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国家与社会》教学设计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第一中学 钱文辉
《早期国家与社会》教学设计
《早期国家与社会》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课标:2-1-4列举表明文字出现,阶级、等级和国家形成的实例,知道它们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2-1-6概述我国先秦时期的大致年代和区域,知道对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事件和文化成就。
课标解读:能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文明成就,理解它们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二、【教材简析】:“早期国家与社会”勾勒了夏、商、周三代的概况。
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早期国家产生与发展的时期。
灿烂的青铜文化、*骨文以及西周时期完善的分封制和礼乐制度,是中华早期文明的典型代表。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并能列举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文明成就。
2.理解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文明成就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兼带比较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感受中华文明的古老和博大精深。
通过列表比较,增强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
通过合作探究,增强文字阅读、理解与帮助、语言组织等方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网络、书籍、课堂等途经收集历史资料,感知和体验不同文明的内涵和魅力,增强对祖国文明的认同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我国夏商周在生产技术、*骨文字、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创新难点: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同时思考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五、【教学思想和策略方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比较法、故事法;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根据小班化教学和学校助学稿编制(先学后教)要求,课堂教学过程要与助学稿紧密结合,突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减少教师讲课时间,增加学生合作学习时间;以多媒体技术辅助,展现更直观、更丰富的信息,促进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六、【教学过程设计】:导入:“夏有禹,商有汤。
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1.2.1早期国家与社会教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早期国家与社会”是该册的开篇,涵盖了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和古印度文明等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1.2.1节“早期国家与社会”,主要介绍古代埃及文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古代埃及文明的发展历程、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在素质方面,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于新知识和新概念充满好奇。他们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能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同时,他们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一定的质疑和批判。
在行为习惯方面,八年级的学生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较高,能够按时完成作业和学习任务;但也有部分学生学习习惯有待提高,容易拖延和偷懒。对于课程学习,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而对于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需要教师进行更多的指导和监督。
(二)存在主要问题
1.课堂管理: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指导,确保课堂秩序和活动效果。
2.教学方法:在讲解知识点时,需要更加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3.评价方式: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需要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最终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和进步。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古代埃及文明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2.1早期国家与社会(教师版)
课题: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第二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一框早期国家与社会(教师版)主备人:林显华备课时间:教学札记【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早期人类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状态,认识人类社会的阶级分化。
②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图文资料分析人类社会的阶级分化和阶级统治,分析早期国家军队和刑法的作用。
③情感与态度:能够利用实物或文献资料分析礼乐文明在当时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1.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形成。
2.西周重要的制度:分封制、礼乐制等。
【预习导学】1.启继承王位后,从此代替了。
2.我们把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定都。
4.为了巩固统治,西周还进一步实行,发展并完善了古代。
5.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6.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使王权逐步加强和巩固是在()继承王位后。
A.尧 B.舜 C.禹 D.启7.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开始的。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8.我国早期国家建立的标志是夏朝的建立。
()9.商朝和西周的疆域远比夏朝时广阔,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10.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公元771年,西周灭亡。
