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论
养生论(抱朴子)
养生论(抱朴子)养生论(抱朴子)抱朴子曰: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
胸腹之设,犹宫室也。
肢体之位,犹郊境也。
骨节之分,犹百官也。
腠理之间,犹四衢也。
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治人能治其身,亦如明主能治其国。
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
爱其气,所以全其身。
民弊国亡,气哀身谢。
是以至人上士,乃施药于未病之前,不追修于既败之后。
故知生难保而易散,气难消而易浊。
若能审机权,可以制嗜欲,保全性命。
且夫善养生者,先除六害,然后可以延驻于百年。
何者是耶?一曰薄名利,二曰禁声色,三曰廉货财,四曰损滋味,五曰除佞妄,六曰去沮嫉。
六者不除,修养之道徒设尔。
盖缘未见其益,虽心希妙道,口念真经,咀嚼英华,呼吸景象,不能补其短促。
诚缘舍其本而忘其末,深可诫哉。
所以保和全真者,乃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怒、少乐、少愁、少好、少恶、少事、少机。
夫多思则神散,多念则心劳,多笑则脏腑上翻,多言则气海虚脱,多喜则膀胱纳客风,多怒则腠理奔血,多乐则心神邪荡,多愁则头鬓憔枯,多好则志气倾溢,多恶则精爽奔腾,多事则筋脉干急,多机则智虑沉迷。
斯乃伐人之生甚于斤斧,损人之命猛于豺狼。
无久坐,无久行,无久视,无久听。
不饥勿强食,不渴勿强饮。
不饥强食则脾劳,不渴强饮则胃胀。
体欲常劳,食欲常少。
劳勿过极,少勿至饥。
冬朝勿空心,夏夜勿饱食。
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心内澄则真神守其位,气内定则邪物去其身。
行欺诈则神悲,行争竞则神沮。
轻侮于人当减算,杀害于物必伤年。
行一善则魂神乐,搆一恶则魄神欢(魄神乐死,魂神好生)。
常以宽泰自居,恬淡自守,则身形安静,灾害不干。
生录必书其名,死籍必削其咎。
养生之理,尽于此矣。
至于炼远丹以补脑,化金液以留神,斯乃上真之妙道。
盖非食谷啖血者,越分而修之。
万人之中,得者殊少,深可诫焉。
老君曰:存吾此道,上士全修延寿命,中士半修无灾病,下士时修勉夭横。
愚者失道摈其性,其斯之谓欤========================养性延命录序夫禀气含灵,唯人为贵。
《养生论》
返回主页
返回主页
随文注释 世或有謂神仙可以學得,不 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壽百二十, 古今所同,過此以往,莫非妖妄 者。此皆兩失其情。請試粗論之。 夫神仙雖不目見,然記籍所 載,前史所傳,較而論之,其有 必矣。似特受異氣,禀之自然, 非積學所能致也。至於導養得理, 以盡性命,上獲千餘歲,下可數 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
之使暗而無使明,薰之使黃而無使 堅,芬之使香而無使延哉? 故神農曰“上藥養命,中藥養 性”者,誠知性命之理,因輔養以 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穀是見, 务:通“瞀”。 聲色是耽,目惑玄黃,耳務淫哇。 鬻:同“煮”, 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腸胃,香 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氣,思慮 伤害。 銷其精神,哀樂殃其平粹。夫以蕞 蕞尔:小的样子。 爾之軀,攻之者非一塗;易竭之身, 涂:通“途”。 而外內受敵。身非木石,其能久乎?
即使听说些养生的事情,却凭自己的见识去判断, 认为这不对;其次是怀疑虽然很少,却几乎不懂得 从何处入手;再其次是自己尽力服药,服一年半载, 劳苦又无效验,养生的志趣就已厌倦衰减,于是又 中途停止。有的人用涓涓细流似的补益保养身体, 用奔腾洪流似的消耗损耗正气,却想要坐待明显报 酬;有的人抑制感情隐忍欲望,割弃了荣华富贵的 念头,但爱好的事物时时在耳目之前,所希冀的又 在几十年以后,既担心失掉眼前的利益,又恐怕失 去长远的好处,内心犹豫不决,思想在内部交争, 物质在外边诱惑,物质享受的眼前利益和养生延年 的长远好处互相排挤,如此,终又导致失败。
内容 提要 全文 朗诵 随文 注释 整篇 翻译 重点 提示 参考 文献 自测 练习
养
生
嵇 康
论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嵇康(223-263), 三国时曹魏文学家。“竹林七 贤”之一。早年丧父,家境贫 困,但仍励志勤学,文学、玄 学、音乐等无不博通。他娶曹 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曾任 中散大夫,史称“嵇中散”。 他的诗今存50余首,以四言体 为多,占一半以上。如:“人 生譬朝露。世变多百罗。茍必 有终极。彭聃不足多。”
黄帝内经养生论
黄帝内经养生论黄帝内经养生论《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养生的理论和方法。
养生,又称摄生、保生,即保养生命之意。
养生就是根据人类生命的发展规律,针对衰老产生的机理,采取各种方法保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以期达到防病延衰的目的。
从人体固有的精、气、神立论到人与自然的整体运动观,指出养生应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调于四时,内外安和,恬淡虚无,合同于道。
同时强调道德性格涵养,动静结合,防正饮食劳倦,六淫外侵,七情内伤,七损八益,做到形神统一,内外统一,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养生论的理念及方法。
1 坚固五脏,充实肾气《黄帝内经》中养生理论和方法是在“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下指导建立起来的。
“天人相应”为《黄帝内经》的基本学术思想,是中医养生的精髓。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天赋寿命当在百岁以上,其所以夭亡的原因,就在于不知养生的缘故。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生长衰老的整个生命过程,就是五脏功能自然盛衰变化的生理过程,其中尤以肾气的自然盛衰为关键,正如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男女之壮也,并始于肾气盛实;其后也,亦由于肾气之衰微,人之盛衰,皆本源于肾,此故总以肾结之”。
正由于肾气是人体生长衰老的根本,所以保持肾气充实,延缓肾气的自然衰减限期,是减慢人体衰老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方面由于肾为元气之根,“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所以后天脏腑之气对肾气的滋生,又是充实肾气的重要保证。
故而《黄帝内经》在强调肾气根本作用的同时,也重视脏腑功能盛衰对衰老过程的影响,如《灵枢天年》说:“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说明加强后天的调养,保持脏腑之气的旺盛来充养先天肾气,是延年益寿的重要原则。
由此可见,养生的任务就在于运用各种方法,保持五脏精气,尤其是肾气的充实,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延缓衰老的过程。
嵇康养生论原文和解读
嵇康养生论原文和解读1. 嵇康的养生论原文那可真是太精彩啦!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对健康生活的新认知大门。
比如说“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这不就像是说我们的精神对于身体,就如同国家有个英明的君主一样重要嘛!我们可得好好琢磨琢磨。
