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试析] 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
《乐记》音乐美育思想研究
![《乐记》音乐美育思想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f77db79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0b.png)
15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24的审美标准,它认为音乐可以也应该表现封建伦理道德,可以也应该成为进行教化、巩固统治的有力工具……”[3]虽然《乐记》一直强调音乐会激起人心中本身具有的情绪和情感,但音乐的“表情”功能却是受到“礼乐教化”标准限制。
音乐能够激起人心中固有的情感必定是包含道德价值的,即“象德”。
(《乐施篇》)也就是说对人们实施音乐教化和美育的目的是规范人们的言行,使人们的言行能够符合道德规范提出了标准,这也是《乐记》认为向社会实施音乐美育的意义所在。
紧接着在《乐论篇》具体阐述了音乐怎样才能使人们的言行合乎道德规范,在这当中尤其强调“礼”和“乐”的紧密关系:“礼者,殊事合敬者;乐者,异文合爱者也。
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
”其意为,“礼,就是用不同的礼节规定使人们互相尊敬;乐,就是用不同的乐曲形式使人们互相亲爱。
礼与乐的实质是相同的,所以圣明的君王都重视礼乐,相继沿用它们。
”[4]先秦思想认为,“礼治”是国家建立稳定的阶级秩序的一种必要手段,而《乐记》从音乐的角度去诠释“礼乐教化”思想,从“礼乐”的角度维护阶级秩序的稳定,从而健全“礼”的意义和范畴。
《乐记》认为,音乐存在的最高境界是“礼乐”,人们学习音乐的最终目的是理解“礼”的意义和范畴。
而要想建立和健全“礼”或者“礼乐”制度,人民是重要的实施对象,只有社会中的人得到统治阶级的教化才会真正实现统治阶级的理想。
人们学习一切最重要的目的是获得“德”,人们真正懂得“礼”和“乐”,才会真正从“礼”和“乐”那里获得“德行”。
正如《乐本篇》提到“……知乐则几于礼矣。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
三、《乐记》强调实施音乐美育的目的是“约束”和“教化”在先秦音乐美育思想中,音乐之所以可以“育”人,是由于人们不是通过音乐随心所欲地抒发情感,而是为人们建立道德秩序,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约束人的欲望和行为,对人民实施教化。
正如《乐象篇》所说,“‘乐者,乐也’。
《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与“遗音遗味”说精品文档9页
![《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与“遗音遗味”说精品文档9页](https://img.taocdn.com/s3/m/418454843186bceb19e8bb91.png)
《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与“遗音遗味”说一《礼记?乐记》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唱)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
”这里把《乐记》的这一论述,简称为“遗音遗味”说。
“大羹不和”、“清庙之瑟”的“遗音遗味”说,表面上看来,是分别论之的,并没有直接说“遗音”也就是有“遗味”,但从《左传》记载晏子所提出的“声亦如味”的观点及其影响看,实质上,不仅“遗音”与“遗味”反映共同的礼乐观念,而且其间包含着“‘遗音’就如‘遗味’一样”这种内在的逻辑联系,所以后人(如陆机、刘勰等)直接用这种“遗味”说,来论述音乐和诗文等艺术的某种“美感”要求。
二《乐记》的“遗音遗味”说,一方面,是对前代礼乐传统的继承,另一方面,编撰者又赋予其新的思想意义,应该从《乐记》的音乐观出发,来分析其“本义”,并进一步由此考察其对后代的影响。
《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很丰富,在此不能详论,这里只联系要讨论的问题,略作如下几点分析。
第一,《乐记》所持的是儒家的心性本体论的音乐观。
《乐记》一开始(《乐本篇》)就从儒家的心性学说出发,提出了“物感”说,或者说其“物感”说,是建立在心性本体论的基础上的。
《乐记》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
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这种心性学说乃是从两个假定出发,建构其“物感”理论的。
首先,它假定人生本来就具有一种“静”的天性,也就是“天理”,而同时又具有一种“感物而动”的“欲”的功用,亦即“静”是性之体,“欲”是性之用。
由此回到《乐记》开篇的论断:“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可见,“物使之然也”的根据与前提,在于人本身有一种“性之欲”。
其次,它假定了这种“性之欲”本身即是一种“性之情”,只是“感物”之前处在“静而不动”的状态中。
《乐记》还分析指出了人的“感于物”的不同情感和“音声”的对应关系:“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乐记》对音乐美学的价值及思想探析
![《乐记》对音乐美学的价值及思想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6756c51ece2f0066f433221f.png)
《乐记》对音乐美学的价值及思想探析摘要:《乐记》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音乐美学论著,它通过对音乐的产生,音乐与人的情感,音乐与社会相互关系等的分析论述,强调了乐与礼的结合和音乐的社会功能,阐明了音乐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以及音乐与人的内心世界相关性等观点,在我国古代音乐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中国音乐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研究《乐记》对探讨我国音乐美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先秦; 古典音乐; 美学价值;音乐与情感;功利性;和一、《乐记》的音乐美学观点(一)音乐和客观事物的关系。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与物而动,故形于声……。
”这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也是音乐美学的基本问题。
(二)音乐和政治的关系。
《乐记》所体现的这种关系主要强调的是音乐要为政治服务。
“是以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以愁,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三)音乐与“伦理”(道德)的关系。
正因为看到了音乐与政治的关系,而儒家的理想政治是“礼治”,因而就进一步认为“乐理通伦理也”。