()【课内研讨】(一)导入:播放《封神演义》片断(二)问题探究:1.想一想周朝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是怎么决定的?2.议一议,这与强调平等和奋斗竞争的现代社会有什么根本差异?(三)师生共评:【当堂巩固】1.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时间是()A.公元前2070年 B.公元2070年 C.公元前1600年 D.公元1600年2.商朝的()发达A.手工业 B.商业 C.农业 D.青铜铸造业3.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且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们称之为()A.楔形文字 B.甲骨文C.拉丁文D.象形文字4.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整体设计课件++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六 单元教学策略
1.构建时间轴,以明确这一时期历史发展顺序(时空观)
பைடு நூலகம்
六 单元教学策略
2.列表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完成夏商周三代的基本概况。(学生主体性)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亡国之 君
亡国事件
灭亡的原因和启 示
夏朝 约前2070年 禹 商朝 约前1600年 汤 西周 前1046年 周武王
阳城
亳、殷 等
三 单元知识结构
四 单元素养目标
1.落实时序观念。通过绘制年代尺,借助大事年表,掌握夏 商周三代的重要时间节点与历史演进脉络。
2.列举农耕时代的技术进步、工业化时期的重大发明给 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理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 会进步的根本原因。
3.评述重要历史人物、事件、现象,恰当说明他(它)们在 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镐京
桀 商汤灭夏 原因:统治者的暴
商纣王
武王伐纣
政。启示:得民心 者得天下,失民心
周幽王
犬戎灭西 周
者失天下
六 单元教学策略
3.出示相关史料,得出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变化及内在联系。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宗庙之牺(作祭 品用的牛),为畎 (quǎn)亩(田间, 田地)之勤。” ——《国语·晋语》
1.构建时间轴,以明确这一时期历史发展顺序(时空观) 2.列表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完成夏商周三代的基本概况。 3.出示相关史料,得出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变化及内在联系。(唯 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4.学生搜集孔子在当今世界的影响,感悟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 自信。(家国情怀) 5.学生讲述都江堰的建造,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六 单元教学策略
材料:平王立, 东迁于洛邑,辟(避)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之《早期国家与社会》
潘桥中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学科)教案设计课题名称:《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之《早期国家与社会》课时情况:第1课时,共3课时作者姓名:伍鼎煜备注一、教案目标:1、认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渊源,通过对比课文材料与现实生活,理解和感受礼乐文明的基本内涵,增强对礼乐文明的感性认识。
2、能够利用实物或文献资料分析礼乐文明在当时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增强对礼乐文明的理性认识。
3、在活动与探索中体验求知和学习的快乐,体会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继续探索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二、教案重难点:1、教案重点:中国古代礼乐文明在周朝得到发展和完善。
2、教案难点:分封制、礼乐制度成为中国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工具。
三、教案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四、教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五、教案过程:(一)复习导入注意与本单元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的联系亚非大河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特征,教案本课时应注意从制度创设、文字起源、宫殿建筑、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方面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国家、古代印度进行联系与比较。
(二)教案新课夏、商、周时期,史称“上古三代”,是中华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时期。
1.走进夏朝(1)出示商朝形势图,让学生了解商朝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主要统治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一带。
(2)说一说史籍中有“夏传子,家天下”的说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这之前采用何种制度?什么是王位世袭制?历史上将国王权位视为一家一族的私产,实行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制度叫王位世袭制。
(3)出示图1-13,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朝宫殿遗址复原图发掘确认宫城平面略呈长方形,面积约10.8万平方M。
宫殿区内已发掘的大型建筑基址达9座。
二里头遗址宫城是迄今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遗迹。
纵横交错的中心区道路网、方正规矩的宫城和排列有序的建筑基址群,表明二里头遗址是一处经缜密规划、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
早期国家与社会教案
早期国家与社会教案教案标题:早期国家与社会教学目标:1. 了解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2. 掌握早期国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早期国家的概念和特征;2. 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3. 早期国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1. 了解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2. 掌握早期国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1. 分析早期国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2. 运用历史思维进行问题分析。
