公认的最佳导演与演员,今日他们俩为我们细心打造了一幕历史短剧的表演,请大家欢迎!(剧本主要表现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 表演得真精彩!大家猜猜沈心表演的皇帝是誰?------(唐太宗)对,那么唐太宗时期的统治如何呢?-----(“贞观之治”的局面)唐太宗以后,到了他的曾孙唐玄宗统治时期又是怎样的局面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内容。
请同学们阅读一下第一部分内容,想一想这个时期的唐玄宗和唐太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依据同学回答归纳出:擅长用人重视吏治进展农业戒奢从简唐玄宗所实行的这些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正如杜甫忆昔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俱丰实。
”下面我们就去看看盛世经济的富强吧!一、农业进展提问:1、唐朝时期农耕技术有哪些进步?2、猜猜看唐玄宗吃过什么蔬菜?3、此时消失哪些先进的农具?依据同学回答,指出:唐时粮食产量大大提高,消失了很多蔬菜新品种,例如菠菜、莴苣;还消失了两种新的农具:曲辕犁、筒车。
出示曲辕犁、筒车的投影片: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图片,然后说说这两个工具的用途。
提问:你知道它们的工作原理吗?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它们的先进性?它们有缺点吗?你能不能加以改进,使之更合理?(通过争论解决以上问题来说清有关曲辕犁、筒车的学问。
初一历史公开课教案5篇
初一2021年历史公开课教案5篇初一2021年历史公开课教案1【课程标准】知道春秋争霸的史实。
【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识记春秋的年代与特点、春秋五霸、晋文公与楚庄王称霸,吴越争霸的史实,理解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及各霸主成就霸业的共同原因。
[能力与方法]:通过讲解、阅读教材、归纳比较的方法,学习本课的历史,培养提高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分封制的崩溃导致春秋争霸,学习齐桓公的胸襟与用人、容人之量,认识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意义,认识霸主成功的共同原因在于改革而国强。
【教学重、难点】重点: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
春秋争霸的原因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复习分封制的权利与义务而导入。
回忆,为学习打下基础。
二、春秋五霸1、东周的建立:西周结束,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并说明东周包括整个春秋时期和战国。
2、春秋的特点:讲解特点:一是王权的衰落(原因、表现及影响),二是诸候争霸。
指导阅读“引文“。
3、春秋五霸:学生勾在书上,并在地图上找出这些诸候国在地图上相应的地方。
本部分内容理论性强、学生缺乏必要的直观材料来帮助理解,所以要求学生认真听讲,阅读教材,并且落实在书上。
这说明了什么变化?反映了当时历史的什么特点?三、齐桓公首霸1、看地图。
“读读”:说的是什么人?与齐桓公称霸有何关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何感想。
3、指导阅读小字,看看齐桓公与管仲的关系在他当国君前后有什么变化?由这种变化你想到了什么?4、有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后,是如何成为霸主的呢?学生看书解决。
训练识读历史地图。
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对学生进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教育的渗透。
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四、晋楚争霸阅读,找出“晋文公与楚庄王能够称霸,分别与哪次重要的战役直接相关?第一次战役,我们可以用哪些成语来说明呢?哪些成语与楚庄王称霸有关。
简略处理。
学生阅读教材找成语,文史结合学习历史。
七年级历史说课稿模板(6篇)
七年级历史说课稿模板(6篇)初中历史说课稿篇一我今日说课的题目是《新的大一统》。
这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其次课《汉唐盛世》的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4—2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大事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6—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疆域变化与政权更替概况,熟悉统一是中国历史进展的大趋势。
【教材分析】继秦大一统的局面之后,汉朝又制造了一个大一统的局面。
特殊是在西汉的汉武帝时期,这样一个大一统的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固和进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西汉王朝通过减弱诸侯国力力、加强监察制度、推行儒学教育、与匈奴和亲等措施,加强对整个国家的掌握。
与一统有关的出访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修建道路等活动,不仅加强了西汉王朝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联系,还大大开拓了西汉疆土,消失了当时大一统的局面。
2、力量目标通过思索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育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分析问题的力量。
3、德育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并培育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内容由于时间跨度大,涉及的史实多,那么我就侧重讲“汉武帝的大一统”。
为什么汉武帝在位时能够形成我国第一个鼎盛时代?主要是由于汉初的统治者实施的与民休息的政策,并且汉武帝运用自身的雄才大概,擅长用人的特长与实行加强中心集权的这一系列的措施所造就的。
所以这个内容便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一个观点。
【教学方法分析】(一)教法策略依据本节课的内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并且到达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初中历史说课教案
初中历史说课教案
一、教学背景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介绍历史学科的概念、历史的意义和历史的研究对象等基础知识。
学生们对历史学科可能缺乏系统的了解,需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对历史的基本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历史学科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认识历史的重要性和意义;
3.了解历史学科的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历史学科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历史的意义和研究对象。
四、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或实物展示引出历史学科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呈现:通过课件或者PPT的方式介绍历史学科的定义、历史的意义以及历史学科的研究对象。
3.讲解:老师对历史学科的定义、历史的意义及历史学科的研究对象进行详细讲解。
4.操练:分组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历史的意义以及历史学科的研究对象。
5.总结:通过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进行板书总结。
6.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进行综合性思考,并且预习下一堂课的内容。
五、自学作业:
1.认真复习今天的教学内容;
2.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六、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教师应该提供各种途径让学生能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同时,教师也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进行调整,确保学生能够顺利掌握所学内容。
初一《历史》教学设计教案(精选2篇)
初一《历史》教学设计教案(精选2篇)初一《历史》教案篇1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3课的教学内容。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唐玄宗开元年间的空前繁盛更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在隋唐史乃至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为使学生对“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和盛世全貌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在隋唐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调整:《开元盛世》一课主要内容包括“开元之治”,盛世经济的繁荣,上承“贞观之治”,下启盛唐民族、对外交往和科技文化。
