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六册琵琶行沪教版
沪教版高一语文必背古诗词文言文
沪教版高一语文必背古诗词文言文根据沪教版高一语文教材的编排,以下是一些必背的古诗词和文言文:1. 《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 《离骚》(节选)-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3. 《将进酒》- 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4. 《滕王阁序》(节选)- 王勃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5. 《岳阳楼记》- 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6. 《出师表》(节选)- 诸葛亮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7. 《赤壁赋》(节选)- 苏轼对海而唱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8. 《醉翁亭记》- 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9. 《琵琶行》(节选)- 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10.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1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12. 《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这些古诗词和文言文是沪教版高一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言文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应熟读并背诵这些经典作品,以加深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感悟。
高三语文:6.22《琵琶行》教案(沪教版第六册)
二十二、琵琶行教学目标1、品读描摹音乐的句子,领悟美的艺术境界,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探析人物命运,品味人物情感,理解封建文人的悲悯情怀。
说明:《琵琶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以描写音乐著名的诗歌名篇。
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欣赏、诵读、展开想象与联想等活动,揣摸文中运用通感、衬托等表现手法,对音乐描摹的艺术效果,品味语言的音韵美,感受音乐的形象美。
诗人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传统,在写景叙事中融入了复杂而强烈的感情,写人写己,哭人哭己,唏嘘于宦海的沉浮、人生的无常,抒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情,可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激活阅读时的情感共鸣,启迪真情、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抓住具体描写音乐的语句揣摩音乐描写的手法与效果。
2、难点:感受“声中之情”,认识诗人的思想感情。
说明:朗读和背诵有助于理解、领会,对于音调铿锵、情感浓郁的诗文,更是整体审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诗抒情气氛浓厚,朗朗上口,学生宜含情朗读,整体把握。
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用文字描写的音乐更是抽象的,学生揣摩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应引导学生学习理解文中借一连串的比喻,用通感的手法赋予音乐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的描写方法,使学生在视觉的想象中感知音乐的美。
文中抒发的情感繁富复杂,难以言概,学生阅历有限,感受人物的心境与情感有一定难度,可引导学生依托文字材料展开丰富的想象,揣摩人物情感,引发人生感受。
教学过程思路点拨这篇文章还可运用“问题式”的方法来教读。
拟设置带有独特视点和角度的问题如:谁解琵琶声;谁解青衫泪;风物意如何等,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树立全新的诗歌鉴赏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也可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将本诗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放在一起,从立意、结构和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然后抓取重点语句加以深入品读领悟。
练习举隅1.选读白居易的其他诗文2篇,揣摹其中关键语句,分析作品情感,提高鉴赏审美能力。
《琵琶行(并序)》ppt课件
写作背景
《琵琶行并序》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任谏官时,写 了大量的讽喻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 派人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贬为 江州刺史;又被诬陷所作“赏花”和“新井”的诗“甚伤名教”,再贬为 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且州司马实际上是种闲散职 务。次年他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故事经过:“听其音”“有京都声”,倍觉亲 切。“问其人”辨明身份。听曲“悯然”,引出凄 凉身世。心意相通,顿生怅然。
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梳理全诗的主要内容
江头送客 琵琶弹奏 自述身世 感叹谪居 满座哭泣
赏析音乐描写 和环境描写
第贰章
请找出文中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 歌合为事而作”
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
《卖炭翁》
《钱塘湖春行》《忆江南》
写作背景: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以 此向朝廷示威,白居易认为这是“国耻”。激于义愤,他 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但都被权贵们加上 “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说,白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 而他却作赏花诗,“有伤教化”。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 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 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
(5)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琵琶女演奏暂歇后
“ 银瓶乍破水浆迸 ,
铁骑突出刀枪鸣
《琵琶行(并序)》ppt课件
知人论世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 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对如 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 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书力主严缉凶手,以 肃法纪。
别时茫茫江浸月。
琵 忽闻水上琵琶声,
琶 主人忘归客不发。
烟笼寒水月笼沙。 秦时明月汉时关。
互文即互文见义 ,是指在有意思相对或文句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相关的词句里面,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
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的一种修辞手法。
文本研读
01 江头送客闻琵琶
作为叙事诗的开头,这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这段中景物描写的 作用是什么?请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概括这一段所渲染的气氛特点。
惨
正面
“忽闻”造成语气的强烈转折,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 用水上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寂寞、郁闷和凄清。
用“主人忘归客不发”突出琵琶声的艺术魅力,感情由 悲抑转为惊喜。 侧面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奇的一种修辞格。
文本研读
02 江心聆听琵琶曲
音乐是抽象的,它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白居易的《琵琶 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无形的 音乐形象化了。在第二次的音乐描写中,你能找到几处比喻?
