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第八章电子政务与网络舆情概论
电子政务教学大纲
电子政务教学大纲(Electronic Government)课程编号:XXX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适用专业:行政管理,其他专业可选修先行、后续课情况:先行课:公文写作与处理; 后续课:无。
学分数:3 学时数:48 理论学时:16 实验学时:32执笔人:杨馨论成员:XXX XXX XXX 等一、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是行政管理专业选修课程之一。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建设“电子政府”已成为世界新一轮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和衡量国家竞争力的显著标志.电子政务是行政管理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电子政务是信息化的重要内容,电子政务建设将会极大地提高政府部门管理与服务社会的效率和效能。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日益深入发展和生活节奏加快,公民对政府各项服务提出高效率、优质量、快节奏和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无缝隙"服务要求。
而政府机关的改革和职能转换,也要求开展网上施政、优化行政管理、强化服务职能。
开展电子政务的教学,加强电子政务的人力资源培育,有利于拓宽眼界、培养人才,总结经验教训,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能、更好地为民众、企业服务。
二、课程基本要求1.知识要求:明确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了解电子政务建设的目的和基本内容,了解中国电子政务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使学生认识到实施电子政务的必要性及可操作性。
了解电子政务规划与实施的全过程,明确在电子政务建设工作中要做的具体工作以及重点和难点。
了解电子政务的一般流程和简单应用,对信息安全和电子政务的安全技术有概念性的了解。
对计算机的硬件、软件有足够的了解,对应用软件熟练掌握,要有比较全面的通讯和网络知识。
对通讯网络技术概念,网络语言、符号等要有了解.了解电子政务平台的使用方法。
2。
能力要求:掌握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方法,能利用计算机辅助办公,并通过网络协同工作。
能利用计算机搜集、索取、存储、展示、交流政务信息;学会政务资源的分析、共享和交流、能利用网络进行协同工作;能在网络上实现政务信息简单的交互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进行政务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统计、制作报表。
网络舆情 教学大纲
网络舆情教学大纲网络舆情教学大纲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
网络舆情指的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舆论信息,它可以对个人、组织和社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为了提高公众对网络舆情的认知和应对能力,制定一份网络舆情教学大纲是非常必要的。
一、网络舆情的定义和特点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舆论信息,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快速传播:互联网的特性使得舆情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导致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
2. 匿名性:在网络上,人们可以使用虚拟身份进行发言,这样就给了一些人散布谣言和恶意攻击的机会。
3. 传播范围广: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网络舆情可以迅速传播到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影响力更大。
二、网络舆情对个人和组织的影响1. 对个人的影响:网络舆情可以对个人的声誉和形象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导致个人的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
2. 对组织的影响:网络舆情对企业、政府和其他组织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可以影响组织的形象、销售和业绩。
三、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1. 监测和预警:组织应该建立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并预警潜在的网络舆情风险。
2. 快速回应:在发生网络舆情事件后,组织应该及时回应,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应对舆情,避免舆情进一步扩大。
3.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组织应该与公众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及时发布信息,增强公众对组织的信任感。
4. 建立网络舆情管理团队:组织应该建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团队,负责监测、分析和应对网络舆情事件。
四、网络舆情教学的目标和内容1. 增强对网络舆情的认知:学生应该了解网络舆情的定义、特点和影响,提高对网络舆情的认知水平。
2. 培养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学生应该学习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培养分析和处理网络舆情事件的能力。
3. 培养网络素养:学生应该学会正确使用互联网,避免参与恶意攻击和散布谣言的行为。
五、网络舆情教学的方法和形式1. 理论讲授:教师可以通过讲座、课堂讨论等形式,向学生介绍网络舆情的定义、特点和影响。