2、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的新发展、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2、能力与方法:通过课前让学生分组搜集资料,进行信息加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能力;利用多媒体进行图片、史料展示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对比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这一时期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本课重点及处理:“盛世经济的繁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盛世最重要的反映在经济繁荣方面,盛唐经济的发展主要反映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
利用课本导读框中杜甫诗《忆惜》,让学生朗读后,依据诗句内容分析开元盛世的社会情景,利用课本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归纳盛唐经济繁荣的具体表现,并利用图片资料直观感受。
4、本课难点及突破:对曲辕犁、筒车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的理解: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
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农具的了解又极少,因此农业工具的改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2024年七年级历史说课稿初一历史说课稿大全
2024年七年级历史说课稿初一历史说课稿大全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
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理解一下吧。
七年级历史说课稿初一历史说课稿篇一1、教材的内容和地位纵观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了隋唐、宋元、明清的历史,以时间进程为线,分时期描绘,各主题前后相承、严密相联。
《成吉思汗与忽必烈》是第七学习主题第四课的教学内容。
本课从政治上看:呈现了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强大而统一的政权——元朝,它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开展的重要里程碑。
从经济上看:它上承唐宋,在此根底上继续开展,它又下启明清,将繁盛传承到明朝、清朝,直到清朝中后期中国社会才呈现衰败之势。
从____上看:元朝民族进一步交融,回族形成,它为____的开展翻开了新的一页,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场面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历史人物角度看:成吉思汗被誉为世界100位有影响力人物之一,忽必烈是中国封建历史出色帝王之一。
本课承上启下,有助于学生从多角度整体把握历史开展脉络。
2、教材的编写特点和设计意图本课有三个子目。
教材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背景、过程和统一后的情景。
同时辅以“写写”“想想”等语言,激发学生兴趣。
接着,教材以大量文笔、图片展示“忽必烈建立元朝并统一中国”的过程、举措和影响,并辅以“读读”“看看”“说说”等指示性语言加强知识的掌握和观察分析才能的提升。
教材简要展现了____开展的原因和表现。
从知识层面讲,本课涉及解王朝兴衰更替、国家统一、政权稳固、民族开展、历史人物等重大内容的过程,有一定的深难度。
从过程和方法层面讲,本课是一个感知历史现象到归纳历史知识,从归纳历史知识到认识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过程。
3、教学重点确实定综合上述教材分析,学生要在一堂课内多角度、完好全面的掌握理解困难很大。
说课稿初一历史课说课稿
说课稿初一历史课说课稿初一历史课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次教学内容是初一历史课的一节课,主要围绕古代中国的著名历史人物展开,通过学习这些人物的事迹,让学生了解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初中历史必修一》教材第二单元,包括秦始皇、刘邦、汉武帝等人的介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秦始皇、刘邦、汉武帝等人的重要历史事实和他们的贡献。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尊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秦始皇、刘邦、汉武帝等人的政治、军事、文化贡献。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通过学习历史人物来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和展示。
通过讲解历史人物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问问题来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兴趣,并帮助他们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例如:“你们还记得上节课讲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吗?她/他的事迹给中国历史带来了什么影响?”2. 呈现(15分钟)通过讲授课文内容,介绍秦始皇、刘邦、汉武帝等人的重要事迹,并结合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进行呈现。
同时,教师通过提问和解释,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3. 讨论与合作(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通过讨论和合作,深入了解一个历史人物。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展示,向全班同学分享他们所了解的历史人物的贡献和影响。
其他同学可以提问、评论和补充。
4. 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通过归纳已学内容,理解历史人物的共同点和特点。
通过讨论和提问,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5. 拓展延伸(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展示相关图片,或者提供其他相关文献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人物的影响和时代背景。
七年级历史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历史,课题是《夏商周的更迭》。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作业布置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我们进行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是中国古代史的开篇部分。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时期,对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通过学习夏商周的更迭,学生可以对中国古代的王朝更替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其次,是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于历史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
但是,他们的历史知识储备相对较少,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丰富的史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
接下来,是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一是通过学习夏商周的更迭,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基本情况;二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三是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然后,是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夏商周的更迭,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基本情况。