2. 你知道嵇康养生论里说的“清虚静泰,少私寡欲”吗?哎呀呀,这简直就是告诉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呀,就好比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宁静的绿洲,多棒啊!我们是不是也该学学呢?3. 嵇康养生论原文里提到“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这可太有道理了!这不就跟我们追求那些虚名浮利会损害我们的品德一样嘛,就像追着风中的羽毛,最后可能啥也没得到,还累得够呛,是不是该好好想想呀!4. “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嵇康养生论中的这句话真让人深思啊!这不就像是在告诉我们要活得豁达,不要整天忧心忡忡的,像无忧无虑的小鸟一样自由飞翔不好吗?5. 嵇康养生论说“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哇塞,这听着多玄乎呀!但仔细想想,不就是让我们放下过多的欲望才能真正快乐,不执着于生命本身才能让生命更有意义嘛,就像松开紧握的沙子,反而能拥有更多呀!6. “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看看嵇康养生论的这句话,多形象啊!这不就是说我们的身体和精神是相互依存的嘛,就像鱼和水一样,谁也离不开谁,多有意思呀!7. 嵇康养生论里还有“善养生者……则邪不能害”,哎呀呀,这就是提醒我们要好好保护自己呀,就像给自己穿上一层坚固的铠甲,那些坏东西就没法侵害我们啦,是不是很有道理呢?8. “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肠胃”,嵇康养生论里这话可真是让人警醒呀!这就好像是在说那些不健康的饮食会伤害我们的内脏,就像给身体埋下一颗颗炸弹一样,吓人吧!我们可得注意饮食呀!9. “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嵇康养生论的这一观点多深刻呀!这就是告诉我们不要被外界的东西扰乱内心,要让自己的精神保持纯净呀,就像在浑浊的水中找到那股清泉,太难得了!10. 嵇康养生论真的是充满了智慧呀!我们要好好去研读和理解。
苏轼养生论原文及译文
苏轼养生论原文及译文已饥方食,未饱先止。
散步逍遥,务令腹空。
当腹空时,即便入室,不拘昼夜,坐卧自便,惟在摄身,使如木偶。
常自念言:“今我此身,若少动摇,如毫发许,便堕地狱。
如商君法,如孙武令,事在必行,有犯无恕。
”又用佛语及老聃语,视鼻端白,数出入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数至数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与虚空等,不烦禁制,自然不动。
数至数千,或不能数,则有一法,其名曰“随”:与息俱出,复与息俱入。
或觉此息,从毛窍中,八万四千,云蒸雾散。
无始以来,诸病自除,诸障渐灭,自然明悟。
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时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老人言尽于此。
感到饥饿时才进食,还未吃饱就先停止。
然后悠闲地去散步,务必让肚子保持空的状态。
当肚子空了的时候,就可以进入室内(进行养生的静修),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坐着或者躺着随自己的方便,但关键在于收敛身心,让自己像木偶一样(静止不动)。
常常暗自告诫自己:“现在我的这个身体,如果稍有一点动摇,哪怕像毫发那样细微,就会堕入地狱。
(对待养生的规则)就像商鞅的法令,像孙武的军规,事情必须执行,有违反的绝不宽恕。
”又引用佛教的话语以及老子的话语,观看鼻尖的白气(这是一种静修时的观想方法),计算呼吸的出入次数,气息悠长细微好像若有若无,不要刻意用力。
数到几百次的时候,内心就会安静下来,身体也会静止不动,和虚空一样(平静),不需要刻意约束禁止(自己的身心),自然就不会动了。
数到几千次的时候,或者如果不能数了,那么有一个方法,它的名字叫做“随”:跟随着气息一同呼出,又跟随着气息一同吸入。
有时会感觉到这气息,从全身八万四千个毛孔中,像云气蒸发雾气消散一样(出入)。
自从开天辟地(这里表示从久远的时间以来),各种疾病自然就消除了,各种障碍也逐渐消灭,自然而然就会明白开悟。
就好像盲人,忽然有了眼睛,这个时候哪里还用得着求人来指路呢?所以老人(我)的话就说到这里了。
苏轼养生论文言文翻译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其一生好学不倦,兼修儒、道、佛三家之学,尤以养生之道独树一帜。
本文将就苏轼养生之理,略述一二。
夫养生之道,贵在调摄。
苏轼曰:“养生者,养性也。
”性者,心之主也。
心静则神安,神安则身泰。
故养生之道,首在养心。
苏轼云:“养心莫善于寡欲。
”夫欲者,人心之病也。
寡欲则心清,心清则神明。
是以养生者,必先清心寡欲。
其次,苏轼主张顺应自然。
天地万物,各有其性。
人禀五行之性,应四时之序。
故养生者,宜顺四时之序,调五行之性。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乃自然之理。
苏轼曰:“春宜养肝,夏宜养心,秋宜养肺,冬宜养肾。
”养生者,当顺应四时,调养五脏,使气血流通,百脉调和。
再者,苏轼提倡动静结合。
动静相兼,乃养生之要。
动静适度,则气血流通,筋骨强健。
苏轼云:“养生之道,动静宜均。
”动静之宜,如水之润物,火之养木。
动静结合,方能养生延年。
此外,苏轼注重饮食调养。
饮食者,养生之本也。
饮食有节,则身体强健;饮食无度,则百病丛生。
苏轼曰:“饮食宜清淡,忌油腻。
”养生者,宜以五谷为主,杂以蔬菜、水果,以养脾胃,调五脏。
又曰:“养生之道,宜以茶代酒。
”茶能清心火,解酒毒,养生者宜常饮之。
酒则伤身,宜少饮或不饮。
最后,苏轼强调修身养性。
修身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基也。
养生者,宜修身养性,以达身心和谐。
苏轼云:“养生之道,宜修身养性。
”修身养性,宜读圣贤之书,行仁义之事,以修身齐家。
总之,苏轼养生之道,首在养心,顺应自然,动静结合,饮食调养,修身养性。
此乃养生之根本,延年益寿之道也。
《苏轼养生论》翻译(现代文):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一生勤奋好学,博采儒、道、佛三家之长,尤其在养生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以下是对苏轼养生理论的简要阐述。
养生之道,关键在于调整和保养。
苏轼认为:“养生就是养性。
”所谓性,指的是人的心灵。
心灵平静则神志安宁,神志安宁则身体安康。
《养生论》译释
《养生论》译释
《养生论》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内经》的一部分,是西晋时
期著名医学家黄帝所著,黄帝受过博大广泛的传统经验,其学说
已渗透到后世传统医学的几乎每一个领域。
《养生论》关注调节
身心的养生理论,欲以此来预防疾病,延年益寿。
养生的核心是
以阴阳平衡、脏腑协调为本质,并建议尊重自然,发展节制的生
活方式,注意姿势的的调整,学习正确的坐/卧和保持正确的冥想。
《养生论》细致入微地介绍了运行、精神、情绪、态度、饮食、
睡眠等内外养生,让人们能够综合了解自身,从养生中找到自己
健康的来源,使得身心和谐,提高自身免疫力。
它提出许多调节
养生理论,强调要使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生活习惯保持基本的安定,平衡营养,多运动锻炼,强调控制情绪,多看书研究,有节制的
休息和睡眠。
《养生论》的调节养生理论仍有重要价值,今天的医学护理中仍
时常应用,不少外国学者也提倡这种文化中的调节养生理论,认
为它们很实用,可以提高人的健康水平,改善心理状态以及提升
情感质量橱和生活质量,减少疾病的发病率。
