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死亡评审方案
新生儿死亡评审管理制度

新生儿死亡评审管理制度
一、成立新生儿死亡评审小组,其成员由新生儿科、儿科和妇产科专家组成。
二、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主要针对县级及以上医疗保健机构内死亡的新生儿。
三、定期开展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县级每季度一次,县级开展评审工作时至少聘请市场级产、儿科专家各一名,必要时聘请引起新生儿死亡相关学科专家参加评审,保证评审工作质量。
四、县级及以上医疗保健机构内发生新生儿死亡事伯后7天内,应当组织完成院内新生儿死亡病例讨论,并完整填写《医疗保健机构新生儿死亡调查表》和《儿童死亡报告卡》,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到县妇幼保健院。
五、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要严格执行保密的原则,少数服从多原则、评审结论不作为医疗事故鉴定依据的原则、各医疗机构要积极配合支持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召开评审会时,要求有关医院家组提供隐去个人和家庭信息的原始病历复印件,以便评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六、评审专家组完成评审后,向市妇幼保健所上报“新
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和“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
七、将评审结果反馈给辖区内各医疗保健机构,并监督指导辖区内孕产妇和儿童保健工作的改进。
新生儿死亡评审制度

新生儿死亡评审制度
新生儿死亡评审制度
新生儿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医疗保健水平的重要指标。
掌握新生儿说完资料的根本目的,在于减少新生儿死亡,保护新生儿健康,并为制定新生儿生存、保护战略措施提高依据。
一、建立健全新生儿死亡评审机制
1、成立庆云县新生儿死亡评审领导小组,主管妇幼卫生保健的副局长任评审小组长,请县直医疗机构儿科、内科、妇产科、妇幼保健等专家为成员。
2、县级医疗机构要指定专人负责新生儿死亡报告工作。
发生在辖区内及医疗机构内所有新生儿死亡均应在7天内填写《医疗机构新生儿死亡调查表》,并在规定时间内报告县妇幼保健站。
3、各单位均应制定相应的新生儿死亡管理制度。
院内发生新
生儿死亡之后,要认真组织院内新生儿死亡病例讨论,明确死亡诊断,开评审会时提供新生儿死亡全部原始病历复印件及病例摘要。
4、县妇幼保健站组织评审专家对本县医疗保健机构所有新
生儿死亡进行评审,并收集评审组负责完成的“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新生儿死亡总结报告。
二、新生儿死亡报告评审对象
凡发生在本县内各级医疗保健机构的全部新生儿死亡。
三、新生儿死亡评审程序及时间
每季度评审一次,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评审时间,完成所有新生儿死亡评审后2周内,要将“评审分析报告”、“评审总结报告”上报县卫生局和市妇幼保健站。
四、评审结果分类
第一类:可避免死亡。
根据本县医疗保健实施,技术水平及个人。
新生儿死亡评审

2009年9月下发《新生儿死亡评 审规范》
主要内容
由正文和5个附 件组成。
新生儿死亡评审目的
提出措施
明确死亡原因
分析相关因素
提供依据 总结经验教训
目的
引起社会关注 提高健康水平
提高产儿科质量
减少死亡
范围
区/县级:对发生在本辖区内各级医 疗保健机构的全部新生儿死亡病例进 行评审。
除本市评审外,组织专家 参加县级评审
审核县级上报的一表一卡和三报告
对本辖区各县(市)的死亡评审进行专题 培训监督指导
收集省级要求的评审病例资料并上报
职责
市 级 妇 幼 保 健 机 构
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
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妇幼 保健机构上报“三报告”
负责为省级提供妇死亡评审个案调查资料
反馈死亡评审结果
地(市)级:对上述病例中的疑难、 典型及有共性的病例进行评审。
省级:进行专题和疑难病例评审。
各级评审的组织及职责
行
医
政
疗
管
技
理
术
职责
卫 生 行 政 部 门
领导、组织和协调、经费
建立信息反馈和监督制度
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并监督落实
成立评审专家组
反馈评审结果
职责
县 级 妇 幼 保 健 机 构
妇幼保健机构:
归纳总结“评审分析报告” ,评审 后2周内完成“总结报告”
归纳总结“评审总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及上级妇幼保健机构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
反馈评审结果给辖区内各级医疗保 健机构。
通报有典型意义的评审结果给下级 卫生行政部门。
新生儿死亡评审制度

新生儿死亡评审制度
新生儿死亡评审制度是一种针对新生儿死亡原因进行系统、全面、科学分析和评估的制度。
其主要目的是找出新生儿死亡的原因,为预防和减少新生儿死亡提供依据,提高新生儿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
新生儿死亡评审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评审组织:设立专门的新生儿死亡评审委员会,由产科、儿科、病理科、护理、麻醉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负责对新生儿死亡案例进行评审。
2. 评审程序:对新生儿死亡案例进行严格的登记、报告、审核、调查、分析、总结等程序,确保评审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3. 评审内容:对新生儿死亡的原因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包括生物学因素(如遗传病、先天性畸形等)、母体因素(如妊娠期疾病、分娩并发症等)、医疗因素(如诊疗失误、药物不良反应等)等多个方面。
4. 评审结果:根据评审结果,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如加强孕产妇健康管理、提高产科医生和护士的业务水平、完善新生儿救治体系等,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5. 评审监督:对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确保评审制度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通过实施新生儿死亡评审制度,有助于提高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对新生儿死亡问题的重视程度,促进医疗质量的不断提高,从而保障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某市新生儿死亡评审实施方案及相关