又说“唯乐不可以伪”;“得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音乐最高的标准是“德”,发挥了“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论点。
这也恰恰是儒家思想被历代帝王所重礼的原因。
“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纲纪。
纲纪既正天下大家。
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
《魏文侯》篇……。
(四)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关系。
推重“君子”贬低“小人”,由此可以看出,《乐记》的基本立场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于是得出等级制度的结论:“天尊自卑,君臣定矣; 卑高已陈,贵贱位矣”。
(五)礼和乐的关系。
礼与乐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从《乐记》表达的思想上来看,“礼”与“乐”是包含宇宙间万事万物,集一切学与术之大成的,二者相反适以相成,含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六)音乐与礼相互结合,具有教化作用,并且应该为也能够为政治服务。
《乐记》的音乐思想
![《乐记》的音乐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628122ff6137ee06eff918c2.png)
《礼记》中的《乐记》 是中国古代重要的 音乐美学著作,由 于诗乐关系极为密 切,实际上也是一 部重要的文学理论 著作,是儒家文艺 思想的纲领性文献。
《乐记》中的说的 《乐记》的美学思想
《乐记》美学思想的影响
此外,《乐记》的文艺美学思想对《毛 诗大序》产生了直接影响, 《毛诗大序》 中的诗学观点是《乐记》中的音乐美学观 点声”与“音” 不是一回事,“凡音 者,生人心者也。情 动于中,故形也声; 声成文,谓之音。”
• 自然之“声”不同于 审美之“音”。声音 也还不是“乐”。
“乐者,通伦理者也。 是故知声而不知音 者,禽兽是也。知 音而不知乐者,众 庶是也。唯君子为 能知乐。”
——《乐记》
第二,音乐对社会政治有重大 的反作用
——《乐记》
第三,关于音乐的创作问题
《乐记》强调了音 “是故情深而文明,气
乐表现情感的特点, 盛而化神,和顺积中
应该是人的真实情 感的自认流露。
而英华发外:唯乐不 可以为伪。”
——《乐记》
中国古代艺术真实与西方的不同。
• 中国古代侧重于强调 作家的思想感情与艺 术作品中思想感情的 一致。
• 西方论艺术真实注重 于艺术作品与现实生 活的一致。
“乐”是指配有歌、 与文学思想是完全
舞的诗、乐、舞统 相通的,而且直接
一体。
对文学理论批评产
生了影响。
第一,音乐的本源在人心感物。
提出“物 心 声
音 乐”的音乐本 源论。
注重外界事物对心 的感发
但在人性论上认为 七情乃是人心所固 有的。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 也。人心之动,物使之 然也。感于物而动,故 形于声。声相应,故生 变,变成方,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 旄,谓之乐。”
浅论《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
![浅论《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f1f56cd771fe910ef12df8f6.png)
浅论《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作者:魏松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1期摘要:《乐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汉族音乐理论著作,它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扩充了新的美学范畴和美学内容,创新了以“乐”为主体的美学概念与思想。
关键词:《乐记》;音乐美学;思想内容作者简介:魏松(1972-),男,重庆市云阳人,讲师,硕士研究生,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1--01《乐记》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秦汉音乐美学思想体系,记载了关于音乐审美中的“心”、“物(声)”的关系,包括音乐审美情感范畴、音乐社会学理论和人性论思想。
由于音乐美学思想的理论是以“乐”为前提的。
所以,《乐记》中音乐美学思想的一些选项、概念和范畴的分析与音乐美学思想早期的完整体系密不可分,并使之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固有特征。
一、“感于物而动”的美学思想《乐记》卷首语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
”这段话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阐明了音乐中的“物-心-音(声)-乐”的构成因素以及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说明了“感于物而动”的“乐”的审美主体介于音乐审美中的“心”与“物”的运动中,反映了音乐产生于对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是将注意力集中在音乐的表现对象“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基础上的。
其音乐的本质在于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这一音乐美学的基本问题。
在《乐记》的音乐思想体系中《乐本篇》记载“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
”强调从情感产生和乐舞的形成来研究“乐”的产生,即制礼作乐的必要性。
这表明在《乐记》中,人之“性”,一则是与生俱来的心智感情的能力与“静”的特征,再则是具有“应感起物而动”的本能欲望,无论是在音乐创作中的表现还是音乐审美中的情感体验都需要节制人的欲望,否则就会堕落成性,这就是“制礼作乐”的必要性。
论《礼记·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礼记·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6535203cb90d6c85ec3ac637.png)
关键 词 : 《 札记 ・ 乐记 》 ;音 乐关 学;音 乐本 源 ;音 乐审 美;音 乐教化
中图分类号:J 6 0 1 文献标志 码:A 文章编号 :1 0 0 6 - 5 2 6 1 ( 2 0 1 3 ) 0 4 - 0 1 1 8 - 0 3
之为言也 ,长言之也 。说 之 ,故言之 ;言之不足 ,故