总之,《养生论》
所提出的调节养生理论,以实用化、养生效果最大化、重视人文
关怀来实现光明健康,提高社会福祉,仍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及影响力。
(三国)嵇康《养生论》
(三国)嵇康《养生论》《养生论》是嵇康所著的一部养生书,全文分为八个章节,主要介绍了“养生之道”的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等方面的内容。
文章主旨是强调了活动和平衡的重要性,介绍关于饮食、情志和运动等的养生知识,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第一章饮食篇作者在本章中探讨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的饮食习惯。
他说:“食物是人体健康的重要保证”,并介绍了如何选择健康食物的方法。
他强调了饮食应该有节制,并引用了《黄帝内经》的有名语句“物之不知足,则不足以养生”的观点,提醒人们应该适当地控制自己的饮食。
作者还介绍了一些常见的食物的功效,比如大米、鱼、蔬菜、水果和芝麻等的食用方法。
第二章居住篇在这一章中,作者探讨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居住环境,包括居住的房屋和周围的环境。
他建议人们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提高室内空气的质量,避免在火源旁边居住。
作者还介绍了一些养生知识,比如如何使用香料来改善空气质量,如何利用光线的能量来促进身体健康。
第三章运动篇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进行运动来保持健康。
作者强调了养生要有动,要养成运动的习惯。
他就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运动场所和运动时间等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作者还介绍了一些有益健康的运动,比如散步、慢跑、跳绳和太极拳等。
第四章睡眠篇作者在本章中探讨了健康的睡眠习惯。
他提醒人们应该适当控制自己的睡眠时间,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作者还介绍了一些有益健康的睡眠方法,比如使用香料、熏蒸法和音乐疗法等。
第五章饮酒篇作者在本章中探讨了人们在饮酒方面应该遵守的基本准则。
他对于饮酒的量、频率和品种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他认为饮酒可以带来一定的益处,但是要注意适度饮用,并避免饮酒造成的不良影响。
第六章情志篇这一章节是全书最重要的一章,也是最为深入的一章。
作者强调了情志方面的重要性,认为情志的调适关乎养生。
他详细探讨了一些情志方面的问题,比如如何避免心情低落、如何调节情绪、如何避免烦恼和怨气。
浅论嵇康《养生论》
浅论嵇康《养生论》
《养生论》是晋代嵇康所著的一部养生之书,全书分为六篇,内容系统全面,思想深刻,是中国古代养生类著作中的重要代表。
首篇为《论形势》,主要讲述人体各种形势的优劣和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如坐、卧、立、行等,强调坐姿、卧姿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出了休息、睡眠、清洁等方面的养生要点。
第二篇为《论食饮》,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即顺应自然规律,按照四季变化食用不同的食物,以保持身体平衡。
嵇康还对各类食物的性味、烹饪方式、食用禁忌等作了全面介绍,阐述了饮食调养身体的重要性。
第三篇为《论起居》,主要介绍如何合理安排日常生活,保持身体健康,包括规律起居、适度运动和舒缓心情等方面。
第四篇为《论精神》,介绍了调节心理的方法,包括心情开朗、保持愉悦状态、避免过度劳累等。
嵇康认为精神健康对整个人的健康至关重要。
第五篇为《论疾病》,这篇内容是讲述疾病预防和治疗的要点。
嵇康提出了“统观全局,标本兼治”的观点,并强调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应注重预防与整体调养。
第六篇为《论长寿》,这篇是全书的总结,提出了保健长寿的方法和原则,包括“医术不足,养生相辅”、“寡欲、戒邪、恬虚、守正”等。
嵇康在《养生论》中,强调了“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养生观念,即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段、地域和生理状况下,需遵循不同的养生方法。
他的养生理念具有很强的个性化与差异化,更符合人体自身养生规律。
总之,嵇康的《养生论》是一部全面、系统、深刻的养生之书,对古代的养生理论,乃至后世的养生之道,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是古代医药学术之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养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一部关乎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养生经典。
嵇康养生论原文及译文
嵇康养生论原文及译文嵇康的《养生论》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养生智慧的宝藏啊。
嵇康那时候就对养生有这么深刻的见解,真的很了不起。
他的原文就像一把神秘的钥匙,打开养生的大门。
这原文啊,乍一看有点难懂,就像进入了一个布满迷雾的古老森林,可一旦你深入进去,就会发现里面全是宝。
他讲的养生,可不是简单的吃吃喝喝睡睡。
就好比盖房子,不是随随便便堆几块砖就行,养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他的养生论里提到很多关于身心协调的东西。
咱们现代人啊,很多时候就像没头的苍蝇,忙忙碌碌,身体累,心也累。
嵇康就告诉我们,养生得先让自己的心静下来。
这就像一潭湖水,如果老是有石头扔进去,湖水就会一直波澜起伏,不清澈也不安宁。
我们的心也是这样,如果整天被琐事搅得不得安宁,身体怎么能好呢?再说说他提到的饮食养生。
这就跟汽车加油一样,你不能乱加。
好的油能让汽车跑得又快又稳,健康的食物就能让身体充满活力。
嵇康说的养生,不是让我们去吃什么山珍海味,反而是一些朴素自然的东西。
那些大鱼大肉吃多了,就像给发动机加了劣质油,时间长了准得出问题。
养生论的译文呢,就像是一个贴心的小助手,把嵇康那些深奥的话给解释得清清楚楚。
通过译文,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嵇康的思想。
这就好比一个外国人跟你讲很复杂的事情,有个翻译在旁边,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
养生不仅仅是外在的保养,更是内在精神的滋养。
咱生活里也能看到很多例子啊。
就说那些整天熬夜打游戏或者工作压力大到不行的人,身体就像一棵被虫蛀了的树,外表看起来可能还没事,可内里已经千疮百孔了。
而按照嵇康养生论去做的人呢,就像一棵在肥沃土壤里、有充足阳光雨露滋养的树,健康又有活力。
嵇康的养生论还强调适度。
什么事都不能过了头。
就像喝酒,小酌几杯能舒筋活血,可要是喝得烂醉如泥,那就是在伤害自己的身体了。
这就好比弹琴,弦太紧了会断,太松了又弹不出声音,养生也是这个道理。
养生这件事啊,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搞定的。
就像种花,你得天天浇水施肥,精心照料,养生也得持之以恒。
嵇康《养生论》
嵇康《养生论》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
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
