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脂类代谢
脂类代谢
第八章脂类代谢内容提要(学习要求?):本章阐述生物体内的脂类物质、脂肪代谢及类脂代谢。
通过本章学习,熟悉生物体内脂质的组成、结构、分类和功能;重点掌握脂肪的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了解生物体内脂肪与糖相互转化的途径和意义;掌握胆固醇合成代谢途径的调节和胆固醇的代谢转变;了解类脂代谢、脂类物质的运输与血浆脂蛋白。
脂类(lipids)是脂肪(甘油三酯)和类脂的统称。
它们在结构上有很大差别,共同特点是不溶于水,而溶于氯仿、乙醚、苯等非极性有机溶剂。
用这类溶剂可将脂类物质从细胞和组织中萃取出来。
脂类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按生物学功能可将其分为贮存脂质(storage lipid)、结构脂质(structural lipid)和活性脂质(active lipid)。
贮脂主要是脂肪,结构脂质和活性脂质都属于类脂。
脂肪是生物体贮存的重要能源物质,1g脂肪彻底氧化可产生约39KJ的热量,是相同重量糖或蛋白质氧化所产热量的2.3倍。
结构脂质主要是磷脂,它是生物膜的骨架成分。
活性脂质在生物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活性,如类固醇激素有重要的代谢调节作用;糖脂是细胞识别的物质基础之一;一些磷脂在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能够产生第二信使等。
由此可见,生物体内的脂类在新陈代谢、信息传递及代谢调控等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节生物体内的脂质一、脂类的组成和分类脂类主要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某些脂类化合物还含有少量氮、磷和硫。
大多数脂类化合物是由脂肪酸和醇形成的酯及其衍生物,其中的脂肪酸多为长链一元羧酸,其中的醇则包括甘油、鞘氨醇、固醇和高级一元醇。
生物体内的脂类据其化学组成与结构通常分为单纯脂类、结合脂类、衍生脂类。
(一) 脂肪酸(fatty acid,FA)脂肪酸是脂类化合物的主要组成成分,一般由一条长的线性烃链(疏水尾)和一个末端羧基(亲水头)组成。
天然脂肪酸骨架的碳原子数多为偶数,通常为C4~C36。
动植物中分布最广泛的脂肪酸是硬脂酸、软脂酸和油酸。
生物化学脂类代谢医学知识
(18碳二烯酸),亚麻酸(18碳三烯酸)。
⑵类脂的功能
主要是作为生物膜结构的基本原料,约占膜重量的一 半左右或更多,按重量计:磷脂占膜的50%~70%,胆固 醇占20%~30%。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6、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人和动物从食物中摄入脂肪后,主要在小肠进行消化和 吸收。在小肠,脂肪首先被胆汁酸乳化成微粒并均匀分散于 水中,有利于胰脏分泌的脂肪酶对其水解,生成,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脂肪酸在进行氧化分解前要先经过活化成为脂肪酰CoA,才 能进行 -氧化。脂肪酰CoA的水溶性比脂肪酸大得多,且细胞内 的分解代谢的酶也是对脂肪酰CoA特异的,而不能直接催化脂肪 酸。脂肪酸的活化是由线粒体外的脂肪酸硫激酶(又称脂肪酰 CoA 合成酶)所催化。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肉毒碱与脂酰CoA的反应:
(2) 饱和脂肪酸的 -氧化 -氧化过程: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
①脱氢:脂酰 CoA脱氢酶催化,以FAD为辅基。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该酶催化的反应是不可逆的。此反应的逆反应是在烯脂酰CoA还 原酶催化下,以NADPH2为供氢体进行的。 反应式: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脂肪酸的分解代谢——脂肪酸的-氧化
1904年德国F.Knoop提出 -氧化概念:脂肪酸在生物体内被 氧 化的时候,总是在羧基端的和两个碳原子之间的化学键发生断裂, -碳原子被氧化成一个新的羧基,生成一个二碳化合物和一个比原 来脂肪酸少两个碳原子的脂肪酸,这个作用就称为 -氧化作用。反 应中形成的脂肪酸可以继续进行 -氧化,一直到整个脂肪酸碳链都 被氧化为止。
4、脂类分类:
⑴ 习惯分类:
脂类
脂肪(真脂或中性脂)
8脂类代谢
脂肪组织:主要以葡糖糖为原料合成脂 肪,其次利用食物脂肪中的水解产物 合成脂肪。
脂肪细胞大量储存脂肪。
小肠粘膜:主要利用脂肪消化产物合成 脂肪。
(二)、合成原料
主要由糖代谢中间产物提供
甘油 葡萄糖糖酵解生成 3-磷酸甘油
脂肪酸
糖有氧氧化生成的 乙酰CoA 为原料合成 食物脂肪消化吸收
关键酶为 脂酰CoA 转移酶。 1)3-磷酸甘油 + 脂酰CoA → 1-脂酰-3-磷酸 甘油
2)1-脂酰-3-磷酸甘油 + 脂酰CoA → 磷脂酸 3)磷脂酸 → 1,2-甘油二酯+磷酸 4)1,2-甘油二酯 + 脂酰CoA → 甘油三酯
3-磷酸甘油的生成:
合成甘油三酯所需的3-磷酸甘油主要由下列 两条途径生成:
脂质能使小肠脂质消化吸收能力增加。
1)保证摄入食物脂质增多时食物脂质的 消化吸收。
2)保障体内能量、必需脂肪酸、脂溶性 维生素供应。