忧 。咩谐 、慢易 、繁文 、简节之音作 ,而民康乐 。粗 长言之 ;长言之不足 ,故 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 ,故不 】 。 叫 的表述 ,充分肯 厉 、猛起 、奋末 、广贲 之音作 ,而 民刚毅。廉直 、劲 知手之舞 之 ,足之 蹈之也 ”【 正 、庄诚之音作 ,而 民肃敬 。宽裕 、 肉好 、顺成 、和 定 了思想道德情感 对艺术的推动作用 。正是在这 种情 动之音作 ,而 民慈爱 。流辟 、邪散 、狄成 、涤滥之 音 感 的鼓舞下 ,诗 、歌 、舞 一面疏导贯通人 的 “ 血气 心 作 ,而民淫乱 。 ”【 】 即是说 ,不 同风格 、形态 的音乐 知” , 一 面存养并涵 咏天 、地 、人互参 的天地之性 , 超 会对人 心产生不 同影 响 ,激发起人们 不同的情感 ,并 越世俗和 自我 , 抵达精神彼岸 , 以完成对人性 的重铸 。 进 而影 响人们 的思维方 式 、行为方式 和社 会风气 。
天 中学 刊
J o u r n a l o f Ti a n z h o n g
、 , 0 1 . 2 8 NO . 4 Au g . 2 0 1 3
论 《 礼记 ・ 乐记 》的音乐美学思想
张 雪敏 ,邹婵 娟 b
(I .广 东海 洋 大学 a . 中歌 艺术 学 院 ;b . 寸金 学 院 ,广 东 湛 江 5 2 4 0 2 5)
《乐记》美学思想探析
![《乐记》美学思想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50d8b584453610661fd9f4a0.png)
《乐记》美学思想探析作者:闫雪敏韩诗晴田妮可杨雨琪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14期摘要:《乐记》中所蕴含的美学思想是我们在研究《乐记》时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
本文立足于《乐记》本文,来探析其所蕴含的审美意识。
关键词:《乐记》;美学;荀子学派性恶论是荀子美学思想的基石,主张美是人性欲望的一部分,因此对于美的感官追求是人与生俱来的。
只要美的欲望符合“礼”就是合理的,对人有益的。
(合乎礼仪)因此,荀子学派认为艺术的作用:就是把人的欲望导向礼。
而从《乐记》现存的一十几篇来看,其基本思想,可以说是属于荀子学派的。
《乐记》成书不会再荀子之前,只会在荀子之后。
《乐记》是我國古代第一本专门讨论音乐的著作,但他的意义远远不仅限于音乐。
据史料记载,“乐”实际是当时各门艺术的总称,所以,关于“乐”的理论也就是关于一般艺术的理论。
所以《乐记》不仅仅是一部音乐理论,还是儒家美学的重要经典。
《乐记》与荀子学派的关系,是我们研究《乐记》时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基本上可以说《乐记》与荀子学派的思想基本相同,所以就有人得出结论,说是《乐记》抄袭了荀子的《乐论》,相反倒是《乐论》抄了《乐记》的文字。
实际上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因为在《乐记》中,和《乐论》基本相同的文字,均以只言片语的形式分散的出现在《乐论》、《乐象》、《乐情》和《乐化》四篇之中,完全没有顾及《乐论》的原文次序和结构,只是在需要的时候,就摘取一些塞进去,有时稍加改写,使之上下文相连接。
这只能说明《乐记》的作者在写作《乐记》时采取了引述《乐记》的文字。
如果反过来说,是荀子抄了《乐记》的文字,那就是说《乐论》是荀子把分散在《乐记》中的若干句子,抄了出来,然后加以重新编写,拼凑敷衍成文。
如果真是如此,很难想象,《乐论》能够一气呵成,具有严密完整的结构。
所以此般见解不得采取。
《乐记》既然大量引述了《乐论》,至少说明它的观点是同荀子一致的。
就是在《乐记》并未直接引述《乐论》原文的地方表现出来的观点,尤其是对于人性问题的看法,在实质上是与荀子性恶论的主张是一致的。
[其他论文文档]谈《礼记?乐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其他论文文档]谈《礼记?乐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ddbb0ed7de80d4d8d05a4fc5.png)
谈《礼记?乐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一、音乐能影响政治和社会(一)政治关系可以通过音乐来了解到一个国家的政治好坏,不同的政治环境必然会产生相应的音乐。
所谓审乐以知政,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音乐是政治思想的映射。
突出强调出音乐的重要性,并反映出现实生活与音乐的紧密联系。
强调出音乐、政治密切关系,这种观点符合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和需求,同时也可以通过音乐来了解社会发展历史,统治者的得失。
利用音乐的乐、怨、哀集中体现了政治的和、乖、困。
运用象征手法,充分体现了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也肯定了音乐对上层建筑的影响力,突出了和为美的音乐思想。
(二)社会功能音乐对社会风气也有一定的影响,它能控制社会的治或乱,音乐有治理国家的功能,为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服务,所谓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利用音乐能影响他人的作用,来纠正社会风气。
在音乐的小天地中,君臣父子各为其纲,音乐有着一定量的教化作用,其人文道德观念浓厚。
还提出乐者,天地之和也的哲学理论,把音乐的谐和看做是宇宙天地间规律的体现,并以礼、乐的互相配合作为实际阶级统治的基础,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将音乐与道德、法律、政治同等看待,对它在国家上层建筑中所起的作用,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音乐还有教化的作用,音乐也可以体现一个人以及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念,在远古时期,民风开化,乐多粗犷,随着时代的发展,乐朝着雅乐不断改善,这不仅仅是乐的发展,同时也是民风不断进步的体现。
每个朝代有每个朝代的音乐,所以每个朝代的民风也不同的,或浪漫,或庄重。
或典雅,或粗俗。
这些都是乐在每个朝代的不同体现。
因为人类在不断地进步,音乐也被赋予了时代的定义,从平民之乐到登上大雅之堂,乐在礼的引导下,一步一步,不断增强它的教化能力,在服务政治的前提下造福百姓。
音声之和,大道之行 浅论《乐记》的音乐美学思
![音声之和,大道之行 浅论《乐记》的音乐美学思](https://img.taocdn.com/s3/m/4abb13f4bb4cf7ec4afed0bc.png)
音声之和,大道之行浅论《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崇尚”天人合一”、tt物我交融”的精神境界,同时也造就了在中国文化的摇篮里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音乐和音乐美学,并使之获得鲜明的特色。
《乐记》早在两千多年前成书,是我国古代美学思想史上首部系统的音乐理论专着,是我国古典美学形成的奠基石。
《乐记》中所论述的不仅是音乐的问题,而是整个文艺美学的问题。
以历史与现实的眼光来看,《乐记》中的不少论述和见地至今仍有十分突出的审美价值和指导作用。
一、《乐记》中襄括系统、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作为中国音乐思想的幵山鼻祖,对文艺美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而深远的历史作用。