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
至于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馀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
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
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
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
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
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
由此言之,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
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
夫为稼于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燋烂,必一溉者后枯。
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
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于旱苗者也。
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
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
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
不知区种可百馀斛。
田种一也,至于树养不同,则功收相悬。
谓商无十倍之价,农无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变者也。
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
薰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
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
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
岂惟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薰之使黄而无使坚,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
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
目惑玄黄,耳务淫哇。
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肠胃。
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
思虑销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
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风寒所灾,百毒所伤,中道夭于众难。
养生论原文及译文
养生论原文及译文养生论是三国时期嵇康所写的一篇论著,强调了养生的重要性,主张形神共养,尤重养神。
文章指出,养生应该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以防患于未然。
同时,要求养生须持之以恒,通达明理,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养生途径。
以下是养生论的原文和译文:原文:养生论养生论者,谓摄生之道也。
余生于阴阳之和,死于阴阳之乖。
故养生者,必据阴阳之和,以养其身;悖阴阳之和,则生害也。
阴阳之道,圣人之所以先知也。
古之至人,假道于阴阳,调于四时,感于物,而知命。
审乎命,然后可以养也。
译文:养生论养生是一种关于保养生命的方法。
人类生于阴阳之气的和谐之中,又死于阴阳之气的乖离。
因此,想要养生,必须把握阴阳之气的和谐,以养护身体;违反阴阳之气的和谐,就会带来危害。
阴阳之道是圣人必须先了解的。
古代的至人,借助阴阳之道,调整四时变化,有感于外物,从而得知命运。
明了命运,然后才能养护身体。
正文: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
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
至于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
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
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
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
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
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
由此言之,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
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
夫为稼于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燋烂,必一溉者后枯。
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
而世之浇浮,其于道也,亦犹此矣。
自汉以后,皆倍加珍羞,冗食盈堂,而胃气日损,此亦老者之弊也。
拓展:养生是一种古老的文化,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在中国古代,养生被视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涵盖了许多领域,如道教、佛教、儒家等。
在这些传统文化中,养生被视为一种提高生命质量、保持健康和长寿的重要手段。
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养生论》注释、分析
养生论(节选)嵇康嵇康(224年-263年,一作223年-262年),字叔夜。
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 [2] 。
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①者;或云上寿②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③者。
此皆两④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⑤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⑥而论之,其有必矣。
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⑦,非积学⑧所能致也。
至于导养⑨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
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
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⑩。
终朝⑪未餐,则嚣⑫然思食;而曾子衔⑬哀,七日不饥。
夜分⑭而坐,则低迷⑮思寝;内怀殷忧⑯,则达旦不瞑。