音乐描写
原来诗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高中语文+第6课+琵琶行(并序)课件+语文版必修2(共24张PPT)
课前阅读识记——速读感知课文
2.诗歌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这些人物 形象有何共同点? 答案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共同点:“同是天涯沦落人。”
课前阅读识记——速读感知课文
3.琵琶女和诗人“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答案 (1)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序与第三段相关 部分)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商妇 怨 (2)诗人的遭遇与心境。(序、第一段与第四段相关部分)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谪官 恨
课前阅读识记——夯实基础知识
③整顿 衣裳起敛容 .. 古义:整理。 今义:调整;治理。 ④今年欢笑复明年 ..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⑤老大 嫁作商人妇 .. 古义:年纪大了。 今义:称排行在第一的人。
课前阅读识记——夯实基础知识
(3)一词多义
:话,名词 感斯人言 . :字,名词 ①言凡六百一十六言 . 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自言 .
4.练: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课前阅读识记——了解文学常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 居士、醉吟先生,下邽(今陕西渭南北)人。贞 元十六年(800)进士,历任左拾遗,东宫赞善 大夫,江州司马,杭州、苏州刺史等职。晚 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 世称白傅、 白文公。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 通俗。他与元稹一起倡导了“新乐府运动” ,他创作的《秦中吟》《新乐府》是讽喻诗 的代表作,这些诗作敢于针对当权者的弊政 ,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白 居易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描 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影响极为广泛。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 张。现存诗3 000多首,有《白氏长庆集》。
高中语文 沪教版 必修一 《琵琶行》课件
高中语文沪教版必修一《琵琶行》课件《琵琶行》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重要课文之一。
本文将结合《琵琶行》的内容,为您制作一份符合沪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要求的《琵琶行》课件。
一、课件简介《琵琶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篇长篇抒情诗。
它通过描绘一个被战火蹂躏的女子在外国流亡的悲惨遭遇和对故国的思念,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战争的深切痛恨。
二、背景介绍1. 作品背景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繁荣的时期之一,然而也是充满战乱的时期。
《琵琶行》创作于唐文宗和宣宗年间,正是因为潦倒的国家命运和及其严重的社会动荡,使得白居易写下了这篇悲切动人的诗篇。
2.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官员。
他是唐代文人中最富于人情味的一位,以其豪爽真率的个性和多产的文学创作而著称于世。
三、内容解读1. 《琵琶行》诗歌结构《琵琶行》共分七十九章,约一千五百字。
它结构严谨,以七言绝句为基本格律,将人物和背景的描写与抒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韵味。
2. 诗歌主要内容《琵琶行》主要描写了一个流亡在外的女子,她在外国做乐伎(日本的艺妓)以维持生活,同时她也是一个琵琶手。
尽管她的琵琶技艺非常出色,但她却对自己的命运感到无比悲凉,对故土的思念和对战火的恐惧深深地折磨着她。
四、情感分析1. 作者的悲愤之情通过女子的遭遇,作者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战乱的深切痛恨。
他深感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和悲痛,以及对故土的无尽思念之情。
2. 女子的无奈和痛苦女子作为受害者的形象,激发了读者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
她的琵琶技艺成了她唯一可以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也是她寻求心灵慰藉的一种途径。
五、诗歌意义分析1. 表达了对战乱的反思白居易通过描写女子的悲惨遭遇和对故国的思念,表达了自己对战乱的深刻反思。
他认为战争只会带来痛苦和苦难,人们应该追求和平与和谐的社会。
2. 唤醒人们对国家的关怀《琵琶行》通过对女子遭遇的描写,让人们对国家的命运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唤起了人们对国家的关怀和对和平的向往。
高中语文课内背诵篇目
高中语文课内背诵篇目(适用于上海教材)第一册:1、《蒹葭》全诗背诵。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诗二首》中《饮酒》全诗背诵。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沁园春·长沙》全诗背诵。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第二册:1、《诗词四首》:《登金陵凤凰台》、《八声甘州》、《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登快阁》四首全诗背诵。
《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八声甘州》北宋·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南宋·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登快阁》北宋·黄庭坚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琵琶行824张PPT第六册课件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环境描写: 渲染悲凉气氛, 奠定全诗基调。
(互 文)
“惨”!(离愁、沦落)
侧面烘托:音乐的美
琵琶女:寂寞
诗人、客人:离愁(惨将别)
第二次演奏: 朗读第二段
1、琵琶女出场
描写音乐,除了较多 地运用比喻之外,还运用 其他的手法。妙语点睛,
《琵琶行》写道:“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 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 中无限事。”又写道:“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音乐是用来抒发感 情的。奏曲的能手,能够通过演奏表达自 己的哀愁或欢乐。听曲的行家,也能够从 曲调中领会到奏曲者的情思,受到感染。 倘若听曲者和奏曲者有同样的心情,那感 受会是很强烈的。白居易真不愧为听曲的 行家,于琵琶未成曲调时已经感到弦声饱 含感情,于演奏的过程中又听出琵琶女有 无限心事,于演奏终结时更听到了弦外之 音,听到了于无声处表露的哀愁。
《琵琶行》是中国文化界人人皆知的名篇。诗
中虽有较浓重的感伤意味,但比《长恨歌》更具 现实意义。诗人一方面表达了对“门前冷落车马 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的悲惨命运的同 情,同时也寄托了对自己遭贬的悒郁、愤懑之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流传千 年的诗句,将琵琶女的命运和自己的身世紧紧地 联系在一起。这首诗叙述的层次分明,描写的细 致生动,比喻的新颖精妙(如对琵琶声的描写), 被历代文人所称颂,表明白诗语言确实达到了炉 火纯青的 境地。
第三次演奏:
琵 琶
满座皆泣 诗
女 : 却