某市新生儿死亡评审实施方案及相关某市新生儿死亡评审实施方案及相关措施1.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某市新生儿死亡率逐渐下降,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婴儿死亡问题。
为了保障新生儿的生命权和健康权,该市决定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制定新生儿死亡评审实施方案。
本文将会介绍该实施方案的制定背景、主要内容和具体措施。
2.方案制定背景新生儿死亡是人口健康领域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家庭、社会和国家都有重大影响。
某市政府高度关注新生儿死亡问题,为了防止此类悲剧的再次发生并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决定制定新生儿死亡评审实施方案,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3.方案主要内容(1)评审流程新生儿死亡评审流程分为三个阶段:报告、评审和总结。
当发生新生儿死亡事件时,医疗机构应当立即向相关管理部门报告,并配合进行评审工作。
评审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新生儿死因、医疗行为是否符合规范、医疗资源是否充足等方面。
(2)评审人员组成新生儿死亡评审应由相关医疗专业人员组成,包括儿科医生、护士、医疗质控专家等。
评审人员需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以保证评审结果具有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3)评审内容新生儿死亡评审内容主要包括:死亡原因分析、医疗质量评估、医疗纠纷处理、合理用药、医患沟通等方面。
评审应当综合考虑医院管理、机构设备、人员素质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并提出改进建议,指导相关医疗机构进行改进,提高医疗质量。
4.具体措施为了保障新生儿死亡的评审工作能够有效进行,某市还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1)建立评审专家库:相关医疗机构应建立评审专家库,吸纳有关领域的专业人员,并定期培训和考核,以确保评审工作的专业性和稳定性。
(2)加强信息收集和共享:相关医疗机构应建立和完善新生儿死亡的信息收集和共享机制,及时获取相关数据,并定期进行数据分析和共享,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3)加强宣传教育:针对新生儿死亡评审和医疗安全方面的知识,某市将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包括开展专题讲座、制作宣传材料等,提高社会对新生儿死亡的关注度,并引导公众正确对待医疗风险。
某市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

开展遗传代谢病筛查
提高家庭安全意识
对新生儿开展遗传代谢病筛查,早期发现 异常并采取干预措施。
加强对家长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安 全意识和技能,确来
05
展望
预防策略制定
建立多学科合作机制
包括妇产科、儿科、新生 儿科、护理、公共卫生等 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制 定预防策略。
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对于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 02 标(SDGs)中的健康相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某市新生儿死亡评审是为了深入了解新生儿死亡 03 原因及其相关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提供科学依据。
评审目的
描述新生儿死亡的主要特征和趋势。
提出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干预措施和建议 。
分析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提高医务人员对新生儿死亡的认知和诊断 能力。
02
新生儿死亡案例概述
案例选择
01 案例来源
某市新生儿死亡案例均来自于全市各级医疗机构 ,包括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中 心等。
02 案例筛选
选取的案例为该市新生儿死亡的案例,年龄在28 天以内的婴儿。
03 案例时间范围
选取的案例时间范围为该市近五年的新生儿死亡 案例,以获得足够的数据进行分析。
某市新生儿死亡评审 分析
汇报人:
2023-12-01
目录
• 新生儿死亡评审背景与目的 • 新生儿死亡案例概述 • 新生儿死亡原因分析 • 新生儿死亡评审结论与建议 • 新生儿死亡预防策略与未来展望
01
新生儿死亡评审背景与目的
评审背景
新生儿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地区或国家卫生保健水 01 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早产
早产儿由于各器官系统发育不成熟, 生活能力低下,易发生各种并发症, 如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等。
新生儿死亡评审制度(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新生儿死亡评审制度新生儿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医疗保健水平的重要指标。
掌握新生儿死亡资料的根本目的,在于减少新生儿死亡,保护新生儿健康。
并为制定新生儿生存,保护战略措施提供依据。
一、新生儿死亡报告评审组织1、成立南丰县新生儿死亡评审领导小组,聘请县直医疗机构儿科、内科、外科、产科、麻醉、保健等专家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县妇幼保健所。
2、县直医疗机构应指定专人负责新生儿死亡报告工作3、各单位均应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
二、新生儿死亡报告评审对象1、凡发生在本辖区内各级医疗保健机构的全部新生儿死亡者。
三、新生儿死亡报告评审程序1、城市:由各医疗保健单位报→县级妇幼保健所。
四、新生儿死亡报告内容1、新生儿死亡调查表和死亡报告卡,县级医疗保健机构填报,一式二份,县妇幼保健所留存一份,上报市一份。
2、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县级妇幼保健机构组织评审专家对本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所有新生儿死亡病例进行评审,并收集评审组负责完成的“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一式二份,留存一份,上报市一份。
3、新生儿死亡总结报告,各县妇幼保健机构填写,一式二份,留存一份,每季度第一个月10日前上报市。
五、新生儿死亡报告时间对发生在本医疗保健机构的所有新生儿死亡及时填写“死亡调查表”及“死亡报告卡”(7天内),并在规定时间内交至辖区内县妇幼保健机构,同时完成院内新生儿死亡病例讨论”(7天内)。
六、新生儿死亡评审程序及时间1、每季度评审一次,分别在每年的7月、10月、1月、4月15日前完成所有新生儿死亡评审,并将所有的“新生儿死亡调查表”、“儿童死亡报告卡”、“评审分析报告”、“评审总结报告”在评审后2周内各2份上报给抚州市妇幼保健院。
七、评审结果分类第一类:可避免死亡。
根据当地医疗保健设施、技术水平及个人身心状况是可以避免的死亡,但因某一环节处理不当或失误而造成的死亡。
第二类:创造条件可避免的死亡。
妇幼保健院新生儿死亡评审制度