劲刷⑰理鬓,醇醴⑱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⑲,植⑳发冲冠。
由此言之,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
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
夫为稼于汤㉑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燋烂,必一溉者后枯。
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㉒也。
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㉓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㉔,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㉕于旱苗者也。
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㉖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
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楼㉗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㉘无感,而体气和平。
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㉙,表里俱济也。
【作品注释】①致:获得;实现。
②上寿:上等寿命。
指最长的寿命。
③妖妄:虚假。
④此:指上文的两种说法。
两:皆;并。
⑤目:用眼睛。
作状语。
⑥较:通“皎”。
明白;清楚。
⑦自然:天然。
⑧积学:长期学习。
⑨导养:导气养性。
道家的养生之术。
⑩涣然流离:大汗淋漓。
涣然,水盛大的样子。
流离,犹“淋漓”,沾湿或流滴貌。
⑪终朝:整个早晨。
⑫嚣:通“枵”。
空虚。
此谓饥饿。
⑬曾子:名参,字子舆,孔子的学生,以孝著称。
衔:含。
引申为藏在心中。
⑭夜分:夜半。
⑮低迷:谓昏沉迷糊。
⑯殷忧:深忧。
⑰劲刷:梳子。
养生论注释
养生论世上有人认为:神仙能凭修炼学到,不死能凭努力得到。
又有人说,最长的寿命只能达到一百二十岁,从古到今都同样的,超过这个岁数再往上,就没有不是虚假荒谬的了。
这两种说法都不合客观情理。
请允许我尝试着粗略地论述这个问题。
神仙,我们虽然不曾凭眼看到过,但典籍记载,旧史的传闻,都清清楚楚地论述过,神仙存在是一定的了。
似乎是特别禀受了什么奇异之气,禀承天然,并不是通过长期的学习所能达到的。
至于养生得法,从而享尽天年,上等的可达到千余岁,下等的大约几百年,这种情况可以会有的呀。
可是世上一般人都不能精通养生之道,所以,没有什么人能达到这样的高寿。
根据什么这样说呢?人们服药发汗,有时不能达到目的;可是惭愧内疚之情一旦涌集到心头,就大汗淋漓;整个早晨不进食,就饥肠漉漉地想吃东西;可是曾参心怀丧亲的悲哀,七天都没有饥饿的感觉。
半夜时分如果还坐着,就会迷迷糊糊地想睡觉;但如果内心怀有深沉的忧愁,那么,就通宵达旦地不能合眼。
结实的梳子理顺鬓发,浓烈的酒浆使颜面红润,也仅仅能得到这样的结果;但壮士如果大发雷霆,他的脸色就会迥异平常,头发竖起,顶起帽子。
从这些事例说来,精神对于形体的关系,就像一个国家要有君主一样。
精神在内部躁乱不安,形体在外部就会受到损害,就像国君在上面昏庸无道,国内的人民就会在下作乱一样。
在商汤大旱的年头里种庄稼,单独得到过一次灌溉之利的禾苗,虽然最终难免于枯死,但必定是灌溉过一次的禾苗,枯死得晚一点。
既然如此,那么,灌溉过一次的好处实在不能轻视啊!可是世上人常说,发怒一次不足以伤害性命,悲哀一次不足以危害身体,因而轻视并且放纵自己的情志,这就像不能认识灌溉一次的好处,却盼望上好的谷子能从干旱的禾苗上结出来一样。
因此有知识有修养的人懂得,形体依靠精神而立身,精神要借助形体而存在。
明白生机容易丧失,知道一次过失也能损害生命。
所以修炼性情来保养精神,安定心志来健全体魄。
爱怜和憎恶不寄寓在感情之内,忧愁和喜悦不留存在意念之中,恬静淡泊没有任何欲念,就能身体健康,气血调和;又加上呼吸吐纳的锻炼,服食丹药保养身体,使形体和精神紧密结合,表里之间互相协调。
养生论[晋]嵇康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于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由此言之,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夫为稼于汤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于燋烂,必一溉者后枯;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于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理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不知区种,可百余斛也.田种一也,至于树养不同,则功收相悬.谓商无十倍之价,农无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变者也.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熏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岂惟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熏之使黄,而无使坚;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目惑玄黄,耳务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肠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思虑销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内外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风寒所灾;百毒所伤.中道夭于众难,世皆知笑悼,谓之不善持生也.至于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损成衰,从衰得白,从白得老,从老得终,闷若无端.中智以下,谓之自然.纵少觉悟感叹,恨于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于未兆.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而怒扁鹊之先见;以觉痛之日,为病之始也.害成于微,而救之于着,故有无功之治.驰骋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寿.仰观俯察,莫不皆然.以多自证,以同自慰,谓天地之理,尽此而已矣.纵闻养性之事,则断以所见,谓之不然.其次狐疑虽少,庶几莫知所由.其次自力服药,半年一年,劳而未验;志以厌衰,中路复废.或益之以畎浍,而泄之以尾闾;欲坐望显报者.或抑情忍欲,割弃荥愿,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数十年之后.又恐两失,内怀犹豫,心战于内,物诱于外,交赊相倾,如此复败者.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难以目识.譬犹豫章,生七年然后可觉耳.今以躁竞之心,涉希静之涂;意速而事迟,望近而应远;故莫能相终.夫悠悠者既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专丧业,偏恃者以不兼无功,追术者以小道自溺;凡若此类,故欲之者,万无一能成也.善养生者,则不然矣.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着.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曦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若此以往,恕可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何为其无有哉?。