感我此言良久立, 却坐促弦弦转急。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5—6册讲读课文梳理
沪教版高中第5—6册讲读课文梳理第五册第1课《雨巷》戴望舒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常用象征的手法表达朦胧的意境。
1.内容概要:《雨巷》一诗交织着诗人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2.艺术手法: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语言富于音乐性。
第2课《荷塘月色》朱自清朱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
代表作《背影》、《荷塘月色》。
1.内容概要:文章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思想感情,为我们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2.艺术手法:融情于景的描写;多角度、多侧面写景;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第5课《宽容》序言房龙亨德里克·威廉·房龙,美国作家,1882年出生在荷兰,文化普及者。
1.内容概要:这篇序言像一则寓言,叙述守旧与革新之间的斗争故事,表现两大社会势力之间的矛盾:先驱者的悲惨与荣耀,守旧者的猖狂与灭亡,提倡理性和宽容2.艺术手法:象征手法的运用;反复手法对表达主题的作用;用寓言的文体写序言。
第6课《<激流>总序》巴金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市人,代表作有《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1.内容概要:本文具有总括的性质,是三部小说所共同着力反映的生活内涵与特征认识的总体概括,即生活是激流,只有敢于征服的人才能探寻到生活的真谛。
2.艺术手法:借助物象表现情意、主旨的写法,在表情达意上起到使理念具体化、生动化以及增强其可度性的作用。
第9课《世间最美的坟墓》茨威格茨威格,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
1.内容概要:记游托尔斯泰墓,抒发作者对这位伟大作家的崇敬之情。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琵琶行39张PPT第六册课件
过程
场景
特点
方法
序曲(初弹):转、拨、掩抑、思、诉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以议评声
《 霓
开始:大小弦弦——嘈切嘈切——急私雨语
裳
错杂弹、落玉盘
浊杂粗重 轻细凄切 清脆圆润
以喻摹声 以形绘声
》 过渡:间关—滑 幽咽—难
婉转、不畅
《 六
发展:冷涩—凝绝 不通—暂歇 声弦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方法:(以人衬声、以景托声) 间接描写、虚写
……,添酒回灯重开宴。……,犹抱琵琶半遮面。
琵琶女出场 琵琶女是怎样出场的
场景描写
人物形象
寻问
诗人
移 邀 添 回 重开宴
欣喜难耐 急欲相见
邀 见 千呼 万唤
琵琶女 停 欲语 迟
抱琵琶 半遮面
难言之痛 矛盾含羞
评:未见其人,先现其神,形神兼备。
第二曲
雄浑、激昂、大气
点评:泼墨如水、气势恢弘、不同凡响。 以景托声
……,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四
弦
间
关
莺
语
大弦嘈嘈如急雨
花 底
一 声 如 裂 帛
滑
水
浆
迸
刀 枪 鸣
小弦切切如私语
凝绝不通声暂歇
第三曲
凄凉、悲伤
却坐、促弦、转急 (
虚 凄凄(不似向前声) 无尽的感伤
写 ) 皆掩泣
点评: 以音写声、以人衬声、惜墨如金、无尽感伤
授课:杨小林 制作:杨小林
第一曲 悲凉、伤感
音乐特点
意象
排遣孤寂
表现手法
悲凉、伤感
打动“惨将别”“不成欢”的主以客人衬声
高二语文第6课(上册) 琵琶行原文详解
高二语文第6课(上册) 琵琶行原文详解琵琶行创作背景: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两年后,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时,偶遇一位被人抛弃的歌女,心情抑郁,结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体裁,创作出了这首著名的《琵琶行》。
琵琶行原文元和十年,予左迁[1]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2]然有京都声[3]。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4],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5],年长色衰,委身[6]为[7]贾人[8]妇。
遂命酒[9],使快[10]弹数曲。
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11]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予出官[12]二年,恬然[13]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14]意。
因为[15]长句[16],歌[17]以赠之,凡[18]六百一十六言[19],命[20]曰《琵琶行》。
浔阳江[21]头夜送客,枫叶荻花[22]秋瑟瑟[23]。
主人[24]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25]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26]声声思[27],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28]续续弹[29],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30]慢捻[31]抹[32]复挑[33],初为《霓裳》[34]后《六幺》[35]。
大弦[36]嘈嘈[37]如急雨,小弦[38]切切[39]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40]莺语花底滑,幽咽[41]泉流冰下难[42]。
冰泉冷涩弦凝绝[43],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44]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45],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46]收拨当心画[47],四弦一声如裂帛[48]。
东船西舫[49]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50]。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51]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52]第一部。
第8课《琵琶行(并序)》课件
诵读小序,疏通文意。
贬官,降职。与下文所言“迁谪”同义。第二年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
形容金属、玉器等相击声
歌女
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
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
摆酒,名词作动词
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
夜晚我到浔阳江头送别客人,枫树、 芦荻被秋风吹得 发出飒飒声响。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 想要饮酒却无助兴的音乐。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 临别时茫茫江水中浸着一轮冷月。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 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 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 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忽莺然语听花见底江滑面,传幽来咽阵泉阵流琵冰琶下声难;。我冰忘泉忘冷记涩了弦回凝去绝,,客凝人绝也不不通想声动暂身歇。。寻别着有声幽源愁轻暗声恨 生询,问此弹时琵无琶声的胜是有谁声?。琵银琶瓶停乍了破许水久浆将迸要,回铁答骑,突又出有刀些枪迟鸣疑。。曲我终们收移拨船当靠心近画邀,请四她弦出一来声 如相裂见帛,。叫东下船人西添舫酒悄重无新言掌,灯唯摆见起江酒心宴秋。月千白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依然怀里抱着琵 琶半遮着脸面。她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还没弹成曲调却先有了感情。弦弦 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深长的情思,似乎在诉说着她一生的不如意。她低眉随手慢慢地 连续弹奏,尽情地倾诉心底无限的伤心事。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初弹