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王朝更替的原因,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接下来,是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情境模拟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通过情境模拟法,让学生在模拟历史情境中体验历史,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下面,是教学过程。
首先,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夏商周的历史地图,让学生对夏商周的地理位置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接着,我会讲述夏商周的更迭故事,通过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夏商周更迭的原因。
最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情境模拟,模拟夏商周时期的一个历史事件,让学生在模拟中体验历史。
接下来,是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夏商周的地理位置,通过地图的形式展示;第二部分是夏商周的更迭故事,通过时间轴的形式展示;第三部分是夏商周更迭的原因,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
初中初一历史优秀备课说课稿三篇
初中初一历史优秀备课说课稿初中初一历史优秀备课说课稿三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初一历史优秀备课说课稿三篇,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初一历史优秀备课说课稿三篇1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思想和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春秋战国的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的时期。
本课上承《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下启《第8—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确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课。
教材已经在第6课介绍了春秋战国的时期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变动,但是,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也才会导致春秋战国的时期中华文化出现生机勃勃的缤纷局面,也为秦国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包括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筑);生产力的发展使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私田主人改变了剥削方式,封建剥削方式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产生,他们为争取政治、经济利益,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特别是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使各国封建制度得到确立。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战国的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通过分析战国的时期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故事讲解、分析比较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巩固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改革,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七年级历史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和概念,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介绍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让学生对这一时期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形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封建社会的特点以及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PPT等。
2. 教学材料: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3. 教学环境:教室内部布置整洁,学生桌椅排列整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古代农田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农业经济的思考,并提出问题:“在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对社会有何影响?”2. 概念讲解(10分钟)讲解封建社会和农业经济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和关系。
3. 封建社会的特点(15分钟)通过PPT展示,讲解封建社会的特点,如等级森严、封建礼教等。
同时,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封建社会的特点。
4. 农业经济的发展(20分钟)通过PPT展示,介绍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如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农田水利的建设等。
同时,通过具体的数据和图表,让学生了解农业经济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5.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点,并与他们之前的思考进行对比。
6. 拓展延伸(1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封建社会和农业经济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
7. 课堂练习(10分钟)通过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
同时,教师可以在学生解答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和举例子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封建社会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七年级历史课堂公开课教案
七年级历史课堂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的起源,掌握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基本概况,认识历史发展的序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民族自豪感,提高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典型人物。
2. 教学难点:夏商周更迭的内在联系,以及各个时期的历史特点。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史料等资料,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
2. 问题驱动法:设置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七年级历史教材。
2. 课件: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图片、地图、史料等。
3.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夏商周三个朝代的起源,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基本概况。
3. 课堂讲解:结合课件,详细讲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典型人物。
4. 史料分析:分析夏商周更迭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5.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对夏商周三个朝代的认识和看法。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探讨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2. 历史人物评价:引导学生评价夏商周时期的典型人物,如大禹、商汤、周武王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历史遗迹参观:组织学生参观夏商周时期的遗址,如二里头遗址、安阳殷墟等,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直观感受。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七年级历史课堂公开课教案
七年级历史课堂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七年级历史课程的基本内容和重点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史: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等。