妇幼保健院新生儿死亡评审制度新生儿死亡评审是通过组织专家和相关人员对死亡新生儿病例的诊断、治疗、转诊、喂养及护理等环节进行系统回顾和分析,发现在管理和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为提高我市新生儿的医疗保健水平,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新生死亡评审制度。
一、市妇幼保健院负责全市新生儿死亡评审的组织管理工作,由保健部具体组织落实。
二、新生儿死亡评审组织评审组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新生儿或儿科、产科、妇幼保健等相关专家与管理人员组成。
每次评审会时评审组人数应为单数,评审组成员至少由7-9人组成。
其中新生儿/儿科医生及产科医生应各不少于2人,市妇幼保健院指定专人负责组织、管理和协调辖区内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
三、评审组职责1、对医疗保健机构提供的新生儿死亡病例进行分析,明确死亡原因,做出死亡诊断或推断。
2、根据评审结果,找出在医疗、保健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或干预措施。
3、完成“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
(一)保密原则:评审结论不对社会公布,评审人员不得将评审相关资料、评审经过与结论对外披露。
所提供的病历应隐去评审对象的个人和家庭等信息。
(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根据多数人意见确定评审结论。
(三)相关学科参评原则:死亡原因涉及其它相关学科时应邀请相关学科专家参加评审。
(四)评审结论不作为医疗事故鉴定的依据。
五、新生儿死亡评审对象凡发生在XX市内的各级医疗保健机构的全部新生儿死亡病历。
六、新生儿死亡评审程序及时间由各医疗保健单位报送评审材料,市妇幼保健院组织评审,评审情况报市。
原则上每季度评审一次,并将所有的“新生儿死亡调查表”,“儿童死亡报告卡”、“评审分析报告”、“评审总结报告”在评审2周内报送至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七、评审结果分类第一类:可避免死亡,根据当地医疗保健设施、技术水平及个人身心状况是可以避免死亡,但因某一环节处理不当或因失误造成的死亡。
第二类:创造条件可避免的死亡。
新生儿死亡病历评审流程

新生儿死亡病历评审流程
当新生儿死亡时,医院将启动新生儿死亡病历评审流程。
该流程的目的是回顾新生儿的诊疗过程,分析死亡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医疗质量。
一、病历评审小组成立
新生儿死亡后24小时内,由医院质控部门牵头,成立病历评审小组。
小组成员包括:质控部门负责人、产科及新生儿科主任医师、护士长、医务人员、统计员等。
二、收集相关资料
小组收集新生儿出生前、出生时和死后有关资料,包括产前检查资料、分娩记录、新生儿入院记录、病程记录、医嘱单、检查报告、护理记录、药品使用记录等。
三、组织病历评审会
病历评审小组在收集到所有资料后,尽快组织召开病历评审会。
评审会上,相关医护人员汇报诊疗过程,重点对新生儿死亡原因进行讨论,并形成评审报告。
四、提出整改意见
根据评审结果,病历评审小组将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
措施和整改意见,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五、保存评审记录
病历评审小组将评审报告及整改措施存档保管,并上报医院质控部门。
质控部门跟踪整改情况,确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六、总结经验教训
质控部门将评审结果进行分析汇总,找出新生儿死亡的规律及系统性问题,提出预防措施,并将经验教训在医院范围内通报,不断提高医疗水平。
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

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对新生儿死亡进行评审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死亡原因、探索相关改进措施,并最终提高新生儿的生存率和健康状况。
本报告基于研究资料和个别病例进行分析,突出重点问题和相关建议。
引言: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新生儿死亡是全球范围内最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虽然我国在新生儿死亡率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和机会。
通过评审分析已发生的新生儿死亡病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潜在的风险因素和改进的机会。
一、方法和材料:1. 数据来源:本研究收集了过去五年内的新生儿死亡病例,包括医院内部档案、临床记录和相关检验报告。
2. 评审团队:由医疗专家、护士、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
在评审过程中,专家们对每个病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和讨论。
二、结果分析1. 主要原因:a) 先天性畸形:在所有病例中,先天性畸形是最常见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这提示了对孕妇进行更全面和准确的产前筛查的重要性。
b) 早产和低出生体重:早产和低出生体重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需要加强对高危孕妇的监测和管理,提高早产儿的护理质量。
c) 感染和呼吸衰竭:感染和呼吸衰竭在新生儿死亡中占据重要地位,这需要加强对医院环境的清洁和消毒措施,并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
2. 经验教训:a) 提高医护人员的技术和知识水平,加强对新生儿抢救和治疗的培训。
b) 改善医院设施和设备,提高监测和救治水平。
c) 加强家庭和社区的健康教育,提高孕妇和家庭对新生儿健康的关注和重视。
三、改进措施和建议:1. 完善产前筛查制度:加强孕妇的产前体检和筛查项目,提高畸形儿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
2. 建立早产儿管理专科团队:加强早产儿的监测和管理,提供全面的护理和支持。
3. 强化感染控制措施:提高医院环境的清洁和消毒水平,推广并贯彻医护人员的防护措施。
4. 加强新生儿健康教育:提高家庭和社区对新生儿健康的关注和重视,普及婴儿护理知识和技巧。
新生儿死亡报告制度最新