高中语文沪教版第六册-22、_琵琶行_教学设计_教案_1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教学感受诗人的情感美。
2利用学习学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诗歌的整体美。
3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4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诵读教学感受诗人的情感美13通过语言品味领悟形象美教学难点:1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3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与数学一样,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
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一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
中国自古就有诗乐结合的传统,如汉乐府、宋词等。
那么诗歌是怎样将无形的音乐化为可感的形象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古代诗歌中描写音乐的杰作《琵琶行》。
(二)、作者介绍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
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
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
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
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
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高中语文第六册琵琶行沪教版(2021年整理)
高中语文第六册琵琶行沪教版(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语文第六册琵琶行沪教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语文第六册琵琶行沪教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琵琶行教学目标:⑴ 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背诵课文。
⑵ 体会古典诗歌中音乐描写的表达技巧,提高学生欣赏音乐描写的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描写诗句的品度热情,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⑶ 作者为何会与琵琶女产生共鸣?他们产生了怎样的共鸣?⑷ 鉴赏诗歌借助音乐描写表达情感,理解诗人的内心感受,探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⑴ 第二段,以体会琵琶的音乐美为主⑵ 创设联想和想象,探究诗歌意境。
⑶学习描摹音乐意境.教学过程和步骤:导入:古诗《古道从军行》有云: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王翰的《凉州词》也有云: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自来琵琶出现在诗中便有一中悲戚的感觉,琵琶代表的就是一种寂寞,一种伤感。
那么,我们来看看白居易讲述的是什么样的一个伤感故事。
(板书标题和作者)作者白居易,为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曾经用了一句话来大致概括了一下自己的人生:“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唐宪宗元和十年,朝中重臣李师道勾结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派人刺死了宰相武元衡.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是一国之栋梁,宰相之死引起了长安城一片混乱。
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这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要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最新-高中语文《琵琶行》同步练习4 沪教版第六册 精品
《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1.下列词语中加粗体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A.湓浦口(pén) 憔悴(jiāo)六玄(yāo)B.铮铮然(zhēng)贾人(jiǎ)荻花(dí)C.虾蟆陵(há)嘈杂(cáo)钿头(diàn)D.江浸月(jīn)呕哑(yā)嘲哳(zhā)2.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曲罢悯然钿头银蓖连篇累牍口诵心唯B.转徒江湖幽愁暗恨扣人心弦豪言壮语C.轻拢慢捻天崖海角幽咽泉流汗流浃背D.东船西舫恬然自安翻复无常春寒料峭3.下列句子中加粗体的词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使快弹数曲快:赶快。
B.歌以赠之歌:歌唱。
C.凡六百一十六言言:句。
D.座中泣下谁最多泣:眼泪。
4.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弦弦掩抑声声思掩抑:低沉抑郁。
B.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排行第一。
C.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离去回来。
D.满座重闻皆掩泣掩泣:掩饰哭泣。
5.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铁骑突出刀枪鸣 B.门前冷落鞍马稀C.整顿衣裳起敛容 D.凄凄不似向前声6.下列句子中加线的熟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些老屋确实有些味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新的小区要开发了,不得不推倒啊!B.刚退居二线的老王抱怨说:“你看我才退了下来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真是人走茶凉啊!”C.大家出来闯天下,到一起就是缘分,“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提议,干杯!D.轮到中国选手申雪、赵洪博出场了,大家都屏住呼吸,场内一片寂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7.下列各句在诵读时,节拍正确的一句是( )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C.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8.对《琵琶行》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嘈嘈”形容弹奏动作的粗重,“切切”形容弹奏动作的轻细。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琵琶行716张PPT第六册课件
整体感知诗歌,并思考:
1、诗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诗中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 3、是什么把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4、全诗对音乐的描写共有几次?
