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行纲特征
动物学第七章:爬行纲主要特征
5)羊膜:羊膜腔的壁,保护胎儿发育,羊膜腔内充满羊水, 使胎儿悬浮于液体环境中,防止干燥以及机械损伤。
6)尿囊:在羊膜形成的同时,自胚胎的消化道后端发生突 起,称为尿囊。尿囊外壁与绒毛膜紧贴,有着丰富的毛 细血管,充当胚胎的呼吸器官。另外,胚胎代谢所产生 的尿酸即排到尿囊腔中。
2、羊膜卵的胚胎发育
• 在脊椎动物从水到陆的漫长进化历程中,由两栖动 物产无羊膜卵转变成爬行动物产羊膜卵是一个极其 重要的飞跃进步。
• 从两栖类到爬行类的转变发生于地质年代为石炭纪 (3.5亿年前)。这个转变最后跨过的一个关口是羊 膜卵的完成。
• 羊膜卵的出现,完全解除了脊椎动物在个体发育中 对外在水环境的依赖,这才确立了脊椎动物完全陆 生的可能性。
• 3亿年前,当具有高等和进步特征的新兴爬行动物在地球上出 现后,很快就得到极大的发展,成为在地球上各种生态环境 中占主导地位的动物。
• 爬行动物虽然完成了两栖类没有彻底完成的登陆任务,成为 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但它还是低等的羊膜动物,属于变温 动物。
• 在进化过程中,有机体的结构和生理机能还没有提高到象它 们的后裔 — 鸟类和哺乳类那样的水平,还存在着一些原始的 特征。如:心室分隔不完全;血液循环还是不完善的双循环; 保留两个体动脉弓;变温、体温调节能力差。
2、五趾型附肢及带骨进一步发达和完善,指、趾端具 角质的爪,适于陆地上爬行。
3、骨骼较坚硬,骨化程度较高。脊椎除加固外,分化 更加完善,颈椎的分化,躯干椎有胸椎和腰椎的分 化。
4、头骨具单一枕髁。
5、肺呼吸进一步完善。呼吸氧面积增大和呼吸结构完 善,皮肤和鳃的呼吸消失。
6、心脏仍为二心房一心室。心室出现了不完全隔膜。 7、与无羊膜动物一样,为变温动物。
爬行纲概述
吴氏管
肾脏
(九)神经系统
大脑半球发达,出现新脑皮; 中脑视叶是高级中枢; 12对脑神经(脑干弯曲) 间脑顶部有顶眼,具感光的作用。 新脑皮:是一薄层神经细胞结构,位于大
湿润食物的作用,有些变为毒腺。 肌肉质舌发达,辅助吞咽和感受器的作用。
牙齿: 爬行类的牙齿着生在颌骨上,低 等种类的着生在颌骨的顶面,为端生齿 (如蛇);多数蜥蜴的附生在颌骨边缘的 内侧,为侧生齿;有的则着生在颌骨的齿 槽内,称槽生齿(如鳄类)。其中,以槽 生齿最为牢固。所有牙齿脱落后,均可重 长新牙以增补。牙齿又依其大小和形状的 异同,分为异型齿(一些古爬行类如兽齿 目)和同型齿(绝大多数)。
羊膜卵的 发育
二、爬行纲躯体结构概述 (一)外形
龟鳖型、蛇型、蜥蜴型、鳄型
具四足动物基本形态(头、颈、躯干、 尾和四肢),体表被角质鳞片,趾端具 爪。
(二)皮肤:
特征:表皮角质化程度高(保水);真皮加 厚, 皮肤腺不发达(干燥);有丰富的色素细 胞(调节体温、保护色)。
表皮衍生物:角质鳞,龟甲的角质盾 真皮衍生物:骨板 蛇和蜥蜴要定期蜕皮。
幼体不经变态,直接发育。
胸廓
由胸椎、肋骨、 胸骨围成的骨框, 保护肺、心。并有 呼吸运动作用。
(四)肌肉系统
躯干和四肢肌肉比两栖发达,分节消失。 肋骨间肌肉分为肋间肌、皮肤肌。肋间 (外)(内)肌牵引肋骨的升降,协同腹 壁肌肉完成呼吸动作。皮肌(来源于胚胎 的骨骼肌)使鳞片活动,特别是蛇类的从 肋骨连至皮肤,用以牵引腹部鳞片,辅助 爬行。
蜥蜴和蛇类有发达的犁鼻器,开口于 口腔顶壁,与鼻腔分离,有犁鼻神经由壁 通入嗅叶,靠舌收集空气的化学物质并带 入犁鼻器囊内,产生嗅觉。
爬行纲
神经
大脑出现新脑皮、五部脑比两栖类发达
脑神经:12对 嗅觉:出现次生硬腭(前颌骨、上颌骨、腭骨及腭突、翼骨) 听觉:蜥蜴鼓膜内陷出现了雏形的外耳道 蛇鼓膜、中耳、耳咽管均退化; 声波——地面——方骨——耳柱骨窝(蟒科)
6. 口腔腺、齿
口腔腺——发达,有唇、腭、舌、舌下腺 润滑食物、帮助吞咽 ——特化为毒腺 毒蛇是唇腺变态——毒腺 毒蜥是舌下腺变态——毒腺
十四、
动物由水生——陆生面临的矛盾
1. 呼吸 2. 克服重力,支撑身体在陆地上运动
3. 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4. 维持体内生理生化所需的温度
5. 陆地繁殖
6. 适应于陆地环境的神经系统和感官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1. 肺结构进一步完善(肺泡多、有喉头、气管、支气管分化) 2. 五趾型附肢及带骨进一步发达完善,指趾端具爪,适于爬行, 但身体不能抬高抬离地面骨骼骨化程度高,脊柱五分区,有 颞窝 3. 皮肤角质化加深,能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皮肤干燥、缺乏 腺体,被有角质鳞片或骨板、骨甲 4. 变温动物 5. 具大型羊膜卵,能在陆地繁殖 6. 出现了新脑皮 7. 口腔腺发达(毒腺)、异型齿、槽生齿等 8. 不完全双循环,心室出现不完全的分隔 9. 后肾(泌尿机能加强)
