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书中观曾国藩治学之道_钟鸿春

合集下载

曾国藩的十三套学问,其治学、持家、处世、修身之道,值得你品味

曾国藩的十三套学问,其治学、持家、处世、修身之道,值得你品味

曾国藩的⼗三套学问,其治学、持家、处世、修⾝之道,值得你品味《家书》、《冰鉴》、《求阙斋⽂集》、《奏议》、《家调》、《经史百家杂钞》、《⼗⼋家诗钞》、《治学论道之经》、《处世交友之道》、《修⾝养性之诀》、《疆场竞⽃之计》、《持家教⼦之术》、《为学之道》《治学论道之经》曾国藩是清末著名的理学⼤师,学术造诣极深。

他说:“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贵乎强有⼒也”,要有“旧⾬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

写字或阳刚之美,“着⼒⽽取险劲之势”;或阴柔之美,“着⼒⽽得⾃然之味”。

⽂章写作,需在⽓势上下功夫,“⽓能挟理以⾏,⽽后虽⾔理⽽不灰”。

要注意详略得当,详⼈所略,略⼈所详,⽽“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简”,⼜“为⽂家第⼀要也”。

为⽂贵在⾃辟蹊径,“⽂章之道,以⽓象光明俊伟为最难⽽可贵”。

“清韵不匮,声调铿锵,乃⽂章第⼀妙境”。

《持家教⼦之术》著名历史学家钟书河先⽣说过,曾国藩教⼦成功是⼀个事实。

⽆法抹杀,也⽆须抹杀。

曾国藩认为持家教⼦主要应注意以下⼗事:⼀、勤理家事,严明家规。

⼆、尽孝悌,除骄逸。

三、“以习劳苦为第⼀要义”。

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

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

六、家事忌奢华,尚俭。

七、治家⼋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

⼋、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

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择良师以求教。

《疆场竞⽃之计》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

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确有过⼈之处。

他认为,兵不在多⽽在于精,“兵少⽽国强”,“兵愈多,则⼒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

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

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

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将⼠同⼼,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卒⽆⽣之⽓”。

选择有四点要求:“⼀⽈知⼈善任,⼆⽈善觇敌情,三⽈临阵胆实识,四⽈营务整齐”。

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

如“⽤兵动如脱兔。

曾国藩的学习之道

曾国藩的学习之道
则冷 , 小火则 不熟 , 用 大 柴 乃 易成 也 ” 。 与 此 同时 , 曾 国藩 也 强调 不 可 追 求 立 竿 见 影
的速 效 , 而 应厚 积 薄 发 , “ 如愚公之移 山 ,
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颇具影响的风云
他说 : “ 凡看书只宜看一种, 一种未毕而另换 人物 ,曾国藩的学习之道对其家人子弟和 种, 则无恒之弊, 终无一成 ; 若同时并看数 晚清士大夫群体都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曾
正所谓 , 欲成 就非常之事业 , 必有非常之毅
力和 恒 心 不 可 。
治业必专精
曾国藩对治学须专精的观点深以为然。
持不懈 的精 神不可 , “ 欲稍 有成就 , 须从恒 字着手 ” 。他 曾以烹调食 物比喻读书 : 如果 “ 今 日半页 , 明 日数 页 , 又 明 日耽搁 间 断 , 那数年 而不能毕一部 ” , 正如 煮食物 “ 歇火
不问断 ; 六 为谨 言 : 刻刻留心 , 第一工夫 : 七

为读书明理 之君子 。” 读 书为明理 , 明理为 修身 , 修身 即为做人 。他 以多年 的宦海生
涯告诫 子孙 不要 有代代 做 官的念 想 , “ 切
史, “ 经 则 专 主 一经 ,史 则 专 熟 一 史 ” , 即
为养 气 : 气藏丹 田, 无不可对人 言之事 ; 八 在一个领域作 专门研究 , 精 益求精。 曾国藩 为保 身: 节劳、 节欲、 节饮食 ; 九 为曰知其所 认 为 : “ 求 业 之精 , 别 无他 法 , 日专 而 已。 ” 他 无, 每 日读书 , 记录心得语 ; 十 为月无忘其 用 了一个很鲜明的例子来 阐述 “ 专艺” 的重 所能 : 每 月作 诗文数首 , 以验积理 的多寡 ,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读曾国藩家书有感(通用24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读曾国藩家书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篇1曾国藩从一介草民,通过科举,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成为晚清影响时代最总要的人物,自己组建体制外的湘军打败太平天国,延长了满清的寿命。

门徒李鸿章也借曾国藩的栽培成为了洋务运动的倡导者。

初读《曾国藩家书》,给人的感觉就是两个字——亲切。

是的,虽然身居高位,但曾国藩的笔下没有半分傲气。

就像那个晚清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是自己的兄长一样,不断告诫自己做学问要讲究勤与恒,考试落榜不要灰心……不断告诫自己要不断践行。

曾国藩毕生追求克己修心,追求专一与踏实。

比如看书,在一本书没有看完之前绝不看第二本,在一章没有理解之前绝不进入下一章。

在学业上贵在有恒心,不要贪多,只要不断坚持下去自然有所成就。

同样,他是一个不断反思自己的人。

每天都会静坐一刻,来反思自己的一天的所作所为,把做的不好的地方记录下来,然后修订成册,不断告诫自己应该如何为人处世。

他的文字里可以观察到强烈的孝悌之道。

他认为读书重在立德,而立德最重要的就是孝悌。

他始终以很低的姿态向父亲禀报身边发生的零零种种,在不同时刻告诫兄弟们家族团结的重要性,即使不能考取功名,只要能够立德,行得正依然可以成为君子,为光耀家族做出贡献。