教学方法:1. 授课法: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早期国家与社会的相关知识;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3. 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早期国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教学资源:1. 教科书:提供相关的教材内容,供学生参考;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3.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供学生参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早期国家的地图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知道早期国家是如何形成的吗?”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早期国家的概念和特征;2. 详细讲解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3. 分析早期国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三、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以下问题:1. 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哪些因素影响?2. 早期国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3. 你认为早期国家对社会的影响有哪些?四、案例分析(15分钟)给学生提供一些早期国家的案例,让他们分析这些国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并总结出共同点和差异点。
五、归纳总结(10分钟)根据学生的讨论和案例分析,归纳总结早期国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并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补充。
六、拓展延伸(10分钟)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观看相关视频等方式,进一步了解早期国家与社会的研究成果和争议点,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早期的国家与社会教案 北师大版
年级
七
科目
历史
期的国家与社会
授课类型
新授
课标依据
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在夏、商、西周时期,最高统治者维护自己和本阶级的统治、维护当时严密的阶级结构和森严的等级关系的手段以及当时的社会阶级状况,是学生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社会与国家概貌的极其重要的一课。本课分为三个子目:“贵族平民和奴隶”介绍了当时的阶级结构和不同阶级的社会地位、社会分工情况。“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向学生描述了奴隶社会的国家机器,指出了奴隶主阶级是通过暴力镇压和礼仪教化相结合的双重手段来统治人民。“西周的分封制”主要介绍了最高统治者周王是如何通过分封制来维系等级关系、管理广大地区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分封制”和“礼仪教化”,了解它们既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又是中国“尊祖敬宗的孝亲观念和德行”这一优良传统形成的渊源,从而加强孝亲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
重点
说出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教学
难点
理解分封制和礼仪教化的作用,学习设计西周的社会网络图
五、教法学法
自主学习法,讨论法,点拨法
二、学情分析
这一课概念性知识偏多,内容较为枯燥和抽象,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非常重要。同时,学生对夏、商、西周也应该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储备,从而对概念的探究有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能够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四、本课小结
设计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总结本课内容。
5、课堂练习
同步导练1--10题
秋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早期国家与社会》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早期国家与社会》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对“西周的分封制”的学习,明确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了解周王是如何通过分封制加强自己的统治的;了解夏商西周统治阶级是通过军队、刑法的暴力镇压与思想上的礼仪教化等双重手段来统治人民的;通过分析、运用“西周分封形势图”,增强识图辨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演说西周分封制,把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和历史想像能力;通过参与设计“西周分封制示意图”活动,学习采用多种方式表达观点的方法,培养口头表达能力;通过识读运用“西周分封形势”图,增强识图能力和根据图表捕获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分封制”、“礼仪教化”等内容的学习,理解它们既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又是中国古代“尊祖敬宗的孝亲观念”这一优良传统形成的渊源。
了解平民与奴隶的悲惨处境,激发学生尊重、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学情分析: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分封制是本课的主干,牵涉到整课知识的教学,与以后历史知识的学习也有很大的联系。
难点:理解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理解礼仪教化对于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的重要意义。
方法突破: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走进西周的社会,演说分封制、西周各个阶层的情况,突出重点;通过探究活动,特别是学生绘制相关的示意图,加深对分封制的理解,并体会分封制的重要作用;典型例子,让学生对“祭祀”为代表的礼仪教化有较为深入的认识,理解礼仪教化对于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的重要意义。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学方法:讲述法、谈话法、阅读指导法、情景设置法、图表法等方法。
学习方法:历史演说法、识图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1.认真分析学情,了解学生对本课知识的认知水平和具备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
2.查阅相关书籍、网站,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并加以整理。
3.制作多媒体课件。
1.2.1《早期国家与社会》 教学设计-2020-2021学年浙江省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早期国家与社会》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2-1-3 列举表明文字出现,阶级、等级和国家形成的实例,知道它们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2-1-6 概述我国先秦时期的大致年代和区域,知道对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事件和文化成就。