蛇毒液——神经毒:神经麻痹、四肢无力、昏迷、 神经中枢麻痹而死 如: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海蛇等 ——血液毒:伤口剧痛、水肿、心脏衰竭 如:蝰蛇、五步蛇、竹叶青、蝮蛇等
侧生齿、端生齿、槽生齿 同型齿、异型齿 多生齿、再生齿
7. 循环
脊椎动物演化中的进步性事件
之一:出现上下颌 之二:水生——陆生
1. 五趾型附肢及带骨进一步发达完善,指趾端具爪
2. 骨骼
头骨——骨化发达明显,脑颅高而隆起,脑腔扩大 颞窝——眼眶后颞部膜性硬骨缩小或消失所形成的穿洞。 颞窝出现,方骨露出,方骨与下颌的关节骨形成了 关节,方骨的活动性大增,使口张得更大,加强了 摄食与消化的机能,但同时使闭口的力量减弱。
第七章 爬行纲
六、呼吸系统
1. 内鼻孔开口在腭顶的中部或咽喉附近, 内鼻孔开口在腭顶的中部或咽喉附近, 喉门处没有形成声带; 喉门处没有形成声带 2. 有了明显的气管和支气管的分化 有了明显的气管和支气管的分化; 3. 肺较两栖类复杂,肺内壁间隔增大 肺较两栖类复杂,肺内壁间隔增大; 4. 呼吸动作:吞咽式、胸腹式 呼吸动作:吞咽式、胸腹式; 5. 辅助呼吸器官:龟鳖类 咽壁、副膀胱 辅助呼吸器官:龟鳖类----咽壁 副膀胱. 咽壁、
二、皮肤
1. 皮肤角质化程度深,外被角质鳞,皮肤干燥, 皮肤角质化程度深,外被角质鳞,皮肤干燥, 缺少腺体,有利于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失; 缺少腺体,有利于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失
爬行类的皮肤切面图
2. 角质鳞片 角质鳞片(horny scale)、角质盾片 、角质盾片(horny epidermal shield)、真皮骨板 、真皮骨板(bony plate)、爪及 、 蜕皮(ecdysis); 蜕皮
海蜥
泥龟
海蛇
几种海栖爬行动物的盐腺
蜥 蜴 的 泄 殖 系 统
九、生殖系统
体内受精、 体内受精、 卵生或卵胎生
副膀胱 输精管 输尿管
龟头
雄龟的泄殖系统
雌 龟 的 泄 殖 系 统
十、神经系统
1. 开始出现新脑皮 开始出现新脑皮(neopallium) 2. 开始具有 对脑神经 Ⅺ脊副神经 Ⅻ舌下神经 开始具有12对脑神经
爬行动物的颈椎和荐椎
(二)脊柱及肋骨和胸骨
5. 颈椎、胸椎和腰椎两侧都有肋骨 颈椎、胸椎和腰椎两侧都有肋骨; 6. 有了胸廓 有了胸廓(throax) ;
锁间骨 乌喙骨 肩胛骨
扬 子 鳄 的 胸 廓 和 腹 膜 肋
前胸骨 锥肋 中胸骨 胸肋骨 后胸骨
动物学:12爬行纲
第十七章爬行纲第一节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P274爬行动物是体被角质鳞片或硬甲、在陆地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
它们是真正的陆栖脊椎动物,不仅在防止体内水分散失及陆地运动方面进一步适应陆地生活,而且其繁殖也摆脱了水的束缚,产大型羊膜卵,与鸟类、哺乳类统称为羊膜动物。
第二节爬行动物的形态结构一. 外型体表被覆角质鳞片,指(趾)端具爪是爬行纲动物在外形上与两栖纲动物的根本区别。
体型可分为:蜥蜴型、蛇型、龟鳖型。
蜥蜴型为基本体型,分头、颈、躯干和尾,四肢发达。
蛇型和龟鳖型为特化的体型二. 皮肤干燥缺乏腺体;表皮高度角质化,具角质鳞(来自表皮)或骨板(来自真皮);爪由表皮衍生而来;有蜕皮现象。
三. 骨骼系统1.顶壁隆起,脑腔扩大;2.形成颞窝及雏形的次生腭。
3.有单枚枕髁4.脊椎分化成颈椎(数目多,前2枚为环椎和枢椎)胸椎、腰椎、荐椎(2枚)及尾椎5部分。
5.胸椎有发达的肋骨与胸骨联合形成胸廓(陆生脊椎动物特点)6.附肢骨与两栖纲相似。
蛇和一些蜥蜴因适应穴居,带骨及肢骨退化或消失。
四. 肌肉系统1.出现了肋间肌:调节肋骨升降,协助完成呼吸;2.出现了皮肤肌,牵引鳞片协助运动;3.咬肌加强,即:颌机制加强,这是爬行纲的显著进步。
五. 消化系统1.口腔腺发达。
腭腺、唇腺、舌腺和舌下腺。
有些转化为毒腺2.舌发达。
除帮助摄食外,尚有化学感觉作用。
3.齿多型,可分端生齿、侧生齿、槽生齿,为同型齿。
4. 龟、鳖类无齿,代之以角质鞘。
5.毒牙:毒蛇前颌骨和上颌骨上的少数几枚特化的大牙,因表面有沟或中央有管而分别称为沟牙和管牙。
6. 消化腺与两栖类相似六. 呼吸系统1. 肺呈海绵状。
呼吸表面积加大。
2. 气管增长,有环状软骨支持;3. 胸腹式呼吸(陆生脊椎动物特点):利用胸廓的运动,使胸腔有节奏地扩张和缩小来完成气体交换。
4. 水生种类具辅助呼吸器(副膀胱或泄殖腔)七. 循环系统1.心室中间出现室间隔,使心脏分为4腔。
但分隔尚不完全。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爬行纲的主要特征爬行纲REPTILIA全世界现有爬行动物5千7百余种,我国约有300种。
大多数营陆栖生活,少数营水栖生活。
主要分布于温带、亚热带和热带。
