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管理办法(2019年版)
医疗卫生机构医院医疗器械安全管理WST654—2019
医疗卫生机构医院医疗器械安全管理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进入医疗机构的有源医疗器械在临床使用前及使用期间的安全管理要求,包括医疗机构医疗器械管理组织建立的架构、各级组织的职责、应建立的各种管理制度之要素、安全管理的方法等;同时规定了保障医疗器械安全和有效的性能检测、操作规范、维护保养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医疗机构临床使用的有源医疗器械的安全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6895.24 建筑物电气装置第7-710部分:特殊装备和场所的要求医疗场所YY/T 0841 医用电气设备周期性测试和修理后测试3 术语和定义GB 16895.24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医疗器械 medical device为了达到对疾病、损伤或者残疾的诊断、治疗、监护、缓解、补偿;对解剖或者生理过程的研究、替代、调节;对妊娠控制;对人体样本进行检查的目的,其用于人体体表及体内的作用不是通过药理学、免疫学或者代谢的手段获得(但是可能有这些手段参与并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软件的总称。
3.1.1高风险医疗器械 high risk medical device具有较高潜在危险,必须严格控制其安全性、有效性的医疗器械。
注:该类医疗器械与《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中第三类医疗器械相对应。
3.1.2中风险医疗器械 medium risk medical device通过特殊控制可以保障其安全性、有效性的医疗器械。
注:该类医疗器械与《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中第二类医疗器械相对应。
3.1.3低风险医疗器械 low risk medical device通过常规控制可以保障其安全性、有效性的医疗器械。
1注:该类医疗器械与《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中第一类医疗器械相对应。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日期】2019.03.15•【分类】征求意见稿正文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使用直接关系医疗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为加强医疗机构医疗器械管理工作,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在总结《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试行)》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国家卫生健康委起草了《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根据《规章制定程序条例》及立法工作要求,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公众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意见:1.登陆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网址:http://),进入网站首页上方的“立法意见征集”提出意见。
2.登陆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网址:http://www.nhc. ),进入网站首页左侧“互动”中的“征求意见”栏,点击“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提出意见。
3.电子邮箱:***********.cn。
4.通信地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北京市西城区北礼士路甲38号,邮编:100044。
来信请注明“《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字样。
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19年4月15日。
国家卫生健康委2019年3月15日《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一、起草背景和起草过程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使用直接关系医疗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要求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对医疗器械临床使用行为进行监督管理。
为加强医疗机构医疗器械管理工作,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根据《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职责,在总结《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试行)》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开展调研,深入讨论,并反复征求原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省级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医疗机构、行业协会、有关专家意见,形成了《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
医院医用耗材管理制度
医院医用耗材管理制度I目的加强医院医用耗材管理,促进医用耗材合理使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
II范围医院医用耗材采购人员及临床使用科室III制度一、为加强我院医用耗材管理,促进我院医用耗材合理使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根据我院工作实际及《医疗机构医用耗材管理办法(试行)》国卫医发(2019)43号、《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制度。
二、本办法所称医用耗材,是指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使用次数有限的消耗性医疗器械,包括一次性及可重复使用医用耗材。
三、医用耗材使用科室需临时性使用医用耗材的,需经医用耗材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签字审批后交由医学准备科临时采购。
对因工作需要一年内需重复多次临时采购的医用耗材,申请科室应按照程序认真填写《医用耗材入院申请》,按要求阐述申请理由、预估使用量,提交医学装备科审核。
四、医学装备科相关工作人员对申请科室提交的申请进行严格审核,审核内容包括国家或省市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目录内是否有可替代的品种、医用耗材的资质、价格及在用同类产品种类及价格等内容。
五、科室申请的标外耗材国家或省市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目录内有可替代的产品或院内现有3种以上品牌的相同功能的医用耗材的原则上不予审批。
六、对于新入院的标内或集采耗材执行网采最低价格;标外耗材价格确认方法,供货商须提供不低于三家医疗机构近一年内的发票记录,我院将依据提供的发票最低价作为采购限价,在采购限价的基础上进行二次价格谈判。
七、经医学装备科审核通过的《医用耗材入院申请》,召开医用耗材管理委员会会议进行讨论,经委员会委员讨论后同意采购的品种,纳入我院《医用耗材供应目录》进行采购。
医用耗材管理委员会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
八、《医用耗材供应目录》内的医用耗材半年之内未在我院使用的,我院将从遴选目录内删除该耗材(特殊高值耗材除外)。
九、新增耗材的供应公司需从我院遴选的耗材供应公司中选择。
卜、供应商配送医用耗材时必须提供同批号质检报告书(进口器材应提供相关证件),普通耗材附送货清单和销售发票;高值耗材在耗材使用后最晚不超过7个工作日开具发票并回复网采。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备案
9
已开展相关医疗业务,能够 满足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所需 的受试人群要求等
10
具有防范和处理医疗器械临 床试验中突发事件和严重不 良事件的应急机制和处置能 力
11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规定的其他条件
《备案管理办法》重点(备案程序)
1
评估
机构对自身条件进 行评估
2
注册
注册资料填写并提 交(审核通过后获 得注册账号)
作并遵从法规,不能因为不审核就麻痹大意
感谢您的耐心观看