电子政务与网络微博
电子政务与网络微博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成为了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重要平台之一。
电子政务和网络微博作为互联网在政府和个体层面的具体应用,对社会的发展和民众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电子政务与网络微博的关系、特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电子政务的概述电子政务是指政府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手段,提供数字化、网络化的公共服务,改进政府的管理和运作效率,实现与公众的互动和沟通。
电子政务涵盖了政府机构的信息化建设、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在线服务的提供等方面。
电子政务的发展可以提高政府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提升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推动社会治理、民主参与和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
通过电子政务平台,人们可以在线办理各种政务事项,节省了时间和精力。
网络微博的概述网络微博是指基于互联网的微博平台,它提供用户发布、传播和分享短文、图片、视频等媒体形式的信息的服务。
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微博平台发布和分享自己的观点、想法、心情等,也可以关注其他用户和组织,获取最新的信息。
网络微博的特点之一是即时性和互动性。
用户可以实时更新自己的状态和感受,与其他用户进行交流和互动。
同时,网络微博平台也提供了评论、转发、点赞等功能,加强了用户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电子政务与网络微博的关系电子政务与网络微博既存在独立的特征,又有一定的关联和互动。
首先,电子政务通过提供在线服务、发布政策信息等方式,可以借助网络微博平台向公众传播政府的决策和政策。
公众可以通过关注政府官方微博账号,及时了解和参与政府的决策和活动。
另外,网络微博也提供了公众参与政务的渠道。
政府可以通过网络微博平台征求民意,收集公众对政策的意见和建议。
这种互动的方式可以让政府更加贴近民众,倾听民意,改进政策。
电子政务与网络微博的特点及影响电子政务和网络微博的特点决定了它们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首先,电子政务提供了便捷的公共服务渠道,提高了政府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
民众不再需要亲自去政府机关排队办理事务,只需在互联网上填写表单和提交材料,节省了时间和精力。
《网络舆情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网络舆情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网络舆情概论》是网络新媒体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网络舆情是研究网络舆情发生、发展与传播的规律,并把这些规律运用于引导舆论,促进政府、企业及社会组织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升社会形象并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学科。
通过课程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及其传播规律,掌握网络舆情监测、搜集与研判的方式,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熟悉网络舆情处置的技巧、网络舆情管理体系,理解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发展对网络舆情与社会治理产生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1章网络舆情概述学习目标1.厘清舆情、网络舆情等概念的含义。
2.了解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
3.熟知并初步掌握网络舆情的知识谱系。
主要内容1.1 网络舆情概述1.1.1 网络舆情的定义与特点1.1.2 网络舆情的类型1.2 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1.2.1 网络舆情的主体1.2.2 网络舆情的客体1.2.3 网络舆情的载体1.2.4 网络舆情的本体1.3 网络舆情的知识体系1.3.1 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1.3.2 网络舆情监测、搜集与研判1.3.3 网络舆情编报、处置与回应1.3.4 网络舆情管理体系1.3.5 网络舆情前沿议题教学重点1.网络舆情的特点2.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教学难点1.网络舆情的定义2.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第2章网络舆情传播规律学习目标1.了解网络舆情的生命周期。
2.了解网络舆情发生的形态与特点。
3.掌握网络舆情扩散的规律性、网络舆情衰减的基本动力。
主要内容2.1 网络舆情的生命周期2.1.1 生命周期理论2.1.2 网络舆情发展的周期律2.2 网络舆情的发生2.2.1网络舆情发生的作用要素2.2.2网络舆情发生的方式与载体2.2.3网络舆情发生的形态与特点2.3 网络舆情的扩散2.3.1 网络舆情扩散的动力与阻力2.3.2 网络舆情扩散的规律性2.4 网络舆情的变动2.4.1 网络舆情变动的内因与外因2.4.2 网络舆情变动的指向与关系2.4.3 网络舆情变动的反转现象2.4.4网络舆情变动的测量方法2.5网络舆情的衰减2.5.1 网络舆情衰减的表现特征2.5.2 网络舆情衰减的基本动力教学重点1.网络舆情的发展变化规律2.网络舆情的发生方式于载体教学难点1.网络舆情的扩散2.网络舆情的变动第3章网络舆情监测学习目标1.理解网络舆情监测的定义。
网络舆情概论
