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程序性知识为目标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4 步 与 左 边 同
5.对复习与记忆 提供方法指导 6.提供提取线 索,促进保持
5.引出学生反应, 提供反馈
6.提供知识应用 情境,促进迁移
四、 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设计
(一)引起注意与告知目标 这一步的做法与其他几类知识的教学一样,可 以参考前面几章的设计。 (二)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 对程序性知识而言,需要学生回忆的原有知识 既有相关的概念性知识,也有相关的程序性知 识。 这些原有知识与技能应在任务分析中作为起点 能力加以确定。
5.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强烈的提高自己
表现水平的动机。
教学步骤
1.引起注意 告知目标 2.提示学生回 忆原有知识
学习过程
注意与预期
教学步骤
激活原有知识
3.呈现刺激材料 4.阐明新旧 知识联系
选择性知觉
新信息进入原有命 题网络 认知结构重建与 改组 根据线索提 取知识 变式练习,知识转 化为技能 技能在新的 情境中应用
(二)归纳规则 师:我们来看这三个例子,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生:都是在两端没点的情况下,点数比段数少1。 师: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这个规律吗? 生:点数=段数-1 四、专项练习,促进知识转化为技能 1、根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5题) (1)图中线段上一共有15个点,将线段分成了16段。 (2)图中,线段被分成了12段,说明这条线段上有11个点。 2、两栋大楼之间相距60米,在这两栋大楼间每隔6米种一课树,一共可以种 多少棵树? 3、相城实验小学三年级的马明同学要乘5路公共汽车从16千米外相城实验小 学赶来参加我们的校庆活动,沿途每隔1km要停靠一个站点,上下车的站点 不算,途中一共停靠了多少个中间站? 4、长廊上有15盏灯,每两盏灯之间的距离是5米,这条长廊长多少米?
案例分析
《找规律》教学设计 执教教师:苏州市实验小学陈刚 执教年级:四年级 【教学目标】 学生能运用线段上两端没点时,点数=段数-1的规则 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任务分析】 1、这个规律实际是植树问题的规则“当两端没有点时, 点数=段数-1”,本课所要达到的就是学生能运用这个 规则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因此属于概念性知识中原理 的运用。 2、使能目标 (1)此目标的达成需要建立在对段数与点的关系的理解 的基础之上,这是原理的理解。 (2)从实际场景中找出点和段也是达成终点目标所必须 的使能目标。 3、起点能力: (1)每段长度、段数和总长度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应用。 (2)点与段的对应关系。
有指导的练习的目的是促进陈述性知识向程序 性知识的转化,即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支架的帮 助下,练习执行程序性知识的步骤,而后逐渐 摆脱教师支架的支持(或逐渐摆脱对陈述性知
识提示的依赖),能独立执行相关步骤。
四、 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设计
(五)进行独立练习
在这一阶段,教师要考虑的问题主要有如下三项: 1、 确定何时由有指导的练习向独立练习转化; 2、根据独立练习的目的安排练习的形式; 3、在学生练习中给予反馈。
二、创设情景,引出问题,并告知目标 1、我们为了给校庆增加一些喜庆的氛围,准备在走廊上挂上 一些灯笼。走廊长50米,每隔1米挂一个灯笼,一共可以挂 多少个灯笼? 2、灯笼数与段数一样吗?那么刚才我们在50米的走廊上挂 50个灯笼对不对了呢?今天我们就要来寻找这里的规律。 三、通过例规,揭示规律 (一)呈现三个例子 1、走廊长50米,每隔1米挂一个灯笼,一共可以挂多少个灯 笼? 2、 摆盆花的例子。 在50米长的走廊上,每隔5米放1盆花,问可以放多少盆花? 3、 剪彩绳 师:老师将1根长4米的彩绳拉直,然后用剪刀剪3刀,你说 能剪成几段?
案例分析
•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案例分析
• 语文教案 承接结构段落教学(单项能力) 执教教师:苏州市实验小学 顾婷 执教年级:三年级
承接结构段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说出承接结构段落的构段规则。 2. 能运用规则识别承接结构的段落。 3. 能运用规则写一段承接结构的段落 【任务分析】 目标1属于规则的记忆。 目标2属于规则的理解。 学习条件:1、外部条件:精心设计的典型的例子,对学生的 回 答 进行反馈和评价; 2、内部条件:已经掌握构成规则的概念 目标3属于规则的运用 学习条件:1、外部条件:提供一个情景,帮助学生运用; 2、内部条件:已经理解承接结构段落的构段规则 【教学时间】 1课时
三、程序性知识学习的过程和条件
安德森的ACT理论,即思维的 适应性控制(adaptive 第一阶段 陈述性阶段,知 识以命题表征; 第二阶段 知识的编辑 ,知 识以“如果/那么”形式的 办事规则表征; 第三阶段,一系列“如果/那 么”的规则能自动激活, 从而形成技能。
control of thought)理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为学习做准备 复习段数、每段数和总数之间的关系。 1、校庆要布置环境,老师买了5根彩绳,每根长20米,一共有 多长? 2、把其中的一根长20米的彩绳平均分成5段,每段有多长? 3、把另一根长20米的彩绳平均分成长2米的小段,一共分成了 多少段? 4、如果把这根长20米的彩绳平均分成4米长的小段,一共分成 了多少段?