新生儿死亡报告制度最新新生儿死亡报告制度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新生儿死亡的情况,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减少新生儿死亡的发生。
本文将详细介绍新生儿死亡报告制度的内容、目的、实施步骤和意义。
一、新生儿死亡报告制度的内容1.成立新生儿死亡评审专家组:由区级卫生行政部门、新生儿或儿科、产科、妇幼保健等相关专家与管理人员为成员。
办公室设在县妇幼保健所,负责新生儿死亡相关资料评审前的准备工作。
2.确定新生儿死亡评审对象:凡发生在本辖区县级及以上医疗保健机构的全部新生儿死亡者。
辖区医疗机构在新生儿死亡后的7天内组织院内死亡新生儿病例讨论,由产、新生儿或儿科医生填写死亡调查表”及死亡报告卡”,并报至辖区内妇幼保健机构。
3.新生儿死亡评审时间:新生儿死亡评审原则上每季度评审一次,或根据辖区内新生儿死亡的数量来确定。
分别在每年的7月、10月、1月、4月10日前完成所有新生儿死亡评审,并将所有的新生儿死亡调查表”、儿童死亡报告卡”、评审分析报告”、评审总结报告”在评审后2周内各1份上报给市级妇幼保健机构。
4.县级评审领导小组要定期组织进行新生儿死亡评审汇总分析,针对死因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评审过程中,应遵循严格保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二、新生儿死亡报告制度的目的1.及时了解和掌握新生儿死亡的情况,为制定新生儿死亡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促进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经验分享,提高新生儿救治水平。
3.提高医务人员对新生儿死亡的警惕性,加强新生儿救治工作。
4.促进家庭、社会和政府对新生儿健康的关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三、新生儿死亡报告制度的实施步骤1.成立新生儿死亡评审专家组,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任务。
2.制定新生儿死亡报告表格和填写规范,培训相关人员。
3.实施新生儿死亡报告制度,医疗机构在新生儿死亡后7天内将死亡信息报至辖区内妇幼保健机构。
4.妇幼保健机构对新生儿死亡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和评估,提出干预措施。
5.定期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新生儿死亡情况,反馈干预措施的实施效果。
XX省新生儿死亡评审实施方案(含5个样式和附表)

XX省新生儿死亡评审实施方案为做好我省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根据卫健委妇社司下发的《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评审目的(一)明确新生儿死亡的原因,分析导致新生儿死亡的相关因素;(二)发现在医疗保健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推广应用相关的技术服务规范;(三)完善产科与儿科的合作,提高产科和儿科的医疗保健服务质量;(四)提出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干预措施。
二、范围和对象全省市、县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死亡的新生儿。
年度新生儿死亡信息收集对象:在上一年度10月1日至本年度9月30日内死亡在县级医疗机构(有新生儿科或儿科病房的医院)的新生儿。
三、组织管理成立省、市(县、区)新生儿死亡评审领导小组和专家组(省级新生儿死亡评审领导小组和专家组见附件1),制定并下发本辖区的新生儿死亡评审方案,明确各部门职责。
(一)各级卫健行政部门职责1. 领导、组织、监督和协调辖区内新生儿死亡调查及评审工作;2. 负责成立辖区内新生儿死亡评审专家组;3. 负责提供和保障新生儿死亡调查及评审所需的各项经费;4. 根据评审发现的问题,组织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并监督落实;5. 及时反馈评审结果,并向上级卫健行政部门提交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同时向下级卫健行政部门反馈评审结果。
(二)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职责1. 市(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1)在卫健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负责实施对本市(县、区)新生儿死亡的评审。
(2)收集和管理本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填写的《医疗保健机构新生儿死亡调查表》(以下简称“死亡调查表”,见附件2)和《儿童死亡报告卡》(以下简称“死亡报告卡”,见附件3)。
(3)组织评审组专家对本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所有新生儿死亡病例进行评审,并收集评审组负责完成的“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见附件4),完成县(市、区)级“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见附件5)。
(4)负责将原始调查资料、评审个案分析报告和评审总结报告,一并报送上一级妇幼保健机构;同时将评审总结报告上报同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新生儿死亡评审管理制度

新生儿死亡评审管理制度
1、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的组织管理、专家组建立和人员资格审查;同时负责评审结果的反馈。
2、定期开展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
3、医疗保健机构内发生新生儿死亡事件后7天内,填写《医疗保健机构新生儿死亡调查表》和《儿童死亡报告卡》,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到相应的妇幼保健机构。
4、收集和管理本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填写的新生儿死亡病例、《医疗保健机构新生儿死亡调查表》和《儿童死亡报告卡》,定期提交到新生儿死亡评审会进行死亡评审。
5、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要严格执行保密的原则、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评审结论不作为医疗事故鉴定依据的原则。
6、将评审结果反馈给辖区内各医疗保健机构。
7、各级评审专家组完成评审后,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妇幼保健机构上报“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和“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
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