⽹络舆情概论多项选择题舆情的辨析:舆情与舆论的界定,舆情与牢骚的界定,舆情与民意的界定,舆情与情报的界定,舆情与恶搞的界定⽹络舆情的要素分析:⽹络舆情的主体,⽹络舆情客体,⽹络舆情⼼理意识,⽹络舆情载体⽹络舆情的特点:受众性⼴,参与性强,⾃由度⾼,相对隐蔽性,情绪波动性,实时性快,内容性杂⽹络舆情的传播途径:⽹络论坛,即时聊天,电⼦邮件,新闻跟帖,新闻组,博客,微博⽹络舆情的现实根源:贫富差距的加⼤,⽣存压⼒的增加,安全事件的频发,不当政策的出台,贪污腐败的曝光⽹络舆情的诱因分析:社会事务的关注,发表⾔论的⽅便,发布者的隐匿性,信息传播的快速性,⽹络信息受众⼴泛,⽹络舆情关注度⾼⽹络舆情监控的意义:社会动态的晴⾬表,社会⽭盾的展⽰台,服务社会的吸⾦⽯,意见反馈的主渠道,维护稳定的安全门,事件变化的导⽕索,舆情导控的必经之路⽹络舆情监控的依据:《计算机信息⽹络国际联⽹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互联⽹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华⼈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络国际联⽹管理暂⾏规定》,《互联⽹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络舆情监控的流程:⽹络舆情信息的搜集,⽹络舆情信息的分析,⽹络舆情信息的编报,⽹络舆论的引导⽹络舆情信息搜集的内容;重⼤决策、重⼤活动的⽹上舆情信息,重⼤政策贯彻落实的⽹上舆情信息,国内外突发事件的⽹上舆情信息,社会热点问题的⽹上舆情信息,趋势性。
倾向性。
苗头性的⽹上舆情信息,业务职能部门的⽹上舆情信息⽹络舆情信息搜集的要求:搜集的及时性,内容的准确性,信息的价值性,来源的⼴泛性,内容的完整性⽹络舆情信息搜集的范围:属地⽹站信息搜集,国内涉地舆情的⽹络信息搜集,境外涉地舆情的⽹络信息搜集⽹络舆情信息搜集的⽅法:⽹络舆情信息定向搜集法,⽹络舆情信息追踪搜集法,⽹络舆情信息随即搜集法,⽹络舆情信息预测搜集法,⽹络舆情信息系统搜集法⽹络舆情信息搜集结果的处理:⽹络舆情信息的鉴别与筛选,⽹络舆情信息的分类与归纳,⽹络舆情信息的汇总与存储⽹络舆情信息分析的环节:⽹络舆情初步判别,⽹络舆情深⼊分析,⽹络舆情综合研判⽹络舆情信息分析的⽅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较分析法,综合分析法,联系分析法,归纳分析法,演绎分析法⽹络舆情信息分析的要点:及时分析研判,辨别信息真伪,持续跟踪积累,发现苗头迹象,预测发展趋势,提出对策建议⽹络舆情信息分析的机制:定期分析机制,实时分析机制,本地分析机制,跨地域分析机制,多部门分析机制⽹络舆情信息编报的流程:鉴别与筛选,分类与归纳,编辑与审核,报送与建档⽹络舆情信息编报的要求:选题要求,内容要求,语⾔要求,⽹络舆论引导⽅法:公布事实说服教育,接⼒发挥⼼理暗⽰,发挥组织团体影响⽹络舆论引导⽅式:⾮⽹络引导⽅式,⽹络引导⽅式⽹络舆论信息控制⽅法:有害舆论,⽴即删除;控制舆论,技术过滤;有害健康,断⽹查处;境外渗透,封堵地址简答题:舆情与舆论的区别区别:a舆论是公开的,舆情是可以不公开的b舆论是多数⼈的意见,舆情是公众⾥每个⼈的意见联系:a公众所持有的个体情绪,态度观念和意见等⼼理活动,经过公开,相互⼲扰,碰撞,影响后,形成多数⼈的公开意见,舆情也就演变成了舆论。
电子政务概论
政务:政务,汉语词汇。
指政府的事务性工作;泛指行政事务。
电子政务概论:《电子政务概论》是2009年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徐双敏。
本书在充分反映本国电子政务建设实际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电子政务兴起的背景、各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经验以及电子政务的基本设施等内容。
内容简介:电子政务是政务机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原有组织结构界限,优化原有工作流程,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模式。
《电子政务概论》适用于高等学校行政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及公共管理类相关专业的本科学生学习使用,对实际从事行政管理的工作者,以及相关的理论工作者也会有使用和参考意义。
电子政务:电子政务是指国家机关在政务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办公自动化技术等进行办公、管理和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
广义电子政务的范畴,应包括所有国家机构在内;而狭义的电子政务主要包括直接承担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社会事务的各级行政机关。
界定:自20世纪90年代电子政务产生以来,关于电子政务(ElectronicGovernment)的定义有很多,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将电子政务定义为,政府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手段的密集性和战略性应用组织公共管理的方式,旨在提高效率、增强政府的透明度、改善财政约束、改进公共政策的质量和决策的科学性,建立良好的政府之间、政府与社会、社区以及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赢得广泛的社会参与度。
世界银行则认为电子政府主要关注的是政府机构使用信息技术(比如万维网、互联网和移动计算),赋予政府部门以独特的能力,转变其与公民、企业、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
这些技术可以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向公民提供更加有效的政府服务、改进政府与企业和产业界的关系、通过利用信息更好地履行公民权,以及增加政府管理效能。
因此而产生的收益可以减少腐败、提供透明度、促进政府服务更加便利化、增加政府收益或减少政府运行成本。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舆情与政府治理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舆情与政府治理在新媒体时代的今天,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一种强有力的社会影响力量。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公民参与的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舆论形成的方式和传播的速度也不断加快。