我国多分布于南方各省。
常见的药用种类有乌龟、鳖、蛤蚧、乌梢蛇、银环蛇等。
其中蛤蚧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开宝本草》就有记载。
具补肺壮阳、平喘益精之功效。
龟板、鳖甲也是疗效甚好的补益药物。
近代国内外用现代科学手段和方法进一步研究了爬行动物的药用价值,在它们的体内发现了不少具有很强生理活性的成分。
如从蛇毒中提取了抗癌、抗菌和镇痛等作用的生理活性物质。
为利用本类动物研制抗癌、镇痛等新药展现了广阔的前景。
爬行类起源于古代两栖动物。
由于它们在与外界复杂的环境长期斗争中,逐步获得了防止体内水分蒸发、陆地运动和繁殖的能力,因此从根本上摆脱了水环境的束缚,能在干燥的陆地上生存下来。
鸟纲和哺乳纲动物就是古爬行动物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后裔。
爬行纲、鸟纲、哺乳纲动物在胚胎发育时都具羊膜,统称它们为羊膜动物。
而圆口纲、鱼纲和两栖纲动物在胚胎发育时都不具羊膜,统称它们为无羊膜动物。
爬行类是继两栖类之后,开始完全营陆栖生活的一个类群。
所以爬行类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都在两栖纲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适应陆栖生活的特征。
如体表被角质鳞片,骨骼骨化程度高,四肢发达,指趾端具爪,完全用肺呼吸,体内受精,产羊膜卵以及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都较发达等。
本纲动物中,也有少数水栖种类,这只不过是陆栖脊椎动物在地理、生境分布上的再占领,它们因此出现的一些适应水栖生活的形态结构,也只是一些次生现象。
(一)爬行纲的主要特征-外形-皮肤-骨骼-肌肉-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生殖1.外形具陆栖四足动物的基本形态,适应陆地生活。
本类动物的生活方式和栖息环境各不相同,有地栖的、树栖的、穴居的,也有水栖的。
因而外形差别较大。
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晰蝎型,身体长圆柱形,尾部发达,四肢发达或不发达,尾易自断,能再生。
(四).爬行纲
盐腺(salt gland),执行肾外盐排泄机能,通过盐腺分泌物将血液中多余的盐分带出体外。盐腺的位置视动物种类而不同,海龟位于眼后上方;海鬣蜥位于鼻部嗅囊外,分泌的含盐液体经小管流入鼻道,并形成氯化钠或氯化钾的结晶;海蛇的盐腺位于舌下;鳄类的舌腺位于舌中部及其两侧,扬子鳄的舌腺既有单管腺,也有复杂的泡沫状腺。对于体内盐水平衡和酸碱平衡均有重要意义。
(Platysternidae)
仅1属1例,即平胸龟。
平胸龟 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 Gray,1831
别名
大头平胸龟、鹰嘴龟、大头龟
英文名
Big-headed Turtle
分布
我国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广东、香港、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国外分布于越南、老挝、泰国、缅甸。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6、循环为不完全双循环
特点:心脏二心房二心室,但有不完全室间隔,鳄类只剩下一个潘氏孔。不完全双循环,但缺氧血与多氧血能进一步分开。 心室分隔不全(鳄分隔完全)静脉窦不发达,动脉圆锥消失; 肺动脉在心室右方发出. 左体动脉弓在心室中间发出. 右体动脉弓在心室左方发出.
离心的血液分别由左、右心室导出,流入3对动脉弓,从右到左分别为:肺动脉弓、左体动脉弓和右体动脉弓,右体动脉弓分支出颈总动脉。 心室在室间隔不完全处形成一个静脉腔,多氧血由肺静脉返回左心房、左心室,并有部分血液通过静脉腔流入右心室内,所以从右心室中部导出的左体动脉弓内,血液中的含氧量与左心室中的血液基本一致,或只混有极少量的少氧血。 右心室的右侧为少氧血。左体动脉弓始于心室的右中部,其中的血液主要来自静脉腔,血液也为多氧血,因此左、右体动脉弓合成的背大动脉中,混合血的成分极少。 静脉系统近似两栖动物,返回心脏的主要静脉包括—对前大静脉、一条后大静脉、—条肝门静脉和一对肾门静脉。肾静脉逐渐趋于退化,后肢流向心脏的血液只有一部分在进入肾脏时分散为毛细血管,构成肾门静脉,另一部分则穿越肾脏直接汇入后大静脉。
爬行
三、爬行类的起源和演化
2、演化
头盖坚固,无颞孔。颈不显著;四肢通常 粗短。化石发现于欧洲、北美洲、非洲南 部的二叠纪和三叠纪地层中,我国山西也
有发现。
三、爬行类的起源和演化
历史上的爬行类
鸭嘴龙
甲龙
角龙
三、爬行类的起源和演化
3、爬行动物的衰败
( 1 )狭食说 ( 2 )竞争说 ( 3 )日星说 ( 4 )日季说 ( 5 )伴星说 ( 6 )撞击说
