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新人教版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全文结构

合集下载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精讲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精讲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记念刘和珍君》的段落划分如下:第一部分(1、2段):纪念刘和珍的缘由,分两层,一是为纪念烈士,二是为警醒庸人。

第二部分(3、4、5段):追忆刘和珍的生平,共三层,分别是认识过程、遇难经过概况及遇难经过特写。

第三部分(6、7段):“三一八” 惨案的思索,分两层,分别论述情愿方式不当和精神永存人间。

这种结构框架,透过这结构框架,可以看到文章的内在思路:文章起点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二、文章赏析《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为了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学生刘和珍而写的一篇悼念文章。

全文以刘和珍的微笑为线索,融入了鲁迅先生与刘和珍的联系、刘和珍自身的遭遇、鲁迅先生对于刘和珍的遭遇以及“三一八”惨案的评价与感受,是悼念文的典范。

在文章的第一部分,鲁迅先生解释了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即纪念烈士和警醒庸人。

他通过描述刘和珍的微笑和勇敢,表达了对她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同时,他也批评了那些对烈士的牺牲麻木不仁、不敢正视现实的庸人,呼吁人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正视历史的真相。

在第二部分,鲁迅先生追忆了刘和珍的生平,包括对她的认识过程、遇难经过概况及遇难经过特写。

他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节刻画,展现了刘和珍的形象和性格,让人们对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刘和珍牺牲的悲痛和惋惜之情,让读者感受到他对这位年轻烈士的深深怀念。

在第三部分,鲁迅先生对“三一八”惨案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总结。

他批评了段祺瑞政府的残忍和野蛮,指出了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他认为,这一惨案虽然造成了巨大的悲剧,但也让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了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因此,他呼吁人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追求真理和光明,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奋斗。

整篇文章以刘和珍的微笑为线索,贯穿了对烈士的怀念、对庸人的警醒、对惨案的思考等多个方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7《记念刘和珍君》课文简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7《记念刘和珍君》课文简析

提示:
事件
人物形象
反抗广有 羽翼的校长
疾恶如仇、勇于斗争(追求进步,不 为恶势力所屈,富于斗争精神)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事件 坦然对偏安 黯然虑母校 欣然请愿被害
人物形象 坚毅乐观
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爱国、有责任感、勇敢无畏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5.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 的缘由”有哪些?
提示:(1)反动统治者极其凶残的武力屠杀;(2)统治 者利用御用文人的舆论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
6.第五部分第2自然段,详写三个女子的遭遇有何用 意?
提示:详细介绍烈士们英勇就义的过程,目的是进 一步揭露反动派的凶残,同时也证明了上文中“虐杀”的 事实。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7.第五部分第3自然段中“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 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 抹杀了”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提示:反语。屠戮妇婴、惩创学生并非伟绩、武功, 作者旨在讽刺中外反动派的暴行。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三、阅读课文第六~七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二)解读文本精要 8.第六部分第1自然段,“无恶意的闲人”和“有恶意的 闲人”分别指什么人? 提示:“无恶意的闲人”指一般庸俗的市民,他们对世 界的态度极端地冷漠,冷眼观看人生,甚至将烈士的鲜血 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有恶意的闲人”指反动派的御用文 人,他们是反动统治者的帮凶。
提示:“真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志士,“惨淡 的人生”指黑暗社会,“淋漓的鲜血”指残酷的流血斗争。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记念刘和珍君全篇课文

记念刘和珍君全篇课文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一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

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二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三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

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优质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优质课件

作者多次写刘和珍的“微 笑”,请找出来,说说它的作 用
1、展示刘和珍对师长的尊敬。 2、突出刘和珍纯洁、善良、温和的可贵
品格。 3、戳穿反动派的谎言,反衬反动文人的卑劣。 4、表达了作者对刘和珍被害的痛惜之情,揭 露段祺瑞执政府的凶残。
1、“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
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你懂
语 得其中的缘由了吗? (1)反动政府的武力镇压、震慑人
1928年2月2日,由于叛徒告密, 铁军与文雍不幸被捕,在狱中受尽 酷刑,但她始终没有吐露组织的任 何机密。刑前,铁军与文雍在铁窗 下合影并宣布结婚,被押赴刑场时, 他们沿途高呼革命口号,英勇就义, 终年23岁。由他们事迹改编的电影 《刑场上的婚礼》。
杨开慧,字云锦,又名霞,湖南长沙人, 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中共湘区委员 会负责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1923-1927年随 毛泽东在上海、韶山、广州、武汉开展工人、 农民和妇女运动。
奸人胡道南密报清廷,秋瑾被捕,被 捕后坚贞不屈,次晨于绍兴轩亭口慷慨 就义。时年32岁
陈铁军(原名燮君)出生在南海 县佛山镇一个归侨富商的家庭,冲 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争取入学读书, 接受新文化新思想的教育,懂得了 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的道理。探索 救国救民和妇女解放的道路,并积 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 参加了广州声援"五卅"运动的示威 游行,亲历沙基惨案。后与中共广 州市委组织部长周文雍以夫妻名义 作掩护进行秘密工作,协助周建立 地下市委机关,筹备广州起义。
第三部分(6-7):总结“三·一八”惨案的
经验教训。
一、诵读:注意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第三节:记叙,语气平和-哀伤 第四节:记叙、议论、抒情,讽刺-愤怒 第五节:描写、排比,沉痛-讽刺-愤怒