二、学教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夏、商、西周的代表性文明成就,理解夏、商、周三代在生产技术、甲骨文字、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年代尺梳理夏商周三代更替的时序,通过对文明成就图片的判断,明确它们所处的时期;通过对技术、文字与制度三个方面创新的探究,理解它们对中华文明延续的深远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文明的悠久和博大,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自豪感。
三、重点难点重点:知道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性文明成就。
难点:理解夏商周的文明成就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对西周分封制的理解(宗法制是周代分封制的基础,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弄清这一点很重要)。
四、学教内容本课为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一课时:早期国家与社会五、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在七年级下的学习中已初步树立了历史意识,如年代尺的概念、历史时间的表述等。
也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其形象思维已开始向抽象思维过渡,但要对历史事物进行深入了解乃至深度思考仍具相当难度。
尤其是对夏商周的这段历史,他们比较陌生,一旦涉及政治制度如世袭制、分封制之类往往缺乏兴趣。
所以教师需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着眼,找到实现学教目标的最佳路径。
为此本节课以讲授法配合学生适度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以建构学生的历史认知,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
六、学教课型:新授课七、学教流程导入:(图片感知)任何一个古老国家其真实的历史几乎都要抵达神话与传说的边缘。
中华早期国家产生于夏朝,人们通常认为,它的建立者就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
这是夏朝一个城市聚落复原想象图,中间的主体部分是宫殿,它多少反映了中华早期文明的一些情况。
早期国家与社会 教案
早期国家与社会教案教案标题:早期国家与社会教学目标:1. 了解早期国家与社会的概念和特征。
2. 探讨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
3. 分析早期国家与社会的结构和功能。
4. 理解早期国家与社会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点:1. 早期国家与社会的概念和特征。
2. 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
3. 早期国家与社会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1. 分析早期国家与社会的结构和功能。
2. 理解早期国家与社会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2. 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
3. 学生参与讨论的问题和活动。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使用图片或视频素材引起学生对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兴趣,让学生提出他们对早期国家与社会的猜想和问题。
Step 2: 概念解释(10分钟)解释早期国家与社会的概念和特征,包括早期国家的形成条件、社会组织形式和经济特点等。
通过示例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Step 3: 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15分钟)讲解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包括农业革命、城市化、政治权力集中等因素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因素如何导致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Step 4: 结构和功能分析(20分钟)分析早期国家与社会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统治者、贵族、农民和奴隶等社会阶层的分工和互动关系。
让学生讨论早期国家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功能,并分析这些功能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Step 5: 案例研究(15分钟)提供一个早期国家与社会的案例,例如古埃及、古希腊或古罗马,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研究和讨论。
要求学生分析该案例中的早期国家与社会的特点、结构和功能,并总结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Step 6: 总结和展望(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引导学生思考早期国家与社会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文献和资料,深入了解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和影响。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早期国家与社会》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早期国家与社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早期国家与社会》是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五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产生以及夏商周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衰、西周的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早期国家产生的背景、发展过程及其特点,掌握夏商周时期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和社会的认识尚不深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理解教材内容,把握时代特征。
同时,学生应具备一定的阅读、思考、讨论和表达能力,以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及其特点;掌握夏商周时期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夏商周时期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
2.教学难点: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夏商周时期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的内涵和联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挥集体智慧,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讲解法: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历史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3.资料:与本课相关的历史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