读嵇康《养生论》
读嵇康《养生论》《养生论》是中国古代一部养生经典著作,作者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嵇康,内容包括养生原则、饮食禁忌、医学治疗、运动健身等诸多方面。
本文将读解其中一些重要的养生原则,并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
养生原则全文养生的核心原则是“养而不治”,即通过养生保养身体,预防疾病,并延年益寿。
这个原则在大量养生书籍中都得到了重复强调,在现代的养生理念中也有体现。
直到今天,我们也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锻炼、充足的睡眠等方式来养护身体健康。
饮食养生在饮食方面,《养生论》提出了多种原则,如“足食而时”、“食不过饱”、“谨脆益齿”,特别是在每日三餐的时间、食物种类和食用量上,作者非常讲究。
他认为,多食蔬菜水果,少食肉类与辛辣之物,可使得身体更易于消化吸收,从而保持身体健康。
此外,糖与油脂的摄入必须受到严格的控制,香菜、葱、姜等调料可起到驱寒散寒的作用,是一种比较健康合理的调味方式。
睡眠养生关于睡眠,《养生论》也有所规定,它主张在夜晚九点到十一点之间寝室安静下来,不要看电视、不要上网,以养护身体。
此外,作者还警示人们不要在夜间过度熬夜,在繁忙和压力过大的情况下一定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这样才能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调节身体内分泌,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
总结虽然嵇康的《养生论》草草地写成,但其思想深远,影响了后世养生理论的发展。
从中可知,养生要有规律而合情,有针对性而不同人不同,养生禁忌要具体而详细,根据病情和人数而调整。
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如果能够将《养生论》的思想融入日常生活中,每天做到适量的运动、规律的饮食和健康的睡眠,就可以更好地预防各类疾病和常见症状,让身体更加健康、更加强壮。
嵇康·《养生论》
嵇康·《养生论》嵇康,字叔叶,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音乐家、思想家、玄学家,他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并著《养生论》来阐明自己的养生之道。
嵇喜在《嵇康传》中说:“康性好服食,常采御上药,以为‘神仙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致;至于导养得理,以尽性命,若安期、彭祖之伦,可以善求而得也’著养生篇。
”这句话体现了《养生论》的主旨。
原文(文末附译文):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
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
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
至於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馀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
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
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
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
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
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
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犹国之有君也。
神躁於中,而形丧於外,犹君昏於上,国乱於下也。
夫为稼於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燋烂,必一溉者后枯。
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
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於旱苗者也。
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
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於情,忧喜不留於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
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
不知区种可百馀斛。
田种一也,至於树养不同,则功收相悬。
谓商无十倍之价,农无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变者也。
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
薰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
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
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
岂惟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薰之使黄而无使坚,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
养生文言文
养生文言文养生论(节选)嵇康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
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
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
至于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
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
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
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
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暝。
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
由此言之,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
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
夫为稼于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燋烂,必一溉者后枯。
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
