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物理知识点大全
高考物理知识点大全集锦
高考物理知识点大全集锦高考物理知识点大全一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1、速度Vt=Vo+at2.位移s=Vot+at2/2=V平t=Vt/2t3.有用推论Vt2-Vo2=2as4.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5.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6.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7.加速度a=(Vt-Vo)/t{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8.实验用推论Δs=aT2{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4)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
2)自由落体运动1.初速度Vo=02.末速度Vt=gt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t2=2gh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1.位移s=Vot-gt2/22.末速度Vt=Vo-gt(g=9.8m/s2≈10m/s2)3.有用推论Vt2-Vo2=-2gs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5.往返时间t=2Vo/g(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新高考物理知识点大全汇总
新高考物理知识点大全汇总一、运动学1. 位移和位移矢量的定义2.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3. 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4. 直线运动图像的绘制和分析5. 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和相关计算公式6. 斜抛运动的规律和相关计算公式7. 简谐振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8.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及相关问题的求解9. 牛顿三定律的表述和应用二、力学1. 物体平衡的条件和方法2. 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及相关计算公式3. 动量和动量守恒的概念及相关计算公式4. 动能和机械能的概念及相关计算公式5. 动量和能量守恒的应用6. 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区别和计算方法7. 静电力和万有引力的概念及相关计算公式8. 阻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9. 压强和浮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10. 弹簧的伸长量和弹性势能的计算方法三、热学1. 温度的概念和温标的转换2. 热平衡和热传递的基本原理3. 物体的热膨胀和热收缩的计算方法4. 理想气体定律的表述和应用5.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述和应用6. 热传导、对流和辐射的区别和计算方法7. 理想气体的等温过程、等容过程和绝热过程的特点及计算方法8. 一般气体的压强、温度和体积的关系四、光学1. 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基本规律2. 球面镜和薄透镜的成像规律3. 波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的基本原理4. 杂色和彩色图像的形成原理5. 光的色散和光的折射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6. 光的能量传递和光的功率的计算方法7. 透镜组的成像和焦距的计算方法8. 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五、电学1. 电流和电流强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 电阻和电阻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3. 欧姆定律的表述和应用4. 电功和电功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5. 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特点及计算方法6. 电流的分支和电路的分析方法7. 电容和电容器的概念及计算方法8. 电容器和电路的充放电过程的规律及计算方法9. 高斯定理和安培定理的表述和应用10. 理想电压表和理想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及相关计算六、波动与电磁场1. 机械波和电磁波的基本特征和传播规律2. 声音波和光波的频率、波长和速度的关系3. 声音波的干涉和衍射的特点及计算方法4. 电磁波的反射、折射和透射的特点及计算方法5. 波的超前和滞后现象及相关计算6. 电场和磁场的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7. 磁感应强度和电流的关系及相关计算方法8.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表述和应用9. 电磁感应现象的原理和应用10. 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方式及应用总结:本文对新高考物理知识点进行了全面的汇总和归纳,涵盖了运动学、力学、热学、光学、电学、波动与电磁场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高考物理知识点(全)
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一、力和物体的平衡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
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 或△F=k△x。
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
新高考高三物理总结知识点
新高考高三物理总结知识点1. 力学
1. 力的定义与性质
2. 牛顿运动定律
3. 物体的平衡与力的合成
4. 力的分解与合成
5. 加速度和速度的关系
6. 动能和动能守恒定律
7. 势能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8. 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
9. 弹力和胡克定律
10. 运动学图像法
2. 热学
1. 热量和热平衡
2. 内能和热机效率
3. 热膨胀与热传导
4. 热力学第一定律
5. 热力学第二定律
6.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7. 焓和焓变
8. 绝热过程和绝热指数
3. 光学
1. 光的直线传播
2. 光的反射和折射
3. 光的色散和光的光程差
4. 透镜和光的成像
5. 凸透镜成像公式和使用规律
6. 光的波动性和光的干涉
7. 光的衍射和光的偏振
4. 电学
1. 电流和电阻
2. 欧姆定律和焦耳定律
3. 串并联电路的特性
4. 电功和功率
5. 电容器和电容性质
6. 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
7. 电场和电场的性质
8. 电场中电势能和电势差
9. 磁场和磁力的作用
10. 右手定则和洛伦兹力定律
5. 声学
1. 声波的传播和噪声
2. 声音的特性和强度
3. 音受到的干扰和共振
4. 声音的衍射和反射
5. 声音的吸收和多普勒效应
6. 核物理
1. 原子结构和核模型
2. 放射性衰变和半衰期
3. 核反应和核能释放
4. 核裂变和核聚变
5. 电离辐射和辐射防护
以上是新高考高三物理的知识点总结。