对于结果,他是一种尽人事听天命的'态度。

左右不了世界,只能管好自己,修德与学问多做一分就长进一分,来不得半点虚假。

而最后的功名利禄很大一部分来自天定,有则感恩,无亦坦然。

曾国藩其实也是个很普通的人,昨天天哪里不舒服,今天买了笔墨鱼肉,后天又要去哪出差。

在那些琐碎的家长里短之间,他总不忘告诫家人应当如何谋正道,修正业,立正德。

即使在戎马军营之中,每天面对生死未卜,他依然没有忘记修业与功课。

其实在阅读过程中,也会有疑惑。

当时的社会,刚刚经历了鸦片战争的洗礼,新老意识在不断交替,官场腐败,民心浮动,四处起义,可谓内忧外患。

谈曾国藩的治学之道-2019年文档

谈曾国藩的治学之道-2019年文档

谈曾国藩的治学之道曾国藩一生潜心于治学,博览经史子集,深究宋明理学,治学成就斐然。

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湖湘文化的典型代表,创立了晚清古文的湘乡派。

他的著有《经史百家杂钞》、《求阙斋文集》、《诗集》等。

曾国藩一生的学术成就来源于“治学”,他的治军为官之道也来源于“治学”。

曾国藩家书中有关治学的众多言论,反映出他严谨的治学思想与品格。

一、曾国藩的治学方法众所周知,不管是何人,如果想要在学问上有所收获、有所成就,那么就需要讲求方法。

曾国藩所创立的治学方法,即使到了现在,对我们的教育事业仍然有借鉴的意义。

曾国藩的治学方法有一个重要的内容―“看、读、写、作”,四者缺一不可。

对此,他在给其子曾纪泽的书信中作了详尽的阐释:“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缺一不可。

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之类是也。

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明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咪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至于写字,真行篆隶,尔颇好之,切不可间断一日。

既要求好,又要求快。

至于作诸文,亦宜在二三十岁立定规模;过三十后,则长进极难。

作四书文、作试帖诗、作律赋、作古今体诗、作古文,数者不可一一讲求,一一试为之。

”[1] 在曾国藩看来,读书需要力求理解,看书意在求迅速;理解以后可专精一门,速度快便可以涉猎广博。

这就是说,做学问之人应该首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著作熟读,理解其内容,然后再去涉猎群书,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曾国藩治学方法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主张专精一业、专攻一学。

他认为,读书做学问,在看、读、写、作四者结合这个初步方法的基础上,还应该做到专精一业,专攻一学,所学才能得到升华,才能在近期内对某一个问题的研究有所成就。

他告诫其子弟,读书做学问必须以专精一门为主。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

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清史稿》中对曾国藩评价云,“国藩事功,本于学问”,学问来自读书,这就是说他的功业与其良好的读书习惯不无关系。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其一以贯之的事就是读书。

曾氏年轻时期读书的特点是舍得下笨功夫,表现出坚毅和倔强;后来曾氏又总结出“挺经”,徐图自强,认为“天下事果能坚忍不懈,总可有志竟成”。

曾氏在人生的后半段,则总结了不少读书门道,主要以看、读为基本阅读方法,写、作为拓展能力。

其中,看、读二者联系最为紧密,他在这封给儿子的家书中,就看、读二者进行了比喻:一比之为赚钱,“看”如同在外做生意获大利;“读”如同在家慎守财产,不让它随便花费了;二比之为打仗,“看”好比一鼓作气,攻城掠地;“读”好比守住所得的战利品。

◑咸丰八年七月二十一日❖核心提要: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曾氏在此信中提出读书的四字诀,即看、读、写、作。

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阅览。

读,即高声朗诵。

曾氏认为,读史书、子书,宜用“看”。

因为“看”可速度快些,可做到在短时间内多接触些必须阅览的书,即所谓博览群籍,泛舟书海。

对于经典之作,对于诗文词赋,则宜用“读”,要高声朗诵,慢吟长叹。

这样,方可在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领略其雄伟之气势,深远之韵味,并进而熟记于胸,随口可背。

写,即写字。

曾氏自认写字写得慢,不能适应某些场合,故而要求儿子能练就一手又快又好的字。

曾氏有个特点,即自己所短处,若别人恰有此长的话,他便特别看重此人;不像有些人,恰恰相反,要抑人之长来显示自己所短的并不是短。

作,即作诗文,各种类型的诗文都要练习做,不可因做不好而止步。

作诗文与作学术研究有不同。

诗文尤其是诗,更多地偏向于艺术方面。

作为艺术,它需要天分,需要感觉,具体地说需要语感。

天分要靠早期开发,语感要靠小时培养。

所有这些,都立足于一个“早”字,而且也可以在早期便出成果。

这就是为什么诗文方面的少年天才层出不穷,而像王弼那样的学术上的天才少年古今罕见的原因。

解读曾国藩家书

解读曾国藩家书

解读曾国藩家书曾国藩,清朝名臣,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

他的家书被誉为“家教宝典”,深受后人推崇。

今天,我们就来解读曾国藩家书,了解其背后的智慧,以期在现代社会中获得启示和应用。

一、曾国藩家书的背景和意义曾国藩家书主要写于其在清朝动荡时期,面对国家危亡、家族纷争的背景下。

他在家书中阐述了自己的为官之道、家教理念、修身养性等方面的观点,不仅传递了儒家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曾国藩家书的主要内容1.修身养性:曾国藩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认为一个有为者应当具备坚定的意志、谦逊的品质和高尚的道德。