《记念刘和珍君》层次划分

《记念刘和珍君》层次划分

《记念刘和珍君》层次划分沈先良《记念刘和珍君》的层次其实是十分清晰的,作者给出的是七个章节,就是七个层次了。

本文探讨的是,作者的思路层次。

作者的思路也是非常清楚的,就是围绕着“纪念”刘和珍写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节):写作原因。

第1节,作为祭品;第2节,担心忘却。

第二部分,(3、4、5节):主要事迹。

第3节,关心母校;第4节,请愿被杀;第5节,牺牲经过。

第三部分,(6、7节):写作目的。

第6节,得到教训;第7节,牺牲意义。

说明:1、为什么说第一节是“作为祭品”呢?对于一个死者来说,当然要纪念,但是作者反复说“无话可说”,就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杀人者依然高昂着头颅,御用文人,还在往烈士的身上泼着脏水,牺牲者再也无法起死回生。

作者以为这样的做,其实是出于一种无法可想的办法,只能作为“微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就是为什么要写,以及写作的原因。

2、第二部分,为什么概括为“只要事迹”呢?因为在别的部分,有她的事迹,比如第一部分,就有“刘和珍毅然预定了《莽原》的全年”。

而第二部分是刘和珍最为人称道的地方,为了母校的前途,向执政府请愿,被敌人枪杀,最能表现她的无畏精神、爱国精神、追求真理的气概。

有人概括为“生平事迹”,有点大了,“生平”这个词应该不可乱用的;有人概括为“交往经过”,其实文章的五六两节,刘和珍和作者是没有交集的。

3、第三部分,是作者超出常人的地方。

一般人写纪念的文章,到了第五节就会结束了。

该说的都说了,有批评的,有愤激的,有赞扬的。

但是作者异于常人的智慧,就是要看出这个事件更高的意义。

从追求真理,反抗强权的层面来考虑它的,所以格外让人称道,给人智慧,令人击节。

(备课小知》(3))2017年10月27日。

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重难点解析

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重难点解析

【导语】⽆忧考整理了⾼⼀语⽂必修⼀《记念刘和珍君》重难点解析 供考⽣参考学习。

1、本⽂的⼤体脉络是怎样的? 通观全⽂,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处不在迸发,⽆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可抑制。

追悼会的⽓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的痛⼼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者的满腔仇恨和愤怒的揭露控诉。

同时,作为⾰命家、思想家的作者,始终没有停⽌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了沉痛的总结,对烈⼠的死难意义给予了⾼度的评价。

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和⽂章结构上的⼤体脉络。

2、本⽂结构是怎样的? ⽂章第⼀、⼆、三部分,侧重于悲痛的忆念、哀悼;第四、五部分侧重于愤怒的揭露控诉;第六部分侧重于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三者交错融汇,始终统⼀于“记念”这⼀中⼼。

3、本⽂的思想意义是什么? 本⽂的内容,其实是对“三·⼀⼋”惨案的述评。

鲁迅愤怒地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痛斥⾛狗⽂⼈下劣⽆耻的流⾔。

他⽆⽐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者,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

鲁迅⼀⽅⾯告诫爱国青年改变⽃争的⽅式,⼀⽅⾯颂扬“为了中国⽽死的中国的青年”,颂扬她们的勇毅,激发⼈们“更奋然⽽前⾏”。

作者记念⼀个刘和珍,评述的是“三·⼀⼋”惨案整个历史事件,要理解这篇课⽂,应⾸先把握其博⼤⽽深刻的思想意义。

4、怎样从理清思路⼊⼿来解读难句? 遇到难句,要把它放到思路中去,这样就容易理解了。

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就是根据思路去解读。

理清思路是阅读理解的⼀把钥匙。

例如: ⑴“真的猛⼠,敢于直⾯惨淡的⼈⽣,敢于正视淋漓的鲜⾎。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真的猛⼠,将更奋然⽽前⾏。

” 从思路上看,这⾥说的是记念死难者应取的态度,也是⽣活在⿊暗世界的奋⽃者理想的⼈格。

从悲哀、愤懑到“敢于直⾯”“敢于正视”,是思想感情的飞跃,要做真的猛⼠,将更奋然⽽前⾏。

这样,中国才有得救的希望。

他们当然要承受超乎寻常的哀痛,但是为改变惨淡的⼈⽣,创造幸福的⼈⽣,他们本⾝也是幸福者。

《记念刘和珍君》 讲义

《记念刘和珍君》 讲义

《记念刘和珍君》讲义《<记念刘和珍君>讲义》一、作品背景《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在 1926 年“三一八”惨案后所写。

当时,段祺瑞政府对爱国学生运动进行了残酷镇压,造成了多人伤亡。

刘和珍等进步青年在这次运动中英勇牺牲。

鲁迅先生怀着极大的悲愤,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

二、文章结构这篇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七个部分:1、写作缘由文章开篇交代了写作的缘由,即“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既是为了悼念死难的烈士,也是为了揭露反动政府的罪行,警醒庸人。