关于音乐的本质,艺术的本源,音乐具有的社会功能以及艺术审美方面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阐述,提出了“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等重要的思想命题,它是儒家美学的集大成者,较为集中地、系统地总结了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基本观点,极具中国音乐审美特色。
《乐记》的音乐思想形成于两千多年前,先秦以来,音乐收集、整理和实践的基础上,对孔子及其弟子所提出的儒家美学思想,做了系统的总结,是一部关于我国音乐理论思想及文艺美学理论的巨作。
现代着名美学家李泽厚说:“正如西方美学不可不研究亚里士多德《诗学〉)样,了解中国美学不可不研究《乐记》。
”事实上,《乐记》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可相提并论。
如同《诗学》在西方文艺史上的深远影响一样,《乐记》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重要文献,对我国的文艺美学发展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乐记》重视音乐的作用,特别是音乐的伦理教育作用。
宗白华说:“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音乐,特别是音乐的社会作用、政治作用,向来是十分重视的。
早在先秦就产生了一部在音乐美学方面带有总结性的着作,就是有名的《乐记》。
浅析《声无哀乐论》与《乐记》中音乐美学思想的异同
![浅析《声无哀乐论》与《乐记》中音乐美学思想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6650b39b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df.png)
浅析《声无哀乐论》与《乐记》中音乐美学思想的异同《声无哀乐论》与《乐记》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两部重要著作,分别由北宋时期的音乐家赵孟頫和清朝时期的音乐家班嘉梁所著。
这两部著作都是对音乐美学思想的探讨,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背景之下产生,但在音乐美学思想上有着一些异同之处。
本文将浅析《声无哀乐论》与《乐记》中音乐美学思想的异同。
从音乐的本质和功能方面来看,《声无哀乐论》和《乐记》都强调了音乐的情感表达功能。
在《声无哀乐论》中,赵孟頫认为音乐应该以“哀乐”为主题,通过音乐来表达人们的情感,使人在欢乐或悲伤的情绪中得到宣泄和发泄。
而在《乐记》中,班嘉梁也提到了音乐的情感表达功能,他认为音乐应该能够“感其情而动其性”,使人产生情感共鸣。
从这一点来看,《声无哀乐论》和《乐记》都认为音乐的美学功能在于情感表达。
从音乐的创作和演奏方面来看,《声无哀乐论》和《乐记》也存在一些异同。
在《声无哀乐论》中,赵孟頫提倡要在音乐创作和演奏中注重“声无哀乐”的表现,即在音乐中追求自然、朴实、平和的表达方式,避免过于浮夸和夸张。
而在《乐记》中,班嘉梁则更加注重音乐的技巧和表现手段,提倡在音乐演奏中追求技术的精湛和表现的丰富。
从这一点来看,《声无哀乐论》和《乐记》在对音乐创作和演奏的要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从音乐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方面来看,《声无哀乐论》和《乐记》也有一些异同。
在《声无哀乐论》中,赵孟頫提到了音乐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他认为音乐应该是文化传承和生活娱乐的一种载体,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启迪人们的智慧。
而在《乐记》中,班嘉梁也谈到了音乐的社会功能,他认为音乐不仅是艺术品,更是一种社会道德和美德的教化工具,能够影响人们的行为和品格。
从这一点来看,《声无哀乐论》和《乐记》在对音乐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的看法上存在一些差异。
虽然《声无哀乐论》和《乐记》均涉及音乐美学思想,但在音乐的本质和功能、创作和演奏、审美取向和评判标准、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差异。
《乐记》音乐美学思想钩沉
![《乐记》音乐美学思想钩沉](https://img.taocdn.com/s3/m/b257465f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33.png)
音乐美学且在开篇提出“静”的概念也是为了引出“动”,两者是支撑全文理论的重要概念。
《乐论篇》中“乐由中出,礼自外作。
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
大乐必易,大礼必简”,这里的“静”和前文含义不大相同,联系“故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所不能免也”可知“乐”是人的内在需求,与前面谈到的血气、情感相联系,满足人对心灵宁静的追求。
归结起来,“乐”的外在形式是动态的,但人心内在的“乐”与宁静、平静相关。
《乐礼篇》的“动静有常,大小殊矣”与“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间也”两段原文,此处“静”可释义为静止,与动对应,这里“动”、“静”是讲基本的自然规律。
《乐化篇》中提到音乐是声音的一种,而“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一句中的“静”与“动”连在一起指动作。
《师已篇》中提到宽而静与广大而静不同,前者适合演唱《颂》,后者适合演唱《大雅》两个“静”第一个指文静,第二个指沉静,都是指人不同的心理特征。
(二)“和”的内涵第一个提出“和”的美学观点的人是史伯。
在《国语·郑语》中,史伯提到了“和”的重要性,在原文中阐述了“和”的作用,对“和”的性质进行了说明,为后世的和文化奠定了理论基础,他认为世界上所有事物的美都在于“和”,“和”的本质在于“和谐统一”,音乐亦是如此,只有和谐统一的音乐才具有美感。
《左传·昭公二十年》中晏婴在史伯的“和”理论基础上对该观点进行了进一步探讨,他提到世间事物之间皆为互补,而“和”是美好事物之间的共同点,他提到“心平,德和”,他在坚持“和”是美好事物共同点的基础上,强调事物之间的互补性与适应性;另外,他认为在音乐形成过程中,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且音乐对于政治的影响不可小觑。
他提到“和”音乐不仅能使人心境平和,更有利于政治的和谐统一。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在此基础上对“和”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与谈论,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认为“和”并非完全一致,而是具有包容性的容纳君子之间的差异,孔子将“和”理论运用到礼乐与教育中,这与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也是相呼应的,体现了“政和、德和”的美学思想。
《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