网络舆情的出现对政府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使政府部门不得不调整治理方式,更加注重信息的传递和社会的参与。
本文将从网络舆情的概念和特点入手,探讨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舆情对政府治理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和特点网络舆情是指通过网络媒体平台上用户的言论、情绪和态度等形成的一种舆论现象。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实时性和快速性: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快,信息的传递几乎是在瞬间完成的。
一条消息在网络上传播后,很快就可以引发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2. 匿名性和多样性:在网络舆情中,大部分参与者都可以保持匿名状态,使得言论更加自由开放。
同时,网络舆情的参与者具有多样性,包括普通网民、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等。
3. 传播范围广泛:网络舆情的传播范围没有地域限制,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快速传播。
同时,传播渠道多样,包括微博、微信、论坛、社交媒体等。
二、网络舆情对政府治理的影响网络舆情对政府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舆论引导难度增加: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远远超过传统媒体,政府在舆论引导方面的难度加大。
政府的声音在网络舆情中必须与大量的用户言论竞争,难以直接影响公众的认知。
2. 政府形象受损:网络舆情往往会以批评、质疑甚至攻击的形式出现,政府在处理舆情时容易受到一些不客观、不真实的言论影响,从而导致政府形象受损。
3. 治理手段不适应:传统治理手段往往无法对网络舆情做出及时有效的回应。
政府需要更加灵活和开放的治理方式,以更好地应对舆情挑战。
三、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为了更好地应对网络舆情,政府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强化舆情监测和预警: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的舆情监测机制,及时了解公众对政府的关注和评价,以便能够及时做出回应。
电子商务概论8电子政务课件
电子商务概论8电子政务课
电子商务概论8电子政务课
件
2024/3/17
3
第一节 电子政务概述
政府职能(Government Function)是国家 意志在管理方面职能的体现,它和国家 立法、司法等方面的职能相对应。按照 现代行政学理论,政府最基本的职能是 对社会、公共行使公共行政管理职能, 政府职能是一种公共性的职能,体现于 对国家事务和公共事务的管理中。政府 职能是政府行政管理职责与功能作用的 统一。政府职能体现在服务、管理、保 障3个方面 。
15
第二节 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
3、中国电子政务存在的问题
对电子政务的一些基本问题认识不到位 电子政务的发展存在重新建轻整合,重电子轻
政务的现象 保障电子政务发展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电子政务建设中部门间缺乏合作 先进的电子技术与落后的政府管理模式存在严
重的冲突
电子商务概论8电子政务课
件
2024/3/17
电子商务概论8电子政务课
件
2024/3/17
9
第一节 电子政务概述
电子党务
狭义电子 政务
广义电子政务
电子人大
电子司法
电子政协
电子商务概论8电子政务课
件
2024/3/17
10
2.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的区别
对比项目
传统政务
电子政务
政务机构存在的形式
【全文】政务新媒体与网络舆情
11.1 政务新媒体概述
11.1.1 政务新媒体的定义与特点
政务新媒体,是指各级行政机关、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及其 内设机构在微博、微信等第三方平台上开设的政务账号或应用, 以及自行开发建设的移动客户端等。
政务新媒体是电子政务的实践平台,具有政务属性。 政务新媒体是新媒体在政务领域的具体应用,具有新媒体属性。
1.政务新媒体信息发布的现状与问题
政务新媒体广受关注,政务新媒体的信息发布功能在日常生活和突发网 络舆情事件中的影响日益突出。政务新媒体在内容生产方面积极作为, 其便捷性、即时性的特征使其成为新闻政策、便民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 ,提升了政府的行政效能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 政务新媒体在内容建设方面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第一,政务新媒体差异化竞争优势不明显,信息发布存在模式化问题。
11.2.2 政务新媒体的互动回应角色
随着社交自媒体的进一步完善,政务新媒体作为政府的重要发声平台 , 成为政务公开、舆情回应、舆情管理的重要阵地。面对由舆情热议事件 引发的网络舆论,任何一个局部问题的处理不当都可能造成全局性影响 。由于社交自媒体具有门槛较低等特点,网络中的不实信息会在各类平 台中产生“滚雪球”效应。因此,政务新媒体在舆情事件中的互动回应 功能对舆论管控来说尤为重要。
2.政务新媒体互动回应策略
政务新媒体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发挥其互动回应功能,加强与公众的沟 通和联系。 第一,利用评论区,及时对公众的疑问做出回应。当今,一些政务新媒体账 号主体在评论区的表现欠佳,与公众的互动性不足。在新媒体账号发布的内 容模糊不清造成信息缺失、影响公众理解等情况下,一些账号主体未能在评 论区及时进行回应,这些疑问一旦堆积,政务新媒体应有的信息传递功能就 会被破坏,影响政务新媒体传播内容的准确性和传播效果。因此,政务新媒 体账号主体应当对账号评论区内容予以关注,及时选择与内容主题相契合的 正能量内容进行互动,对公众产生误解的内容进行引领阐释,对公众关注的 热点问题进行记录、反馈和解答,必要时针对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相关工 作的进展情况进行梳理,制作专题策划,及时回应公众关切。
网络舆情在政务传播中的应用研究