3)增强机体对食物缺乏环境的适应能力
第二节
甘油三酯代谢
Metabolism of Triglycerides
一、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谢
甘油三酯是体内储存能量的形式,体内合成 脂肪,在脂肪组织内储存。
酯+脂肪酸 甘油三酯的消化发生在脂-水的界面上。
胰脂肪酶的作用需辅脂酶和胆汁酸盐的协助。 辅脂酶(colipase):胰脂酶发挥脂肪消 化作用的蛋白质辅因子
胆汁酸盐是较强的乳化剂。
1、辅脂酶能与胰脂肪酶和胆汁酸盐结 合,使胰脂肪酶能吸附在微团的水油 界面上,有利于胰脂肪酶对甘油三酯 的水解。
2、辅脂酶还可以防止胰脂酶在脂-水 界面的变性,解除胆汁酸盐对胰脂酶 的抑制作用。
脂类代谢
第八章脂类代谢一、选择题【A1型题】B1.脂酸在血中与下列哪个物质结合运输A.载脂蛋白B.清蛋白C.球蛋白D.脂蛋白E.以上都不是C2.含2n个碳原子的饱和脂酸需要经多少次β-氧化才能完全分解为乙酰CoAA.2n次B.n次C.n-1次D.8次E.n+1次B3.酮体合成的限速酶是A.HMGCoA裂解酶B.HMGCoA合酶C.硫解酶D.HMGCoA还原酶E.乙酰乙酸硫激酶C4.关于酮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脂酸在肝中大量分解产生的异常中间产物,可造成酮症酸中毒B.各组织细胞均可利用乙酰CoA合成酮体,但以肝为主C.酮体只能在肝内生成,肝外利用D.酮体氧化的关键酶是乙酰乙酸转硫酶E.合成酮体的关键酶是HMGCoA还原酶B5.脂酸β-氧化、酮体生成及胆固醇合成的共同中间产物是A.乙酰CoAB.乙酰乙酰CoAC.HMGCoAD.乙酰乙酸E.甲基二羟戊酸B6.参与脂酸合成的乙酰CoA主要来自A.胆固醇B.葡萄糖C.丙氨酸D.酮体E.脂酸C7.脂酸合成的关键酶是A.丙酮酸羧化酶B.硫解酶C.乙酰CoA羧化酶D.丙酮酸脱氢酶E. 乙酰转移酶A8.脂酸β-氧化不能生成A.H2OB.FADH2C.NADHD.乙酰CoAE.以上都不是D9.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是A.HMGCoA裂解酶B.HMGCoA合酶C. 乙酰CoA羧化酶D.HMGCoA还原酶E.HMGCoA合酶和裂解酶C10.胆固醇不能转化为A.胆汁酸B.肾上腺皮质激素C.胆红素D.维生素D3E.性激素A11.胆固醇的生理功能不包括A.氧化供能B.参与构成生物膜C.转化为类固醇激素D.转化为胆汁酸E.转变为维生素D3D12.不能利用甘油的组织是A.肝B.小肠C.肾D.脂肪组织E.以上都不是D13.血浆脂蛋白按密度由大到小的正确顺序是A.CM、VLDL、LDL、HDLB.VLDL、LDL、HDL、CMC.LDL、VLDL、HDL、CMD.HDL、LDL、VLDL、CME.LDL、CM、HDL、VLDLA14.含脂肪最多的血浆脂蛋白是A.CMB.VLDLC.HDLD.LDLE.IDLB15.转运内源性甘油三酯的血浆脂蛋白是A.CMB.VLDLC.HDLD.LDLE.IDLC16.将肝外的胆固醇向肝内运输的是A.CMB.VLDLC.HDLD.LDLE.IDLD17.胆固醇含量最高的是A.CMB.VLDLC.HDLD.LDLE.IDLB18.激素敏感脂肪酶是A.脂蛋白脂肪酶B.甘油三酯脂肪酶C.甘油一酯脂肪酶D.胰脂酶 E.甘油二酯脂肪酶A19.下列哪种磷脂中含有胆碱A.卵磷脂B.脑磷脂C.磷脂酸D.溶血磷脂E.以上都是B20.抗脂解激素是指A.胰高血糖素B.胰岛素C.肾上腺素D.甲状腺素E.促肾上腺皮质激素C21.正常人空腹血中主要的脂蛋白是A.CMB.VLDLC.LDLD.HDLE.以上都不是D22.有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是A.CMB.VLDLC.LDLD.HDLE.以上都不是C23.要真实反映血脂的情况,常在饭后A.3~6小时采血B.8~10小时采血C.12~14小时采血D.24小时后采血E.饭后2小时采血B24.生物膜含量最多的脂类是A.甘油三酯B.磷脂C.胆固醇D.糖脂E.蛋白质A25.催化脂酸活化的酶是A.脂酰CoA合成酶B.脂酰CoA脱氢酶C.脂酰CoA硫解酶D.脂酰CoA转移酶E.以上都不是B26.脂酸β-氧化的部位是A.胞液B.线粒体C.细胞核D.内质网E.以上都是C27.脂酰CoAβ-氧化的反应顺序是A.脱氢、加水、硫解、再脱氢B.硫解、再脱氢、脱氢、加水C.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D.脱氢、硫解、加水、再脱氢E.脱氢、硫解、再脱氢、加水B28.脂肪动员加强时肝内生成的乙酰辅酶A主要转变为A.脂酸B.酮体C.草酰乙酸D.葡萄糖E.氨基酸B29.控制长链脂酰CoA进入线粒体氧化的因素是A.脂酰CoA合成酶的活性B.肉碱脂酰转移酶Ⅰ的活性C.肉碱脂酰转移酶Ⅱ的活性D.脂酰CoA脱氢酶的活性E.脂酰CoA的含量C30.下列何种物质是脂酸氧化过程中不需要的A.HSCoAB.NAD+C.NADP+D.FADE.以上都是B31.体内胆固醇和脂酸合成所需的氢来自A.NADH+H+B.NADPH+H+C.FMNH2D.FADH2E.以上都是D32.不产生乙酰辅酶A的化合物是A.酮体B.脂酸C.葡萄糖D.胆固醇E.氨基酸E33.乙酰辅酶A的去路不包括A.合成脂酸B.氧化供能C. 合成胆固醇D.合成酮体E.转变为葡萄糖B34.脂酰辅酶A每进行1次β-氧化,由脱氢产生ATP数为A.4B.5C.6D.7E.8【A2型题】35.肝细胞可利用乙酰辅酶A为原料合成酮体供肝外组织利用,每合成1分子乙酰乙酸,需要乙酰辅酶A的分子数为A.1B.2C.3D. 4E.536.某物质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在体内可转变为前列腺素、血栓噁烷及白三烯等,该物质最有可能是A.维生素AB.亮氨酸C.软脂酸D.花生四烯酸E.甘氨酸37.3-磷酸甘油加上2分子脂酰辅酶A生成磷脂酸,后者水解脱去磷酸生成甘油二酯,再与1分子脂酰辅酶A反应生成甘油三酯。
