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与法家

合集下载

荀子的法家思想与社会秩序

荀子的法家思想与社会秩序

荀子的法家思想与社会秩序荀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荀子的研究让我深刻认识到他的法家思想与社会秩序之间的紧密联系。

首先,荀子的法家思想强调了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严厉的法律制度和道德教化才能约束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的稳定。

荀子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公正和严明执行。

他认为法律应该是公正的,不偏袒任何人,以确保社会秩序的公平和稳定。

同时,他强调法律的权威性,认为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法律制度,才能使人们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

其次,荀子的法家思想注重政府的角色。

他认为政府应该具备强大的权力,以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荀子主张君主集权制度,认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需要一个强大的君主来统治。

他强调君主的职责是制定公正的法律,维护社会秩序,同时也要以身作则,做一个道德高尚的榜样。

荀子的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来的王道思想奠定了基础。

此外,荀子的法家思想还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天性本恶,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改造人性,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

荀子主张以教育来塑造人的行为和思想,他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他认为教育应该广泛普及,不分贵贱、贫富,以培养更多有道德修养的人才,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荀子的法家思想与社会秩序之间的紧密联系在中国古代社会得到了广泛应用。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律制度、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荀子的法家思想强调了社会秩序的重要性,提出了以法治国的理念,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

总结而言,荀子的法家思想与社会秩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他通过强调法律的公正与权威性、政府的角色以及教育的重要性,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律制度、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荀子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世的社会秩序与道德伦理观念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先秦法家三大代表人物

先秦法家三大代表人物

先秦法家三大代表人物展开全文法家三大代表人物,最厉害的死得最冤2018-11-22 19:33 来源:静夜思学先秦的诸子百家时代,是人才辈出的年代,那个年代的思想一直流传至今,影响中国人几千年,今天介绍的这几位人物都是法家的代表。

法家,顾名思义,其基本思想是依法治国,这与儒家的以德治国恰恰相反。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论语》孔子认为只有以德治国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上出现的各种问题,而法家则认为人生来就是逐利的,想要靠德行感化人民,那简直是天方夜谭,他们信仰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高压之下必有良民。

下面说的这三位人物都是法家的代表,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发现只有秦国才能实现他们的抱负,但诡异的是,他们都死在了秦国,不得善终。

一李斯李斯最知名的一句话莫过于下面这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李斯《谏逐客书》当年,秦王嬴政脑子一热,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要将所有非秦国本土的客卿全部驱逐,李斯的籍贯在楚国,故而也在被驱逐之列,但他在《谏逐客书》中以非凡的辩词让嬴政回心转意,并使自己得到重用,逐渐做到了丞相的位置。

李斯作为秦国丞相,是秦灭六国的总策划师,他精心策划了兼并六国的先后次序,并在秦灭六国之后,建议秦始皇废分封而行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每一项都是前所未有的大手笔。

这样的人物,功劳不可不高,但他的下场却极为凄惨。

秦始皇死后,陈胜吴广起义,李斯的大儿子李由扼守三川郡,赵高诬陷李由与叛党勾结,将李斯与小儿子腰斩于市,实情却是李由在与刘邦作战时英勇牺牲。

二商鞅秦国的崛起,商鞅功不可没,可以说如果没有商鞅,哪里轮得到秦国张牙舞爪?秦孝公即位之初,秦国一穷二白,是战国七雄里最不入流的角色,就连秦孝公自己都说“诸侯卑秦,丑莫大焉”,是商鞅改变了秦国野蛮落后的局面。

在商鞅时期,法家分为势、术、法三派,商鞅属于法家的法派。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谁?法家创始人是谁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谁?法家创始人是谁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谁?法家创始人是谁韩非子是传统认定的法家代表人物,其实自其师荀子(名卿)就已有法家思想。

法家著名人物如商鞅等,法家思想盛行在秦朝,以后各朝代均为儒法结合、此消彼长的形势。

先秦文化有九流十家之说,法家为先秦学术文化九流之一。

战国时期以法治为思想核心的重要学派。

其思想先驱可追溯到春秋时郑国的子产,实际创始者是战国前期的李悝,代表人物主要有吴起、商鞅、慎子、申不害等,后世的曹操、诸葛亮都是法家继承人。

在战国中后期,法家思想得到长足发展,法家也成为最为显赫的学派。

战国末期的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论和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

法家的政治学术思想概略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奖励农耕,崇尚军功,以求富国强兵。

2、因时变法,整饬法令,设立在官府,布之于百姓。

3、厚赏重刑,执法严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4、君主谨守主道,用刑名之术考核群臣,操持赏罚二柄。

5、君主独占权势之位,高度集权,君临万民,权力无限,超越于法令之上。

法家认为:人性本恶,故需强权政治去除恶源。

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国君之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韩非与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由于韩非的学术思想受秦始皇推崇和仰慕,被李斯谗害而死。

李悝(公元前455年-前395年),濮阳人,战国时魏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

曾任魏文侯相,曾受业于子夏弟子曾申门下,作过中山相和上地郡守。

主持变法。

司马迁说:“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

”班固称李悝“富国强兵”。

这些记载都表明,文侯时魏能走上富强之路,李悝曾作出很大贡献。

李悝是魏国丞相。

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濮阳)人。

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

卫国国君的后裔,故称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

中国的荀子与法家思想

中国的荀子与法家思想

中国的荀子与法家思想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其中包含了许多不同的学派和思想体系。