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于旱苗者也。
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
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心,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
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
不知区种可百余斛。
田、种一也,至于树养不同,则功收相悬。
谓商无十倍之价,农无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变者也。
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
薰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
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
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
岂惟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薰之使黄而无使白,芬之使香而无使臭,盖亦理之自然者耳。
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
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
目惑玄黄,耳务淫哇。
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肠胃。
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
思虑销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
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风寒所灾,百毒所伤,中道夭于众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生论翻译: 那种自以为是,只凭自己主观意图行事的人,是很难听进别人的正确意见的。
有的人饮食不加节制,是以会患上多种疾病;有的人贪恋女色而无休止,是以造成肾精乏缺。
如果这些人再被风寒等邪气侵袭,或再被各种毒物伤害,往往会半途夭折,死于各种灾难。
世上的人皆知嘲笑他不善养生,而又哀悼其短命,说他太不会爱惜自己的生命了。
至于保养身体,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在细微的地方疏忽,即便是微小的毛病也会造成对身体的损害,多次累积成的损害就会造成一个人的正气衰惫,因为正气衰惫就会引起头发变白,从头发变白就会发展到衰老,从衰老走向死亡,他也没有明白这过早死亡的原因。
智力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会认为这是很自然的事。
即使稍有察觉,也都是在发病之初哀叹悔恨,却不知道在各种危险未显露苗头时就加以戒慎防备。
这就象齐桓侯身染死的隐患,却责怪扁鹊高明的预见一样(见文末注释),因为他把自已感觉到病痛的时候,当作患病的开端。
其实,疾病的损害在隐匿的时候已经酿成,却要在发展到十分显著,也就是非常严重的阶段才进行救治,所以就造成没有功效的治疗。
一个人一直生活在普通人中间,所以就只会有普通人的寿命。
仰观宇宙天地,俯视万事万物,没有不是这个样子的。
用大多数人的情况来证实自己的看法,用自己和大多数人的情况进行自我安慰,说什么天地之间的道理,也不过都是这样罢了。
即使听说些养生的事情,却凭自己的见识去判断,认为这不对;其次是犹豫不决,虽稍有养生的想法,却不懂得从何处入手;再其次是自己尽力服一些养生的药物,但服了一年半载,劳苦又无效验,养生的志趣就已厌倦衰减起来,于是便中途停止了。
分析其中原因,有的人因为身体的补益很少而消耗很大,就如同用小水沟进益养分,而用出海口宣泄消耗,却想要坐待长生的效果;有的人抑制感情,隐忍欲望,割弃了荣华富贵的念头,但爱好的事物时时在耳目之前,所希冀的又在几十年以后,既担心失掉眼前的利益,又恐怕失去长远的好处,内心犹豫不决,思想在内部交争,环境在外边诱惑,物质享受的眼前利益和养生延年的长远好处互相排挤,如此,终又导致失败。
由此看来,万物的成因十分微妙,我们可以从道理上了解它,却难凭眼睛看清它。
譬如豫木、章木.需要生长七年之后我们才能分别它们。
如果你仍急于追求名利,仍抱着与人竞争的心态,却想进入清心寡欲的境界,盼望速成但见效缓慢,渴求近利却应验遥远,所以不能坚持到底。
很多人因为养生无效验就不寻求养生之道,而那些寻求养生之道的人,又因为不能专心致志而失去了功业。
这些人都是因为不够全面而没有达到功效,而那些单纯追求方术的人因为误入歧途使自己沉迷。
凡是象这样几种情况而想长生的人,万人之中没有一个能够获得成功。
会养生的人就不是这样了,因为他心地清静,行动平和,去除私念,绝少贪欲。
又懂得名利地位妨害品德修养,所以对其漠然视之,不去谋求,并且不是思想上贪求而在行动上强行禁止;他还能认识到肥美的食物会伤害人的生命,所以就抛弃它而毫不顾惜,并不是内心贪恋而在行动上勉强克制。
外界事物因为能使心受害就不要把它留存在心里,心神情志特别需要淳朴恬静。
胸怀要保持开朗不要忧愁,心情要保持平静不产生杂念。
再用养生之道约束自己,用和协天地之正气调养自己,让二者日日相协,就符合于自然规律了。
然后再服食灵芝一类的药物以陶冶情志,饮用甘美的泉水滋润脏腑,沐浴朝阳以增进健康,抚琴作曲以怡悦心神,始终保持清净无为、怡然自得的精神状态,身心皆达到很高的境界,虽然忘掉了欢欣,却反而让快乐增加;虽然摆脱了生命的牵挂,却反而可以使身体长存。
一个人如果能这样坚持下去,他就可以和羡门(古代传说中的神仙,事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比长寿,和王子乔(神话人物,一说名晋,字子晋,相传为周灵王太子,喜吹笙作凤凰鸣声,为浮丘公引往嵩山修炼,三十余年后升天而去。
事见《列仙传》。
)争永年,为什么没有延年益寿的可能呢?本文节选自《嵇中散集》卷三,以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黄省曾刻本为底本,用《昭明文选》参校。
作者嵇康(公元224——263年),字叔夜,谯郡铚(今安徽宿县西南)人,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
因官魏中散大夫,世称稽中散。
嵇康崇尚老庄学说,信奉服食养生之道,为“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齐名。
因不满当时执政的司马氏集团,被司马昭杀害。
【原文】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
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相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
此皆两失其情。
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
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
至于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
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
【译文】世间有认为像神仙那样长生可以靠学习获得,不死可以靠努力达到的人。
有说“(人的)最高寿命一百二十岁,从古到今都一样,超过这个极限以后的,难道不是妖怪吗?”的人。
这两种认识都违背了实际情况。
请(允许我)尝试着大概的探讨这个问题。
虽然像神仙那样长生的人(我们)没有亲眼看到,然而典籍中的记载,以往史书和传说的流传(说的明明白白),斟酌来看,一定存在像神仙那样长生的人啊。
(那些人)似乎是独自禀受异于常人的精气,禀赋来自先天,不是积累学识所能够达到的。