网络舆情在政务传播中的应用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舆情已成为政务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机构和官员需要关注网络舆情,及时回应和解决公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以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群众的满意度。
因此,网络舆情在政务传播中的应用备受关注,本文将从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和应用进行探讨。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网络舆情是指公众在互联网上针对某一事件、事物或个体所形成的情绪和观点的总称。
它是基于互联网上大众的言论、评论、传播和交流所形成的一种集体感知和反应。
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具有快速、广泛、多元、匿名和强交互性的特点。
网络舆情并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和沟通,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情感上的交流和体验。
网络舆情影响着公众的心理和行为,也影响着政府的形象和决策。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1. 快速反应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速度很快。
公众用户在互联网上可以一边获取信息一边发布评论,形成一种快速传播的效应。
这种效应可以让消息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一个点到整个网络扩散,而且不受地域、时间、空间的限制。
2. 广泛覆盖互联网成为了信息普及的主要载体,网络舆情的传播覆盖面十分广泛。
互联网可以实现不同国家、地区和文化背景的用户间信息共享,涵盖了几乎所有的群体和利益方。
3. 多元观点互联网提供了多种平台进行信息交流和传播,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呈现。
网络舆情中可涉及到的社交媒体、微博、微信、贴吧等平台,其信息发布渠道和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体有所不同,多元观点在网络舆情中的表达更为自由和包容。
4. 匿名性网络用户在不具名或使用虚拟身份时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这种匿名性可以降低用户说话时的压力和顾虑,同时也会促进部分观点的表达,从而扩充了网络舆情文化。
5. 强交互性网络舆情可以通过互动实现信息的传递和意见的交换。
网络用户可以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方式发表观点,扩大影响范围,也可以参与讨论和交流让舆情进一步健康扩展。
三、网络舆情在政务传播中的应用1. 事前预判政府通过监测网络舆情了解民众对政策、措施、行为等方面的看法,并及时发现和掌握民意走向,及时对不利于政府形象和社会稳定的网络事件做出反应,减少事件蔓延和负面影响。
网络舆情概论知识点总结
网络舆情概论知识点总结一、网络舆情的概念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空间中出现的与公众舆论有关的信息、言论、评论等。
它包括了对于社会事件、个人行为、商业活动等各方面的看法和评论,是民众通过网络媒介对事件和问题的反应和表达。
网络舆情具有实时性、广泛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成为了公共舆论的重要表达方式。
通过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分析,可以了解社会舆论的动向和趋势,帮助政府和企业进行舆情管理和维护。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1. 实时性:网络舆情反应迅速,信息发布和传播速度快,能够迅速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讨论。
2. 广泛性:网络舆情可以覆盖到全球各地,信息的传播范围广泛,影响力大。
3. 匿名性:在网络上,人们可以匿名发布信息和言论,使得舆情的传播更加自由和开放。
4. 多样性:网络舆情包括了各种形式和内容的信息,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
三、网络舆情的影响因素网络舆情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了社会现实、网络技术、群体心理等方面的因素。
1. 社会现实:社会事件、个人行为、商业活动等实际发生的事情会成为网络舆情的内容。
2. 网络技术:网络媒介的普及和发展使得舆情的传播更加便捷和广泛。
3. 群体心理:人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也会影响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例如焦虑、恐慌、愤怒等情绪会影响舆情的发酵和扩散。
四、网络舆情的管理方法网络舆情的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它需要通过监测、预警、引导和应对等一系列措施来进行处理。
1. 监测:通过各种舆情监测工具和技术,对网络舆情的内容和趋势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了解公众舆论的动向和趋势。
2. 预警:对于可能引起社会关注和舆情敏感的事件,进行及时的预警和应对准备,防止舆情的蔓延和恶化。
3. 引导:对于一些具有导向性和引导性的舆情,可以通过舆情引导和宣传来调整舆论的态度和方向。
4. 应对:对于已经发生的舆情事件,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包括舆情澄清、信息发布、危机公关等手段,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
网络舆论ppt课件
总结
网络舆论的存在是网络时代的必然,
事实证明,处理网络舆论并不是天大的难 事,成败关键取决于我们的认识、态度和 办法。
网民总数如此庞大,那他们的素质也
必定参差不齐,甚至还有一些别有用心之 人。
而身处这个正在巨大变革的时代,拥 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或许才是最重要的。
Page 30
THANKS!
代表性
话语权
交互性
Page 8
……..