出现专门的输尿导管——后肾导管 演化而来
后肾为羊膜动物的排泄器官
一、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8、 排泄系统
盐腺:执行肾外盐排泄功能
一、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10、 神经系统
1)大脑明显 分为两半球, 纹状体加厚, 大脑表层出现 神经细胞集中 的新脑皮(神 经细胞层)。
一、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2)延脑发达,在脑和脊髓之间形成弧度弯曲, 称为颈弯曲,是高等脊椎动物的特征性标志
笫十六节 爬行纲
进化地位
由石炭纪末期的古代两栖类进化而来, 体被角质鳞或硬甲,在陆地繁殖的变温羊 膜动物,是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变温脊椎 动物。
一、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1、羊膜卵的出现 1)结构特点:
卵外有卵壳和卵膜(壳膜) 卵内有大的卵黄囊 胚胎发育期间发生羊膜、绒毛膜、 尿囊膜3种胚膜
◆石灰质或纤维质的卵膜(内壳
一、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4、 骨骼
1)骨化程度较高,趾端具爪,适于爬行。
一、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2)脊椎骨分化为陆生脊椎动物典型的五部分:颈椎、 胸椎、腰椎、荐椎、尾椎。躯椎分化为胸椎和腰椎
颈椎数目增多,第1、2节颈椎特化为寰椎和枢椎,与枕髁形成 可动联接
椎体:低等种类双凹型,高等种类前凹或后凹 荐椎增至2枚
爬行纲
二.运动
头骨
2. 脊柱、胸骨和肋骨 脊柱与两栖类相似,有颈椎、躯干椎、 荐椎和尾椎的分化。第1、2枚颈椎分别为寰 椎和枢椎,寰椎与头骨的枕髁相关节,又与 头骨一起在枢椎的齿突上转动,使头部有了 更大的活动性,是陆栖脊椎动物的重要特征。 胸骨成份减少为1块。爬行类开始出现肋 骨并形成胸廓,胸廓由胸椎、肋骨及胸骨借 关节、韧带连接而成。其作用除保护内脏外, 更主要的由于肋间肌的收缩,使胸廓体积扩 张和缩小,加强了肺的呼吸运动。
第十四章(爬行纲)什么是爬行动物体被角质鳞片或硬甲,在陆地繁殖产大型羊膜卵的变 温脊椎动物。 羊膜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胎儿体外包有羊膜的脊椎 动物。 羊膜卵的结构:卵细胞外包有蛋白膜、壳膜、卵壳三 层膜
2.14.4 爬行纲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1)皮肤干燥,缺少腺体;表皮角质化,外被角质鳞片或盾片。
附肢骨
肋骨
肌肉系统
• •
口腔与咽出现明显的分界。 爬行类基本为同型齿,按着生位置不同 将齿分3种:着生于颌骨顶面的端生齿、着生 在颌骨边缘的侧生齿和着生在颌骨齿槽内的槽 生齿。槽生齿最为坚固。 • 小、大肠的交界处出现盲肠。消化道以 泄殖孔通体外。
三. 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
•
具肺1对。已分化出明显的喉头和气管。 喉头有1块环状软骨和1对杓状软骨支撑。气 管管壁也有软骨环支持。出现明显的支气管。 • 除吞咽式呼吸外,胸廓的出现使动物的 呼吸方式向抽吸式呼吸转变。当肋间外肌收 缩时,肋骨上提,胸廓扩张,空气被吸入; 肋间内肌收缩时,肋骨下降,胸廓缩小,将 空气呼出。
皮肤
(一)骨骼 1. 头骨 (1)脑颅 具单一的枕髁。脑颅顶壁隆起,属于高颅型, 优于两栖类的平颅型。 头骨两侧具有颞窝,是咬肌附着的部位,并为 其收缩提供足够的空间。分为3类:①无颞窝,如 龟鳖类;②合(单)颞窝,头骨每侧只有一个颞窝, ③双颞窝,每侧有上下2个颞窝,但出现不少变化, 如鸟类和多数爬行类。 (2)咽颅 由前颌骨、上颌骨的腭突、腭骨和翼骨愈合而 成雏形的次生腭,使内鼻孔后移至口腔后端,口腔 和鼻腔分开,解决了动物同时进行摄食和呼吸的矛 盾。
脊椎动物学第七章 爬行纲
第七章爬行纲(Reptilia)第一节爬行纲的主要特征两栖类只是开始适应陆地生活,终究还不能完全摆脱水的环境,爬行类则是在两栖类的基础上进一步适应陆地生活,完全摆脱了对水生环境的依赖。
重要的是,不仅成体的结构有对陆生的适应,而且连繁殖方式也区别于两栖类:爬行类是在陆地上产卵,在陆地上孵化;爬行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羊膜、尿囊等胚膜,使胚胎有可能脱离水域而在陆地的干燥环境下进行发育。
这是和高等的鸟类和哺乳类所共有的特点,因而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三纲动物总称为羊膜动物(Amniota);与此相对,圆口纲、软骨鱼纲、硬骨鱼纲和两栖纲动物全无羊膜,总称为无羊膜动物(Anamniota)。