2、噩耗传来描述了听到刘和珍遇害的消息时的震惊和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3、回忆刘和珍通过回忆刘和珍生前的事迹,展现了她的温和善良、追求进步以及勇敢无畏。

4、惨案经过详细叙述了“三一八”惨案的经过,揭露了反动政府的残暴和阴险。

5、遇难细节着重描写了刘和珍等人遇难时的惨状,“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

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

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6、总结教训批判了“流言家”的无耻谰言,指出了“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呼吁人们要正视现实,勇敢斗争。

7、表达悲愤最后,作者抒发了自己的悲愤之情,“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三、人物形象刘和珍是一位爱国、勇敢、有责任感的青年学生。

她经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但在面对反动势力时,却毅然决然地投身到爱国运动中,“欣然前往”参加请愿,最终英勇牺牲。

她的形象代表了当时无数追求真理、敢于抗争的进步青年。

四、写作特色1、情感真挚强烈全文充满了鲁迅先生对刘和珍等烈士的沉痛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愤怒谴责,情感真挚而强烈,具有极大的感染力。

概括《记念刘和君》文意

概括《记念刘和君》文意

概括《记念刘和君》文意全文共七段:第一段:面对着刘和珍烈士的追掉会,鲁迅先生感到无比悲愤,要写文章来“悼念逝者”;第二段:想到烈士的斗争已经过去,她们已倒在血泊之中,而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依旧存在,为了使人们不忘烈士的鲜血,为了唤起人们的觉醒,更感到有必要写文章来“唤醒生者”;第三段:追忆刘和珍的往事,对她奉献悲哀和尊敬,因为她“为国而死”;第四段:噩耗传来,由不到证实,目睹惨象,耳闻流言,愤怒地揭示我们这个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惨痛根源”;第五段:从惨案的经过,展示出三个女子的惊心动魄的“崇高伟大”;第六段:在血的教育下,从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中,看到刘和珍等烈士的“血痕必将扩大”;第七段:与当局者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相比,中国女性临难竟如此之从容,得出了我们民族没有消亡的明证,指出在这一惨案中,人们将看见希望,猛士更奋然前行,由此自然地归结出烈士“牺牲的意义”。

以上七段使文章构成三大部分:第一、二段是一部分,说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第三、四、五段是第二部分,颂扬刘和珍烈士的崇高品质和斗争精神;第三部分是六、七段,指出“三·一八”惨案的意义所在。

刘和珍是北京的领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

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

名家点评南开大学文学院徐江:《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传统课文,具有永久的价值和魅力。

可以引导学生接受鲁迅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受鲁迅刚正的性格、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也可以研究过去那个年代的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敢精神”。

文学教育家孙绍振: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在鲁迅散文中无疑是抒情的双璧之一,文章针对现实的批判和赞颂,既有战斗性也有抒情性。

文章藏匿锋芒,深化思绪于曲折的层次中,思绪在曲折的逻辑中出奇制胜地推演,就成了鲁迅杂文的一大创造。

新人教版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知识要点总结

新人教版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知识要点总结

新人教版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知识要点总结导读:《记念刘和珍君》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收录在《华盖集续编》的散文,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知识要点具体如下,鲁迅先生的文章一直都是高中阶段学习理解的重难点,因此同学们一定不要掉以轻心。

一、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是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后改为豫才。

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

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改名周树人。

鲁迅(周树人)是老大,周作人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即《风筝》里的弟弟)。

“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从此成为世人最崇敬的笔名。

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二、重点字词本课的生字词的语音、字形及部分字词的含义是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具体内容请点击了解:新人教版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重点字词三、必背语段记念刘和珍君作为高中阶段的重点课文,其背诵的段落也是大家必须掌握的重点。

具体内容请点击了解:高中新人教版必修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必背语段四、重点句子理解掌握本文的重点语句有助于大家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及文章特点。

具体内容请点击了解: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重点句子理解五、全文结构文章结构可以帮助大家清晰的了解文章脉络,方便大家分开段落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学习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知识要点一定不要忘记对《记念刘和珍君》的创作背景进行了解,《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写于三一八惨案之后,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2016新人教版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全文结构

2016新人教版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全文结构

2016新人教版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全文结构2016新人教版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全文结构全文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对几位遇难烈士悲痛的追悼,阐明写本文的起因。

第一小段写参加追悼会的人要求作者写点纪念刘和珍君的文章。

本段一开始就写明开追悼会的时间和地点。

“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表现出鲁迅的悲愤难遣的心情。

然后写和程君的谈话,很自然地引到写纪念文章的事。

这里的“正告”,是郑重地提醒的意思,表现了纪念刘和珍君的文章是来自群众的强烈的要求。

第二小段指出写本文的一个重要的起因-刘和珍君生前是个敢于追求真理、反抗黑暗的青年。

在反动派的残酷迫害下,不但鲁迅等所编的进步刊物往往停刊,“有始无终”,而且这些进步刊物的读者也常常有被迫害的危险,所以“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和珍竟“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