在这些思想体系中,荀子和法家思想是两个极具影响力的学派。

本文将从荀子和法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主要观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荀子的思想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

荀子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性恶论”和“教化说”。

1. 性恶论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主张人性本恶论。

他认为人的天性就是追求私欲和满足个人利益,而非道义和公正。

荀子强调人之本性的恶,认为人性的恶使得社会秩序的维持需要进行政治教化。

2. 教化说荀子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化理论。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改善人性,使得人们能够意识到道德的重要性,并主动追求德行和公义。

荀子认为政治教育是培养人的德性和道德的基础,只有通过教化才能弥补人性的恶,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

二、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一支重要学派,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斯、韩非等。

法家思想强调法制和法治,主张通过法规和刑罚来实现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1. 法制思想法家强调法治的重要性,认为制定合理的法规和制度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他们主张依法治国,通过制定严明的法律和法规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公平。

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法制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2. 刑罚观念法家思想强调刑罚的作用。

他们认为应该严格实行刑罚,以维护社会秩序和消除社会恶习。

法家主张“重刑”,认为只有通过严厉的刑罚才能有效地震慑犯罪,维护社会的稳定。

三、荀子与法家思想的比较尽管荀子和法家思想都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两者在某些观点上存在明显差异。

1. 人性观点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而法家思想并不对人性有明确的评价。

法家更关注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护,而荀子强调人性对于社会秩序的影响。

2. 政治教育与法制荀子主张通过政治教育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而法家思想更注重于通过法律和法规来规范社会行为。

荀子认为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是稳定社会的根本,而法家则认为法制的建立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思想家与哲学思想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思想家与哲学思想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思想家与哲学思想中国历史悠久,涌现了众多重要的思想家和哲学思想。

他们的思想影响深远,对中国乃至全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中国历史上的几位重要思想家以及他们的哲学思想。

一、孔子的儒家思想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提倡仁爱、礼仪、道德和忠诚等伦理道德观念,主张以仁为核心,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原则。

他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儒家思想严格要求人们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行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墨子的墨家思想墨子(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0年),名翟,字墨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科学家,也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的思想核心是“兼爱”和“非攻”,他主张以兼爱为原则,反对战争和暴力行为。

墨子强调人们应当相互关爱,互相帮助,以实现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他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对儒家和道家产生了影响,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荀子的法家思想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姓荀,名况,字卿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也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荀子的思想重视法律和制度的作用,主张通过严格的法律和政治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他认为人性本恶,通过法律的约束和教育的引导,可以使人们遵守规则、辅助发展。

荀子的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做出了贡献。

四、老子的道家思想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名聃,字聃之,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的思想主要表达在《道德经》中,强调“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

他认为大道至简,强调人们应当追求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尊重自然规律。

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道家学派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庄子的庄家思想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姓周,名云,字太史,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也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法家代表著作

法家代表著作

法家代表著作法家,又称“礼法学派”,是中国一派传统哲学思想,它以《诗经》《尚书》以及《礼记》为核心典籍,由孔子发展而来,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具有独特的法律学思想体系。

其中包括《荀子》、《孟子》、《慎子》以及《潜夫论》等多部著作,是中国儒家法律文化的精华。

《荀子》是法家的经典著作,也是孔子学生荀况的一部著作,主要分析了在历史、政治、家庭和社会中的法律制度,详细论述了“礼仪”、“君臣”、“职责”以及“法令”等有关政治制度的理论。

荀子以其精细严谨的思维,以及深刻、深沉的认识,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政治观念,给中国的法律思想发展和实践带来了重要的推动力。

孟子又称《孟子》,是由孔子的学生孟轲所编写的著作,以“思想”、“道德”和“政治”为主题,探讨敬虔、义理、礼义和政治制度。

书中提出的“礼”、“义”、“仁”三大概念,对人性、制度和社会进行了深刻而持久的思考,尤其是以“惠人利己”为前提,勇于探究人类社会运行的原则,使其成为儒家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慎子《慎子》由孔子的学生慎到所作,以“施政”为主要主题,研究家族、政治、社会经济和武将等政治形式,并提出“礼仪”、“君臣”以及“宗法”等制度观点,对儒家礼仪学说进行了深刻而全面的考察。

慎子以“虚虚实实、柔弱谦卑”为主要思想,以礼仪为基础,探讨了社会经济发展与政治规律之间的关系,为实施政治禁止、政治教化和社会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潜夫论《潜夫论》是孔子的学生司马迁的著作,主要论述的是家庭的法律制度,特别是父子、夫妻之间的关系,着重分析了家庭当中的权力结构、礼仪规范、行为原则和道德观念。

夫论提出政治体制必须以家庭教育为前提,强调个人道德价值,以及社会结构特定的家庭规范。

司马迁指出,个人的改变对家庭的礼义制度的关系,从而使得儒家法律学思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总之,以上几部著作是法家代表作品,其中包括荀子、孟子、慎子以及潜夫论等,它们研究的内容涉及政治制度、礼仪规范、家庭法律制度以及道德原则等方面,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法家的重要著作,对中国法律学思想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先秦时期儒家荀子法治思想明介