【教学过程】
一、激活旧知 1、三(5)班同学思维活跃,总能回答出很多精彩的答案。三(5) 班同学发言积极,上课举起的小手可用“小树林”来形容。三(5) 班同学团结合作,齐心协力,能做好班级里的每件事。 2、三(5)班的同学非常优秀。他们思维活跃,总能回答出很多 出色的答案。他们上课发言踊跃,举起的小手可用“小树林”来 比喻。他们还团结合作,齐心协力,能做好班级里的每件事。 二、告知学生本课学习目标 你们果然名不虚传。顾老师现在绝对相信,你们能思维活跃、 发言积极、踊跃。我们一起合作把今天这节课上好。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一种新的结构的段落——承接结构的段落。
二、 程序性知识与概念性知识的关系
区别: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做事的步骤,强调的重点 是如何做;概念性知识强调概念之间关系,重点是 在一定的关系中理解某一概念或原理。 联系:一方面,运用程序性知识可以获得概念性知 识;另一方面,对概念性知识的理解是运用程序性
知识的前提条件 。在课堂教学中,做事的程序通
常是由概念、原理、理论通过变式练习转化而来的。
四、 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设计
(三)呈现新的程序性知识并促进学生的理解 将新的程序性知识呈现给学生常采用三种方式 : 1、以言语陈述的方式将程序性知识所涉及的步骤描
述出来;
2、由教师将程序性知识的执行或运用示范给性知识的教学策略设计
(四)进行有指导的练习
【教学过程】
教师归纳:一个段落是按照一定顺序写的,句与句的顺序不能颠倒,句 子之间有时还有恰当的连接词,这样的段落叫承接结构的段落。 我们可以这样表达:句1→句2→句3→句…… 五、运用所学规则辨识段落 1、这位教育家先从手提包里拿出一个瓶子。他再取出三个系着绳子的小 铅锤。然后,他把瓶子放在地上,把三个小铅锤分给三个学生。最后, 他要求孩子们拿着绳子头,先后把铅锤放到瓶子里。 2、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 到了万寿山脚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从万 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湖中心有个小岛。 3、人们可以在网上读新闻、听音乐、看电影。人们可以在网上和朋友聊 天、打游戏。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在家里听老师上课。人们可以通过网 络在家里上班、开会。 六、提供情景,检验新知识的运用 播放视频:一位学生表演吃香蕉的一系列动作。请你把录像里的内容写 下来(过程说得有条理,可以加上适当的连接词。)
【教学过程】
三、出示典型的正例,进行段落的学习。 1、曹冲先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 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 为止。然后,他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了。 2、起先,天空由蓝变灰,像一个生气的小孩。接着,雷公打起了鼓,雨珠 儿像小孩一样乱蹦乱跳。最后,雨终于停了,万物一片生机。 3、小猴子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非常高兴,就掰 了一个。它扛着玉米又来到一片瓜地里,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就扔 了玉米去摘西瓜。小猴子抱着西瓜往回走,看见一只小白兔,就扔了西瓜 去追小白兔。兔子没追到,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四、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承接结构段落的构段规则 这三个段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总结: ①一个段落,是按照一定顺序写的,句与句的顺序不能颠倒。 ②句子之间有时还有恰当的连接词。 (学生未关注到,可以进行提醒:那连接词呢?)
论 认为,程序性知识是由 陈述性知识转化来的,并 将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分为 三个阶段:
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
1. 2. 要习得构成程序性知识的步骤或程序的知识; 通过对这些步骤的解释来指导自己产生相应的行为,或者通过 对样例、榜样的观察来指导自己产生相应的行为; 3. 教师或同伴要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为学习者提供适时的支持和 反馈; 4. 要经过精心设计的变式练习并获得相应的反馈(尤其重要);
第五讲 以程序性知识为 主要目标的教学设计
主讲内容
• 概念性知识是如何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
• 如何依据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规律进行教学设计?
一、程序性知识的含义
程序性知识的定义:
是关于如何做事的知识,通常体现为一系列要 遵循的步骤或程序。 这里的程序性知识与教材第九章所论述的程序 性知识相比,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指概念性知 识达到运用及以上水平,也包括学科中的 “算 法”、实验的操作步骤 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