“毅然”两字有力地表现了刘和珍是个敢于反抗黑暗、追求进步思想的青年,这是下文写到她勇敢地领导同学反对杨荫榆和向段执政府请麒的思想基础,也是鲁迅“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纪念她的重要原因。

他们之间不仅是师生关系,而且是同一营垒中的革命同志。

“生活艰难”主要指当时的黑暗现实。

这段两次用“只能如此而已”,曲折地表达了鲁迅悲愤万分的心情,是对于当时“屠伯们逍遥复逍避”的黑暗现实的强烈控诉,是作者誓为改变当时黑暗现实而战斗的决心。

第三小段指出写本文的另一个重要起因反动派在屠杀爱国青年后,竞又指使它的帮凶文人吹出“阴险的论调”,真是凶残卑劣极了!所以必须写出此文,作为祭品献给死者。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这句话本身就说明鲁迅已愤怒到什么程度,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了。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不是人世,而是狐鼠昼行的禽兽世界。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一句,是直接控诉反动派屠杀青年的血.腥罪行的,这样大量的鲜血,“洋溢在我的周围”,把我泡了起来,使我连呼吸、看、听都异常艰难,哪里述能说什么话?“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一句,长歌指放声悲歌,当,代替,哭,哀哭,哀痛。

记念刘和珍君 人教版

记念刘和珍君 人教版

记念刘和珍君重点、难点:本文是一篇悼念性抒情散文,写于1926年4月1日,是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遇难的刘和珍烈士而写的。

记,与“纪”同义;君,对人的尊称。

一、理解本文围绕“纪念刘和珍”这一中心,以感情发展为线索的写作结构与思路。

全文分七部分,以序数表明,以下简要分析各部分内容。

(一)说明写作本文的起因、意图,抒发悼念烈士、抨击敌人的悲愤感情。

一开始,作者追忆自己参加为刘和珍、杨得群两烈士开追悼会那天的情形。

文章以史家笔法点出“中华民国”,既保留了旧时祭文开头的格式,又暗含历史将永远记下这个日子的意思。

“独在礼堂外徘徊”,设置了环境,渲染了气氛,表露了深沉、真切的悼念之情。

接着叙述刘和珍预定《莽原》全年一事,证实了程君的话,表现了刘和珍是一个敢于反抗黑暗势力、追求革命真理的青年,揭示了她敢于斗争的思想基础;同时又说明刘和珍和鲁迅不仅是师生关系,也是志同道合的反抗黑暗的战友。

这样,鲁迅才“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点明了写作本文的重要原因。

第3段作者将悲愤的感情推向了高峰。

其中,“所谓学者文人”指林学衡、陈渊泉之流,“阴险的论调”指他们诬蔑死难青年受人“利用”等言论。

“悲哀”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死难青年竟遭这样无耻的诬蔑,觉得悲哀;一是面对这样黑暗的现实(即非人间)的悲哀——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杀了人还说“谁叫你来送死”。

而下文说的“我已经出离愤怒了”就是指这层含义,意思是超出了愤怒的极限程度。

(二)颂扬猛士,批判庸人,进一步点明写作本文的目的是提醒人们牢记这次惨案,像“猛士”一样去战斗。

这部分热情赞颂了革命者面对黑暗世界,敢于斗争,不怕流血牺牲的战斗精神。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既是对旧世界的诅咒,又是愤怒的呼号。

为了唤起人们的觉悟,激励人们永记淋漓鲜血,踏着烈士血迹前行,句末用叹号表明作者期盼这样的世界快到尽头。

第2段点明本文的目的就是要激发人们奋起反抗、斗争,向反动统治者讨还血债,摧毁“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记念刘和珍君的文章脉络

记念刘和珍君的文章脉络

记念刘和珍君的文章脉络这篇文章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女革命者”出场;第二部分,回忆两位同志被捕经过和就义情景;第三部分,从各种角度评论刘和珍、杨德群的英勇斗争精神;第四部分,呼吁人们继承他们的遗志,实现他们未竟之事业。

第一部分即“女革命者”出场,把刘和珍与秋瑾、向警予等英雄比较,表明她不愧是巾帼英雄,令我感动万分!接着追述了刘和珍在北京参加革命的起因,并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展示刘和珍内心世界丰富而复杂。

再写向警予“最先给他生活上极亲切的帮助”(本段中有数处错误)和秋瑾“似乎对于妇女运动,对于刘和珍的牺牲没有丝毫介意”;最后由此及彼地指出刘和珍参加革命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回忆两位同志被捕经过和就义情景。

第一次写到的就是刘和珍在车站准备去往新闸路时,不幸遭遇军警搜查,奋力抗拒,从容赴死,在黄浦江畔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完成了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读来令人十分悲愤。

第二次写到的是对另外一名共产党员杨德群的回忆,文字颇多渲染,突出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当朋友劝阻其投降时,他仍然执著前行。

对比之下,更显刘和珍视死如归的高贵品质。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这部分文字读来非常震撼人心,催人泪下。