汇报人: 时间:2019年1月
3
备案
备案资料填写并提 交
4
内审
机构内审人“通过”
5
完成
完成备案,获得备 案号
C目录 ONTENTS
01 背景介绍 资格认定制到备案制的过程
√ 操作流程 03 备案系统的操作流程
02 法规解读 《创新意见》和《备案管理办法》 注意事项
04 几个需注意问题
1|
操
2 作
流
|
程
3|
注册 (填写注册资料,邮寄符合性声明) 备案(填写备案资料,提交内审) 内审(审核通过,获得备案号,完成备案)
备案流程(注册资料)
A
机构社会组织代码/信 用代码扫描件
B
执业资格证书(资质、 许可证)
C
营业执照
D
法人代表(医院负责 人)身份证/护照扫描 件
E
联系人授权书扫描件
F
联系人身份证/护照扫 描件
G
医疗机构级别证明文 件
备案流程(备案)
• 注册审核通过后,食品药品审核查验中心邮件通知机构,机构获得两个账号:机构填报人 员账号、机构内审人员账号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关于做好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备案工作的通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关于做好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备案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17.11.24•【文号】食药监办械管〔2017〕161号•【施行日期】2017.11.2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药政管理正文总局办公厅关于做好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备案工作的通知食药监办械管〔2017〕16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条件和备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备案办法》)已经发布,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为做好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备案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充分认识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备案工作重要性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的通知》(厅字〔2017〕42号)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80号)要求,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实行备案管理,将有利于释放临床资源,扩大临床试验机构的数量,更好地满足医疗器械临床试验需求,对鼓励医疗器械创新、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各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高度重视《备案办法》实施工作,监督指导行政区域内拟开展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临床试验机构开展备案工作。
二、做好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备案宣贯培训工作各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加强与同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协调配合,推动《备案办法》的宣传贯彻和培训工作,指导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和有关单位尽快使用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备案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备案。
申请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机构自2018年1月1日起可登录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网站(网址),点击“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备案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备案系统)”进行备案。
有关单位和个人可登录备案系统查询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备案信息。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申办者可以登录备案系统选择已经备案的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开展临床试验。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实施细则(2019年版)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实施细则(2019年版)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医疗技术负面清单管理 (3)第三章管理与控制 (6)第四章培训与考核 (10)第五章监督管理 (13)第六章附则 (13)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促进医学科学发展和医疗技术进步,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应当遵守本实施细则。
医疗机构是指依法定程序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从事疾病诊断、治疗等活动的机构。
医务人员是指依法取得执业资格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包括医师、护士、药学技术人员、医技人员等。
第三条医疗机构对本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和管理承担主体责任。
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本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技术服务应当与其技术能力相适应,应当具有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与开展相关医疗技术相适应的诊疗科目、医疗设施设备、辅助科室和专业技术人员,具有与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质量控制体系,符合相关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规定的其他要求等。
第四条省卫生健康委负责全省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相关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负责对本专业内限制类技术临床应用的质量控制和评价。
鼓励卫生行业组织参与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质量控制、规范化培训和技术评估工作,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为卫生行业组织参与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创造条件。
第二章医疗技术负面清单管理第六条建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将临床应用安全性、有效性不确切的医疗技术,存在重大伦理问题的医疗技术,已经被临床淘汰的医疗技术,未经临床研究论证的医疗新技术列入禁止类技术,禁止应用于临床,对禁止类技术实施负面清单管理,禁止类技术目录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发布或者委托专业组织制定发布。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实施细则(2019年版)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实施细则(2019年版)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医疗技术负面清单管理 (3)第三章管理与控制 (6)第四章培训与考核 (10)第五章监督管理 (13)第六章附则 (13)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促进医学科学发展和医疗技术进步,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应当遵守本实施细则。
医疗机构是指依法定程序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从事疾病诊断、治疗等活动的机构。