4.教学设备:计算机、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产生背景,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人教历史与社会八上《1.2早期国家与社会》word教案 (5)
第二单元第二课早期国家的形成(第4课时)教学设计思想(一)教材结构分析教材按照城市、王权、阶级、国家、军队先后出现的时间顺序,清晰简要地刻画了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多种标志,隐含着历史的发展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道理。
这种中外混编、逻辑清晰的编写方式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探讨历史及其文明的发展,理解人类文明的丰富内涵,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去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教材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如精选了丰富多彩的图片、可读性极强的小故事,从不同角度表现阶级的分化、王权的确立等一些枯燥、艰涩的内容,让学生对早期阶级、国家概念形成一个大致的轮廓,并进一步加深认识和理解。
方法与过程:2、通过分析城市居民所生活的不同条件,理解和分析贫富差别的出现、社会的逐渐分化;也可以通过城市的规模和布局,了解不同阶层居民的生活状况。
3、了解作为权利象征的金字塔、九鼎等,充分认识王权的实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早期社会文明,了解人类进步的历程;了解和掌握人类社会的阶级分化和阶级统治。
难点:学会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历史现象。
明确城市、国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认识和理解国家、阶级、王权等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辅助课件,有关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课内活动的设计。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材,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活动的准备工作,查找有关金字塔和空中花园的图片和资料。
教与学的过程(第一课时)[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大河流域的文明,还记得课中提到的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几个国家吗?”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四大文明古国是埃及、古巴比伦、印度、中国。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早期国家是怎样形成的。
”由此引出本文的主题。
[城市开始出现]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古代城市遗址的资料,图片或影视片,课上组织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组为单位,阅读、整理收集到的资料。
浙江省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1.2《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1课时早期国家与社会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第2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1课时早期国家与社会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要求学生了解夏、商、周三代更替的大致过程,包括盘庚迁殷、牧野之战、分封制、宗法制及东周建立等基础知识。
通过对甲骨文的辨认,激发学生探寻古文字的兴趣,引导学生懂得可通过考古材料来了解历史.指导学生制作夏、商、周三代比较表和家庭亲属世系表,培养综合、归纳能力和实践能力。
比较商朝和西周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考古图片进行分析推理、大胆想象,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问题;学会用观察法、阅读法等来了解有关的历史知识。
2。
通过学生探究教师设计的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良好的求知习惯,培养其思维能力及创新意识。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
夏、商、周的灭亡说明昏庸、暴虐的统治注定要失败。
2.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的重要制度,其对西周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起了一定的作用,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重点难点1.重点:分封制和宗法制2.难点:分封制在西周有助于稳定统治秩序,而在后世中央集权制下又成为离心因素;宗法制的具体内容及其对后世的正负两方面影响,这些都是初一学生较难理解、掌握的。
三、教学过程讲授新课:1。
夏、商、周的更替(1)简要说明夏、商、周三代对后世的影响,同时向学生交代“公元”、“公元前”、“公元后”、“世纪”等基本概念。
(2)夏朝作为中国第一个王朝,其主要标志是“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帮助学生理解,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公天下”转化为“家天下"是历史的进步。
(3)“殷商”及“殷墟”的概念。
补充“殷墟”发掘的过程。
并告诉学生“殷墟”以外还有许多商朝遗址,鼓励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
适当补充甲骨文字,让学生来辨认,并讲述甲骨文的刻制经过,从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甲骨文是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的开始。
(4)牧野之战。
商纣王的暴政,如创设“炮烙之刑”就是导致商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1.2.1早期国家与社会教学设计