2. 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3. 中国现代史: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三大改造、文化大革命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历史现象等。
2. 教学难点: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历史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考试成绩:定期进行历史知识测试,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4.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准备1. 教材:七年级历史教材。
2. 辅助材料: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
3.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白板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历史故事、事件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讲授新课: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掌握重点知识点。
3. 互动环节: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八、教学拓展1.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课外书籍,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2.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历史主题的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七年级历史课堂公开课教案
七年级历史课堂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过程,掌握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等历史时期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思维拓展能力和历史学科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夏商周时期的演变教学重点: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建立、发展、灭亡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夏商周时期的制度、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理解。
2. 第二课时: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变革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七雄、思想文化变革。
教学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策略、诸子百家的思想内涵。
3. 第三课时:秦汉时期的统一与繁荣教学重点:秦朝的统一、两汉时期的繁荣与衰落。
教学难点:秦朝的暴政、汉朝的治国理念。
4. 第四课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融合教学重点:三国鼎立、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教学难点:三国时期的战争、南北朝时期的政策调整。
5. 第五课时:历史小结与启示教学重点:总结中国古代历史演变过程中的规律、启示。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现实服务。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深入剖析历史现象,揭示历史规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 结合多媒体教学,展示历史图片、地图、影视资料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历史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进行阶段性的单元测试,检测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历史的说课与评课教案
初中历史的说课与评课教案教案标题:《初中历史》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主要特点,明确华夏、夏朝、商朝的概念。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敬畏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主要特点,夏、商两代的重要特点。
2. 难点:夏朝和商朝的历史资料解读及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1. 初步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介绍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引发学生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兴趣。
2. 导入新知识:介绍华夏、夏朝、商朝的概念及其主要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3. 深化教学: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学生根据给定的历史文献资料对夏、商两代进行分析和解读,深入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
4. 拓展延伸:学生进行相关的历史资料分析和解读,探讨夏、商两代对后世的影响及其重要性。
5. 总结反思:帮助学生总结今天所学内容,巩固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理解,并提出一些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独立思考能力。
评课一、课程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中华文明的起源展开,通过介绍华夏、夏朝、商朝的概念及其主要特点,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二、教学手段:1. 展示课件: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引入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增强学生的互动交流和合作能力;3. 历史资料分析:通过提供历史文献资料,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相关能力。
三、教学效果评价:1. 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展示和小组讨论等互动形式,成功激发了学生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兴趣;2. 学习效果: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达夏、商两代的主要特点,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3. 学习能力:通过让学生进行历史资料分析和解读,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综上所述,本节课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和提升。
初中历史公开课说课稿
初中历史公布课说课稿文学与历史是分不开的,文学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历史建构和传承,这不仅适用于历史题材创作,而且也适用于一切文学作品和文学研究。
为了大家学习方便,作者特地准备了初中历史公布课说课稿5篇,期望可以帮助大家,欢迎鉴戒学习!初中历史公布课说课稿1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它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三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进程三大板块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由秦王朝的学习转到汉朝的学习的过渡课,属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学生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基本脉络。
西汉的汉武帝的时期,不仅是西汉强大的一个顶点,也是中国封建的时期的第一个壮盛局面。
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进程中有侧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内容标准:罗列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判汉武帝。