医务人员是指依法取得执业资格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包括医师、护士、药学技术人员、医技人员等。
第三条医疗机构对本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和管理承担主体责任。
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本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技术服务应当与其技术能力相适应,应当具有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与开展相关医疗技术相适应的诊疗科目、医疗设施设备、辅助科室和专业技术人员,具有与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质量控制体系,符合相关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规定的其他要求等。
第四条省卫生健康委负责全省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相关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负责对本专业内限制类技术临床应用的质量控制和评价。
鼓励卫生行业组织参与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质量控制、规范化培训和技术评估工作,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为卫生行业组织参与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创造条件。
第二章医疗技术负面清单管理第六条建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将临床应用安全性、有效性不确切的医疗技术,存在重大伦理问题的医疗技术,已经被临床淘汰的医疗技术,未经临床研究论证的医疗新技术列入禁止类技术,禁止应用于临床,对禁止类技术实施负面清单管理,禁止类技术目录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发布或者委托专业组织制定发布。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用耗材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用耗材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正文:----------------------------------------------------------------------------------------------------------------------------------------------------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用耗材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各区卫生健康委(卫生计生委),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有关大学、中福会,各市级医疗机构,市卫生计生委监督所,市医学会: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血液制品管理条例(修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机构药品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2017版)》等相关文件要求,为切实加强本市医疗机构药品、医用耗材临床应用管理,保证患者安全,现就有关工作要求通知如下:一、统一思想,落实质量安全责任医疗质量和安全是医疗服务工作的底线。
药品、医疗器械尤其是相关药品、植入性医用耗材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保障,是确保医疗服务整体性质量和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药品、医疗器械的安全,就没有相关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各级医疗机构要统一思想,提高站位,以对人民、对患者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药品、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性,进一步落实相关医疗质量和安全责任。
各级医疗机构要切实做好医疗机构内部药品、医用耗材供应链每一个环节的无缝衔接,建立药品、医用耗材临床应用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
要明确医疗机构内部行政管理、药学、设备、临床医学、护理等相关部门所应承担的相关责任。
要强化药品、医用耗材临床应用的质量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切实保障患者基本健康权益。
二、加强监管,实现全过程可追溯各级医疗机构应重点加强对特殊药品、高危药品(高浓度电解质、细胞毒性药物等)、血液制品等相关药品以及植入性医用耗材临床应用的全过程可追溯管理,即从采购、储存、处方、调配、发放和使用等临床应用的全过程监管,建立相关药品、植入性医用耗材的可追溯管理。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19年第30号——关于发布国家医疗器械监督抽检结果的通告(第4号)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19年第30号——关于发布国家医疗器械监督抽检结果的通告(第4号)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日期】2019.05.31•【文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19年第30号•【施行日期】2019.05.3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药政管理正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19年第30号关于发布国家医疗器械监督抽检结果的通告(第4号)为加强医疗器械质量监督管理,保障医疗器械产品使用安全有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试剂盒、腹部穿刺器、数控气压止血仪(带)等15个品种共877批(台)的产品进行了质量监督抽检,其中59批(台)产品不符合标准规定。
具体情况通告如下:一、被抽检项目不符合标准规定的医疗器械产品,涉及44家企业12个品种50批(台)。
具体为:(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试剂盒2家企业2批次产品。
保定长城临床试剂有限公司生产的1批次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试剂盒(速率法),准确度、线性不符合标准规定;洛阳恒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1批次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试剂盒(连续监测法),重复性不符合标准规定。
(二)腹部穿刺器12家企业15批次产品。
江苏凯尔特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1批次一次性使用穿刺器,配合性能、密封性和阻气性不符合标准规定;常州健瑞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江苏特普优微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常州海尔斯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各1批次一次性使用腹腔镜用穿刺器,杭州桐庐医达器械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1批次腹部穿刺器、常州市微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和江苏明朗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各1批次一次性使用腹腔镜穿刺器,常州健瑞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1批次一次性使用腹壁穿刺器、泰州莱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1批次一次性套管穿刺器,配合性能不符合标准规定;无锡市神康医疗器械设备有限公司、无锡市瑞源普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各2批次一次性使用穿刺器,外观、配合性能、密封性和阻气性不符合标准规定;欣瑞德(江苏)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1批次一次性使用穿刺器、常州杰瑞尔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1批次一次性使用腹腔镜穿刺器,密封性和阻气性不符合标准规定。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学习PPT课件