希望这份总结能够帮助你复习并提高物理成绩!。
高考物理必考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
高考物理必考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一、运动的描述。
1. 质点。
- 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 条件: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问题的影响可忽略不计时,物体可视为质点。
例如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可视为质点;研究地球自转时,不能将地球视为质点。
2. 参考系。
- 定义: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 选择不同的参考系,对物体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例如坐在行驶汽车中的乘客,以汽车为参考系是静止的,以路边的树木为参考系是运动的。
3. 位移与路程。
- 位移:矢量,是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其大小等于初末位置间的直线距离,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 路程:标量,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只有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4. 速度。
- 平均速度:定义为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即v = (Δ x)/(Δ t),是矢量,其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 瞬时速度: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是矢量。
当Δ t趋近于0时,平均速度就趋近于瞬时速度。
- 速率:速度的大小,是标量。
5. 加速度。
- 定义: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即a=(Δ v)/(Δ t),是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
加速度反映了速度变化的快慢。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
- 速度公式:v = v_0+at,其中v_0为初速度,a为加速度,t为时间,v为末速度。
- 位移公式:x = v_0t+(1)/(2)at^2。
- 速度 - 位移公式:v^2 - v_0^2=2ax。
2. 自由落体运动。
- 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 特点:初速度v_0 = 0,加速度a = g(重力加速度,g≈9.8m/s^2)。
- 公式:v = gt,h=(1)/(2)gt^2,v^2 = 2gh。
3. 竖直上抛运动。
- 定义:将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的运动。
高考物理必考知识点大全
高考物理必考知识点大全1. 动力学动力学是物理学中重要的知识点之一,它研究物体运动的原因和规律。
常见的动力学内容包括力的作用、牛顿三定律、加速度等。
2. 力学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它研究物体的平衡和运动规律。
高考物理中的力学内容主要包括静力学、动力学和牛顿运动定律等。
静力学主要研究物体在平衡状态下受力情况和力的平衡条件。
动力学研究物体的运动以及运动中的力学规律。
牛顿运动定律是力学中的重要定律,它描述了物体受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3. 热学热学是物理学中研究热现象和热力学规律的学科。
高考物理中的热学内容主要包括温度、热量、热传导、热力学等。
了解热学的基本概念和定律对于理解能量转化和传递是非常重要的。
4. 光学光学是研究光的产生、传播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光学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也是高考物理的必考内容之一。
光学包括光的反射、折射、干涉、衍射等,了解光学的基本原理和现象对理解光的特性和应用非常有帮助。
5. 电学电学是研究电现象和电路的学科。
电学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应用价值。
高考物理中的电学内容主要包括电荷、电场、电流、电路等。
了解电学的基本原理和定律对于理解电路的组成和运行非常重要。
6. 声学声学是研究声波产生、传播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声学在音乐、语言、声波测量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
高考物理中的声学内容主要包括声波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等。
了解声学的基本原理对于理解声波的特性和应用非常重要。
7. 原子物理原子物理是研究原子结构和原子核反应的学科。
原子物理在核能、辐射防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
高考物理中的原子物理内容主要包括原子结构、放射性衰变、核反应等。
了解原子物理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方法对于理解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非常重要。
总结:高考物理是一门重要的科目,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了解并掌握物理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点对于解答高考物理题目非常重要。
动力学、力学、热学、光学、电学、声学和原子物理是高考物理中的必考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学的原理。
高考物理主要知识点
高考物理主要知识点一、力学1. 运动和力- 力的概念和性质-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2. 运动学- 质点的运动描述- 直线运动学- 曲线运动学- 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3. 力学中的能量和功- 动能和动能定理- 动能守恒定律- 什么是功- 功的计算和功率二、热学1. 热学基本概念- 温度和热量- 热平衡和热传导- 热传导的实际应用2. 理想气体定律- 单原子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理想气体的状态变化- 理想气体的等温过程、等体过程和等压过程3. 热能转化和热机- 热能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 卡诺循环和卡诺效率- 火力发电和核能发电的原理三、光学1. 光的几何光学- 光的传播方式- 反射和折射- 镜子和透镜的成像规律2. 光的波动性- 光的波动模型- 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电磁波谱和光的色散3. 光的光电效应和光子- 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 光电倍增管和光电池的原理 - 光子的概念和能量计算四、电学1. 静电场- 电荷和电场- 静电场的性质- 高斯定律2. 稳恒电流和电路基本概念- 电阻和电阻定律- 使用欧姆定律解决电路问题- 简单直流电路的计算3. 磁学和电磁感应- 磁场和磁感线- 安培环路定理-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五、核物理与原子物理1. 原子结构和原子核- 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 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 辐射和放射性衰变2. 原子核的稳定性和核反应- 原子核的稳定性规律- 核衰变的基本过程- 核反应和核能的利用3. 基本粒子物理学- 质子、中子和电子的基本性质 - 强、弱、电磁相互作用的特点- 引力相互作用的特点以上为高考物理的主要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将有助于你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不仅需要理解这些概念和定律,还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题来巩固和应用。