爬行类在中生代曾经盛极一时,种类繁多,留存至现代生存者仅为少数。
现存爬行类按体形可分为蜥蜴型(如蜥蜴类、楔齿蜥类和鳄类)、蛇型(如蛇类和蛇蜥类)和龟鳖型(如龟、鳖和海龟)。
按生活环境来分,有地面上爬行的、有树栖的、有穴居的、也有水栖的。
爬行动物有下列主要特征:1.皮肤角质化程度加深,表皮有角质层的分化,而且外被角质鳞或角质盾片,能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皮肤内缺少腺体,因而皮肤干燥。
2.五趾型附肢及带骨进一步发达和完善,指趾端具角质的爪,适于在陆地上爬行。
3.骨骼比较坚硬,骨化程度较高,硬骨的比重增大。
脊柱除加固外,分化更加完备,颈椎有寰椎、枢椎和普通颈椎的分化,躯椎有胸椎和腰椎的分化,荐椎数目加多。
4.头骨具单一的枕髁,头骨两侧有颞窝的形成。
5.肺呼吸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在吸氧面积的增大(肺内壁的间隔复杂化)和呼吸机械装备的改善(胸廓出现)。
皮肤呼吸和鳃呼吸,均已失去。
此外呼吸道的增长和支气管的出现也协助呼吸作用的完善进行。
6.心脏具二心房一心室,心室中出现了不完全的隔膜(鳄类心室中的隔膜已是完整的)。
血液循环虽然仍是不完全的双循环,但多氧血与缺氧血更加分清。
7.和无羊膜动物一样,仍为变温动物。
8.成体以后肾执行泌尿机能,尿以尿酸为主。
爬行纲
亮爬行类是体被角质鳞片、在陆地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
一、爬行纲的主要特征1、皮肤角质化程度加深,被角质鳞或盾片,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2、骨骼比较坚硬,分化完备,出现了胸廓。
3、五趾型附肢进一步完善,适于陆地爬行。
4、肺呼吸进一步完善,呼吸面积增长。
5、二心房一心室,心室出现不完全分隔。
6、后肾执行排泄功能,尿以尿酸为主。
7、体内受精,雄性具交配器,产羊膜卵,适应陆上繁殖。
羊膜卵含大量卵黄;具纤维质的或石灰质的卵壳,防止卵内水分蒸发及机械性损伤。
二、爬行类在系统演化中的进步性特征1. 出现了羊膜卵2. 大脑皮层开始出现新脑皮三、羊膜卵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1.卵外包有一层石灰质的硬壳或不透水的纤维质卵膜,防水蒸发、机械损伤和细菌感染。
2.卵壳仍能透气,保证胚胎发育正常的气体代谢。
3.卵内有一大的卵黄囊,储存大量养分,保证胚胎不经变态直接发育的可能性。
4.在胚胎发育期间,胚胎本身还发生一系列保证能在陆地完成发育的适应.即产生三种胚膜:羊膜、绒毛膜和尿囊膜。
四、什么是新脑皮从爬行动物开始出现由灰质构成的大脑皮层,叫做新脑皮。
新脑皮具有分析、综合及发布信息的功能,并能联系嗅觉以外的一切感觉,是一个高级神经活动中枢。
爬行动物的新脑皮仍处于萌芽阶段。
五、爬行纲的躯体结构1.外形体分头、颈、躯干、尾和四肢。
体被角质鳞片,前后肢五指(趾),末端具爪,有活动的眼睑;鼓膜下陷于外耳道的深处;泄殖孔纵裂、横裂或圆形;尾细。
体形一般分蜥蜴型、蛇型、龟鳖型。
2.皮肤干燥、具鳞片、缺乏腺体蜥蜴和蛇表皮具有双层角质层,其外层在定期蜕皮时脱落。
蛇蜕皮完整脱落,而蜥蜴成片脱落。
爬行动物真皮薄,由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在真皮的上层,有发达的色素细胞,形成鲜艳的体色,具调温、保护(避役)、警戒(鳄蜥)3.骨骼系统大多由硬骨构成,骨化程度高,分化程度高,具很大灵活性。
脊柱分区明显,躯干部有发达的肋骨和胸骨,高颅型,很多种类具有颞窝和眶间隔,具单一枕骨髁,具次生鳄。
第十五章 爬行纲(Reptile)
第十五章爬行纲(Reptile)爬行纲是体被角质鳞或硬甲、在陆上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是真正的陆栖脊椎动物,高等脊椎动物的鸟纲和哺乳纲都是从古爬行类演化而来的。
两栖类虽已成功地登上了陆地,但仍有三个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1)保持体内水分能力还相当低;2)绝大多数不能在陆上繁殖;3)不能保持恒定体温。
爬行类解决了前二个问题,不仅如此,还获得了一系列与陆上生活相联系的特征如:运动、感觉、气体交换以及血液循环等,都比两栖类有了更大的进步。
第一节爬行纲的特征一.羊膜卵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爬行类在其进化过程中已获得了陆上繁殖的能力,它们繁殖的特点就是体内受精和产大型的羊膜卵(少数种类为卵胎生)。
1.体内受精:爬行动物的雄性大多数都有交接器,将精子直接送到雌性的生殖道。
体内受精提高了卵的受精率。
受精以后在输卵管的末端分泌卵壳.卵生(羊膜卵)。