广泛性
真实性
上诉不如上访 上访不如上网
Page 9
监督政府类
•表哥
•戴豪华表购经济适用房
•庐山县长“表印哥”范继跃
一般民众:
官二代,富二代
•周岩毁容案
华南虎事件 辽宁女事件
•郭美美事件
•李刚门事件
•李某某事件
Page 10
表哥
监督政府类
Page 11
网络与公众监督的社会作用。杨达才的“微笑门”如放在 旧社会,肯定难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可如今是信息时 代,公务高度透明,一件看似小事件,在网络的推动下, 通过“蝴蝶效应”的不断发酵,会在全社会掀起轩然大波。 杨达才就是这样一起典型的网络事件。网络媒体的出现, 搭起了民主监督的平台,拓宽了民主监督的渠道,大大方 便了人民群众民主监督权利的行使,这是人民群众正确行 使民主监督权的典型案例,也是社会民主进步的体现。
其次,网络舆论中的情绪性言论较为突出,网上存在不少发泄情绪的偏 激言论,甚至还有进行谩骂和人身攻击的帖子。如果在“监督”的过程中, 偏激或者极端的情绪化观点占了上风,无主见的群体成员的情绪就会受到影 响,被偏激的观点所感染,造成人多势众的局面,原本的舆论监督就会变成 非正常Pag的e 2舆2 论暴力。
电子政务的网络舆情解决方案
电子政务的网络舆情解决方案我国电子政务在应对网络舆情中存有的问题1对网络舆情的综合治理能力不足首先,在观念上,政府部门没有树立准确的网络舆情观。
一直以来,各级政府部门视社会舆论为对政府执行公务的“干扰”,甚至是社会不稳定因素。
当社会突发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大爆发时,政府官员要么束手无策、无所适从,要么采取逃避不理的鸵鸟政策。
其次,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公共事件发生之后,很多政府官员往往对网络舆情热点、焦点问题采取“堵”、“删”和“塞”等简单、粗暴的方法来应对,这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还给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煽动事端提供了机会。
现阶段,一些互联网信息控制手段,如强制删帖、组织马甲回帖、设定敏感词对BBS话题和搜索工具进行过滤、限制评论、跨省抓捕等行为,试图将舆论关注的热点消灭于萌芽之中。
但在互联网舆情如此通达的今天,这些行为往往会引起网民的强烈反感,甚至引发网络舆情更大的膨胀,对舆情的准确引导更加不利。
面对网络舆情危机,一些地方政府陷入了“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尴尬境地,其惯性思维在事件影响扩大之前尽力去封堵和删除,以至于新华社曾评论:封锁消息是各地政府应对天灾人祸的标准模式。
2一些政府官员所谓的“网络恐惧症”是不可取的,因为公众是公共事务的参与者,是政府和公权力的监督者,他们捍卫公共利益的立场与政府及官员是一致的。
政府对待网络舆情的态度要改“堵”为“疏”,并让公众参与到公共事件的处理和决策中,反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如在湖南省涟源市“萝卜招聘”事件中,2012年2月20日,网友发帖质疑湖南涟源市经济开发区的招聘,认为此次招聘是“萝卜招聘”。
21日和28日,涟源市官方对此事进行了两次回应,首先否认贴文内容,再次指出此次招聘程序合法,不存有内定招聘人员的情况。
3月18日,中央电视台的报道使涟源市官方再次陷入舆论困境。
面对央视的曝光,涟源市官方未做出回应。
对于网络舆论的质疑和批评,涟源市官方没有用事实加以澄清,而是采取不回应的作法,既不能解决公众的疑问,修复当地官方形象,也有损于当地政府的公信力。
《电子政务概论》课件
法律法规滞后
电子政务发展需要相应的法律法 规支持,但相关法律法规可能存 在滞后现象。
05
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与 展望
云计算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
云计算技术为电子政务提供了高效、 灵活和可靠的计算和存储资源,降低 了IT成本。
云计算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 和业务协同提供了平台,促进了部门 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电子政务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政 府部门间数据互通,提高信息利
用效率。
透明度提升
电子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增加政府 透明度,便于公民监督与参与。
决策支持
电子政务提供的数据分析工具为政 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决策质 量。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个性化服务
电子政务能够根据公民需求提供 个性化服务,满足多样化需求。
服务便捷性
案例内容
具体分析所选国家或地区的电子政务发展策略、 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共享等方面的特 点和优势。
借鉴意义
总结国际先进经验,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提供借 鉴和参考,促进我国电子政务的持续健康发展。
服务层
总结词
提供面向公众的政务服务接口
详细描述
服务层是电子政务系统与公众互动的界面,通过网站、移动应用、电话等多种方式提供政务服务,实现政务服务 的便捷化、个性化。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总结词
保障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详细描述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电子政务的重要支撑,包括网络安全、数据加密、身份认证等多方面的保障措施 ,确保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和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
城市管理智能化包括智能交通、智能 环保、智能安防等多个方面,通过智 能化系统,可以实现城市管理的实时 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
网络舆情概论范文
网络舆情概论范文网络舆情指的是人们在互联网上表达的观点和态度,它是网络时代下的新兴舆论形式,与传统媒体下的舆论传播有着明显的区别。
网络舆情既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方式,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网络舆情的定义、特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网络舆情的定义可以理解为在互联网上,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传播的与公共事务相关的信息和言论,包括公众对事件、政策以及普遍关注的话题的谈论和评论。
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不同,网络舆情的特点是多边传播,即信息的发送者、接收者和传播者都可以是任何人,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舆论的发起者和参与者。