祝你高考顺利,取得优异的成绩!。
新高考物理各种知识点汇总
新高考物理各种知识点汇总一、力学篇力学是物理学的重要分支,涉及到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
在新高考中,力学是物理考试的一大重点。
以下是力学中的一些知识点汇总:1. 牛顿三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表明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受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公式为F=ma;牛顿第三定律,指出对于每一个作用力必然有一个与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2. 动量守恒定律:当物体系统受到的合外力为零时,物体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3. 能量守恒定律:在特定条件下,一个系统的总能量保持不变。
能量包括动能和势能。
4. 机械能守恒定律:当只有重力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5. 弹力:当物体变形后恢复到原状时,产生的力就是弹力。
二、热学篇热学是物理学中研究热现象和热力学规律的分支。
在新高考中,热学也是考试重点。
以下是热学中的一些知识点汇总:1. 热传导:指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2. 热辐射:指热量通过电磁波的辐射传递的过程。
3. 热膨胀:物体在受热后体积增大的现象。
4.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在热学中的表达形式,即热量的增加等于内能的增加和对外做功之和。
5.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不会自动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
三、光学篇光学是研究光的性质和传播规律的科学。
在新高考中,光学也是物理考试的重要内容。
以下是光学中的一些知识点汇总:1. 光的折射:光通过介质界面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即改变传播方向。
2. 光的反射:光在平滑表面上的反射,符合反射定律,即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3. 光的干涉:当两束光相遇时,会发生干涉现象。
4. 光的衍射:光通过小孔或物体的缝隙时,会发生衍射现象。
5. 光的色散:光通过介质时,不同波长的光发生不同程度的折射,导致光的分离。
四、电磁篇电磁是物理学中研究电和磁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新高考中,电磁也是考试的重要部分。
2024届新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2024.5.28考前必看)
新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2024.5.27)力学一、*机械运动及其描述1.机械运动及其描述2.描述运动的物理量二、直线运动1.直线运动2.匀变速直线运动3.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4.运动图像、V-T图像三、相互作用---力1.力2.重力3.弹力4.摩擦力5.力的合成与分解6.共点力平衡7.受力分析的方法8.平衡问题中常见的临界与极值四、运动和力的关系1.牛顿第一定律2.牛顿第二定律3.牛顿第三定律4.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5.斜面、连接体、传送带、板块等模型五、曲线运动1.曲线运动的理解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3.抛体运动4.圆周运动六、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1.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2.万有引力定律3.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1)三大宇宙速度(2)引力势能及其应用(3)同步卫星、近地卫星、一般卫星(4)双星、多星系统问题(5)潮汐问题(6)中子星与黑洞问题(7)拉格朗日点问题七、功和能1.功2.功率3.动能与动能定理4.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5.机械能守恒定律6.能量守恒定律八、动量守恒定律1.动量2.冲量3.动量定理4.动量守恒定律5.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1)碰撞问题(2)爆炸问题(3)反冲问题(4)多过程问题九、机械振动与机械波1.机械振动2.机械波电磁学十、静电场1.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电场力的性质3.电场能的性质4.静电现象5.电容器6.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十一、恒定电流1.电流2.导体的电阻3.部分电路欧姆定律4.电功和电功率5.焦耳定律6.非纯电阻电路7.电动势8.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9.动态电路分析10.故障电路分析11.含容电路分析12.简单逻辑电路十二、磁场1.磁现象和磁场2.安培力3.洛伦兹力4.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5.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6.质谱仪、回旋加速器、霍尔效应、电磁流量计、磁流体发电机十三、电磁感应1.电磁感应现象2.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3.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4.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5.自感和涡流十四、交变电流1.交变电流的产生2.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3.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4.变压器5.远距离输电十五、电磁波1.电磁波的产生与应用2.电磁波谱十六、传感器1.传感器及其元件2.传感器的应用热学十七、分子动理论1.阿伏伽德罗常数2.分子的大小3.扩散现象4.布朗运动5.分子热运动6.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7.分子势能8.温度和温标9.物体的内能十八、气体、固体、液体1.气体2.固体3.液体4.饱和汽和饱和汽压5.物态变化十九、热力学定律1.热力学第一定律2.能量守恒定律3.热力学第二定律4.热力学第三定律5.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二十、*热机、制冷机1.热机原理与热机效率2.内燃机原理3.*汽轮机与发电机4.*制冷剂原理5.*电冰箱与空调光学二十一、光的传播与反射1.光沿直线传播2.光的反射二十二、光的折射1.光的折射定律二十三、全反射1.全反射现象2.全反射的条件3.全反射的应用二十四、光的干涉1.双缝干涉2.薄膜干涉二十五、光的衍射1.衍射图样2.衍射条件二十六、*光的颜色与色散1.光的颜色2.三棱镜色散二十七、光的偏振1.偏振现象及其解释2.偏振的应用二十八、激光1.激光的原理和产生条件2.激光的特点及其应用近代物理二十九、波粒二象性1.能量的量子化2.光电效应3.康普顿效应4.