2.羊膜卵:爬行动物产的羊膜卵为端黄卵,具有卵黄膜而缺乏适于水中发育的内胶膜和外胶膜,卵外有输卵管壁所分泌和形成的蛋白、内外壳膜和卵壳。
1)卵壳:坚韧石灰质的硬壳或不透水的韧性纤维质厚膜卵膜,能防止卵的变形、损伤和水分的蒸发。
卵壳具有通气性,不影响胚胎发育时的气体交换。
2)卵黄囊:供给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3)胎膜:羊膜、绒毛膜和尿囊。
羊膜卵的胚胎发育到原肠期,在胚胎周围发生向上隆起的环状皱褶(羊膜绒毛膜褶),皱褶继续围绕胚胎生长,由四周逐渐往背中间聚拢,互相愈合打通后成为围绕着整个胚胎的两层膜,即内层的羊膜和外层的绒毛膜,两者之间为胚外体腔。
羊膜将胚胎包围在封闭的羊膜腔内,腔内充满羊水,使胚胎悬浮于液体环境中,防止干燥及机械损伤。
绒毛膜紧贴于壳膜内面。
在羊膜形成的同时,自胚胎的消化道后端发生突起,称为尿囊。
尿囊位于胚外体腔内,外壁与绒毛膜紧贴,其上富有血管,为胚胎的呼吸和排泄器管,胚胎与外界环境中的气体交换就在尿囊上进行,含N的排泄物质大部分为尿酸沉积在尿囊里。
爬行类产大开型多黄而且坚韧卵壳的卵,以及发生有胚膜,使它们能够脱离水环境的而完全栖息一陆上,爬行纲、鸟纲、哺乳纲胚胎都有羊膜产生,叫羊膜动物,亦叫高等脊椎动物。
第十七章、爬行纲
9
毒牙类型
10
六、呼吸系统
1、肺内壁表面积增大。 2、出现气管、支气管。 3、胸式呼吸。
11
七、循环系统
1、心脏: 三室;鳄类 为四室;左右心室间 有一小孔(潘氏孔)。 2、不完全双循环
12
八、排泄系统
1、后肾1对 2、尿囊膀胱 3、尿酸
13
九、生殖系统和发育
1、雌性:卵巢、输卵管(蛋白分泌部,壳腺)。 2、雄性:睾丸、付睾、输精管、半阴茎(龟、鳄为
23
蛇亚目:3200多种我国近250种
24
蛇可以吞食比 其身体大的老 鼠
25
鳄目:心脏四腔;具横隔、槽生齿。全 世界仅3科、22种,我国的杨子鳄为两种 淡水鳄之一(另一种为密河鳄)
26
27
第三节 爬行纲与人类的关系
1、益处
(1)维护生态平衡 (2)制做工艺品 (3)入药 (4)仿生学 (5)食用
18
第二节 爬行纲的分类
全世界现 存约有 6550多种, 我国约 380多种, 分为 4个 目。即:
19
1、喙头目
20
2、龟鳖目(Testudoformes) :250种,我国37 种。
21
三.有鳞目
具鳞片具有四肢,蛇类没有鼓室和鼓膜。 代表动物包括普通蜥蜴和蝰蛇。
22
蜥蜴亚目:为爬行类中最多的一类,全世界 约16科 、3700多种,我国有7科、近200种
第十七章、爬行纲(Reptile)
1
• 主要内容 • 1、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 2、爬行纲分类 • 3、爬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 学习要求 • 1、掌握爬行纲的主要特征和羊膜卵出
现的意义。 • 2、基本掌握主要目的特征。
第十二章 爬行纲
具体表现在口腔与咽有明显的分界。由于颈长,食道随之
加长。 口腔内富有腺体,依据位置和结构可分为:唇腺、腭腺、 舌腺、 舌下腺,分泌物可湿润食物。其中,毒腺是特化的上唇腺, 与 特化的毒牙相连接,靠肌肉的收缩压迫毒腺,可将毒液注入捕 获的猎物体内。
牙齿着生在上下颌的边缘,也有着生在腭骨和 翼骨上的,
胚胎的两层保护膜:内膜是羊膜,外层为绒毛膜。羊膜腔内充满 羊水,浸泡胚胎,使胚胎避免干燥和机械损伤。绒毛膜紧贴卵壳 里面。在形成羊膜的同时,从原肠的后部发生突起形成尿囊。尿 囊位于羊膜和绒毛膜的空腔内,尿囊内的腔称为尿囊腔。尿囊的 外壁与绒毛膜紧贴,其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为胚胎的呼吸和排 泄器官。
达,特别是发展了陆栖动物所特有的肋间肌和皮肤
肌。肋间肌牵引肋骨的升降,协助腹壁肌肉完成呼
吸运动。皮肤肌可用于活动鳞片,在蛇类尤其发达,
牵引腹部鳞片完成特殊的运动方式。
四.骨骼系统:多数为硬骨,中轴骨分化程度高。包括中轴骨和附
肢骨。
(一).中轴骨:头骨、脊柱、肋骨和胸骨
1.头骨:骨化完整,仅有少数的膜原骨,覆盖在颅顶。头
精管是由吴氏管(中肾管)演变而来。
蛇类和蜥蜴类的交配器成对,称为半阴茎,
龟鳖类和鳄类只有一个阴茎。阴茎内有海
绵组织,可勃起,但不发达。
2.雌性生殖系统:是卵巢、输卵管组成,输卵管分化成具有不
同功能的部分:输卵管的中部有分泌蛋白
的腺体,称蛋白分泌部;输卵管的下部能
分泌形成革质或石灰质的卵壳,称壳腺。
得的溶解氧,是潜水时的辅助呼吸器官,也有储水
的功能。
七.循环系统:心脏四腔,不十分完全的双循环。
1.心脏:不完全的四腔心脏,心室分隔不完全,动脉圆锥消失
不见,静脉窦退化。鳄类的心室分隔完全,只在左、
动物学第一节:爬行纲的主要特征及羊膜卵
(3)心脏具二心房,一心室,且心室出现不完全分 心脏具二心房,一心室, 虽仍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隔,虽仍为不完全的双循环,但血液循环运氧能力 大为提高。 大为提高。 (4)硬骨比例增大。 硬骨比例增大。 (5)后肾的排泄机能增强。 后肾的排泄机能增强。 (6)出现新脑皮,使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进一步发 出现新脑皮, 增强了对外界环境的应变能力。 展,增强了对外界环境的应变能力。