他在家书中写道:“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表明他始终把自我修炼作为人生的首要任务。

2.家庭教育:曾国藩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他认为家庭是一个人的根基,家庭教育决定了一个人的品质和未来。

他在家书中对子女的教育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强调孝道、尊敬长辈、友爱兄弟等传统美德。

3.为官之道:曾国藩认为为官者应当清正廉洁、勤政为民。

他在家书中告诫子孙:“贪官污吏,吾家所耻。

”这表明他立志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不为个人私利而谋。

4.读书治学:曾国藩提倡博览群书,注重学以致用。

他在家书中鼓励子孙努力学习,认为读书是提升个人素质、为国家做贡献的重要途径。

三、曾国藩家书的价值与应用1.个人修养与成长:曾国藩家书为我们提供了修身养性的典范,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力量,提升自己的品德和能力。

2.家庭和谐与教育:曾国藩家书为家庭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我们可以借鉴其教育理念,培养下一代的品德和能力。

3.职场发展与人际交往:曾国藩家书中的为官之道、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观点,对我们职场发展和人际交往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四、如何阅读和实践曾国藩家书阅读曾国藩家书,应当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所取舍。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精选家书:从曾国藩家书中挑选出与自己需求相关的篇章进行深入阅读。

2.学以致用:将家书中的观点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不断实践和改进。

《曾国藩家书》及其“行气”说研究综述

《曾国藩家书》及其“行气”说研究综述

《曾国藩家书》及其“行气”说研究综述作者:贺娇娇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9期摘要:曾国藩是桐城派式危后的文章巨子,《曾国藩家书》具有丰富的文章学理论价值,“行气”一说含蕴尤为深广。

“气”这一概念的产生由来已久,先秦时集中于哲学领域,魏晋时始出现于文学批评领域,继而发展拓沈于唐宋,及清而达于极盛。

“桐城中兴之明主”曾国藩在继承桐城派前贤的基础上对“气”进行创新和发展,提出“行气”说,其对“气”的阐释主要表现在养气论、创作论和风格论三方面。

学界目前对于《曾国藩家书》的研究集中于其家庭教育与家庭伦理思想、文章学等方面,偶尔涉及书法、修身、养生等内容的研究,对于《曾国藩家书》的“行气”说的研究尚显薄弱。

关键词:“气”;《曾国藩家书》;“行气”“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范畴。

这一概念的产生由来已久,最早集中在哲学领域。

在文学领域的出现,始于魏晋,拓于唐宋而盛于清代,且“气”的内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魏晋时期,论者主要是从作家的气质、才性出发,去探讨文气与创作的关系,代表人物是曹丕和刘勰。

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的命题,这里的“气”在作者方面,是指气质个性,行诸作品,指作品的风格。

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中说“才有庸俊,气有刚柔”[ 周振甫著:《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54页],这里的“气”是作家内在的气质。

唐宋时期,论者主要从作家器识与道德修养的角度来探讨文气与作品的关系。

代表人物是韩愈和苏辙。

韩愈提出“气盛言宜”说,他强调主体的道德修养对于创作具有决定性意义,认为“气”重在后天的“养”。

宋代的苏辙强调生活实践对养气的作用,他主张通过一种完满充沛、强而有力的生命体验陶冶性灵,激发志趣。

明清以来,文论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以“气”来阐述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和鉴赏,其中论述最为集中的是桐城派。

方苞以“气体”严格限制古文的文辞,刘大櫆提出“神气音节”说论述古文创作和鉴赏,姚鼐以“阳刚阴柔之气”探讨诗文风格,都是着眼于文学作品。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

他一生强调立志,常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他为自己写下座右铭道:“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只问耕耘。

”在其家书家教中,立志之论甚多。

立志之后,据此求过,自律自勉。

他说:“余身旁须有一胸襟恬淡者,时时伺吾之短,以相箴规,庶不使‘矜心’生于不自觉。

”曾国藩原先嗜好吸水烟,后来他要戒绝,但也不太容易,他对其弟说:“自戒潮烟以来,心神彷徨几若无主。

遏欲之难,类如此矣!不挟破釜沉舟之势,讵有济哉?”曾国藩硬是凭律己的毅力将烟戒绝。

在为人处世上,曾国藩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

他在致其弟信中说:“吾自信亦笃实人,只为阅历世途,饱更事变,略参些机权作用,便把自家学坏了!??贤弟此刻在外,亦急需将笃实复还,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日趋日下也。

”至于坚忍功夫,曾国藩可算修炼到了极点。

他说:“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

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

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

余庚戌辛亥间,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癸丑甲寅,为长沙所唾骂;乙卯丙辰为江西所唾骂;以及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盖打脱牙之时多矣,无一次不和血吞之。