医疗器械注册申请人、备案人应当对所提交资料
的真实性负责。
• 备案。 备案不属于行政许可,是一种行政确认,为 事后监管的一种管理手段。
• 行政许可是事前监督。
•
第十条 第一类医疗器械产品备案,由备案人向
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
交备案资料。其中,产品检验报告可以是备案人的自
检报告;临床评价资料不包括临床试验报告,可以是
• 我国医疗器械市场总规模2019年预计达到2120 亿元,医药市场总规模预计为10372亿元,医 药和医疗消费比为1:0.2。可以判断,医疗器 械仍然还有较广阔的成长空间。
• 全球医疗器械市场份额日益集中。
• 世界排名前10位的医疗器械企业分别是强生、西门子 、GE医疗、美敦力、百特医疗、飞利浦医疗、波斯 顿科学、碧迪、史赛克、贝朗医疗,2019年这10家公 司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4.5%,2019年增长到44.8%。
的、结构特征、使用方法等因素。
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医疗器械的分
类规则和分类目录,并根据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情
况,及时对医疗器械的风险变化进行分析、评价,对分类
目录进行调整。制定、调整分类目录,应当充分听取医疗
器械生产经营企业以及使用单位、行业组织的意见,并参
考国际医疗器械分类实践。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应当向社会
通过文献、同类产品临床使用获得的数据证明该医疗
器械安全、有效的资料。
向我国境内出口第一类医疗器械的境外生产企业
,由其在我国境内设立的代表机构或者指定我国境内
的企业法人作为代理人,向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部门提交备案资料和备案人所在国(地区)主管部门
准许该医疗器械上市销售的证明文件。
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及设备维修保养
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及设备维修保养蔡饶兴ꎬ吴朝霞摘㊀要:当前阶段医疗改革工作的进程逐渐推进ꎬ临床医疗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ꎬ这使得临床诊断工作更加需要高质量㊁高水平的医疗器械设备ꎬ使其标准和要求不断提高ꎮ因此在当前新医改的环境下ꎬ医院必须要结合自身情况来制订一套科学㊁合理㊁完善的临床医疗器械的安全管理制度以及维修保养方案ꎬ不断提高医疗器械设备团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ꎬ为维修保养工作质量提供保障ꎬ做好临床诊断服务的设备基础ꎮ文章首先介绍了当前阶段医疗器械的临床应用现状ꎬ接着分析在实际的应用中ꎬ医疗器械安全管理和设备保养维修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ꎬ最后给出了相应的改进和解决措施ꎬ希望能给有关人员可供参考之处ꎮ关键词:医疗器械ꎻ安全管理ꎻ维修保养一㊁引言新时期ꎬ医疗安全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ꎬ技术的进步为现代化医院提供了发展的契机ꎬ2019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6500亿元ꎬ在此背景下各级医院医疗水准大幅增强ꎬ但数据表明ꎬ同年全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达39万余份ꎬ涵盖了96.70%的区县ꎬ医疗器械使用安全仍存在较大的问题ꎮ二㊁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现状在当前的临床上使用的设备主要包括常规设备㊁急诊抢救设备以及大型设备等ꎮ其中理疗设备和心电监护设备是最为常用的设备类型ꎮ而对于大型设备来说ꎬ主要包括CT㊁B超㊁MRI等设备ꎮ而急诊抢救设备则主要包括监护仪器以及呼吸机等ꎬ除此之外ꎬ对于高危患者还有一些专门的监护设备ꎬ例如宫腔镜㊁培养箱㊁呼吸机等ꎮ在当前所使用的医疗设备中ꎬ国外进口设备占据其种类和数量的大多数ꎬ并且这些设备精密度较高ꎬ由于技术专利方面的考虑ꎬ医疗器械设备厂商往往在技术上对医院有所保留ꎬ导致这些医疗器械设备发生故障时无法及时进行有效的维修处理ꎬ而如果由厂家专业人员进行维修往往需要较长的等候时间ꎬ并且通常医疗器械设备的造价较高ꎬ以MRI设备来说ꎬ其造价往往达到上千万ꎬ因此在维修时也需要较高的维修费用ꎮ对于医院来说ꎬ其医疗器械的种类和数量都较多ꎬ涉及各方面的领域范围ꎬ同时往往需要不断的更新换代ꎬ但是医院自身的医疗器械设备安全管理以及保养维修工作质量却达不到要求ꎬ跟不上设备的发展速度ꎮ因此在今后的医院发展过程中ꎬ怎样更好的开展设备使用的安全管理和保养维修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关注内容ꎮ三㊁医疗器械安全管理及设备维修保养问题(一)安全管理重视度不足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在医疗器械管理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医院管理者的重视度不足ꎮ大多数医院对于医疗器械安全管理㊁维修保养等方面知识相对缺乏ꎬ难以认识到加强医疗器械管理的重要性ꎮ而医院不重视ꎬ对于相关工作的监管力度不足ꎬ导致各类医疗器械的维修管理工作缺乏科学性与规范性ꎬ器械维修与保养不够精细ꎬ使医疗器械在临床使用中故障频发ꎬ影响医院医疗水平ꎮ(二)维修保养专业水平低因医院对于医疗器械维修管理的重视度不足ꎬ导致在维修㊁管理人员的聘用与管理方面较为松懈ꎬ工作人员专业性不足ꎬ总体专业素质相对较差ꎮ维修人员多依赖自身维修经验进行工作ꎬ缺乏先进理念的指导ꎬ且通常缺乏专业正规的维修知识培训ꎬ技能较为单一ꎬ面对先进医疗器械时ꎬ其维修保养水平难以满足需求ꎬ当先进器械发生故障时ꎬ维修人员的专业水平也不足以迅速解决问题ꎬ导致器械故障时间延长ꎬ对临床诊疗工作造成影响ꎮ(三)器械维修与保养的操作技能薄弱我国各级医院的医疗装备学科研究与开发仍比较滞后ꎬ发展重心主要集中于新产品的开发与应用试验ꎬ对器械保养与维护方面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ꎬ使得行业内对医学工程人才队伍能力的要求普遍较低ꎬ只需要相关人员掌握简单的维修知识即可ꎮ这一问题导致当前医疗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停滞不前ꎬ相关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严重不足ꎬ在日常工作中无法及时发现器械潜在的安全风险ꎬ极易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ꎮ四㊁医疗器械设备的安全管理和保养维修措施(一)提升维修人员技术水平通常来说ꎬ医疗设备维修质量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所决定ꎬ同时这也关系到临床医疗工作的效果和质量ꎬ甚至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ꎮ因此必须要加大设备保养维修工作力度ꎬ提高重视程度ꎬ使相关人员意识到保养维修工作的重要意义ꎬ这是保障临床诊疗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ꎮ对此ꎬ必须要加强维修队伍建设ꎬ具有一支专业化程度较高㊁综合素质合格的专业队伍ꎬ为医院医疗质量的提高奠定有力基础ꎮ维修管理人员的作用至关重要ꎬ要加强培养力度ꎬ使其具有符合要求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及专业能力ꎬ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ꎬ不断提升个人能力ꎬ致力于保养维修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上来ꎮ另外ꎬ还要对技术人员的工作进行合理安排ꎬ进行分工协作ꎬ提高管理力度和质量ꎬ以多角度为切入点来支持临床医疗活动ꎮ要注重当前新技术的应用ꎬ为维修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ꎮ在医疗器械设备的实际应用中ꎬ要在前期加强防护意识ꎬ定期的进行保养和维修ꎬ避免出现运行故障ꎬ延长寿命ꎬ使其能够在最为高效的状态中运行ꎬ通过全面的性能和安全检查来降低医疗成本ꎬ提高医疗质量ꎮ6管理探索Һ㊀(二)提高保养维修技术医疗设备的维修技术对其运行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ꎮ一方面维修技术人员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ꎬ另一方面还要配合临床治疗思想ꎬ在实践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ꎬ同时辅助技术人员进行工作的合理安排ꎬ为管理质量的提高做好铺垫ꎬ最终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好的服务ꎮ除此之外ꎬ还要不断学习当前的新型技术ꎬ提高维修质量ꎮ(三)构建医疗器械管理信息化平台各级医疗机构为切实提高医疗水准ꎬ应积极加强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