目标:让学生了解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早期国家与社会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早期国家与社会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早期国家与社会的特性和重要性。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相关,符合教学实际。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早期国家的产生背景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批判性思维。通过学习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内容,学生能够构建时空观念,理解早期国家产生的背景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同时,通过分析史料,学生能够培养史料实证的能力,学会运用史料来验证历史事实。此外,学生还将学会对历史事件进行解释和分析,提高历史解释的能力。最后,通过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学生能够对历史观点进行评价和反思,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提升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学生在学习行为习惯方面也存在差异。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认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主动提问,对于历史学习有较高的兴趣。另一部分学生可能在学习态度上存在问题,对于课堂学习不够积极,课堂参与度较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针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将注重知识的衔接,采取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置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历史学习能力。此外,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以上措施,使学生在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说课稿一、教材概述《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一单元,本单元共包括五个课时,主要介绍了早期国家的起源、早期社会的变革以及早期国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早期国家的产生背景; 2. 掌握早期国家的特征和产生的条件; 3. 了解早期国家社会的结构和变革; 4. 理解早期国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5. 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掌握早期国家的特征和产生的条件; 2. 理解早期国家社会的结构和变革; 3. 理解早期国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安排1. 第一课时:早期国家的产生背景本课时主要介绍早期国家产生的背景,包括氏族部落社会的特点、农业生产的发展、人口增长导致的社会需求等,让学生了解早期国家产生的基本条件。
教学过程安排如下: - 通过图片和文字讲解,介绍氏族部落社会的特点; - 分析农业生产的发展对早期国家产生的影响; - 讲解人口增长导致的社会需求,引导学生思考早期国家的产生原因; - 设置小组活动,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时的主要内容。
2. 第二课时:早期国家的特征本课时主要介绍早期国家的特征,包括政治权力的形成、国家领土的固定、社会等级的出现等,让学生对早期国家有更深入的了解。
教学过程安排如下: - 通过示意图和文字,介绍早期国家政治权力的形成过程; - 讲解早期国家领土的固定和扩张,引导学生思考其原因; - 分析社会等级的出现与早期国家的关系,并进行深入讨论; - 进行课堂小结,总结早期国家的特征。
3. 第三课时:早期社会的变革本课时主要介绍早期社会的变革,包括部落联盟和奴隶制国家的产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等,让学生了解早期社会的动态变化。
人教历史与社会八上《1.2早期国家与社会》word教案 (3)
第二单元第二课早期国家的形成(第2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紧跟上一课时内容,以阶级、国家、军队先后出现的时间为序,刻画了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多种标志。
本课时着重从国家形成后社会出现的等级分化和统治者以军队、刑法等为统治工具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两方面来教学。
教材内容中外混编,逻辑结构清晰,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体会人类文明的丰富内涵。
(二)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早期人类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状态,认识人类社会的阶级分化。
(2)能结合图文资料分析人类社会的阶级分化和阶级统治,分析早期国家军队和刑法的作用。
以活动教学为主的模式开展教学。
整个教学过程应充分体现“教师引导,学生主体”,以培养和发挥学生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五)教与学的过程:新课导入一:从复习旧课中引入新课导入二:展示《金字塔》图片,提问:1、金字塔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你觉得它“奇”在何处?2、有人说“金字塔的每一块大石上都有一个埃及奴隶的冤魂”,说说你的理解。
[分化的社会]一、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出示:1、请根据种姓制度中四个等级的不同职业,分辨出四个等级孰高孰低?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为主;婆罗门:从事宗教事务;首陀罗:从事农、牧、渔、养猪业以及其他被认为低贱的职业;刹帝利:从事国家军事、行政事务。
2、填写种姓制度示意图、并分清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
3、活动:根据阅读卡表演小品二、商王朝1、出示大禹鼎,提问:你知道大禹鼎有何作用?在商王朝哪些人属于统治阶级,哪些属于被统治阶级?2、出示“商王大墓图”、“带枷的奴隶俑”“戴手梏的陶俑”组图。
问:这组图说明了商朝社会的什么现象?3、看书阅读思考:哪些事例表现奴隶的悲惨生活?过渡:1、假如你是商王朝的一个奴隶,你会起来反抗吗?2、面对起来反抗的奴隶,假如你是奴隶主你会怎么办?由此引出“军队与刑法”一目。
思考:1、古代军队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古代国家建立强大的军队有什么作用?[军队与刑法]一、古代国家军事实力1、出示图2-18,提问:看一看,这些文字都与什么有关?这说明了什么?2、出示材料“妇好墓随葬品”十六个人殉、六只犬殉、七千个贝壳(是当时的钱)、两百多件青铜礼器(祭祀用的)、五件大青铜铎和十六件小青铜铃(乐器)、四十四件青铜工具、二十七件青铜刀、四个青铜镜、一百三十多件青铜兵器、两件大型青铜钺(是军中统帅权威的象征物)、四个青铜虎和虎头……问:(1)十六个人殉说明了什么?(2)130多件青铜兵器说明了什么?(3)大型青铜钺陪葬说明了什么?(4)妇好墓中青铜器总量达一吨半,这又说明了什么?(此处“妇好墓随葬品”材料的安排,意图使学生通过材料理解并体会:商朝奴隶的悲惨命运、商朝已经有了强大的军队、妇女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商王朝青铜也已十分发达,以进入了青铜时代。
早期国家与社会
1-2-1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早期国家与社会【学习目标】1、了解夏商周“三代”的兴亡。
2、梳理夏商周各自文明成就的典型代表3、理解甲骨文的地位及分封制的作用和影响【重点难点】重点:甲骨文的地位难点:分封制的作用和影响【课前自学·梳理体系】一、早期国家与社会(一)夏朝的兴衰1、夏的建立:(1)建立时间:(2)建立者:(3)意义:是我国第一个王朝,标志着我国的产生。
2、夏文明成就的典型代表:(1)世袭制:禹死后继位,禅让制被取代。
(2)宫殿建筑:能佐证夏朝开创我国宫殿建筑先河的是遗址。
3、夏的灭亡:亡国时国王是(二)商朝的兴衰1、商的建立:(1)建立时间:(2)建立者:2、商朝文明成就的典型代表(1)青铜文化:目前世界上发现古代最大的青铜器是。
(2):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由此可推断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开始的。
3、商朝的灭亡:亡国时国王是(三)周朝的兴衰1、周的建立:(1)建立时间:(2)建立者:(3)都城:;史称。
2、周朝文明成就的典型代表:(1)分封制:①目的:是为了②方法:周王直接统治王都周围地区,将其它地区先后封赐给兄弟和功臣,封他们为。