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试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为提高对新生儿的医疗保健水平,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特制定本规范。
新生儿死亡评审是通过组织专家和相关人员对死亡新生儿病例的诊断、治疗、转诊、喂养及护理等环节进行系统回顾和分析,发现在管理和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一、评审目的(一)明确新生儿死亡的原因,分析导致新生儿死亡的相关因素。
(二)发现在医疗保健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推广应用相关的技术服务规范。
(三)完善产科与儿科的合作,提高产科和儿科的医疗保健服务质量。
(四)提出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干预措施。
二、评审范围县级及以上医疗保健机构内死亡的新生儿病例。
(一)县(市、区)级评审:对发生在本辖区内各级医疗保健机构的全部新生儿死亡病例进行评审。
(二)市(地)级评审:对发生在辖区内各级医疗保健机构的疑难、典型及有共性的病例进行评审。
(三)省级评审:进行专题和疑难病例评审。
三、评审职责(一)卫生行政部门职责1.负责组织管理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
2.成立本辖区内新生儿死亡评审组。
3.提供和保障新生儿死亡评审所需的专项经费。
4.及时反馈评审结果,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提交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
5.组织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并监督、指导技术服务规范的实施。
(二)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职责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负责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的具体组织和实施。
1.县(市、区)级妇幼保健机构(1)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收集和管理本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填写的《医疗保健机构新生儿死亡调查表》(以下简称“死亡调查表”,见附件1)和《儿童死亡报告卡》(以下简称“死亡报告卡”,见附件2)。
(2)组织评审组专家对本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所有新生儿死亡病例进行评审,并收集评审组负责完成的“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见附件3),完成县(市、区)级“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见附件4)。
(3)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市(地)级妇幼保健机构上报“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和“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同时将所有“死亡调查表”和“死亡报告卡”上报到市(地)级妇幼保健机构。
新生儿死亡报告评审制度

新生儿死亡报告评审制度1. 背景新生儿死亡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2019年,我国新生儿死亡率为4.5‰,而发达国家的新生儿死亡率在1‰以下。
为了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提高卫生质量,各级医疗机构逐渐建立了新生儿死亡报告评审制度。
2. 定义新生儿死亡报告评审制度是指对新生儿死亡案例进行系统的评估、分析和总结,以达到提高诊疗质量和降低死亡率的目的。
3. 目的新生儿死亡报告评审制度的目的在于:1.促进新生儿医疗质量的提高;2.发现新生儿医疗事故及时纠正和处理;3.探索新生儿医疗质量改进的方法。
4. 实施步骤新生儿死亡报告评审制度的实施步骤包括:1.实施前的准备工作:收集、整理、分析、归纳当期的所有新生儿死亡病历资料;2.案例评审:由专家小组对每一例死亡病历进行逐级评审,包括对诊断、治疗、护理等方面的评估;3.分析总结:将每一例死亡病历的评审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分析每起死亡案例的原因和处理方法;4.提出建议:针对每一起死亡案例,提出改进医疗服务和医疗技术的建议;5.实施改进:各医疗机构应根据评审结果提出的建议,及时开展针对性的医疗质量提升计划和技能培训,促进诊疗质量的提高。
5. 实施效果实施新生儿死亡报告评审制度能够及时发现新生儿医疗事故,纠正和处理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医生的诊疗能力和护理水平,使新生儿死亡率得到有效的控制和降低。
6. 结论新生儿死亡报告评审制度是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新生儿医疗质量的重要措施。
通过对新生儿死亡病历的评估、分析和总结,能够及时改进医疗服务和医疗技术,为新生命的健康和幸福保驾护航。
新生儿死亡评审专项方案

龙湾区新生儿死亡评审方案一、评审对象龙湾区辖区内县级及以上医疗保健机构内新生儿死亡病例。
二、评审范围对符合条件全部新生儿死亡病例进行评审。
三、评审职责1. 区卫生行政部门职责(1)负责组织管理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
(2)成立本辖区内新生儿死亡评审组。
(3)提供和保障新生儿死亡评审所需专题经费。
(4)立即反馈评审结果,并向市级妇幼保健院提交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汇报。
(5)组织制订对应管理制度,并监督、指导技术服务规范实施。
2. 区妇幼保健所职责在区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负责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具体组织和实施。
1)搜集和管理本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填写《医疗保健机构新生儿死亡调查表》(以下简称“死亡调查表”,见附件1)和《儿童死亡汇报卡》(以下简称“死亡汇报卡”,见附件2)。
2)组织评审组教授对评审对象进行评审,并搜集评审组负责完成“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汇报”(见附件3),完成“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汇报”(见附件4)。
3)向市级妇幼保健院上报“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汇报”和“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汇报”,同时将全部“死亡调查表”和“死亡汇报卡”上报到市级妇幼保健院。
四、评审标准遵守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要求》。
1. 保密标准:评审结论不对社会公布;评审人员不得将评审相关资料、评审经过和结论对外披露。
所提供病历应隐去评审对象个人和家庭等信息。
2. 少数服从多数标准:依据多数人意见确定评审结论。
3. 相关学科参评标准:死亡原因包含其它相关学科时,应邀请相关学科教授参与评审。
4. 评审结论不作为医疗事故判定依据。
五、评审频率、内容和程序1. 评审频率:每六个月评审一次。
2. 评审内容及程序(1)资料搜集医疗保健机构在新生儿死亡发生后组织院内死亡新生儿病例讨论;由产、新生儿/儿科医生负责填写“死亡调查表”及“死亡汇报卡”,并报至区妇幼保健所。
(2)召开评审会区妇幼保健所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组织召开新生儿死亡评审会。
1)了解死亡新生儿诊治情况相关人员汇报“死亡调查表”(需携带隐去个人和家庭信息原始病历或复印件到会,以备教授问询);2)评审组教授针对死亡病例进行提问并讨论;确定新生儿死亡原因和根本死因。
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