脂类的代谢
D 脱氢,加水,再脱氢和硫解
2. (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胞质中合成脂肪酸的限速酶是-------A -酮脂酰合成酶
B 水化酶
C 乙酰CoA羧化酶 D 脂酰转移酶 E 软脂酸脱酰酶 3. (四川大学2002年)在磷脂的生物合成中所需要的核苷酸是---------A ATP B GTP C CTP D UTP
S-CoA S-CoA
以上生成的比原来少2个碳原子的脂酰 CoA, 再进行脱氢、加水、再脱氢及硫解反应。如此反 复进行,直至最后生成丁酰CoA,后者再进行一 次β-氧化,即完成脂酸的β-氧化。 脂酸经β-氧化后生成大量的乙酰CoA。乙 酰CoA一部分在线粒体内通过三羧酸循环彻底 氧化,一部分在线粒体中缩合生成酮体,通过 血液运送至肝外组织氧化利用。
脂酸合成的各步反应 均在ACP的辅基上进行。
乙酰基通过脂酰转移酶的作 用转移到多酶体系的周围SH基上(β-酮脂酰ACP合成 酶活性部位半胱氨酸-SH 基),而丙二酰基则通过丙 二酰转移酶的作用转移到 ACP的辅基-泛酰巯基乙胺4 磷酸的-SH基上。
然后通过β-酮脂酰ACP合成酶作用,将乙 酰基转移到脱羧后的丙二酰残基中的次甲基 上形成乙酰乙酰-ACP、经还原、脱水、再 还原形成相应的饱和脂酰基-ACP。
E 胰岛素水平增高时
5 (华中农业大学2002年)计算1mol 14碳饱和脂肪 酸完全氧化成H2O和CO2,所产生ATP的mol数(包 括计算过程)
产生ATP摩尔数为:
10 X 7+ 4 X6 = 94(mol)
除去脂肪酸活化消耗的2mol ATP, 净生成数为:
94 – 2 = 92(mol)
概念: β-氧化; 酮体
第五章
脂 类 代 谢
第八章 脂类代谢 ppt课件
4、脂肪酸碳链的延长 软脂酰CoA或软脂酸 滑面内质网、线粒体 脂肪酸碳链延长酶系催化 更长碳链的饱和脂肪酸
线粒体延长途径:β-氧化的逆过程
延
NADPH2:作为供氢体参与第
长 途
二次还原反应。
径
滑面内质网延长途径:从头合成类似 辅酶A:酰基载体
丙二酰辅酶A:提供二碳单位
(二)脂肪的合成 CH2OH
β-羟丁酸:27分子ATP 乙酰乙酸硫激酶: 催化进行氧化利用时,乙酰乙酸:22分子ATP
β-羟丁酸:25分子ATP
4.酮体生成的生理意义
1). 酮体具水溶性,能透过血脑屏障及毛细血管壁。是输出 脂肪能源的一种形式。 2). 长期饥饿时,酮体供给脑组织50~70%的能量。
3). 禁食、应激及糖尿病时,心、肾、骨骼肌摄取酮体代替葡萄 糖供能,节省葡萄糖以供脑和红细胞所需。并可防止肌肉蛋白的 过多消耗。
⑤
脱水
H2O
软脂酸合成的总反应
乙酰CoA+7丙二酸单酰CoA+14NADPH+14H++H2O 脂肪酸合成酶系 (7次循环)
软脂酸+14NADP++7CO2+7H2O+8CoA-SH
脂肪酸从头合成与β-氧化比较
区别点
从头合成
β—氧化
细胞中发生部位 酰基载体
二碳片段的加入与裂解方式 电子供体或受体
NADH、FADH2:呼吸链传递电子生成ATP
生成ATP数量: n-1 2 3 n 1 2 2
2
2
1分子软脂酸彻底氧化: (2×7)+(3×7)+(12×8)=131分子ATP
脂肪酸活化,消耗ATP的2个高能磷酸键 净生成:129 分子ATP
b.脂肪酸的α-氧化作用
脂类代谢
草酰乙酸
NADH + H+ NAD+ 苹果酸 脱氢酶
苹果酸
ATP CO2
苹果酸
②
丙酮酸
苹果酸酶
NADPH + H+
CO2
① 柠檬酸载体 ② 苹果酸载体 ③
丙酮酸
③ 丙酮酸载体
柠檬酸—丙酮酸循环
作用:(1)转运乙酰CoA (2)提供NADPH+H+
NADPH+H+的来源: 主要来自磷酸戊糖途径, 一部分来自柠檬酸-丙酮酸循环。
α- 磷酸甘油的合成
1. 来自糖代谢 NADH+H+ 葡萄糖 磷酸二羟丙酮 NAD+ α-磷酸甘油
2. 细胞内甘油再利用 ATP ADP
甘油
甘油磷酸激酶
α-磷酸甘油
脂肪酸的合成
1.合成部位:肝、肺、脑、乳腺及脂肪组织的胞液中
2.合成原料:直接原料为乙酰CoA、NADPH+H +
1)乙酰CoA的来源
但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在体内不能合成,是必 需脂肪酸。
(三)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谢
二、酮体代谢
1. 酮体的概念:指脂肪酸在肝中的不完全氧化生 成的中间产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 2. 酮体的生成:部位在肝,因肝中有酮体合成 的酶(HMG-CoA合成酶)。 3. 酮体的利用:部位在肝外组织,因肝外组织 存在利用酮体的酶(乙酰乙酸硫激酶or琥珀酰-CoA 转硫酶)。 “肝内生酮肝外用”
4. 酮体生成的意义:酮体是肝脏输出的脂 肪能源。因它分子小,溶于水,便于运输, 能通过血脑屏障和毛细血管壁,成为脑及 肌肉的重要能源。 5. 血酮:正常为0.08~0.49mmol/L。在饥饿 及糖尿病时,酮体生成远大于酮体的利用。
脂类代谢ppt医学课件
O
CO2
CH3CCH3
丙酮
β-羟丁酸 脱氢酶
2.酮体的利用
利用酮体的酶有两种: 1.琥珀酰CoA转硫酶
(主要存在于心、肾、脑和骨骼肌细胞的线粒体 中)
2.乙酰乙酸硫激酶
(主要存在于心、肾、脑细胞线粒体中)。
酮体利用的基本过程
(1) -羟丁酸在-羟丁酸脱氢酶的催化下脱氢,生 成乙酰乙酸。
OH CH3CHCH2COOH
R1CH2CH2CH2CH2 CH2COOH
脂肪酸的β-氧化作用