先秦时期儒家荀子法治思想明介

先秦时期儒家之荀子法治思想明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字卿,赵国人。

他曾游学于齐国,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

齐襄王时以他“最为老师”,曾“三为祭酒”,成为当世德高望重的大学者。

后来做过楚国的兰陵令,晚年定居在楚国著书立说。

现存其著作为《荀子》三十二篇,除后六篇为其弟子所著外,前二十六篇为其亲作。

他是先秦后期的儒家泰斗,其学术集儒家之大成。

又采百家之所长。

他立足于儒家,而有进行改良;他批判其他各家,而又予以吸收。

尤其是对法家学说的吸收,为后世儒、法合流的新时代之滥觞。

与孟子“思孟学派”之区别:孟子“法先王”,他“法后王”;孟子道“人性善”,他则倡“人性恶”;孟子主张“王道”反对“霸道”,他则“王”、“霸”并举;孟子重德轻刑,他则德、刑并重。

原因:1.所处的时代是战国末期,礼治秩序日薄西山,列国之争日烈。

诸侯之心益躁,刑名法术之学大行其道。

而儒学江河日下,失宠于当道。

《荀子成相》记“世之愚,恶大儒。

逆斥不用孔子拘。

”2.荀子打破“儒者不入秦”的传统,亲赴“虎狼之国”,实地考察法家之治,认识到法家之术在锄强扶弱上远强于儒家。

其主要思想1.性恶论在人性特质上,荀子说:性者,本始材朴也。

(《礼论篇》)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

(《正名篇》)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正名篇》)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目辨白黑美恶,而耳辨音声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

是又人之所常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荣辱篇》)但同时,《荀子性恶》中开宗明义的第一句就写道:“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荀子思想分析:法家思想的代表作

荀子思想分析:法家思想的代表作

荀子思想分析:法家思想的代表作荀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政治家,同时也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荀子的思想进行分析,着重探讨其代表作《劝学》中所体现的法家思想。

《劝学》是荀子的一篇重要文章,内容涉及哲学、教育以及个人修养等多个领域。

在这篇文章中,荀子阐述了自己关于学习的观点,进一步展示了他独树一帜的法家思想。

首先,荀子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他认为,只有遵守社会规范、尊重道德伦理,才能使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这一观点体现了法家思想中强调秩序和规则的特点。

法家强调约束个人行为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而荀子则通过对学习的强调来构建秩序和规则的基础。

其次,荀子在《劝学》中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人修养和道德塑造是学习的核心目标。

荀子指出:“致良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通过正确认识和正确行为的实践,来实现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治理的目标。

这种思想与法家主张通过制度和法律来达到社会秩序的观点相吻合。

另外,荀子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获得知识的过程,更是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的过程。

荀子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行动,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这一观点体现了法家思想中注重实践和实用的特点,同时也反映了荀子对于学习的实践主义态度。

荀子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法家思想对后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法家思想对后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劝学》一文是对法家思想的生动阐述,其中包含了许多深刻的见解和学习方法。

荀子通过这篇文章,向读者传递了一种融合了知识、行动和修养的学习观念。

总之,荀子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他的代表作《劝学》则是他法家思想的集中体现。

这篇文章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观点影响了后世的思想家和学者。

荀子与法家

荀子与法家

(二)它是产生上述事物的功能、运动或机制,这种功能、运动 或机制是人所看不到的。荀子把这种功能称为天职,有时又称其 为阴阳的运动。 天无论就其存在或是功能而言,其特点即在其客观性。它具有 自身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规则,“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 亡”。它不受人的主观意志的影响。人讨厌冬天的凛冽,但天不 会因此取消冬天。人不喜欢路途的漫长,但地也不会因此减少其 辽阔。 人的特点刚好与天相反,人是有为的。他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 经过有意识的奋斗才能取得成功。天是不可学、不可事的,但人 是可学可事的。比如说,像天时、寒暑这些现象就属于天;但强 本节用,养备动时这些活动就属人。正因为二者有这种区别,所 以二者的职能是不同的:天的职能是生长万物,但不能治物。人 的职能相反,只能治理万物而不能指令万物必然要生长成什么。
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 欲、人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荀子认为,人性是指人生下来就有的、原始的质朴的本性,它是 不可学、不可事的,而人生下来都是好利恶害的,所以说人性是 恶的,善是后天经过人为的加工而形成的,是可学可事的,故善 不是人的本性。 为什么说人性是恶的呢?荀子也提出了以下证明:(一)心理 学证明:依荀子上述一段话,显然,他是用诉诸人的本能的方法 来证明其命题。荀子说,什么叫性呢?“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而人生来就是好利、残忍、追求享乐的,顺其发展,肯定会导致 争斗、罪行和淫乱,这就说明人性是恶的。(二)逻辑的证明: 荀子借用了逻辑上类比的方法。他说,就像弯曲的树木要经过整 治才能直、钝的工具必须经过磨砺才能锋利一样,人后天如果没 有圣人的教导,就会变成小人,可见人性原本是恶的。
自己学都绰绰有余,何必一定要和我住一起呢?因为,“学问之 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的结论是,既然大家生来都是 善的,所以人人都有可能成为尧舜(只是有些人自己不想成为圣 人而已)。先王就是因为人人都有这不忍人之仁心,才制订出仁 政的政策的。 孟子以性善论作为其推行仁政的政治主张的理论根据。但是, 当是各诸侯国对他的理论与主张并不首肯。各个国家、各个阶层 不但不行仁政,而且相互之间的争夺日趋激烈。正是在这种背景 下,荀子提出他的性恶论。荀子称: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