”曾国藩崇尚坚忍实干,不仅在得意时埋头苦干,尤其是在失意时绝不灰心,他在安慰其弟曾国荃连吃两次败仗的信中说:“另起炉灶,重开世界,安知此两番之大败,非天之磨炼英雄,使弟大有长进乎?谚云:‘吃一堑,长一智。

’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

务须咬牙励志,费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徒然自馁也。

”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

他在家书中写道:“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

??弟每用一钱,均须三思,诸弟在家,宜教子侄守勤敬。

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弟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

”他希望后代兢兢业业,努力治学。

他常对子女说,只要有学问,就不怕没饭吃。

从《曾国藩家书》看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

从《曾国藩家书》看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

兰台世界2012·3月下旬………………………………………………………………………………………………………………………………………………………学、藏修与息游结合起来,以巩固所学。

正业、藏修是指学校教授的每个学生必须要学习正课,在当时主要是指琴瑟、诗文、礼仪等。

居学与息游则是指学生课外的爱好、活动、作业与练习。

《学记》强调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要将课内学习和课外自修自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认为课外的自修自习对于巩固正课学习以及加深正课的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3]37-38《学记》认为若是课外不用功练习乐器,课内就学不好乐;若是课外不练习歌咏,课内就无法深刻地理解诗;若是课外不练习洒扫进退应对这些杂事,课内就无法很好地学习礼。

操缦、博依、杂服都属退而息时的居学,平时加强它们的练习,则能对安弦、安诗、安礼等正业的学习起促进作用。

课外的自修练习需要在课内学习的指导下展开,但要达到技巧熟练炉火纯青并成为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则主要还是依靠学生在课外的自修练习。

课外自修自习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与正课相配合的必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在藏时可以修其业,在息时可以游其艺,避免僵硬刻板读死书、死读书的方式。

以居学促进正业的学习,使学习变得更为有趣、生动。

在娱乐活动的同时进行学习,学生会在学习时产生深厚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使学习成为学生内在的需要,学习更加主动、深入,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即使是离开了旁人的督促,也不会改变已经巩固形成的学习习惯和志趣。

在此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学习到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操作之中的能力。

3.学不躐等。

《学记》还认为不能超越次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系统性的学习。

《学记》中提出学不躐等,主张学习应该是从简单易懂的开始入手,遵循先易后难、先简及繁、由抽象到具体的原则,运用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教育方式,学生只有在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学习,使学生感到自己不断地在进步,产生成就感并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由乐学而产生良性的循环。

曾国藩家书之修学之道原文及译文

曾国藩家书之修学之道原文及译文

曾国藩家书之修学之道原文及译文《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

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

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家书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

湖南湘乡人。

是“晚清第一名臣”、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善于讲“道德”说“仁义”,对程朱理学推崇备至。

曾国藩工诗与古文。

其诗宗苏轼、黄庭坚,雄峻排奡;其文宗法桐城而能扩大,变雅洁为雄肆。

曾国藩还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

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所著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日记》《奏议》《家书》《家训》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

不下百数十卷,名曰《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

另著有《为学之道》《五箴》等著作。

致诸弟·讲读经史方法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原文】诸位老弟足下:正月十五日接到四弟、六弟、九弟十二月初五日所发家信。

四弟之信三页,语语平实,责我待人不恕,甚为切当。

谓“月月书信,徒以空言责弟辈,却又不能实有好消息,令堂上阅兄之书,疑弟辈粗俗庸碌,使弟辈无地可容”云云,此数语,兄读之不觉汗下。

【译文】诸位老弟足下:正月十五日接到四弟、六弟、九弟十二月初五日所发的家信。

四弟的信三页,句句话平实,责备我对人不讲宽恕,非常对。

说每月写信,徒然用空洞的言语责备弟弟,却又不能有实在的好消息,叫堂上大人听到兄长的话,怀疑弟弟们的粗俗庸碌,使弟弟们无地自容。

这几句话,为兄的看了不免惭愧。

【原文】我去年曾与九弟闲谈,云:为人子者,若使父母见得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及我,这便是不孝;若使族党称道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如我,这便是不悌。

何也?盖使父母心中有贤愚之分,使族党口中有贤愚之分,则必其平日有讨好意思,暗用机计,使自己得好名声,而使兄弟得坏名声,必其后日之嫌隙由此而生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5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5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5篇):家书中国近代史炎黄文化家风家训君子慎独曾国藩家书天下父母曾国藩仕途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第1篇:提到清代名臣,很多受电视连续剧影响,第一反应就是纪晓岚、刘墉甚至还有想到和珅的。

可是历史上,尤其是晚清历史上,有个人不能不提,那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何许人也,开国领袖以往以”独服曾国藩”作为评价。

在晚清历史上,曾国藩也被奉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

八十年代之后,关于曾国藩的评价,逐渐客观,这个历史人物在民间逐渐”活了过来”。

想要了解一个人物,没有比看他作品更好的了。

曾国藩最为出名的便是《曾国藩家书》,这封涵盖治政、治军、治家的家书,拥有”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美誉。

因为读书活动,我又将这篇家书拿来读了一遍。

曾公的家书,行文从容淡定没有丝毫矫揉造作,尤其是普通家常之中蕴含真知灼见,最有感染力。

整篇读下,字字句句都是回味无穷。

例如”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

浅显易懂之中,包涵大道至简。

例如,”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例如,”行事则不激不随,处位则可高可卑”。

好的书则是这样,发人深省。

好的道理也是这样,震撼人心。

每每翻阅这些书籍,感觉精神都被洗礼一遍。

再回首日常事情,竟然感觉无比通达,事事清晰。

或许一本曾国藩家书,不能带给人官运亨通,不能带给人奇淫巧技。

然而这本书如同一趟旅行,让你在封建社会最终一尊偶像的精神世界游历一遍。

毕竟在我们有限的命中,身体和精神,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吧。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第2篇:我们活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