(1)脂肪酸的活化
脂肪酸首先在线粒体外或胞浆中被活化形 成脂酰CoA,然后进入线粒体或在其它细胞 器中进行氧化。
在脂酰CoA合成酶(硫激酶) 催化下,由 ATP提供能量,将脂肪酸转变成脂酰CoA:
R-COOH
脂酰CoA合成酶
R-CO~SCoA
三羧酸循环 三羧酸循环-羟基丁酸,
CO2+H2O
丙酮)
一、脂肪的酶促水解
脂肪的降解是经过脂肪酶水解的。组织中有三种脂肪 酶,逐步把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这三种酶是脂 肪酶、甘油二酯脂肪酶、甘油单酯脂肪酶,其水解下:
脂肪酶
脂肪
甘油+脂肪酸
O
O
O
CH2-O C R1
脂肪酶
O
CH2-O C R1
R2 C O C H O
脂类代谢
脂类(脂质)知识回顾
生物体的脂质分为单纯脂质和复合脂质。 (1)单纯脂质:三酰甘油,又称脂肪或甘油三酯;
蜡。 (2)复合脂质:磷脂、糖脂、固醇等。
1g三酰甘油氧化放出能量37.66kJ能量。 而1g葡萄糖氧化产生16.7kJ的能量。
脂类具有供能、保温及保护层、生物体内的 组成部分(生物膜)、信息识别和免疫等功能。
《生物化学》考研内部课程配套练习第八章脂类代谢参考答案
脂类代谢练习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脂肪酸的β-氧化:脂肪酸的β-氧化作用是脂肪酸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在α碳原子和β碳原子之间断裂,β碳原子氧化成羧基生成含2个碳原子的乙酰CoA和比原来少2个碳原子的脂肪酸。
2、乙醛酸循环:一种被修改的柠檬酸循环,在其异柠檬酸和苹果酸之间反应顺序有改变,以及乙酸是用作能量和中间物的一个来源。
某些植物和微生物体内有此循环,他需要二分子乙酰辅酶A的参与;并导致一分子琥珀酸的合成。
(二)填空题1.脂肪;甘油;脂肪酸2.A TP-Mg2+;CoA-SH;脂酰S-CoA;肉毒碱-脂酰转移酶系统3.0.5n-1;0.5n;0.5n-1;0.5n-1 4.异柠檬酸裂解酶;苹果酸合成酶;三羧酸;脱羧;三羧酸5.乙酰CoA;丙二酸单酰CoA;NADPH+H+6.生物素;A TP;乙酰CoA;HCO3-;丙二酸单酰CoA;激活剂;抑制剂7.ACP;CoA;4’-磷酸泛酰巯基乙胺8.软脂酸;线粒体;内质网;细胞溶质9.氧化脱氢;厌氧;10.3-磷酸甘油;脂酰-CoA;磷脂酸;二酰甘油;二酰甘油转移酶11.CDP-二酰甘油;UDP-G;ADP-G(三)选择题1.A:脂肪酸β-氧化酶系分布于线粒体基质内。
酰基载体蛋白是脂肪酸合成酶系的蛋白辅酶。
脂肪酸β-氧化生成NADH,而葡萄糖转变成丙酮酸需要NAD+。
2.A:脂肪酸氧化在线粒体进行,连续脱下二碳单位使烃链变短。
产生的A TP供细胞利用。
肉毒碱能促进而不是抑制脂肪酸氧化降解。
脂肪酸形成酰基CoA后才能氧化降解。
3.D:参与脂肪酸β-氧化的辅因子有CoASH, FAD ,NAD+, FAD。
4.ABCD:5.A:脂肪酸从头合成的整个反应过程需要一种脂酰基载体蛋白即ACP的参与。
6.ABCD:7.BCD:必需脂肪酸一般都是不饱和脂肪酸,它们是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8.AC:在脂肪酸合成中以NADPH为供氢体,在脂肪酸氧化时以FAD和NAD+两者做辅助因子。
脂类代谢
脱氢
FADH2
CHCORCH CHCO-SCoA
OH
加水
H2O
RCH CH2CO-SCoA COO
脱氢
NADH+H+ +
RC CH2CO-SCoA CO-
硫解
乙酰CoA 乙酰CoA
RCORCO-SCoA
脂酰CoA 2C) 脂酰CoA (少2C)
COCH3CO-SCoA
脂肪酰CoA(Cn) ( ) 脂肪酰 (脱氢 脱氢) 脱氢 一 次 氧 化 β(
一、血脂的来源与去路
内源性: 内源性:体内合成或脂肪动员
血 脂
来源
外源性: 外源性:食物消化吸收
去路 在组织细胞氧化供能 构成生物膜 转变成其他物质 进入脂库
二、血浆脂蛋白
为脂类在血浆中的运输形式.各种 为脂类在血浆中的运输形式 各种 脂蛋白中的脂类和蛋白质含量各不相 因而可以进行分类. 同,因而可以进行分类 因而可以进行分类
脂肪酰CoA 脂肪酰 )
HS- CoA β- 脂肪酰 脂肪酰CoA 酶 酰CoA 酰
脂肪酰CoA(Cn-2) ( 脂肪酰 ) β化
脂肪酸氧化的能量生成(16:0) 脂肪酸氧化的能量生成(16:0) 消耗 产生 FA活化 FA活化 7 FADH2 7 NADH+H+ 乙酰CoA 8 乙酰CoA - 2 2 7 = 14 3 7 = 21 12 8 = 96 129
脂肪的中间代谢
食物脂肪(外源性 食物脂肪 外源性) 外源性
合成脂肪(内源性) 合成脂肪(内源性)
小肠 脂肪
CM
肝 脂肪→ 糖→脂肪→VLDL
脂 肪 代 谢 概 况
CM CM FFA 脂肪细胞 合成、储存、 合成、储存、 动员脂肪 动员 FFA VLDL * FFA: 游离脂肪酸 ** CM: 乳糜微粒
生物化学8 脂代谢
脂类物质的基本构成
三酰甘油
甘 油 FA FA FA 甘 甘油磷脂 (phosphoglycerides) 油 FA
FA
Pi X
胆固醇酯
胆固醇
FA
X = 胆碱、水、 乙醇胺、丝氨 酸、甘油、 肌 醇、磷脂酰甘 油等
甘油
HO
H2C CH H2C
OH
三酰甘油
OH
O H2C CH H2C O C (CH2)m CH3 O O C (CH2)k CH3
酶,因此不能利用酮体。酮体生成后进入血液,
输送到肝外组织利用
肝内生酮肝外用
OH CH3CHCH2COOH
D(-)-β -羟丁酸
NAD+ NADH+H+
β -羟丁酸脱氢酶
=
琥珀酰CoA转硫酶 (心、肾、脑及骨 骼肌的线粒体)
CoASH+ATP
O O CH3CCH2COH