活动建议: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那么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我的教学三维目标制定为以下内容:(二)教学目标1、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控“文景之治”并罗列汉武帝大一统的基本史实。
2、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评判历史人物;3、通过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借助表格归纳法记忆基本史实;利用历史短剧将学习难点简单化。
4、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保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这些目标,则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确立根据:第一,这个重点的设置符合课标要求;其次,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时间跨度较大,触及的史实较多。
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的范畴缩小在西汉的兴盛,而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则成绩了这一兴盛,所以,将汉武帝的大一统作为教学重点是比较恰当的初中历史说课稿:《大一统的汉朝》初中历史说课稿:《大一统的汉朝》。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根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促成大一统的重要措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一、教案背景及目标教案背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是初中历史教学的起点,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学习习惯,提高其历史观念和历史思维能力。
教案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过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其历史观念和历史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学习历史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1. 中国古代历史的概述;2. 从原始社会到新石器时代;3. 从新石器时代到商代;4. 从商代到周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约10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古代历史的话题,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提问:你们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什么了解?2. 探究发展(约3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介绍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商代和周代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探究古代社会的演变过程。
活动:小组讨论,学生根据提供的资料,分组合作探究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重要事件。
3. 学习归纳(约1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学习归纳,总结每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和重要事件。
教师示范: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呈现一个总结性的知识框架。
4. 拓展延伸(约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拓展延伸活动,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活动:学生自由选择一个历史时期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小组演讲的方式展示出来。
5. 小结与展望(约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提问:本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内容?你们对下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期待?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和归纳,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但是,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应该注意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更主动参与,并合理调整教学时间分配,确保每个环节都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和总结。
五、教学评价本教案通过导入、探究发展、学习归纳、拓展延伸、小结与展望等环节,满足了初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需求,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开课教学设计
课题:19.抗击西方殖民者入侵班级:七(1)班
[课标内容]
讲述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荷兰、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
①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民族观、战争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归纳总结“16——17世纪西方殖民者入侵我国哪些地区?我国人民又进行了怎样的抗击”等问题,培养学生归纳及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指导学生对比观察《中国地图》,分析现在中俄东段边界与《尼布楚条约》签订时的边界有何不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16——17世纪中国遭到西方殖民者入侵的历史事件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对外交往中各国既可以和平共处,也会兵戎相见,从而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
②注重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对台湾有关历史的演变过程和现状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关注现实,培养对历史的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了解16——17世纪中国遭到西方殖民者入侵的史实,分析中国被入侵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②通过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的初步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英勇不屈的民族,她的英雄儿女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领土完整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中国反侵略斗争史上谱写了辉煌的一页,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斗争及其历史功绩;②雅克萨这战;③《尼布楚条约》。
难点:①16——17世纪,欧洲殖民者为什么纷纷侵略我国东南没海和东北地区;②为什么雅克萨之战是自卫反击战。
[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
[教学策略]课前组织学生预习,出示思考题,然后以问题为线索,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引导学生通过解决掌握本课知识。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组织学生预习。
组织学生详细阅读教材,分发《导学稿》,全班快速完成导学稿中“自主预习”部分。
二、导入新课
由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简要复习戚继光抗倭的知识,揭示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导入新课。
三、新课教学(分组探究)
(一)、西方殖民者侵扰我国东南沿海
①16——17世纪有哪些西方殖民者侵扰了我国东南没海的哪些地区?他们侵扰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哪些地区?
②葡萄牙殖民者是怎样侵占澳门的?澳门在什么时候回到祖国的怀抱?
③荷兰殖民者是怎样侵占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后,实施了哪些暴行?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
①谁能用学过的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②郑成功是如何抗清的?你怎样看待郑成功的抗清活动?