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为提高对新生儿的医疗保健水平,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特制定本规范。
新生儿死亡评审是通过组织专家和相关人员对死亡新生儿病例的诊断、治疗、转诊、喂养及护理等环节进行系统回顾和分析,发现在管理和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一、评审目的(一)明确新生儿死亡的原因,分析导致新生儿死亡的相关因素。
(二)发现在医疗保健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推广应用相关的技术服务规范。
(三)完善产科与儿科的合作,提高产科和儿科的医疗保健服务质量。
(四)提出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干预措施。
二、评审范围县级及以上医疗保健机构内死亡的新生儿病例。
(一)县(市、区)级评审:对发生在本辖区内各级医疗保健机构的全部新生儿死亡病例进行评审。
(二)市(地)级评审:对发生在辖区内各级医疗保健机构的疑难、典型及有共性的病例进行评审。
(三)省级评审:进行专题和疑难病例评审。
三、评审职责(一)卫生行政部门职责1(负责组织管理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
2(成立本辖区内新生儿死亡评审组。
3(提供和保障新生儿死亡评审所需的专项经费。
4(及时反馈评审结果,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提交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
5(组织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并监督、指导技术服务规范的实施。
(二)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职责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负责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的具体组织和实施。
1(县(市、区)级妇幼保健机构(1)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收集和管理本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填写的《医疗保健机构新生儿死亡调查表》(以下简称“死亡调查表”,见附件1)和《儿童死亡报告卡》(以下简称“死亡报告卡”,见附件2)。
(2)组织评审组专家对本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所有新生儿死亡病例进行评审,并收集评审组负责完成的“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见附件3),完成县(市、区)级“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见附件4)。
(3)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市(地)级妇幼保健机构上报“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和“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同时将所有“死亡调查表”和“死亡报告卡”上报到市(地)级妇幼保健机构。
新生儿死亡评审制度

新生儿死亡评审制度新生儿死亡评审制度是一种针对新生儿死亡事件进行全面审查与评估的制度。
该制度旨在科学有效地提升新生儿医疗质量,减少新生儿死亡率。
下面是关于新生儿死亡评审制度的相关参考内容。
1. 制度背景与意义:- 新生儿死亡率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儿童健康状况和医疗卫生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 通过开展新生儿死亡评审,能够全面了解死亡事件的原因,及时解决潜在问题,并改进医疗服务质量。
- 新生儿死亡评审制度有利于加强医患交流、提高医务人员技能和专业能力,提升整体医疗水平。
2. 评审的内容:- 对新生儿死亡案例的详细回顾,包括病历资料、检验报告、观察记录等。
- 分析新生儿死亡的原因,涉及到临床医疗、医疗设备、人员素质、团队合作等多个方面。
- 对可能存在的医疗失误、潜在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3. 评审的程序:- 评审小组成员由医院内部的专家、护士和管理人员组成,确保评审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 设立新生儿死亡案例的筛选和申报机制,确保评审对象的客观性和代表性。
- 定期召开评审会议,对新生儿死亡案例进行综合评析与讨论,形成评审报告。
- 将评审报告上报至医院相关部门,推动改进措施的实施,并加强对评审成果的监督和追踪。
4. 评审结果的应用:- 评审结果为改进医疗服务质量提供依据,医院可以根据评审报告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 及时总结评审中发现的问题,并向相关科室和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专业水平和技能。
- 对评审结果的公开和共享,促进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整个医疗行业的进步。
5. 评审制度的挑战与改进:- 评审制度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指南,以规范评审过程和确保评审结果的有效性。
- 加强对评审小组成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评审能力和专业水平。
- 引入信息化技术,建立新生儿死亡信息数据库,方便评审结果的整理和利用。
- 加强与家属的沟通与交流,增加评审的透明度和信任度。
综上所述,新生儿死亡评审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对提升新生儿医疗质量,减少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妇幼保健院新生儿死亡评审制度