乙酰乙酸
PPi+AMP
O O CH3CCH2CSCoA (乙酰乙酰CoA)
胞液 丙酮酸
NADPH+H+ CO2 NADP+ 苹果酸酶
线粒体基质 丙酮酸 乙酰CoA
CO2
线
苹果酸
苹果酸
草酰乙酸
乙酰CoA
AMP PPi ATP
粒 体
柠檬酸合酶
草酰乙酸
H2O
ATP柠檬酸裂解酶
膜
柠檬酸
CoA
CoA
柠檬酸
柠檬酸─丙酮酸循环
3. 脂酸合成酶系及反应过程
(1) 丙二酰CoA的合成
关键酶
β酮脂酰合成酶、β酮脂酰还原酶、羟脂酰脱 水酶、脂烯酰还原酶和硫酯酶),聚合在一起 构成多酶体系 哺乳动物:7种酶活性都在一条多肽链上,属多功能 酶,由一个基因编码;有活性的酶为两相同 亚基首尾相连组成的二聚体
脂类 代谢
脂类代谢考分预测·脂肪酸的合成部位、原料·酮体的生成和利用·脂肪酸的β氧化脂质是脂肪及类脂的总称,是一类不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并能为机体利用的有机化合物。
脂肪是三脂酰甘油或称甘油三酯。
类脂包括胆固醇及其酯、磷脂及糖脂等。
一、脂类的生理功能1.储能和供能:脂肪是禁食、饥饿时体内能量的主要来源。
2.参与生物膜的组成:磷脂和胆固醇→组成生物膜;鞘磷脂→组成神经髓鞘;胆固醇→维持生物膜通透性;糖脂、脂蛋白→参与细胞膜信号转导活动,起载体和受体作用。
3.脂类衍生物的调节作用:如①必需脂肪酸在体内可衍变生成前列腺素、血栓素及白三烯等;②胆固醇还可转化成类固醇激素及维生素D3。
4.营养必需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花生四烯酸是前列腺素、血栓烷和白三烯等生物活性物质的前体。
二、脂肪的消化吸收(一)脂肪乳化和消化所需酶1.消化部位:小肠。
2.消化所需酶:胰脂肪酶、胆固醇酯酶、磷脂酶等。
3.消化过程(脂肪乳化):胆汁中含有胆汁酸盐,是一种乳化剂,能将不溶于水的脂类物质分散成水包油的细小微团,在相应酶的作用下得以消化。
(二)甘油一酯合成途径及乳糜微粒经乳化的细小微团可进入肠黏膜细胞中,其中的消化产物除短链和中链的脂肪酸及甘油可直接循门静脉入肝外,大部分在肠黏膜细胞内被重新酯化。
长链脂酸与甘油一酯再合成甘油三酯,溶血磷脂吸收后也重新合成磷脂。
甘油三酯与少量磷脂、胆固醇及载脂蛋白一起形成乳糜微粒,经淋巴管入血液循环。
肠黏膜细胞中由甘油一酯合成脂肪的途径称为甘油一酯合成途径。
三、脂肪的合成代谢(一)合成的部位1.甘油三酯的主要合成场所:肝、脂肪组织、小肠。
2.亚细胞部位:内质网胞质侧。
(二)合成的原料合成甘油三酯所需的脂肪酸及3-磷酸甘油主要由葡萄糖代谢提供。
(三)合成的基本途径1.甘油一酯途径(小肠黏膜细胞):2-甘油一酯→1,2-甘油二酯→甘油三酯。
2.甘油二酯途径(肝、脂肪细胞):3-磷酸甘油→磷脂酸→1,2-甘油二酯→甘油三酯。
第8章_脂类代谢
激素敏感脂肪酶(HSL)是脂肪动员的关键酶。 主要受共价修饰调节。
胰岛素 前列腺素E2 烟酸
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 胰高血糖素
-
+
激素敏感脂肪酶
脂肪动员的结果是生成三分子的自由脂 肪酸(free fatty acid, FFA)和一分子的 甘油。
甘油可在血液循环中自由转运,而脂肪 酸进入血液循环后须与清蛋白结合成为 复合体再转运。
①构成生物膜。 ②供能贮能。 ③激素、维生素和色素的前体,用于
合成激素、维生素和色素 ④保护和保温作用。
五、油脂
油脂是酯类化合物,是油和脂肪的总称。 1.油脂是由甘油和高级脂肪酸生成的甘 油酯 天然油脂大都为混甘油酯的混合物。 2.常见油脂所含重要的高级脂肪酸 饱和脂肪酸:软脂酸、硬脂酸 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 花生四烯酸
2.卵磷脂
卵磷脂被誉为与蛋白质、维生素并列的 “第三营养素”,蛋黄卵磷脂是目前同 类产品中营养价值最高的。但是很多人 不知的是,蛋黄卵磷脂由于其萃取技术、 工艺的限制和成本的考虑,成功制取的 量非常的少。即使有,价格也是相当的 昂贵的
卵磷脂的功效
一、是肝脏的保护神 二、对心脏健康的积极作用 三、能有效地化解胆结石 四、可消除青春痘、雀斑并滋润皮肤 五、可预防老年痴呆症的发生 六、是良好的心理调和剂
酸败的油脂不能食用,为防止油脂的酸 败,必须将油脂保存在低温避光的密闭 容器中。
二、脂类在体内的分布
(一)脂肪主要储存于脂肪组织中, 脂肪组织含脂肪细胞,多分布于腹腔、 皮下及肌纤维间,这一部分脂肪称为 储存脂(stored fat)。
(二)类脂主要存在于细胞的各种 膜性结构中,不同的组织中类脂的含 量不同,以神经组织中较多,而一般 组织中则较少。
脂类代谢-生物化学
03
04
合成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乙酰CoA羧化酶可分成三个不同的亚基:
05
生物素羧基载体蛋白(BCCP)
原料的准备——乙酰CoA羧化生成丙二酸单酰CoA(在细胞液中进行),由乙酰CoA羧化酶催化,辅基为生物素,是一个不可逆反应。
生物素羧化酶(BC)
羧基转移酶(CT)
06
柠檬酸穿梭系统
肉毒碱转运
脂酰CoA的β氧化反应过程如下:
脂肪酸的β氧化
脱氢 脂酰CoA经脂酰CoA脱氢酶催化,在其α和β碳原子上脱氢,生成△2反烯脂酰CoA,该脱氢反应的辅基为FAD。 加水(水合反应) △2反烯脂酰CoA在△2反烯脂酰CoA水合酶催化下,在双键上加水生成L-β-羟脂酰CoA。
脱氢 L-β-羟脂酰CoA在L-β-羟脂酰CoA脱氢酶催化下,脱去β碳原子与羟基上的氢原子生成β-酮脂酰CoA,该反应的辅酶为NAD+。 硫解 在β-酮脂酰CoA硫解酶催化下,β-酮脂酰CoA与CoA作用,硫解产生 1分子乙酰CoA和比原来少两个碳原子的脂酰CoA。
乙酰CoA的去路