《荀子》思想分析:法家思想的代表作

《荀子》思想分析:法家思想的代表作

《荀子》思想分析:法家思想的代表作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重要的哲学家和政治家,其代表作《荀子》是一部思想深邃、富有洞见的著作,主要体现了法家思想。

本文将对《荀子》中的法家思想进行深入分析。

一、荀子的背景和思想基础在开始分析《荀子》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荀子的背景和思想基础。

荀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周朝的统一已经破碎,诸侯割据,战争频繁。

荀子出身于齐国贵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影响。

他接受了古代儒家学派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思想。

二、法家思想的概述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强调以法治国,重视制度和法律的作用。

法家思想认为,执法者应当依法治理,不受个人情感和利益的左右,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法家思想强调积极主动的政府干预,倡导一切为了国家利益的行动。

《荀子》被视为法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三、赏罚分明的治理原则《荀子》中,荀子提出了赏罚分明的治理原则,强调对人民进行积极的激励和惩罚。

荀子认为,通过赏罚的手段,可以规训人民,使其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

他提倡用赏罚分明的法律制度来治理社会,使人们自觉遵守法律,减少社会矛盾。

四、重视教育和道德建设在荀子的思想中,教育和道德建设占据了重要地位。

他认为,通过教育和道德的引导,可以使人民更加自觉地服从法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他主张培养人民的德育意识,注重道德修养,进一步强调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对于社会的稳定与进步至关重要。

五、权力集中和行政效能《荀子》中,荀子也提出了权力集中和行政效能的观点,主张政府应该集中权力,推行高效的行政管理。

他认为,过多的权力下放会导致分散、混乱,影响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荀子主张通过权力集中来提高行政效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六、社会等级和秩序的重要性荀子强调社会等级和秩序的重要性,认为社会必须建立在清晰的等级制度之上。

他主张人们应该安分守己,依照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职责去行事。

只有社会各个阶层和个体各尽其责,社会才能保持稳定和繁荣。

荀子之法家思想法治与秩序的倡导者

荀子之法家思想法治与秩序的倡导者

荀子之法家思想法治与秩序的倡导者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也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法家思想对于法治和秩序的倡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荀子的法家思想出发,探讨他对法治和秩序的看法以及他对社会秩序的建设与维护所作出的贡献。

一、荀子的法家思想简介荀子出生于战国时代,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的思想与儒家有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对于人性的看法和对于社会秩序的建设上。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主张通过法治来约束人的行为,维护社会的秩序。

他认为法律是维护秩序的基础,只有通过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安定。

二、法治的意义与价值荀子认为法治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法律的约束和制约,才能有效地遏制人的恶性行为,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

法治的核心是以法为准绳,以法为尺度,将行为准则明确地规定在法律中,使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能够遵守规则、守法行事,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法治与秩序的实践荀子提出的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法治与秩序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通过法律的制定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建立起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框架。

荀子还提出了“赏罚分明”的原则,强调对违法者的严惩和对守法者的奖励,通过这种方式来推动社会的法治建设。

他认为法律应该公平、公正,对于任何人都一视同仁,不可任意歧视。

四、荀子对社会秩序的影响与贡献荀子的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秩序建设和维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思想使人们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和作用,推动了社会秩序的形成和发展。

荀子提出的法家思想也为后来的法律制度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荀子思想的现实意义荀子的法家思想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法治建设和秩序维护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

荀子的法家思想告诉我们,只有通过法治的手段来约束人的行为,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研究和借鉴荀子的法家思想,为建设现代法治社会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荀子的法家思想探析

荀子的法家思想探析

荀子的法家思想探析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中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著作《荀子》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荀子的研究心得主要集中在对他的法家思想进行探析。

本文将从荀子的法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其对社会治理的影响以及其对个人修养的启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荀子的法家思想的核心观点是人性恶。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外在的约束和规范才能使人们遵守道德和法律。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自利的,只追求个人利益,而不顾及他人的利益。

因此,社会需要通过法律和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其遵守道德规范。

荀子的这一观点对中国古代社会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提出了“明法”、“明主”的治国思想,主张以法律和制度为基础,通过明确的规则和明晰的权力结构来管理社会。

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法律和制度,才能有效地约束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其次,荀子的法家思想对个人修养也有一定的启示。

他主张个人修养应该以道德规范为基础,通过严格的自律和约束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他认为,个人的修养应该从内心开始,通过自律和修身来达到道德的境界。

同时,他也强调个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认为个人应该为社会的利益而努力奋斗。

荀子的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社会治理和个人修养方面。

他的观点使人们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自私自利的倾向,以及社会规范和法律的重要性。

同时,他的思想也提醒人们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强调个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然而,荀子的法家思想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他过于强调人性的恶,忽视了人性的善。

他的思想过于依赖于外在的约束和制度,忽视了内在的道德追求。

此外,他的思想也存在一定的权力倾向,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专制的产生。

综上所述,荀子的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观点使人们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自私自利的倾向,以及社会规范和法律的重要性。

同时,他的思想也提醒人们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强调个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试析荀子礼法结合思想

试析荀子礼法结合思想

试析荀子礼法结合思想2012法学班廖芸佳摘要:荀子是战国后期人,时代造就了荀子,荀子开创性的将儒法两家的思想进行结合,他一方面继承了孔孟的儒家传统德治思想,另一方面,在面对法家的强势,荀子充分的吸收了法家的理论,并将法家的法与儒家的礼进行融合,开创了礼法融合的先河。