至於导引、调养符合性命机理,因此达到性命的极限,长的获得一千多岁的寿命,短的可以(活)几百年,(还是)可以达到的。
然而世人都不精通(导引、调养性命的方法),所以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按语】本节作者明确提出论点:1、寿命超过普通人寿命的人是存在的;2、普通人不能长寿是因为不精通保养性命的方法;3、人的寿命长短与先天禀赋有关,禀赋特异的人之所以长寿是因为先天禀赋超越了常人;4、人的寿命长短与后天保养有关,通过导引、调养等方法保养性命,可以超越普通人的寿命。
【原文】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
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
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瞬。
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
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犹国之有君也。
神躁於中,而形丧於外,犹君昏於上,国乱於下也。
【译文】凭什么这样说呢?(人体有病需要的时候)服用药物寻求发汗,有时候(还)不能得到汗出;而(人的心中)愧疚(之情)猛然产生,(反而会)大汗淋漓。
整个早晨不吃饭,就会饥饿欲食;而曾子心怀哀伤,七天(不进饮食也)不感觉饥饿。
坐到半夜,就会昏昏欲睡;心中怀有深深地忧愁,就能通宵不眠。
用力的梳理头发,(饮用)浓烈的酒水(可以)改变面色,(但)使头发、面色的改变是有限的;(而)性情刚烈的人愤怒的样子,(是面色突变)显著不同于平常的面容,头发直立,上冲头冠。
根据这些现象来看,精神相对于形体(来说),像国家那样有君王。
精神躁越于内,而形体(损伤)表现于外,就像国君昏昧于上,国家百姓混乱于下啊。
【按语】本节作者举例说明了精神对身体的影响。
提出了“精神之於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的观点。
【原文】夫为稼於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於燋爛,必一溉者后枯。
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
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榖於旱苗者也。
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
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棲於情,忧喜不留於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平和;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
不知区种可百余斛。
田、种一也,至於树养不同,则功效相悬。
谓商无十倍之價,农无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變者也。
【译文】在大旱之年(注:商代开国君王的名字叫汤。
传说商汤时期曾大旱七年。
本文作者用“汤之世”代指大旱之年)种庄稼,独自得到一次浇灌的益处的(禾苗),虽然最终(和其他禾苗一样)归结於焦烂,(然而)一定是得到一次浇灌的禾苗最后干枯。
因此,一次浇灌的益处一定不能轻视啊。
而世人常常认为一次愤怒不足以侵蚀性情,一次哀痛不足以损伤身体,这就像(那些)不知道(每)一次浇灌的益处,而把稻谷收成良好的期望寄托于久旱禾苗(那样)的人啊。
因此有修为的人懂得形体凭借精神才能有生机,精神依赖形体才能存在,感悟(生命的)生机的容易丧失,知道(每)一次过错都会(对性命)产生危害。
所以修养性情以保养精神,安稳心态以保全身体,爱憎不表现在面色,忧喜不存留在心中,恬静、淡泊不被(外界的情、物)感然动摇,而形体安和,神气平静;并且(通过)呼吐体内腐浊之气,吸纳自然清新之气,服用有益的药物,进食有益的食物保养身体,使形体精神相互亲和,表里内外相互协调啊。
(用)散播漫种的方法(种植),一亩地能收获十斛(注:“斛”是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
南宋以前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末改为五斗为一斛。
本文十斛即一百斗),(可以)称之为良田,这是天下的通常标准。
不知道(通过)把种子播种在低畦或浅穴中(精耕细作)的方法,(一亩地)可以(收获)一百多斛。
田地、种子是一样的,由于种植、管理不同,则取得的效果相互悬殊(很大)。
说经商不可能有十倍(以上)的利润,务农不可能(达到收获)一百斛(以上)的愿望,这是墨守成规而不知道变通的人啊。
【按语】本节作者阐述了普通人错误观念和不良行为方式对人体的危害和有修为之人的正确认识和有益于人体的行为方式。
提出了“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的辨证观念。
表述了对“人体的虚衰和强健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的认识。
认为普通人之所以不能长寿,是由于墨守成规,不能通常达变所致。
【原文】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瞬,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
熏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
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
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
岂惟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薰之使黄而无使坚,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
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躭,目惑玄黄,耳務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煮其肠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思虑销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
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途;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
身非木石,其能久乎?【译文】黑大豆(久服)使人身体困重,白榆(的皮和叶子)使人安睡,合欢皮能解除(心中的)郁闷,萱草(能使人)忘记忧愁,是普通人、聪明人都知道的。
大蒜损害眼睛,河豚(有毒)不能吃,平常的人都知道啊。
体虱(因为)生在头发中而(渐渐)变黑,麝因为常食柏叶而产生体香,颈(因为)长在山民的身上而(容易)瘿肿,牙齿(因为)长在山西人口中而(容易)发黄。
推理这些现象来看,所有被食用的食物(都有各自不同)的性能,(分别)对人的精神、形体产生(不同的)影响,没有不产生应验的。
难道仅仅只有使人身体困重的(黑大豆)而没有使人(身体)轻捷的(东西),(仅仅只有)损害(眼睛)使(眼睛)视力减退的(大蒜)而没有有益于(眼睛)使(眼睛)视力增强的(东西),(仅仅只有)损害牙齿使牙齿变黄的(山西水土)而没有(有益于牙齿)使(牙齿)坚固的(东西),(仅仅只有)使(麝产生)芬芳体香的(柏叶)而没有使(身体产生)怪异气味的(东西)吗?神农氏说:“上等药物延长寿命,中等药物调理性情”的话,实在是通宵性命的机理,借助药食滋养使(生机)畅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