![《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1607a6c6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6d.png)
《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乐记》作者是谁,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但这并不影响它作为一部经典的美学著作而存在。
《乐记》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
《乐记》流传至今共有11篇,本文是以这11篇作为阐释其美学意义的依据。
一、音乐的演化说我们所说的“音乐”这个词汇起初是由“音”和“乐”共同发展演化而来的。
《乐记》认为音乐来源于“声”。
什么是“声”呢。
“声”又是怎么来的呢,这一切首先是由于“物”的作用,“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乐记·乐本篇》)“物”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乐记》中并没有详加解释。
“物”一是指“气”,中国早期哲学认为“气”是万物的根源。
“气”是一种实体同时也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
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
”(《乐记·乐象篇》)“物”一是指物体,如山、水、鸟、虫、鱼、兽等自然景物;也可以是琴、棋、书、画、车、箭等人工景物。
“物”又可以指具有物质性的实践活动,如古代的农、牧、渔、猎、战争等。
《乐记》认为人心是由于在“物”的作用下才有所感。
把“物”作为产生“声”的先决条件,有一定的唯物论思想,这其中也就暗含了音乐起源于劳动的观点。
如果说“物”是产生“声”的客观条件,那么“人心”则是产生“声”的主观因素。
“人心”是一个重要的范畴,“人心”实际上指的就是人性,“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乐记·乐本篇》)而真正使“声”产生的是“人心”中的“性之欲”。
《乐记·乐本篇》说:“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在同一篇中又说:“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性之欲”就是“情”,换句话说是“情”感于物而动,“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乐记·乐本篇》)“情”是产生“声”的一个主体性、本质性的因素,而“物”是使“情”感应的、客观的、历史性的因素。
“声成文,谓之音”,“声”经过节奏、韵律的规范和修饰变成“音”。
论《礼记·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礼记·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e57fcdc2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72.png)
论《礼记·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乐记》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比较完整的音乐美学理论著作,它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成为以后历代封建社会音乐美学原理和音乐创作的标准和原则,对我国两千多年来的音乐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乐记》概况:原有23篇或者24篇,现存11篇,保存在《礼记》和《史记》部分篇章中。
关于其作者和成书年代学术界争论颇多,一说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一说是刘向、刘歆父子所作。
不管哪种说法,学术界一致认为该书所反映的主要是先秦时代的思想意识。
其书以音乐为代表,对先秦时代整个艺术领域的美学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地总结,主要包含四个方面。
一、音乐与客观事物的关系“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即所有的音乐都来源于人的思想感情,而人的思想感情,却又受着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
受什么样的影响,就产生什么样的感情,有什么样的感情变产生什么样的音乐。
音乐是从自然界的声音变化而来,有声、有色、有形的歌舞是对自然界的声音进行了艺术化的加工。
用现代哲学的观点来评论它属于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二、音乐与社会的政治关系《乐本篇》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
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木,声乐之道,与政通矣。
”从这段话可以得知:太平年代的音乐安详,乱世年的音乐怨恨,亡国的音乐悲哀。
音乐的道理是和政治相通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音乐反映政治。
音乐作品都能反映一定的现实问题,而音乐的审美是人们认识现实的一种重要形式。
三、音乐与政治的标准、艺术标准的关系音乐的最高标准是“德音”“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观点,是历代封建统治者和艺术界所遵循的原则和标准,也是对音乐作品批评的唯一标准,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符合礼的音乐方能称之为“乐”,否则只能称为“音”。
四、音乐的阶级化“宫为君,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音不乱,则物愤懑之音矣”。
_乐记_音乐美学思想探微
![_乐记_音乐美学思想探微](https://img.taocdn.com/s3/m/71733556f01dc281e53af0b7.png)
THE WORLD OF MUSIC 《乐记》是我国古代一部比较系统的音乐美学专论,也是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重要经典。
其中对艺术的本源本质、社会功能、审美、创造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阐述,提出了“德者,性之端也。
乐者,德之华也。
”“唯乐不可以为伪。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等重要的思想命题,对中国2000多年的文艺发展史产生了深刻影响。
现存《乐记》的11篇内容中,前8篇论述乐的本源、社会功能和美学标准等;后3篇分别记述子夏和魏文侯、孔子和宾牟贾、师乙和子贡论乐问题。
在近年来为数颇多的《乐记》论辩文章中,涉及两大中心问题:一是作者的考证问题;二是全书的哲学体系属于唯物论还是唯心论。