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的那样,“自秦汉以后,政治学术皆出于荀子”(《清代学术概论》)。

荀子的礼法结合思想还对如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有着直接的借鉴意义和启发作用。

关键词:荀子礼法结合正文一、荀子礼法结合理论起源明于天人之分”的天人关系说和“性恶论”,是荀子礼法论的理论依据。

(一)与思孟学派“物我不分”、“天人不二”的思想有所不同,荀子提出要“明于天人之分”(《荀子·天论》),把“天”当成一个存在于人伦社会之外的客观对象。

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在荀子看来,天有天职,人有人职,人事的吉凶休咎从根本上说,并非取决于天。

荀子的天人观在中国古代认识史上第一次冲决了天命神学的堤坝,给天人关系以唯物主义的解说。

荀子主张在破除人的迷信和无知的同时,凸显人的主体性,从而恢复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尊严,在更高层次上求达天人之间的和合统一。

(二)人性问题上,荀子主张“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性恶论。

他认为,人的本性中包含有恶的因素,当这些本能向外扩展时,便走向了恶。

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礼法统一观的主要内容及特征(一)引法入礼,礼法结合礼者,强国之本也。

把“礼”作为国家的根本,是西周以来的传统思想。

荀子则沟通礼法,使“礼治”理论化、系统化、制度化。

孔孟强调的是礼的内在精神,而荀子强调礼的外在规范作用,使礼成为具体可操作的范畴。

荀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将礼与法结合起来,以“法治”充实“礼治”的思想家。

荀子以“名分使群”的礼法起源论证封建官僚等级制的必要和合理,以礼举贤能。

诸子百家荀子集解原文与解析

诸子百家荀子集解原文与解析

诸子百家荀子集解原文与解析荀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被归属于儒家学派中的法家。

荀子的著作《荀子》是中国古代法家经典之一,被誉为“法家之宗”。

本文将对《荀子》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原文解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荀子思想的核心观点和哲学思路。

一、《荀子》概述《荀子》是荀子的代表作,全书分为六篇:劝学篇、劝学篇中的儒者篇、劝学篇中的秦问篇、本性篇、性恶篇、性善篇。

全书通过对人性本性的阐述,提出了人性本恶、性善可学的观点,强调了道德修养对于个人与社会的重要影响,并对社会治理、政治权力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二、劝学篇劝学篇是《荀子》的开篇之作,主要探讨的是人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荀子认为,无论天赋如何,只要肯努力学习,就能取得成就。

他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来进一步强调了学习重要性。

同时,荀子也指出,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上,还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才能检验知识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不断改进和实践,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品德。

三、劝学篇中的儒者篇劝学篇中的儒者篇主要是荀子对于当时儒家学派思想的批判与反思。

他认为,儒家强调天命、仁爱,但却缺乏对个体力量的培养,缺乏对实践经验和科学知识的重视。

荀子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认为知识与行动必须紧密结合,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才能真正体现出其价值和意义。

四、劝学篇中的秦问篇劝学篇中的秦问篇是荀子对于秦国的政治现象进行剖析与研究。

他指出,秦国的统治者采用了非常严厉的法制手段来实行集权统治,但这种严厉统治却无法根本解决社会问题。

荀子通过分析秦国反社会和反道德现象,提出了“道义立国”的思想观点。

他认为,只有在道义之上建立起良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才能使国家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五、本性篇本性篇是荀子对于人性本质的探讨与思考。

荀子认为,人性本质存在恶的一面,人们天生自私自利,追求自身的利益。

然而,与其他动物不同的是,人类具备理性,能够通过教育和道德修养来约束自己的本性。

我国古代的四大学派思想

我国古代的四大学派思想

我国古代的四大学派思想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

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

荀子对法家思想的糅合借鉴

荀子对法家思想的糅合借鉴

荀子对法家思想的糅合借鉴作者:李有杰来源:《法制与社会》2020年第11期关键词法家荀子融合作者简介:李有杰,北京林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B2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20.04.228人性本恶的人性论是荀子礼法思想的基础,人在本性上趨利避害,这是吸取了法家的思想。

在法家最核心的观点中,就是人性本恶,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趋利避害”。

管仲说“其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继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

渔人之入海,海深万仞,就彼逆流,乘危百里,宿业不出者,利在水也。

”商人日夜兼程不远万里,渔夫乘风破浪不辞劳苦,都是利之所往,只要有利可图,不管山多高,海多深,人们就没有办不到的,可见,法家看到了现实人性自私自利的一面,并以此为基础,成为法家“法治”的根本立脚点。

而荀子也认同法家人性当中的“好利恶害”的观点,“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作为其理论支撑。

不过荀子的性恶论和法家的性恶论还是有所不同。

法家强调“利”之所在,而荀子强调的是人的“欲望”。

其次,法家认为人们趋利的本性是不可能被改变的,所有的恶都不可能改造成善,只能通过法律制度来限制和约束。

但是荀子认为人性是可以改变的,只要通过后天的努力和学习,人性中的恶都可以被改变。

可以用仁义道德,也可用外部的礼法规范。

在法律的起源论上,商鞅在《商君书·开赛》中说道:“天地设而民生之……则有乱。

故圣人承之,作为土地、货财、男女之分。

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

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

” 这段话的意思是世上刚有人类的时候,社会混论不堪,因此有道德的贤人确立了正确的标准,但是人口众多不好管理,于是就把有德行的人的行为作为治理准则,不过社会还是会发生混乱。