第三部分从各种角度评论刘和珍、杨德群的英勇斗争精神。

首先是国民党反动派的残暴,从杀害刘和珍、杨德群的罪恶手段到周佛海一伙纵横捭阖、欺上瞒下的卑劣行径都有所涉及,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其次作者采用辩证思维方式,既肯定其正面价值,又揭露其阴暗面,两者相得益彰,使这部分文字闪耀着思想火花。

再次在具体行动层面进行分析,也很有特色,例如写到刘和珍一面手拿着剪刀、小刀朝敌人冲去,一面吟唱《满江红》。

先写出刘和珍的姿态,再描写吟诵诗词时的气势,颇具绘声绘色之妙。

总之,这部分文字非常精彩,引人入胜,振聋发聩。

第四部分呼吁人们继承他们的遗志,实现他们未竟之事业。

虽只寥寥几笔,却发人深省。

文末点题,铿锵有力,足见作者驾驭语言文字功底之深厚。

综观全文,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层次井然,人物形象刻画栩栩如生,很好地诠释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主旨。

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知识学习总结要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知识学习总结要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一语文学习大家要重视起来,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在学习高一语文的时候要注重对知识点的掌握,为了帮助大家掌握高一语文知识点,下面为大家带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记念刘和珍君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全文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对几位遇难烈士悲痛的追悼,阐明写本文的起因。

第一小段写参加追悼会的人要求作者写点纪念刘和珍君的。

本段一开始就写明开追悼会的时间和地点。

“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表现出鲁迅的悲愤难遣的心情。

然后写和程君的谈话,很自然地引到写纪念的事。

这里的“正告”,是郑重地提醒的意思,表现了纪念刘和珍君的是来自群众的强烈的要求。

第二小段指出写本文的一个重要的起因—刘和珍君生前是个敢于追求真理、反抗黑暗的青年。

在反动派的残酷迫害下,不但鲁迅等所编的进步刊物往往停刊,“有始无终”,而且这些进步刊物的读者也常常有被迫害的危险,所以“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和珍竟“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

“毅然”两字有力地表现了刘和珍是个敢于反抗黑暗、追求进步思想的青年,这是下文写到她勇敢地领导同学反对杨荫榆和向段执政府请麒的思想基础,也是鲁迅“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纪念她的重要原因。

他们之间不仅是师生关系,而且是同一营垒中的革命同志。

“生活艰难”主要指当时的黑暗现实。

这段两次用“只能如此而已”,曲折地表达了鲁迅悲愤万分的心情,是对于当时“屠伯们逍遥复逍避”的黑暗现实的强烈控诉,是作者誓为改变当时黑暗现实而战斗的决心。

第三小段指出写本文的另一个重要起因——反动派在屠杀爱国青年后,竞又指使它的帮凶文人吹出“阴险的论调”,真是凶残卑劣极了!所以必须写出此文,作为祭品献给死者。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这句话本身就说明鲁迅已愤怒到什么程度,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了。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不是人世,而是狐鼠昼行的禽兽世界。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一句,是直接控诉反动派屠杀青年的血.腥罪行的,这样大量的鲜血,“洋溢在我的周围”,把我泡了起来,使我连呼吸、看、听都异常艰难,哪里述能说什么话?“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一句,长歌指放声悲歌,当,代替,哭,哀哭,哀痛。

《记念刘和珍君》 讲义

《记念刘和珍君》 讲义

《记念刘和珍君》讲义一、作品背景《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在 1926 年“三一八”惨案后,为纪念在这次惨案中牺牲的刘和珍等青年学生而创作的一篇杂文。

当时,段祺瑞执政府在北京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爱国青年刘和珍等人在这次惨案中英勇牺牲。

鲁迅先生目睹了这一惨状,悲愤交加,写下了这篇饱含深情与愤怒的文章。

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之下,社会动荡不安,民众的生存权利和自由受到严重威胁。

新文化运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思想解放,但封建势力和反动军阀依然顽固地阻挠着社会的进步。

二、主要人物——刘和珍刘和珍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她是一位勇敢、坚定、有理想的青年。

刘和珍始终积极投身于学生运动,敢于反抗黑暗的社会现实。

她有着强烈的正义感和爱国精神,为了追求真理和自由,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

在“三一八”惨案中,刘和珍英勇无畏,走在游行队伍的前列,最终惨遭杀害。

三、文章结构与内容1、写作缘由文章开篇,鲁迅先生说明写作此文是为了“记念”刘和珍君,表达了对刘和珍的深切哀悼和敬意。

2、回忆刘和珍鲁迅先生回忆了与刘和珍的交往,称赞她“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然而在面对黑暗势力时,她却“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展现出她追求进步的精神。

3、刘和珍的事迹详细叙述了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的英勇表现,“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体现了她对学校的热爱和责任感;“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临难时“欣然前往”,彰显了她的勇敢和无畏。

4、惨案的经过描述了“三一八”惨案的惨状,“从背部入,斜穿心肺”“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揭露了反动政府的残暴和血腥。

5、批判流言针对当时一些恶意的流言蜚语,鲁迅先生进行了有力的驳斥,“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6、呼唤正义文章结尾,鲁迅先生发出了“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呐喊,呼吁人们起来反抗黑暗的社会,为正义而斗争。