物质的波粒二象性三十、原子结构1.电子的发现2.核式结构模型3.波尔的原子模型三十一、原子核1.原子核的组成2.放射性元素衰变3.核力和结合能4.核能5.粒子和宇宙三十二、*相对论简介1.狭义相对论2.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3.广义相对论物理实验(共16个)一、物理实验基础1.常用仪器的使用与读数2.误差和有效数字二、力学实验1.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1)测量做直线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2)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2.*利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3.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测量动摩擦因数4.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5.验证牛顿运动定律6.曲线运动(1)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2)用频闪相机研究平抛运动(3)探究向心力大小与半径、角速度、质量的关系(4)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7.探究动能定理(1)探究动能定理(2)用现代方法验证动能定理8.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9.验证动量守恒定律(1)验证动量守恒定律(2)用现代方法验证动量守恒定律三、电学实验10.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11.测定金属的电阻率(1)伏安法测量未知电阻(2)半偏法测量电表内阻(3)测量电阻丝的电阻率(4)特殊方法测电阻12.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13.练习使用多用电表14.传感器的简单使用*观察电容器充、放电现象*探究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探究变压器原、副线圈电压与匝数的关系四、热学实验(1)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2)气体实验定律五、光学实验(1)测量玻璃的折射率(2)测量折射率的创新方法(3)双缝干涉实验六、创新实验(1)力学创新实验(2)电学创新实验物理学史、方法、单位制一、物理学史二、方法三、单位制1.力学单位制2.单位制和量纲【专题01】直线运动一、匀变速直线运动1.概念: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高考的物理知识点(全)
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一、力和物体的平衡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4.摩擦力(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 N进行计算,其中F 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②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 max 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5.物体的受力分析(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分析周围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2)按“性质力”的顺序分析.即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顺序分析,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混淆重复分析.(3)如果有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先假设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对象才能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6.力的合成与分解(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2)力合成与分解的根本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3)力的合成: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共点的两个力(F 1 和F 2 )合力大小F的取值范围为:|F 1 -F 2 |≤F≤F 1 +F 2 .(4)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将已知力按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为方便某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多问题中都采用正交分解法.7.共点力的平衡(1)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 (2)平衡状态: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3)★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0,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则平衡条件应为:∑F x=0,∑F y =0.(4)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等.二、直线运动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做视为质点的依据。
高考物理必考归纳知识点
高考物理必考归纳知识点高考物理是高中阶段物理知识的综合应用,它不仅考察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还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高考物理必考的归纳知识点:力学部分:1. 牛顿运动定律:包括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力的定量关系)和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
2. 能量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作用的封闭系统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3. 动量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作用的封闭系统中,系统总动量保持不变。
4. 圆周运动:包括向心力、角速度、线速度、周期等概念。
5. 万有引力定律:描述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热学部分:1.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在热力学过程中的表现。
2.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描述理想气体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体积的变化。
3. 热机效率:描述热机将热能转换为机械能的效率。
电磁学部分:1. 库仑定律:描述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2. 电场和磁场:包括电场强度、电势、磁感应强度等概念。
3. 欧姆定律:描述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4.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描述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动势的现象。