全诗以三次音乐描写为线索:
第一次 送客闻琴 (侧面烘托 略写) 第二次 移船邀见,弹奏名曲(明写 详写)
琵琶女自述身世 诗人自述迁谪意
通感的运用,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纷和 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 3、听者与弹者情感交织 4、景特描写烘托气氛
歌女与诗人:
歌女(悲凄)
诗人(凄苦)
少年得意 老年失意 辞帝京,谪居卧病,
年表貌美 年老色衰 地僻无音乐,不闻丝竹
门庭若市 门前冷落 黄芦苦竹,杜鹃啼血
下嫁贾人 独守空船 山歌村笛,呕哑嘲哳
“童子解吟《长恨》曲 胡儿能唱《琵琶》篇”
琵琶行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 香山居士,中唐著名诗人, 文学家。唐 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贞元十五 年(798)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 拾遗,赞善大夫。后因直言极谏,被贬 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晚年好“佛”, 长居长安过着隐士的生活, 75岁去 世。著有七十一卷的《白氏长庆集》。 他的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 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主题
《琵琶行》是一首歌行体的长篇叙 事诗,颇富抒情色彩,它是白居易感 伤诗的代表作。
《琵琶行》叙述了诗人谪居江 州,巧遇琵琶女,被其琴声和凄苦 身世感动的故事。深刻揭示了封建 社会中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 倾诉了诗人谪居卧病的凄凉郁闷的 心情。
拓展延伸:
比较《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异同 李凭箜篌引 李贺
(过渡) 无限事
1、如急雨 粗重急骤
高二下册语文琵琶行教案_上海高二下册语文课本
《高二下册语文琵琶行教案_上海高二下册语文课本》摘要:、对比《听颖师弹琴》音乐描写,《听颖师弹琴》诗音乐描写上也十分地成功试与《琵琶行》作比较分析,谪官《琵琶行》是白居易代表作品诗歌所具有魅力让人每提起它都不得不被它所折了助语教师生动讲这课接下编就和分享人教版高二下册语琵琶行教案希望对有助!人教版高二下册语琵琶行教案教学目标、欣赏诗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语言艺术培养想和想象能力重鉴赏课二节、品味诗歌境分析作者诗表达思想感情3、理作者是如何将乐曲情调和演奏者及听众感情融体教学重赏析作者描写音乐高超技巧教学难品味诗歌境分析作者诗表达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诵法、对比《听颖师弹琴》音乐描写教学媒体录音机多媒体图片教学设想《琵琶行》是描写音乐千古名因教学不必份拘泥词教学词知识可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掌握课堂教学应围绕下列三环节进行通诵感受诗人情感通语言品味音乐美对比及课作业拓展学生思维空并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教学程、导语设计雨说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分别是数学学音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精神爆发火花音乐是比切智慧、切哲学更高启示那我们就起欣赏《琵琶行》是如何描写音乐二、学生聆听琵琶曲(古名曲〈〈十面埋伏〉〉感受琵琶演奏抑扬顿挫折起伏根据学生发言总结序曲急切愉悦滞涩悲哀雄壮激越戛然而止三、重鉴赏课二段音乐描写学生朗体味琵琶女演奏音乐程和情感变化分组讨论段音乐描写艺术特色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处?明确描写特色、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形象可感;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带着感情描摹音乐分析鉴赏诗技巧咀嚼语言分析手法整体感知品味感情3 对比欣赏韩愈《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省听丝篁闻颖师弹起坐旁推手遽止湿衣泪滂滂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①颖师西域僧人颖是其名师对僧人尊称②昵昵亲昵样子③蛴攀登攀④丝篁丝竹等弦乐器这里借指音乐⑤滂滂流淌样子⑥诚能确实擅长(弹琴)⑦冰炭比喻心忽冷忽热忽忧忽喜[提示]《听颖师弹琴》诗音乐描写上也十分地成功试与《琵琶行》作比较分析相两诗运用了以形喻声法描摹琴声候都能以形喻声赋形声特别是比喻句反复运用形象地描绘出音乐节奏和旋律将只可会不可言传琴声巧妙地换成有形立体视觉形象使人产生如临其境感都运用了以情传声法将己倾听感受写进并传达给者从而产生感情共鸣3 都运用了正侧面相结合描写法以正面描写主侧面衬托辅不《琵》诗不仅描写了琵琶女弹唱起始发展高潮结束全程而且对弹唱每阶段作了声声入耳、句句铭心细致描写;《听》诗虽也写出琴声而高扬、而低沉节奏感但没有对颖师整弹琴全程作具体描写《琵》诗设喻角是多方位;而《听》诗主要是从视觉设喻3《琵》诗不但写有声也写无声声有情声情并茂;而《听》诗主要是摹声另外《听》诗形式上采用长短不杂言体与忽高忽低琴声及诗人忽起忽落感情相适应总两诗对音乐描写虽然有所不但都能曲尽其妙有着很强艺术感染力总结学写音乐技巧变化博喻(多比喻使用以声写声)通感(以形、色、光、味觉、触觉写声音)想、想象境画面(朱清由零星比喻发展到完整音乐场景描画)四、讨论诗人何以与身份低下歌女产生情感共鸣?