ꎬ尤其是对医疗器械的信息化管理ꎬ能够有效增强器械安全管理与维护保养的效果ꎮ医疗机构应积极加大对ERP/EAM等集成技术的开发ꎬ建立并完善医疗器械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LCM)ꎬ切实将器械规划㊁采购㊁使用㊁管理㊁维护㊁报废等设备管理全过程统一结合ꎬ并将各管理环节所涉及的时间管理㊁人员管理㊁制度管理㊁资金管理㊁技术管理等方面所形成的数据ꎬ进行自上而下的实时监测ꎬ从而形成一个完善的医疗器械使用安全风险预警机制ꎬ推动医疗器械实现信息化管理ꎬ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ꎮ与此同时也能够为解决医患纠纷提供数据保障ꎬ可有效维护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合法权益ꎬ使医患关系得以缓和ꎮ(四)建立健全器械使用安全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医疗器械使用安全管理机制ꎬ需要从规划㊁采购㊁使用㊁维修㊁报废等环节处切实针对性的制订管理制度ꎬ从而建立起器械管理全流程的制度框架ꎬ为安全管理提供理论依据ꎮ与此同时ꎬ应加强对职能部门与责任人的权责划分ꎬ明确机制内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ꎬ避免出现管理上的漏洞ꎬ给安全风险可乘之机ꎮ比如在医务人员使用器械环节加强制度管理ꎬ能够有效引起医务人员对器械质量安全与规范使用的重视ꎬ促使其主动掌握高精度仪器设备的使用环境要求㊁操作流程㊁用电安全等知识技能ꎬ从而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保障ꎮ五㊁结束语总之ꎬ现代医院中的医疗设备管理及其保养维修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临床诊疗的质量和效果ꎬ因此要注重医疗器械服务队伍的建设ꎬ打造一支具有较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高水平队伍ꎮ一方面要不断加强维修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ꎬ另一方面也要引进高素质维修人才ꎬ为维修团队的打造提供更好思路ꎮ制订更为详细和全面的安全管理措施ꎬ降低设备故障率ꎬ实现更加高效㊁优质和便捷的医疗服务ꎮ参考文献:[1]邹朝阳.医疗设备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及维修保养[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ꎬ2018ꎬ18(77):201.[2]杨秀兴.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及设备维修保养[J].科技风ꎬ2018(13):154-155.[3]杜荣华.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及设备维修保养[J].科技与创新ꎬ2017(18):149-150.[4]孔洵ꎬ赵杨ꎬ王东哲.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及设备维修保养[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ꎬ2015ꎬ15(6):164-165.作者简介:蔡饶兴ꎬ吴朝霞ꎬ丽水市人民医院ꎮ(上接第5页)虫 ꎬ进而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ꎮ对管理层人员的考核中ꎬ管理者可以根据整个部门的发展情况作为管理人员考核的依据ꎬ对于管理能力强㊁创新能力强的人才ꎬ企业可以为其提供更多的升职机会和更丰厚的奖励ꎬ最大化地满足他们的需求ꎬ对于其他管理人员ꎬ加大对他们的激励ꎬ给他们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ꎬ让他们感受到企业的人文关怀ꎬ进而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ꎮ通过结合企业发展的情况ꎬ优化管理资源ꎬ提高人才素质ꎬ满足人才职业需求ꎬ以此来防止人才流失ꎬ进而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ꎮ(四)建立企业经济管理评审机制一个经济管理制度的好坏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是很直观的ꎬ因此在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制订中ꎬ就需要加入经济评审机制ꎬ以此来检验经济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ꎬ从而为企业的良好发展提供支持ꎮ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评审机制主要是从员工工作能力㊁工作态度㊁创新意识㊁思维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的ꎬ对于那些工作积极㊁态度端正的员工ꎬ给企业提出创新性意见的员工ꎬ企业要给予奖励ꎬ以此鼓励员工继续努力ꎬ对于那些影响企业发展的员工ꎬ企业要给予适当的处罚ꎬ以此提高其不良行为的防范意识ꎮ通过制订合理的经济管理评审机制ꎬ帮助员工提高工作的积极性ꎬ激发员工的创造性思维ꎬ激起员工的上进意识ꎬ进而促进企业的健康长久发展ꎮ四㊁结束语综上所述ꎬ在现代企业的发展历程中ꎬ规范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主要途径ꎬ也是企业持久㊁健康发展的基础ꎮ但在企业发展中还是会出现管理制度不完善㊁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㊁企业内部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ꎬ要想解决这些问题ꎬ企业就必须完善管理模式㊁引进高素质管理人才㊁改进员工管理机制㊁建立合理的企业经济管理评审机制㊁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ꎬ使得企业的经济管理更加规范化㊁科学化ꎬ进而实现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目标ꎮ参考文献:[1]魏晓彤.基于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地探讨[J].财经界ꎬ2019(12):229.[2]谢铭志.基于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分析[J].消费导刊ꎬ2019(27):155.[3]李文婷.基于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ꎬ2019ꎬ31(18):171-172.[4]韩钰.基于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分析[J].全国流通经济ꎬ2019(22):48-50.作者简介:蔡可峰ꎬ弘安新能源汽车公司ꎮ7。
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2019)
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2019)各市卫生健康委,委属(管)医疗机构:为全面贯彻落实《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切实保障医疗质量安全,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工作部署,我委研究制定了《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现印发给你们,请抓好贯彻落实。
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2019年11月25日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全省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安全,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根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701号)、《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令第1号)等相关文件要求,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所称医疗技术,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以诊断和治疗疾病为目的,对疾病作出判断和消除疾病、缓解病情、减轻痛苦、改善功能、延长生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而采取的医学专业手段和措施。
本细则所称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是指将经过临床研究论证且安全性、有效性确切的医疗技术应用于临床,用以诊断或者治疗疾病的过程。
第三条本细则适用于全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
第四条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应当遵循科学、安全、规范、有效、经济、符合伦理的原则。