2分子的乙酰CoA在肝脏线粒体乙酰乙酰CoA硫解酶的作用下,缩合成乙酰乙酰CoA,并释放1分子的CoASH。
乙酰乙酰CoA与另一分子乙酰CoA缩合成羟甲基戊二酸单酰CoA(HMG CoA),并释放1分子CoASH。
HMG CoA在HMG CoA裂解酶催化下裂解生成乙酰乙酸和乙酰CoA。乙酰乙酸在线粒体内膜β-羟丁酸脱氢酶作用下,被还原成β-羟丁酸。部分乙酰乙酸可在酶催化下脱羧而成为丙酮。
β-羟丁酸在β-羟丁酸脱氢酶作用下,脱氢生成乙酰乙酸,然后再转变成乙酰CoA而被氧化。
乙酰乙酰CoA被β氧化酶系中的硫解酶裂解成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
脂类代谢
8.3.2.2 糖脂的生物合成 ⑴甘油糖脂的生物合成 植物体内甘油糖脂主要有单半乳糖二脂酰甘油 和双半乳糖二脂酰甘油, 和双半乳糖二脂酰甘油,它们是叶绿体膜中 的主要脂类, 的主要脂类,它们的合成是在叶绿体被膜上 进行的。 进行的。
①单半乳糖二脂酰甘油(MGDG)的合成 单半乳糖二脂酰甘油 的合成 先合成的磷脂酸水解掉磷酸生成二脂酰甘油。 先合成的磷脂酸水解掉磷酸生成二脂酰甘油。 半乳糖-二脂酰甘油半乳糖基转移酶 在 UDP-半乳糖 二脂酰甘油半乳糖基转移酶 半乳糖 催化下, 二脂酰甘油接受UDP-半乳糖上的 催化下 , 二脂酰甘油接受 半乳糖上的 半乳糖基生成MGDG。 半乳糖基生成 。
①转化为胆酸及其衍生物 胆固醇在羟化酶及脱氢酶的催化下,在 胆固醇在羟化酶及脱氢酶的催化下 在C7、C12位 上发生羟基化,侧链C 位氧化成羧酸, 上发生羟基化,侧链 24位氧化成羧酸,从而 转变为胆酸。 转变为胆酸。 胆酸在消耗ATP条件下,可以形成胆酰 条件下, 胆酸在消耗 条件下 可以形成胆酰CoA, , 胆酰CoA与牛磺酸 2NCH2CH2SO3H)或Gly 胆酰 与牛磺酸(H 或 与牛磺酸 缩合形成牛磺胆酸或甘氨胆酸,这两种胆汁盐 对油脂消化和脂溶性维生素吸收有重要作用。 对油脂消化和脂溶性维生素吸收有重要作用。
途径1(左 先形成 先形成CDP-二酰甘油, 二酰甘油, 途径 左)先形成 二酰甘油 然后将二酰甘油转移给Ser。 然后将二酰甘油转移给 。
途径2(右 是先形成 是先形成CDP途径 右)是先形成 乙醇胺, 乙醇胺,然后将乙醇胺 转移给二酰甘油。 转移给二酰甘油。
并不是所有生物都可以利用这两条途径, 途径1 并不是所有生物都可以利用这两条途径 途径 较为普遍,条途2径只有在高等动植物 径只有在高等动植物, 较为普遍,条途 径只有在高等动植物,尤其 在哺乳动物中合成磷脂酰丝氨酸(PS)、 磷脂酰 在哺乳动物中合成磷脂酰丝氨酸 乙醇胺(脑磷脂 脑磷脂/PE)、磷脂酰胆碱 卵磷脂 卵磷脂/PC) 乙醇胺 脑磷脂 、磷脂酰胆碱(卵磷脂 三种甘油磷脂时,可以被利用。 三种甘油磷脂时,可以被利用。
脂类代谢(生物化学课件)
脑磷脂和卵磷脂的合成
脂类代谢
① 胆碱和乙醇胺的活化
CH2CHCOOH OH NH2
丝氨酸
丝氨酸脱羧酶 CO2
HOCH2CH2NH23S-腺苷蛋氨酸
乙醇胺
HOCH2CH2N+(CH3)3
胆碱
ATP
ATP
乙醇胺激酶
ADP
胆碱激酶
ADP
P -O-CH2CH2NH2 磷酸乙醇胺
脂类代谢
长链脂肪酸构成的甘油三酯在肠道分解为长链脂肪 酸和甘油一酯,再吸收
肠粘膜细胞内再合成甘油三酯,与载脂 蛋白、胆固醇等结合成乳糜微粒
脂类代谢
生成1分子甘油和3分子脂肪酸
其中甘油三酯脂肪酶是其限速酶
生活小常识
脂肪酸如果在碱的作用下水解,可生成脂肪酸钠盐或者钾盐 (肥皂,一般为C18硬脂酸) 化妆品中乳膏、霜剂之类,之所以形成乳状,就 是因为是油(含脂肪酸)/水双相体系,大部分是 水包油,少部分为油包水。化妆品中的油性成分 主要是起到对皮肤保湿作用——涂抹后形成油膜 阻滞皮肤的水分蒸发。用作油相的主要有硬脂酸、 石蜡、凡士林、液态石蜡等
粒
AMP PPi
ATP柠檬酸裂解酶
体 膜
ATP HSCoA
柠檬酸
草酰乙酸 柠檬酸合酶
H2O
柠檬酸
HSCoA
脂类代谢
脂肪酸合成过程
脂肪酸合成酶系
➢ 乙酰CoA羧化酶 (acetyl CoA carboxylase)是脂肪酸合成的 限速酶,存在于胞液中,其辅基是生物素,Mn2+是其激活剂 催化丙二酰CoA的合成
R3COCoA HSCoA
CH2O -C-R3 甘油三酯
生物化学--脂类代谢
=
= =
酮体的分子结构:
OO CH3CCH2COH
乙酰乙酸
OH CH3CHCH 2COOH
D(-)-β-羟丁酸
O
CH3CCH3
丙酮
1.酮体的生成
酮体主要在肝细胞线粒体中生成。 酮体生成的原料为乙酰CoA。
脂肪酸需运送到需要能量的组织或细胞进行氧化分解,其 运送任务主要由血浆清蛋白来完成。游离脂肪酸穿越脂 肪细胞膜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与血浆中清蛋白结合,通 过血液循环,到达体内其他组织中,以扩散的方式将脂 肪酸由血浆移入组织,进入细胞氧化。
②进入线粒体的转运
脂肪酸的氧化分解场所是肝细胞和其他组织细胞的线粒体 基质中。由于长链脂肪酸不能穿越线粒体内膜,需在肉 (毒)碱携带下,通过特殊的传递机制被运送到线粒体 内进行氧化。
5、脂肪酸氧化分解时的能量释放
1分子FADH2可生成1.5分子ATP,1分子NADH 可生成2.5分子ATP,故一次-氧化循环可生 成4分子ATP。
1分子乙酰CoA经彻底氧化分解可生成10分子 ATP。
以16C的软脂酸为例来计算,则生成ATP的数目为:
7次-氧化分解产生4×7=28分子ATP;
8分子乙酰CoA可得10×8=80分子ATP;
3.促进2型糖尿病的发生;
4.对婴幼儿来说,反式脂肪酸还会影响生长发育,并对中枢神 经系统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如何识别反式脂肪酸食物?