高一上册语文《纪念刘和珍君》课文、教案及反思

高一上册语文《纪念刘和珍君》课文、教案及反思

高一上册语文《纪念刘和珍君》课文、教案及反思课文一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

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难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二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三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

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

记念刘和珍君分为三个部分

记念刘和珍君分为三个部分

记念刘和珍君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节):写作原因。

第1节,作为祭品;
第2节,担心忘却。

第二部分,(3、4、5节):主要事迹。

第3节,关心母校;
第4节,请愿被杀;
第5节,牺牲经过。

第三部分,(6、7节):写作目的。

第6节,得到教训;
第7节,牺牲意义。

说明:
1、为什么说第一节是“作为祭品”呢?对于一个死者来说,当然要纪念,但是作者反复说“无话可说”,就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杀人者依然高昂着头颅,御用文人,还在往烈士的身上泼着脏水,牺牲者再也无法起死回生。

作者以为这样的做,其实是出于一种无法可想的办法,只能作为“微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就是为什么要写,以及写作的原因。

2、第二部分,为什么概括为“只要事迹”呢?因为在别的部分,有她的事迹,比如第一部分,就有“刘和珍毅然预定了《莽原》的全年”。

而第二部分是刘和珍最为人称道的地方,为了母校的前途,向执政府请愿,被敌人枪杀,最能表现她的无畏精神、爱国精神、追求真理的气概。

有人概括为“生平事迹”,有点大了,“生平”这个词应该不可乱用的;有人概括为“交往经过”,其实文章的五六两节,刘和珍和作者是没有交集的。

3、第三部分,是作者超出常人的地方。

一般人写纪念的文章,到了第五节就会结束了。

该说的都说了,有批评的,有愤激的,有赞扬的。

但是作者异于常人的智慧,就是要看出这个事件更高的意义。

从追求真理,反抗强权的层面来考虑它的,所以格外让人称道,给人智慧,令人击节。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七个部分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第一、二部分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第三、四、五部分是“记念”的主体,第六、七部分探究这一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

这是文章的结构框架,透过这结构框架,可以看到文章的内在思路:文章起点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下面详述之。

(1)关于文章缘起(课文第一、二部分)。

分两步,先说“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以纪念死难者;再说为使庸人不忘却,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理清这两部分思路,可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深刻。

为什么当时的中华民族沦为“衰亡民族”,为什么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依然能够维持?鲁迅深知其原因在于中国庸人太多,他们的良知并未泯灭,惨案也曾使他们感到悲哀,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实不过是两星期,一切就淡漠了。

拯救中国首先要改变庸人大众的麻木的灵魂,鲁迅认定自己的使命就是疗救愚弱的国民的灵魂,唤起民众。

从写作的缘起出发是常见的思路,为什么关于写作缘起说了那么多的话,也就是为什么思路在第一、二部分老围绕这一点展开?可以看出,作者借写作缘起这个话题,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去了。

爱国力量方面,学校举行追悼会,程君深情地怀念着刘和珍,可见正义力量并没有屈服于段政府的淫威,他们照样悼念被诬为“暴徒”的遇难者;反动势力方面,提到了“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对中间状态的市民,则勾画了他们淡漠的情状,此事在他们心中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一句,就是对当时政治形势的概括。

再则,鲁迅把两周来自己感情的历程也坦陈在读者面前,这种感情就是大悲,大哀,大愤,大怒,为全文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2)关于烈士事迹(课文第三、四、五部分)。

先依时间顺序,从平时到遇害。

遇害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进一步探究第三、四、五部分之间的联系,理解就能更深入一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新人教版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全文结构导读:清晰了解文章的结构可以更好的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想法,记念刘和珍君全文结构是本文学习的难点,鲁迅先生的文章结构不是特别清楚,在这里我们给大家整理一下。

全文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对几位遇难烈士悲痛的追悼,阐明写本文的起因。

第一小段写参加追悼会的人要求作者写点纪念刘和珍君的文章。

本段一开始就写明开追悼会的时间和地点。

“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表现出鲁迅的悲愤难遣的心情。

然后写和程君的谈话,很自然地引到写纪念文章的事。

这里的“正告”,是郑重地提醒的意思,表现了纪念刘和珍君的文章是来自群众的强烈的要求。

第二小段指出写本文的一个重要的起因—刘和珍君生前是个敢于追求真理、反抗黑暗的青年。

在反动派的残酷迫害下,不但鲁迅等所编的进步刊物往往停刊,“有始无终”,而且这些进步刊物的读者也常常有被迫害的危险,所以“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和珍竟“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

“毅然”两字有力地表现了刘和珍是个敢于反抗黑暗、追求进步思想的青年,这是下文写到她勇敢地领导同学反对杨荫榆和向段执政府请麒的思想基础,也是鲁迅“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纪念她的重要原因。