安全性、有效性不确切的医疗技术,医疗机构不得开展临床应用。
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过程中涉及使用的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耗材等产品,应符合国家有关部门的管理要求。
第五条严格执行国家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对医疗技术实施分类管理,分别为禁止类医疗技术、限制类医疗技术和其他医疗技术。
第六条医疗机构对本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和管理承担主体责任,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本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技术服务应当与其技术能力相适应。
第七条省卫生健康委负责全省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各市、县(市、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按照职责负责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监督管理工作。
第八条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各级医疗质量控制组织的作用,开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控制、规范化培训及技术评估等工作。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2019年修正)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2000年1月4日国务院令第276号公布;2014年3月7日国务院令第650号修订;2017年5月4日务院令第680号《国务院关于修改〈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决定》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证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保障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医疗器械的研制、生产、经营、使用活动及其监督管理,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全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工作。
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医疗器械有关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医疗器械有关的监督管理工作。
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配合国务院有关部门,贯彻实施国家医疗器械产业规划和政策。
第四条国家对医疗器械按照风险程度实行分类管理。
第一类是风险程度低,实行常规管理可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
第二类是具有中度风险,需要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
第三类是具有较高风险,需要采取特别措施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
评价医疗器械风险程度,应当考虑医疗器械的预期目的、结构特征、使用方法等因素。
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医疗器械的分类规则和分类目录,并根据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情况,及时对医疗器械的风险变化进行分析、评价,对分类目录进行调整。
制定、调整分类目录,应当充分听取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以及使用单位、行业组织的意见,并参考国际医疗器械分类实践。
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应当向社会公布。
第五条医疗器械的研制应当遵循安全、有效和节约的原则。
国家鼓励医疗器械的研究与创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医疗器械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推动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
第六条医疗器械产品应当符合医疗器械强制性国家标准;尚无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应当符合医疗器械强制性行业标准。
2019《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试题与答案
【原创】2019年最新版《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培训试题及答案2019.06姓名:成绩:一、单选题(每题4分,共20分)1、受理配置申请的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对医疗器械使用单位申报事项实施第三方专家评审,并自申请受理之日起个工作日内,作出许可决定。
(B)A、10B 、20C 、30D、402、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原则上每年编制一次,分年度实施。
配置规划包括规划数量、年度实施计划、区域布局和配置标准等内容。
(C)A 、1 年B 、3年C 、5年D 、7年3、首次配置的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原则上不超过台,其中,单一企业生产的,不超过3台。
(A)A 、5B 、4C 、3D 、24、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实行一机一证,分为正本和副本,正本应当载明的事项不包括:(D)A、配置单位名称B 、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C 、所有制性质D、信息报送日期和备注信息5、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实行一机一证,分为正本和副本,副本应当载明的事项不包括:(C)A 、产品序列号B 、装机日期C 、所有制性质D、信息报送日期和备注信息二、多选题(每题4分,共20分)1、制定《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的目的是:。
(ABCD)A、促进大型医用设备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B、保障医疗质量安全C、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D、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2、对医疗器械使用单位配置与使用大型医用设备的监督检查,实行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可以采取下列方式:(ABCD)A、查阅复印管理文件、记录、档案、病历等有关资料,或要求提供相关数据和材料B、现场检查,进行验证性检验和测量C、实时在线监管D、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抽查3、医疗器械使用单位申请配置大型医用设备应当如实、准确提交下列材料:(ABCD)A、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申请表B、医疗器械使用单位执业许可证复印件(或医疗器械使用单位设置批准书复印件,或符合相关规定要求的从事医疗服务的其他法人资质证明复印件)C、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或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D、与申请配置大型医用设备相应的技术条件、配套设施和专业技术人员资质、能力证明材料4、大型医用设备管理目录调整包括:(ABCD)A、纳入管理目录B、甲类管理目录的设备调整为乙类管理目录的设备C、乙类管理目录的设备调整为甲类管理目录的设备D、不再纳入管理目录5、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应当对大型医疗器械使用的等进行评估,适时提出大型医用设备管理目录调整建议。
医疗设备临床使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探究与实践