11
2、羊膜卵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 羊膜动物: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在胚胎发 育过程中都发生羊膜,统称羊膜动物。 无羊膜动物:圆口类、鱼类和两栖类的胚胎 发育中都不发生羊膜,故称无羊膜动物。 羊膜卵的出现,使羊膜动物彻底摆脱了水的 束缚,毋需到水中繁殖,为爬行动物通过辐射适 应向干旱地区分布及开拓新的生活环境创造条件 。是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 大突破,生活范围从此也更加广泛。
9
10
羊 膜 与 胚 胎 之 间 的 腔 叫 羊 膜 腔 (amniotic cavity),腔内充满羊水,胚胎漂浮其中,能防止干 燥和机械损伤。绒毛膜和羊膜之间的空腔叫胚外体 腔(exocoelom)。在羊膜形成同时,胚胎的消化道后 端也产生一个囊状突起,叫尿囊。胚胎新陈代谢所 产生的尿酸都贮存在尿囊中。尿囊前壁和绒毛膜紧 贴,其上富含血管,为胚胎的呼吸器官,可通过多 孔的卵壳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动
物
学
1
第十八章 爬行纲(Reptile)
2
第一节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及羊膜卵
第二节
爬行类的躯体结构
第三节 爬行纲分类
3
定义:体被角质鳞或硬甲, 定义:体被角质鳞或硬甲,在陆地繁殖 的变温羊膜动物。 的变温羊膜动物。
4
第一节
爬行纲
五、爬行纲:(一)爬行纲的主要特征:1.体内受精,产大型羊膜卵,使之完全适应陆地繁殖;2.皮肤角质化程度高;3.骨骼骨化良好,有颞窝,单枕髁;4.完全的肺呼吸;5.心脏三腔(2心房1心室,心室有不完全的中隔),为不完全的双循环;6.消化道化更多,出现盲肠;7.后肾排泄;8.神经系统较发达,出现新脑皮。
(二)爬行类形态结构特点:1.外形:分头、颈(明显)、躯干、尾、四肢五部分,为典型的陆生动物体型。
2.皮肤;角质化程度高,外被角质鳞片(表皮来源);3.骨骼系统:头骨:骨化程度高,在鳄类还产生次生硬腭(使内鼻孔后移),单枕髁;脊柱;脊椎化为颈椎(多枚,且有寰椎和枢椎的分化),胸腰椎,荐椎(2枚)、尾椎。
带骨:肩带:由肩胛骨、乌喙骨、前乌喙骨、锁骨、间锁骨构成;腰带:骼骨、耻骨和坐骨形成闭锁式骨盆;四肢:为五趾(指)型。
4.肌肉系统:分化复杂,具有肋间肌和皮肤肌。
5.消化系统;始具盲肠和肌肉质的舌,颌骨上生有齿(分端生齿、侧生齿、槽生齿,均为同型),有的特化为毒牙;具有口腔腺,分泌粘液润滑食物,有的特化为毒腺。
6.呼吸系统:内鼻孔后移;出现气管和支气管;肺囊内褶壁增加;不仅保留了咽式呼吸,还发展了胸腹式呼吸。
7.循环系统;具三腔心脏,心室具有不完全中隔(在鳄类有潘氏孔),行不完善双循环。
8.排泄系统;胚胎期功能肾为中肾,成体功能肾为后肾,后肾管为输尿管、有的具膀胱。
排泄物主要是尿酸9.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1)神经系统:大脑半球大为发达,出现新脑皮,中脑的综合作用开始向大脑转移;脊髓在颈部、腰部膨大;脑神经12对;(2)感觉器官:a.嗅觉器官:除龟鳖类外均具犁鼻器;b.视觉器官:具环状肌,能改变晶状体凸度调节视距;具有可动物的眼睑和瞬膜;c.听觉;出现了外耳道雏形;d.红外线感受器:蝰科腹亚科和蟒蛇科。
10.生殖系统:雄性:睾丸一对,吴氏管输精,苗氏管退化,具交配器;雌性:卵巢一对,吴氏管退化,苗氏管输卵。
爬行纲
Hale Waihona Puke 2、外部形态特点:身体分头、颈、躯干、尾和四肢。体表被角质鳞片。颈的外观明显, 四肢平衡发展,较两栖类强健,前、后肢都是五趾型,指(趾)端具 爪,尾发达等,都不同于两栖类,而显示了陆生动物的特点。
蜥蜴型(蜥蜴、鳄、楔齿蜥等):地栖。体分界清楚,尾长,四肢发达。
蛇型(蛇和蛇蜥等):穴居。体圆柱形,分界不明,缺四肢。 龟鳖型(龟和鳖):适水栖。体背腹扁平,包于背腹甲中,四肢短。
6 出现新脑皮,神经系统和感官更发达,更适于 陆上生活。 38
二、爬行纲分类
全世界现存的爬行动物约有6550多种,5个目,分别是:
我国约有380多种,除喙头蜥目外,其余4目国内均有分布。
39
1、喙头蜥目:现存爬行类种最原始的陆栖种类。
仅一种:喙头蜥,产于新西兰北部的一些小岛,其原始 性特征反映出二亿多年前古爬行类的模样,是“活化 石”,濒临灭绝。 双颞窝,无鼓膜、鼓室。
15
16
腰带间出现了孔洞:耻骨和坐骨之间出现了大 的耻坐孔。爬行动物的髂骨与荐椎联结;左右 坐骨耻骨在腹中线联合,构成闭锁式骨盆
两栖类?? ??