他们之间不仅是师生关系,而且是同一营垒中的革命同志。

“生活艰难”主要指当时的黑暗现实。

这段两次用“只能如此而已”,曲折地表达了鲁迅悲愤万分的心情,是对于当时“屠伯们逍遥复逍避”的黑暗现实的强烈控诉,是作者誓为改变当时黑暗现实而战斗的决心。

第三小段指出写本文的另一个重要起因——反动派在屠杀爱国青年后,竞又指使它的帮凶文人吹出“阴险的论调”,真是凶残卑劣极了!所以必须写出此文,作为祭品献给死者。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这句话本身就说明鲁迅已愤怒到什么程度,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了。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不是人世,而是狐鼠昼行的禽兽世界。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一句,是直接控诉反动派屠杀青年的血.腥罪行的,这样大量的鲜血,“洋溢在我的周围”,把我泡了起来,使我连呼吸、看、听都异常艰难,哪里述能说什么话?“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一句,长歌指放声悲歌,当,代替,哭,哀哭,哀痛。

这句的意思是说,用写文章来揭露反动派的罪行和追悼先烈,在先烈刚刚牺牲、作者内心剧痛时是不容易办到的,只有等过一段时间,悲痛的心情稍平息时,才能真正“痛定思痛”,再回想以前的悲痛。

这句话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表示作者愤怒、悲痛之强烈,“实在无话可说”。

“而此后……”一句,“而”字以下,笔锋一转,转向揭露陈西漫等“所谓学者文人”(不是真正的学者文人,而是披了“学者文人”外衣的反动派的帮凶)的阴险论调,这种人的卑劣行径,更使作者愤怒满腔。

“出离愤怒了”,意思是愤怒达于极点,超出了愤怒的程度。

“我将深味……”整句的意思是:我将深深地体会和回味这种禽兽世界的“浓黑的悲凉”,我要把由于敌人的屠杀和流言给我的最大的哀痛揭示出来,尽管反动政府和反动文人们可以因我的痛苦而感到快乐,但我就是要把“这”——对于战友的深沉哀悼和对于敌人的愤怒控诉——作为“后死者”奉献给死者的“菲薄的祭品”。

这里充分表现了鲁迅与敌人势不两立的革命精神。

“后死者”是鲁迅对自己的谦称,同时也表明了鲁迅要坚决踏着先烈的足迹前进。

第二部分:通过悲叹庸人易于忘却革命者的牺牲,进一步阐明写本文的意图—要使人们永远记住这笔血债。

这部分一开始,鲁迅就气壮山河地写道:“真的一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真的猛士”指的是真正的革命者,包括刘和珍等烈士。

“直面”、“正视”都表示正面注视、不回避之意。

“惨淡的人生”指当时反动派统治下人民群众所过的非人生活。

“淋漓的鲜血”指“‘三·一八”渗案那样血迹斑斑的残酷现实。

全句的意思是真正的革命者不管现实多么残酷,斗争多么艰苦,都决不回避,都要勇敢地面对它、正视它。

这就给一个革命战士提出了标准,对反动派的黑暗统洽,对敌人的疯狂屠杀革命人民,要敢于直面和正视,要不避锋,要怀着对敌人的深仇大恨,掩埋好战友的尸摊,踏着先烈的血迹前进,与敌人奋战到底。

这样的人,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啊!前一句,以“真的猛士”为主语,下面连用两个“敢于”,联结了两个对偶谓语。

后一句,一个问句,加强了对“真的猛士”的赞叹,这后一句看起来是问句,实际上是加强感叹,是对“真的猛士”的直接赞颂。

“哀痛者”和“幸福者”,表面上好象是矛盾的,实则不然。

“真的猛士”为战友的牺牲而哀痛,是“哀痛者”,他们哀痛,他们对反动派的血腥罪行悲愤满腔,他们化悲愤为力量,对反动派进行顽强不屈的斗争。

他们活,活得有意义,死,死得重于泰山,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幸福者”?战斗就是幸福,比起那些浑浑噩噩、糊里糊涂、不知道哀痛的庸人来,他们要幸福千万倍!下面“然而……”一句,作者转入批判“庸人”。

“庸人”,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的人,这里主要指小市民和其他一些苟且偷安的人。

前面刚讲过“真的猛士”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里就开始写另一种人。

“庸人”,不敢斗争。

不愿斗争,过一天算一天,而大自然呢,又常常为这些庸人设计,使他们忘得很快,大自然用时间的流驶(此处拿流水来比喻时间的过去),来洗去死者被屠杀、流血牺牲的旧迹,时间一久,“庸人”们把这些都慢慢淡忘了,鲜红的血痕变淡了,只在他们心上留下那么一点淡红的血色和很轻微、很淡漠的悲哀。

正是这样,才使得“庸人”们哲时苟且偷生,不去对反动派反抗,客观上也就帮助维持了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鲁迅在这里沉痛而又语重心长地批判了“庸人”,意思还是希望大家不要做“庸人”,而要做“真的猛士”。

下面“我不知道……”一句是对反动派罪恶统治的诅咒,愤激之情,跃然纸上。

第二小段,点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人们不忘却这笔血债,唤醒人们起来斗争。

“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意思就是我要趁对“三·一八”渗案的印象很深,没有淡忘的时候,把它写下来,好让大家记住这笔血债。