5. 安培环路定理:描述电流与磁场之间的关系。
光学部分:1. 光的折射和反射定律:包括斯涅尔定律和反射定律。
2. 干涉和衍射现象:描述光波在遇到障碍物或通过狭缝时的行为。
3. 光的偏振:描述光波振动方向的特性。
现代物理部分:1. 相对论基础:包括时间膨胀和长度收缩等概念。
2. 量子力学基础:包括波粒二象性、量子态的叠加原理等。
实验部分:1. 实验原理: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和目的。
2. 实验操作: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巧。
3. 数据处理:学会如何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
结束语:掌握这些高考物理必考知识点,能够帮助学生在物理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物理是一门需要不断实践和思考的学科,希望每位学生都能够通过深入理解和勤奋练习,提高自己的物理素养。
物理新高考全部知识点归纳
物理新高考全部知识点归纳物理是研究物质和能量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新高考物理知识点归纳如下:一、力学基础1. 运动学:包括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圆周运动等,重点掌握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概念。
2. 牛顿运动定律: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动力定律)、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
3. 能量守恒定律:包括动能、势能、机械能守恒等。
4. 动量守恒定律:动量的定义、动量守恒的条件和应用。
二、电磁学1. 静电学:电荷、电场、电势、电容器、电势差等概念。
2. 电流与电路:电流的定义、欧姆定律、串联与并联电路。
3. 磁场:磁感应强度、安培环路定理、洛伦兹力。
4. 电磁感应: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
三、热学1.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的转换和守恒。
2.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的概念和熵增原理。
3.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描述气体状态的PV=nRT。
四、光学1. 光的反射与折射:反射定律、折射定律、全反射。
2. 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干涉条纹、衍射现象、偏振光。
3. 光的波动性:光的波长、频率、速度。
五、原子物理1. 原子结构:原子核、电子云、能级。
2. 原子核:核力、核衰变、核反应。
3. 量子力学基础:波函数、薛定谔方程。
六、相对论1. 狭义相对论:时间膨胀、长度收缩、质能等价。
2. 广义相对论:引力的几何化、弯曲时空。
七、现代物理1. 量子场论:粒子的场描述、基本粒子。
2. 宇宙学:宇宙的起源、宇宙背景辐射、宇宙膨胀。
八、物理实验1. 测量技术:误差分析、数据处理。
2. 基本物理实验:力学实验、电学实验、光学实验等。
结束语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理论的学习和实验的实践是相辅相成的。
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是基础,而将这些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则是学习物理的最终目的。
希望以上的知识点归纳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高考物理知识点目录
高考物理知识点目录第一章:力学1.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与量纲2. 物体的运动与参考系3. 速度、加速度与位移4. 牛顿运动定律5. 四大运动方程6. 弹力与滑动摩擦力7. 动能与动能定理8. 功与功率9. 动量定理与冲量10. 垂直上抛运动11. 简谐振动12. 重力与重力加速度13. 开普勒定律14. 圆周运动15. 万有引力定律1. 温度与热量2. 热平衡与热传递3. 热膨胀4.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5. 理想气体的内能6. 热力学第一定律7. 热力学第二定律8. 熵与熵增加原理第三章:光学1. 光的反射与折射2. 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速度3. 球面镜与成像4. 特殊光学器件与成像5. 光的干涉与衍射6. 红外线与紫外线7. 光的波粒二象性1. 电荷与电场2. 静电场与电势差3. 电场中的静电力与电场强度4. 电容与电容器5. 环境电场6. 电流与电阻7. 欧姆定律与串并联电路8. 磁场与磁感应强度9. 安培力与洛伦兹力10. 电磁感应与法拉第定律11. 电磁感应与能量转化12. 电磁波与电磁谱第五章:近代物理1. 光电效应与爱因斯坦关系式2. 元素的放射性衰变与半衰期3. 同位素与原子核4. 激光与半导体激光器5. 粒子物理学与基本粒子通过以上的知识点目录,你可以快速了解高考物理的主要内容。
希望你能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物理的学习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记得多做一些例题和习题,加深对物理现象的理解。
祝你考试顺利!。
高考物理全部知识要点汇总
高考物理全部知识要点汇总第一章 力知识要点:1、本专题知识点及基本技能要求(1)力的本质(2)重力、物体的重心(3)弹力、胡克定律(4)摩擦力(5)物体受力情况分析1、力的本质:(参看例1、2、3)(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脱离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对应一个力,有受力物体同时有施力物体。
找不到施力物体的力是无中生有。
(例如:脱离枪筒的子弹所谓向前的冲力,沿光滑平面匀速向前运动的小球受到的向前运动的力等)(2)力作用的相互性决定了力总是成对出现:※甲乙两物体相互作用,甲受到乙施予的作用力的同时,甲给乙一个反作用力。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它们总是同种性质的力。
(例如:图中N 与N '均属弹力,f f 00与'均属静摩擦力)(3)力使物体发生形变,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或速度方向改变)使物体获得加速度。
※这里的力指的是合外力。
合外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而不是产生运动的原因。
对于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结合上定律就更明确了。
(4)力是矢量。
※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标量只有大小。
力的作用效果决定于它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要素)。
大小和方向有一个不确定作用效果就无法确定,这就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含意。
(5)常见的力:根据性质命名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根据作用效果命名的力有拉力、下滑力、支持力、阻力、动力等。
2、重力,物体的重心(参看练习题)(1)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2)重力的大小:G=mg ,同一物体质量一定,随着所处地理位置的变化,重力加速度的变化略有变化。
从赤道到两极G→大(变化千分之一),在极地G最大,等于地球与物体间的万有引力;随着高度的变化G→小(变化万分之一)。
在有限范围内,在同一问题中重力认为是恒力,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即使在超重、失重、完全失重的状态下重力不变;(3)重力的方向永远竖直向下(与水平面垂直,而不是与支持面垂直);(4)物体的重心。