17
5、肌肉特点:
1、出现皮肤肌,控制鳞片活动,尤其是蛇类的皮肤肌 特别发达,能调节腹鳞起伏而改变和地面的接触面, 并在肋骨的配合下完成特殊的蛇形运动。 2、咬肌发达,增强捕食能力。 3、肋间肌:分外肋间肌和内肋间肌。能调节肋骨升降, 控制胸腹腔的体积变化,协助腹壁肌肉完成呼吸运动。
27
28
9、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1).神经系统
大脑出现新脑皮,大脑半球的顶壁及其两侧基本 上还是原脑皮,但开始出现锥体细胞并聚集成神 经细胞层,构成大脑表层的新脑皮,光滑无沟回。 由于纹状体增大而使大脑体积增大。 中脑仍是高级神经中枢,视叶一对。 间脑小,脑上腺,顶器(顶眼)。 延脑出现明显弯曲。脑弯曲显著。 脑神经12对,前10对和两栖类同;第11对副神经 为运动神经;第12对舌下神经也是运动神经。
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爬⾏动物的主要特征
1、⾝体表⾯覆有鳞⽚或⾓质板。
2、运动时采⽤典型的爬⾏⽅式即,四肢向外侧延伸,腹部着地,匍匐前进
3、都⽤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变化,所以在严寒的冬季要冬眠,在炎热的夏季要夏眠。
4、爬⾏动物为有脊椎的冷⾎动物,它们的⾝体表⾯覆盖着鳞⽚。
扩展资料
爬⾏类由⽯炭纪末期的'古代两栖类进化⽽来,⼼脏有两⼼房⼀⼼室,⼼室有不完全隔膜,体温不恒定,是真正适应陆栖⽣活的变温脊椎动物,并由此产⽣出恒温的鸟类和哺乳类。
爬⾏类不仅在成体结构上进⼀步适应陆地⽣活,其繁殖也脱离了⽔的束缚,与鸟类、哺乳类共称为⽺膜动物。
爬⾏纲⽣物的头⾻全部⾻化,外有膜成⾻掩覆,以⼀个枕髁与脊柱相关联,颈部明显,第⼀、⼆枚颈椎特化为寰椎与枢椎,头部能灵活转动,胸椎连有胸肋,与胸⾻围成胸廓以保护内脏腰椎与两枚以上的荐椎相关联,外接后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排泄系统
1、胚胎期有前肾和中肾,成体为后肾
2、排泄产物为尿酸
3、蜥蜴和龟鳖类有尿囊基部扩大形成的膀胱
4、盐腺
八、神经系统
1. 脑不完全排列在同一平面上,出现了显著的弯曲
2. 大脑半球明显发达,出现了新脑皮
3. 爬行动物开始具有12对脑神经,蛇和蜥蜴仅有脑
神经11对
九、感觉器官
1、嗅觉器官:犁鼻器
第七章
爬行纲(Reptile) 基本结构和特征
概 述
1、爬行纲的分类地位: -真正的陆栖脊椎动物
2、在系统演化中的进步性: -羊膜卵 - 羊膜卵的进化意义
概 述
3、比两栖纲高等的特征:
(1)体被鳞甲和硬甲
(2)骨骼骨化程度高
(3)出现羊膜卵
第一节 主要特征
一、皮肤角质化程度加深 二、五趾型附肢及及带骨发达和完善,指趾端有爪 三、骨骼坚硬,骨化程度高,硬骨比重大;脊柱进
五、呼吸系统
1、肺呼吸进一步完善 - 似囊状,初步具有海绵体结构(即复杂的隔膜
网分成许多小室)
2、具胸廓;为胸腹式呼吸,辅以口底呼吸运动
六、循环系统
1、心脏: 2心房和1心室 -心室出现不完全分隔,鳄类心室室分隔完全,留
有一孔
-心室中多氧血和缺氧血仍不能完全分开
2、动脉和静脉:动脉圆锥消失,静脉窦退化
蜥蜴和蛇类的犁鼻器十分发达
鳄类无犁鼻器
龟鳖类的犁鼻器只突入鼻腔
九、感觉器官
2、视觉器官:眼 - 有活动性的上、下眼睑和瞬膜
- 具睫状肌
九、感觉器官
3、听觉器官:出现外耳道,中耳内有耳柱骨和耳咽 管
蛇类仅保留耳柱骨
鳄类耳蜗内有螺旋器
九、感觉器官
4、红外线感受器
十、生殖系统
1、雄性均有交配器(楔齿蜥除外)
一步分化
四、肺呼吸进一步完善
五、不完全的双循环,心脏具2心房1心室
六、视觉、嗅觉和听觉等陆生感官更加发达
七、体内受精,雄性具外生殖器;羊膜卵
第二节 爬行纲的形态与结构
体形和皮肤 骨骼系统 肌肉系统 消化系统
循环系统 排泄系统
神经系统
感觉器官 生殖系统
呼吸系统
一、体形和皮肤
单一枕骨髁,具次生腭
无颞窝型
合颞窝型 双颞窝型 上颞窝型
二、骨骼系统
(2)脊柱分பைடு நூலகம்明显,躯干部有发达的肋骨和胸骨
颈椎:第一枚为寰椎,第二枚为枢椎(有齿突) 胸椎:具肋骨,与胸骨共同组成胸廓 腰椎: 荐椎:2枚 尾椎:数目随种而异
二、骨骼系统
(3)带骨和肢骨
肩带:具锁间骨 腰带:左右坐骨和耻骨在腹中线联合
-蛇与蜥蜴的交配器为半阴茎(泄殖腔壁突起形成)
-龟鳖类和鳄类为一个阴茎,内有阴茎海绵体,属
真正的交配器
十、生殖系统
2、受精在母体内进行 3、多数种类卵生,少数卵胎生
-有营巢习性,如多数毒蛇和一些蜥蜴类
1、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蛇类除外)
2、体形一般分为:蜥蜴型、蛇型和龟鳖型
一、体形和皮肤
3、皮肤干燥、皮肤腺不发达;表皮高度角质化,外被
角质鳞
4、真皮薄,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真皮上层有发达的 色素细胞
二、骨骼系统
1、特点:大多由硬骨构成,骨化程度高
(1)头骨:高颅型,很多种类具有颞窝和眶间隔,具
三、肌肉系统
1、躯干肌更趋复杂,出现了肋间肌和皮肌
2、咬肌进一步分化
3、背部肌肉增强
四、消化系统
1、口腔中的齿、舌、腺体等复杂化
- 口腔腺发达
- 舌比较发达而富肌肉质
- 齿有3种:端生齿(蛇)、侧生齿(蜥蜴)、
槽生齿(鳄)
四、消化系统
2、消化管分化明显,大肠和泄殖腔具有重吸 收水分功能,草食性种类有盲肠,如陆生 龟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