琵琶女诗人年少欢乐、风光年少欢乐、得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年老被贬、漂沦憔悴伤迁谪商人妇轻别离啼泪江州司马孤苦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五、结音乐成了沟通二人情感媒介两人命运相似都被遗弃相似命运和相似音乐理让他们达到了情感和谐成知音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不他处──毛泽东《释唐诗三首》批语)六、课外拓展关音乐引申扩展音乐被夸其作用孔子以礼乐治国政治理想音乐被贬低亡国祸陈主《玉树庭花》音乐成精神慰藉白居易《琵琶行》七、课作业欣赏《青藏高原》这首歌然写300左右语段描摹这首歌八、板设计琵琶行琵琶女白居易(京倡) (京官)商妇音乐谪官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九、教学反思思得对比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有助学生更地鉴赏课外拓展有利扩学生知识面思失节课容量有思改以教学我应该根据特进行教学看了高二下册语琵琶行教案人还看高二下册语箭与歌教案高二下册语雨霖铃教案3高二语下学期教学计划高二语《咬嚼》教案原5高二语必修五《边城》教案6高二语教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琵琶行同步练习3
琵琶行(并序)·能力训练1.下列句中的“言”字,依次解释正确的一项是①诗言志②凡六百一十六言③复驾言兮焉求④东船西舫悄无言⑤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A.①言语②字③助词④表达⑤说B.①言语②字③表达④声音⑤助词C.①表达②字③言语④说⑤助词D.①表达②字③助词④声音⑤说2.选出加点字表达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A.王之涣的《凉州词》与李清照《漱玉词)B.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与苏轼的《东坡乐府》C.白居易的《琵琶行》与《钱塘湖春行》D.刘邦的《大风歌》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对诗词运用的修辞格判断不正确的是[] A.古来万事东流水(比喻)B.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C.终岁不闻丝竹声(借代)D.铁骑突出刀枪鸣(夸张)4.下列各句都写到“泪”,从情绪和心境的角度来看不同类的是[] A.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B.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D.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5.选出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势拔五岳掩赤诚”中的“五岳”是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B.《梦游天姥吟留别》选自《李太白全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少陵集详注》,《琵琶行》选自《白氏长庆集》。
C.“司马泪痕多”的典故出自“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其中的“青”是唐代官职低的服色。
D.“梦啼妆泪红阑干”一句意为“梦中啼哭,擦了脂粉的脸上流满了红色的(泪痕)妆”,这里指脸上的脂粉阑干,泪都流干了。
6.“歌行体”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选出正确的一组①篇幅较长②篇幅较短③其音节,格律有严格规定④句法往往长短参差,富于变化⑤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⑥讲究对仗,声调韵律[] A.②③④⑥ B.①③④⑥C.①④⑤ D.①③⑥7.下面是《琵琶行》中的五个名句,它们在诗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为①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②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教学目标:⑴ 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背诵课文。
⑵ 体会古典诗歌中音乐描写的表达技巧,提高学生欣赏音乐描写的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描写诗句的品度热情,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
⑶ 作者为何会与琵琶女产生共鸣?他们产生了怎样的共鸣?⑷ 鉴赏诗歌借助音乐描写表达情感,理解诗人的内心感受,探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⑴ 第二段,以体会琵琶的音乐美为主⑵ 创设联想和想象,探究诗歌意境。
⑶学习描摹音乐意境。
教学过程和步骤:导入:古诗《古道从军行》有云: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王翰的《凉州词》也有云: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自来琵琶出现在诗中便有一中悲戚的感觉,琵琶代表的就是一种寂寞,一种伤感。
那么,我们来看看白居易讲述的是什么样的一个伤感故事。
(板书标题和作者)作者白居易,为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曾经用了一句话来大致概括了一下自己的人生:“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唐宪宗元和十年,朝中重臣李师道勾结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派人刺死了宰相武元衡。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是一国之栋梁,宰相之死引起了长安城一片混乱。