笔者纵览全文获知,《乐记》一书不是一人一时的著作,它的音乐思想极其丰富,应是在先秦千百年音乐实践和音乐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并带有一定杂家色彩的较为完整的音乐思想体系。
总体而言,《乐记》集古代乐论之大成,其成果又为其它典籍所汲取。
是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并立的古代文艺美学的重要文献,也是东方音乐美学的代表性著作。
一、《乐记》的作者与成书年代 《乐记》的作者是谁,学界尚无定论。
成书年代在文献记述中也有不同说法,当代曾展开热烈论辩。
关于《乐记》及作者的来源问题,目前有三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根据熊十力先生的研究表明,《乐记》即是《乐经》说;二,为先秦时代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三,为西汉时期的河间献王刘德所作。
下面以史料为据引证说明如下: 《隋书·音乐志》载:“《乐记》取《公孙尼子》。
” 张守节《史记·正义》载:“其《乐记》者,公孙尼子次撰也。
” 这两条文字仅为揣测,并没有为“《乐记》取《公孙尼子》”、“《乐记》者,公孙尼子次撰”之说提出任何理论依据。
在这一问题上最有权威的史料《汉书·艺文志》载:“河间献王好儒,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记》。
”而没有说明《乐记》还有其他作者。
《乐记》音乐美学思想探析
![《乐记》音乐美学思想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dec1532fccbff121dd368376.png)
一
《 记 》是 中 国古代 的一 部音 乐 美 学著 作 。收 入在 《 记 》 史 记 ・ 书》 中 ,共 十 乐 礼 、《 乐 篇 ,并 保 存至 今 。 …尽 管 此 书 的成 书 年代 和 作 者 至 今仍 有 争议 ,但 它汲 取 了先 秦 以来
毛 瓷
( 东理 工 大 学 音 乐 系,山 东 淄 博 山 251) 5 0 3
[ 摘要 ]《 乐记)是我国古代一部 重要的音乐美学论 著 ,它通过对 乐的产生 ,音 乐与人 的情感 ,音乐与社 会相
互 关 系 等 的 分 析 论 述 ,强 调 了乐 与礼 的 结 合 和 音 乐 的 社 会 功 能 ,阐 明 了音 乐 是 社 会 生 活 的反 映 以及 音 乐 与人 的 内心 世 界 相 关 性 等 观 点 ,在 我 国古 代 音 乐 发 展 史 上 占 有 非 常 重 要 的 地 位 ,对 中 国音 乐 美 学 的 发 展 产 生 了 重 要 影 响 。 因 此 ,研 究 < 记 ) 对 探 讨 我 国音 乐 美 学 的 形 成 与发 展 具 有 十 分 重 要 的 意 义 。 乐
作简 要 分析 和专 题 性研 讨 。
一
、
音 乐与 人 的情 感
音 乐是 听觉 艺 术 ,它 以声 音 为 载体 诉诸 人 的 听觉 ,音 乐 的 音 响 引起 人 的情 感 反应 , 人在 对 音 响的体 验 中把 握 音乐 的 内在含 义 。 《 记 》对 音 乐 与 人 的情 感 的密 切联 系 给 予 乐
论《乐记》的主要美学思想
![论《乐记》的主要美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8c5b943b0722192e4536f66c.png)
论《乐记》的主要美学思想姚 欢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摘要:《乐记》是中国古代关于音乐理论方面重要的经典著作,其中蕴含的美学思想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现代的学术研究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
本文从音乐本质的探讨,音乐与礼、政治关系的论述,诗乐舞三位一体等几个方面思想来深刻解读乐记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乐记;美学思想;意蕴《乐记》是中国古代关于音乐理论方面重要的经典著作,它系统完备,凝聚了古代先贤智慧的结晶,是一部集中体现先秦儒家音乐思想与礼教思想的重要著作。
《乐记》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的问题争论了半个多世纪仍无定论。
纵观这半个世纪以来的研究,关于该问题的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有三种说法:一为“战国公孙尼子”;二为“河间献王刘德、毛生说”;三为“荀子学派说”。
《乐记》是今本《礼记》中的第十九篇。
其中包括十一篇子篇:《乐本篇》、《乐论篇》、《乐理篇》、《乐施篇》、《乐言篇》、《乐象篇》、《乐情篇》、《魏文侯篇》、《宾牟贾篇》、《乐化篇》、《师乙篇》。
据西汉刘向记载,古代《乐记》共二十三篇。
然而《乐记》中除了以上十一篇外,其它都已失传。
音乐是修心养性的良方,走在大街上听到随意播放的无厘头的歌曲时,不少人会疑惑到底什么是音乐?是琴键上的音符还是随意哼唱的旋律?我们曾经以为好音乐就是悦耳动听的音乐,《乐记》会带领我们认识什么是真正的音乐,也让我们明白音乐不仅通天、通地、通人伦、同人心,还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乐记》一书是对孔子以来儒家经典思想的总结和概括,其中蕴含了大量重要的美学思想至今仍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乐记》中音乐本质的思想《乐记》中的“乐”,不仅仅指音乐,是指包括诗歌、乐曲、舞蹈在内的艺术综合体。
《乐记》中不仅论述了音乐的本质,还提出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观点。
《乐本篇》中写道:“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乐记》明确指出,音乐产生于人心,人的情感由心而发,所以表现为心之声,心之声变成曲调,就叫做音乐,说明音乐的产生与人情感的抒发有着密切的联系。
[《乐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试析]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
![[《乐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试析]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69479aeb5a8102d276a22ffc.png)
[《乐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试析]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乐记》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最早的一部音乐美学一部著作,是我国音乐美学的棘口科锥棘属。
《乐记》中蕴涵了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于研究我国音乐国际上美学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即使在今天,它的不少观点仍具有借鉴和审美价值。