不缺食物,不缺科技,不缺上帝,每一个智人就是自我的”智神”,对神的崇拜早已转为对人的崇拜。

可还是觉得我们这个时代缺了点什么。

读完《曾国藩家书》,我找到了答案:我们不乏时代弄潮的勇气,却缺少对优秀文化传统的坚守。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修身劝学治家教人深思做人之根本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修身劝学治家教人深思做人之根本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修身劝学治家教人深思做人之根本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不仅治理山西一方有方略,更以其一生写下的大量家书而闻名于世。

这些家书以修身、劝学、治家和教人为主题,富含智慧和人生哲理。

在阅读曾国藩的家书之后,我深受启发,从中领悟到做人、治家和教育子女的根本原则。

首先,曾国藩的家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修身是做人之本。

他强调个人品德修养对于事业和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要性。

他在家书中提到,一个人应该以诚信为本,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做到言行一致。

他强调要有坚定的信仰和高尚的道德标准,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读到这些话语时,我感受到曾国藩对于修身的重视,并对自身的修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深知只有以崇高的品德来塑造自己,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收获真正的成功。

其次,曾国藩的家书也强调了劝学的重要性。

他认为知识是人生发展的基石,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

他鼓励子弟们勤奋读书,努力提升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在他的家书中,我看到了自我学习和进步的重要性,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这也激发了我追求知识、不断成长的动力。

曾国藩的家书中还强调了治家的原则。

他认为一个家庭的和睦和成功离不开家人之间的和谐与理解。

他鼓励为人父母者要以身作则,做到言传身教,为子女树立榜样。

他也提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和支持的重要性,以及教育孩子的方法和原则等。

在读完这些家书后,我深刻认识到一个和谐家庭的重要性,了解到家庭是培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基石,从而更加重视家庭关系的维系和教育子女的艰巨任务。

最后,曾国藩的家书中亦不乏教人深思之言。

他通过谈及人生的意义、个人追求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价值和目标,激励人们不断提升自我。

这些文字触动了我的内心深处,并促使我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通过阅读曾国藩的家书,我不仅对修身、劝学、治家和教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做人、治家和教育有了更清晰的指导。

解读曾国藩家书

解读曾国藩家书

解读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家书被视为他晚年的心得体会和为子孙后代的教诲。

这些家书内容丰富,涉及到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展现了曾国藩深厚的学识和人生哲学。

在这些家书中,曾国藩首先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他鼓励子孙后代要注重个人道德品质的修养,要诚实守信,要尊重他人,要勤奋努力,要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是决定其成功与否的关键。

其次,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了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他鼓励子孙后代要广泛阅读,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他认为只有广泛的知识背景和深入的思考,才能使人具备解决问题和处理事务的能力。

同时,曾国藩还强调了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经验的积累,才能真正增长智慧和成长为有能力的人。

他鼓励子孙后代要勇于尝试,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通过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此外,曾国藩在家书中还强调了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的责任。

他认为一个人不应只关注个人的利益,而是应该为国家和社会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鼓励子孙后代要报效祖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积极贡献。

总的来说,曾国藩的家书展现了他对于修身养性、知识学习、
实践经验和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的重视。

这些家书不仅是曾国藩丰富经验和思想的总结,也为子孙后代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指导和教育。

最新整理治学之道——《曾国藩家书》800字读后感.docx

最新整理治学之道——《曾国藩家书》800字读后感.docx

最新整理治学之道——《曾国藩家书》800字读后感治学之道——《曾国藩家书》800字读后感近日阅读了《曾国藩家书》,对其中提到的治学方法和态度深有感触。

《曾国藩家书》包括曾国藩27~60岁34年间给他长辈、兄弟、孩子等的1000多封家信,其中给孩子和兄弟的信中讲述的治学之道,道理深刻,对我们现在的学习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曾国藩在针对其第以为家塾不清净而不宜读书的信中,讲道:“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

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静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是啊,如果真的有坚定的意志,那么外界的环境又怎么能影响的了我们呢?我们平时学习时也会因怕苦怕累,或玩心重而找各种借口,将学习计划一拖再拖,这时我们为何不反省一下自己的态度呢?如果一味找借口,借口是无穷的,拖到最后便一事无成。

只有先确立坚定的志向,心无旁骛,才能不因琐事而困,最终到达终点。

曾国藩的几句话一针见血地点出了许多人学习时的问题。

在他的信中还提到:“《大学》之纲领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

昔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毫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识字之牧猪奴耳,岂不谓之明理有用之人也?”这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不为以博学自居,而是能明白事理,审时度势。

作学十余年,仅学会几个公式,以后用处不见得大。

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知识,使自己心智成熟,懂得为人处世之道,提高自身素养。

若只抓知识表面而忘记探寻内在的规律和道理,可谓本末倒置了。

我们在日常学习中,不能死记知识,要抓住其内在规律,深刻理解,以求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这才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曾国藩的教导,帮助在黑暗中摸索的读书人找到了方向。

