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这是数学家哈尔莫斯说的一句名言。所以我们认为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就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核心。古人有云:“言为心声,言乃说,心乃思。”说的是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结果。而数学学习活动主要是思维的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思维过程和结果,既可以使知识得到巩固,又能促进思维过程的发展。所以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加强学生“说”的训练,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培养他们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途径。以下就谈谈我的一点点看法: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说的兴趣
如:教学一年级上册“比较大小”这一课时,有步骤地创设了如下的问题情景:小猴过生日了,邀请了小兔和小熊来做客。热情好客的小猴拿出了家里的所有水果来请他的好朋友。出示课件,师:小猴先拿出了哪种水果啊,有几个?学生:小猴拿出了4个梨子。这时,老师提出问题了:不过,在分水果的时候,小猴遇到困难了,它不知道每个人分一个梨子够不够分?你们能帮帮小猴吗?
通过创设这样一些“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凝聚动力,也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提高课堂有效性。
二、说题意,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点,教材运用了大量孩子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图画,但由于只有大量的图而缺少了文字的叙述,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理解图意,说出图意,也就是培养学生“看图说数学”的习惯,也为孩子最后的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一开始,对于低年级学生,特别是刚入学不久的学生,让他们看图说话,他们也许并没有感受到其中的数学内容,只是看到什么说什么。所以我们作为老师就要适时的引导,通过老师的引导,使学生懂得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数数。比如最常用的一句话:“现在我们就用数学的眼睛来看看,观察下图上到底藏了那些数学信息。”通过这样一句话,就可以把孩子的兴趣引导数学上来,通过多次引导,让孩子懂得如何看图说数学。当学生会用简单的数学语言说
明题意,接下来,我们就要引导孩子尝试着提出数学问题。例如一年级上册有这样一幅图,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回答的:
师:仔细观察,你从图上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左边有8只小兔,右边有7只小兔
生:有10只小白兔,5只小黑兔
师:从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生: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师:谁能将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生:左边有8只小兔,右边有7只小兔,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师:还有谁有不同的意见,提出不同的问题?
生:有10只小白兔,5只小黑兔,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生:有10只小白兔,5只小黑兔,小白兔比小黑兔多几只?
生:有10只小白兔,5只小黑兔,小黑兔比小白兔少几只?
当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说出图意,提出问题,那么解决问题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说思路,加深对题目的理解
有资料表明:学生仅靠阅读来学习,只能记住10%;仅靠听老师讲,同学说来学习,只能记住26%;如果能把看到的、听到的和自己想到的用语言表达
出来,90%能被记下来。“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中,引导学生说题意、说思路、说策略,有利于学生理解应用题结构,加深对题目的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表述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对学生表述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必要的指导,如引导学生用“先……再……”“根据……可以知
道……”等语言来表达,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和严密性,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二年级上册有这样一道题目一张门票3元,5个小朋友。小英拿出20元,买5张票够吗?
在教学的时候我是这么处理的。首先,引导学生说清题意: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生1:有5个小朋友要去植物园。生2:一张门票3元。
师: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呢?生:小英拿出20元,买5张票够吗?接着,引导学生说思路:要求20元,买5张票够吗?要先知道5张门票需要多少钱。再和带去的20元比。最后,说列式:3×5=15元,因为15元<20元,所以够。学生回答的过程是一个判断、推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经历判断、推理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四引导对话,在辩论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善疑勤问,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特别是由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的,原来并不十分清楚的问题便明朗化了,思维过程也随着清晰起来,问题本身也得到了解决。而教学辩论就可以让孩子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是使孩子主动参与教学的一种好形式也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而在引导孩子进行对话这方面,吴正宪老师是做得非常棒。在她的课堂上,总是充满着孩子热烈的讨论。每次在她的课堂上出现不同的声音时,即便是孩子提出的是错误的,她也不马上进行纠正,而是不慌不忙,引导其他孩子进行提问,展开一场小小的辩论。如吴老师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就充分展现这一特点。一开始,吴老师出示这样的情境题目:猴弟弟采了4个桃子,猴哥哥说,我比你多采了3个。请问哥哥和弟弟一共采了多少个?经过孩子的计算,有的孩子算出4+3=7,有的算出4+3+4=11,有的算出4+7=11。这时候吴老师没有直接判断对错,而是引导学生去辩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了学生,把数学学习的过程变成同学对话的过程。一开始,也许因为不习惯这样的方式,学生不大会交流质疑的时候,吴老师就会恰当地提醒学生,给予示范:你问问他,为什么……反复几次以后,学生就慢慢学会了提问,慢慢的
就敢于说自己的理由,质疑别人的问题。通过辩论使学生的思路慢慢地清晰,逐渐就明白了问题所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但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了起来,而且在互相的质疑明辨中深入理解了知识,使孩子参与到了课堂,发现了数学原来可以这么有趣。而在辩论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总之,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通过各种方法培养孩子说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数学语言能力,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能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内容摘要:数学是一种语言,运用它能够简洁而确切地表达和交流思想,是现代社会中人际交流不可缺少的工具。数学交流能力已成为信息社会人们工作和社会中必备素养。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尤为重要。“在数学学习中,数学交流可以为学生提供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机会,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营造好使学生会说、想说、敢说、抢着说的课堂氛围。让他们在轻松、活跃的语言环境中,畅所欲言,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关键词:想说、敢说、抢着说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语言是智力之一。《中国教育先锋报》报道:“美国教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他们认为口头表达能力是现代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素质,思维敏捷,能言善辩是个人寻求发展机会的重要条件,也是事业成功的保证,学校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在公众面前表达自己的能力……”。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呢?下面是我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对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些做法。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条件,让学生“想说”
数学语言的发展与数学思维的发展更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新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也要求: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课上要给每个学生创造“说”的机会。设计好抛给不同层次学生回答的问题,我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不同的问题给他们更多说的机会。学困生让他们回答难度低、简单的问题。使他们明白他们也能参与教学活动,他们回答问题时,教师用亲切的微笑、满意的点头、欣赏的眼光、亲热的握手等肢体语言给予肯定