一、《乐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解读(一)音乐与人的情感音乐是一门以人声为载体的切入点听觉艺术,这种艺术之所以能水解引起人们的情感反应,关键在于音乐的旋律,它能使人们在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对音乐的内在含义产生深刻的体会。
《乐记》中对之中音乐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作了如下的阐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由此观之,音乐与人的情感相互关系不仅存在着密切的紧密联系联系,而且彼此间还具有不可分割不可分割性。
也就是说,音乐的触发产生与人的内心情感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都的一切声音经过人类的艺术加工自然界可以变成优美动听的音乐,这种音乐的产生是由“人心”因素决定的。
[1]“故形于声”中的“声”是指因自然界的一切声音;“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自然之声经过人类的艺术加工就释放出产生了“音”;而“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中的“乐”则是指在经加工暗指处理之后的“音”中以男朋友之的一种艺术形式。
这种艺术形式媒介的形成与人的情感具有不可分割性。
“哀心感者, 其声噍以杀; 其乐心感者, 其声啴以缓; 其喜心感者, 其声发以散; 其怒心感者, 其声粗以厉。
”也就是说,人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人长氛围中,环境与心理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人各异的情感与感受,感受不同,造成的情感也就会不同。
这种不同感受与音乐结合就会产生不同的音乐旋律,这就是“感物而动”的结果。
《乐记》中对音乐与人的情感之间的密切联系作了明确的肯定,但这种肯定更多的是对音乐与礼相结合的一种肯定,即强调音乐对人的情感的从属,强调音乐对人的教化功能,从而使音乐这种感性的艺术形式附上了的成分。
《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ppt
![《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ppt](https://img.taocdn.com/s3/m/a243878f3b3567ec102d8ad9.png)
2、 情感与音声
情感(“心”)与音声(“声”、“音”)的关 系,是《乐记》音乐思想中发挥得较充分的一个方 面。如果说前面讲的“感于物而动”命题,主要讲 的是“心物关系”,而在这里,主要讲的是音乐审 美中的“心声关系”。
3、 “乐”的内容与形式
音乐的存在方式问题,是音乐美学基础理论以 及中外音乐美学史研究中不可忽视的、带有根本性 和前提性的理论问题。
《乐记》关于“乐”的内涵与概念的界定,反映的 是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史很早就形成的“乐”本体音 乐观,并且是较早的系统论述与界定。
在《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中,有关音乐存在方式 的认识,对“乐”的内涵作有大致三个方面的界定:
4、 “乐”之美
美的本质表现在它与真善的相互联系和区别之
中。尽管《乐记》没有提出完整的真、善、美的概
念,但是在它对“乐”的论述中,却已涉及和表达
了这方面的一些认识。
以“德音”为美,是《乐记》审美认识的基础。
“德音”作为“乐”之美,既具有具有伦理道德的
社会属性,又具有血气心智的情感属性。“德音”
与“音”相比,不仅因其有“德”的内容而具有比
由于音声通过表达人的内心情感而反映人对社会治乱的 情感态度,据此,《乐记》在音乐审美实践中建立了 “音声(“声”)——情感(“心”)——政治”这样 一种相对应的、确定的逻辑关系:音由人心所生,则 由声可以知情;情感于物而生,则由声可以知政。其 中,“心”“声”关系则同“心”“物”关、系一起构 成这一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心”“声”关系中的“心”,不同于前面所述 “心”“物”关系的“心”,与 “德”、“静”、 “好恶”、“性之欲”等心性联系更多,而是主要 指人在生活中产生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它是感 性与理性的统一,也是生理与心理的整合。
《乐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解读
![《乐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79f2e428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68.png)
《乐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解读
郭强
【期刊名称】《产业与科技论坛》
【年(卷),期】2013(012)021
【摘要】《乐记》深刻影响了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与我国的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本文试图从音乐与人的情感、“和”的音乐思想、音乐的功利性等方面对《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解读,以求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
【总页数】2页(P198-199)
【作者】郭强
【作者单位】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易传》对《乐记》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兼谈《乐记》中两个相互游离的美学观 [J], 张义宾
2.《乐记》中的两种音乐美学观--《易传》和《荀子》对《乐记》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 [J], 张义宾
3.论《乐记》音乐美学思想中的和谐审美观 [J], 肖丽娅
4.论《乐记》音乐美学思想中的等级观念 [J], 史云娇
5.浅析《乐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J], 曹煜婕;滑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试析] 乐记的音乐
美学思想
《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音乐美学著作,是我国音乐美学的奠基石。
《乐记》中蕴涵了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于研究我国音乐美学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即使在今天,它的不少观点仍具有借鉴和审美价值。
一、《乐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解读
音乐与人的情感
音乐是一门以声音为载体的听觉艺术,这种艺术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反应,关键在于音乐的旋律,它能使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对音乐的内在含义产生深刻的体会。