治学需要立志,同时又少不了技巧。

如果你对学习有了困惑,读一读《曾国藩家书》吧,相信它会带给你一些启迪。

《曾国藩家书》讲解

《曾国藩家书》讲解

《曾国藩家书》讲解曾国藩家书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家书之一,这封家书内容涉及到曾国藩的思想、人生态度和治国方略等方面。

通过分析曾国藩家书的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曾国藩的人物形象和他的思想理念。

下面将对曾国藩家书进行详细讲解。

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以其严谨治军和善于政务而闻名于世。

曾国藩不仅在政治和军事领域有所建树,还有一手好文笔,他的家书被誉为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

曾国藩的家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思想篇、家训篇和劝学篇。

在思想篇中,曾国藩主要阐述了他的治国理念和为官之道。

他强调了儒家的传统价值观念,如忠诚、孝道、诚信等。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才能真正做到为政清廉、为民尽职。

在家训篇中,曾国藩传授给子弟们一些做人做事的经验和教诲。

他告诫子弟们要孝敬父母,关心家人,努力读书,培养良好的品质和习惯。

他还强调了家族的荣誉感和家族的传承,鼓励子弟们为家族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劝学篇中,曾国藩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智慧。

他鼓励子弟们要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在学习中不断追求进步。

曾国藩的家书内容深入浅出,语言简练,很容易理解和接受。

曾国藩家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内容吸引了广大读者,并对后来的人们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家书也被广为传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来说,曾国藩家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通过分析曾国藩家书的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曾国藩的思想、人生态度和治国方略。

曾国藩以其严谨治军和善于政务的才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

他的家书在思想理念和人生态度等方面为人们树立了榜样,对后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曾国藩的家书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解读曾国藩家书

解读曾国藩家书

解读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是清朝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

家书是他写给家人的信件,这些信件通常包含了他的思考、教诲和家庭规划等内容。

通过解读曾国藩家书,我们可以了解他对家庭和教育的看法,以及他对自己的职责和使命的认识。

首先,曾国藩非常重视家庭教育。

他认为家庭是培养子女品质和修养的最重要的地方。

在家书中,他常常对子女提出要求,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修身养性,并在行为、心态和道德方面做出正确的选择。

他强调家庭的严谨和纪律,希望子女能够自律和遵守规矩。

其次,曾国藩家书中展现了他对自己职责和使命的深切认识。

他在信中经常提到自己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鼓励家人要有爱国之心,并为国家的利益而努力工作。

他还告诫子女要勤奋学习,不仅是为了个人的成功和成就,更是为了能够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曾国藩家书中透露出他对家族命运的思考和规划。

他非常关注家族的兴衰和传承,希望家人能够互相扶持、团结一致,共同为家族的发展而努力。

他提出了一系列的规划和安排,包括家族财产的继承、教育传统的延续等,以确保家族能够在未来的岁月中持续繁荣。

总的来说,曾国藩家书中展示了他作为一位家庭成员、国家领导人和家族传承者的思考和期望。

通过这些家书,我们能够更
深入地了解曾国藩的家庭观念、价值观和人生哲学。

这些信件不仅是家人之间的传情之物,更是历史的见证和价值的传承。

解读曾国藩家书

解读曾国藩家书

解读曾国藩家书摘要:一、曾国藩家书的背景和意义1.曾国藩简介2.家书的历史背景3.家书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二、曾国藩家书的主要内容1.曾国藩家书的特点2.家书中的主要思想3.家书的具体内容解析三、曾国藩家书的当代价值1.家书中的家庭教育观念2.家书中的为人处世之道3.家书中的治国安邦思想四、曾国藩家书对现代人的启示1.家庭教育的重要性2.如何面对人生困境3.为官为民事的曾国藩精神正文:解读曾国藩家书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不仅在政治、军事、教育等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还留下了丰富的家书。

这些家书,不仅记录了曾国藩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悟,还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曾国藩家书的背景和意义、主要内容、当代价值以及给现代人的启示四个方面,详细解读曾国藩家书。

一、曾国藩家书的背景和意义曾国藩(1811-1872),字子陟,号休翁,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

曾国藩出生于贫寒家庭,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清朝的肱股之臣。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波折,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曾国藩家书,是他在生活中写给亲友的书信,这些书信真实地记录了曾国藩的人生历程,反映了他的内心世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曾国藩家书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家书是曾国藩人生智慧的结晶,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人生经验。