学术论著中国医学装备2021年12月第18卷第12期 China Medical Equipment 2021 December V ol.18 No.12*基金项目:江苏现代医院管理研究基金课题(JSY-2-2019-09)“医疗设备使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①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办公室 江苏 南京 210029②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医学工程处 江苏 南京 210029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临床医学工程处 江苏 南京 210036*通信作者:******************.cn作者简介:王绪东,男,(1979- ),硕士,副研究员,从事卫生管理与医疗设备精细化管理工作。
[文章编号] 1672-8270(2021)12-0111-05 [中图分类号] R197.39 [文献标识码] A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medical equipment clinical use management/WANG Xu-dong, YU Jian-wei, YANG Yue-qi, et al//China Medical Equipment,2021,18(12):111-115.[Abstract] Objective: T o 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medical equipment clinical use management, and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refined management of medical equipment in hospitals. Methods: The status quo of medical equipment use and management at home and abroad was investigat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use and management of medical equipment were sorted out.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Measures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Clinical Use of Medical Devices newly promulgated for implementation, an indicator system wa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e weights of indicators was set by using the expert survey method, and the weights of each indicator was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network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software (YAANP software).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as used to evaluate and analyze the use and management of CT and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in hospital A and hospital B to find out the main problems and propose improvement measures. Result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medical equipment clinical use management was composed of 4 first-level indicators and 12 second-level indicators, which can guide the reasonable allocation and use of medical equipment by corresponding departments. After the improvements, the average completion time of CT examination, obstetrical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examination and gynecological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examination in Hospital A was shortened by about 4 minutes, 10 minutes and 6 minutes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examination completion time of CT examination and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examination in Hospital B was shortened by about 27 minutes and 18 minutes respectively . Conclusion: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clinical use management of medical equipment can provide effective evaluation methods and improvement methods in terms of service capacity improvement,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refined management,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refined management.[Key words] Medical equipment; Use and management; Evaluation system;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Administration measures[First-author’s address] Office of Hospital Director,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with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9, China.[摘要] 目的:构建医疗设备临床使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提升医院医疗设备精细化管理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管理办法
(2019年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2)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 (3)
第三章临床使用管理 (5)
第四章保障维护管理 (8)
第五章使用安全事件处理 (9)
第六章监督管理 (11)
第七章法律责任 (12)
第八章附则 (14)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管理工作,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临床使用医疗器械管理工作。
第三条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管理是指建立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使用医疗器械制度并组织实施,保障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的安全、有效。
第四条国家卫生健康委负责全国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及医疗机构应当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医疗器械应急保障机制,保证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治需求。
第六条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本机构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完善本机构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全程管理制度,确保医疗器械科学合理使用。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疗器械信息管理,建立医疗器械及其使用信息档案。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医疗器械潜在风险,对医疗器械实行管理。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