因此,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更加迅速和广泛。
其次,网络舆情的特点是多样性和即时性。
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使得人们可以从多个渠道了解和参与到舆论中来,不再受限于传统媒体的框架和导向。
同时,网络的即时性也加速了舆情的形成和传播,信息可以在瞬间传播到全球各个角落,使得舆论的影响力更加迅速和巨大。
这也为网络舆情的迅速爆发和迅速扩散提供了条件。
网络舆情对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公众对其中一事件或话题的普遍关注和态度。
正如《舆论场》一书中所指出的,网络舆情是社会意见的倒射,它可以帮助政府和有关部门更好地了解公众的需求和期待,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其次,网络舆情的迅速扩散和影响力,使得它成为一种对于社会稳定和秩序的压力和挑战。
网络上的谣言、不实信息和恶意攻击,可能会引发社会恐慌和不和谐,甚至对社会秩序构成一定的威胁。
因此,对于网络舆情的引导和控制,以及及时解决公众关切的问题,成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工作。
面对网络舆情,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积极应对,采取有效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舆情监测和分析,了解网络舆情的动态,及时发现并解决公众关切的问题。
其次,要引导和引导网络舆情,对于错误的信息和谣言进行辟谣和澄清,塑造正确的舆论导向。
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与公众的互动和沟通,尊重公众意见,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透明度。
电子政务
名词解释1.数字鸿沟:因地理区隔、族群、经济状况、性别,以及技术、知识及能力在使用因特网等信息技术资源应用上差异所造成的差距。
2. 电子政务:是一个包含内容广泛的政府转变创新行动,通过发挥和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的驱动作用,发展和递送高质量,无缝和集成的信息和公共服务,重构政府部门的业务和流程,整合系统应用及功能,实现以公民为中心的电子包容和电子民主。
3.政府门户网站:是用以整合政府所有机构网站的电子接口,以提供外部公民与政府内部人员在线一站式服务的虚拟平台。
政府门户网站是政府在信息时代对社会进行管理和服务的核心窗口,它打破了政府部门之间的界限,将不同部门的服务集中起来,通过一个入口向用户来提供,从而大大提高信息服务的有效性。
4.微博是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或者叫“一句话博客”。
将您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情写成一句话(不超过140个字),或发一张图片,通过电脑或者手机随时随地分享给朋友,您的朋友可以第一时间看到你发表的信息,随时和您一起分享、讨论。
是目前发展最为迅猛的互联网业务。
5.政务微博:由党政机关依托主流网站微博客平台专门开设的,用于发布信息、倾听民意、收集政见、服务大众的官方网络互动平台,被形象地称之为“开放式议政大厅”。
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与公众的互动,搭建一个社会化参政、议政、问政的网络交流平台。
6.网络舆情:人们在网络上呈现和表达出来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信息。
简答题1.信息化社会内涵及特征:信息化是指以信息为主要资源、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信息处理为主要生产方式的过程。
-观点一:信息化是一种过程,是指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引起的知识信息的生产率的提高过程,其本质就是知识化。
-观点二:信息化就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普遍地采用信息技术。
-观点三:信息化是指经济发展从以物质和能源为基础向以信息为基础的转变过程。
-观点四:信息化是指从事信息处理的部门以及各部门的信息活动(包括信息的生产、传输、交换和利用)的作用在国民经济中相对扩大,并最终超过农业、工业、服务业的过程。
基于电子政务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仔细分析案例并提出高校网络舆情
基于电子政务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仔细分析案例并提出高校网络舆情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发展,我国电子政务也进入了相对快速的发展时期,政府网站体系基本形成,在建设服务型政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随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推进,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更趋向多元化,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更加多样。
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通过网络反映出来,就会成为网络热议的焦点,形成网络舆论。
如果政府有关部门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形成网络舆情危机,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
网络舆情的兴起和发展给党和政府的网络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是治理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化解网络舆论危机的有效途径。
本文立足于近年来网络舆情传播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以大量学术文献和社会调研材料为依据,归纳了当前我国网络舆情和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分析了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电子政务环境下的网络舆情治理对策。
正文共分为3部分:第1部分为网络舆情传播与电子政务的一般理论,对网络舆情与电子政务的基础理论进行了阐释。
首先,在分析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总结概括了网络舆情和电子政务的内涵和外延,区分了网络舆情、网络舆论、民意的差别和不同应对方式,梳理了我国电子政务的4个发展阶段。