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这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要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被贬的打击给白居易造成的创伤极深,到江州后一年便体会到了社会的残酷和世态的炎凉。
适逢琵琶女,听到她那富有感情的琵琶声,了解她悲凉的身世,激起了诗人压抑已久的情感,与之产生的强烈的共鸣,并为之而作《琵琶行》。
经过大家的预习,都已经知道了在小序中讲述了作者和琵琶女的伤心事,以及《琵琶行》的由来。
那么,大家先读一读正文,看看本文,到底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问:大家看完之后,觉得本文有几个主人公?答:两个。
作者和琵琶女。
本文既然有两个主人公,我们就根据这两位主人公的情感发展路线来理清这篇文章的脉络。
问:第一段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答:作者夜送客,忽闻水上琵琶声。
问:那么,从这第一段就可以看出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从枫叶、送客、惨别等等情况可以看出。
)答:凄凉。
在“醉不成欢”的饯别宴上,突然听到传来的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答:解释意思,听到琵琶女的演奏为之神往。
作者在听到琵琶声后便“忘归”了,那他做了些什么?我们来看看第二段。
前六句讲述了什么内容?答:作者邀请琵琶女相见的经过。
非常好,作者在听到迷人的琵琶声后便迫不及待地邀请了琵琶女相见,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见了作者之后呢,她在干什么?答:开始弹奏。
对,非常正确。
琵琶女便开始“转轴拨弦三两声”,开始为作者弹奏琵琶曲了。
弹奏完就弹奏完了吗?观众有没有给出什么反映?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答“东船西鲂悄无言”或加上“唯见江心秋月白”。
琵琶曲已经弹奏完了,观众也是“悄无言”。
接下来,是谁开口了?“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这是谁的做法?作者?答:琵琶女问:她准备干什么?答:准备自叙身世。
问:对,从“自言”便可以看出琵琶女开始自叙身世了对不对?那琵琶女到底给我们说了一个什么样的身世呢?我们看看第3到第8这5句,是不是说了琵琶女的籍贯、住址、及其色艺出众?“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从“五陵年少争缠头”到“秋月春风等闲度”,说的这是什么意思?答:歌伎生活的欢笑奢华。
笔锋一转,“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到最后“梦啼妆泪红阑干”是不是说明琵琶女年老色衰后“嫁做商人妇”的寂寞生活。
作者听完了琵琶女的身世,他发出了什么样的感叹?答“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问:然后作者开始了他的事件叙述。
并向琵琶女请求“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对此,琵琶女做出了什么样的反映?答:“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问:琵琶女又开始了他的第三次弹奏,那么听闻这次的琵琶曲,作者在干什么?答:“江州司马青杉湿”(板书完成,见最后。
)问:我们回到前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来看看,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呢?答: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和琵琶女同病相怜,感情相通:琵琶女年轻时色艺双绝,名噪教坊,待到年老色衰,流落他乡,不得已嫁作商人妇。
诗人才华横溢,直言敢谏,结果沦落天涯,滴局卧病,两个形象都是从如意到不如意,怨恨交织,从而引起了作者的共鸣,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经过我们刚才的分析,同学们也了解了文章的脉络,那么,琵琶行,作者为何要作这首《琵琶行》,自然是琵琶女的技艺高超,引起了作者的共鸣。
文章有很多笔墨都体现出了琵琶女弹奏琵琶曲的动人场面,不管是从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文章最精彩的部分,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音乐场面。
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这一段,请注意朗读过程中能理解音乐的起承转合,能够读出音乐的节奏。
(一位)〈重点讲解〉第二段:读得不错,作者在听闻琵琶女第一次演奏之后,便按捺不住自己的激动,急欲邀请琵琶女相见,文章有几个动词用得特别形象,能找出来吗?(请一位,如有不足,老师补充(答:寻、问、移、邀、添、回、呼、唤)。
问:作者为何要用如此详细的笔墨来描写琵琶女出场的情况?(答:为了表现琵琶女不想见却不得不见的的心情,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情。
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行动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
这中间有自惭身世,本不愿再向人献艺却又拗不过作者盛情相邀的不得已之情,也有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束缚下的犹疑和顾虑。
准确描绘了琵琶女真切的个性,复杂的心理和特有的神态。