第八条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成立国家医疗器械临床使用专家委员会。
国家医疗器械临床使用专家委员会负责分析医疗器械临床使用情况,研究医疗器械临床使用重大问题,提供政策咨询及建议,指导医疗器械临床合理使用。
省级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成立省级医疗器械临床使用专家委员会或者委托相关组织或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的监测、评价、督导及考核工作。
第九条二级以上医院应当设立由院领导负责的医疗器械管理委员会(以下称医院器械管理委员会),承担指导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管理和监督工作。
委员会由医疗行政管理、医学工程、临床医学及护理、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医保、信息等专业人员组成,明确各部门及人员责任。
其他医疗机构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建立或指定专门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管理组织或指定专人负责相关工作。
第十条医院医疗器械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包括:
(一)贯彻执行国家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订相关工作制度细则并监督实施;
(二)组织本机构医疗器械的技术评估与论证;
(三)监测、评价本机构医疗器械使用情况,对临床科室在用医疗器械的使用效能进行分析评估;监督、指导高风险医疗器械的临床使用与安全管理;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指导临床合理使用医疗器械;
(四)组织开展医疗器械使用安全管理,监测识别使用安全风险,分析、评估使用安全事件,并提供咨询与指导;
(五)对医务人员进行有关医疗器械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合理使用的知识培训,向患者宣传安全使用医疗器械的知识。
第十一条二级以上医院应当明确医疗行政管理、医学工程部门、医院感染控制、临床科室、医技科室以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在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管理工作中的职责,相关部门应当指定专人负责医疗器械使用管理相关工作。
其他医疗机构应当结合实际情况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
第十二条二级以上医院的医学工程部门应当配备与功能、任务、规模相适应的医学工程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设备和设施。
第十三条医疗器械使用科室应当设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负责医疗器械日常管理工作,做好医疗器械的登记、定期核对等工作。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从事医疗器械相关工作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学历、卫生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者依法取得相应资格。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组织开展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管理的继续教育、培训与考核,开展医疗器械使用范围、质量控制、操作规程、效果评价等培训。
第三章临床使用管理
第十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器械技术评估与论证制度并组织实施,开展技术需求分析和成本效益评估,确保医疗器械满足临床需求。
第十七条医疗器械需要安装或者集成的,应当由生产厂家或者其授权的具备相关服务资质的单位或者由医疗机构医学工程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标准实施。
第十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器械验证验收制度,验证验收应当保证医疗器械的功能、性能、配置要求满足购置合同以及临床诊疗的要求,验证验收合格后方可应用于临床。
医疗机构应当对医疗器械相关硬件、软件的安装、更新、升级情况进行登记和审核,并应当进行临床验证和技术评估。
第十九条医疗机构购进医疗器械,应当查验供货者的
资质和医疗器械的合格证明文件,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审验相关证明文件。
医疗机构应当妥善保存购入第三类医疗器械的原始资料,并确保信息具有可追溯性。
第二十条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临床使用医疗器械,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采用与患者疾病相适应的医疗器械进行诊疗活动。
需要向患者说明的事项应当如实告知,不得进行隐瞒或虚假宣传,误导患者。
第二十一条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临床使用医疗器械,应当按照诊疗规范及操作指南、医疗器械使用说明书等,遵守医疗器械适用范围、禁忌症、主要风险、关键性能指标及注意事项。
第二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器械临床使用质量与风险管理制度,开展医疗器械临床使用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
第二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开展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对生命支持类、急救类、植入类、辐射类、灭菌类和大型医疗器械实行使用安全监测与报告制度。
第二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制订生命支持医疗器械和重要的相关医疗器械故障紧急替代流程,配备必要的替代设备设施,并对急救的医疗器械实行专管专用,保证临床急救工作正常开展。
第二十五条发现医疗器械存在安全隐患的,医疗机构应当立即停止使用,并通知医疗器械上市许可持有人或者其他负责产品质量的机构进行检修;经检修无法达到使用安全标准的医疗器械,不得继续使用。
第二十六条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使用符合国家规定的消毒器械和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
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不得重复使用;按规定可以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应当严格按照要求清洗、消毒或者灭菌,并进行效果监测。
使用无菌医疗器械前,应当对直接接触医疗器械的包装及其有效期进行常规检查,认真核对其规格、型号、消毒或者灭菌有效日期等。
包装破损、标示不清、超过有效期或者可能影响使用安全的,不得使用。
第二十七条临床使用植入和介入类医疗器械的,应当将医疗器械的名称、关键性技术参数等信息以及与使用质量安全密切相关的必要信息记录到病历等相关记录中。
临床使用大型医疗器械应当将其名称、型号和关键信息记录于病历资料。
第二十八条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医疗器械临床使用评价工作,重点加强医疗器械的临床实效、可靠性和可用性评价。
真假阳性率/阴性率、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可
靠度、使用安全事件发生率等应做为临床使用评价的主要指标。
第二十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在大型医疗器械使用科室的明显位置,公示有关医疗器械的主要信息,包括医疗器械名称、型号、注册证号、生产厂商、启用日期和使用科室医疗器械管理人员等内容。
第四章保障维护管理
第三十条医疗机构对需要定期检查、检验、校准、保养、维护的医疗器械,应当按照产品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检查、检验、校准、保养、维护并予以记录,及时进行分析、评估,确保医疗器械处于良好状态。
医疗器械维护管理应当以质量检测和预防性维护为主。
预防性维护方案的内容与程序、技术与方法、时间间隔与频率,医疗机构应当会同生产企业制定。
第三十一条医疗机构监测医疗器械的实时运行状态,对维护与维修的全部过程进行记录,医学工程部门应当定期对医疗器械整体维护情况作分析评价。
第三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遵照国家有关医疗器械标准与规程、技术指南等,确保系统环境电源、温湿度、辐射防护、磁场屏蔽、光照亮度等因素与医疗器械相适应,定期对医疗器械使用环境进行测试、评估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