《乐记》中对音乐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作了如下的阐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由此观之,音乐与人的情感之间不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二者之间还具有不可分割性。
也就是说,音乐的产生与人的内心情感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自然界的一切声音经过人类的艺术加工都可以变成优美动听的音乐,这种音乐的产生是由“人心”因素决定的。
[1]“故形于声”中的“声”是指自然界的一切声音;“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自然
之声经过人类的艺术加工就产生了“音”;而“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中的“乐”则是指在经加工处理之后的“音”中以舞伴之的一种艺术形式。
这种艺术形式的形成与人的情感具有不可分割性。
“哀心感者, 其声噍以杀; 其乐心感者, 其声啴以缓; 其喜心感者, 其声发以散; 其怒心感者, 其声粗以厉。
”也就是说,人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环境与心理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人不同的情感与感受,感受不同,产生的情感也就会不同。
这种不同的感受与音乐结合就会产生不同的音乐旋律,这就是“感物而动”的结果。
《乐记》中对音乐与人的情感之间的密切联系作了明确的肯定,但这种肯定更多的是对音乐与礼相结合的一种肯定,即强调音乐对人的情感的支配,强调音乐对人的教化功能,从而使音乐这种感性的艺术形式附上了伦理道德的成分。
如《乐记》中写道:“乐者,通伦理者也。
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
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
惟君子为能知乐。
”也就是说,只有建立在伦理基础之上的音乐与情感,才能产生理性的音乐,才能使人的情感受到理性的支配和控制;而且只有处在理性的指导之下,人才能真正地理解音乐的内在含义。
另外,《乐记》就音乐与音乐的审美主体之间的关系也作了说明:“礼乐皆得, 谓之有德, 德者得也。
”即音乐与人的修养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只有那些懂得“礼”的人,才能真正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深意。
《乐记》中“礼乐”并用的思想使得音乐与人的情感时刻都处于理性的统
帅之下,夸大了“礼”对人的教化作用,从而使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带上了功利的色彩。
“和”的音乐思想
“和”在我国古代是一种重要的音乐审美标准,最早是由周太史伯提出的。
他认为各种事物之间是对立统
一、相辅相成的。
后来晏婴在史伯观点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心平德和”的音乐美学观点。
[2]《乐记》不仅继承了这些音乐思想,而且还对这些音乐思想进行了丰富,并将“和”作为评价音乐好坏的一个重要特征和因素,并从音乐对社会的作用以及音乐自身的特征两个方面来论述“和”的作用。
《乐记》认为“和”是指音乐的和谐。
音乐创作需要一定的手法和原则,音乐作品必须符合人们的听觉习惯和审美原则,这样的作品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但是我们知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的审美标准也会有所不同,就如古代《乐记》中,人们将“和”作为音乐的审美标准,并以“和”来平和人的心境、约束人们的言行举止、抑制人的冲动与欲望,从而使音乐具有了美的内涵和形式,这既是衡量音乐的审美标准,也是音乐美的重要表现。
另外,《乐记》中还认为音乐中的“和”是神的旨意,是自然界神化的产物,是自然规律的体现,因而与人的情感和审美需求无关。
这样看来,《乐记》中强调的自然界是产生音乐的物质基础,虽然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正确性,但由于它否定了人的情
感对音乐的作用和影响,因而这种音乐审美观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审美观。
音乐的功利性
《乐记》中强调音乐对人具有教化的功能,认为音乐可以“善民心, 其感人深, 其移风易俗易”,即音乐对人的内心情感具有引导和影响作用,进而可以影响社会风气。
由此可见,音乐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对人的思想意识的教化作用和对社会风气的引导与影响作用。
[3]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 性之端也。
乐者, 德之华也。
”《乐记》认为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德”的形成过程中,而德的形成关键在于懂礼乐。
因为人是构成社会的基础,人的思想意识决定了社会的思想意识,而人的思想意识的关键在于德,“是故情深而文明, 气盛而化神, 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 唯乐不可以为伪。
”也就是说,只有那些“有德君子”才能通过音乐纯洁自己的心灵、领悟做人之道。
由此可见,《乐记》中强调的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已经沦为达成“道”的一种手段,音乐已理性化为“德”之外衣,更是衡量一个人“德”之高低的标准。
同时,《乐记》中还认为音乐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风气,也可以影响一个社会风气的形成。
如《乐记》中的“审乐以知政” “乐也者, 圣人之所乐也, 而可以善民心”等说明音乐具有改善社会风气、教化人、移风易俗、促进社会和谐等多重作用,这些都使得音乐披上了功利性的外衣。
“音乐作品是否具有功利性”是音乐本质所要探讨的根本问题。
事实上,一首好的音乐作品,不仅要有美的形式还要具有美的内容,过于强调哪一方面都会使音乐陷入泥潭。
《乐记》中强调礼乐结合,过分强调音乐的功利性和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的观点明显具有偏颇。
但是,音乐中包含的内在精神因素确实可以影响人的意识,毕竟音乐是由人创作的,人的主观意识必然会影响音乐的创作。
在音乐创作与形成的长期实践过程中,创作的手法与规定必然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与人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使人获得音乐灵感并准确地把握音乐的内在精神与含义。
另外,音乐的旋律还作用于人的听觉,使人对音乐旋律也产生一种体验。
《乐记》中对音乐的作用即音乐对社会风气的影响、音乐对人的“德”的形成给予了积极的肯定,也就是肯定了音乐对人的精神具有影响作用,因而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