新高考物理必背知识点高一
新高考物理必背知识点高一一、运动与力学1. 运动的描述与运动的规律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可以用速度、加速度等来描述。
根据牛顿运动定律,物体的运动状态受到作用力的影响,其中第一定律指出力的平衡状态下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第二定律建立了力与物体加速度之间的关系,第三定律则指出任何两个物体之间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 力的合成与分解若多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合力可以通过向量相加得到。
而分解力则是将一个力分解成多个正交方向的分力。
3. 牛顿定律与质量牛顿第二定律指出力与物体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F=ma。
质量是物体对力的抵抗程度的量度,质量与惯性有密切关系。
4. 圆周运动与万有引力定律圆周运动是物体围绕某一中心以圆周路径运动。
万有引力定律则描述了两个物体之间引力大小与距离的关系。
二、力学1. 动能定理与功动能定理指出物体的动能变化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所做的功。
功是力在运动方向上的分量与位移之积。
2. 势能与机械能守恒势能是物体因位置而具备的能量,包括弹性势能、重力势能等。
机械能守恒原理指的是在不受非保守力的情况下,机械能(动能与势能之和)在一个封闭系统内保持不变。
3. 力的做功与功率力的做功与力的大小、物体的位移和力与位移的夹角有关。
功率则表示单位时间内做功的能力。
三、热学1. 热能与温度热能是物体内部微观粒子的动能,温度则是物体内部微观粒子的平均动能的量度。
2. 理想气体定律与状态方程理想气体定律包括博意定律(P、V成反比)和查理定律(V、T成正比),状态方程则将压强、体积和温度联系起来。
3. 热传递与热力学第一定律热传递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热力学第一定律指出能量守恒定律在热学中的应用,能量的增量等于对物体做功和传热所做的总工。
四、电学1. 电流与电路电流是电荷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的量度,用安培表示。
电路包括由电源、导线和电器构成的闭合路径,可以分为串联和并联两种方式。
2. 电阻与电阻定律电阻是电流流过导体时受到的阻碍,用欧姆表示。
高考物理34知识点
高考物理34知识点一. 物理学基础概念与原理1. 物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在高考物理中,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物理学的定义以及它研究的对象。
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能量、运动、力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物理学主要关注自然界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并通过建立模型、实验和观察来揭示事物背后的规律和原理。
2. 物理学的基本量及其单位物理学研究的过程中,需要用到一些基本量和单位来描述事物的性质和变化。
高考物理中常用的基本量包括长度、质量、时间、电流、温度、物质的量和光强度等。
对应的单位分别是米、千克、秒、安培、开尔文、摩尔和坎德拉。
二. 运动学基础知识1. 位移、速度与加速度运动学是物理学中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分支,其中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是运动学中的三个基本概念。
位移是指物体从初始位置到终止位置之间的距离,速度是指物体的位移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率,加速度是指物体的速度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率。
2. 牛顿三定律牛顿三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石,对于理解物体的运动以及相互作用力很重要。
第一定律认为,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第二定律给出了物体受力时的加速度与施加力的关系;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作用力都会产生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三. 力学与能量的关系1. 力和功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功则是力对物体的作用所做的总体力学效果。
根据力对物体作功的情况,可以判断物体的能量是增加还是减少。
2. 势能与动能动能是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它与物体质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而势能则是指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常见的势能有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和化学势能等。
四. 电学基础知识1. 电荷与电场电荷是物质的基本性质,可以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当电荷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时,就形成了电场,电荷会在电场中发生受力和运动。
2. 电流与电阻电流是指电荷通过导体或电路的速度,它的大小与导体横截面上单位时间内通过的电荷数量成正比。
高考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共3篇)
高考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第1篇1、磁现象:磁性:物体能够吸引钢铁、钴、镍一类物质的性质叫磁性。
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叫做磁体。
磁体的分类:①形状:条形磁体、蹄形磁体、针形磁体;③保持磁性的时间长短:硬磁体(永磁体)、软磁体。
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磁体两端的磁性最强,中间的磁性最弱。
磁体的指向性:可以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的条形磁体或磁针,静止后总是一个磁极指南(叫南极,用S表示),另一个磁极指北(叫北极,用N表示)。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无论磁体被摔碎成几块,每一块都有两个磁极。
磁化:一些物体在磁体或电流的作用下会获得磁性,这种现象叫做磁化。
钢和软铁都能被磁化:软铁被磁化后,磁性很容易消失,称为软磁性材料;钢被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持,称为硬磁性材料。
所以钢是制造永磁体的好材料。
2、磁场:磁场:磁体周围的空间存在着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我们把它叫做磁场。
磁场的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磁场的方向:物理学中把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规定为该点磁场的方向。
磁感线: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方便形象的描述磁场,这样的曲线叫做磁感线。
对磁感线的认识:①磁感线是假想的曲线,本身并不存在;②磁感线切线方向就是磁场方向,就是小磁针静止时N极指向;③在磁体外部,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N极出发,回到S极。
在磁体内部正好相反。