其次,基于电子政务的内涵,分析了开展电子政务对于当前网络舆情治理的意义:创新电子政务有利于提高政府对网络舆情的综合治理能力;政务信息公开有利于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公众参与公共事务决策为网络舆情治理提供了参考依据;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为网络舆情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第2部分主要研究我国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首先,总结了近几年我国在应对网络舆情方面所进行的探索,包括:政府积极作为,有效回应网络舆情中的民意诉求;政府网站体系基本形成;政务微博成为政府开展电子政务的新形式;网络反腐初见成效;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初步形成,监测技术日趋成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制度和组织保障缺失,不利于微博“公 媒体”的长远发展
三、政府如何加强政务微博的管理 1、明确政务微博的定位,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2、制定使用指南,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快速处理
与反馈机制 3、组建多层次的政务微博梯队和组合,明确划分
职责范围,构建政务公共关系微博群,并建立突 发事件专门微博账户,加强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传 播交流;“点线面”结合,形成科学的体系与突 发舆情应对的缓冲带,高效联动,进行集群化统 一协调管理 4、强化认证机制,统一政府微博标识 5、提倡“经营微博”的理念,建立“微博推广” 专职团队,纳入绩效考核 6、加强系统培训,提升广大党员干部和公务人员 的新媒体技巧和媒介素养,以更加开放、自信和 积极的心态迎接互联网的挑战
第八章 电子政务与网络 舆情
第一节 网络舆情
《旧唐书》唐昭宗(公元897年) “朕采于群议,询彼舆情,有冀小康,遂登大
用。”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 1、舆情: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
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 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 2、网络舆情: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 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 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3、“舆情”和“舆论”的区别
三、网络谣言的政府对策
1、加强主流文化建设 2、提高政府公信力 3、完善公民网络行为法律制度 4、加强互联网技术应用管理创新 5、提高公民防谣能力 6、当事人要积极回应,揭露真相 7、互联网企业要遵守行业规范,提高网站从业人
员的职业素养
8、政府部门要加强监督,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完 善相关法律法规
9、有关部门要做好信息公开,及时应对,增强社 会透明度
10、做好正确的舆论引导
第三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 广义:泛指在互联网上有较多网民参与讨
论并产生一定社会影响的事件。 狭义:特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网民
群体为了共同的利益或其他相关目的,利 用网络进行串联、组织、呼应,乃至可能 或已经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群体性非正常 事件。
形成联动,产生危机应对的合力; 危机事件后的有效评估 2、完善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监测、预警、应对) 3、网络舆情的应对技巧和方法 积极、妥善面对网络舆情; 及时抓住先机回应网络疑问; 速报事实,慎报原因,谨慎定性,既不失语也不妄语; 发展本地论坛; 善于运用责任“切割”方法; 发展盟友,促进不同表达
四、领导干部如何有效使用政务微博 1、微博时代领导干部应有角色意识 正确区分领导干部微博与其他微博的不同; 理智对待和引导微博的交流; 微博交流必须把尊重放在第一位 2、领导干部要着重培养微博问政的能力和自信 树立强力的群众观;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树立务实的创新观; 3、领导干部如何说话微博之语 言词不能空洞;必须有些实实在在的道理;应当
区发展政务微博的意识更强 2、公安微博所占比例最高、服务性最强,
党政机关、交通部门亦成亮点 3、官员微博的行政级别分布呈金字塔形,
县处级官员微博的规模最大,高层官员更 易成意见领袖
二、政务微博的主要问题
1、思想落后和知识陈旧
2、微博命名、认证和定位存在混乱模糊现 象
3、运营维护方面,粗糙简单的作风容易激 化矛盾五、网络舆 Nhomakorabea的传播载体
BBS 新闻跟帖 博客和个人网站 微博 网民留言与网络社群 博客微视频 微信
六、网络舆情的有效应对 1、完善网络舆情应对的基础条件 强大的组织保证和物质、技术支持; 制定一套较为成熟的网络舆情日常监测制度; 遇到重大突发事件,能够在短时间内调动和整合各种力量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 1、丰富繁杂:内容形式多样 2、互动性强:政民及时互动 3、感染性:公众较情绪化 4、总体可控性:可多方引导 5、非主流性:个性化强 6、负面性:批评的多,肯定的少 7、非理性:情绪宣泄多,理性思考少 8、从众性:马太效应 9、扩散性:雪球效应 10、逆反性:挑战权威 11、有组织性:“意见领袖”与“网络推手” 12、虚拟性:与现实生活的反差
三、网络舆情的现状 1、网络舆情影响力积聚放大,影响日渐深
入
2、微博打破网络传播格局 3、密切关注网民诉求 4、网络舆情引导得到加强
四、网络舆情的生成和传播
规律:
传统媒体报导或网友爆料→网友讨论(新 闻跟帖、论坛发帖等)→形成网络舆论压 力(意见领袖发挥突出作用)→媒体跟进 呼应网络议题,挖掘新的事实(新老媒体 互动)→政府应对→再掀波澜(假设出现 应对不当)→政府解决问题和官员问责→ 网友注意力转移→网络舆论消散
第二节 网络舆情与谣言传播
一、网络谣言 通过网络传播的未经官方证实或已经被官
方辟谣的信息。 打击谣言的方式:政府主导型、行业协会
主导型、社会公众主导型
二、网络谣言的扩散机制 1、基于网络谣言自身的视角 2、互联网自身属性:匿名、自由公开、传
播迅速 3、数量众多的“易感人群” 4、别有用心的谣言制造者 5、部分互联网企业责任缺失 6、传统媒体的不当判断 7、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1、应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坚持多管齐下的 应对之策
2、建立政府信息公开机制 3、建立舆论互动机制 4、建立信息的反馈机制和沟通机制 5、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健全协商机
制
6、完善责任追究机制 7、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和网络评论员制度
第四节 政务微博
一、政务微博的特点 1、机构微博的数量多于官员微博,南方地
二、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1、事件发生日趋增多且传播迅速,跟风严重,影 响力更加广泛
2、重大社会公共问题已成为网群事件关注的弱点 3、网络民意得到各级政府的日益重视 4、网络规范和制度还不完善,对网群事件监管存
在空白
5、匿名性较高,煽动性较强 6、互动频繁、虚实交互性增强
三、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