妇幼保健院新生儿死亡评审制度
妇幼保健院新生儿死亡评审制度
1.成立新生儿死亡评审专家组,要求各区县对本辖区(含市属、市管企业、部队医院)死亡的新生儿全部进行评审,市级评审在此基础上抽样进行。
2.县级新生儿死亡评审每季度一次,或根据辖区内新生儿死亡数量来确定,市级新生儿死亡评审至少每半年一次,对各县市区死亡评审专家组评审的新生儿典型或疑难病例进行市级评审。
3.组织评审组专家对疑难、典型或有共性的病例进行评审及专题培训,并收集评审组负责完成的“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
完成市(地)级“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
4.提供省级评审要求的新生儿死亡个案调查资料,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5.评审后资料及时整理、归档,完成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并对评审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并及时反馈到有关单位。
6.对各县市区新生儿死亡评审进行监督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湾区新生儿死亡评审方案一、评审对象龙湾区辖区内县级及以上医疗保健机构内的新生儿死亡病例。
二、评审范围对符合条件的全部新生儿死亡病例进行评审。
三、评审职责1.区卫生行政部门职责(1)负责组织管理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
(2)成立本辖区内新生儿死亡评审组。
(3)提供和保障新生儿死亡评审所需的专项经费。
(4)及时反馈评审结果,并向市级妇幼保健院提交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
(5)组织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并监督、指导技术服务规范的实施。
2.区妇幼保健所职责在区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负责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的具体组织和实施。
1)收集和管理本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填写的《医疗保健机构新生儿死亡调查表》(以下简称“死亡调查表”,见附件1)和《儿童死亡报告卡》(以下简称“死亡报告卡”,见附件2)。
2)组织评审组专家对评审对象进行评审,并收集评审组负责完成的“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见附件3),完成“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见附件4)。
3)向市级妇幼保健院上报“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和“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同时将所有“死亡调查表”和“死亡报告卡”上报到市级妇幼保健院。
四、评审原则遵守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
1.保密原则:评审结论不对社会公布;评审人员不得将评审相关资料、评审经过与结论对外披露。
所提供的病历应隐去评审对象的个人和家庭等信息。
2.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根据多数人意见确定评审结论。
3.相关学科参评原则:死亡原因涉及其它相关学科时,应邀请相关学科专家参加评审。
4.评审结论不作为医疗事故鉴定的依据。
五、评审频率、内容和程序1.评审频率:每半年评审一次。
2.评审内容及程序(1)资料收集医疗保健机构在新生儿死亡发生后组织院内死亡新生儿病例讨论;由产、新生儿/儿科医生负责填写“死亡调查表”及“死亡报告卡”,并报至区妇幼保健所。
(2)召开评审会区妇幼保健所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组织召开新生儿死亡评审会。
1)了解死亡新生儿诊治情况的相关人员汇报“死亡调查表”(需携带隐去个人和家庭信息的原始病历或复印件到会,以备专家询问);2)评审组专家针对死亡病例进行提问并讨论;确定新生儿死亡原因和根本死因。
3)评审组专家针对新生儿死前诊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并对每例死亡新生儿完成“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
(3)完成“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区妇幼保健所对每次评审的所有“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进行归纳总结,并在评审后2 周内完成“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
(4)区妇幼保健所将“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报至市妇幼保健院。
新生儿死亡评审流程见附件5。
六、评审要求1.评审组要求评审专家组以当地有经验和知名的产科、新生儿科/儿科专家为主,每次评审会产科和新生儿/儿科专家至少各2名及以上,每次参加评审会的专家至少有5人及以上。
2.新生儿死亡调查表(1)及时填写:新生儿死亡调查表必须在新生儿死亡后7天内完成。
(2)填写人员:所有符合评审要求的新生儿死亡病例的调查表均由参与救治的儿科医生和产科医生分别填写,即使死亡发生在儿科,也要请产科医生填写相关的产科信息,如果是由外院转诊,需要询问家属是否有转院病历摘要或询问家属孕产期和转院前的救治情况。
(3)填写内容必须完整、真实、详细,特别是调查表中的新生儿母亲妊娠并发症/合并症的主要处理过程(307)、新生儿本次异常情况的主要处理过程(602)、新生儿科/儿科入院后治疗和抢救过程(801),其中“307”包括贫血、胎盘早剥、前置胎盘、早产、感染、过期妊娠、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疾病、肝病、肾脏疾病、性传播疾病等;“602”包括发热、青紫、呼吸困难、拒乳、呕吐、腹泻、反应差、抽搐、脐带残端发红或流脓、皮疹、皮肤黄染等症状、体征;“801”包括临床表现及发生时间,辅助检查,采取措施,如吸氧、辅助通气,所用药物名称、剂量、给药途径,喂养,保暖等。
3.死因诊断新生儿死亡评审主要是对死因作出正确诊断。