③诸侯的义务:④分封的作用:(2)礼乐制度:是周朝贵族使用的主要礼乐器,不同等级使用规格不同。
3、西周的灭亡:时间是。
【课前自学·导学探究】1、论从史出(1)读P12图1-16甲骨文所见商武器和使用情况简表,从这一史料中你可推断得出的结论有:(2)读P12图1-17甲骨文所见商朝型罚简表,从这一史料中你可推断得出的结论有:2、史海拾贝读P12图1-18西周等级示意图及边上资料,思考:(1)周朝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是怎么决定的?(2)西周的分封制有没有使西周的统治千秋万代的延续下去?请用史实说明,并尝试分析其原因。
【我的问题】【课堂小结】朝代建立时间开国君主亡国之君文明成就【课堂反馈】1、启继承王位,标志着哪一制度的开始………………()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礼乐制度2、通过下图文物可以了解中国哪一时期的历史………()A、夏朝B、商朝C、周朝D、西周3、“助纣为虐”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成语,下列叙述中同成语中的“纣”有关的是…………………………………()①纣是夏朝最后一个国王②商纣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③前1600年周武王在牧野大败商军④施炮烙之刑,失去民心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上演了一场“烽火戏诸候”的闹剧。
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新华中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二单元 第二课 初期国家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
第二单元第二课初期国家的形成(第1课时)(一)教材结构分析本课教材内容是:在大河流域文明内容的基础上,从城市显现、王权神圣、分化的社会、军队与刑法等四个要紧方面来论述初期国家的形态及各阶级人们的不同生活状态。
本课时内容着重从“城市开始显现”和“王权神圣”来展现人类社会的初期国家形成,勾画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成绩和特色。
通过本课时的教学使学生明确城市、国家的显现都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是文明的标志。
(二)教学目标(1)图文结合,观看和熟悉文字、城市、国家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期的标志。
(2)学会用历史的目光从不同的角度来熟悉、分析历史现象。
如国家的形成、王权神圣。
(3)使学生初步树立阶级的观念,培育对劳动人民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熟悉初期社会文明,了解人类进步的历程;了解和把握人类社会的阶级分化和阶级统治。
难点:学会从不同角度来熟悉历史现象。
明确城市、国家的显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熟悉和明白得国家、阶级、王权等显现是人类文明进展的标志。
(四)教学方式要紧运用问题探讨式的教学方式。
教师始终处于引导的地位,采纳启发、引导、分析和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民主、探讨的课堂气氛,进而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要求。
(五)教与学的进程:新课导入一::温习旧课导入“同窗们,咱们上节课学习了大河流域的文明,还记得课中提到的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几个国家吗?”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四大文明古国是埃及、古巴比伦、印度、中国。
“那么,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初期国家是如何形成的。
”由此引出本文的主题。
新课导入二::课件导入利用图片、幻灯片、电视纪录片等,向学生展现现今世界各国的文化风俗或国家的城市风貌,在感受与体验现代文明的多元和繁华中,让学生一起探讨初期国家的形成。
从学生已有的体会动身,激发学生学习和了解初期国家形成的爱好。
[城市开始显现]教师出示三大遗址图片,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一、任意选一个遗址,描述其布局、功能和特点?二、猜想古代城市形成的缘故和条件?3、比较这些古代城市遗址有无相同的地方?4、同现代城市相较,它们有什么异同?五、看哪一小组能画出一幅古代城市想象图?教师出示《摩亨佐达罗富人住宅区》的图片:学生角色扮演要求:假设你是一名古代印度的富翁,请你向大伙儿介绍一下你家的布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国家与社会》教学设计
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第一中学钱文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利用年代尺,识记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时段;结合图文,初步认识丰富多彩的中华早期文明成果,知道青铜文化、甲骨文以及西周时期完善的分封制和礼乐制度,是中华早期文明的典型代表。
2.过程与方法:阅读图文,结合史料,分析早期国家形成的表现,认识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性文明成就,通过史料分析、古今对比理解西周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及其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理解西周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及其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懂得论从史出的方法,培养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从多角度感知早期国家的初创,熟悉祖国的历史和边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概况,认识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性文明成就。
2.难点:理解西周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及其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和讨论。
2.采用读图分析、绘制年代尺的方法,准确清晰地知道和描述夏商周三代的概况。
3.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好《三字经》。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准备好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图册。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正所谓“熟读《三
字经》,可知千古
事”。
从“经子通,
读诸史”到“通
古今,若亲目”讲
述的是从三皇至
清代的朝代变革,
一部中国史的基
本面貌尽在其中。
出示相关句段。
出示年代尺。
从所出示的句段
中,说说自己了解
到的信息。
……夏有禹,商有
汤。
周文武,称三
王。
夏传子,家天
下。
四百载,迁夏
社。
汤伐夏,国号
商。
六百载,至纣
亡。
周武王,始诛
纣。
八百载,最长
久。
从学生熟悉的《三
字经》引入,既引
发学生兴趣,了解
学情,又培养学生
从史料中获取信
息的能力,还能让
学生感知中国文
明珍贵的文化遗
产,增强民族归属
感和自豪感,
从年代尺中感知
夏商周三代的历
史演变。
新课教学(读经知史)
环节一:走进夏朝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出示《夏朝形势
图》,引导学生思
考:夏朝的建立者
是谁?明确夏朝
是我国历史上第
一个王朝。
出示“夏传子,家
天下”是指什么现
象?这一现象发
观察《夏朝形势
图》,说出夏朝大
致的统治区域。
回忆文明形成的
标志有哪些?