2.家书反映了曾国藩的道德修养和家国情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教育意义。

3.家书中的曾国藩,是一个真实、立体的人物形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影响。

二、曾国藩家书的主要内容曾国藩家书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对个人经历的回顾,也有对家庭琐事的记录;既有对时局政治的评论,也有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家书中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曾国藩家书的特点曾国藩家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真实性:家书真实地记录了曾国藩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读书,须先立志
曾国藩一生理学成就,皆来源于“治学”,其治军为官之 道,也来源于“治 学 ”。曾 国 藩 认 为,治 学 为 立 身 行 事 之 本。 为此,曾国藩在家书中说: “学习读书,须先立志”,因为“有 志则不甘为下流。”[1]他常常告诫子弟,要立志治学应该明 白治学之作用。就治学的作用,曾国藩家书中直白表达: 一 可以谋取生计,二可明白道理,三可改变气质。正如其家书 中所言: 治学“能精其业,安见其终不得科名哉? 即终不得科 名,又岂无他途可以求食者哉?”[2]“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 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3]这些书信言论,是期待子 弟成材、成人、成事的言论,体现的是作为父亲与兄长的关怀 与严厉。
治学的作用当然不仅仅如此,成大事者曾国藩也希望子 弟成就大事。按照曾国藩家书中的说法,子弟们只要治学如 愿,一定可以成就德行与事业。曾国藩还认为,只有治学有
道,就能够“挺 然 独 立,做 一 等 人 物 ”,因 此 作 为 治 学 者,要 “立大人之学”[4]。志向是一个不停修订的过程,随着治学 的深入,志向应该逐渐深远,他希望子弟能够立君子之志,认 为君子立志,有宽怀民众的肚量,内心成为圣人在外成就王 业,这样不辜负父母所生,无须愧对天地,是真正的完人。尽 管曾国藩所处时代与阶层的限制,对治学的作用认识还存在 一定的局限,其积极、明确、为人生、为社会的治学态度超越 了功名追求的狭隘。曾国藩教育子弟不厌其烦,大小经验倾 其告之: “既自名为读书人,则‘大学’之纲领,皆己身要之事 明矣。”[5]曾国藩还特别明示子弟,治学读书决不可只为诗 词文章: “朝廷以制艺取士,亦谓其能代圣贤立言,必能明圣 贤之理,行 圣 贤 之 行,可 以 居 官 莅 民、整 躬 率 物 也。 若 以 明 德、新民为分外事,则虽能文能诗,而于修己治人之道实茫然 不讲,朝廷用此等人作官,与用牧猪奴作官何以异哉?”[6]读 书最终的目的,不是改变自己而是改变世界,不是造福自己 而是造福国家。作为政治家的曾国藩,用自己的志向影响子 弟的志向,用自己的行为改进子弟的行为。在晚清时代,国 运渐 衰 之 时,曾 国 藩 还 明 示 子 弟,朝 廷 取 士,须 能 代 圣 贤 立 言,明圣贤之理,行圣贤之行,要求诸子弟应该有更明确的志 向,能够造福国家与百姓。
则须专守一经; 志在作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 志在作古文, 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 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22]将治学专注于每一天, “恒”与“专”有机统一,才能够有所作为。曾国藩也因此将
生才能够秉承“恒”的习惯与品格,治学才能在“恒”中持续 下来。作为子之父、弟之兄,曾国藩认为自己就是他们的老
只要有志向,治学就不会不多,用功就不会不勤,如曾国 藩家书中所言: “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 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7]道理虽然简单,
* 作者简介: 钟鸿春,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部副部长、讲师,湖南长沙,410151。
207
湖南社会科学 2011 年第 6 期
文集 > 四十卷,< 诗经大全 > 二十卷,< 后汉书 > 百卷,皆朱 辈子,也就是曾国藩主张的“专心一致”。他说: “凡人为一
笔加圈批。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 补,不以 明 日 有 事 而 今 日 预 做。”[16]“恒 ”不 是 为 了 完 成 什
事,以专而精,以纷而散。荀子称耳不两听而聪,目不两视而 明,庄子称用志不纷,乃凝于神,皆至言也。”[26]他在给兄弟
数十页,好些天被耽搁,这样好几年都不能仔细看完一部著 所以有这些成就,曾国藩用家书证明了其理由,必须全副精
作。字里行间都透露着曾国藩对“有恒”的态度,对治学的重 神关注此事,只有这样才成就这项事情,读书治学自然不例
视,也看出了他对子弟的重视。
外。他说,“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若志在穷经,
“有恒”是人们成就一切事情的基本品格,在家书中曾国 藩反复强调: “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13]读书治学没有别 的诀窍,也不 需 要 突 击,“用 功 不 求 太 猛,但 求 有 恒。”[14] 他 认为“为师当严而有恒”[15],只有老师严格并坚持“恒”,学
恒,今年略好,而犹未纯熟。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则无一日间 直十分反对读书不专,见异思迁,看了这样又好那样,如此只