荀子与法家

荀子与法家

历来多把荀子看作儒家学者,但他与一直所谓的正统——孟子一派有莫大的不同。

梁启雄在《荀子简释·自序》中对荀孟思想作了一个较全面的比较:“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恶;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而不轻利;孟子专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专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

”从此亦可看出荀子思想的复杂性。

那荀子和法家传统有什么联系呢?如有,那么他对法家的理论有什么影响呢?再进一步,他和秦帝国的统治思想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这些都是我在下文要讨论的问题。

在讨论这些问题之前,有必要对荀子生活和活动的时代作一简单的考察。

荀子生卒年不可考,但根据其活动言行可推断,他大致生活于公元前336年到公元前236年之间。

这相对于前文所说的贵族社会,变法时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公元前286年荀子使来游齐,也就是两年前,燕昭王联合秦﹑魏﹑韩,赵下齐七十余城,齐湣王走莒。

前259年至257年,荀子游赵议兵。

也就是一年前,秦将白起破赵军于长平,坑赵卒四十万。

前255年荀子赴楚,被春申君任为兰陵令,在此前不久,秦拔楚之鄢﹑郢,楚怀王幽死于秦……就从此政治军事斗争来看,这时的大国争霸正处于白热化阶段。

换句话说,当时正是大一统的前夕。

这时正是各力量重组,社会秩序重建的一个关键时期。

它对当时士阶层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综观全局来看,士阶层普遍坚守的“势”尊于“道”传统正在发生改变。

[9]士与君王或官僚体系的关系正悄悄的由“稷下学宫”似的“亦师亦友”“不治而议论”转向士为臣子,融入政府的官僚体系的方向。

荀子主要活动于“稷下学宫”的后期,在学宫“最为老师”,并目睹了它的解体。

他的“道”也是复杂的。

他是坚持“道统”为先的,这点力来无多争论。

由他在《非十二子》对当时士的批评即可显见:“今之所谓士仕者,污漫者也,贼乱者也,恣雎者也,贪利者也,触抵者也,无礼义者而唯权势之嗜者也。

”[10]这不仅说明了荀子的“道统”关,也印证了当时“势”于“道”的紧张关系。

但荀子的“道”又有了些变化。

荀子对法家政治的启发和影响

荀子对法家政治的启发和影响

荀子对法家政治的启发和影响
荀子对法家政治的启发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认为仁义是政治的基本准则。

荀子认为,政治的运作应当以仁义为基础,政治权力应当建立在仁义的指导下,仁义是政治运行的唯一根据。

这与法家“礼仁义智”三者政治原则相吻合,着重强调“仁义”,阐释了法家对“政治仁义”的重视。

二是看重举国之本制度的完善。

荀子认为,政府的统治只有依靠有效的制度,才能出台有用的政策,维护内政秩序,提高人民生活水准。

荀子的这种思想观点正是法家所强调的“礼下一国”理念,他们倡导利用依礼制度来维持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

三是重视与外政关系的管理。

荀子认为,外交不受礼义束缚,政治谋略需要有效的运用,让政府参与世界政治竞争和外交联系,使国家生存与发展受到保护。

荀子的论述给法家的“亲外独立”思想提供了理论的支持,引导法家关注外政运作的敏感性,同时主张对外开放,积极和平解决外交纠纷。

四是强调政府的统治机制的综合效应。

荀子认为,政治秩序的持久与否决定于政府的运行机制,政治活动需要遵循规范,政治运行需要坚持合理,客观,公正和谋略,各种职能要求互相允许并坚持,促进政府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上发挥积极
作用。

这种思想是法家“治国有政”理念衍生而来,充分强调管理政府需要运用一套统一的政治机制,以健全的政治规则管理政府,以完善的法规推进政府的发展。

荀子思想中的法家色彩

荀子思想中的法家色彩

仁义德行,常安之术也,然而未必不危也。 ——《荀子·不苟》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
是人之所生而有也。
——《荀子·不苟》
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 ——《荀子·成相》
肯定法律 隆礼重法
材料一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好利多诈而危。欲近四旁,莫如中央, 故 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
——《荀子·大略》
材料二
应侯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孙卿 子曰:“…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治 之至也。…然而县之以王者之功名,则倜倜 然其不及远矣。是何也?则其殆无儒邪。故 曰: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此亦秦 之所短也。”
——《荀子·强国》
新课介绍
推崇“礼” 加强中央集权
肯定霸道 主张王霸兼用
荀子思想中的法家色彩
01
新课介绍
02
理解提高
03
拓展备考
学习目标
新课介绍
1 了解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思想,并剖析其内在的法家色彩。
2 认识到荀子代表着战国时期的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感受其相比于孔孟 而表现出的更多现实主义倾向。
3 对照古今,深刻理解礼法并重的必要性,意识到王道与霸道并行对治国的 深远作用。
荀子思想
理解提高
现实主义倾向
主张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
法家色彩
性恶论,隆礼重法 推崇儒家核心“礼”
王道与霸道并行
重视法律,提倡法治
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集权观念,加强中央集权
肯定专制统治在治国中的作用
范例解析
理解提高
例 荀子说:“故,法不能独立,令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
,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治之原也。故,有