某些梳打饼干、凤梨酥、薯片、蛋卷、人造奶油、方便面、 冷冻食品、烘焙食物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较高。
反式脂肪酸的名称在商品包装上标注为“氢化植物油”、 “植物起酥油”、“人造黄油”、“人造奶油”、“植物奶 油”、“麦淇淋”、“起酥油”等。
反式脂肪酸目前被食品加工业广泛添加于食品中。同一般的 植物油不同,反式脂肪酸比较稳定,便于保存,由其加工 而成的糕点不仅口感松脆且不易变质,这就是为什么人们 普遍觉得,自己家里油炸的薯条不如外面卖的炸薯条好吃 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是生物细胞的结构物质。其中的磷脂是构成细 胞生物膜(Biomembrane)的重要结构物质。现代 研究表明,细胞质膜(plasma membrane)是细胞 的界膜,控制着细胞内外所有物质的出入。同时, 细胞质膜上各种脂、蛋白质、糖等表面复合物质 的存在与细胞的识别、信号转导、种质特异性和 组织免疫等有密切关系。因此,生物膜对细胞的 生命活动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5. 了解脂肪酸的α—氧化、ω—氧化方式;了解不饱 和脂肪酸、奇数碳脂肪酸的氧化途径。 6. 掌握酮体的合成与分解途径,酮症产生机制及发
病原因。
7. 掌握脂肪酸的从头合成途径,通过与ß —氧化的比
较理解与记忆该途径。
8.了解线粒体与内质网上脂肪酸的延长途径;了解不
饱和脂肪酸的合成过程。
9. 了解脂肪的合成、磷脂、胆固醇的代谢过程。
甘油三酯
甘 油 FA FA FA
甘油磷脂 甘 油 (phosphoglycerides)
FA
FA
Pi X
X = 胆碱、水、乙 醇胺、丝氨酸、甘 油、 肌醇、磷脂 酰甘油等
胆固醇酯
胆固醇
FA
H2C
OH
甘油
HO
CH H2C OH
O O H2C O CH H2C
O
甘油三脂
O
C (CH 2)m CH3 O
主讲教师: 季祥 邮箱:jixiang@
〔目的要求〕 §8.1 脂类的概述
§8.2 脂肪的分解代谢
§8.3 脂肪酸及脂肪的合成代谢 §8.4 磷脂的代谢
§8.5 胆固醇的代谢
〔目的要求〕
1.了解脂类物质的组成、种类和生理功能。 2.了解脂肪在体内的消化与吸收过程;体 内脂肪的动员与调节。 3.了解甘油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4. 重点掌握脂肪酸的β—氧化途径:包括 脂肪酸进入线粒体的运载、β—氧化的 反应过程、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卵磷脂
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结构要点
•膜结构的连续主体是极性的脂质双分子层脂质双 分子层具有流动性 •内嵌蛋白“溶解”于脂质双分子层的中心疏水部
分
•外周蛋白与脂质双分子层的极性头部连接
•双分子层中的脂质分子之间或蛋白质组分与脂质
之间无共价结合 •膜蛋白可作横向运动
膜的功能
•物质传递作用 •保护作用 •信息传递作用
鞘脂类
由1分子脂肪酸,1分子鞘氨醇或其衍生物, 以及1分子极性头基团组成。 是构成双层脂膜的结构物质。 主要分布在细胞膜外侧的单分子层中。
•脑苷脂类
糖苷键 酰胺键 葡萄糖或半乳糖-----鞘氨醇------脂肪酸
•神经节苷脂
半乳糖-N-乙酰葡萄糖胺--半乳糖--葡萄糖--鞘氨醇
唾液酸
脂肪酸
O O R2 CH 2 O CH 2 O C R1 O P O X OH C O CH
X= X= X= X= X=
H CH 2 CH 2 N(CH 3 ) 2 CH 2 CH 2 NH 2 CH 2 CH(OH)CHOH CH 2 CH(NH 2 )COO OH OH
磷脂酸 磷脂酰胆碱(卵磷脂) 磷脂酰乙醇胺 磷脂酰甘油 磷脂酰丝氨酸
神经酰胺 是中枢神经系统某些神经元膜的特性脂组分, 可能与通过神经元的神经冲动传递有关。
固 醇
•动物固醇(胆固醇)
CH3 CH CH2 CH2 CH2 CH CH3 CH3
HO
•植物固醇(麦角固醇)
•固醇类物质的生物学意义:
1.麦角固醇可变为维生素D2
2.动物固醇有以下几种功用
紫外光 7-脱氢胆固醇VitD3
H3C (CH 2)n C
O
C (CH 2)k
CH3
甘油磷脂
O H3C (CH 2)n C
H2 C O CH
O
C
(CH 2)m
CH3
O O P OH O X
H2 C
X = 胆碱、水、乙 醇胺、 丝氨酸、 甘油、肌醇、磷脂 酰甘油等
(二)脂肪酸 • 长的碳氢链,其一端有一个羧基CH3(CH2)nCOOH • 脂肪酸的区别主要在于:碳氢链的长度、饱和 与否、双键的数目和位臵 • 脂肪酸的表示法:简写法 花生酸(二十碳酸) 油酸(18碳一烯酸[9])
的熔点低。
不饱和脂肪酸容易起化学反应。
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位臵一般在第9-10个C原 子。
不饱和脂酸命名
系统命名法 标示脂酸的碳原子数即碳链长度和双 键的位臵。 •△编码体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从脂酸的羧基碳起计算碳原子的顺序
•ω或n编码体系
从脂酸的甲基碳起计算其碳原子顺序
哺乳动物不饱和脂酸按ω(或n)编码体系分类
§8.1 脂类的概述
一、脂类概念 二、脂类的生理功能 三、脂类的消化吸收