对比禅让制和世
联系旧知,温故知
新。
生在什么时候?
出示二里头夏朝宫殿遗址复原图,强调这是迄今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遗迹。
引导学生概括夏朝。
(建立者、时间、都城、末代暴君)袭制,明白世袭制
是我国进入文明
时期的重要标志。
观察复原图,认识
该建筑的布局严
谨,主次分明,明
白这开创了我国
宫殿建筑的先河,
也是进入文明时
代的标志之一。
概括夏朝,梳理夏
朝概况。
从制度建立和宫
殿建筑两方面让
学生感知早期国
家的初创。
及时巩固和梳理
知识。
环节二:走进商朝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出示《夏朝形势
图》和《商朝形势
图》,引导学生思
考:
观察对比两幅图,
思考变化及其原
因。
联系图册P7青铜
从青铜器和甲骨
文等典型文明成
就,感知中华早期
文明在商朝时期
已经发展到一个
你发现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
这样的变化?(引导学生联系到生
产力的发展)有何证据?(文献记载,考古发现)
1.生产技术创新──青铜器。
(出示司母戊鼎的图
文资料以及四羊
方尊的鉴赏资料)
2.文字创新──甲骨文
(出示三个甲骨
文让学生猜字)
引导学生概括商
朝(建立者、时间、杰出文明成就、末代暴君)器的用途,认识到
青铜器是夏商周
时期当之无愧的
文明象征。
猜甲骨文(车、光、
兔),联系图册P7,
思考:
1.为什么要在甲
骨上刻字?
2.甲骨文字有哪
些特点?
3.甲骨文的发现
有何意义?
4.联系图1-16,
1-17,从两幅图中
获取相关信息。
概括商朝,梳理概
况。
新阶段。
环节三:走进西周
(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
)邀请学生讲述武
王伐纣、牧野之战
的相关故事。
向学生说明此处
“八百载”指的是
整个周朝。
解读分封制
1.为什么要实行
分封制?(出示图
文资料)
2.怎样进行分
封?(出示分封示
意图)
3.受封者有哪些
权利和义务?(出
示示意图)
4.实行分封制有
什么影响?(对比
夏商周三代的形
1.试叙述周武王
诛纣建周的简单
经过。
2.阅读教材,梳
理出相关制度。
阅读教材P12及图
册P8,按要求逐步
解读西周分封制,
并用自己的话对
分封制进行名词
解释。
思考:这反映了西
周的什么制度?
(礼乐制度)
阅读图册P9趣味
链接
钟鸣鼎食,思考
礼的实质是什
了解学情,培养学
生的语言表达能
力。
通过阅读和分析
图文资料,培养学
生的分析和概括
能力,并通过名词
解释环节,深化概
念,培养和提高学
生的语言表达和
概括能力。
势图)
出示《礼记礼器》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概括西周
(建立、都城、重要制度)么?礼仪教化有
何作用?(礼乐制
度是用来维护森
严的社会等级。
)
概括商朝,梳理概
况
充分利用学生手
头的现有资料,提
升对资料的利用
率,并能通过实例
理解论丛史出的
道理。
课堂小结重新出示三字经
相关句段,引导学
生梳理知识。
请同学们对本课
知识进行梳理,可
以列表比较夏、
商、西周三代历史
的基本状况。
(提
示:可从建国时
间、开国君主、亡
国君主、文化成
就、在中华早期文
明史上的地位等
方面进行比较。
首尾呼应,读经知
史,通过知识梳理
和知识构建,及时
反馈学习结果,通
过联系和比较,明
白夏商周是中国
早期文明的产生
和发展时期。
五、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1)本课以《三字经》作为主线,贯穿整堂课的始末,引导学生读经知史,通过“走进夏朝”“走进商朝”“走进西周”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习知识、学会方法,并通过课堂小结再次明确主题。
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论丛史出,史地结合的教学理念。
(2)本节课十分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同时还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概括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综合素质势必会得以提升。
(3)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如《三字经》、图册等),对教材进行有效补充,拓宽学生视野,理清思路,方便理解。
2.不足之处
由于学生历史知识的匮乏,本课时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注重教师的主导,学生质疑发挥不多,同时礼乐制度对当今社会仍有深远影响,在本课时中涉及不多,削弱了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