使读者如见其人,如见其态。
)。
问:“移船相近邀相见”前一个相和后一个相分别为代词,指代什么?(答:前者指代船,后者指代琵琶女)。
第7到12句。
先写对琵琶的调弦,“未成曲调先有情”由此可以看出琵琶女对弹奏技艺的高超。
有情又体现在何处呢?(答:有情后四句)<学生如回答不上,老师可适当引导>。
13到16句。
指法灵活多变,《霓裳》和《六幺》都为当时的名曲,可见琵琶女技艺高超。
17到28句,琵琶弹奏过程。
用大珠小珠落在玉盘来概括音乐的美。
间关莺语花底滑(8),幽咽(9)泉流冰下难(10)。
像黄莺在花下啼叫一样宛转流利像冰下泉水幽幽咽咽冷涩艰难分析: "滑"和"难"比喻声音的特色,"滑"指流利畅通,像善于歌唱的黄莺在花间鸣叫一样流畅、悦耳;"难"指滞涩阻塞,就像人低声哭泣,气咽声堵,又像冰下泉水,阻塞难通。
"幽咽",见杜甫《石壕吏》"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这是诗人想象中听到的声音。
其特点: 如泣如咽,似断似续。
)最后两句,写出了听众的反映,表现了琵琶女感人的演奏。
问:为什么演奏完毕,要添上这两句?1、为了突出音乐效果。
"悄无言"比报之以热烈的掌声或喝彩声更好,这就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
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
这是一种最好的艺术反应,在大段的直接描写之后,续以这两句精练而意味深长的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 是画龙点睛之笔。
2、为了深化诗歌的意境。
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
眼前是江水茫茫,无边无际,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辉。
人们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
总之余音绕梁,不绝如缕。
这两句诗里,情和景,意和景,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都融为一体,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
第二诗段: 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情景,着重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琵琶声所流露的幽愁暗恨。
问:这一段描写一共用了哪几个比喻句?请分别找出其喻体。
答:这段描写一共八个比喻句,其喻体分别是“急雨”、“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莺语滑”、“泉流难”、“冰泉冷涩”、“银瓶乍破”、“铁骑突出”、“裂帛”。
问:结合课文的注释,讨论一下,这些喻体写出了旋律的什么特点?答:分别写出了琵琶乐曲的“粗重急骤”、“清细委婉”、“清脆圆润”、“婉转流利”、“冷涩不畅”、“激越雄壮”、“戛然而止”等特点。
问:描写音乐本身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我们能够想象,但是很少能用言语表达出来,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个任务呢?答:以声喻声,声中有情,声中有形。
用一连串比喻(博喻)来描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不仅以读者熟悉的种种声音来形容读者比较生疏的琵琶声,还使读者在闻其声的同时能见其形。
这样比喻,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还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声能知道,情指什么?指的是“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那形呢?答:大珠小珠,玉盘,冰泉,银瓶乍破,铁骑,裂帛等等。
总结:同学们已经很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所描绘出来的琵琶曲的动人之处,大家也似乎跟着作者一起聆听了几百年前另作者潸然泪下的琵琶曲,那么,我建议同学们回去,找找著名的琵琶曲《十面埋伏》或是《霸王卸甲》来听听,并在听的过程中想象出他们的意境,品味琵琶曲的韵味,并试着描摹出音乐,写一篇150字的小短文。
总体板书:秋江夜送客月夜听琵琶← 月夜弹琵琶↓东船西舫悄无言→ 琵琶女凄凉话身世↓我闻琵琶已叹息← 自言本是京城女,梦啼妆泪红阑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为君翻作《琵琶行》→ 却坐促弦弦转急↓满座重闻皆掩泣复习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讲述琵琶女的身世二、新授1.领读第1段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了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了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寂寞之感,已曲曲传出。
此时又是“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了铺垫。
从夜送客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说是“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
这并不是她在拿身份,她“千呼万唤始出来”,是因为她有一肚子的“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
2.音乐的描写下面的一大段通过琶琶女弹奏的乐曲来揭示她内世界。
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