《荀子》课堂设计:法家思想的治国安邦智慧

《荀子》课堂设计:法家思想的治国安邦智慧

《荀子》课堂设计:法家思想的治国安邦智慧一、引言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战国时期法家代表性思想家,他的主要作品《荀子》是法家思想的精髓之作。

以法家思想为主线,本课堂设计旨在通过分析荀子的思想,探讨法家思想在治国安邦方面的智慧和启示。

二、法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及特点1. 王道至上:法家思想认为,国家的统治者应当坚持王道,即法律和道德的原则。

2. 重视法制:法家重视建立运行高效、公正合理的法律制度,法律应当是统治者的最高权威。

3. 强调奖罚分明:法家认为,奖励应当及时明确,罚则应当严厉公正,以保持社会秩序和人民的行为规范。

4. 重视教育:法家思想强调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教育培养人民的德才,以提高社会治理的质量和效能。

三、课堂活动设计1. 活动一:思想解读分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就荀子的法家思想进行解读和分析,包括法律的重要性、奖罚分明的作用、教育在治国安邦中的地位等。

2. 活动二:案例分析提供一个案例,让学生运用荀子的法家思想,从法律制度、奖罚机制、教育手段等方面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以达到治理社会问题的目的。

3. 活动三: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统治者、法官、教育官等角色,通过模拟案例进行角色扮演,展示在法家思想指导下,如何有效地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

4. 活动四:主题演讲学生根据荀子的法家思想,撰写演讲稿,围绕治国安邦的智慧和启示,展现法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并进行主题演讲。

四、评价与总结通过本次课堂设计,学生将会加深对荀子法家思想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领会法家思想在治国安邦方面的智慧和启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对社会治理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

同时,也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对《荀子》这一重要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来多把荀子看作儒家学者,但他与一直所谓的正统——孟子一派有莫大的不同。

梁启雄在《荀子简释·自序》中对荀孟思想作了一个较全面的比较:“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恶;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而不轻利;孟子专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专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

”从此亦可看出荀子思想的复杂性。

那荀子和法家传统有什么联系呢?如有,那么他对法家的理论有什么影响呢?再进一步,他和秦帝国的统治思想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这些都是我在下文要讨论的问题。

在讨论这些问题之前,有必要对荀子生活和活动的时代作一简单的考察。

荀子生卒年不可考,但根据其活动言行可推断,他大致生活于公元前336年到公元前236年之间。

这相对于前文所说的贵族社会,变法时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
公元前286年荀子使来游齐,也就是两年前,燕昭王联合秦﹑魏﹑韩,赵下齐七十余城,齐湣王走莒。

前259年至257年,荀子游赵议兵。

也就是一年前,秦将白起破赵军于长平,坑赵卒四十万。

前255年荀子赴楚,被春申君任为兰陵令,在此前不久,秦拔楚之鄢﹑郢,楚怀王幽死于秦……就从此政治军事斗争来看,这时的大国争霸正处于白热化阶段。

换句话说,当时正是大一统的前夕。

这时正是各力量重组,社会秩序重建的一个关键时期。

它对当时士阶层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综观全局来看,士阶层普遍坚守的“势”尊于“道”传统正在发生改变。

[9]
士与君王或官僚体系的关系正悄悄的由“稷下学宫”似的“亦师亦友”“不治而议论”转向士为臣子,融入政府的官僚体系的方向。

荀子主要活动于“稷下学宫”的后期,在学宫“最为老师”,并目睹了它的解体。

他的“道”也是复杂的。

他是坚持“道统”为先的,这点力来无多争论。

由他在《非十二子》对当时士的批评即可显见:“今之所谓士仕者,污漫者也,贼乱者也,恣雎者也,贪利者也,触抵者也,无礼义者而唯权势之嗜者也。

”[10]这不仅说明了荀子的“道统”关,也印证了当时“势”于“道”的紧张关系。

但荀子的“道”又有了些变化。

他论礼义是从“性恶”的角度,认为礼义不是由内而外的修养推衍二处,而是作为一种外在的必须有的束缚来整顿秩序的。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起乱业,故制礼义以分之。

”从这一角度来看,荀子的“礼”近于“法”。

正是他的这种巧妙的突破为法家注入了新的活力,后文将予以详述。

可以说荀子是道统的最后一位士,也是新时代的第一位士。

从各“家”来看,当时没有哪一“家”能完全取得求霸心切的君主的急切需求,也没有哪一“家”能不面临它派空前强劲的攻击(这也是当时名辨思潮的一个重要表现),更严重的是各“家”内部空前的分化。

显然,孟子的“仁政”效果来得太慢,正如陈来所言:“在制度与秩序重建的战国后期,《诗书》的缓慢的文化作用赶不上政治的急迫需要。

”[11]那法家的法﹑术﹑势理论是不是适应了这一时局的需求呢?“尚法而无法,下修而好作。

上则取听于上,下则取从于俗,终日言成文
典,及紃察之,则倜然无所归也,不可以经国定分。

”显然,在荀子眼中这也是不足取的。

同样对于商鞅理论构建的秦,荀子指出:
兼是数具者而尽有之,然而县之以王者之功名,则倜倜然其不及远矣,是何也?则其殆无儒邪。

故曰: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

此亦秦之所短也。

在当时法家理论的弊端尚未暴露的情况下,荀子竟有如此见解!他那敏锐的眼光确实是超越时代的。

在《解蔽》篇中荀子对“术”与“势”做出了一针见血的批评:“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