四、血浆脂蛋白
返回
一.概念:脂类是生物体内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 的一大类物质的总称,包括脂肪和类脂。 脂肪 (fat): 三脂酰甘油 (triacylglycerols,TAG) 也称为甘油三酯 (triglyceride, TG) 类脂(lipoid): 胆固醇 (cholesterol, CHOL) 胆固醇酯 (cholesterol ester, CE) 磷脂 (phospholipid, PL) 鞘脂 (sphingolipids)
族 ω-7(n-7)
母体脂酸 软油酸(16:1,ω-7)
ω-9(n-9) ω-6(n-6) ω-3(n-3)
油酸(18:1,ω-9) 亚油酸(18:2,ω-6,9) α-亚麻酸(18:3,ω-3,6,9)
常 见 的 不 饱 和 脂 酸
习惯名 软油酸 油酸 亚油酸 α-亚麻酸 γ-亚麻酸 花生四烯酸 timnodonic clupanodonic cervonic 系统名 十六碳一烯酸 十八碳一烯酸 十八碳二烯酸 十八碳三烯酸 十八碳三烯酸 廿碳四烯酸 廿碳五烯酸 (EPA) 廿二碳五烯酸 (DPA) 碳原子及 双键数 16:1 18:1 18:2 18:3 18:3 20:4 20:5 22:5 22:6 双键位臵 △系 9 9 9,12 9,12,15 6,9,12 5,8,11,14 5,8,11,14, 17 7,10,13,16 ,19 n系 7 9 6,9 3,6,9 6,9,12 6,9,12,15 3,6,9,12, 15 3,6,9,12, 15 族 ω-7 ω-9 ω-6 ω-3 ω-6 ω-6 ω-3 ω-3 ω-3 分布 广泛 广泛 植物油 植物油 植物油 植物油 鱼油 鱼油, 脑 鱼油
•脂肪酸的分类
饱和脂肪酸:硬脂酸、软脂酸、花生酸 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
花生四烯酸
两者构象差别大: 饱和脂肪酸有多种构象 不饱和脂肪酸只具一种或少数构象
游离脂肪酸(脂酸)的来源
自身合成 以脂肪形式储存,需要时从脂肪动员产 生,多为饱和脂酸和单不饱和脂酸。
食物供给 包括各种脂酸,其中一些不饱和脂 酸,动物不能自身合成,需从植物 中摄取。 * 必需脂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等多不饱和脂酸是人体不可缺乏的营养素, 不能自身合成,需从食物摄取,故称必需脂 酸。
OH OH OH
X=
O CH 2 O OCH O OH 2 C C C O
磷脂酰肌醇
R3 R4
O X= P OOCH 2 CHCH 2 O OH
P O
二磷脂酰甘油脂
极性端
非极性端
•磷脂酰胆碱(PC)[卵磷脂] 结构 :甘油 磷酸 脂肪酸 胆碱
•脑磷脂
•磷脂酰肌醇
•二磷脂酰甘油(心肌磷脂)
三、脂类的消化吸收
(一)脂类的消化 小肠上段是主要的消化场所 脂类(TG、Ch、PL等)
胆汁酸盐乳化
微团
胰脂肪酶、辅脂酶等水解
甘油一脂、溶血磷脂、 长链脂肪酸、胆固醇等
乳化
混合微团
返回
(二) 脂类的吸收
在十二指肠下段及空肠上段吸收
混合 扩散 微团 小肠粘膜 细胞内 重新酯化 载脂蛋白结合 门静脉
•由酯键产生的性质----水解和皂化
皂化作用:碱水解甘油三酯的作用。 皂化值:完全皂化1克油或脂所消耗的KOH的 毫克数。
•由不饱和脂肪酸产生的性质
氢化:不饱和脂肪可以在金属镍催化下, 脂酸双键加氢而成饱和脂。[人造猪油] 卤化:卤素中的Br2、I2加入不饱和的双键 上,产生饱和的卤代脂。 碘价(碘值):指100g油脂样品所能吸收 的碘的克数(表示了油脂的不饱和度)。
胆固醇 性激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 胆汁酸 胆固醇与某些疾病有关:胆结石 动脉硬化
二、生物膜: 生物膜是构成细胞所有膜的总称,包括 围在细胞质外围的质膜和细胞器的内膜系统。
外周膜 内膜系统
膜的化学组成
•膜脂:主要是磷脂、固醇和鞘脂。当磷 脂分散于水相时,可形成脂质体。
•膜蛋白 •膜糖类
膜的结构
(一)分类: 单脂:脂肪酸与甘油醇、高级一元醇形成的酯。 油脂—甘油三酯或三酰甘油(脂、油) 蜡—高级一元醇的脂肪酸酯 复脂:脂肪酸与甘油醇、鞘氨醇所生成的酯,同时含有 其它非脂性物质。 磷脂:甘油磷脂类 (含甘油 磷酸 脂肪酸) 鞘磷脂类 (含鞘氨醇 磷酸 脂肪酸) 糖脂:脂+糖
脂类物质的基本构成
①肠道中食物脂类的消化吸收; ②由肝脏、脂肪细胞及其他组织合成后释放入血; ③储存脂肪动员释放入血。
返回
① 进入脂肪组织储存; ② 氧化供能;
3. 血脂的去路:
③ 构成生物膜; ④ 转变为其它物质。
(二)血浆脂蛋白的分类
1、电泳法
按其移动的快慢,可将脂蛋白依次分为: α-脂蛋白、 前β-脂蛋白、β-脂蛋白,乳 糜微粒在原点不动。
• 1、是生物细胞能量的储存物质。在高等动物体中, 甘油三酯主要积累在皮下组织、肠间膜内等,动 物的血液、淋巴液、肝脏、骨髓等中也都储藏一 定量的脂肪。植物的甘油三酯多存在于种子和果 实中,一些油料作物种子的含油量高达3050%。 甘油脂通过氧化可以供给人类及动植物生命过程 所需的热能。1g甘油脂在体内氧化可产生39kJ的 热量,比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在同样条件下的热 量约高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