在分析死因时,如有多个疾病或情况导致死亡,首先确定正确的死因链,最后确定根本死因。
4.新生儿死亡相关因素分析根据《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试行)》的要求,找出影响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可补救的措施。
分析可按照时间顺序孕期、分娩期、新生儿期,人员则包括孕产妇、家庭成员、医务工作者和管理人员。
详见表 1.5.评审结论(1)可避免死亡:根据本地区医疗保健设施条件和技术水平以及孕产妇个人身心状况,死亡,死亡可以避免,但因某一环节处理不当或失误造成的死亡。
(2)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由于本地区医疗保健设施条件、技术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或因个人和家庭经济困难、缺乏基本卫生知识而未能及时寻求帮助造成的死亡,但通过改善这些条件可以避免。
(3)不可避免死亡:由于本地区特别是省级医疗保健技术水平所限,尚不能避免的死亡。
附件1医疗保健机构新生儿死亡调查表请查阅产科、儿科、转院病历摘要等相关记录填写本表,庭成员获得信息,并在相应选项编号上画“〇”或在空格必要时通过询问死亡新生儿家/横线上直接文字描述。
1.基本情况101编号(按新生儿死亡数排序)□□□102省市(地)县(市、区)103死亡新生儿所在医院104 医院级别(1)省级(2)市(地)级(3)县(市、区)级(4)其他105 填表日期年月日106 填表人姓名所在科室联系电话(加区号)2.新生儿母亲的基本情况201 母亲的年龄周岁202 母亲文化程度(1)小学及以下(2)初中(3)高中(4)大专及以上203母亲职业3.新生儿母亲妊娠和分娩情况题号调查内容选项跳至301 孕、产次数孕次,产次302 既往早产次数次303 本次分娩孕周周天304 既往分娩出生缺陷儿(1)无(2)有,名称_________305本次妊娠期间(1)早孕次(2)中孕次产前检查次数(3)晚孕次306本次妊娠期间有无(1)有,名称并发症/合并症(2)无308请描述妊娠并发症/合并症的主要处理过程(并发症/合并症包括贫血、胎盘早剥、前置胎盘、早产、感染、过期妊娠、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疾病、肝病、肾脏疾307 病、性传播疾病等)。
如果内容较多,请另加附页。
疾病名称出现孕周辅助检查治疗过程是否转诊308分娩地点(1)医院名称(2)家中(3)途中309分娩医院级别(1)省(2)市(地)(3)县(市、区)(4)乡(镇)(5)其他310分娩方式(1)阴道自然分娩(2)产钳、吸引器、臀牵引(3)剖宫产(4)其他(1)医生(2)助产士/护士/村接生员311助产人员(3)其他人员(1)有312有无分娩并发症(2)无401 请描述分娩并发症的主要处理过程(并发症包括胎儿宫内窘迫、产时子痫、胎膜早破、产程延长、心功能衰竭、感染、子宫破裂等)。
如果内容较多,请另加附页。
疾病名称发生时间辅助检查药物治疗是否转诊儿科医生是否在场3134.新生儿出生时情况题号调查内容选项跳至401 出生时间年月日时分402 性别(1)男(2)女(3)不详403 出生体重(1)克(2)未测404 胎数(1)单胎(2)双胎(3)三胎及以上405阿氏(Apgar)(1)1’分,5’分,10’分评分(2)未评406 羊水污染(1)有,I0 II0 III0 (2)无407 新生儿窒息复苏(1)有(2)无501 408 复苏人员(1)产科医生(2)儿科医生(3)助产士/护士(4)麻醉师409 辐射抢救台(1)使用(2)未使用410请详细描述复苏抢救过程(在下表相应格内划“√”)时间~1分钟~2分钟~3分钟~4分钟~5分钟~10分~15分~20分措施钟钟钟給氧正压通气气管插管胸外按压肾上腺素5.新生儿喂养与护理501 是否开始喂养(1)是(2)否502 喂养方式(1)母乳喂养(2)混合喂养(3)人工喂养(4)其他(1)暖箱(2)电暖器(3)辐射台503保暖方式(4)空调(5)其他504 新生儿访视(1)有(2)无6.本次异常情况就诊经历(如以前未就诊,跳至701)本次病程中所就诊医院,诊断601 医院及诊断(按就诊医院,诊断的时间顺序列出)医院,诊断请详细描述主要处理过程(常见症状/体征包括:发热、青紫、呼吸困难、拒乳、呕吐、腹泻、反应差、抽搐、脐带残端发红或流脓、皮疹、皮肤黄染等)。
如果内容较多,请另加附页。
602 症状/体征用药名称其他处理(吸氧、辅助通气、喂养方法、保暖及发现时日龄及方法方法)7.本次入院情况701 入院时间年月日时分702 入院时日龄_______天______小时703入院诊断8.本次入院后治疗和抢救过程请描述主要治疗、疗效和抢救过程(应包括临床表现及发生时间,辅助检查,采取801 措施,如吸氧、辅助通气,所用药物名称、剂量、给药途径,喂养,保暖等)。
如果内容较多,请另加附页。
9.新生儿死亡情况901死亡时间年月日时分902死亡时日龄______天_______小时903死亡地点(1)产科(2)新生儿科/儿科(3)其他_________ 904死亡诊断905 是否放弃治疗(1)是,原因:①病情危重③担心不良预后④其他②经济原因(2)否(1)是,报告结果906是否做尸体解剖检查(2)否907是否进行院内死亡病(1)是(2)否历讨论908病历号(1)新生儿病历(2)母亲病历《医疗保健机构新生儿死亡调查表》填表说明请查阅产科、儿科、转院病历摘要等相关记录填写本表,必要时通过询问死亡新生儿家 庭成员获得信息,并在相应选项编号上画“〇”或在空格/横线上直接文字描述。
1.基本情况101 编号:由县区妇幼保健机构人员统一排序后填写,需与“儿童死亡报告卡”编号一致。
3.新生儿母亲妊娠和分娩情况301 孕产次数:应包括本次,所以至少各为 1次。
302 既往早产次数:不包括本次。
303 本次分娩孕周:例: 36-2周,应统一填为 35周5天,不要填为36周-2 天。
304 既往分娩出生缺陷儿 :列出诊断名称。
306本次妊娠期间有无并发症 /合并症:包括贫血、胎盘早剥、前置胎盘、早产、感染、过期妊娠、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疾病、肝病、肾脏疾病、性传播疾病等。
307妊娠并发症/合并症的主要处理过程:辅助检查:指诊断处理并发症 /合并症做过的主要检查,如:血尿常规、 B 超、肝肾功能检 查、阴道宫颈分泌物涂片、 HIV 、梅毒筛查等; 治疗过程:要包括治疗方法、药物名称、剂量、给药途径等。
311助产人员:可以多选。
312 有无分娩并发症:分娩并发症包括胎儿宫内窘迫、产时子痫、胎膜早破、产程延长、心功能衰竭、感染、子宫破裂等。
313 分娩并发症的主要处理过程:辅助检查:指诊断处理并发症 /合并症做过的主要检查的结果,如:胎心监护、血尿常规、 B超等;药物治疗:要包括药物名称、剂量、给药途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