③郑成功为什么要收复台湾?他是怎样收复台湾的?收复台湾有何意义?
④我们怎样评价郑成功?
(三)、雅克萨之战
①16——17世纪我国的黑龙江流域遭到哪个国家的侵略?它占据了中国的哪些领土?
②雅克萨之战是什么性质的战争?为什么?
第19课《抗击西方殖民者入侵》说课稿
时间:2014年5月26日
一、教材简析
《抗击西方殖民者入侵》是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七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的第四节,其中本课所在的第七单元在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而本课在第七单元中又处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和第20课《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第22课《盛世危机》一起,共同构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社会的危机,上好本课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荷兰、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
①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民族观、战争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归纳总结“16——17世纪西方殖民者入侵我国哪些地区?我国人民又进行了怎样的抗击”等问题,培养学生归纳及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指导学生对比观察《中国地图》,分析现在中俄东段边界与《尼布楚条约》签订时边界有何不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16——17世纪中国遭到西方殖民者入侵的历史事件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对外交往中各国既可以和平共处,也会兵戎相见,从而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
②注重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对台湾有关历史的演变过程和现状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关注现实,培养对历史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了解16——17世纪中国遭到西方殖民者入侵的史实,分析
中国被入侵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②通过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的初步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英勇不屈的民族,她的英雄儿女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领土完整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中国反侵略斗争史上谱写了辉煌的一页,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重点:①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斗争及其历史功绩;②雅克萨这战;③《尼布楚条约》。
难点:①16——17世纪,欧洲殖民者为什么纷纷侵略我国东南没海和东北地区;②为什么雅克萨之战是自卫反击战。
三、教法简介
问题教学法,围绕本课内容,以问题为主线,积极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充分参与并适时作点拨指导,发挥学生的学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过程
我对教学程序的设计分为四个环节:课前预习——合作探究——课堂梳理——达标检测
第一环节:课前预习。
课前先组织学生预习,在较短的时间自学课文,完成导学稿中“自主预习”部分,让学生先对课文基础知识有所了解。
紧接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播放《游击队歌》,让学生在歌曲中了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
从复习戚继光抗倭开始,导入新课。
[本环节我采用承前启后的导入方法,通过复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但如果遭到外敌入侵时,中国人民会坚决的反抗到底,很自然地进入新课情境]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探究一:通过探究以下问题,理解西方殖民者侵扰我国东南沿海的内容
①16——17世纪有哪些西方殖民者侵扰了我国东南没海的哪些地区?他们侵扰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哪些地区?
②葡萄牙殖民者是怎样侵占澳门的?澳门在什么时候回到祖国的怀抱?
③荷兰殖民者是怎样侵占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后,实施了哪些暴行?
以上三个问题的设置,忠实于课本,既让学生快速的掌握基础
知识,又关注澳门的现实,让学生明白祖国的强大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坚实后盾。
探究二:
①谁能用学过的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②郑成功是如何抗清的?你怎样看待郑成功的抗清活动?
③郑成功为什么要收复台湾?他是怎样收复台湾的?收复台湾有何意义?
④我们怎样评价郑成功?
在多媒体课件中利用台独分子的言语,台湾是“无主荒地”的言语,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收回台湾的原因。
之后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理解郑成功的历史功绩。
探究三:
①16——17世纪我国的黑龙江流域遭到哪个国家的侵略?它占据了中国的哪些领土?
②雅克萨之战是什么性质的战争?为什么?
③中俄《尼布楚条约》是在什么情况下签订的?它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条约?它的签订解决了什么问题?有何历史意义?
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让学生了解雅克萨之战的背景、过程、性质、结果、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第三环节:课堂梳理。
在学生通过自己学,探究师生交流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学生再对本课知识进行小结、梳理,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知识的框架,掌握知识。
第四环节:课堂达标检测。
学生在学习本课知识后,进行当堂的达标检测,以巩固所学知识。
如有时间的话,教师作以下分析反馈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