”这些分析与批评对法家以后的变化有着极重要的意义。

不论从士阶层的角度还是从法家儒家传承的角度,荀子都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物。

以下将结合荀子游历各国等秦统一前的情况再深入分析荀子思想与法家传统的关系及其对秦帝国构建的影响。

荀子周游各国是很有特点的。

他东游齐,西游秦,南游楚,北游赵……而他前代的孔孟等诸儒者,则多活动于以鲁为中心的东方诸国;商鞅,吴起等法家人物则多游历于原三晋之地及周围。

[12]可见,若论游历之广,前代诸子则不如荀卿也。

难道仅仅是周游的多少问题吗?细加分析,不难得出这是大统一前的政治环境对士的要求。

这一结论又恰好佐证了前文对此时期局势的分析。

再结合荀子思想即可看出,这些游历的背后有着荀卿极高远的理想——大一统。

此思想在文化领域的表现就是他在《非十二子》中论证的“六说者立息,十二子者迁化”。

当然在此时代背景下不仅荀子有大一统思想,但真正对政治或后世产生莫大影响的则非荀子莫属。

就仅此文化一统而论,秦之“焚书坑儒”即是他的弟子李斯所倡。

在荀子游历期间,有三则对话对了解荀子的思想至关重要。

一是《议兵》,在此篇中,他屡次强调了“君权”“赏罚”“刑威”等观念。

“赏重者强,赏轻者弱;刑威者强,刑侮者弱……权出一者强,权出二者弱。

”在其后又说:“古者,帝尧之治天下也,盖杀一人,刑二人而天下治。

传曰:‘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

'此之谓也。

”由此观之,这绝非一般的儒家所有的治国思想。

可见,荀子不仅仅是儒家。

另两篇是《儒效》与《强国》,《儒效》是荀子与秦王的的对话,在其中他批评了诸多种儒生,并把儒定位为“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

由此可见此时儒的分化与荀子对儒的重新定位;《强国》篇也多次提到“刑”。

但荀子的“赏罚”“刑”之类的论述又是大不同于法家的。

法家的法是冰冷的规则制度,被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概括为:“严而少思,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班固在《汉书·刑法志》中也说秦的法家思想是:“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罚。

”而荀子的法却近似于“礼”,他在《荀子》中也特别多次提出“礼义”的重要性,《王制》篇云:“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

虽庶人侄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

”前文已略
述其“礼”近于法的一面,可见在荀子理论中“礼”与“法”确有某种相通性。

而这种相通性正是荀子揉儒入法的表现。

另外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此三篇中,荀子都论述到了秦,且多是从秦如何强大入手。

由此我们可揭开荀子眼中的秦并对荀子的统治思想再作一下探究。

在《议兵》篇中:
李斯问孙卿子曰:“秦四世有胜,兵强海内,威行诸侯,非以仁义为之也,以便从事而已。

”孙卿子曰:“非女所知也。

女所谓便者,不便之便也;吾所谓仁义者,大便之便也。

……凡在于军,将率,末事也。

秦四世有胜,諰諰皆前行素修也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此所谓末世之兵,未有本统也。

……,此之谓仁义之兵也。


此时,秦强已是海内皆知了。

诸子也多拿秦来论证或丰富自己的理论,但荀子既看到了秦之所强在何处,又洞悉了秦之所恐与秦前无“行素修”的弊端。

可见,能如荀子这样把秦看得如此透彻的,天下孰有?更加精彩的分析在《强国》篇中出现了:
力术止,义术行。

曷谓也?曰:“秦之谓也。

威强乎汤﹑武,广大乎舜﹑禹,然而忧患不可胜校也,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此所谓力术止也。

接下来,荀子又分别解释了何谓“威强乎汤﹑武”,何谓“广大乎舜﹑禹”。

在分析中他都提到了秦之前所未有的强大,但在其后都有一句“然而,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做结。

李斯就深入地问道,那怎么办呢?荀子曰:“节威反文。

”在荀子眼中秦的霸业已成,正所谓:“是形胜也……古之民也……古之吏也……古之大夫也……古之朝也。

故曰四世有胜,非幸也,术也。

”古之民﹑吏﹑大夫﹑朝往往是诸子们所向往而不可得的,现在却出现在荀子的视野中,亦见荀子对秦的欣赏与寄予厚望。

“反文”即荀子在后文提到的由“霸”而“王”。

既然荀子对秦艺有深切地分析,那为何他的弟子——韩非与李斯——却把秦推向了法家理论的极端?在此不做过多论述,只略表思考。

这是时势使然,而非一两人就能扭转的,这时的人只是历史的工具。

秦由霸西戎到霸天下,再加上其民族特性与法家理论的完美结合,这时的秦已是欲罢不能了。

只是可悲韩非﹑李斯不能像他们老师一样超出时代作冷静地分析,终不免被时势所蔽,被时势所使。

最后对荀子的思想再作稍加总结。

荀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它不仅把儒家推入了一个新的高度更对法家进行了改造。

其后千年中国学术概况与阴法阳儒的统治结构理论就此成熟。

梁启超所谓:“自秦汉以后,政治学术,皆出于荀子。

”虽有过夸之嫌,但亦不无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