“忘却的救主”,是健忘的形象化的说法,有讽刺某些健忘的庸人的意思。

第三部分:通过衬刘和珍的革命精神和优秀品质的回忆,表达鲁迅对她的哀悼和享敬。

整个第三部分两段文章都是回忆的,但又不仅是回忆,作者一面回忆,一面谈自己的想法,一边叙述,一边议论,写得亲切真挚,十分感人。

先说刘和珍是鲁迅自己的学生。

这是事实。

紧接着再补充说,“学生”这个说法,虽然向来是这样想,也这样对人家说的,但“现在却觉得踌躇了”为什么“踌躇”呢?作者先不直接说出,却说“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然后才在下一句说明了原因。

“苟活到现在的我”,是鲁迅的自谦,同时也表示了鲁迅极其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决心为革命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她不是……,是……”这一句中,前面一个否定判断分句,后面一个肯定判断分句,共同突出了刘和珍“为了中国而死”的革命精神与崇高品质。

另一方面,这两个分句丈共同突出了鲁迅与刘和珍决不仅仅是一般的师生关系,而是同在一条战壕里战斗的战友。

鲁迅严格要求自己、热情歌颂爱国青年,在这一句里充分表现了出来。

第二小段,写认识刘和珍的经过,描述刘和珍“不为势利所屈”的斗争精神、对进步师生的和蔼态度以及对学校前途的关心。

文章先从第一次知道刘和珍的姓名谈起,然后再谈后来在刘百昭率领男女“武将”(这是讽刺语,即流氓打手),强拖出校后,才见到刘和珍本人。

见到时,“心中却暗自诧异”。

接着谈了“暗自诧异”的原因。

能够不为敌人威力屈服和利诱,敢于反抗象杨荫榆这样一个“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不管怎样,性格总该有点倔强不驯、比较泼辣的吧,可是在日常接触并不是这样,鲁迅见到的刘和珍却是“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后来学校暂时搬到宗帽胡同,刘和珍来听鲁迅的课,仍然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文章一再强调刘和珍的“微笑”和“态度很温和”,是有深意的。

首先,拿这和下面谈的她关心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一同来和前面谈的刘和珍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对照看,就说明刘和珍立场坚定、爱憎分明,作到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其次,正是刘和珍这样一位“始终微笑着”的和蔼可亲的爱国女青年,却被反动派恶毒地诬蔑为“暴徒”,并把她杀害,就更加激起人民群众对帝国主义勾结北洋军阀镇压革命、屠杀爱国青年的罪行义愤填膺,最后刘和珍“微笑”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中反复提起,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怀念之情。

作者这一段回忆刘和珍,好象都是很“平常”的一些事,实际上正是通过这些“平常”的事,深刻地表现了刘和珍这位爱国青年的优秀品质、作风和爱国主义思想。

如果没有这些,刘和珍的革命活动和她的为革命英勇牺牲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试想,经过斗争,学校已经恢复旧观,耍在女师大复课,往日支持学生在宗帽胡同上课的教师都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辞职了,而就在这个斗争取得胜利、最容易使人麻痹的时候,刘和珍却“虑及母校前涂,黯然至于泣下”。

要不是思想深刻、眼光远大、热爱祖国、时刻考虑革命前途和女师大学生运动斗争前途的人,是决不会如此的。

这里,从文章表面看,只是记叙了刘和珍的一件“普通”事迹,实际上却有很深的含义,把刘和珍的思想和性格写得很深,并且为下面两部分记叙刘和珍被反动派惨杀作了准备。

第四部分:写鲁迅得知刘和珍牺牲噩耗的愤怒心情,并控诉反动派的血腥罪行,召唤人民起来反抗斗争。

第一小段,写听到惨案发生时对传说的怀疑,鲁迅说他向来是不怕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的反动统治者的。

然而这一次,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一且一个那样和蔼可亲、始终微笑的刘和珍,段政府的卫队更何至于忍心对她开枪,让她无缘无故地倒在段政府门前的血泊中呢?这样的惨案是千万个不会也不应该有的呀!鲁迅在这里是用欲擒先纵的笔法,先说对传说发生怀疑,等到后来事情证实了,便更加突出了反动派的下劣凶残。

注意这一段里文章运用“居然”(“说卫队居然开枪”)“竞”(“竟至于颇为怀疑”、“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等副词,这两个副词都表示出乎意料,用了它,大大加强了语气。

另外,这一段说的“中国人”,是指中国的反动统治者,这种用法是以全体代部分的修辞方法。

第二小段,以铁的事实揭露反动派虐杀爱国青年。

刘和珍被杀害了;杨德群也被杀害了(作者把二人分开谈,是为了加重文章分量),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

这一小段,三句话表现了三层意思:第一句用连词“然而”,由传说转入事实,作证的是刘和珍“自己的尸骸”。

第二句用副词“还”字,再以杨德群的“一具”尸骸作证。

第三句用连词“而且”进一步说明她们被杀害的情况不仅是杀害,而且是“虐杀”,证据是尸体上“还育棍棒的伤痕”。

这里,并用“不但……简直”的句式加强语气,进行控诉。

这一小段许多虚词用得非常精当,使文句迂回曲折,层层递进,有力地揭露了反动派的下劣凶残,深入地表达了沉痛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