断。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亦须满二十页,多则不 论。自七月起至今,已看过 < 王荆公文集 > 百卷,< 归震川
能是“研究学问便无精辟心得和见解,终其一生难有专长和 涵养。”[25]读书要读到其骨子里面去,治一门学问就穷究一
么,“恒”落实在每日,治学依赖“恒”,治 学 的 道 路 也 就 是 信中谈到读《史记》时感受,看《史记》的时候,断不要看其固定的成法,关键在于专一,如果涉猎的功 课太多,肯定做不到专。曾国藩极力反对死读书,他认为实 施“专”字诀,并不意味着要死记硬背,而是要学以致用,只有 在“用”中,学问才能够巩固与升华,才能将人家的学问转化 为自己的 学 问,才 能 创 造 新 的 学 问 与 道 理。曾 国 藩 不 反 对 “博”,没有“博”就不能知晓是否“专”,“专”是在“博”中得 以确定,所以他要求子弟“专”要与“博”结合。曾国藩深感 “空言无益”,常常以“脚踏实地,不敢一毫欺人”自警,力主 “虽偏 长 薄 善,苟 其 有 裨 益 于 吾,未 尝 不 薄 取 焉 以 自 资 益。”[27]曾国 藩 强 调 博 学 之 时 更 强 调“专 ”,人 一 生 时 间 有 限,有用的时间更为有限,因此“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 益也不入; 求友不专,则博爱也不亲。心有所专宗,而见异思 迁,此眩彼 夺,则 大 不 可。”[28] 当 然,“专 ”也 可 以 专 其 一,也 可以专其二、其三、其四,须根据自身条件而择之,必定有时 间与精力来进行与完成。曾国藩子弟及后人,成专家者数十 人,且在不同领域特别是学问之道上取得了不凡的成就,无 不得益于其治学贵“专”家训的教导。
专学一艺,专精一业
一部。如煮饭然,歇火则冷,小火则不熟,须用大柴大火,乃 易成也。”[12] 他要求儿子纪泽看《汉书》的时候,每日至少
曾国藩留下了很多“墨宝”,现代学者以及前代学者均 评价曾国藩所撰之字“刚劲谨严,可属上乘”,其学问文章兼
但也只能看二十页左右,不能够今日半页一页,到了明天又 收并蓄,精深且博大,一般学者不能比,是近代儒学大师。之
湖南社会科学 2011 /6
从家书中观曾国藩治学之道
□ 钟鸿春
摘 要: 《曾国藩家书》广泛流传,曾国藩治学思想与品格蕴含其中。曾国藩治学之道,主要包含: 治学须先立志,有 志向治学才能上进; 做学问须“有恒”,只有坚持才能取得成功; 治学还须转学一艺,专精一业,方能深入穷尽; 治学最 好能勇于实践。 关键词: 曾国藩家书 治学之道 立志 有恒 贵专 中图分类号: K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5675( 2011) 06 - 207 - 03
治学 比 作 掘 井,“掘 数 十 井 而 不 及 泉,不 如 掘 一 井 而 见泉。”[23]
师,无论身在何处,必自己恒心求学以示范子弟,道光二十四 年( 1844) 十一月二十一日,曾国藩家书中说: “兄往年极无
面对纷繁复杂的学问,面对几千年长卷,面对经史百家, 曾国藩要求子弟只须“专学一艺,专精一业”[24]。曾国藩一
曾国藩认为,治学在乎看、读、写、作,要有时间与数量限 定,多则不易熟,少则影响进度。曾国藩给纪泽书中说: “看 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 《周易折中》之类是也。”[33]“读”指精读,精熟书籍内容。曾
曾国藩一生潜心治学,博览经史子集,深究宋明理学,是 近代大家。生前投其门下聆听其教诲者众,名者如李鸿章、 左宗棠、郭嵩焘等前清大臣,李善兰、华蘅芳等一流学家。其 子弟后人多成为博学者,无不受其家书影响。光绪五年,传 忠书局就刻印了《曾文正公家书》。120 多年来,曾国藩在道 光 30 年至同治 10 年的近 1500 封家书被无数次结集出版。 近现代诸多 名 人 如 毛 泽 东、冯 友 兰 等 对 曾 国 藩 家 书 赞 誉 有 加。家书所言与事,无不反映其严谨的治学思想与品格。
必多,亦十页可耳。但一部未完,不可换他部,此万万不易之 道。阿兄数千里外教尔,仅此一语耳。”[18]“以看书为急务, 或经,或史,或诗集文集,每日总宜看二十页。”[19]“习字临
学问之道无穷,总以“有恒”为主
曾国藩认为,“恒”乃治学之重要规则,为此“看、读、写、 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10]曾国藩极为看重“有恒”,一则 因为人普遍有惰性,二则因为学海实在是无涯。他在给诸弟 书中反复告知: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11] “兄日夜悬望,独此‘有恒’二字告诸弟,伏愿诸弟刻刻留心, 幸甚幸甚。”[12]他认为若每日的课业,都能按照规划而行,则 中等资质亦能有成。“读书贵在有恒,非一曝十寒”,学问无 止境,其进展须按步就班,不可懈怠一天,逐步完成既定的功 课。正像他给曾国潢书信中说的,“纪泽看 < 汉书 > ,须以勤 敏行之。每日 至 少 亦 须 看 二 十 页,不 必 惑 于 在 精 不 在 多 之 说。今日半页,明日数页,又明日耽搁间断,或数年而不能毕
但是能够达到相应的境界还必须勤勉,为此他希望“诸弟在 “恒”的道路。
家教子侄,总须有勤敬二字”[8]。即使不能因为治学达到一
明天是一个很多又越来越少的日子,普通人常把希望、
等人物或成为上等人才,但治学能够促进国人的奋起,他“不 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世 家之招牌也,礼义之旗帜也。”[9]只要有了志向,治学不会没
< 千字文 > 亦可,但须有恒。每日临帖一百字,万万无间断, 则数年必成书家矣。”[20]同时,曾国藩认为“恒”也在乎“情 趣”,“恒”可能枯燥无味,要做到“恒”,应该逐步建立起兴 趣来,有了“情趣”,才可坚持,只有坚持,才可以功成。只有 获得知识与感念,在读书治学中体会人生道理与乐趣,特别 是不断取得进步,“恒”才可以“恒”下去。曾国藩说,“读书 总以背熟经书,常讲史鉴为要,每日有常,自有进境,万不可 厌常喜新,此书未完,勿换彼书耳。”[21]有“恒”就有了方向, 有“恒”才有进步,有了进步才可以更加“恒”。“有恒”成为 曾国藩治学家训,“有恒”成就了曾国藩自己、子弟以及曾家 更多的后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