④磁感线的疏密可以反应磁场的强弱,磁性越强的地方,磁感线越密;3、地磁场:地磁场:地球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在地球周围的空间存在着磁场,叫做地磁场。
指南针:小磁针指南的叫南极(S),指北的叫北极(N),小磁针能够指南北是因为受到了地磁场的作用。
地磁场的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场的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地磁偏角:地理的两极和地磁的两极并不重合,磁针所指的南北方向与地理的南北极方向稍有偏离(地磁偏角),世界上最早记述这一现象的人是我国宋代的学者xxx。
高考物理必考知识点
高考物理知识点精要一、力物体的平衡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4.摩擦力(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N 进行计算,其中F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②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 max 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5.物体的受力分析(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分析周围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2)按“性质力”的顺序分析.即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顺序分析,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混淆重复分析.(3)如果有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先假设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对象才能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6.力的合成与分解(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2)力合成与分解的根本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3)力的合成: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共点的两个力(F 1 和F 2 )合力大小F的取值范围为:|F1 -F2|≤F≤F1+F2.(4)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将已知力按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为方便某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多问题中都采用正交分解法.7.共点力的平衡(1)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2)平衡状态: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3)★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0,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则平衡条件应为:∑Fx =0,∑Fy=0.(4)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等.二、直线运动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做视为质点的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直线运动 (1)第二单元相互作用 (4)第三单元牛顿运动定律 (7)第四单元曲线运动 (9)第五单元万有引力 (12)第六单元机械能 (14)第七单元动量 (18)第八单元力学实验 (24)第九单元静电场 (30)第十单元恒定电流 (34)第十一单元电学实验 (36)第十二单元磁场 (46)第十三单元电磁感应 (49)第十四单元交变电流 (51)第十五单元近代物理 (53)第十六单元选修3-3 (63)第十七单元选修3-4 (73)第十八单元常用的物理方法 (85)第十九单元常用的数学方法 (92)第一单元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1)平均速度(定义式)v=st(2)有用推论vt2-v02=2as(3)中间时刻速度v t2=(v t+v0)2(4)末速度v t=v0+at(5)中间位置速度v s2=√v02+v t22(6)位移s=v0t+12at2(7)加速度a=v t-v0t(以v0为正方向,a与v0同向(加速)则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易错提醒:(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 t-v0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2.自由落体运动(1)初速度v0=0(2)末速度v t=gt(3)下落高度h=12gt2(从v0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t2=2gh易错提醒:(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gt2(1)位移s=v0t-12(2)末速度v t=v0-gt(3)有用推论v2-v02=-2gst(4)上升最大高度H m=v02(从抛出点算起)。
2g(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5)往返时间t=2v0g易错提醒:(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一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1.误认为a与Δv成正比,与时间t成反比(1)表达式a=Δv是加速度的定义式,而不是加速度的决定式。
t是不变的。
(2)物体的加速度a由F和m决定,对于同一个匀加速运动,Δv越大则时间t越长,而Δvt2.将加速度的正负错误地理解为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还是做减速直线运动的判断依据(1)加速度的正负与正方向的规定有关。
(2)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还是做减速直线运动,判断的依据是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方向是相同还是相反。
(3)当加速度与速度同方向,如v0>0,a>0时,物体做加速运动;当加速度与速度反方向,如v0>0,a<0时,物体做减速运动。
3.刹车类问题中,对运动过程不清,盲目套用公式(1)对刹车的过程要清楚。
当速度减为零后,汽车会静止不动,不会反向加速,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刹车过程分析。
(2)对位移公式的物理意义理解要深刻。
位移x对应时间t,这段时间内a必须存在,而当a不存在时,求出的位移则毫无意义。
1.平均速度求解平均速度的常用计算方法有:(1)利用定义式v=ΔxΔt,这种方法适用于任何运动形式。
(2)利用v=v0+v2,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3)利用vt =v t2(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也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2.两个中点速度(1)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v t2=vt=12(v0+v)。
(2)中点位移的瞬时速度v x2=√12(v02+v t2)。
无论是匀加速还是匀减速,都有v t2<v x2。
3.几个比值(1)1s末、2s末、3s末…n s末的速度之比为:v1∶v2∶v3∶…∶v n=1∶2∶3∶…∶n。
(2)1s内、2s内、3s内…n s内的位移之比为:x1∶x2∶x3∶…∶x n=1∶4∶9∶…∶n2。
(3)第1s内、第2s内、第3s内…第n s内的位移之比为:x1'∶x2'∶x3'∶…∶x n'=1∶3∶5∶…∶(2n-1)。
第二单元相互作用1.常见的力(1)重力G=mg(方向竖直向下,g=9.8m/s2≈10m/s2,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2)胡克定律F=kx(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
(3)滑动摩擦力F=μF N(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4)静摩擦力0≤f静≤f m(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f m为最大静摩擦力)。
易错提醒:(1)劲度系数k由弹簧自身决定。
(2)动摩擦因数μ与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积大小无关,由接触面材料特性与表面状况等决定。
(3)f m略大于μF N,一般视为f m≈μF N。
2.力的合成与分解(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反向:F=F1-F2(F1>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F=√F12+F22+2F1F2cosα(余弦定理),当F1⊥F2时,F=√F12+F2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
(4)力的正交分解:F x=F cosβ,F y=F 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anβ=F yF x易错提醒:(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1.将F=μF N错误地理解为F=μmg(1)未能深刻理解公式F=μF N中F N表示接触面间的压力。
(2)当物体在水平面滑动且不受其他力时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3)当物体在斜面上滑动时接触面间的压力可以小于物体的重力。
2.将接触面间的“相对滑动方向”错误地理解为物体的运动方向(1)“相对滑动方向”是指以接触面上另一个物体为参考系时的运动方向。
(2)物体的运动方向通常是指以地面为参考系时的运动方向。
3.误认为“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静摩擦力,运动的物体才受到滑动摩擦力”(1)静摩擦力发生在相互接触且存在相对运动趋势的两个物体之间。
如用传送带斜向上输送物品时,物品和传送带相对静止一起向上运动,物品受到传送带对它的静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发生在相互接触且存在相对运动的两个物体之间,如黑板擦擦黑板时,黑板虽静止,但黑板擦对它有滑动摩擦力,静止的物体可以受到滑动摩擦力。
(3)判断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的关键是接触面间两物体是相对运动还是有相对运动趋势,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1.胡克定律的另一种表达式为ΔF=kΔx,其中ΔF为弹力的改变量,而Δx为弹簧形变量的变化量。
2.F1与F2的夹角θ不变,使其中一个力增大时,合力F的变化,分θ>90°和θ<90°两种情况讨论:(1)从图中可以看出,当θ>90°时,若F2增大,其合力的大小变化无规律。
(2)当0<θ<90°时,合力随其中一个力的增大而增大。
3.当两个大小为F的力的夹角为θ时,其合力大小F合=2F cosθ,方向在两个力夹角的平分线上。
当2θ=120°时,F合=F。
4.当物体受到三个互成角度的力(非平行力)作用而平衡时,这三个力必在同一平面内,且三个力的作用线或作用线的反向延长线必相交于一点。
5.静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判断方法(1)假设法:利用假设法判断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的思维程序如下:(2)根据摩擦力的效果来判断其方向如平衡其他力、作动力、作阻力、提供向心力等。
(3)利用牛顿第三定律来判断此法关键是抓住“摩擦力是成对出现的”,先确定受力较少的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再确定另一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方向。
6.力的分解思维路线7.隔离法和整体法(1)如果要分析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内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要采用隔离法把系统内某物体隔离出来。
(2)分析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外的作用力,要采用整体法,把系统看作一个整体。
8.正交分解法(1)建立相互垂直的x、y坐标轴。
(2)将力的作用点画在坐标原点上,沿x、y轴方向把力分解,各分量的方向由正、负号表示,与坐标轴同向为正、反向为负。
(3)速度、加速度等其他矢量也可以采用正交分解法。
第三单元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2.牛顿第二定律:F合=ma或a=F合m3.牛顿第三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F x=0,⊥F y=0。
5.超重:F N>G,失重:F N<G(加速度方向向下,均失重,加速度方向向上,均超重)。
6.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条件:适用于解决低速运动问题,适用于宏观物体,不适用于处理高速问题,不适用于微观粒子。
1.误认为“惯性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速度大、惯性就大;速度小,惯性就小”(1)物体的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与物体的速度无关。
(2)刹车过程中力相同时,初速度越大,停下来速度变化量越大,所用时间越长;速度越小,停下来所用时间越短。
因此速度越大的汽车越难停下来,不是因为运动状态难改变,而是因为运动状态改变量大。
2.将“牛顿第一定律”错误地理解为“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1)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大量的实验现象的基础上,通过思维的逻辑推理而发现的,不能用实验直接定性指出力和运动的关系。
(2)牛顿第二定律是实验定律,当F、m、a均采用国际单位时有F=ma,定量指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定律。
3.将“超重或失重”错误地理解为“物体重力变大或变小了”(1)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物体的重力始终存在,大小也没有变化。
(2)发生超重或失重现象是由于物体竖直方向有加速度,使得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绳的拉力)大于或小于物体的重力。
4.误认为“物体受到哪个方向的合外力,则物体就向哪个方向运动”(1)物体的合外力方向决定了加速度的方向,物体的运动情况由力和运动决定。
(2)初速度为零的物体。
受到恒定的合外力作用,将沿合外力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3)初速度不为零的物体,若受到与初速度反向的恒定合外力作用,将沿初速度方向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若合外力方向与初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物体做曲线运动。
1.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滑行的加速度:a=μg;欲推动放在粗糙平面上的物体,物体与平面间的动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